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橋梁施工用現澆模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橋梁施工用現澆模架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橋梁施工模架,具體涉及橋梁施工用現澆模架。
背景技術:
[0002]現澆模架在橋梁施工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目前箱梁、蓋梁、系梁的現澆施工通常采用滿堂支架、落地鋼管支架或移動模架等進行,這些施工方法的共同點是待澆梁體的側模在澆筑時僅受水平側壓力,因此,相應模架的最終主要受力構件為設置在底模下的承重主梁和鋼管立柱。[0003]但是,對于跨越既有線的框架墩橫梁和混凝土箱梁,由于對凈空有特別嚴格的限制,特別是有些工程中梁底至線路建筑界限的距離非常小,無法在底模下設置承重主梁和鋼管立柱,因此,這種情形下的現澆施工非常困難。實用新型內容[0004]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解決因梁下空間受限而無法設置承重支架的框架墩橫梁和混凝土箱梁進行現澆施工的問題。[0005]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橋梁施工用現澆模架,包括底模和相對設置在所述底模左、右兩側的側模,所述側模包括側模面板以及分別焊接在其上、下端面上的上翼緣板、下翼緣板,所述底模的左、右兩端分別固定設有多個垂直向上的底模耳板,所述下翼緣板的外端部焊接有多個垂直向上的側模耳板,所述下翼緣板置于所述底模上并通過多個水平抗剪螺栓與所述底模固定,每一個所述底模耳板分別通過豎向抗剪螺栓與相應的所述側模耳板固定,左、右相對設置的所述側模上的上翼緣板分別通過多個模板拉桿相互連接。[0006]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底模包括底模面板和焊接在所述底模面板底面上的多根底模橫向加勁肋,所述底模橫向加勁肋分別沿底板的左右方向相互平行設置且兩端分別伸出所述底模面板的左、右側面,所述底模面板的底面上還焊接有多條底模縱向加勁肋,所述底模縱向加勁肋分別與所述底模橫向加勁肋焊接固定,形成網格狀的加強結構,所述底模耳板的下部開有與所述底模橫向加勁肋外形相適配的凹槽,所述底模耳板插裝在所述底模橫向加勁肋的兩端且分別與所述底模橫向加勁肋和所述底模面板焊接固定,所述底模耳板的外側焊接有加強板。[0007]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底模橫向加勁肋為槽鋼,其左、右兩端的開口內分別焊接有垂直設置的加勁板,所述加勁板的側面分別與相應的底模耳板的下部側面相抵并焊接固定。[0008]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側模面板的外側面上焊接有由多個側模豎向加勁肋和多條側模水平加勁肋形成的網狀加強結構。[0009]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側模豎向加勁肋的上端與所述上翼緣板焊接,所述側模豎向加勁肋的下端與所述下翼緣板焊接。[0010]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側模水平加勁肋為角鋼。[0011]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側模耳板分別與對應的所述側模豎向加勁肋的外端面焊接固定。[0012]本實用新型中,現澆模架的側模底面及側面分別與底模通過水平抗剪螺栓和豎向抗剪螺栓固定為一體,因此,側模不但承受混凝土側壓力等水平荷載,還與底模共同承受混凝土自重等豎向荷載,即由底模和側模組成的開口類“U”型鋼箱梁,作為沿現澆梁長度方向的承重結構,不需在底模下另設承重支架,從而達到節省底模下空間的目的。
[0013]圖I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0014]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的底模結構示意圖;[0015]圖3為圖2的俯視圖;[0016]圖4為本實用新型中右側的側模結構示意圖;[0017]圖5為圖4為右視圖。[0018]圖中底模1,側模2,模板拉桿3,上操作平臺4,下操作平臺5,底模面板10,底模橫向加勁肋11,底模縱向加勁肋12,底模耳板13,加強板14,底模豎向抗剪螺栓孔15,底模水平抗剪螺栓孔16,側模面板20,上翼緣板21,下翼緣板22,側模豎向加勁肋23,側模水平加勁肋24,側模耳板25,短豎向加勁肋26,側模豎向抗剪螺栓孔27,側模水平抗剪螺栓孔 28。
