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河道污泥回收利用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河道污泥回收利用系統,包括依次設置的系統入料口、粗濾單元、泥沙分離單元、洗沙單元、系統出料口,以及連通上述各個單元的傳送帶;粗濾單元包括第一滾筒篩,其出料端與泥沙分離單元相連通;泥沙分離單元包括蓄水池,蓄水池上開設有用于通入泥沙的進料口,蓄水池中沿進料口向蓄水池中心方向逐次排列設置有多個沉淀槽,沉淀槽中的泥沙經傳送帶傳送到洗沙單元;洗沙單元包括洗沙池以及多個振動槽,多個振動槽開口向上設置且由驅動設備驅動浸入或浮出洗沙池的水面,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粗濾單元、泥沙分離單元、洗沙單元等模塊,將從河道中清理出來的泥沙進行沙土分離,提取污泥中的沙粒作為建筑原材料加以利用,方便實用。
【專利說明】
一種河道污泥回收利用系統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污泥處理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河道污泥回收利用系統。【背景技術】
[0002]當下由于水土流失等原因,導致河道內污泥淤積,降低了河道的排洪泄洪能力,為了保持河道通暢,常常需要人工對河道進行定期的清理,而清理出來的污泥則會直接廢棄掉。由于污泥中除了含有泥土本身之外,還含有大量的不同顆粒度的細沙,而細沙作為城市建筑不可或缺的材料其價格正日益變得昂貴,若能夠從污泥中提取細沙作為建筑原料,不僅解決了污泥清理出來之后不易堆放的問題,又能夠獲得一定的經濟利益。專利號為 CN202921030U以及CN202028243U分別提出了一種旋流沉砂池與泥沙分離漏斗,都具備分離泥沙的功能,但是其工作處理效率低,不適用于處理大量的河道污泥。【實用新型內容】
[0003]針對實際運用中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河道污泥回收利用系統,具體方案如下:
[0004]—種河道污泥回收利用系統,包括依次設置的系統入料口、用于濾除污泥中大尺寸雜質的粗濾單元、泥沙分離單元、洗沙單元、系統出料口,以及連通上述各個單元的用于輸送污泥的傳送帶;所述粗濾單元包括由電機驅動的第一滾筒篩,所述第一滾筒篩的出料端經傳送帶與泥沙分離單元相連通;所述泥沙分離單元包括一蓄水池,所述蓄水池的一側壁上開設有用于向蓄水池中通入泥沙的進料口,所述蓄水池中沿進料口向蓄水池中心方向圍繞進料口逐次排列設置有多個沉淀槽,所述沉淀槽由起吊設備驅動將其中聚集的泥沙倒入到傳送帶中并傳送到洗沙單元中;所述洗沙單元包括洗沙池以及設于洗沙池中的多個用于盛放泥沙的振動槽,多個所述振動槽開口向上設置且由驅動設備驅動浸入或浮出洗沙池的水面。
[0005]通過上述技術方案,污泥從河道中被清理出來經過第一滾筒篩的粗過濾濾掉其中的大尺寸雜質,如生活垃圾、雜草等,經過粗過濾的泥沙經傳送帶混合著水分被輸送到蓄水池中,在蓄水池的進料口處形成沖積扇形,質量大的粗沙距離進料口更近,質量輕的細沙距離進料口較遠,而質量更輕的泥則距離進料口最遠或是直接混合于水中,對于粗沙細沙的分布距離和水的流速有關,在生產時可將其設定為固定值,當粗沙細沙聚滿沉淀槽時,起吊設備將沉淀槽吊起并將其中的泥沙倒入到傳送帶中輸送到后續工序,由于自然沉淀所產生的泥沙其中還聚集有一些泥土,因此將其送到洗沙單元中,利用水流對其進行進一步的清洗以得到比較干凈的可被直接利用的建筑用沙。
[0006]進一步的,多個所述沉淀槽拼接成扇形且扇形頂點位于進料口處,所述沉淀槽的一端設有用于將泥沙倒出的開口,所述傳送帶設置于開口旁邊。
[0007]通過上述技術方案,使得沖積而成的泥沙能夠分布于不同的沉淀槽中,通過設置開口,使得沉淀槽被吊起后其中聚集的泥沙更容易被倒出。
[0008]進一步的,所述起吊設備包括起吊臂,所述起吊臂通過多根拉繩與沉淀槽固定連接,其中,靠近沉淀槽開口一端的拉繩由電機驅動收卷。
