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車輛用自動開閉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213103閱讀:579來源:國知局
車輛用自動開閉裝置的制造方法

本發明涉及一種車輛用自動開閉裝置,其通過馬達的動力使關閉部件移動,從而進行車輛開口部的開閉。



背景技術:

一直以來,在汽車等車輛中,在適當的部位上設有用于開閉車身的開口部的關閉部件。例如,在貨車或廂型車等車輛中,在其車身的后端部設有作為關閉部件的尾門(后門),并通過該尾門使設定在車輛后部的行李廂開閉。作為這種尾門,廣泛采用了沿上下方向開閉的結構,但其中也具有以電動馬達為驅動源來使尾門自動開閉的自動開閉裝置。

例如,專利文獻1公開了一種自動開閉裝置的結構,該裝置具備:車身側鉸鏈,其一個鉸鏈臂部固定在車身上,另一個鉸鏈臂部固定在尾門上,從而開閉尾門;驅動機構,其具備電動馬達和減速機構;以及輸出臂,其一端側與驅動機構的輸出軸結合,另一端側與車身側鉸鏈的另一個臂部連結,該自動開閉裝置將電動馬達的旋轉轉換成輸出臂的擺動來進行尾門的開閉。而且,在這種自動開閉裝置中,為了將被減速后的電動馬達的旋轉直接轉換成尾門的轉動,驅動機構以使其輸出軸沿著車寬方向的方式配置在車身上。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6-016803號公報

然而,在如上所述構成的自動開閉裝置的情況下,在向車身側鉸鏈高效率地傳遞電動馬達的驅動力的基礎上,還謀求以使車身側鉸鏈臂的旋轉面與驅動機構的輸出臂的旋轉面平行的方式相對于車身側鉸鏈準確地配置驅動機構。



技術實現要素:

于是,本發明以提供一種車輛用自動開閉裝置為目的,其能夠簡便且更準確地進行驅動機構相對于車身側鉸鏈的定位。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車輛用自動開閉裝置具備:車身側鉸鏈,其具有固定在車身上的固定側設置部、和固定在關閉部件上的擺動側設置部,并相對于該車身能夠擺動地支承該關閉部件,其中,該關閉部件進行在該車身上開口的車身開口部的開閉;和驅動機構,其通過經由輸出軸輸出的驅動力來進行該關閉部件的打開動作與關閉動作中的至少某一個動作,該車輛用自動開閉裝置的特征在于,具備貫穿部件,其將所述固定側設置部與所述擺動側設置部中的某一個和所述驅動機構貫穿。

根據這種結構,通過由貫穿部件將固定側設置部與擺動側設置部中的某一個和驅動機構貫穿,無需使用夾具等輔助工具,就能相對于車身側鉸鏈以更準確的位置關系來配置驅動機構,并且能夠穩定地進行關閉部件的正常開閉。即,能夠簡便且更準確地進行車身側鉸鏈與驅動機構之間的相對定位。

另外,在上述車輛用自動開閉裝置中,優選地,所述貫穿部件由豎立設置在所述車身或所述關閉部件上的雙頭螺栓構成,通過將螺母與該雙頭螺栓螺合緊固,而使所述車身側鉸鏈與該驅動機構緊固在一起。

根據這種結構,能夠獲得與上述結構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上述車輛用自動開閉裝置中,優選地,所述驅動機構以跨著所述輸出軸的方式配置有多個單元固定部,并經由該單元固定部而設置在所述車身或所述關閉部件上。

根據這種結構,通過將多個單元固定部以跨著輸出軸的方式(將輸出軸夾在中間地)配置,在關閉部件的打開狀態與關閉狀態中的任一狀態下,都能由驅動機構來支承施加于關閉部件的荷載。由此,能夠穩定地進行關閉部件的開閉。

另外,在上述車輛用自動開閉裝置中,優選地,所述驅動機構設置在所述車身上,所述貫穿部件貫穿所述固定側設置部和該驅動機構。

根據這種結構,由于驅動機構安裝在車身側,所以與將驅動機構安裝在關閉部件上的情況相比,關閉部件的重量減輕,驅動所必需的輸出減少。由此,因為驅動機構僅需更低的輸出即可,所以能夠謀求驅動機構的小型化、輕量化、低成本化。另外,由于與驅動機構連接的配線也僅需很短即可,所以能夠謀求裝置整體的輕量化。進一步地,在關閉部件承受荷載后破損而必須更換之類的狀況下,當將驅動機構設置在關閉部件側時,驅動機構也會與關閉部件一起破損,驅動機構需要修理、更換的可能性變高。然而,通過將驅動機構設置在車身側,修理、更換僅針對關閉部件即可,從而驅動機構無需修理就能再利用的狀況增加,因此,是更經濟的結構。

