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智能型支承墊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149470閱讀:529來源:國知局
智能型支承墊的制造方法與工藝

本發明涉及一種支承墊,特別涉及一種智能型支承墊。



背景技術:

為防止地震造成的破壞,于現有的建筑物、橋梁或機器等大型物體上,大都會設置有具吸震及隔震效果的支承墊,來吸收地震時所產生的能量與震動,如美國第5,655,756號專利(以下簡稱為參考文獻)即揭示一種現有的支承墊結構,該參考文獻的支承墊(Lead Rubber Bearing,LRB,鉛心橡膠支承墊)主要包含有一核心柱,于該核心柱的兩端分別設置有一支撐板,而兩支撐板分別固設于地面及一大型物體上,并于兩支撐板間設置有多個間隔交錯設置的金屬層及橡膠層,當地震發生時,可通過交錯設置的橡膠層、金屬層及核心柱的變形來達到吸震的效果,進而降低地震所產生的傷害。

然而,現有如參考文獻的支承墊,其雖可有效吸收橫向的地震能量,但無法有效地抵抗垂直方向的地震能量,尤其是當地震的垂直向能量較大時,容易造成核心柱與兩支撐板相互分離或錯位,如此不僅能降低支承墊整體的吸震效果,更會造成支承墊的損壞,而無法提供應有的吸震功能,誠有加以改進之處。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人基于現有支承墊結構與使用上的缺陷,經過不斷的試驗與研究,終于發展出一種可解決現有問題的本發明。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智能型支承墊,其可避免支承墊因過大的垂直向地震能量而產生分離或錯位的情況,可提高支承墊整體的剛度及阻尼的防震效益,并提供支承墊抗垂直向的拉拔效果,以達到提高支承墊結構穩定性與整體實用性的目的。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智能型支承墊,其包含有:

一吸震部;

兩支撐板,分別設于該吸震部的兩端且相互平行設置,其分別為一第一支撐板及一第二支撐板;以及

至少一呈連續彎折地設置于兩支撐板之間的抗拔鋼索。

通過上述的技術手段,本發明可通過抗拔鋼索的設置,提供支承墊一份良好的抵抗垂直向拉拔力量的效果,以避免支承墊的吸震部與支撐板在地震過程中因垂直向地震能量過大而產生分離或錯位的情形,而能增加支承墊整體的剛度及阻尼效果,并提高支承墊的恢復能力(recentering),以提升支承墊整體結構穩定性及整體實用性的效果。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外觀圖。

圖2是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立體外觀圖。

圖3是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立體外觀圖。

圖4是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立體外觀圖。

圖5是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立體外觀圖。

圖6是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立體外觀圖。

圖7是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立體外觀圖。

圖8是本發明第八實施例的立體外觀圖。

圖9是本發明第九實施例的立體外觀圖。

圖10是本發明第十實施例的立體外觀圖。

圖11是本發明第十一實施例的立體外觀圖。

圖12是本發明第十二實施例的立體外觀圖。

圖13是本發明第十三實施例的立體外觀圖。

圖14是本發明第十四實施例的立體外觀圖。

圖15是本發明第十五實施例的立體外觀圖。

圖16是本發明第十六實施例的立體外觀圖。

圖17是本發明第十七實施例的立體外觀圖。

圖18是本發明第十八實施例的立體外觀圖。

圖19是本發明第十九實施例的立體外觀圖。

圖20是本發明第二十實施例的立體外觀圖。

圖21是本發明第二十一實施例的立體外觀圖。

圖22是本發明第二十二實施例的立體外觀圖。

圖23是本發明第二十三實施例的立體外觀圖。

圖24是本發明第二十四實施例的立體外觀圖。

圖25是本發明第二十五實施例的立體外觀圖。

圖26是本發明第二十六實施例的立體外觀圖。

圖27是本發明第二十七實施例的立體外觀圖。

圖28是本發明第二十八實施例的立體外觀圖。

圖29是本發明第二十九實施例的立體外觀圖。

圖30是本發明第三十實施例的立體外觀圖。

附圖標記說明:

