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戶外建筑領域,尤指一種半圓錐頂與曲面頂組合篷房。
背景技術:
篷房是一種新型的戶外活動用臨時建筑,是篷房的一種應用,儲運輕便,被稱之為“流動房產”。主要由可移動的框架和便于拆卸的篷布組成。其中,框架一般由若干根鋁合金矩管和鋼材拼接成,而篷布以膜材料制成。依此,拆裝和貯存均十分便利,具有體積小,易運輸等特性。
在實際使用中對于篷房兩個方向的長度比例有不同的要裘,比如需要狹長型的篷房,此時就需要有面積大并且結構穩固的篷房結構。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半圓錐頂與曲面頂組合篷房,使得篷房面積大并且結構穩固。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半圓錐頂與曲面頂組合篷房,包括篷房框架以及裝設在所述篷房框架上的篷布,所述篷房框架包括主屋脊連接角、副屋脊連接角、屋脊分度盤、主斜梁、第一副斜梁、第二副斜梁、縱梁、承重柱以及基座。
其中,所述主屋脊連接角與所述副屋脊連接角均為“人”字型的支架;所述屋脊分度盤包括底板、第一夾板、半多邊形框以及第二夾板,所述底板為半圓形板,所述半多邊形框的表面為弧面的板,所述第一夾板以及所述第二夾板均為一對平行且有一定間隙的板;所述第一夾板、所述第二夾板以及所述半多邊形框均固定設置在所述底板上并與所述底板垂直,所述第二夾板沿所述底板的半圓直徑設置,且所述第二夾板的長度大致等于所述底板的半圓直徑;所述半多邊形框沿所述底板外圓弧方向設置,且所述底板在所述半多邊形框的外側留有用于裝設所述第一夾板的空間,所述半多邊形框的兩端均與所述第二夾板連接,若干個所述第一夾板設置在所述半多邊形框的外壁面上;所述主屋脊連接角的中部插入所述第二夾板內緊固。
所述第一夾板間緊固設置有第一副斜梁并傾斜向下設置,所述主斜梁、所述屋脊分度盤、所述主屋脊連接角以及若干所述第一副斜梁組成半圓錐頂;
若干所述副屋脊連接角與所述主屋脊連接角并排平行設置,并通過縱梁互相連接緊固,若干所述副屋脊連接角與所述屋脊分度盤位于所述主屋脊連接角的異側;所述主屋脊連接角兩端傾斜向下設置有主斜梁,所述副屋脊連接角兩端傾斜向下設置有第二副斜梁;所述主屋脊連接角、副屋脊連接角、所述縱梁以及所述第二副斜梁構成曲面頂;
所述主斜梁、所述第一副斜梁以及所述第二副斜梁的下端均與所述承重柱相連,所述承重柱通過基座緊固于地面。
篷房由半圓錐頂與曲面頂兩部分組成,篷房容積大、受力情況好。連接主斜梁的主屋脊連接角與構造半圓錐頂的屋脊分度盤為分體結構,主屋脊連接角通過屋脊分度盤第二夾板兩個板的夾持緊固。結構穩定性高,且能承擔多個方向的風阻作用。通過在半圓形的底板上設計半多邊形框以裝設緊固斜梁的第一夾板,并將半多邊形框與第二夾板連接緊固,連接可靠。
優選的,所述第二夾板與所述半多邊形框之間固定設置有若干與所述底板垂直的加強板,所述加強板的上方固定設置有蓋板。加強板以及蓋板的設置加強了屋脊分度盤的承載能力。
具體的,所述蓋板上設置有若干圓孔,且越靠近所述半多邊形框的圓孔直徑越大。在滿足強度要求的前提下減少了屋脊分度盤的重量,節省材料且減少篷房整體承重。
具體的,相鄰的所述主斜梁與所述第一副斜梁之間以及相鄰所述第一副斜梁之間通過第一連接梁與第一鋼纜連接緊固。
具體的,同一副屋脊連接角上的兩個所述第二副斜梁的末端通過第二連接梁緊固,所述副屋脊連接角以及所述第二副斜梁下方通過與地面垂直的豎直梁支撐。
具體的,所述篷房框架還包括有裝設篷布的四孔鋁型材,所述四孔鋁型材為方形管結構,所述方形管結構的四個棱設置有向所述方形管結構內凹的圓柱形安裝位;所述主屋脊連接角與所述副屋脊連接角均以兩段方管各作為“人”字形的一條邊,所述方管上下表面均間斷設置有長方體凸塊,所述四孔鋁型材套設在所述人型架外,所述長方體凸塊插設于所述圓柱安裝位之間。
