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地下旋轉式立體車庫,是一種用于停放車輛的地下建筑工程,可廣泛應用于已建居住小區、辦公區、商場、旅游景點新增設地下車庫。
背景技術:
經常會聽到有車一族抱怨:“上班停車難,下班停車還難。旅游停車難,購物停車也難。每天下班駕車回家,都要面臨停車難題,很多時候繞停車場幾圈也找不到一個停車位。”當前,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擁有的私家車,每年汽車保有量以25%的速度增長,汽車已經由家庭的奢侈品變為了必需品。
另一方面,城市建設用地緊張,特別是對于已建商場、居民區、辦公區、旅游區等人員密集場所,已面臨無空地可用的境況。一些車輛繞路尋找車位,增加尾氣排放,耽誤時間,非常不便。又或者將車隨意停在路邊,造成交通擁堵。停車位作為經濟商品,處于需求巨大而供給緊張的現狀。
如何緩解寸土寸金的城市核心地帶停車難題?政府、開發商、業主、研發人員逐漸將目光投向了地下空間,地下立體車庫的研發逐漸興起。地下智能立體停車庫節能環保、防盜防刮、空間利用率高。地下智能立體車庫建成后,地面綠化率可大幅增加,恢復景觀原貌,形成地面廣場或景點,進一步提成地塊價值和生活舒適度。利用有限空地,發展地下立體車庫,具有巨大的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市場前景無比廣闊。
對于地下立體車庫,現有技術中具有以下幾種實例:
實例一:2014年,杭州市湖墅南路和密渡橋路交叉口的綠地下,準備建一種新型的“井筒式立體地下車庫”。停車庫的占地面積約900平方米,共114個小汽車泊位,將緩解武林門一帶的停車難問題。這個停車庫很特別,它是杭州現在正在倡導的社會力量所建的停車場之一,其停車工作方式為通過載車平臺在井筒內垂直升降、旋轉,將汽車定位至對應的汽車停車位時,再將汽車水平傳送至位于井筒內壁的汽車停車位。要建造這樣一個停車庫,花費較大,據估算,該停車庫有3個井筒式,一共114個車位,估算造價2500萬。
實例二:長沙市都正街地下智能停車庫,地下一層為進出停車場,擁有13個車位,可停放大巴車等大型車輛,再往下是4組深度達30多米的垂直升降塔庫,每組塔庫為20層,每層并排停放兩臺車,也就是說在占地面積不到100平方米的地下,一共可停放173臺車。車主把車輛駛入車庫入口,隨便怎么停放都可以,系統會自動校準車輛位置。之后車主取卡走人,電腦會指令載車板和車輛沿著垂直升降塔庫上的電梯向下,將車輛送到不同層的空車位上。取車時,車輛和載車板上升回到地面,打開車庫門時,車頭朝外,車主只要坐進去直接啟動,就可以將車開走。
從以上兩種實例可看出,當前的地下立體車庫采用中央井道式設計,采用汽車電梯或升降機運輸車輛,汽車需在電梯與車位間傳送,存取車速度慢,在車流潮汐高峰期內,極易造成出入口擁堵;中央井道式地下立體車庫由于中央電梯井的存在,其空間使用率不高,地下部分占地面積大,難以在現有建筑密集區內利用狹窄空地進行改造、施工難度大;中央井道式地下立體車庫地下結構平面尺寸大,需在地下建造多層樓板,建造工期較長,高昂的建造成本限制了地下立體車庫的推廣。中央井道式地下立體車庫地面出入口采用封閉式建筑,車主需先進入地上建筑再進出車內。一方面地上建筑占地面積大,不利于出入口的布置與車輛的進出;另一方面存取車速度較慢,使用不便。當前已建造的地下立體車庫僅具有停車功能,功能單一。