專利名稱:熱壓模具及壓鑄成形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陶瓷機械,特別是涉及一種生產特種陶瓷、工業電瓷、精細陶瓷或其它將融溶狀態物質壓鑄成形的熱壓模具及壓鑄成形方法。
背景技術:
特種陶瓷、工業電瓷、精細陶瓷等相關行業在生產制造產品過程中,一直沿用手工模具進行生產。 手工作業模具勞動強度大,產品尺寸較小,數量有限,生產成本高,效率低。無法滿足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短時間提供大批量合格,嚴重制約相關企業發展壯大,企業經營效益低。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針對手工作業模具存在的勞動強度大,數量有限,效率低的技術問題,提供一種可實現大批量熱壓模具及壓鑄成形方法。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熱壓模具,包括從下到上依次設置的切漿板模塊,下模板模塊,退料板模塊,模腔板模塊和上模板模塊;所述切漿板模塊聯接在下模板模塊上;所述下模板模塊與模腔板模塊之間鎖定,作為一個整體,所述切漿板模塊能相對于下模板模塊做上下往復運動;所述退料板模塊能在所述模腔板模塊與所述下模板模塊之間做上下往復運動;所述上模板模塊能相對于所述下模板模塊做上下往復運動。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壓鑄成形方法,包括如下步驟步驟SlOO :合模;向所述上模板施加向下的外力,使所述上模板向下運動,所述上模板與模腔板之間的距離減小,直至上模板壓緊所述模腔板;所述下模板保持距離所述切漿板最遠,所述退料板保持壓緊所述下模板;所述注漿的物料通過上模芯進入產品成形空間;所述切漿針穿過下模芯,退料套伸入模腔芯的模腔內;步驟S200 :切漿;繼續向所述上模板施加向下的外力,使所述上模板帶動所述模腔板,所述退料板和所述下模板整體相對于所述切漿板向下運動,直至所述下模板壓緊所述切漿板;所述退料板保持壓緊所述下模板;所述切漿針穿過所述下模芯,退料套,模腔芯的模腔和上模芯,將位于所述上模芯的物料推出;步驟S300 :開模;撤去向所述上模板施加向下的外力,所述下模板與所述切漿板之間距離恢復到最遠;步驟S400 :產品脫模;向所述上模板施加向上的外力,使所述上模板與所述切漿板之間的距離恢復到最遠;所述退料板相對于所述下模板向上運動,直至所述退料板壓緊模腔板;所述退料套將產品推出。本發明的熱壓模具及壓鑄成形方法實現了生產特種陶瓷、工業電瓷、精細陶瓷或其它將融溶狀態物質壓鑄成形產品的機械化,降低了勞動強度,增加了特種陶瓷、工業電瓷、精細陶瓷或其它將融溶狀態物質壓鑄成形產品的數量,提高了生產效率。
為了使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所解決的技術問題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的熱壓模具及壓鑄成形方法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發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
圖I為本發明的熱壓模具的一個實施例的立體圖;圖2為圖I所示的熱壓模具的另一角度的立體圖;圖3為圖2所示的熱壓模具的俯視圖;圖4為圖3所示的熱壓模具的A-A剖視圖;圖5為圖4所示的熱壓模具的B-B剖視圖;圖6為圖4所示的熱壓模具的D-D剖視圖;圖7為圖4所示的熱壓模具的K-K剖視圖;圖8為圖I所示的熱壓模具的工作過程圖;圖9為圖I所示的熱壓模具的切漿板模塊的立體示意圖;圖10為圖9所示切漿板模塊的另一角度的立體示意圖;圖11為圖I所示的熱壓模具的下模板模塊的立體示意圖;圖12為圖I所示的熱壓模具的退料板模塊的立體示意圖;圖13為圖I所示的熱壓模具的模腔板模塊的立體示意圖;圖14為圖I所示的熱壓模具的上模板模塊的立體示意圖;圖15為圖I所示的熱壓模具的鎖模模塊的立體示意圖;圖16為圖I所示的熱壓模具的退料模塊的立體示意圖;圖17為圖I所示的熱壓模具的切漿模塊的立體示意圖;其中,100切漿板模塊110切漿板,120切漿針;200下模板模塊210下模板,220下模芯;300退料板模塊310退料板,320退料套;400模腔板模塊410模腔板,420模腔芯,430模腔板水冷通道;500上模板模塊510上模板,520上模芯,530上模板水冷通道;600鎖模模塊610鎖模座,620鎖模螺桿,鎖模孔630 ;700退料模塊710拉桿,720拉套,730壓套,740拉桿孔;800切漿模塊810彈簧,820連接螺桿;900導柱,910導柱孔,920導套孔;1000產品成形空間,1001產品。