[0009]通過上述技術方案,在初始狀態下,各個連接起吊臂與沉淀槽的拉繩均處于等長狀態,當沉淀槽被吊起需要將其中的泥沙更方便地導出時,電機轉動使得靠近沉淀槽開口一端的拉繩長度變長,使得沉淀槽傾斜,泥沙便從開口處倒出到傳送帶上。
[0010]進一步的,所述沉淀槽的底部設有多個用于將沉淀槽中水分排出的細孔。
[0011]通過上述技術方案,可以使得泥沙中的水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被排出,減少傳送帶的傳送負荷。
[0012]進一步的,所述驅動設備包括一環形支架以及設于環形支架中心的用于驅動環形支架轉動的驅動電機,所述環形支架的部分架體伸入到水中,所述振動槽開口向上設置且均勻排布在環形支架的外側壁上。
[0013]通過上述技術方案,放置在振動槽中的泥沙隨著振動槽浸入到水中,沙中的泥土混合到水中,以此實現對沙的清洗。
[0014]進一步的,所述泥沙分離單元與洗沙單元之間還設置有粗細沙分離單元,所述粗細沙分離單元包括第二滾筒篩,所述滾筒篩的進料端通過傳送帶與泥沙分離單元相連通, 所述第二滾筒篩的出料端通過傳動帶與洗沙單元相連通。
[0015]由于沉淀槽中沙粒顆粒度大小不同,而建筑用沙對顆粒度的要求相對較高,通過上述技術方案,使得粗沙和洗沙能夠分離開來,用作不同的建筑原料。
[0016]進一步的,所述第二滾筒篩的粗沙出料端連通有一用于將粗沙進一步研磨破碎的破碎機,所述破碎機的輸出口與洗沙單元經過傳送帶相連通。
[0017]通過上述技術方案,可以將顆粒度較大的沙粒研磨得更細,使得從污泥中回收的沙子能夠更適于建筑應用。
[0018]進一步的,所述第一、第二滾筒篩內均設有用于沖洗滾筒篩的噴水管,所述噴水管的進水端設有水栗且置于蓄水池中。
[0019]由于在過濾過程中沙粒上還會粘黏許多污泥,通過設置噴水管可以在滾筒篩內對泥沙進行初步的清洗,也可以避免污泥等雜質堵塞滾筒篩。
[0020]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粗濾單元、泥沙分離單元、洗沙單元等模塊,將從河道中清理出來的泥沙進行沙土分離,提取污泥中的沙粒作為建筑原材料加以利用,結構簡單,方便實用。【附圖說明】[0021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22]圖2為泥沙分離單元的結構示意圖。[0023 ]附圖標志:1、系統入料口,2、粗濾單元,3、泥沙分離單元,4、洗沙單元,5、系統出料口,6、傳送帶,7、進料口,8、蓄水池,9、沉淀槽,10、振動槽,11、驅動設備,12、洗沙池,13、電機,14、起吊臂,15、拉繩,16、細孔,17、環形支架,18、驅動電機,19、粗細沙分離單元,20、第一滾筒篩,21、第二滾筒篩,22、破碎機,23、噴水管。【具體實施方式】
[0024]參照圖1?2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
[0025]本實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種將河道污泥中所含細沙提取出來用作建筑原料的河道污泥回收利用系統,如圖1所示,包括依次設置的系統入料口 1、用于濾除污泥中大尺寸雜質的粗濾單元2、泥沙分離單元3、洗沙單元4、系統出料口5,以及連通上述各個單元的用于輸送污泥的傳送帶6;粗濾單元2包括由電機13驅動的第一滾筒篩20,第一滾筒篩20的出料端經傳送帶6與泥沙分離單元3相連通;泥沙分離單元3包括一蓄水池8,蓄水池8的一側壁上開設有用于向蓄水池8中通入泥沙的進料口 7,蓄水池8中沿進料口 7向蓄水池8中心方向圍繞進料口 