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地下旋轉式立體車庫,相比較采用中央電梯或升降設備載車的地下立體車庫,存取時間短,存取更加便捷,功能完備,結構更簡單,空間利用率更高,平面尺寸更小,建造更為簡便,建造工期更短,建造成本更低。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地下旋轉式立體車庫,包括井筒,井筒內壁兩側分別固定設置鉸鏈導軌,鉸鏈導軌包括內圈導軌和外圈導軌,內圈導軌與外圈導軌之間安裝有載車鉸鏈,載車鉸鏈由直鏈節與載車鏈節通過鏈銷連接而成,位于井筒兩側的載車鉸鏈通過傳動軸及其兩端的載車齒盤同步驅動,載車鉸鏈沿著鉸鏈導軌在垂直方向做循環運動,位于井筒兩側的載車鏈節一一相對應,位于同一水平面并且在傳動軸同一側的兩件載車鏈節為一組,每一組載車鏈節安裝載車架,載車架上安裝有載車托盤,載車托盤可在豎直方向脫離載車架;當一組載車鏈節旋轉至載車鉸鏈的最高點時,安裝于該組載車鏈節上的載車架處于停取車工作位,井筒中部固定設置有頂升裝置,頂升裝置在載車架處于停取車工作位時用于驅動對應的載車托盤上升或下降;井筒頂部在頂升裝置運動方向的延伸處設置有地庫洞口,地庫洞口形狀規格與載車托盤相適配。
進一步的是:井筒采用鋼筋混凝土圍護結構,井筒內壁設置預埋件及連接件,預埋件配合連接件用于固定設置鉸鏈導軌、內支撐梁、軸承支托;傳動軸安裝于軸承支托上,頂升裝置安裝于內支撐梁上;井筒頂部設有用于安裝格柵板的錨筋及頂板預埋件,格柵板中部形成地庫洞口。傳動軸配設有驅動機構,驅動機構包括帶減速器的電機,電機配設轉軸,轉軸通過傳動齒輪、傳動鏈條相配合與傳動軸鏈式傳動連接;轉軸安裝于軸承支托上,電機安裝于內支撐梁上。
進一步的是:頂升裝置采用兩只伸縮臂并聯設置,伸縮臂的底部靴腳與液壓機相連;兩伸縮臂的頂部靴腳之間通過協同鋼管連接;伸縮臂頂部設置有錐形帽,伸縮臂頂部相對于頂部靴腳凸起設置,與載車托盤配合形成卡合結構,載車托盤上具有與伸縮臂頂部相適配的孔洞。
進一步的是:載車架包括縱向水平受力構件、橫向水平受力構件、豎向傳力構件、載車鏈節連接構件;兩件縱向水平受力構件、兩件橫向水平受力構件構成矩形的水平受力支架,水平受力支架四周通過卡接的方式與載車托盤對接,載車托盤底部設置有用于引導載車托盤與載車架卡合的導向肋;水平受力支架兩端分別連接豎向傳力支架,豎向傳力支架通過傾斜設置的兩件豎向傳力構件形成三角支撐結構,兩件豎向傳力構件頂部相連作為三角支撐結構的頂點,兩件豎向傳力構件頂部連接點固定連接載車鏈節連接構件,載車鏈節連接構件另一端連接載車鏈節。
進一步的是:載車托盤包括水平鋼板,水平鋼板中部設置有與頂升裝置的伸縮臂相適配的孔洞,伸縮臂與孔洞形成卡合結構,水平鋼板四周通過端槽鋼與載車架卡接;水平鋼板底部設置有用于引導載車托盤與載車架卡合的導向肋;水平鋼板中部縱向設置頂槽鋼,用于支撐載車托盤縱向受力,在水平鋼板底部間隔設置橫向肋板,用于支撐載車托盤橫向受力。
進一步的是:井筒底部設置有找坡及排污集水坑。
進一步的是:地庫洞口設置有水平自動門。
進一步的是:井筒頂部安裝有自動消防噴淋設備;井筒內接入有水電管線,水電管線沿井筒內壁向下延伸,并通過多道水電橫管向井筒中間延伸,并聯后連接形成井筒中部水電綜合立管,沿著井筒中部水電綜合立管交錯布置有監控感應裝置、照明設備、自動消防噴淋設備;在井筒中部水電綜合立管的最底端布置有用于清洗車輛頂部的自動控制高壓噴淋頭,在井筒底部四邊中間布置有用于清洗車輛四周的自動控制高壓噴淋頭。
