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于現澆墻體模板組合的連接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現澆墻體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用于現澆墻體模板組合的連接桿。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國內多數現澆墻體采用木模和鋼模進行施工澆注。木模多采用通長穿墻螺栓和緊固螺母進行模板限位固定,長時間使用,螺栓有銹蝕等缺陷,墻體外側也存在刮傷等危險因素,定位不準確,很難保證墻體平面度及直線度國家建筑施工墻體標準。鋼模多采用C/G型夾進行緊固,夾具使用數量極大,鋼模自重高,產生工時費用極高。
【實用新型內容】
[0003]為了解決木模施工中通長穿墻螺栓易損壞,危險系數高的問題及鋼模施工中C/G型夾安裝工序繁瑣,成本高等缺陷,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現澆墻體模板組合的連接桿。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
[0005]本實用新型包括連接桿組件及分別連接于該連接桿組件兩端、結構相同的擰桿組件,其中擰桿組件包括擰絲合件及擰緊螺母合件,所述擰絲合件包括彼此相連的橫桿及通長螺桿,所述擰緊螺母合件套設在該通長螺桿上,包括鎖緊螺母及相互連接的螺母、墊片;所述連接桿組件位于現澆墻體模板兩側立柱之間,包括連接桿、連接頭及內埋藏螺母,該連接桿的兩端分別設有連接頭,每端連接頭內側的所述連接桿內均設有所述內埋藏螺母,每端的所述擰絲合件中的通長螺桿依次穿過該端立柱及該端的連接頭,并與該端所述內埋藏螺母螺紋連接,兩端所述擰緊螺母合件中的墊片通過螺母抵接于每端立柱的外側,并通過所述鎖緊螺母鎖緊固定。
[0006]其中:所述連接桿上設有防止自身轉動的翼翅;所述翼翅為兩個,沿所述連接桿長度方向對稱設于所述內埋藏螺母的兩側;所述翼翅為平面狀,兩所述翼翅之間的一側為弧面,另一側設有凹槽;所述凹槽長度方向兩端的端部均為隔板,每端的所述內埋藏螺母均容置于該端隔板與該端連接頭之間形成的空間內;所述內埋藏螺母與隔板及連接頭之間均留有間隙;所述連接桿兩端的連接頭中間開有供所述通長螺桿穿過的通孔,每個所述連接頭上的通孔外側沿圓周方向均布有多個內孔。
[0007]本實用新型的優點與積極效果為:
[0008]1.本實用新型的擰桿組件與連接桿組件通過螺紋連接并鎖固,使用長度可根據實際需求進行多尺寸調整,操作簡單方便,通用性強、節約成本,保證低勞動強度、高工作效率、高質量作業。
[0009]2.本實用新型的連接桿內設內埋藏螺母,安裝方便,連接可靠。
[0010]3.本實用新型的連接桿自帶翼翅,可有效防轉。
[0011]4.本實用新型的連接頭上預留有內孔,澆注墻體整體模板拆除后,可進行有效二次掛漿、乳膠漆等施工作業。
[0012]5.本實用新型由ABS塑料注塑而成的連接桿的安裝采用螺紋連接方式,既簡單、可靠又可滿足安裝所需強度要求;價格低廉,節約環保,整體屬墻體內芯埋藏件,有效避免冷橋、旋轉等缺陷的產生。
【附圖說明】
[0013]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14]圖2為圖1中擰桿組件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15]圖3為圖1中連接桿組件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16]圖4為圖2中擰緊螺母合件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17]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使用狀態示意圖;
[0018]其中:1為擰桿組件,101為橫桿,102為通長螺桿,103為擰緊螺母合件,1031為鎖緊螺母,1032為螺母,1033為墊片,2為連接桿組件,201為連接桿,202為連接頭,203為內埋藏螺母,204為內孔,205為通孔,206為翼翅,207為隔板,208為凹槽,3為立柱。
【具體實施方式】
[0019]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述。
[0020]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連接桿組件2及分別連接于該連接桿組件2兩端、結構相同的擰桿組件1,其中擰桿組件I包括擰絲合件及擰緊螺母合件103。
[0021]如圖2所示,擰絲合件包括彼此相連的橫桿101及通長螺桿102,橫桿101與通長螺桿102垂直連接、呈“T”型,也可直接做成一體結構。通長螺桿102的尺寸設計,以單手擰緊力矩為標準,既有效避免因力矩過大損壞連接桿組件又可滿足其整體強度要求,安裝、拆卸快捷方便。
[0022]如圖2、圖4所示,擰緊螺母合件103套設在通長螺桿102上,包括鎖緊螺母1031、螺母1032及墊片1033,鎖緊螺母1031及螺母1032分別與通長螺桿102螺紋連接,墊片1033套在通長螺桿102上,與螺母1032焊合為一體。