7逐次排列設置有多個沉淀槽9,沉淀槽9由起吊設備驅動將其中聚集的泥沙倒入到傳送帶6中并傳送到洗沙單元4中;洗沙單元4包括洗沙池12以及設于洗沙池12中的多個用于盛放泥沙的振動槽10,多個振動槽10開口向上設置且由驅動設備11驅動浸入或浮出洗沙池12的水面,上述技術方案,污泥從河道中被清理出來經過第一滾筒篩20的粗過濾濾掉其中的大尺寸雜質,如生活垃圾、雜草等,經過粗過濾的泥沙經傳送帶6混合著水分被輸送到蓄水池8中,在蓄水池8的進料口7處形成沖積扇形,質量大的粗沙距離進料口7更近,質量輕的細沙距離進料口7較遠,而質量更輕的泥則距離進料口7最遠或是直接混合于水中,對于粗沙細沙的分布距離和水的流速有關,在生產時可將其設定為固定值,當粗沙細沙聚滿沉淀槽9時,起吊設備將沉淀槽9吊起并將其中的泥沙倒入到傳送帶6中輸送到后續工序,由于自然沉淀所產生的泥沙其中還聚集有一些泥土,因此將其送到洗沙單元4中,利用水流對其進行進一步的清洗以得到比較干凈的可被直接利用的建筑用沙,在上述工序中,可以由人工觀察沉淀槽9的聚沙狀態,也可以通過設置自動化的傳感器進行自動檢測,如紅外距離傳感器等。
[0026]如圖2所示,為了進一步的利用水流沖積而成的泥沙,多個沉淀槽9拼接成扇形且扇形頂點位于進料口7處,沉淀槽9的一端設有用于將泥沙倒出的開口,傳送帶6設置于開口旁邊,使得沖積而成的泥沙能夠分布于不同的沉淀槽9中,通過設置開口,使得沉淀槽9被吊起后其中聚集的泥沙更容易被倒出。
[0027]詳述的,起吊設備包括起吊臂14,起吊臂14通過多根拉繩15與沉淀槽9固定連接, 其中,靠近沉淀槽9開口一端的拉繩15由電機13驅動收卷,上述技術方案,在初始狀態下,各個連接起吊臂14與沉淀槽9的拉繩15均處于等長狀態,當沉淀槽9被吊起需要將其中的泥沙更方便地導出時,電機13轉動使得靠近沉淀槽9開口一端的拉繩15長度變長,使得沉淀槽9 傾斜,泥沙便從開口處倒出到傳送帶6上,起吊設備的起吊臂14可以繞起吊設備的立柱轉動。
[0028]由于被吊起后的泥沙中含有大量的水分,而這部分水分將大大增加傳送帶6的傳送負荷,無端的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優化的,沉淀槽9的底部設有多個用于將沉淀槽9中水分排出的細孔16,可以使得泥沙中的水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被排出,減少傳送帶6的傳送負荷。
[0029]詳述的,驅動設備11包括一環形支架17以及設于環形支架17中心的用于驅動環形支架17轉動的驅動電機18,環形支架17的部分架體伸入到水中,振動槽10開口向上設置且均勻排布在環形支架17的外側壁上,上述技術方案,放置在振動槽10中的泥沙隨著振動槽10浸入到水中,沙中的泥土混合到水中,以此實現對沙的清洗,對于振動槽10的振動原理, 可以參照現有的電動牙刷等工具,在此不再贅述,通過將沙子浸入到水中并振動,使得附著在沙子表面的泥土能夠被抖落,進一步清潔細沙。
[0030]由于沉淀槽9中沙粒顆粒度大小不同,而建筑用沙對顆粒度的要求相對較高,優化的,泥沙分離單元3與洗沙單元4之間還設置有粗細沙分離單元19,粗細沙分離單元19包括第二滾筒篩21,滾筒篩的進料端通過傳送帶6與泥沙分離單元3相連通,第二滾筒篩21的出料端通過傳動帶與洗沙單元4相連通,上述技術方案,使得粗沙和洗沙能夠分離開來,用作不同的建筑原料。
[0031]對于上述第二滾筒篩21篩分出來的顆粒度較大的粗沙可以直接作為建筑原材料, 也可以經過進一步的加工變成附加值更高的細沙,詳述的,第二滾筒篩21的粗沙出料端連通有一用于將粗沙進一步研磨破碎的破碎機22,破碎機22的輸出口與洗沙單元4經過傳送帶6相連通,上述技術方案,可以將顆粒度較大的沙粒研磨得更細,使得從污泥中回收的沙子能夠更適于建筑應用。[〇〇32]進一步優化的,第一、第二滾筒篩21內均設有用于沖洗滾筒篩的噴水管23,噴水管 23的進水端設有水栗且置于蓄水池8中,由于在過濾過程中沙粒上還會粘黏許多污泥,通過設置噴水管23可以在滾筒篩內對泥沙進行初步的清洗,也可以避免污泥等雜質堵塞滾筒篩。[〇〇33] 經過上述步驟處理后的污泥,泥土大部分被沉淀在蓄水池8的底部,定期清理即可,小部分的泥土沉淀在洗沙池12的底部,經過加工處理后的洗沙聚集在振動槽10中,待沙粒清洗干凈后由人工或者機械將其從振動槽10中取出即可。