10 吸震部

20,20A 第一支撐板

202,202A 轉折環

22,22A 第二支撐板

222,222A 轉折環

30 抗拔鋼索。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是一種用以安裝于建筑物、橋梁、機器或儀器設備等物體上的智能型支承墊,請配合參看如圖1所示的第一優選實施例,本發明的支承墊主要包含有一吸震部10、兩支撐板20,22及至少一抗拔鋼索30,其中該吸震部10可為如臺灣申請第103143861、104215675號等的摩擦阻尼式支承墊的核心柱或滑動柱、臺灣申請第104130465號等的自調適支承墊的核心柱、現有鉛心橡膠支承墊的核心柱或臺灣申請第100145286號等的摩擦復擺或單擺隔震器的吸震結構等,其可通過摩擦、變形、平面或弧面移動而達到吸震效果,均包含于本申請吸震部10的范疇,吸震部10的截面可呈圓形、長方形、方形及其他任何可能的幾何形狀,本發明不加以限制,該兩支撐板20,22分別設于該吸震部10的兩端且相互平行設置,其分別為一第一支撐板20及一第二支撐板22,兩支撐板20,22可呈圓形、長方形、方形及其他任何 可能的幾何形狀,其分別可與地面及建筑物、橋梁或機器等大型物體或儀器設備等小型物體相結合,如圖1所示的第一實施例,本申請的支撐板20,22可呈方形,另外支撐板20,22的面積大于吸震部10的截面積,且支撐板20,22的形狀可與吸震部10的截面形狀相同或不同。

該至少一抗拔鋼索30分別呈連續彎折地設置于兩支撐板20,22之間,其可由記憶合金(shape memory alloy)或鋼索所制成,通過抗拔鋼索30的設置,可提供支承墊一份良好的抵抗垂直向拉拔力量的效果,以避免支承墊的吸震部10與支撐板20,22在地震過程中因垂直向地震能量過大而產生分離或錯位的情形,而能增加支承墊整體的剛度及阻尼效果,并提高支承墊的恢復能力(recentering)。

又于本發明圖1所示的第一實施例中,于兩支撐板20,22相對的側面上可另設置有多個轉折環202,222,并設置一條連續地穿過兩支撐板20,22上轉折環202,222的抗拔鋼索30,其中兩支撐板20,22上可分別設置有四個轉折環202,222,而第一支撐板20的轉折環202分別位于第一支撐板20的近端角處,而第二支撐板22的轉折環222分別位于第二支撐板22側邊的中間部位,如此該抗拔鋼索30可由第一支撐板20位于一端角的轉折環202穿過后向下延伸穿過第二支撐板22相對應側邊的中間部位的轉折環222后再向上延伸而穿過第一支撐板20相鄰端角的轉折環202,如此依序穿過第一、二支撐板20,22上的轉折環202,222,并使抗拔鋼索30兩端相互連接,而于支承墊的各側面分別形成有一呈V字形彎折的抗拔段。

請配合參看圖2,于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中,兩支撐板20,22上分別設置有四個轉折環202,222,第一支撐板20的轉折環202分別位于第一支撐板20側邊的中間部位,第二支撐板22的轉折環222分別位于第二支撐板22的近端角處,如此該抗拔鋼索30可由第二支撐板22位于一端角的轉折環222穿過后向上延伸穿過第一支撐板20相對應側邊的中間部位的轉折環202后再向下延伸而穿過第二支撐板22相鄰端角的轉折環222,如此依序穿過第一、二支撐板20,22上的轉折環202,222,并使抗拔鋼索30兩端相互連接,而于支承墊的各側面分別形成有一呈倒V字形彎折的抗拔段。

