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離心除塵裝置、除塵系統及攪拌站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127386閱讀:716來源:國知局
離心除塵裝置、除塵系統及攪拌站的制造方法

本發明涉及筑路機械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離心除塵裝置、除塵系統及攪拌站。



背景技術:

隨著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大量立項、陳舊路面的大量翻修,對瀝青混合料的需求日益增加,基于節能減排、環保的需要,業內對瀝青攪拌設備的技術性能指標要求也越來越高。離心式除塵裝置作為拌合站的一級除塵裝置,其除塵性能的優劣將對下一級除塵系統有很大的影響。

發明人發現,現有技術中至少存在下述問題:現有瀝青拌合站的離心式除塵裝置往往回收大顆粒的效果不佳,通用匹配性較差,當拌合站生產能力發生變化時,離心式除塵裝置不能進行有效地匹配也無法進行適應性的調整,從而影響一級除塵效果和回收粗粉利用率,進而影響拌合站的粉塵排放,造成周圍環境的大氣污染。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其中一個目的是提出一種離心除塵裝置、除塵系統及攪拌站,用以實現離心除塵裝置除塵能力的調節。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以下技術方案: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離心除塵裝置,包括腔體和導流組件,所述腔體具有流入口、腔室和流出口,所述導流組件設于所述腔室內,所述導流組件和所述腔體內壁共同形成流體流通通道;經由所述流入口流入的流體在所述流體流通通道內被離心除塵后經由所述流出口流出;其中,所述流體流通通道至少存在部分區域尺寸能改變,以使得所述流體流通通道允許流體通過的流通量變化。

在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導流組件與所述腔體內壁之間存在至少一個位于所述流體流通通道上的開口,且該所述開口處設有能調節開口尺寸的調節結構。

在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導流組件包括導流板組件,所述導流板組件固設于所述腔體內壁,所述調節結構可轉動或可移動地設于所述腔體內壁;所述導流板組件、所述調節結構和所述腔體內壁共同形成所述流體流通通道。

在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調節結構可轉動地設于所述腔體內壁,所述導流板組件內部存在開口或者所述導流板組件與所述腔室內壁之間存在開口,所述調節結構組件位于所述開口處。

在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導流板組件包括第一導流板、第二導流板和第三導流板;

所述第一導流板與所述腔體內壁固定相連,且所述第一導流板與所述腔體內壁之間存在第一開口;

所述第二導流板與所述腔體內壁固定相連,且所述第二導流板與所述第一導流板之間存在第二開口;

所述第三導流板與所述腔體內壁固定相連,且所述第三導流板與所述腔體內壁之間存在第三開口,所述第三導流板與所述第二導流板之間存在第四開口;

所述調節結構設于所述第一開口、所述第二開口、所述第三開口和所述第四開口的至少其中一處。

在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調節結構設于所述第四開口處,且所述調節結構的邊沿與所述第三導流板的邊沿交錯。

在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導流板靠近所述流入口,且所述第一導流板的半徑小于所述第二導流板的半徑。

在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導流板和所述第三導流板的半徑相同,且不同心。

在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導流板距離所述流入口的距離大于所述第三導流板距離所述流入口的距離。

在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三導流板圓心與所述離心除塵裝置中心的偏移量為所述第三導流板半徑的1/3-2/3。

在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開口的尺寸為150mm-350mm。

在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二開口的尺寸為100mm-250mm。

在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三開口的尺寸為100mm-300mm。

在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調節結構旋轉中心與所述第三導流板圓心的距離大于所述第三導流板的半徑。

在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調節結構旋轉中心與所述離心除塵裝置中心的距離小于所述第三導流板的半徑。

在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調節結構旋轉中心和所述離心除塵裝置中心的距離與所述調節結構旋轉中心和所述腔體內壁距離的比值為1-1.4。

在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調節結構為平板,且所述調節結構的長度和寬度比值為3:1-6:1。

在可選的實施例中,離心除塵裝置還包括指示部件,所述指示部件與所述腔體內壁固定相連,所述指示部件用于指示所述調節結構的轉動角度。

在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指示部件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設有角度刻度,所述角度刻度的圓心與所述調節結構的轉軸的旋轉中心同心。