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的熱壓模具的一個實施例,如圖I至圖7所示,包括從下到上依次設置的切漿板模塊100,下模板模塊200,退料板模塊300,模腔板模塊400和上模板模塊500 ;
所述切漿板模塊100固定在工作臺上;所述下模板模塊200與模腔板模塊400之間鎖定,作為一個整體,所述切漿板模塊100能相對于所述下模板模塊200做上下往復運動;所述退料板模塊300能在所述模腔板模塊400與所述下模板模塊200之間做上下
往復運動;所述上模板模塊400能相對于所述下模板模塊200做上下往復運動。本發明的熱壓模具實現了生產特種陶瓷、工業電瓷、精細陶瓷或其它將融溶狀態物質壓鑄成形產品的機械化,降低了勞動強度,增加了特種陶瓷、工業電瓷、精細陶瓷或其它將融溶狀態物質壓鑄成形產品的數量,提高了生產效率。優選的,如圖9和圖10所示,所述切漿板模塊100包括切漿板110和切漿針120, 所述切漿針120固定在所述切漿板110上(所述切漿針120通過緊定螺釘固定在所述切漿板110上);如圖11所示,所述下模板模塊200包括下模板210和下模芯220,所述下模芯220固定在所述下模板210上(所述下模芯220通過聯接螺栓固定在所述下模板210上);如圖12所示,所述退料板模塊300包括退料板310和退料套320,所述退料套320固定在所述退料板310上(所述退料套320通過聯接螺栓固定在所述退料板310上);如圖13所示,所述模腔板模塊400包括模腔板410和模腔芯420,所述模腔芯420固定在所述模腔板410上(所述模腔芯420通過聯接螺栓固定在所述模腔板410上);如圖14所不,所述上模板模塊500包括上模板510和上模芯520,所述上模芯520固定在所述上模板510上(所述上模芯520通過聯接螺栓固定在所述上模板510上);如圖4所示,所述上模芯520和所述下模芯220能伸入所述模腔芯420的模腔,使所述模腔芯420與所述上模芯520,下模芯220之間形成產品成形空間1000 ;所述切漿針120能穿過下模芯220,退料套320,模腔芯420的模腔和上模芯520。為了方便的說明熱壓模具的工作過程,在圖8中對熱壓模具的部分原件進行了簡化。因為所述下模芯220固定在所述下模板210上,所述下模芯220與所述下模板210 —起運動,在圖8中只注明了下模芯220省略了下模板210 ;退料套320,模腔芯420和上模芯520同樣道理,不予累述。優選的,所述熱壓模具在合模過程中向所述上模板510施加向下的外力,使所述上模板510向下運動,所述上模板510與模腔板410之間的距離減小,直至上模板510壓緊所述模腔板410 ;此時,如圖8所示,所述下模板210保持距離所述切漿板110最遠,所述退料板310保持壓緊所述下模板210 ;所述注漿的物料通過上模芯520進入產品成形空間;所述切漿針120穿過下模芯220,退料套320伸入模腔芯420的模腔內;所述熱壓模具在切漿過程中繼續向所述上模板510施加向下的外力,使所述上模板510帶動所述模腔板410,所述退料板310和所述下模板210整體相對于所述切漿板110向下運動,直至所述下模板210壓緊所述切漿板110 ;所述退料板310保持壓緊所述下模板210 ;所述切漿針120穿過所述下模芯220,退料套320,模腔芯420的模腔和上模芯520,將位于所述上模芯520的物料推出。
如圖8所示,所述熱壓模具在開模過程中撤去向所述上模板510施加向下的外力,所述下模板210與所述切漿板110之間距離恢復到最遠;產品脫模過程向所述上模板510施加向上的外力,使所述上模板510與所述切漿板110之間的距離恢復到最遠;所述退料板310相對于所述下模板210向上運動,直至所述退料板310壓緊模腔板410 ;所述退料套將產品1001推出。優選的,所述下模板210和所述模腔板410之間鎖定,使所述下模板210和所述模腔板410之間的距離保持不變;所述切漿板110能相對于所述下模板210和所述模腔板410
