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屋頂防水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防水結構和防水結構的安裝方法。
背景技術:
在現代建筑學中,剛性金屬板材屋頂是現代科技與先進生產水平的體現,用于滿足建筑屋頂面造型及使用功能的要求。根據使用要求,會在屋頂設置煙囪。
由于設置煙囪需要在剛性金屬板材屋面上開設洞口,在房屋使用過程中,因為洞口的設置,雨水會通過洞口的縫隙滲入屋內,影響屋內環境。而現有的技術并不能很好的解決滲水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第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防水結構,其在屋頂從屋脊處鋪設附加層板,該附加層板與屋頂的凸起部密封連接,煙囪貫穿屋頂和附加層體。當雨水或其他液體在屋面累積時會通過附加層板向兩側分流,避免積累在煙囪貫穿的位置而滲入屋內,解決了屋內漏水的問題,保護了屋內環境。
本發明的第二個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種防水結構的安裝方法。其利用了上述防水結構,安裝于屋頂上,避免雨水從煙囪處滲入屋內,保護了屋內環境。
本發明的實施例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防水結構,其包括屋脊、附加層板、煙囪以及與屋脊連接并傾斜向下延伸的屋頂。屋頂的上表面設置若干從屋頂靠近屋脊的一端延伸至屋頂遠離屋脊的一端的凸起部,相鄰凸起部之間形成流水槽。附加層板位于屋頂上方,附加層板與屋脊連接并傾斜向下延伸,附加層板包括相互連接的第一側板和第二側板,第一側板和第二側板靠近屋頂的表面形成小于180度的夾角。第一側板遠離第二側板的一側、第二側板遠離第一側板的一側分別與一個凸起部密封連接。其中,煙囪貫穿屋頂和附加層板。
當雨水或其他液體在屋面累積時可能會在煙囪貫穿的位置而滲入屋內,通過增設附加層板使液體會通過附加層板向兩側分流,從屋頂其他位置流下,避免雨水積累在煙囪貫穿的位置而滲入屋內,解決了屋內漏水的問題,保護了屋內環境。
本發明的一種實施例中,防水結構還包括第一骨架、第二骨架、第一支撐部和第二支撐部,第一骨架一端與第二骨架的一端連接,第一骨架的另一端通過第一支撐部與屋頂連接,第二骨架的另一端通過第二支撐部與屋頂連接。
本發明的一種實施例中,防水結構還包括固定部,第一支撐部與第二支撐部通過固定部與屋頂固定連接。
本發明的一種實施例中,第一側板和第二側板與凸起部通過鉚釘或自攻螺釘固定,第一側板和第二側板與凸起部之間設有密封膠。
本發明的一種實施例中,鉚釘或自攻螺釘與第一側板或第二側板之間還有防水墊片。
本發明的一種實施例中,附加層板遠離屋脊一端距離煙囪至少500mm。
本發明的一種實施例中,煙囪與附加層板之間設有隔熱件,隔熱件上設置有防水層。
本發明的一種實施例中,煙囪上設置有遮雨帽,遮雨帽設置于靠近煙囪與附加層板連接位置上方。
本發明的一種實施例中,附加層板包括若干子板體,子板體依次固定連接。
一種防水結構的安裝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在流水槽內沿凸起部延伸方向架設固定部,使固定部與屋頂固定連接,在固定部上沿凸起部延伸方向上間隔設置若干第一支撐部和第二支撐部,使第一支撐部和第二支撐部與固定部固定連接,在第一支撐部上固定設置第一骨架,在第二支撐部上固定設置第二骨架,使第一骨架與第二骨架固定連接,并在靠近屋頂方向上形成小于180度的夾角。
S2:在凸起部上鋪設密封膠,由屋脊處開始,在第一骨架和第二骨架上鋪設附加層板,在附加層板上開設供煙囪穿過的通過孔,并使附加層板通過密封膠與凸起部連接。
S3:在附加層板上沿凸起部延伸方向間隔設置防水墊片,附加層板與第一骨架和第二骨架通過鉚釘或自攻螺釘在設置防水墊片處固定連接。
S4:使煙囪穿過通過孔,在煙囪與通過孔之間設置隔熱件,使煙囪與附加層板固定連接,在隔熱件上設置防水層,并在煙囪與附加層板連接處設置結構膠。
S5:在煙囪開口端,靠近附加層板200~300mm處設置遮雨帽。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至少具備如下有益效果是:
本發明的提供的防水結構,其在屋頂從屋脊處鋪設附加層板,該附加層板與屋頂的凸起部密封連接,煙囪貫穿屋頂和附加層體。當雨水或其他液體在屋面累積時會通過附加層板向兩側分流,避免雨水積累在煙囪貫穿的位置而滲入屋內,解決了屋內漏水的問題,保護了屋內環境。
本發明的第二個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種防水結構的安裝方法。其利用了上述防水結構,安裝于屋頂上,避免雨水從煙囪與屋面連接處滲入屋內,保護了屋內環境。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應當理解,以下附圖僅示出了本發明的某些實施例,因此不應被看作是對范圍的限定,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相關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1防水結構的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1防水結構II-II向截面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1防水結構III-III向截面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2防水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2防水層體的局部放大圖。