在可選的實施例中,離心除塵裝置還包括驅動部,所述驅動部與所述調節結構驅動連接,通過所述驅動部能帶動所述調節結構轉動。

在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驅動部為自動式或手動式。

在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驅動部為自動式,所述驅動部包括手柄、傳動機構和電動執行器,所述手柄與所述調節結構固定;所述電動執行器能通過所述傳動機構帶動所述手柄轉動。

在可選的實施例中,離心除塵裝置還包括粉塵濃度檢測儀,所述粉塵濃度檢測儀設于所述流出口處。

在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腔體包括第一圍板、第二圍板、第一側板和第二側板,所述第一側板和所述第二側板為平板,所述第一圍板和所述第二圍板為弧形板,所述第一圍板與所述第一側板和所述第二側板固定,所述第二圍板與所述第一側板和所述第二側板固定。

在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導流組件與所述第一側板和所述第二側板固定。

本發明實施例還提供一種除塵系統,包括本發明任一技術方案所提供的離心除塵裝置。

本發明實施例還提供一種攪拌站,包括本發明任一技術方案所提供的離心除塵裝置。

在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攪拌站為瀝青攪拌站。

基于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實施例至少可以產生如下技術效果:

上述技術方案提供的離心除塵裝置,包括腔體和導流組件,導流組件設于腔體的腔室內部,導流組件和腔體圍成流體流通通道,該流體流通通道利用離心運動原理對進入其中的流體進行除塵。由于流體流通通道存在部分區域(比如某一段或某一部分)尺寸能改變,這樣使得流經該部分的流體量發生變化,進而使得離心除塵裝置的除塵能力發生改變,這樣可以提高拌合站離心式除塵裝置的通用性和對實際生產能力變化的適應匹配性,提高了離心式除塵裝置的工況適應性,保證了除塵效率和粉塵排放。

附圖說明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明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本發明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發明,并不構成對本發明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離心除塵裝置省略了其中一個側板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離心除塵裝置測試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離心除塵裝置調節結構安裝示意圖一;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離心除塵裝置調節結構安裝示意圖二。

附圖標記:

1、腔體;2、導流組件;3、指示部件;4、驅動部;5、第一法蘭;6、出口總成;7、觀測窗總成;8、第二法蘭;11、流入口;12、腔室;13、流出口;14、第一圍板;15、第二圍板;16、第二側板;21、導流板組件;22、調節結構;23、第一導流板;24、第二導流板;25、第三導流板;26、第一開口;27、第二開口;28、第三開口;29、第四開口;81、螺栓;82、螺栓;83、螺栓;84、角鋼;221、轉軸。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圖1~圖4對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進行更為詳細的闡述。

參見圖1,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離心除塵裝置,包括腔體1和導流組件2,腔體1具有流入口11、腔室12和流出口13,參見圖2。導流組件2設于腔室12內,導流組件2和腔體1內壁共同形成流體流通通道;經由流入口11流入的流體在流體流通通道內被離心除塵后經由流出口13流出;其中,流體流通通道至少存在部分區域尺寸能改變,以使得流體流通通道允許流體通過的流通量變化。

流體經由流入口11流入腔體1,然后進入流體流通通道區域M1和M2,而后經由流出口13出口流出。

腔體1的結構形式可以有多種,本實施例中,基于下述結構進行描述。需要說明的是,這只是腔室12的一種示意性結構,而非限定。

參見圖1,本實施例中,具體地,腔體1具有流入口11、腔室12和流出口13,流入口11處安裝有第一法蘭5,腔體1底部安裝有第二法蘭8;流出口13處安裝有出口總成6。

在可選的實施例中,參見圖1,腔體1包括第一圍板14、第二圍板15、第一側板(圖未示出)和第二側板16。第一側板和第二側板16為平板,第一圍板14和第二圍板15為弧形板,第一圍板14與第一側板和第二側板16固定,第二圍板15也與第一側板和第二側板16固定。

參見圖1,進一步地,第一側板和/或第二側板16設有觀測窗總成7,通過觀測窗總成7能觀測腔室12內的情況。觀測窗總成7可設于第一側板、第二側板16其中之一上,或者在第一側板、第二側板16上均設置。