具體實施方式
[0019]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出詳細的說明。[0020]如圖I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橋梁施工用現澆模架,包括底模I和相對設置在底模I左、右兩側的側模2。底模I的結構如圖2、圖3所示(僅示出了底模的一半),底模I 包括底模面板10和焊接在底模面板10底面上的多根底模橫向加勁肋11,底模橫向加勁肋 11為槽鋼,沿底模面板10的左右方向相互平行設置且兩端分別伸出底模面板10的左、右側面,底模面板10的底面還焊接有多條相互平行設置的底模縱向加勁肋12,底模縱向加勁肋12的兩端分別與底模橫向加勁肋11焊接固定,形成網格狀的加強結構。底模橫向加勁肋11的左右兩端分別設有垂直向上伸出的底模耳板13,底模耳板13的下部開有與底模橫向加勁肋11相適配的凹槽,底模耳板13插裝在底模橫向加勁肋11上且分別與底模橫向加勁肋11和底模面板10焊接固定,底模耳板13的外側焊接有加強板14,用于提高底模耳板 13的剛性,加強板14左右兩側的底模耳板13上分別設有底模豎向抗剪螺栓孔15,底模面板10的左右兩端還分別設有多組底模水平抗剪螺栓孔16。兩個側模2的上部分別設有上操作平臺4,上操作平臺4分別設置在側模2的外側,底模I的左、右兩端分別設有下操作平臺5。[0021]再結合圖4、圖5,該圖為右側側模的結構示意圖,左側側模的結構與右側側模相同,使用時二者如圖I所示相背設置。下面以右側側模為例對其結構進行說明,側模2包括側模面板20以及分別焊接在其上、下端的上翼緣板21、下翼緣板22,上翼緣板21的寬度大于下翼緣板22,以提高側模的整體剛度。上翼緣板21的左端向左伸出側模面板20,下翼緣板22的左端面與側模面板20的外側面焊接。下翼緣板22的端部焊接有多個垂直向上的側模耳板25,側模耳板25與底模I上的底模耳板13 對應。側模面板20的外側面上自上而下平行地設有多條側模水平加勁肋24,橫向加勁肋24為角鋼,并通過多個側模豎向加勁肋23焊接組成網格狀加強結構。側模豎向加勁肋23的上端與上翼緣板21焊接,下端與所述下翼緣板22焊接。側模耳板25分別與對應的側模豎向加勁肋23的外端面焊接固定。 當側模豎向加勁肋23的數量少于底模橫向加勁肋11時,可以間隔地使用短豎向加勁肋26 固定側模耳板25 (如圖5所)。側模耳板25上分別設有與底模豎向抗剪螺栓孔15 對應的側模豎向抗剪螺栓孔27,下翼緣板22上設有與底模水平抗剪螺栓孔16 —一對應的側模橫向抗剪螺栓孔28。[0022]再參見圖1,左、右兩個側模2上的上翼緣板21通過多個模板拉桿3相互連接,下翼緣板22分別置于底模I上并通過水平抗剪螺栓固定,側模耳板25通過多個豎向抗剪螺栓與底模耳板13固定,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開口向上的“U”形現澆模架。其中水平抗剪螺栓將底模面板10和下翼緣板22連成整體,以抵抗沿現澆梁長度方向的水平剪力,保證了模架的側模2與底模I共同受力;豎向抗剪螺栓將底模橫向加勁肋11與側模2的側模豎向加勁肋23連接起來,以傳遞混凝土自重等豎向荷載。[0023]混凝土澆筑過程中,由側模2承受混凝土側壓力等水平荷載,底模I為沿現澆梁寬度方向的承重結構,并將混凝土自重等豎向荷載傳給側模2,由底模I和側模2組成開口類 “U”型鋼箱梁作為沿現澆梁長度方向的承重結構,將荷載傳給現澆梁兩端的支撐。[0024]側模2和底模I共同受力時,側模2和底模I之間有彎曲所產生的剪力作用(水平方向);底模I由于吊掛在側模2之下,側模2和底模I之間有重力所產生的剪力作用(豎直方向)。水平抗剪螺栓與豎向抗剪螺栓的數量根據以下計算方法選擇。[0025](I)水平方向[0026]側模與底模之間沿現澆梁長度方向單位長度上的水平剪力^ VS] ^ VS][0027]Th = Y~TXtw ~r~^ X^WIX[0028]在上式中V_所計算截面處梁的剪力;[0029]S「底模板對梁截面中和軸的面積矩;[0030]Ix-所計算截面處梁截面對X軸的慣性矩[0031]單位長度上需要直徑為d的水平方向抗剪螺栓個數n Th 4Th[0032]Tld1Kd2Td[0033]在上式中d_所用水平方向抗剪螺栓的直徑;[0034]T d-所用水平方向抗剪螺栓的抗剪強度容許值;[0035](2)豎直方向[0036]底模和側模之間由于澆筑混凝土單位長度上產生的豎向剪力[0037]V = J+K+Q[0038]在上式中J-單位長度混凝土梁的自重;[0039]K-單位長度底模的自重;[0040]Q-單位長度施工荷載;[0041]單位長度上需要直徑為0的豎直方向抗剪螺栓個數m :_ V _ 4V[0042]