作為一個整體上下往復運動。 優選的,還包括鎖模模塊600,所述鎖模模塊用于使所述下模板模塊與模腔板模塊之間鎖定;如圖15所不,所述鎖模模塊600包括鎖模座610和鎖模螺桿620,所述鎖模座610能固定在所述鎖模螺桿620上;所述模腔板410和所述下模板210上設有鎖模孔630,所述鎖模螺桿620穿過所述鎖模孔630 ;所述鎖模螺桿620的上端所述鎖模座610的上端之間固定所述模腔板410 ;所述鎖模螺桿620的下端與所述鎖模座610的下端之間固定所述下模板210。優選的,如圖16所示,還包括退料模塊700,所述退料模塊用于使所述退料板模塊在所述模腔板模塊與所述下模板模塊之間做上下往復運動;所述退料模塊700包括拉桿710 ;所述上模板510,模腔板410,退料板310和下模板210上設有拉桿孔740 ;所述上模板510通過拉桿孔與740所述拉桿710的一端固定;所述模腔板410,退料板310和下模板210通過拉桿孔740與所述拉桿710套接;所述拉桿710上套接有拉套720和壓套730 ;所述拉套720套接在拉桿的710下端;所述壓套730套接在拉桿710外側且壓套730下端置于所述退料板310的上表面;所述熱壓模具在合模過程中,所述上模板510壓緊所述模腔板410時,所述壓套720上端被上模板510下表面壓緊;所述熱壓模具在切漿過程中繼續向所述上模板施加向下的外力時,壓套730壓緊所述退料板310的上表面,使所述退料板310和所述下模板210整體相對于所述切漿板110向下運動,直至所述下模板210壓緊所述切漿板110 ;所述熱壓模具在脫模過程中,向所述上模板510施加向上的外力,所述拉套720上端壓緊所述退料板310下表面推動退料板310相對于所述下模板210向上運動。優選的,還包括切漿模塊800,所述切漿模塊相對所述下模板模塊與模腔板模塊作為一個整體做上下往復運動;如圖17所示,所述切漿模塊810包括彈簧810和連接螺桿820 ;所述連接螺桿820的一端與所述下模板210固定,所述連接螺桿820的另一端與所述切漿板110固定,所述彈簧810穿過所述連接螺桿820使所述下模板210能相對于切漿板110上下運動;所述切漿板110與所述下模板210之間距離最遠時,所述彈簧長度最長;所述熱壓模具在開模過程中,撤去向所述上模板510施加向下的外力時,所述彈簧810推動所述下模板210使所述下模板210與所述切漿板110之間距離恢復到最遠。優選的,所述下模芯是嵌式下模芯;所述退料套是嵌式退料套;所述模腔芯是嵌式模腔芯;所述上模芯是嵌式上模芯。本發明的熱壓模具的下模芯,退料套,模腔芯和上模芯采取了嵌式結構,可以快速更換相關部件生產不同規格型號產品,同時使熱壓模具的使用和維護更加方便。優選的,如圖1,圖2和圖4所示,所述模腔板設有用于散熱的模腔板水冷通道430,所述上模板設有用于散熱的上模板水冷通道530。優選的,如圖I和圖2所示,還包括導柱900 ;如圖14,圖12和圖11所示,所述上模板,退料板和下模板上設有導柱孔910 ; 所述上模板510通過導柱孔910與所述導柱900的一端固定;所述退料板310和下模板210通過導柱孔910與所述導柱900套接。優選的,如圖13所示,所述模腔板上設導套孔920,所述導套孔320固定有導套,所述模腔板410通過導套與所述導柱900套接;所述導套用于保證所述模腔芯420與所述上模芯520,下模芯220之間形成產品成形空間1000的穩定性。本發明的熱壓|旲具大幅度提聞了生廣效率,與傳統的手工|旲式相比,生廣率提聞400 500%左右,且操作方便,可實現標準化生產。本發明的壓鑄成形方法,如圖8所示,包括如下步驟步驟SlOO :合模;向所述上模板510施加向下的外力,使所述上模板510向下運動,所述上模板510與模腔板410之間的距離減小,直至上模板510壓緊所述模腔板410 ;所述下模板210保持距離所述切漿板110最遠,所述退料板310保持壓緊所述下模板210 ;所述注漿的物料通過上模芯520進入產品成形空間1000 ;所述切漿針120穿過下模芯220,退料套320伸入模腔芯420的模腔內;步驟S200:切漿;繼續向所述上模板510施加向下的外力,使所述上模板510帶動所述模腔板410,所述退料板310和所述下模板210整體相對于所述切漿板110向下運動,直至所述下模板210壓緊所述切漿板110 ;所述退料板310保持壓緊所述下模板210 ;所述切漿針120穿過所述下模芯220,退料套320,模腔芯420的模腔和上模芯520,將位于所述上模芯520的物料推出。