請配合參看圖3,于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中,兩支撐板20,22上分 別設置有八個轉折環202,222,第一、二支撐板20,22的轉折環202,222分別位于側邊的中間部位及近端角處,而兩支撐板20,22間則設有兩條抗拔鋼索30,其中一條抗拔鋼索30如圖1所示,由第一支撐板20位于一端角的轉折環202穿過后向下延伸穿過第二支撐板22相對應側邊的中間部位的轉折環222后再向上延伸而穿過第一支撐板20相鄰端角的轉折環202,如此依序穿過第一、二支撐板20,22上的轉折環202,222,并使抗拔鋼索30兩端相互連接,而于支承墊的各側面分別形成有一呈V字形彎折的抗拔段,而另條抗拔鋼索30則如圖2所示,由第二支撐板22位于一端角的轉折環222穿過后向上延伸穿過第一支撐板20相對應側邊的中間部位的轉折環202后再向下延伸而穿過第二支撐板22相鄰端角的轉折環222,如此依序穿過第一、二支撐板20,22上的轉折環202,222,并使抗拔鋼索30兩端相互連接,而于支承墊的各側面分別形成有一呈倒V字形彎折的抗拔段,而兩抗拔鋼索30的抗拔段則呈相交錯起伏配置。

請配合參看圖4,于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中,第一支撐板20上設置有四個轉折環202,而第二支撐板22上則設置有兩個轉折環222,而兩支撐板20,22間則設有兩條抗拔鋼索30,第一支撐板20的轉折環202分別位于第一支撐板20的近端角處,第二支撐板22的轉折環222分別位于第二支撐板22相對側邊的中間位置處,如此各抗拔鋼索30可分別穿過第一支撐板20的兩相鄰轉折環202及第二支撐板22一相對應的轉折環222,而分別于支承墊的兩側形成一倒三角形的環繞形態。

請配合參看圖5,于本發明的第五實施例中,第一支撐板20上設置有二個轉折環202,而第二支撐板22上則設置有四個轉折環222,而兩支撐板20,22間則設有兩條抗拔鋼索30,第一支撐板20的轉折環202分別位于第一支撐板20相對側邊的中間位置處,第二支撐板22的轉折環222分別位于第二支撐板22的近端角處,如此各抗拔鋼索30可分別穿過第二支撐板22的兩相鄰轉折環222及第一支撐板20一相對應的轉折環202,而分別于支承墊的兩側形成一三角形的環繞形態。

請配合參看圖6,于本發明的第六實施例中,第一、二支撐板20,22上分別設置有四個轉折環202,222,而兩支撐板20,22間則設有兩條抗 拔鋼索30,各支撐板20,22的轉折環202,222分別位于該支撐板20,22的近端角處,如此各抗拔鋼索30可分別穿過第一、二支撐板20,22位于相對的兩側面的四個轉折環202,222,而分別位于支承墊的兩側形成一呈方形或長方形且對角線交叉狀態的環繞于吸震部10。

請配合參看圖7,于本發明的第七實施例中,第一、二支撐板20,22上分別設置有四個轉折環202,222,而兩支撐板20,22間則設有兩條抗拔鋼索30,各支撐板20,22的轉折環202,222分別位于該支撐板20,22的近端角處,如此各抗拔鋼索30可分別穿過第一、二支撐板20,22位于相對的兩側面的四個轉折環202,222,而分別于支承墊的兩側形成一呈方形或長方形的環繞形態。

請配合參看圖8,于本發明的第八實施例中,第一、二支撐板20,22上分別設置有四個轉折環202,222,而兩支撐板20,22間則設有兩條抗拔鋼索30,各支撐板20,22的轉折環202,222分別位于該支撐板20,22的近端角處,如此各抗拔鋼索30可由第一支撐板20一端角的轉折環202向下傾斜延伸而穿過第二支撐板22位于對角線端角的轉折環222,再向上傾斜延伸穿過第一支撐板20另一側面對角線端角的轉折環202,而如此兩抗拔鋼索30分別于支承墊的四側形成一呈相互對角交叉的環繞于吸震部10。

請配合參看圖9,于本發明的第九實施例中,第一、二支撐板20,22上分別設置有四個轉折環202,222,而兩支撐板20,22間則設有一條抗拔鋼索30,各支撐板20,22的轉折環202,222分別位于該支撐板20,22的近端角處,如此該抗拔鋼索30分別依序縱向及橫向延伸穿過第一、二支撐板20,22的各轉折環202,222,而使該抗拔鋼索30形成一縱向及橫向延伸連接環繞于吸震部10周圍的形態。