參見圖1,第一圍板14和第二圍板15的結構不同,兩者結合第一法蘭5和第二法蘭8形成了離心除塵裝置的大致形狀,第一側板和第二側板16結構相同,兩者對稱設置。

參見圖1,導流組件2設于腔體1腔室12內部,導流組件2與第一側板和第二側板16固定,本實施例中,導流組件2與第一圍板14、第二圍板15之間存在開口。可以封堵或部分封堵開口,以使得流體流通通道存在部分區域尺寸能改變。在有多個開口時,可以只為其中一個或部分開口設置封堵結構,當然,亦可為全部開口設置封堵結構。

導流組件2可以采用一塊板,這塊板的結構需滿足被離心除塵的流體運動要求;或者導流組件2采用多塊板共同形成所需要的形狀結構。

在只有一塊板作為導流組件2時,可以將其部分結構設置為可活動地,通過該可活動的板改變流體流通通道尺寸,以使得離心除塵裝置的除塵能力與所需要除塵的流體量匹配。

在多塊板共同作為導流組件2時,可以將其中部分或其中一塊板設置為與壁體活動連接,這樣可以通過這些板改變流體流通通道尺寸,以使得離心除塵裝置的除塵能力與所需要除塵的流體量匹配。

承上述,可選地,本實施例采用下述方式實現流體流通通道尺寸可變:導流組件2與腔體1內壁之間存在至少一個位于流體流通通道上的開口,且該開口處設有能調節開口尺寸的調節結構22。

調節結構22可以為板或者其他能夠封堵、部分封堵開口的結構。本實施例中,調節結構22采用板狀結構,采用為平板或者弧形板。

下面介紹導流組件2的其中一種實現方式。

參見圖1,導流組件2包括導流板組件21,導流板組件21固設于腔體1內壁,調節結構22可轉動或可移動地設于腔體1內壁;導流板組件21、調節結構22和腔體1內壁共同形成流體流通通道。

流體經由第一法蘭5流入腔體1,然后進入流體流通通道的區域M1,而后進入流體流通通道的區域M2,然后經由流出口13、出口總成6流出。流體中的粉塵等顆粒,在上述流動過程中被分離出來,經由出口總成6流出的是過濾后的流體。

下面介紹調節結構22的其中一種結構形式和安裝方式。調節結構22可采用板狀結構,其可轉動地設于腔體1內壁,導流板組件21內部存在開口或者導流板組件21與腔室12內壁之間存在開口,調節結構22組件位于開口處。

可以在每個開口處都設置調節結構22,或者只在其中一些或某個開口處設置調節結構22。導流板組件21內部存在開口是指導流板組件21的一部分與另一部分之間存在開口。

開口對進入到區域M2的流體流向起到導流作用,通過設置開口的大小,能夠調節進入到區域M2的風量,進而調節離心除塵裝置的過濾量。

參見圖1,本實施例中,導流板組件21包括第一導流板23、第二導流板24和第三導流板25。第一導流板23與腔體1內壁固定相連,且第一導流板23與腔體1內壁之間存在第一開口26。第二導流板24與腔體1內壁固定相連,且第二導流板24與第一導流板23之間存在第二開口27。第三導流板25與腔體1內壁固定相連,且第三導流板25與腔體1內壁之間存在第三開口28,第三導流板25與第二導流板24之間存在第四開口29。調節結構22可設于第一開口26、第二開口27、第三開口28和第四開口29的至少其中一處。比如在第一開口26、第二開口27、第三開口28和第四開口29的其中一個、其中兩個、其中三個、全部開口處設置調節結構22。

此處采用多個導流板形成導流板組件21,這樣可以簡化各導流板的結構,降低加工難度,保證加工精度。

本實施例中,具體而言,調節結構22設于第四開口29處,且調節結構22的邊沿與第三導流板25的邊沿交錯,即L4大于L9。

可選地,第一導流板23靠近流入口11,且第一導流板23的半徑小于第二導流板24的半徑。這種設置利于離心除塵。

可選地,第一導流板23和第三導流板25的半徑相同,且不同心。這種設置利于離心除塵。

可選地,第一導流板23距離流入口11的距離大于第三導流板25距離流入口11的距離。這種設置利于離心除塵。

可選地,第三導流板25圓心與離心除塵裝置中心的偏移量為第三導流板25半徑的1/3-2/3。這種結構的離心除塵裝置是偏心時結構,除塵效果更好。

參見圖1,本實施例中,可選地,第一開口26的尺寸為150mm-350mm。比如為150mm、160mm、200mm、220mm、230mm、340mm。具體尺寸可以根據需要取出的顆粒尺寸及除塵能力進行選擇。

