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水泥樁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建筑基坑支護的組合樁結構。
背景技術:
建筑基坑支護是一種為保護地下主體結構施工和基坑周邊環境的安全,對基坑采用的臨時性支擋、加固、保護的支撐結構,該支撐結構主要在建筑基坑的周圍連續設置組合樁。
現有的組合樁例如在公告號為CN201439599U的實用新型中有所提到,該申請專利公開了一種用于建筑基坑支護的組合樁,所述組合樁為在水泥土攪拌樁中插入扁形預制樁。
目前該種結構的組合樁均是獨立設置在建筑基坑內的,組合樁連續分布形成支護后,相鄰兩根組合樁之間連接緊密度較低,因而每根組合樁與建筑基坑之間的連接均需要較高的結構強度,否則連接強度較低的組合樁就會出現坍塌狀況,進而對施工造成不利。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建筑基坑支護的組合樁結構,相鄰樁體之間連接緊密度高,形成支護不容易出現坍塌狀況,達到不容易影響工程的目的。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
一種建筑基坑支護的組合樁結構,包括若干連續分布于建筑基坑周圍的樁體,相鄰樁體之間均設有互鎖機構,所述互鎖機構包括沿樁體中心線方向設置于樁體外壁的卡接槽、和沿樁體中心線方向設置于樁體外壁且與所述卡接槽呈卡接配合的卡接塊。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相鄰兩根樁體之間通過卡接塊豎直卡接到卡接槽內,從而提高相鄰兩根樁體之間的連接緊密度,所以從逆向思考,若其中一根樁體要發生傾斜坍塌,那么在連接件的限制下勢必會牽引著相鄰其的樁體同時移動,而互鎖機構是連續分布的,相鄰的樁體之間均具有相互鎖緊的作用,所以顯然相鄰的樁體不容易被牽引而發生位置改變,也就是說采用卡接塊和卡接槽使得每根樁體不相互獨立,而是具有互鎖的作用關系,進而支護不容易出現坍塌狀況,達到不容易影響工程的目的。
作為優選地,所述卡接槽沿樁體上端面設置到樁體下端面;所述卡接塊沿樁體上端面設置到樁體下端面。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在澆注燕尾槽和燕尾塊時,僅僅需要將木板模板沿樁體上端面設置到樁體的下端面,相對設置呈半截燕尾槽和半截燕尾塊,搭接木塊模板相對容易。
作為優選地,所述樁體下部位于卡接槽與卡接塊之間還設置有抵接塊,所述抵接塊插接至建筑基坑內。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抵接塊插接至建筑基坑內后,提高了樁體的抓地力,進而避免樁體朝向基坑一面發生傾倒。
作為優選地,所述樁體包括由內至外依次設置的混凝土樁芯、鋼管套、混凝土夾層和鋼筋籠,所述卡接槽和卡接塊均設置于鋼筋籠外。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采用混凝土樁、鋼管套、混泥土夾層和鋼筋籠澆注而成的樁體具有較高的結構強度,在搬運和建設過程,不容易發生斷裂。
作為優選地,所述鋼管套沿徑向開設有貫穿其的若干導流通孔。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向鋼管套內注入混凝土,混凝土可以從通孔內流程并流入鋼管套與鋼筋籠之間,然后在兩者之間凝固,最終提高使鋼筋籠和鋼管套都固定連接在一起,達到樁體具有較高的結構強度。
作為優選地,所述卡接槽為燕尾槽,所述卡接塊為與所述燕尾槽呈卡接配合的燕尾塊。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僅僅是一種卡接塊卡接于卡接槽的實施方式,配合后使得相鄰兩根樁體之間連接緊密度提高,主要體現于相鄰兩根樁體不容易發生前后相對位移。
作為優選地,所述燕尾塊的兩個側面的下方均向內設有楔形面,所述楔形面與燕尾槽槽壁呈間隙配合。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設置的楔形面使得燕尾塊下部小于燕尾槽端面的槽口,這樣更加容易將燕尾塊插入到燕尾槽內,而不容易發生碰撞導致樁體被損壞。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主要為通過燕尾槽和燕尾塊之間的卡嵌配合,使得相鄰樁體之間連接緊密度高,進而形成支護不容易出現坍塌狀況,所以也就不會影響工程進度,同時設置的楔形面便于燕尾塊插入到燕尾槽內,方便工作人員操作。
附圖說明
圖1為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實施例用于展示單個樁體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1、樁體;11、混凝土樁芯;12、鋼管套;121、導流通孔;13、混凝土夾層;14、鋼筋籠;2、卡接槽;3、卡接塊;31、楔形面;4、抵接塊。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需要說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詞語“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圖中的方向,詞語“底面”和“頂面”、“內”和“外”分別指的是朝向或遠離特定部件幾何中心的方向。
參見圖1與圖2,一種建筑基坑支護的組合樁結構,包括樁體1,樁體1外壁設置有卡接槽2、卡接塊3和抵接塊4,卡接槽2和卡接塊3呈對立設置,抵接塊4設置在卡接槽2與卡接塊3之間。
樁體1依次設置的混凝土樁芯11、鋼管套12、混凝土夾層13和鋼筋籠14,其中混凝土樁芯11位于內側,鋼筋籠14位于外側,鋼筋籠14用于連接卡接槽2和卡接塊3,而混凝土樁芯11是核心,其具有較大支撐強度。
卡接槽2為燕尾槽,卡接塊3為與燕尾槽呈卡接配合的燕尾塊;同時卡接槽2沿樁體1上端面設置到樁體1下端面;卡接塊3也沿樁體1上端面設置到樁體1下端面。本實施例中的燕尾塊下方的兩個側面均向內設有楔形面31,進而使得燕尾塊下部小于燕尾槽端面的槽口,楔形面31與燕尾槽槽壁呈間隙配合,這樣更加容易將燕尾塊插入到燕尾槽內,而不容易發生碰撞導致樁體1被損壞。
樁體1、燕尾塊、燕尾槽與抵接塊4由下述方式形成的:首先采用木板模板搭建圓柱形樁孔,并且在整體模板的兩側搭接用于形成燕尾槽和燕尾塊以及抵接塊4的木板模板,然后將鋼筋籠14插入到樁孔內,接著再將鋼管套12穿設入鋼筋籠14內,此處的鋼管套12外壁沿徑向開設有貫穿其導流通孔121,然后向鋼管套12內注入混凝土,并且也向用于形成燕尾槽和燕尾塊以及抵接塊4的木板模板內注入混凝土;在向鋼管套12內注入混凝土時,混凝土會通過導流通孔121從鋼管套12的內側流動到鋼管套12的外側,最后在凝固過程中,外流的混凝土能夠在鋼筋籠14與鋼管套12之間形成混凝土夾層13,同時混凝土夾層13與鋼筋籠14也澆注在一起。
本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解釋,其并不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完本說明書后可以根據需要對本實施例做出沒有創造性貢獻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內都受到專利法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