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電池制造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旋轉自動進出料裝置。
背景技術:
鋰電池是性能卓越的新一代綠色高能電池,因其具有高電壓、高容量、低消耗、無記憶效應、無公害、體積小、內阻小、自放電少、循環次數多等特點。而廣泛應用于移動電話、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等眾多民用及軍事領域。
鋰電池在制造過程中,需要將電池傳輸至焊接工位處并通過激光將密封釘焊接在鋰電池的開口端而將殼體密封。現有進出料的方式通常是通過多個不同的機械手分步進行抓取和放置操作,效率較低。當機械手下移抓取待焊接電池至焊接工位時,電池所放置的位置有時會偏離機械手的抓取位置,機械手由于不能感應到電池位置的變化而繼續向下移動抓取,導致損壞產品。此外,在機械手上安裝有將頂板頂起上移的復位彈簧,安裝在復位彈簧上部的滑臺氣缸滲出的機油會流到復位彈簧中,從而影響復位彈簧的工作及使用壽命。
技術實現要素: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鋰電池進出料的方式效率較低;抓取過程中電池位置發生偏移使機械手不能感應到電池位置的變化而繼續向下移動抓取,導致損壞產品;以及滑臺氣缸滲出的機油會流到復位彈簧中,從而影響復位彈簧的工作及使用壽命等技術問題,而提供一種旋轉自動進出料裝置。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旋轉自動進出料裝置,所述裝置包括:支撐座,設于該支撐座頂部的電機,電機的輸出軸上可轉動地安裝有凸輪安裝座,所述凸輪安裝座上水平設置有橫板,橫板其中一面的長度方向上設有橫板加強板,橫板另一面的兩端分別連接有控制機械手上下移動的第一氣缸,所述橫板與橫板加強板上固接有電磁閥安裝板,電磁閥安裝板上安裝有電磁閥,所述第一氣缸上分別活動連接有可旋轉夾取或放置電池用的第一機械手及第二機械手,所述第一機械手及第二機械手上還分別設有防止油污進入用的保護框,以及用于感應待抓取電池位置偏移以防止機械手下移損壞電池的感應器。
所述第一機械手包括:連接板,所述連接板為L形結構,其分別與第一氣缸及頂板相連接,所述頂板通過彈簧柱與底板相連接,所述彈簧柱上且位于頂板與底板之間設有復位彈簧,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有驅動機械手張開及收縮用的第二氣缸,第二氣缸則與機械手活動連接;
所述第二機械手的結構與第一機械手的結構相同。
所述保護框固定安裝在頂板與底板四周的側壁上,所述保護框、頂板、底板之間形成有封閉的空間。
所述感應器安裝在頂板上,所述底板上且于感應器下方還安裝有與感應器配合感應的感應片。
所述復位彈簧與彈簧柱之間還配合套接有防止沖擊力直接作用到復位彈簧的緩沖塊。
所述凸輪安裝座上且位于電磁閥外圍還設有保護電磁閥用的電磁閥蓋。
所述橫板加強板頂部且位于凸輪安裝座與電磁閥蓋之間還設有供導線通過的線槽。
所述凸輪安裝座頂部還設有在電機連續旋轉時,為其傳輸功率電源及信號電源用的電滑環。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所產生的有益效果在于:通過使用旋轉機械手進行進出料操作,使得進出料效率大大提高;在機械手組件的頂板和底板之間安裝有防止油污進入的保護框,因此可有效防止機油進入而影響復位彈簧復位,增加了復位彈簧的使用壽命;在機械手上還設有用于檢測電池與機械手發生位置偏移的感應器及感應片,頂板通過復位彈簧向上頂起并移動一段距離后,感應器感應到感應片則整個設備停止工作,防止機械手不能感應到電池位置的變化而繼續向下移動抓取,導致損壞產品。本實用新型還具有安全性及自動化程度高,且易于實施等特點。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立體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不帶有電磁閥蓋的整體結構立體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帶有保護框的第一機械手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不帶有保護框的第一機械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列實施例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解釋和補充,對本實用新型不會構成任何限制。
如圖1~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旋轉自動進出料裝置包括:支撐座1,電機2,凸輪安裝座3,橫板4,橫板加強板5,第一氣缸6,電磁閥安裝板7,電磁閥8,第一機械手9,第二機械手10,保護框11及感應器12。
如圖1,圖2所示,所述支撐座1設于工作臺(圖中未示出)上,在所述支撐座1頂部安裝有電機2,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電機采用型號為RU-80DF的電機。所述凸輪安裝座3可轉動地安裝在電機2的輸出軸上。所述橫板4水平設置在凸輪安裝座3上。當電機轉動時可同時帶動凸輪安裝座3、橫板4、第一機械手9及第二機械手10同向轉動。所述橫板加強板5沿橫板4的長度方向設置。所述橫板加強板5頂部且位于凸輪安裝座3與電磁閥蓋22之間還設有供導線通過的線槽23。所述凸輪安裝座3頂部還設有在電機2連續旋轉時,為其傳輸功率電源及信號電源用的電滑環24。所述電磁閥安裝板7分別固接在橫板4與橫板加強板5上。所述電磁閥8安裝在電磁閥安裝板7上。該電磁閥用于控制第一氣缸6及第二氣缸18的動作。所述凸輪安裝座3上且位于電磁閥8外圍還設有保護電磁閥用的電磁閥蓋22。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氣缸為滑臺氣缸,第一氣缸6的數量為兩個,兩個第一氣缸分別設于橫板4的兩端,用于驅動機械手上下移動。所述第一機械手9及第二機械手10分別活動連接在兩個第一氣缸6上。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機械手9及第二機械手10用于由進料處夾取待焊接電池并放置到相應工位上以進行定位及焊接等操作。所述第一機械手9及第二機械手10可在電機2驅動下由出料橫板4帶動作水平360°旋轉。
如圖2,圖3,圖4所示,具體地,所述第一機械手9包括:連接板13,所述連接板13為L形結構,其上部與第一氣缸6固接,所述連接板13的下部則與頂板14相連接。所述頂板14通過彈簧柱15與底板16相連接,所述彈簧柱15上且位于頂板14與底板16之間設有復位彈簧17,進一步地,所述復位彈簧16與彈簧柱15之間還配合套接有防止沖擊力直接作用到復位彈簧的緩沖塊21。所述底板16固定連接有驅動機械手張開及收縮用的第二氣缸18,第二氣缸18則與夾爪19活動連接;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機械手10的結構與第一機械手9的結構相同,在此不在過多闡述。
如圖3,本實用新型的其中一個發明點在于:所述第一機械手9及第二機械手10上還分別設有防止油污進入用的保護框11,所述保護框11固定安裝在頂板14與底板17四周的側壁上,從而使保護框11、頂板14及底板17之間形成有封閉的空間,所述復位彈簧17位于該封閉的空間中,有效防止機油進入而影響復位彈簧復位,增加了復位彈簧的使用壽命。
如圖3,圖4,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發明點在于:在所述頂板14安裝有用于感應待抓取電池位置偏移以防止機械手下移損壞電池的感應器12。所述底板17上且位于感應器12下方還安裝有與感應器12配合感應的感應片20。頂板通過復位彈簧向上頂起并移動一段距離后,感應器12感應到感應片20后,此時整個設備停止工作,以防止機械手不能感應到電池位置的變化而繼續向下移動抓取,導致損壞產品。
盡管通過以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揭示,但是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并不局限于此,在不偏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條件下,以上各構件可用所屬技術領域人員了解的相似或等同元件來替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