請配合參看圖10,于本發明的第十實施例中,第一、二支撐板20,22上分別設置有四個轉折環202,222,而兩支撐板20,22間則設有一條抗拔鋼索30,各支撐板20,22的轉折環202,222分別位于該支撐板20,22的近端角處,如此該抗拔鋼索30依序由第二支撐板22的一轉折環222穿過后垂直向上穿過第一支撐板20與之垂直相對的轉折環202,然后傾斜向下延伸穿過第二支撐板22位于對角線端角的轉折環222,再向上延伸而穿過第一支撐板20垂直相對的轉折環202,而使該抗拔鋼索 30形成一呈N字形彎折而環繞于吸震部10周圍的形態。反之,也可使該抗拔鋼索30形成一呈倒N字形彎折而環繞于吸震部10周圍的形態。

請配合參看圖11,于本發明的第十一實施例中,第一、二支撐板20,22上分別設置有四個轉折環202,222,而兩支撐板20,22間則設有一條抗拔鋼索30,各支撐板20,22的轉折環202,222分別位于該支撐板20,22的近端角處,如此該抗拔鋼索30依序由第一支撐板20的一轉折環202穿過后垂直向下穿過第二支撐板22與之垂直相對的轉折環222,后再傾斜向上延伸穿過第一支撐板20位于對角線端角的轉折環202,再向下延伸而穿過第二支撐板22垂直相對的轉折環222,再橫向延伸穿過第二支撐板22另一端角的轉折環222,再上延伸而穿過第一支撐板20垂直相對的轉折環202,而使該抗拔鋼索30形成一呈倒N字形及一字形交錯彎折環繞于吸震部10周圍的形態。反之,也可使該抗拔鋼索30形成一呈N字形及一字形交錯彎折環繞于吸震部10周圍的形態。

請配合參看圖12,于本發明的第十二實施例中,兩支撐板20,22上分別設置有八個轉折環202,222,第一、二支撐板20,22的轉折環202,222分別位于側邊的中間部位及近端角處,而兩支撐板20,22間則設有一條抗拔鋼索30,其中該抗拔鋼索30是由第一支撐板20位于一端角的轉折環202穿過后垂直向下穿過第二支撐板22與之垂直相對的轉折環222,再橫向延伸穿過第二支撐板22相鄰的轉折環222,再向上延伸穿第一支撐板20與的垂直相對的轉折環202,再橫向延伸穿過第一支撐板20相鄰的轉折環202,如此依序穿過第一、二支撐板20,22的轉折環202,222,而使該抗拔鋼索30形成一呈方形波或長方形波環繞于吸震部10周圍的形態。

請配合參看圖13,于本發明的第十三實施例中,兩支撐板20,22上分別設置有八個轉折環202,222,第一、二支撐板20,22的轉折環202,222分別位于側邊的中間部位及近端角處,而兩支撐板20,22間則設有一條抗拔鋼索30,其中該抗拔鋼索30是由第一支撐板20位于一端角的轉折環202穿過后垂直向下穿過第二支撐板22與之垂直相對的轉折環222,再傾斜向上延伸穿過第一支撐板20相鄰的轉折環202,再向下延伸穿過第二支撐板22與之垂直相對的轉折環222,如此依序 穿過第一、二支撐板20,22的轉折環202,222,而使該抗拔鋼索30形成一呈N字形波或倒N字形波環繞于吸震部10周圍的形態。

請配合參看圖14,于本發明的第十四實施例中,兩支撐板20,22上分別設置有六個轉折環202,222,第一、二支撐板20,22的轉折環202,222分別位于側邊的兩個中間部位及四個近端角處,而兩支撐板20,22間則設有一條抗拔鋼索30,其中該抗拔鋼索30是由第二支撐板22位于一端角的轉折環222穿過后垂直向上穿過第一支撐板20與之垂直相對的轉折環202,再傾斜向下延伸穿過第二支撐板22中間部位的轉折環222,再傾斜向上延伸穿過第一支撐板20同一側邊的另一端角處的轉折環202,再垂直向下穿過第二支撐板22與之垂直相對的轉折環222,再傾斜向上延伸穿過第一支撐板20與之相臨的另一個側邊的中間部位的轉折環202,然后再傾斜向下延伸穿過第二支撐板22位于另一個端角的轉折環222,如此依序穿過第一、二支撐板20,22的轉折環202,222,而使該抗拔鋼索30形成一呈M字形及倒V字形交錯彎折環繞于吸震部10周圍的形態。