步驟S300:開模;撤去向所述上模板510施加向下的外力,所述下模板210與所述切漿板110之間距離恢復到最遠;步驟S400:產品脫模;向所述上模板510施加向上的外力,使所述上模板510與所述切漿板110之間的距離恢復到最遠;所述退料板310相對于所述下模板210向上運動,直至所述退料板310壓緊模腔板410 ;所述退料套320將產品1001推出。優選的,在合模過程中,所述上模板510壓緊所述模腔板410時,所述壓套730上端被上模板510下表面壓緊;優選的,在切漿過程中,繼續向所述上模板510施加向下的外力時,壓套730壓緊所述退料板310的上表面,使所述退料板310和所述下模板210整體相對于所述切漿板110向下運動,直至所述下模板210壓緊所述切漿板110 ;在產品脫模過程中,向所述上模板510施加向上的外力,所述拉套720上端壓緊所述退料板Iio下表面推動退料板110相對于所述下模板210向上運動。優選的,在開模過程中,撤去向所述上模板510施加向下的外力時,所述彈簧810推動所述下模板210使所述下模板210與所述切漿板110之間距離恢復到最遠。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發明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 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發明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因此,本發明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熱壓模具,其特征在于 包括從下到上依次設置的切漿板模塊,下模板模塊,退料板模塊,模腔板模塊和上模板模塊; 所述切漿板模塊聯接在下模板模塊上; 所述下模板模塊與模腔板模塊之間鎖定,作為一個整體,所述切漿板模塊能相對于下模板模塊做上下往復運動; 所述退料板模塊能在所述模腔板模塊與所述下模板模塊之間做上下往復運動; 所述上模板模塊能相對于所述下模板模塊做上下往復運動。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熱壓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漿板模塊包括切漿板和切漿針,所述切漿針固定在所述切漿板上; 所述下模板模塊包括下模板和下模芯,所述下模芯固定在所述下模板上; 所述退料板模塊包括退料板和退料套,所述退料套固定在所述退料板上; 所述模腔板模塊包括模腔板和模腔芯,所述模腔芯固定在所述模腔板上; 所述上模板模塊包括上模板和上模芯,所述上模芯固定在所述上模板上; 所述上模芯和所述下模芯能伸入所述模腔芯的模腔,使所述模腔芯與所述上模芯,下模芯之間形成產品成形空間;所述切漿針能穿過下模芯,退料套,模腔芯的模腔和上模芯。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熱壓模具,其特征在于 還包括退料模塊,所述退料模塊用于使所述退料板模塊在所述模腔板模塊與所述下模板模塊之間做上下往復運動; 所述退料模塊包括拉桿;所述上模板,模腔板,退料板和下模板上設有拉桿孔;所述上模板通過拉桿孔與所述拉桿的一端固定;所述模腔板,退料板和下模板通過拉桿孔與所述拉桿套接; 所述拉桿上套接有拉套和壓套; 所述拉套套接在拉桿的下端;所述壓套套接在拉桿外側且壓套下端置于所述退料板的上表面。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熱壓模具,其特征在于 還包括切漿模塊,所述切漿模塊相對所述下模板模塊與模腔板模塊作為一個整體做上下往復運動; 所述切漿模塊包括彈簧和連接螺桿;所述連接螺桿的一端與所述下模板固定,所述連接螺桿的另一端與所述切漿板固定,所述彈簧穿過所述連接螺桿使所述下模板能相對于切漿板上下運動;所述切漿板與所述下模板之間距離最遠時,所述彈簧長度最長。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熱壓模具,其特征在于 還包括鎖模模塊,所述鎖模模塊用于使所述下模板模塊與模腔板模塊之間鎖定; 所述鎖模模塊包括鎖模座和鎖模螺桿,所述鎖模座能固定在所述鎖模螺桿上;所述模腔板和所述下模板上設有鎖模孔,所述鎖模螺桿穿過所述鎖模孔;所述鎖模螺桿的上端所述鎖模座的上端之間固定所述模腔板;所述鎖模螺桿的下端與所述鎖模座的下端之間固定所述下模板。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熱壓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模腔板設有用于散熱的模腔板水冷通道,所述上模板設有用于散熱的上模板水冷通道。