進一步的是:地庫洞口外部配設有出入口建筑,出入口建筑四周設置有臺階,臺階外側設置有坡道,臺階內埋設有自動防淹擋板。
進一步的是:出入口建筑包括鋼結構骨架支撐結構和固定維護結構,鋼結構骨架支撐結構由型鋼柱、型鋼曲梁、橫向肋梁拼接形成,固定維護結構由玻璃墻面和玻璃屋面形成;出入口建筑出口設有兩片折疊門,通過門根部轉軸轉動提升;出入口建筑入口設有兩片升降門,通過升降門托槽提升;出入口建筑兩側設有抬竿門,抬竿門的固定機箱設有磁卡感應裝置;出入口建筑頂部四角及內部設有監控感應裝置;側面的玻璃墻面及抬竿門的固定機箱上設有多媒體信息屏;抬竿門頂部設有開合警示燈。
本發明正常運行狀態概述:
1)候車:頂升裝置頂升無車的載車托盤,將載車托盤與載車架分離,頂升至地面高程時停止,立體車庫處于候車狀態,出入口信息屏顯示綠色。
2)進庫:車輛停于車庫的出入口建筑入口處,出入口建筑外攝像頭自動識別車牌號,如車牌號已注冊,則自動開啟入口升降門與兩側抬竿門,出入口警示燈閃亮,出入口信息屏顯示紅色。車輛在對正提示屏引導下駛入出入口建筑,停放于地面上的載車托盤上。車門打開,乘車人離開車輛后在出入口建筑外刷卡區刷卡,抬竿門關閉。
3)循環:頂升裝置下行,車輛隨之入庫,地庫洞口的水平自動門關閉,載車托盤下行卡位支撐于載車架。電機啟動,帶動載車架旋轉,將無車的載車托盤停于地庫頂端。地庫洞口的水平自動門打開,頂升裝置頂升無車的載車托盤至地面高程,出入口處于候車狀態。出入口信息屏顯示綠色。
4)取車:取車人手機預約取車,地庫自控系統根據取車人GPS距離定位、預約存取車人數、當前停車狀態等參數,智能計算庫內轉盤位置。若預約存取車人15秒后到達,且為存車人,則出入口處于候車狀態;為取車人時,自動將其車循環頂升至出入口。其他狀情況默認為候車狀態。取車人行至出入口建筑外刷卡區刷卡,兩側抬竿門與出口折疊門打開,出入口警示燈閃亮,出入口信息屏顯示紅色。驅車人進入車內,車輛駛出出入口,監控設備感應汽車駛離,自動關閉抬竿門與出口折疊門。
4)滿庫:當車庫處于車輛停滿狀態時,出入口信息屏顯示黃色。
5)洗車:當載有車輛的載車架行至井底時,位于車輛頂部與四周的高壓噴淋頭自動打開對車輛進行清洗,污水油泥匯入井底排污集水坑內,通過排污集水坑下的排水管抽至地面排污干管。
6)消防:當位于井筒中部水電綜合立管的監控感應裝置感應到煙霧時,自動開啟對應位置的水平噴淋頭,并通過監控感應裝置進一步確定起火發生位置。當火勢較大時,自動將起火車輛循環至地庫頂端,并進一步開啟位于地庫頂端的消防噴淋頭,自動報警進行消防處置。出入口警示燈閃亮,地庫處于停用狀態,出入口信息屏顯示紅色。
7)防淹:車庫出入口四周設有坡道和臺階,載車托盤停靠位置高于室外地坪位置以防止室外雨水灌入。當發生暴雨,室外集水高于出入口臺階時,位于臺階內預先埋置的防淹擋板轉軸轉動,出入口四面的自動防淹擋板升起,阻隔室外雨水進入。出入口警示燈閃亮,地庫處于停用狀態,出入口信息屏顯示紅色。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相比較采用中央電梯或升降設備載車的地下立體車庫,本發明沒有貫通至底部的中空通道,空間高效利用,平面尺寸更小,建造更為便捷,建造工期更短,建造成本更低。特別適用于在建筑密集區布置,利用有限空地,將現有地面停車位改造為多層的地下立體車庫,提高土地使用率。