請配合參看圖15,于本發明的第十五實施例中,兩支撐板20,22上分別設置有六個轉折環202,222,第一、二支撐板20,22的轉折環202,222分別位于側邊的兩個中間部位及四個近端角處,而兩支撐板20,22間則設有一條抗拔鋼索30,其中該抗拔鋼索30是由第一支撐板20位于一端角的轉折環202穿過后垂直向下穿過第二支撐板22與之垂直相對的轉折環222,再傾斜向上延伸穿過第一支撐板20中間部位的轉折環202,再傾斜向下延伸穿過第二支撐板22同一側邊的另一端角處的轉折環222,再垂直向上穿過第一支撐板20與之垂直相對的轉折環202,再傾斜向下延伸穿過第二支撐板22與之相臨的另一個側邊的中間部位的轉折環222,然后再傾斜向上延伸穿過第一支撐板20位于另一個端角的轉折環202,如此依序穿過第一、二支撐板20,22的轉折環202,222,而使該抗拔鋼索30形成一呈W字形及V字形交錯彎折環繞于吸震部10周圍的形態。

請配合參看圖16,于本發明的第十六實施例中,兩支撐板20A,22A可呈圓形,而吸震部10的截面可呈方形,又于兩支撐板20A,22A上分別設置有四個轉折環202A,222A,兩支撐板20A,22A間設置一條抗拔鋼 索30,該抗拔鋼索30的穿繞方式可與圖1所示實施例相同,于支承墊的各側面分別形成有一呈V字形彎折的抗拔段。

請配合參看圖17,于本發明的第十七實施例中,于兩支撐板20A,22A上分別設置有四個轉折環202A,222A,兩支撐板20A,22A間設置一條抗拔鋼索30,該抗拔鋼索30的穿繞方式可與圖2所示實施例相同,于支承墊的各側面分別形成有一呈倒V字形彎折的抗拔段。

請配合參看圖18,于本發明的第十八實施例中,兩支撐板20A,22A上分別設置有八個轉折環202A,222A,于兩支撐板20A,22A間則設有兩條抗拔鋼索30,兩抗拔鋼索30的穿繞方式可與圖3所示實施例相同,兩條抗拔鋼索30于支承墊的各側面分別形成有一呈V字形及倒V字形彎折的抗拔段,而兩抗拔鋼索30的抗拔段則呈相交錯起伏配置。

請配合參看圖19,于本發明的第十九實施例中,第一支撐板20A上設置有四個轉折環202A,而第二支撐板22A上則設置有兩個轉折環222A,而兩支撐板20A,22A間則設有兩條抗拔鋼索30,兩抗拔鋼索30的穿繞方式可與圖4所示實施例相同,兩抗拔鋼索30分別于支承墊的兩側形成一倒三角形的環繞形態。

請配合參看圖20,于本發明的第二十實施例中,第一支撐板20A上設置有兩個轉折環202A,而第二支撐板22A上則設置有四個轉折環222A,而兩支撐板20A,22A間則設有兩條抗拔鋼索30,兩抗拔鋼索30的穿繞方式可與圖5所示實施例相同,兩抗拔鋼索30分別于支承墊的兩側形成一三角形的環繞形態。

請配合參看圖21,于本發明的第二十一實施例中,第一、二支撐板20A,22A上分別設置有四個轉折環202A,222A,而兩支撐板20A,22A間則設有兩條抗拔鋼索30,兩抗拔鋼索30的穿繞方式可與圖6所示實施例相同,兩抗拔鋼索30分別于支承墊的兩側形成一呈方形或長方形且對角線交叉狀態的環繞于吸震部10。