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熱壓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模芯是嵌式下模芯;所述退料套是嵌式退料套;所述模腔芯是嵌式模腔芯;所述上模芯是嵌式上模芯。
8.一種壓鑄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SlOO :合模; 向所述上模板施加向下的外力,使所述上模板向下運動,所述上模板與模腔板之間的距離減小,直至上模板壓緊所述模腔板;所述下模板保持距離所述切漿板最遠,所述退料板保持壓緊所述下模板; 所述注漿的物料通過上模芯進入產品成形空間;所述切漿針穿過下模芯,退料套伸入模腔芯的模腔內; 步驟S200 :切漿; 繼續向所述上模板施加向下的外力,使所述上模板帶動所述模腔板,所述退料板和所述下模板整體相對于所述切漿板向下運動,直至所述下模板壓緊所述切漿板;所述退料板保持壓緊所述下模板; 所述切漿針穿過所述下模芯,退料套,模腔芯的模腔和上模芯,將位于所述上模芯的物料推出; 步驟S300 :開模; 撤去向所述上模板施加向下的外力,所述下模板與所述切漿板之間距離恢復到最遠; 步驟S400 :產品脫模; 向所述上模板施加向上的外力,使所述上模板與所述切漿板之間的距離恢復到最遠;所述退料板相對于所述下模板向上運動,直至所述退料板壓緊模腔板;所述退料套將產品推出。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壓鑄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合模過程中,所述上模板壓緊所述模腔板時,所述壓套上端被上模板下表面壓緊;在切漿過程中,繼續向所述上模板施加向下的外力時,壓套壓緊所述退料板的上表面,使所述退料板和所述下模板整體相對于所述切漿板向下運動,直至所述下模板壓緊所述切漿板; 在產品脫模過程中,向所述上模板施加向上的外力,所述拉套上端壓緊所述退料板下表面推動退料板相對于所述下模板向上運動。
10.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壓鑄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開模過程中,撤去向所述上模板施加向下的外力時,所述彈簧推動所述下模板使所述下模板與所述切漿板之間距離恢復到最遠。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熱壓模具及壓鑄成形方法;所述熱壓模具包括從下到上依次設置的切漿板模塊,下模板模塊,退料板模塊,模腔板模塊和上模板模塊;所述切漿板模塊固定在工作臺上;所述下模板模塊與模腔板模塊之間鎖定,作為一個整體能相對于所述切漿板模塊做上下往復運動;所述退料板模塊能在所述模腔板模塊與所述下模板模塊之間做上下往復運動;所述上模板模塊能相對于所述切漿板模塊做上下往復運動。所述壓鑄成形方法包括如下步驟合模,切漿,開模和產品脫模。本發明的熱壓模具及壓鑄成形方法實現了生產特種陶瓷、工業電瓷、精細陶瓷或其它將融溶狀態物質壓鑄成形產品的機械化,降低了勞動強度,增加了產品的數量,提高了生產效率。
文檔編號B28B7/10GK102729320SQ201210196809
公開日2012年10月17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14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14日
發明者劉芳恩 申請人:劉芳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