2、采用中央電梯或升降設備載車的地下立體車庫,需要先將汽車垂直運輸至空車位所在層后再水平移動進行停靠,存取時間較長。特別是當需要連續取車或存車時,排隊時間較長。本發明僅需要短程垂直運輸即可完成車輛就位停靠或取車,存取車更為高效。
3、本發明利用位于井底的噴淋頭可實現車庫內車輛自動清洗的功能,滿足車主需求,節省車主時間,功能性更強。
4、本發明由于采用頂升出庫的方式,地庫洞口設置有水平自動門,防止車輛出入庫時人員跌入或物品墜入,安全性更好,地面出入口建筑尺寸更小。甚至可僅采用簡易道閘進行維護,更節省地面用地。
5、本發明設計地面出入口建筑,尺寸緊湊小巧。將道閘設備用于建筑的圍護,使用更為便捷。同時設計的監控感應裝置、磁卡感應裝置、多媒體裝置、開合警示裝置使得出入口建筑功能更為完備。
6、相比于地上立體車庫,建造地下立體車庫不會影響地上建筑使用功能,減小運行噪音對周圍環境影響。
7、相比于中央井道式車庫復雜的垂直與水平運輸設備,本發明地下停車機械設備結構簡易、受力明確,運行控制和維護更為簡便。
8、本發明考慮暴雨工況,設計有出入口防淹擋板;考慮庫內起火工況,設置有消費噴淋設備;設有照明、監控、感應設備,實施反映庫內情況進行控制,功能齊全,運營管理可靠性更高。
附圖說明
圖1是車庫運行側立面圖;
圖2是車庫運行正立面圖;
圖3是井筒預埋件布置圖;
圖4是鉸鏈導軌下料圖;
圖5是井筒內支撐構件安裝圖;
圖6是井筒內傳動構件安裝圖;
圖7是水電管線、載車架及出入口安裝圖;
圖8是載車架的正立面圖;
圖9是載車架的側立面圖;
圖10是載車架的平面圖;
圖11是載車托盤的正立面圖;
圖12是載車托盤的側立面圖;
圖13是載車托盤的平面圖;
圖14是頂升裝置的正立面圖;
圖15是頂升裝置的側立面圖;
圖16是頂升裝置的平面圖;
圖17是出入口建筑的正立面圖;
圖18是出入口建筑的側立面圖;
圖19是出入口建筑的平面圖;
圖中標記:1-井筒、2-內圈導軌、3-外圈導軌、4-載車鉸鏈、5-直鏈節、6-載車鏈節、8-傳動軸、9-載車齒盤、10-載車架、101-縱向水平受力構件、102-橫向水平受力構件、103-豎向傳力構件、104-載車鏈節連接構件、11-載車托盤、12-頂升裝置、121-伸縮臂、122-底部靴腳、123-液壓機、124-頂部靴腳、125-協同鋼管、126-錐形帽、127-內伸縮臂、128-外伸縮臂、13-地庫洞口、14-預埋件、15-連接件、16-內支撐梁、17-軸承支托、18-轉軸、19-傳動齒輪、20-傳動鏈條、21-孔洞、22-找坡、23-排污集水坑、24-水平自動門、25-水電橫管、26-井筒中部水電綜合立管、27-監控感應裝置、28-照明設備、29-自動消防噴淋設備、30-自動控制高壓噴淋頭、31-臺階、32-坡道、33-自動防淹擋板、34-型鋼柱、35-型鋼曲梁、36-橫向肋梁、37-玻璃墻面、38-玻璃屋面、39-折疊門、40-升降門、41-升降門托槽、42-抬竿門、43-磁卡感應裝置、44-多媒體信息屏、45-開合警示燈、46-錨筋、47-頂板預埋件、48-格柵板、49-水平鋼板、50-端槽鋼、51-頂槽鋼、52-橫向肋板、53-導向肋、54-導軌鋼板A、55-導軌鋼板B、56-導軌鋼板C、57-導軌鋼板D、58-設備支架、59-自動門滾軸、60-鉸鏈導軌、61-設備、62-排水管、63-混凝土井壁外邊線、64-混凝土井壁內邊線。