圖中:100-防水結構;200-防水結構;300-屋脊;400-附加層板;500-煙囪;310-屋頂;320-凸起部;330-流水槽;401-子板體;410-第一側板;430-第二側板;451-第一支撐部;453-第二支撐部;455-第一骨架;457-第二骨架;459-固定部;470-鉚釘;471-防水墊片;473-密封膠;510-隔熱石棉;530-高溫防水膠;550-遮雨帽。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通常在此處附圖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發明實施例的組件可以以各種不同的配置來布置和設計。
因此,以下對在附圖中提供的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詳細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護的本發明的范圍,而是僅僅表示本發明的選定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應注意到:相似的標號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圖中表示類似項,因此,一旦某一項在一個附圖中被定義,則在隨后的附圖中不需要對其進行進一步定義和解釋。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上”、“下”、“內”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或者是該發明產品使用時慣常擺放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等僅用于區分描述,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此外,術語“水平”、等術語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絕對水平或懸垂,而是可以稍微傾斜。如“水平”僅僅是指其方向相對“豎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該結構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傾斜。
實施例1
參照圖1,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防水結構100。其包括屋脊300、附加層板400、煙囪500及與屋脊300連接并傾斜向下延伸的屋頂310。
參照圖2,在屋頂310的上表面上設置有若干從屋頂310靠近屋脊300一端延伸至屋頂310遠離屋脊300一端的凸起部320,該凸起部320與屋脊300垂直。需要說明的是,在其他具體實施方式中,凸起部320不一定與屋脊300垂直,可以形成一定角度。相鄰的兩個凸起部320之間形成流水槽330,流水槽330從屋脊300延伸至屋頂310遠離屋脊300的一端。
在屋頂310上表面還有沿凸起部320延伸方向設置的第一骨架455、第二骨架457、第一支撐部451和第二支撐部453。第一骨架455和第二骨架457分別位于煙囪500的兩側間隔排布,該第一骨架455的一端與第二骨架457一端連接,第一骨架455的另一端通過第一支撐部451與屋頂310連接,第二骨架457的另一端通過第二支撐部453與屋頂310連接。其中,第一支撐部451和第二支撐部453為鋼結構支柱,第一骨架455和第二骨架457為方管。在本實施例中,上述第一支撐部451、第二支撐部453通過固定部459與屋頂310連接。固定部459為分設于煙囪500兩側的兩個角鋼,通過鉚釘470或自攻螺釘固定于屋頂310上表面,固定部459與第一支撐部451或第二支撐部453焊接固定。上述固定部459、第一骨架455、第二骨架457、第一支撐部451和第二支撐部453用以對附加層板400的輔助支撐,減少附加層板400與固定部459連接位置的受力,增加壽命以及提高使用安全性。
附加層板400位于屋頂310的上方,該附加層板400與屋脊300連接并傾斜向下延伸。附加層板400包括互相連接的第一側板410和第二側板430,第一側板410和第二側板430靠近屋面的表面形成小于180度的夾角。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側板410和第二側板430為一體成型結構,在其他具體實施方式中,第一側板410和第二側板430可以為分體結構,通過焊接等其他方式固定連接。上述附加層板400遠離屋脊300的一端距離煙囪500至少500mm,以避免雨水或其他液體從煙囪500下方滲入屋內。需要說明的是,在其他具體實施例中附加層板400遠離屋脊300的一端距離煙囪500的距離也可以小于500mm,在本實施例中,為了起到更好的防水效果,故設置500mm以上。