請配合參看圖22,于本發明的第二十二實施例中,第一、二支撐板20A,22A上分別設置有四個轉折環202A,222A,而兩支撐板20A,22A間則設有兩條抗拔鋼索30,兩抗拔鋼索30的穿繞方式可與圖7所示實施例相同,兩抗拔鋼索30分別于支承墊的兩側形成一呈方形或長方形的環繞形態。

請配合參看圖23,于本發明的第二十三實施例中,第一、二支撐板20A,22A上分別設置有四個轉折環202A,222A,而兩支撐板20A,22A間則設有兩條抗拔鋼索30,兩抗拔鋼索30的穿繞方式可與圖8所示實施例相同,兩抗拔鋼索30分別于支承墊的四側形成一呈相互對角交叉的環繞于吸震部10。

請配合參看圖24,于本發明的第二十四實施例中,第一、二支撐板20A,22A上分別設置有四個轉折環202A,222A,而兩支撐板20A,22A間則設有一條抗拔鋼索30,該抗拔鋼索30的穿繞方式可與圖9所示實施例相同,該抗拔鋼索30形成一縱向及橫向延伸連接環繞于吸震部10周圍的形態。

請配合參看圖25,于本發明的第二十五實施例中,第一、二支撐板20A,22A上分別設置有四個轉折環202A,222A,而兩支撐板20A,22A間則設有一條抗拔鋼索30,該抗拔鋼索30的穿繞方式可與圖10所示實施例相同,該抗拔鋼索30形成一呈N字形彎折而環繞于吸震部10周圍的形態。反之,也可使該抗拔鋼索30形成一呈倒N字形彎折而環繞于吸震部10周圍的形態。

請配合參看圖26,于本發明的第二十六實施例中,第一、二支撐板20A,22A上分別設置有四個轉折環202A,222A,而兩支撐板20A,22A間則設有一條抗拔鋼索30,該抗拔鋼索30的穿繞方式可與圖11所示實施例相同,該抗拔鋼索30形成一呈倒N字形及一字形交錯彎折環繞于吸震部10周圍的形態。反之,也可使該抗拔鋼索30形成一呈N字形及一字形交錯彎折環繞于吸震部10周圍的形態。

請配合參看圖27,于本發明的第二十七實施例中,兩支撐板20A,22A上分別設置有八個轉折環202A,222A,兩支撐板20A,22A間則設有一條抗拔鋼索30,該抗拔鋼索30的穿繞方式可與圖12所示實施例相同,該抗拔鋼索30形成一呈方形波或長方形波環繞于吸震部10周圍的形態。

請配合參看圖28,于本發明的第二十八實施例中,兩支撐板20A,22A上分別設置有八個轉折環202A,222A,兩支撐板20A,22A間則設有一條抗拔鋼索30,該抗拔鋼索30的穿繞方式可與圖13所示實施例相同,該抗拔鋼索30形成一呈N字形波或倒N字形波環繞于吸震部 10周圍的形態。

請配合參看圖29,于本發明的第二十九實施例中,兩支撐板20A,22A上分別設置有六個轉折環202A,222A,而兩支撐板20A,22A間則設有一條抗拔鋼索30,其中該抗拔鋼索30的穿繞方式可與圖14所示實施例相同,而使該抗拔鋼索30形成一呈M字形及倒V字形交錯彎折環繞于吸震部10周圍的形態。

請配合參看圖30,于本發明的第三十實施例中,兩支撐板20A,22A上分別設置有六個轉折環202A,222A,而兩支撐板20A,22A間則設有一條抗拔鋼索30,其中該抗拔鋼索30的穿繞方式可與圖15所示實施例相同,而使該抗拔鋼索30形成一呈W字形及V字形交錯彎折環繞于吸震部10周圍的形態。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并非對本發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若在不脫離本發明所提技術方案的范圍內,利用本發明所揭示技術內容所作出局部更動或修飾的等效實施例,并且未脫離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內容,均仍屬于本發明技術方案的范圍內。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