具體的,所述人型架的兩段方管之間的夾角為170°~178°。
通過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半圓錐頂與曲面頂組合篷房,能夠帶來以下至少一種有益效果:
1、篷房由半圓錐頂與曲面頂兩部分組成,篷房容積大、受力情況好。
2、主屋脊連接角通過屋脊分度盤第二夾板兩個板的夾持緊固,通過在半圓形的底板上設計半多邊形框以裝設緊固斜梁的第一夾板,并將半多邊形框與第二夾板連接緊固,連接可靠。
3、加強板以及蓋板的設置加強了屋脊分度盤的承載能力。
附圖說明
下面將以明確易懂的方式,結合附圖說明優選實施方式,對一種半圓錐頂與曲面頂組合篷房的上述特性、技術特征、優點及其實現方式予以進一步說明。
圖1是半圓錐頂與曲面頂組合篷房的主視圖。
圖2是半圓錐頂與曲面頂組合篷房的俯視圖。
圖3是圖1的B向視圖。
圖4是圖1的C向視圖。
圖5是圖1中A處的局部放大圖。
圖6是屋脊分度盤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7是主屋脊連接角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號說明:100、半圓錐頂,110、主屋脊連接角,111、方管,112、長方體凸塊,120、屋脊分度盤,121、底板,122、第一夾板、123、半多邊形框,124、加強板,125、第二夾板,126、蓋板,130、主斜梁,140、第一副斜梁,150、第一連接梁,160、第一斜撐梁,170、第一鋼纜,200、曲面頂,210、副屋脊連接角,220、第二副斜梁,230、豎直梁,240、第二連接梁,250、第二斜撐梁,260、第二鋼纜,261、卸扣,262、花籃螺栓,270、縱梁,300、承重柱,310、基座,320、第三鋼纜。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照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并獲得其他的實施方式。
為使圖面簡潔,各圖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與本實用新型相關的部分,它們并不代表其作為產品的實際結構。另外,以使圖面簡潔便于理解,在有些圖中具有相同結構或功能的部件,僅示意性地繪示了其中的一個,或僅標出了其中的一個。在本文中,“一個”不僅表示“僅此一個”,也可以表示“多于一個”的情形。
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半圓錐頂與曲面頂組合篷房的實施例,包括篷房框架以及裝設在篷房框架上的篷布,篷房框架包括主屋脊連接角110、副屋脊連接角210、屋脊分度盤120、主斜梁130、第一副斜梁140、第二副斜梁220、縱梁270、承重柱300以及基座310。
其中,如圖7所示,主屋脊連接角110與副屋脊連接角210均為“人”字型的支架;如圖6所示,屋脊分度盤120包括底板121、第一夾板122、半多邊形框123以及第二夾板125,底板121為半圓形板,半多邊形框123的表面為弧面的板,第一夾板122以及第二夾板125均為一對平行且有一定間隙的板;第一夾板122、第二夾板125以及半多邊形框123均固定設置在底板121上并與底板121垂直,第二夾板125沿底板121的半圓直徑設置,且第二夾板125的長度大致等于底板121的半圓直徑;半多邊形框123沿底板121外圓弧方向設置,且底板121在半多邊形框123的外側留有用于裝設第一夾板122的空間,半多邊形框123的兩端均與第二夾板125連接,若干個第一夾板122設置在半多邊形框123的外壁面上;主屋脊連接角110的中部插入第二夾板125內緊固。