[0034]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僅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凡屬于本實用新型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河道污泥回收利用系統,其特征是:包括依次設置的系統入料口(1)、用于濾除 污泥中大尺寸雜質的粗濾單元(2)、泥沙分離單元(3)、洗沙單元(4)、系統出料口(5),以及 連通上述各個單元的用于輸送污泥的傳送帶(6);所述粗濾單元(2)包括由電機(13)驅動的第一滾筒篩(20),所述第一滾筒篩(20)的出 料端經傳送帶(6)與泥沙分離單元(3)相連通;所述泥沙分離單元(3)包括一蓄水池(8),所述蓄水池(8)的一側壁上開設有用于向蓄 水池(8)中通入泥沙的進料口(7),所述蓄水池(8)中沿進料口(7)向蓄水池(8)中心方向圍 繞進料口(7)逐次排列設置有多個沉淀槽(9),所述沉淀槽(9)由起吊設備驅動將其中聚集 的泥沙倒入到傳送帶(6)中并傳送到洗沙單元(4)中;所述洗沙單元(4)包括洗沙池(12)以及設于洗沙池(12)中的多個用于盛放泥沙的振動 槽(10),多個所述振動槽(10)開口向上設置且由驅動設備(11)驅動浸入或浮出洗沙池(12) 的水面。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污泥回收利用系統,其特征是:多個所述沉淀槽(9)拼接 成扇形且扇形頂點位于進料口(7)處,所述沉淀槽(9)的一端設有用于將泥沙倒出的開口, 所述傳送帶(6)設置于開口旁邊。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河道污泥回收利用系統,其特征是:所述起吊設備包括起吊臂 (14),所述起吊臂(14)通過多根拉繩(15)與沉淀槽(9)固定連接,其中,靠近沉淀槽(9)開口 一端的拉繩(15)由電機(13)驅動收卷。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污泥回收利用系統,其特征是:所述沉淀槽(9)的底部設 有多個用于將沉淀槽(9)中水分排出的細孔(16)。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污泥回收利用系統,其特征是:所述驅動設備(11)包括一 環形支架(17)以及設于環形支架(17)中心的用于驅動環形支架(17)轉動的驅動電機(18), 所述環形支架(17)的部分架體伸入到水中,所述振動槽(10)開口向上設置且均勻排布在環 形支架(17)的外側壁上。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污泥回收利用系統,其特征是:所述泥沙分離單元(3)與 洗沙單元(4)之間還設置有粗細沙分離單元(19),所述粗細沙分離單元(19)包括第二滾筒 篩(21),所述滾筒篩的進料端通過傳送帶(6)與泥沙分離單元(3)相連通,所述第二滾筒篩 (21)的出料端通過傳動帶與洗沙單元(4)相連通。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河道污泥回收利用系統,其特征是:所述第二滾筒篩(21)的粗 沙出料端連通有一用于將粗沙進一步研磨破碎的破碎機(22 ),所述破碎機(22)的輸出口與 洗沙單元(4)經過傳送帶(6)相連通。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河道污泥回收利用系統,其特征是:所述第一、第二滾筒篩 (21)內均設有用于沖洗滾筒篩的噴水管(23),所述噴水管(23)的進水端設有水栗且置于蓄 水池(8)中。
【文檔編號】E02F5/28GK205636849SQ201620193843
【公開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請日】2016年3月12日
【發明人】沈興華
【申請人】杭州驕航環保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