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材料加工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小型化的瀝青加熱攪拌鍋。
背景技術:
在現有的技術中瀝青加熱鍋大型化、機械化程度高的多用于工廠廠房中,不方便移動,在實際道路施工中工人經常采用鐵皮桶加熱和人工攪拌的方式。這種方式瀝青不能充分攪拌并且受熱不均勻,在加熱過程中散發出的刺激性氣味不僅污染環境,而且會危害工作人員及周邊人員的身體健康。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小型化的瀝青加熱攪拌鍋,在攪拌鍋內設置有攪拌裝置,并在攪拌鍋的底部設有加熱器,控制器與溫度傳感器相連接,顯示屏和按鍵分別用于檢測和控制溫度,保證瀝青加熱均勻,增加了加熱過程中的機械化程度,降低了人工參與度,保護了周圍環境。
為達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小型化的瀝青加熱攪拌鍋,包括攪拌鍋、支架、進料口、出料口、攪拌裝置、加熱器、溫度傳感器、連接桿、控制器、顯示屏和按鍵,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設置在所述攪拌鍋的底部,所述進料口設置在所述攪拌鍋的上方,所述出料口設置在所述攪拌鍋的左側下方,所述攪拌裝置包括電機、旋轉軸、攪拌葉片、螺釘和固定座,所述電機下方連接有所述旋轉軸,所述旋轉軸從所述攪拌鍋的正中心穿入固定在所述固定座上,所述固定座固定于所述攪拌鍋的底部,所述攪拌葉片通過所述螺釘固定在所述旋轉軸上,所述加熱器設置在所述攪拌鍋外側的底部處,所述溫度傳感器設置在所述攪拌鍋的內壁上,所述溫度傳感器與所述控制器連接,所述控制器底部通過所述連接桿與所述攪拌鍋連接,所述控制器的左側與所述電機固定連接,所述控制器上設有所述顯示屏和所述按鍵。
優選地,所述固定座上設有凹形槽,凹形槽和所述旋轉軸的底端均設有螺紋結構,且相互匹配。
優選地,所述支架可以從所述攪拌鍋底部拆卸,設備需要移動時,可更換成滑輪。
優選地,所述控制器上設有若干個所述顯示屏和若干個所述按鍵。
本實用新型具有的優點和積極效果是:由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在攪拌鍋內設置有攪拌裝置,并在攪拌鍋的底部設有加熱器,控制器與溫度傳感器相連接,顯示屏和按鍵可檢測和控制溫度,保證瀝青加熱均勻,增加了加熱過程中的機械化程度,降低了人工參與度,保護了周圍環境,具有結構簡單,維修方便,生產效率高等優點。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攪拌鍋;2、支架;3、進料口;4、出料口;5、攪拌裝置;5-1、電機;5-2、旋轉軸;5-3、攪拌葉片;5-4、螺釘;5-5、固定座;6、加熱器;7、溫度傳感器;8、連接桿;9、控制器;10、顯示屏;11、按鍵。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照附圖,通過對實施例的描述,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構件的形狀、構造、各部分之間的相互位置及連接關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小型化的瀝青加熱攪拌鍋,包括攪拌鍋1、支架2、進料口3、出料口4、攪拌裝置5、加熱器6、溫度傳感器7、連接桿8、控制器9、顯示屏10和按鍵11,其特征在于:支架2設置在攪拌鍋1的底部,進料口3設置在攪拌鍋1的上方,出料口4設置在攪拌鍋1的左側下方,攪拌裝置5包括電機5-1、旋轉軸5-2、攪拌葉片5-3、螺釘5-4和固定座5-5,電機5-1下方連接有旋轉軸5-2,旋轉軸5-2從攪拌鍋1的正中心穿入固定在固定座5-5上,固定座5-5固定于攪拌鍋1的底部,攪拌葉片5-3通過螺釘5-4固定在旋轉軸5-2上,加熱器6設置在攪拌鍋1外側的底部處,溫度傳感器7設置在攪拌鍋1的內壁上,溫度傳感器7與控制器9連接,控制器9底部通過連接桿8與攪拌鍋1連接,控制器9的左側與電機5-1固定連接,控制器9上設有顯示屏10和按鍵11。
優選地,固定座5-5上設有凹形槽,凹形槽和旋轉軸5-2的底端均設有螺紋結構,且相互匹配。
優選地,支架2可以從攪拌鍋1底部拆卸,設備需要移動時,可更換成滑輪。
優選地,控制器9上設有若干個顯示屏10和若干個按鍵11。
本實例的工作過程:將待加熱的瀝青從進料口3處加入到攪拌鍋1中,打開電機5-1,電機5-1帶動旋轉軸5-2和攪拌葉片5-3旋轉,對瀝青進行攪拌,打開加熱器6對攪拌鍋1內的瀝青進行加熱,溫度傳感器7將感應的溫度顯示在顯示屏10上,控制器9可以控制攪拌鍋1內的溫度,待瀝青加熱攪拌均勻后,從出料口4倒出。
本實用新型具有的優點和積極效果是:由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在攪拌鍋內設置有攪拌裝置,并在攪拌鍋的底部設有加熱器,控制器與溫度傳感器相連接,顯示屏和按鍵可檢測和控制溫度,保證瀝青加熱均勻,增加了加熱過程中的機械化程度,降低了人工參與度,保護了周圍環境,具有結構簡單,維修方便,生產效率高等優點。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進行了詳細說明,但所述內容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不能被認為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范圍。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范圍所作的均等變化與改進等,均應仍歸屬于本實用新型的專利涵蓋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