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紡織輥架,屬于紡織加工配件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現有紡織企業中使用后的紡織輥一般放置在水平于地面的木架上,并且時常堆疊在一起,這樣紡織輥與紡織輥直接互相擠壓,很容易損傷紡織輥,同時放置紡織輥的木架體積較大,在不使用時,很是占用空間。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紡織輥架。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紡織輥架,包括底座、上層支撐板和下層支撐板,所述底座為長方體結構,所述底座頂面的四個角上均設置有凹孔,每個凹孔內均設置有升降機構,所有升降機構的頂端均與上層支撐板的底面固定,所述上層支撐板與底座平行,所述上層支撐板左右兩端的底面上均設置有定位孔,所述底座頂面上設置有沿其長度方向的滑槽,所述下層支撐板的底面上設置有與滑槽匹配的凸條,凸條嵌入滑槽,下層支撐板可沿滑槽滑動,所述下層支撐板左端底部設置有支撐腿,所述支撐腿的底部與底座底部齊平,所述下層支撐板右端頂面上設置有與定位孔匹配的定位柱。
所述升降機構為氣缸。
所述氣缸的控制按鈕設置在底座側面上。
所述上層支撐板和下層支撐板的頂面上均設置有若干列放置槽。
放置槽為弧形放置槽。
所述支撐腿和底座的底部均設置有帶剎車的滾輪。
本發明所達到的有益效果:本發明為一種便于展開和收容的結構,當需要使用時,升起上層支撐板至適當位置,定位柱與右端定位孔脫離,滑動下層支撐板,使定位柱與左端定位孔對齊,降下上層支撐板即可,當不需要使用時,升起上層支撐板至適當位置,定位柱與左端定位孔脫離,滑動下層支撐板,使定位柱與右端定位孔對其,降下上層支撐板即可;在不使用時不占用空間。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描述。以下實施例僅用于更加清楚地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不能以此來限制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如圖1所示,一種紡織輥架,包括底座1、上層支撐板3和下層支撐板4。
底座1為長方體結構,底座1頂面的四個角上均設置有凹孔,每個凹孔內均設置有升降機構2,所有升降機構2的頂端均與上層支撐板3的底面固定,上層支撐板3與底座1平行,上層支撐板3左右兩端的底面上均設置有定位孔5,底座1頂面上設置有沿其長度方向的滑槽,下層支撐板4的底面上設置有與滑槽匹配的凸條,凸條嵌入滑槽,下層支撐板4可沿滑槽滑動,下層支撐板4左端底部設置有支撐腿,下層支撐板4右端頂面上設置有與定位孔5匹配的定位柱6,支撐腿7和底座1的底部均設置有帶剎車的滾輪9。
上述升降機構2采用常見的氣缸,氣缸的控制按鈕設置在底座1側面上;為了防止紡織輥互相擠壓,上層支撐板3和下層支撐板4的頂面上均設置有若干列放置槽8,放置槽8采用弧形放置槽。
上述紡織輥架,在需要使用時,升起上層支撐板3至適當位置,定位柱6與右端定位孔5脫離,滑動下層支撐板4,使定位柱6與左端定位孔5對齊,降下上層支撐板3即可,在不需要使用時,升起上層支撐板3至適當位置,定位柱6與左端定位孔5脫離,滑動下層支撐板4,使定位柱6與右端定位孔5對其,降下上層支撐板3即可。
綜上所述,上述紡織輥架為一種便于展開和收容的結構,在不使用時不占用空間。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變形,這些改進和變形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