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以9層16輛車位車庫為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圖19所示,本發明包括井筒1,井筒1內壁兩側分別固定設置鉸鏈導軌60,鉸鏈導軌60包括內圈導軌2和外圈導軌3,內圈導軌2與外圈導軌3之間安裝有載車鉸鏈4,載車鉸鏈4由直鏈節5與載車鏈節6通過鏈銷連接而成,位于井筒1兩側的載車鉸鏈4通過傳動軸8及其兩端的載車齒盤9同步驅動,載車鉸鏈4沿著鉸鏈導軌60在垂直方向做循環運動,位于井筒1兩側的載車鏈節6一一相對應,位于同一水平面并且在傳動軸8同一側的兩件載車鏈節6為一組,每一組載車鏈節6安裝載車架10,載車架10上安裝有載車托盤11,載車托盤11可在豎直方向脫離載車架10;當一組載車鏈節6旋轉至載車鉸鏈4的最高點時,安裝于該組載車鏈節6上的載車架10處于停取車工作位,井筒1中部固定設置有頂升裝置12,頂升裝置12在載車架10處于停取車工作位時用于驅動對應的載車托盤11上升或下降;井筒1頂部在頂升裝置12運動方向的延伸處設置有地庫洞口13,地庫洞口13形狀規格與載車托盤11相適配。
優選地,如圖1~圖6所示,井筒1采用鋼筋混凝土圍護結構,井筒1內壁設置預埋件14及連接件15,預埋件14配合連接件15用于固定設置鉸鏈導軌60、內支撐梁16、軸承支托17;傳動軸8安裝于軸承支托17上,頂升裝置12安裝于內支撐梁16上;井筒1頂部設有用于安裝格柵板48的錨筋46及頂板預埋件47,格柵板48中部形成地庫洞口13。地下旋轉載車裝置通過地下井筒結構的預埋件14、連接件15進行連接固定,承受荷載,從而形成附井式立體車庫,可提高提高井筒內空間使用率和減少造價,并且井筒內設置內支撐梁16,可減小井筒結構內力且可承載頂升設備和電機設備荷載。該優選實施方式以提高井筒內空間使用率和減少造價為設計目的,若將井筒尺寸增大,可自井底起建立支撐結構體系,不采用附井的方式。
傳動軸8配設有驅動機構,如圖1和圖6所示,本實施例中驅動機構優選實施方式為:包括帶減速器的電機,電機配設轉軸18,轉軸18通過傳動齒輪19、傳動鏈條20相配合與傳動軸8鏈式傳動連接。采用上述的附井式立體車庫時,相應地,轉軸18與傳動軸8具有相同的安裝結構,安裝于錨固在井壁的軸承支托17上;而電機則安裝于內支撐梁16上。
如圖14~圖16所示,頂升裝置12優選實施方式為:頂升裝置12采用兩只伸縮臂121并聯設置,伸縮臂121的底部靴腳122與液壓機123相連;兩伸縮臂121的頂部靴腳124之間通過協同鋼管125連接;伸縮臂121頂部設置有錐形帽126,伸縮臂121頂部相對于頂部靴腳124凸起設置,與載車托盤11配合形成卡合結構,載車托盤11上具有與伸縮臂121頂部相適配的孔洞21。液壓機123啟動時,內伸縮臂相對外伸縮臂向上運動,與載車托盤11的空洞21卡合,維持載車托盤11位移協調;伸縮臂頂部靴腳122對載車托盤11產生橫向支撐,維持載車托盤11橫向轉動平衡;縱向間距的兩只伸縮臂維持載車托盤11縱向轉動平衡。由于伸縮臂121頂部設置有錐形帽126,當伸縮臂121升起與載車托盤11的空洞21發生相對偏移時,可引導載車托盤11與伸縮臂121準確卡合。當然,頂升裝置12也可以僅采用一只伸縮臂,雖然一定程度影響頂升時載車托盤11的穩定性,但實施起來更為簡便。