參見圖1,本實施例中,可選地,第二開口27的尺寸為100mm-250mm。比如為100mm、110mm、150mm、220mm、230mm、240mm。具體尺寸可以根據需要取出的顆粒尺寸及除塵能力進行選擇。

參見圖1,本實施例中,可選地,第三開口28的尺寸為100mm-300mm。比如為100mm、110mm、150mm、220mm、250mm、290mm。具體尺寸可以根據需要取出的顆粒尺寸及除塵能力進行選擇。

參見圖1,本實施例中,可選地,調節結構22旋轉中心與第三導流板25圓心的距離大于第三導流板25的半徑。這種設置利于離心除塵,且可根據所需去除的粉塵顆粒大小進行具體設置。

參見圖1,本實施例中,可選地,調節結構22旋轉中心與離心除塵裝置中心的距離小于第三導流板25的半徑。這種設置利于離心除塵,且可根據所需去除的粉塵顆粒大小進行具體設置。

參見圖1,本實施例中,可選地,調節結構22旋轉中心和離心除塵裝置中心的距離與調節結構22旋轉中心和腔體1內壁距離的比值為1-1.4,比如為1、1.1、1.14、1.2、1.3、1.4。這種設置利于離心除塵,且可根據所需去除的粉塵顆粒大小進行具體設置。

參見圖1,本實施例中,可選地,調節結構22為平板,且調節結構22的長度和寬度比值為3:1-6:1,比如為3:1、4:1;4.5:1、5:1、5.5:1、6:1。這種設置利于離心除塵,且可根據所需去除的粉塵顆粒大小進行具體設置。

參見圖1,本實施例中,可選地,離心除塵裝置還包括指示部件3,指示部件3與腔體1內壁固定相連,指示部件3用于指示調節結構22的轉動角度,這樣利于精確控制離心除塵裝置的除塵能力。

參見圖3和圖4,本實施例中,可選地,指示部件3包括固定板,固定板設有角度刻度,角度刻度的圓心與調節結構22的轉軸的旋轉中心同心。這樣調節結構22轉動時,直接對應于相應的刻度值,方便準確獲取調節結構22的轉動角度。

參見圖3和圖4,為了便于調節調節結構22的位置,在可選的實施例中,離心除塵裝置還包括驅動部4,驅動部4與調節結構22驅動連接,通過驅動部4能帶動調節結構22轉動。設置驅動部4便于帶動調節結構22轉動。

在可選的實施例中,驅動部4為自動式或手動式。手動式操作更簡單,自動式控制精度更高,可以根據實際調節需要進行選擇。當然,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為調節結構22同時設置手動調節結構22和自動調節結構22,這樣操作人員可以根據調節需要進行操作。

本實施例中,驅動部4為自動式,驅動部4包括手柄、傳動機構和電動執行器,手柄與調節結構22固定;電動執行器能通過傳動機構帶動手柄轉動。通過電動執行器操作更加精準。

在可選的實施例中,離心除塵裝置還包括粉塵濃度檢測儀,粉塵濃度檢測儀設于流出口13處。粉塵濃度檢測儀可以與控制器連接,控制器通過粉塵濃度檢測儀檢測到的粉塵濃度自動控制調節結構22的位置,以實現對離心除塵裝置除塵量的自動調節。

在可選的實施例中,導流組件2與第一側板和第二側板16固定。

下面結合附圖給出一種具體實施例。

參見圖1,離心式除塵裝置包括第一法蘭5、第一圍板14、第二法蘭8、第二圍板15、第二側板16,組成離心式除塵裝置腔體,各零件之間通過焊接連接在一起,和觀測窗總成7、出口總成6都通過螺栓連接在一起,必要時可通過打開觀測窗總成7檢查離心式除塵裝置內部情況。

參見圖1,離心式除塵裝置還包括第一導流板23、第二導流板24和第三導流板25,與第一側板、第二側板16焊接在一起,組成離心式結構。第一導流板23的半徑R1與第三導流板25的半徑R3相同,但不同心;第二導流板24的半徑R2大于第一導流板23的半徑R1。