如圖2、圖3、圖5和圖6所示,第一夾板122間緊固設置有第一副斜梁140并傾斜向下設置,主屋脊連接角110兩端傾斜向下設置有主斜梁130,主斜梁130、屋脊分度盤120、主屋脊連接角110以及若干第一副斜梁140組成半圓錐頂100。在俯視圖圖2中,半圓錐形頂100即為右側的半圓部分,圖3為圖1的B向視圖,也即半圓錐頂的側視圖,上部的圓錐頂部分即為半圓錐頂100,半圓錐頂的下方通過承重柱300和基座310支撐,即主斜梁130與第一副斜梁140的下端均與承重柱300相連,承重柱300通過基座310緊固于地面。半圓錐形,即是圓錐形從對稱軸分開后的一半形狀。本處的半圓錐形頂是一種形狀上近似的說法,實際生產構造出的并非是嚴格標準的半圓錐形。
圖5為圖1中A處的局部放大圖,是半圓錐頂100與曲面頂200的銜接處,縱梁270連接在主屋脊連接角110的中部,與其相鄰的一個副屋脊連接角210連接緊固,主屋脊連接角110與副屋脊連接角之間,以及副屋脊連接角互相之間的連接均是通過設置其表面的若干縱梁270實現的,為進一步加強連接,縱梁之間進一步通過第二鋼纜260緊固,第二鋼纜260通過花籃螺栓262以及卸扣261緊固。
如圖2和圖4所示,若干副屋脊連接角210與主屋脊連接角110并排平行設置,并通過縱梁270互相連接緊固,若干副屋脊連接角210與屋脊分度盤120位于主屋脊連接角110的異側;副屋脊連接角210兩端傾斜向下設置有第二副斜梁220;主屋脊連接角110、副屋脊連接角210、縱梁270以及第二副斜梁220構成曲面頂200;在俯視圖圖2中,曲面頂200即為左側的矩形部分;圖4為圖1的C向視圖,即為曲面頂200的側視圖,上部即為曲面頂200,其下方同樣通過承重柱300和基座310支撐。
如圖6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選實施例中,第二夾板125與半多邊形框123之間固定設置有若干與底板121垂直的加強板124,加強板124的上方固定設置有蓋板126。加強板124以及蓋板126的設置加強了屋脊分度盤120的承載能力。進一步的,蓋板126上設置有若干圓孔,且越靠近半多邊形框123的圓孔直徑越大。
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實施例中,如圖2和圖3所示,相鄰的主斜梁130與第一副斜梁140之間以及相鄰第一副斜梁140之間通過第一連接梁150與第一鋼纜170連接緊固。如圖4所示,同一副屋脊連接角210上的兩個第二副斜梁220的末端通過第二連接梁240緊固,副屋脊連接角210以及第二副斜梁220下方通過與地面垂直的豎直梁230支撐。承重柱300上還設置有起輔助支撐作用的斜撐梁,其中,在曲面頂200部分支撐第二副斜梁240的為第二斜撐梁250,如圖4;在半圓錐頂100部分支撐第一副斜梁140的第一斜撐梁160所示,如圖3。在半圓錐頂100下方的承重柱300之間還通過第三鋼纜320連接緊固。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具體實施例中,篷房框架還包括有裝設篷布的四孔鋁型材,四孔鋁型材為方形管結構,方形管結構的四個棱設置有向方形管結構內凹的圓柱形安裝位;主屋脊連接角110與副屋脊連接角210均以兩段方管111各作為“人”字形的一條邊,方管111上下表面均間斷設置有長方體凸塊112,四孔鋁型材套設在人型架外,長方體凸塊112插設于圓柱安裝位之間。優選的,人型架的兩段方管111之間的夾角為170°~178°。半多邊形框123可以選用為正二十四邊形的一半。
應當說明的是,上述實施例均可根據需要自由組合。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