在第一側板410遠離第二側板430的一側,第二側板430遠離第一側板410的一側分別與一個凸起部320密封連接。在本實施例中,密封連接為通過鉚釘470將第一側板410和第二側板430分別與凸起部320連接,在第一側板410與第二側板430和凸起部320之間設有密封膠473,在其他具體實施的方式中,鉚釘470連接可以由自攻螺釘或其他固定方式代替。在上述鉚釘470或自攻螺釘與第一側板410或第二側板430之間還設有防水墊片471,需要說明的是,在其他具體實施方式中,可以根據實際使用情況不設置防水墊片471。
參照圖3,煙囪500與通過孔之間還設置有隔熱件,在本實施例中,隔熱件為隔熱石棉510,在其他具體實施方式中,隔熱件還可以為隔熱硬氈或隔熱紙等。由于隔熱石棉510不具備防水效果,可能會出現滲水情況,故在上述隔熱石棉510上設置防水層,在本實施例中防水層為耐高溫防水膠530。上述煙囪500與附加層板400通過結構膠固定連接。需要說明的是,在其他具體實施方式中,當煙囪500工作狀態不會產生高溫的情況下,可以不設置隔熱件。
為避免雨水或其他液體直接落在附加層板400與煙囪500的縫隙上,以及避免結構膠因日曬而老化,在煙囪500上還設有遮雨帽550。該遮雨帽550為環形并向下傾斜的板,設置于靠近煙囪500與附加層板400連接位置的上方。
該防水結構100的安裝方法如下:
S1:在流水槽330內沿凸起部320延伸方向架設角鋼,使角鋼與屋頂310固定連接,在角鋼上沿凸起部320延伸方向上間隔設置若干第一支撐部451和第二支撐部453,使第一支撐部451和第二支撐部453與角鋼固定連接,在第一支撐部451上固定設置第一骨架455,在第二支撐部453上固定設置第二骨架457,使第一骨架455與第二骨架457固定連接,并在靠近屋頂310方向上形成小于180度的夾角。
S2:在凸起部320上鋪設密封膠473,由屋脊300處開始,在第一骨架455和第二骨架457上鋪設附加層板400,在附加層板400上開設供煙囪500穿過的通過孔,并使附加層板400通過密封膠473與凸起部320連接。
S3:在附加層板400上沿凸起部320延伸方向間隔設置防水墊片471,附加層板400與第一骨架455和第二骨架457通過鉚釘470或自攻螺釘在設置防水墊片471處固定連接。附加層板400與凸起部320通過鉚釘470或自攻螺釘在設置防水墊片471處固定連接。
S4:使煙囪500穿過通過孔,在煙囪500與通過孔之間設置隔熱石棉510,使煙囪500與附加層板400固定連接,在隔熱石棉510上設置高溫防水膠530,并在煙囪500與附加層板400連接處設置結構膠。
S5:在煙囪500開口端,靠近附加層板400距離200~300mm處設置遮雨帽550。
安裝完成后,當有降雨出現時,雨水首先落在附加層板400上,由于該附加層板400具備第一側板410和第二側板430,且第一側板410與第二側板430靠近屋頂310的表面上形成180度的夾角,故雨水沿附加層板400的第一側板410和第二側板430向兩側分流。雨水沿著第一側板410或第二側板430流入與附加層板400密封連接的凸起部320兩側的流水槽330中,流下屋頂310。煙囪500上方的雨水首先落在遮雨帽550上,因為遮雨帽550具備向下傾斜的角度,雨水順著遮雨帽550流下至附加層板400上,然后流入凸起部320兩側流水槽330中。由于遮雨帽550和煙囪500與附加層板400連接位置有一定距離,不免有雨水飄入或飛濺,在連接位置的防水層可以阻擋這少部分的雨水。對防止煙囪500與附加層板400連接位置起漏水到雙重保險。
此防水結構100安裝便捷,使用安全可靠且壽命長,解決了屋內漏水的問題,保護了屋內環境。在煙囪500周圍還設有隔熱石棉510,還可適用于煙囪500工作會產生高溫的場合。
實施例2
參考圖4,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防水結構200。與實施1相似,該防水結構100包括屋脊300、附加層板400、煙囪500及與屋脊300連接并傾斜向下延伸的屋頂310。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不同之處在于,參考圖5,上述附加層板400包括若干子板體401。子板體401依次連接,通過防水膠固定連接,形成附加層板400。在各個子板體401上第一側板410遠離第二側板430的一側,第二側板430遠離第一側板410的一側分別與一個凸起部320通過鉚釘470連接。
本實施例中防水結構200安裝方法與實施例1相似,不同之處在于:
S2:在凸起部320上鋪設密封膠473,由屋脊300處開始,在第一骨架455和第二骨架457上依次鋪設子板體401,通過防水膠將子板體401之間固定連接,形成附加層板400。在附加層板400上開設供煙囪500穿過的通過孔,并使附加層板400通過密封膠473與凸起部320連接。
安裝完成后,當有降雨出現時,雨水首先落在子板體401上,由于子板體401之間通過防水膠連接,雨水不會滲入屋內,且第一側板410與第二側板430靠近屋頂310的表面上形成180度的夾角,從而雨水沿子板體401組成的第一側板410和第二側板430向兩側分流。雨水沿著第一側板410或第二側板430流入與附加層板400密封連接的凸起部320兩側的流水槽330中,流下屋頂310。煙囪500上方的雨水首先落在遮雨帽550上,因為遮雨帽550具備向下傾斜的角度,雨水順著遮雨帽550流下至附加層板400上,然后流入凸起部320兩側流水槽330中。此防水結構200中附加層板400由子板體401固定組成,故拆裝方便,更換也更便捷。使用安全可靠且壽命長,解決了屋內漏水的問題,保護了屋內環境。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