如圖8~圖10所示,載車架10優選實施方式為:載車架10包括縱向水平受力構件101、橫向水平受力構件102、豎向傳力構件103、載車鏈節連接構件104;兩件縱向水平受力構件101、兩件橫向水平受力構件102構成矩形的水平受力支架,水平受力支架四周通過卡接的方式與載車托盤11對接,載車托盤11底部設置有用于引導載車托盤11與載車架10卡合的導向肋53;水平受力支架兩端分別連接豎向傳力支架,豎向傳力支架通過傾斜設置的兩件豎向傳力構件103形成三角支撐結構,兩件豎向傳力構件103頂部相連作為三角支撐結構的頂點,兩件豎向傳力構件103頂部連接點固定連接載車鏈節連接構件104,載車鏈節連接構件104另一端連接載車鏈節6。載車架10的各部件均優選采用鋼管制作,由多根鋼管組成剛性對稱桿系結構,結構簡單可靠,而且采用頂部開敞式設計,可有效避免運行過程中發生碰撞。由于設置有導向肋53,當載車托盤11下落與載車架10發生相對偏移時,引導載車托盤11與載車架10準確卡合。
如圖11~圖13所示,載車托盤11優選結構為,包括水平鋼板49,水平鋼板49中部設置有與頂升裝置12的伸縮臂121相適配的孔洞21,伸縮臂121與孔洞21形成卡合結構,水平鋼板49四周與載車架10卡接,本實施例中水平鋼板49通過端槽鋼50與載車架10卡接,水平鋼板49底部設置有用于引導載車托盤11與載車架10卡合的導向肋53。另外,為提高結構強度,水平鋼板49中部可縱向設置頂槽鋼51,用于支撐載車托盤11縱向受力,在水平鋼板49底部間隔設置橫向肋板52,用于支撐載車托盤11橫向受力。
載車托盤11位于載車架10上時,為四邊受力板;載車托盤11位于頂升裝置12上時,為兩點支撐四邊懸挑板,載車托盤11根據上述兩種工況進行包絡設計,均滿足剛度與承載力要求。
如圖3、圖7所示,為方便井筒1內的排水,井筒1底部設置有找坡22及排污集水坑23。匯集在井底排污集水坑23中的污水,可通過排水管62與卷揚機裝置排入井外的市政污水管。
如圖6所示,為防止車輛出入庫時人員跌入或物品墜入,地庫洞口13設置有水平自動門24,通過自動門滾軸59在地庫頂面的格柵板48的C行槽內滑動。
如圖7所示,井筒1頂部安裝有自動消防噴淋設備29;井筒1內接入有水電管線,水電管線沿井筒1內壁向下延伸,并通過多道水電橫管25向井筒中間延伸,并聯后連接形成井筒中部水電綜合立管26,沿著井筒中部水電綜合立管26交錯布置有監控感應裝置27、照明設備28、自動消防噴淋設備29;在井筒中部水電綜合立管26的最底端布置有用于清洗車輛頂部的自動控制高壓噴淋頭30,在井筒1底部四邊中間布置有用于清洗車輛四周的自動控制高壓噴淋頭30。根據本發明各構件的空間位置,在井筒1中部設置有噴淋頭、監控感應裝置、照明設備,可滿足對地下建筑設備的消防要求和強弱電功能。本發明還具有自動洗車功能設計,通過在水電綜合立管底部及井筒底部四邊設置自動控制高壓噴淋頭30,在載車架10旋轉至井筒底部時自動開啟噴淋頭,實現車輛無人清洗功能。
本發明具體施工步驟為:
一、如圖3所示,首先,選址確定地下車庫建造位置,在該位置建造鋼筋混凝土井筒圍護結構。根據設計要求,在圍護結構內側井壁預先定位,設置預埋件14及連接件15,用于固定鉸鏈導軌60、內支撐梁16、軸承支托17等構件。同時,井筒1頂部設有用于安裝格柵板48的錨筋46及頂板預埋件47;井筒1底部設置找坡22,預先留設排污集水坑23。
二、如圖4、圖5所示,將在鋼構件廠內下料好的導軌鋼板A54、導軌鋼板B55現場與井壁內側預埋件14連接,并逐段連接,形成鉸鏈導軌60的內圈導軌2;將下料好的導軌鋼板C56、導軌鋼板D57現場與井壁內側預埋件14連接并逐段連接,形成鉸鏈導軌60的外圈導軌3。將鋼管與井壁內側預埋件14連接形成內支撐梁16,內支撐梁16可采用方鋼管與圓鋼管兩種,方鋼管用于安放頂升設備與電機/減速器,同時減小井壁結構內力;圓鋼管僅作為井內支撐,以減小井壁結構內力。將工字鋼與井壁內側預埋件14連接形成軸承支托17,用于安放傳動轉軸。