[0023]連接桿組件2位于現澆墻體模板兩側立柱3之間,如圖3所示,連接桿組件2包括連接桿201、連接頭202及內埋藏螺母203,連接桿201的兩端分別設有連接頭202,每端連接頭202內側的連接桿201內均設有內埋藏螺母203,每端的擰絲合件中的通長螺桿102依次穿過該端立柱3及該端的連接頭202,并與該端內埋藏螺母203螺紋連接。連接桿201上設有防止自身轉動的翼翅206,該翼翅206為兩個,沿連接桿201長度方向對稱設于內埋藏螺母203的兩側。翼翅206為平面狀,兩翼翅206之間的一側為弧面,另一側設有凹槽208。凹槽208長度方向兩端的端部均為隔板207,每端的內埋藏螺母203均容置于該端隔板207與該端連接頭202之間形成的空間內。內埋藏螺母203與隔板207及連接頭202之間均留有間隙,此間隙可有效排濕、排氣,以減少及有效控制現澆墻體內部氣泡、裂紋等現象的發生。連接桿201兩端的連接頭202中間開有供通長螺桿102穿過的通孔205,每個連接頭202上的通孔205外側沿圓周方向均布有多個內孔204,當現澆墻體模板拆除后,可進行有效二次掛漿、乳膠漆等施工作業。本實用新型的連接桿201為ABS塑料注塑件,利用廢料、邊角剩余料制作即可滿足其強度,成本極低,由于其本身為ABS塑料材質特性,可有效避免墻體冷橋等缺陷的產生。
[0024]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為:
[0025]施工過程中,如圖5所示,連接桿組件2置于兩側立柱3之間,控制施工所需間距尺寸,兩端的擰桿組件I在立柱3的外側進行連接緊固,通長螺桿102穿過立柱3、由連接頭202上的通孔205穿過,與內埋藏螺母203螺紋連接。旋轉螺母1032,帶動墊片1033抵接在立柱3的外側,再用鎖緊螺母1031鎖緊固定。通長螺桿102的使用長度可根據墻體設計厚度不同進行實際調節。墊片1033的應用既能有效密封芯料,又可增強其整體剛性,以達到墻體膨脹等變形率小于國家標準的要求。根據內部芯料膨脹率計算,獲取連接桿組件2的數量,依次連接使立柱3形成整體框架結構,進行澆注。
【主權項】
1.一種用于現澆墻體模板組合的連接桿,其特征在于:包括連接桿組件(2)及分別連接于該連接桿組件(2 )兩端、結構相同的擰桿組件(I),其中擰桿組件(I)包括擰絲合件及擰緊螺母合件(103),所述擰絲合件包括彼此相連的橫桿(101)及通長螺桿(102),所述擰緊螺母合件(103)套設在該通長螺桿(102)上,包括鎖緊螺母(1031)及相互連接的螺母(1032)、墊片(1033);所述連接桿組件(2)位于現澆墻體模板兩側立柱(3)之間,包括連接桿(201)、連接頭(202 )及內埋藏螺母(203 ),該連接桿(201)的兩端分別設有連接頭(202 ),每端連接頭(202)內側的所述連接桿(201)內均設有所述內埋藏螺母(203),每端的所述擰絲合件中的通長螺桿(102)依次穿過該端立柱(3)及該端的連接頭(202),并與該端所述內埋藏螺母(203)螺紋連接,兩端所述擰緊螺母合件(103)中的墊片(1033)通過螺母(1032)抵接于每端立柱(3)的外側,并通過所述鎖緊螺母(1031)鎖緊固定。2.按權利要求1所述用于現澆墻體模板組合的連接桿,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桿(201)上設有防止自身轉動的翼翅(206 )。3.按權利要求2所述用于現澆墻體模板組合的連接桿,其特征在于:所述翼翅(206)為兩個,沿所述連接桿(201)長度方向對稱設于所述內埋藏螺母(203)的兩側。4.按權利要求3所述用于現澆墻體模板組合的連接桿,其特征在于:所述翼翅(206)為平面狀,兩所述翼翅(206)之間的一側為弧面,另一側設有凹槽(208)。5.按權利要求4所述用于現澆墻體模板組合的連接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208)長度方向兩端的端部均為隔板(207),每端的所述內埋藏螺母(203)均容置于該端隔板(207)與該端連接頭(202)之間形成的空間內。6.按權利要求5所述用于現澆墻體模板組合的連接桿,其特征在于:所述內埋藏螺母(203)與隔板(207)及連接頭(202)之間均留有間隙。7.按權利要求1所述用于現澆墻體模板組合的連接桿,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桿(201)兩端的連接頭(202)中間開有供所述通長螺桿(102)穿過的通孔(205),每個所述連接頭(202)上的通孔(205)外側沿圓周方向均布有多個內孔(204)。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于現澆墻體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用于現澆墻體模板組合的連接桿,包括連接桿組件及分別連接于連接桿組件兩端、結構相同的擰桿組件,擰桿組件包括擰絲合件及擰緊螺母合件,擰絲合件包括彼此相連的橫桿及通長螺桿,擰緊螺母合件套設在通長螺桿上,包括鎖緊螺母及相互連接的螺母、墊片;連接桿組件位于現澆墻體模板兩側立柱之間,包括連接桿、連接頭及內埋藏螺母,連接桿的兩端分別設有連接頭,每端連接頭內側的連接桿內均設有內埋藏螺母,每端的擰絲合件中的通長螺桿依次穿過該端立柱及該端的連接頭,并與該端內埋藏螺母螺紋連接。本實用新型具有操作簡單方便,通用性強、節約成本,保證低勞動強度、高工作效率、高質量作業等優點。
【IPC分類】E04G17/065
【公開號】CN204920221
【申請號】CN201520580313
【發明人】柳長慶, 柳永詮, 潘常升, 周孟哲, 侯浩, 孔明
【申請人】集佳綠色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12月30日
【申請日】2015年8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