參見圖1,出口總成6的中心A與第三導流板25內徑相同,出口總成6的中心與第三導流板25的中心A重合,且中心A相對于離心除塵裝置的中心B水平向左偏移,形成偏心結構。該偏心結構的偏心距L8為第三導流板25半徑R3的1/3~2/3,這樣更靠近進風口,降低氣流與未收集顆粒的旋轉運動,達到更好地除塵效果。

參見圖1,第三導流板25與第一圍板14的間距L1優選30mm~100mm;第一導流板23上沿到第一圍板14的水平距離優選150mm~350mm;第一導流板23與第二導流板24的間距L3優選100mm~250mm;調節結構22在其轉動角度范圍內,其上沿需高于第三導流板25的下沿,即L9應小于L4;具體選值可根據處理最大風量、選擇回收顆粒粒徑進行改變。

參見圖1,調節結構轉軸221中心到中心A的水平距離L7應大于第三導流板25的半徑R3,轉軸221中心到中心B的水平距離L5應小于第三導流板25的半徑R3。調節結構轉軸221中心到中心B的水平距離L5與轉軸221中心到第二圍板15的水平距離L6的比值優選1~1.4;調節結構的長寬比優選3:1~6:1,可根據最大風量、選擇回收顆粒粒徑進行改變。

參見圖3和圖4,基于顆粒拖曳力和慣性運動規律,通過調節調節結構22可適應不同生產能力的除塵要求。調節結構22兩邊的轉軸221穿過兩邊第二側板16上的孔,通過螺栓83與調節結構22連接在一起,角鋼84用于加強調節結構22的剛度。

瀝青拌合站在實際運行中,經干燥滾筒和其他部位排出的含塵氣體經過管路的輸送,通過第一法蘭5處的入口進入離心式除塵裝置中,在偏心式的離心結構作用下,粉塵顆粒與第一導流板23、第二導流板24、調節結構、第三導流板25、第一圍板14、第二圍板15發生一系列的碰撞,大粒徑粉塵下落進入集塵灰斗倉,經粗粉輸送系統運送至骨料提升機,細小的粉塵通過出口總成6進入下一級除塵裝置。

參見圖1、圖3和圖4,可調節導流板裝置包括第二導流板24、驅動部4(包括手柄等)、螺栓81、指示部件3、螺栓82、調節結構、第三導流板25、角鋼84、螺栓83和轉軸221。指示部件3可以為板狀結構,比如弧形板。兩邊的轉軸221穿過兩邊第二側板16上的孔,通過螺栓83與調節結構連接在一起,角鋼84用于加強調節結構的剛度。當改變瀝青拌合站實際生產能力后,進入離心式除塵裝置的粉塵濃度和粒徑分布將隨之改變,為了更好地使瀝青拌合站能適應不同的生產能力,可通過轉動手柄,調節調節結構的角度,從而改變粉塵與導流板之間的碰撞關系,在生產能力改變后,保證除塵效率不變。

當轉動手柄至合適位置后,通過螺栓81穿過手柄上的孔,并插入指示部件3上的螺紋孔后擰緊。指示部件3與第二側板16通過焊接方式連接在一起。指示部件3上刻有刻度,便于記錄調節結構的變化角度。

在調節結構22的兩側均裝有手柄和指示部件3,這樣在離心式除塵裝置的兩側均可調節角度。

手柄也可通過連桿與電動執行器連接,實現自動調節。在離心式除塵裝置出口處安裝粉塵濃度檢測儀實時檢測粉塵濃度信息,并與預設值進行比較,如果偏離預設值,便給電動執行器一個反饋信號,電動執行器接收到反饋信號后通過改變電信號使連桿運動,通過連桿帶動手柄轉動,從而調節調節結構22的角度,直至出口處的粉塵濃度達到預設值。

本發明另一實施例提供一種除塵系統,包括本發明任一技術方案所提供的離心除塵裝置。

本發明又一實施例提供一種攪拌站,包括本發明任一技術方案所提供的離心除塵裝置。

在可選的實施例中,攪拌站為瀝青攪拌站。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便于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為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而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保護內容的限制。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但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