另外,在上述車輛用自動開閉裝置中,優選地,所述車身側鉸鏈具備:鉸鏈軸,其將所述擺動側設置部能夠擺動地支承在所述固定側設置部上;和一對基座側軸承部,其分別支承該鉸鏈軸的兩端,該固定側設置部設定在多個位置,并分別支承各個該基座側軸承部。

根據這種結構,由于固定在車身上的固定側設置部支承鉸鏈軸的兩端,所以包括將車輛用自動開閉裝置安裝到車身上的中途狀態在內地,也能夠將車身側鉸鏈穩定地支承在車身上。

另外,在上述車輛用自動開閉裝置中,優選地,所述一對固定側設置部中的一個與另一個相對于向車身的組裝方向而配置成高低不同。

根據這種結構,固定在車身上的固定側設置部支承鉸鏈軸的兩端,并且相對于向車身的組裝方向而配置成高低不同,由此即使車身側的設置位置不平坦而是有凹凸的表面形狀,也能設置車身側鉸鏈。由此,車身內的能夠設置車輛用自動開閉裝置的位置增加,能夠發揮更高的通用性。

另外,在上述車輛用自動開閉裝置中,優選地,所述驅動機構具備輸出臂,該輸出臂從所述輸出軸延伸設置,并且經由球型聯軸器與所述車身側鉸鏈連結。

根據這種結構,由于輸出臂經由球型聯軸器與鉸鏈臂連結,所以在將車輛用自動開閉裝置組裝到車身上時,能夠緩和相對于車身側鉸鏈與驅動機構之間相對位置的精度。另外,在重復進行關閉部件的開閉而導致車身側鉸鏈與驅動機構的連結錯位、晃動了的情況下,以及在對車身施加荷載而導致車身及關閉部件變形,且車身側鉸鏈與驅動機構相對錯位了的情況下,球型聯軸器會吸收錯位和晃動。由此,能夠更順暢地進行關閉部件的開閉。

發明效果

根據本發明,能夠提供一種車輛用自動開閉裝置,其能夠簡便且更準確地進行驅動機構相對于車身側鉸鏈的定位。

附圖說明

圖1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車輛用自動開閉裝置設置于車輛的狀態的車輛后部的側視圖。

圖2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車輛用自動開閉裝置的立體圖。

圖3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車輛用自動開閉裝置的仰視圖。

圖4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車輛用自動開閉裝置的主視圖。

附圖標記說明

1車輛用自動開閉裝置

11車身側鉸鏈

12c固定側設置部

13b擺動側設置部

12b基座側軸承部

14鉸鏈軸

21驅動機構

22輸出軸

26輸出臂

27c馬達側固定孔(單元固定部)

27d減速側固定孔(單元固定部)

33定位螺母(螺母)

41雙頭螺栓(貫穿部件)

s車身

s1車輛開口部

st尾門(關閉部件)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一邊適當參照附圖一邊具體說明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對于相同的構成要素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并省略重復說明。

如圖1所示,在采用了本實施方式的車輛用自動開閉裝置1的車身s上,車輛開口部s1在車輛后端部開口。在車輛開口部s1上,通過車身側鉸鏈11而在車輛車頂部分支承有尾門st(關閉部件)。尾門st經由車身側鉸鏈11沿上下擺動,從而開閉車輛開口部s1。

對于這種車身s,本實施方式的車輛用自動開閉裝置1構成所謂的電動尾門(powertailgate),自動進行尾門st的開閉。

如圖1所示,利用本實施方式說明的車輛用自動開閉裝置1設置在車輛開口部s1的開口緣部中的車輛車頂部分的左側緣部附近。另外,如圖2~圖4所示,車輛用自動開閉裝置1具備前述的車身側鉸鏈11、和產生在開閉尾門st時的驅動力的驅動機構21。

如圖2~圖4所示,車身側鉸鏈11具備鉸鏈基座12和鉸鏈臂13,并經由鉸鏈軸14將鉸鏈臂13能夠擺動地支承在鉸鏈基座12上。

鉸鏈基座12支承鉸鏈臂13,并且作為固定在車身s上的部位而具備基座主體部12a、基座側軸承部12b、和固定側設置部12c。

基座主體部12a由如下的部件構成,該部件由具有長條的長方形形狀的板材構成,且具備以使板面彼此相對的方式折曲的大致コ字形狀。另外,基座主體部12a以使コ字形的底部朝向車輛前方,并且使コ字形的狹縫朝向車輛后方開口的方式配置。