權利要求1.橋梁施工用現澆模架,包括底模和相對設置在所述底模左、右兩側的側模,其特征在于,所述側模包括側模面板以及分別焊接在其上、下端面上的上翼緣板、下翼緣板,所述底模的左、右兩端分別固定設有多個垂直向上的底模耳板,所述下翼緣板的外端部焊接有多個垂直向上的側模耳板,所述下翼緣板置于所述底模上并通過多個水平抗剪螺栓與所述底模固定,每一個所述底模耳板分別通過豎向抗剪螺栓與相應的所述側模耳板固定,左、右相對設置的所述側模上的上翼緣板分別通過多個模板拉桿相互連接。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橋梁施工用現澆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模包括底模面板和焊接在所述底模面板底面上的多根底模橫向加勁肋,所述底模橫向加勁肋分別沿底板的左右方向相互平行設置且兩端分別伸出所述底模面板的左、右側面,所述底模面板的底面上還焊接有多條底模縱向加勁肋,所述底模縱向加勁肋分別與所述底模橫向加勁肋焊接固定,形成網格狀的加強結構,所述底模耳板的下部開有與所述底模橫向加勁肋外形相適配的凹槽,所述底模耳板插裝在所述底模橫向加勁肋的兩端且分別與所述底模橫向加勁肋和所述底模面板焊接固定,所述底模耳板的外側焊接有加強板。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橋梁施工用現澆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模橫向加勁肋為槽鋼,其左、右兩端的開口內分別焊接有垂直設置的加勁板,所述加勁板的側面分別與相應的底模耳板的下部側面相抵并焊接固定。
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橋梁施工用現澆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側模面板的外側面上焊接有由多個側模豎向加勁肋和多條側模水平加勁肋形成的網狀加強結構。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橋梁施工用現澆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側模豎向加勁肋的上端與所述上翼緣板焊接,所述側模豎向加勁肋的下端與所述下翼緣板焊接。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橋梁施工用現澆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側模水平加勁肋為角鋼。
7.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橋梁施工用現澆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側模耳板分別與對應的所述側模豎向加勁肋的外端面焊接固定。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橋梁施工用現澆模架,包括底模和相對設置在所述底模左、右兩側的側模,所述側模包括側模面板以及分別焊接在其上、下端面上的上翼緣板、下翼緣板,所述底模的左、右兩端分別固定設有多個垂直向上的底模耳板,所述下翼緣板的外端部焊接有多個垂直向上的側模耳板,所述下翼緣板置于所述底模上并通過多個水平抗剪螺栓與所述底模固定,每一個所述底模耳板分別通過豎向抗剪螺栓與相應的所述側模耳板固定,左、右相對設置的所述側模上的上翼緣板分別通過多個模板拉桿相互連接。本實用新型中,側模不但承受混凝土側壓力等水平荷載,還與底模共同承受混凝土自重等豎向荷載,不需在底模下另設承重支架,從而達到節省底模下空間的目的。
文檔編號E01D21/00GK202298480SQ201120397338
公開日2012年7月4日 申請日期2011年10月18日 優先權日2011年10月18日
發明者傅戰工, 宋小三, 張愛花, 曲江峰, 李軍堂, 涂滿明, 王東輝, 王肖, 田繼開, 秦順全 申請人:中鐵大橋局股份有限公司, 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