三、如圖6所示,將載車鉸鏈4安裝于鉸鏈導軌60中,將頂升裝置12固定于上方的方鋼內支撐梁16上;將電機/減速器固定于下方的方鋼內支撐梁16上。安裝載車鉸鏈4的傳動機構,將帶有傳動齒輪19的轉軸18與傳動軸8分別固定于上下軸承支托17上,上下兩個傳動齒輪19通過傳動鏈條20連接。同時將載車齒盤9與下方的傳動軸8固定連接。當電機/減速器帶動轉軸18轉動時,上方傳動齒輪19通過傳動鏈條20帶動下方傳動齒輪19轉動,從而帶動載車齒盤9轉動,進一步帶動載車鉸鏈4沿著鉸鏈導軌60循環運動。將格柵板48與井筒頂部的頂板預埋件47固定連接,形成地庫洞口13。在格柵板48下側安裝水平自動門24,水平自動門24通過自動門滾軸59在格柵板C形槽內水平運動,實現地庫洞口13的開合。
四、如圖7所示,從井筒外部接入水電管線,井筒1頂部安裝有自動消防噴淋設備29;井筒1內接入有水電管線,水電管線沿井筒1內壁向下延伸,并通過多道水電橫管25向井筒中間延伸,并聯后連接形成井筒中部水電綜合立管26,沿著井筒中部水電綜合立管26交錯布置有監控感應裝置27、照明設備28、自動消防噴淋設備29;在井筒中部水電綜合立管26的最底端布置有用于清洗車輛頂部的自動控制高壓噴淋頭30,在井筒1底部四邊中間布置有用于清洗車輛四周的自動控制高壓噴淋頭30。在排污集水坑23下部布置排水管62。在頂部布置設備支架58,安放抽水設備、儲水設備等設備61。將載車托盤11放置于載車架10上,載車架10安裝于載車鉸鏈4相應位置。最后安裝車庫出入口建筑及附屬設備,本發明安裝完成。
如圖1、圖2、圖18所示,本發明具有防淹設計,具體實施方式為,地庫洞口13外部配設有出入口建筑,出入口建筑四周設置有臺階31,臺階31外側設置有坡道32,臺階31內埋設有自動防淹擋板33。由于設有臺階31,載車托盤11停靠位置高于室外地坪位置以防止室外雨水灌入。當發生暴雨,室外集水高于出入口臺階時,位于臺階31內預先埋置的防淹擋板轉軸轉動,出入口四面自動防淹擋板33升起,阻隔室外雨水進入。
如圖1、圖2、圖17、圖18、圖19所示,出入口建筑優選實施方式為:出入口建筑包括鋼結構骨架支撐結構和固定維護結構,鋼結構骨架支撐結構由型鋼柱34、型鋼曲梁35、橫向肋梁36拼接形成,固定維護結構由玻璃墻面37和玻璃屋面38形成;出入口建筑出口設有兩片折疊門39,通過門根部轉軸轉動提升;出入口建筑入口設有兩片升降門40,通過升降門托槽41提升;出入口建筑兩側設有抬竿門42,抬竿門42的固定機箱設有磁卡感應裝置43;出入口建筑頂部四角及內部設有監控感應裝置27;側面的玻璃墻面37及抬竿門42的固定機箱上設有多媒體信息屏44;抬竿門42頂部設有開合警示燈45。另外,出入口建筑可根據車輛形狀設計為前弧造型。本發明根據地下設備頂升出入井口的特點與車輛存取的便捷要求,將道閘設備用作建筑圍護,設計由輕鋼結構組成骨架,前部設置折疊門、后部設置提升門、兩側設置抬竿門,井口設置水平自動門,將出入口建筑內外、上下分離,存取車過程省時、自如、安全。車庫前端弧形造型設計易于辨識,同時設置的開合警示燈、多媒體信息屏、磁卡感應裝置滿足出入口建筑多功能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