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窗框結構,尤其是涉及一種橫開式電動窗底框。
背景技術:
開窗器是用于打開和關閉窗戶的機器,通常稱作為“開窗機”或“開窗器”,國外一般稱作“開窗器”,而在國內大都叫作“開窗機”。現為國內建筑行業的高新產品,而“智能電動窗戶”則為現代窗戶行業的最新發展。
目前,智能家居中經常需要用到平移式電動開窗器,而市場上的平移式電動開窗器存在以下不足:(1)功能單一,只停留在普通開與關的功能上,開關過程既無美感,同時也容易因為突然開啟引起窗戶沖擊易損壞玻璃、易傷人或動物;(2)安全系數低,在工作過程只是執行開或關的指令,完全沒考慮到是否有障礙物,容易夾傷人或動物;(3)對安裝條件要求高,只能在較寬的窗戶上沿側裝,在窗戶框邊沿過窄的場所無法安裝;(4)窗戶鎖扣采用拔動式的,對于較高的窗戶安裝不便;(5)用傳統的微動開關作行程開關,并且行程需要人工調節,同時由于兩端開關是通過裸露的PCB裝在導軌兩端的,特別是濕度較大的使用環境容易接觸不良、短路,而且開關壞了后電機無法停止,容易燒壞電路也容易因此引發火災;(6)傳動同步帶采用螺絲打孔固定,完全破壞了皮帶的原來性能,造成皮帶易拉斷、易變形,同時也影響產品使用壽命;(7)產品工作只能通過接外部開關控制元件控制,無法直接與智能無線對接,用戶可選控制方式單一;(8)傳動系統與外殼完全分開,如果安裝條件不足,無法安裝外殼,傳動系統完全祼露在外面,既不美觀,也易觸電,不安全;(9)主傳動導軌加工工序多,需二次、三次加工,組裝費時費力。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方便安裝和使用,方便操作,結構簡單,便于生產加工,方便清理等優點的一種橫開式電動窗底框。
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橫開式電動窗底框,包括窗底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底框頂面上設有凹槽,所述凹槽內部設有轉軸,所述轉軸上設有陽螺紋;所述窗底框正面上設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連接轉軸;所述窗底框頂面兩端均設有紅外識別探頭,所述控制器連接紅外識別探頭。
所述控制器包括殼體,控制電路板,電機,電源線;所述控制電路板,電機均設置在殼體內部,所述控制電路板分別連接電機和電源線,所述電源線穿過殼體外壁延伸至殼體外側,所述電機連接轉軸,所述控制電路板連接紅外識別探頭。
所述窗底框位于凹槽底部設有漏灰槽,所述漏灰槽底部向窗底框背面下方傾斜。
所述電機通過連接總成連接轉軸。
本發明的工作原理:本發明通過電機驅動轉軸,帶動陽螺紋進行旋轉,而電機通過正反轉從而帶動陽螺紋的正反轉,在窗扇底部設有與陽螺紋相對應的陰螺紋,當陽螺紋正轉或反轉時,使窗扇形成橫向開啟或關閉的效果;而在窗扇上可設有使紅外識別探頭可識別的標識,使紅外識別探頭識別標識時,可自動停止電機轉動,防止窗扇過度移動。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發明通過控制電路板從而操控電機實現正轉或反轉,從而驅動轉軸上的陽螺紋進行正傳或反轉,方便操控,并且使用安全;而窗底框中的漏灰槽,方便內部清理,有效增加設備整體使用壽命。
本發明具有方便安裝和使用,方便操作,結構簡單,便于生產加工,方便清理等優點。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立體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側面截面示意圖。
附圖中:1-控制器,2-窗底框,3-陽螺紋,4-轉軸,5-紅外識別探頭,6-漏灰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
一種橫開式電動窗底框2,包括窗底框2;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底框2頂面上設有凹槽,所述凹槽內部設有轉軸4,所述轉軸4上設有陽螺紋3;所述窗底框2正面上設有控制器1,所述控制器1連接轉軸4;所述窗底框2頂面兩端均設有紅外識別探頭5,所述控制器1連接紅外識別探頭5。
所述控制器1包括殼體,控制電路板,電機,電源線;所述控制電路板,電機均設置在殼體內部,所述控制電路板分別連接電機和電源線,所述電源線穿過殼體外壁延伸至殼體外側,所述電機連接轉軸4,所述控制電路板連接紅外識別探頭5。
所述窗底框2位于凹槽底部設有漏灰槽6,所述漏灰槽6底部向窗底框2背面下方傾斜。
所述電機通過連接總成連接轉軸4。
實施例2
本發明的工作原理:本發明通過電機驅動轉軸4,帶動陽螺紋3進行旋轉,而電機通過正反轉從而帶動陽螺紋3的正反轉,在窗扇底部設有與陽螺紋3相對應的陰螺紋,當陽螺紋3正轉或反轉時,使窗扇形成橫向開啟或關閉的效果;而在窗扇上可設有使紅外識別探頭5可識別的標識,使紅外識別探頭5識別標識時,可自動停止電機轉動,防止窗扇過度移動。
實施例3
本發明中,可在轉軸4兩端設有升降裝置,使轉軸4在不工作時,降到窗底框2內部;當工作時上升,并與窗扇底部的陰螺紋良好連接,并旋轉,從而實現良好的開關窗扇的效果。
實施例4
本發明中,漏灰槽6方便內部清理,可使用風機進行吹灰,也可使用刷子手動清理內部,同時也方便排水等清理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