基座側軸承部12b設定在基座主體部12a的對置的臂部分12d的頂端部,并且由貫穿板面的貫穿孔構成,支承鉸鏈軸14的兩端。

固定側設置部12c通過從鉸鏈基座12的對置的臂部分12d的沿著長度方向的緣部向與對置的臂部分12d相反的一側突出的一對矩形的板片12er、12el構成。而且,如圖4所示,固定側設置部12c在右側的臂部分12dr使從上緣延伸的板片12er向右側折曲,并在左側的臂部分12dl使從下緣延伸的板片12el向左側折曲,從而形成為高低不同。

即,固定側設置部12c由分別支承一對基座側軸承部12b的一對部件構成,這對固定側設置部12c中的一個與另一個相對于向車身s的組裝方向(車輛上下方向)而配置為高低不同。

另外,在各板片12er、12el上,分別開設有兩個將其板面貫穿的基座側固定孔12f。而且,各板片12er、12el的兩個基座側固定孔12f以跨著驅動機構21的輸出軸22的軸線l22的方式(以將軸線l22夾在中間的方式)配置。

此外,四個基座側固定孔12f中的一個(圖3中的右上的基座側固定孔12f)設定為貫穿部件41所貫穿的鉸鏈側定位孔12g。

鉸鏈臂13設置在尾門st的內表面上,并且支承尾門st。另外,鉸鏈臂13的基端部分設定為臂側軸承部13a,并且其頂端部分設定為擺動側設置部13b。而且,鉸鏈臂13的臂側軸承部13a與擺動側設置部13b之間的中間部分以沿著板面彎曲為大致u字形的方式形成。

臂側軸承部13a由將鉸鏈臂13的基端部分的板面貫穿的貫穿孔構成。

擺動側設置部13b由螺栓(未圖示)等緊固在設定于尾門st的內表面上的門側固定部(未圖示)上。

鉸鏈軸14由圓棍狀的軸部件構成,將基座側軸承部12b和臂側軸承部13a貫穿,并且能夠擺動地將其支承。即,鉸鏈軸14將擺動側設置部13b能夠擺動地支承在固定側設置部12c上。

此外,為了防止鉸鏈臂13擺動時的晃動,在鉸鏈軸14與兩個軸承部12b、13a之間配置有軸環15。

如圖2、圖3所示,驅動機構21具備作為驅動源的電動馬達23、和使電動馬達23的旋轉減速的減速機構24。這些電動馬達23和減速機構24通過緊固螺栓25而被單元化。另外,由減速機構24減速后的電動馬達23的旋轉從輸出軸22輸出。而且,在輸出軸22上連結有輸出臂26。

另外,在驅動機構21上設有多個設置托架27,經由這些設置托架27,驅動機構21以使輸出軸22沿著車寬方向(車輛左右方向)的方式設置在設定于車身s上的車身側固定位置s2,而非設置在尾門st上。

設置托架27由馬達側托架27a和減速側托架27b構成。

馬達側托架27a由夾持在電動馬達23與減速機構24之間、且與電動馬達23的旋轉軸(未圖示)交叉的板狀部件構成。另外,馬達側托架27a在跨著電動馬達23位于兩側的兩端部上分別開設有貫穿板面的馬達側固定孔27c(單元固定部)。

減速側托架27b由組裝在減速機構24的輸出軸22側端部上的板狀部件構成,并在跨著輸出軸22的兩側分別開設有貫穿板面的減速側固定孔27d(單元固定部)。另外,減速側固定孔27d中的更靠近輸出軸22的孔(圖3中的上方的減速側固定孔27d)設定為驅動側定位孔27e。即,以使鉸鏈側定位孔12g與驅動側定位孔27e連通的方式,使減速側托架27b的一部分與固定側設置部12c的板片12er的一部分重疊配置。

如圖2、圖3所示,輸出臂26(聯系機構)是將輸出軸22與鉸鏈臂13建立聯系而將輸出軸22的旋轉向鉸鏈臂13傳遞的結構。另外,輸出臂26具備與輸出軸22連結的驅動側臂部26a、和與鉸鏈臂13連結的鉸鏈側臂部26b。

驅動側臂部26a的一端固定在輸出軸22的頂端,并與輸出軸22的旋轉配合地擺動。

鉸鏈側臂部26b的一端經由驅動側聯系部26c而與驅動側臂部26a連接,其另一端經由鉸鏈側連接部26d而與鉸鏈臂13的u字形的底部連接。

此外,驅動側聯系部26c和鉸鏈側連接部26d均由球型聯軸器28構成。

如圖4所示,球型聯軸器28由在軸端具備球狀體的球頭螺栓28a、和旋轉自由地支承球頭螺栓28a的球狀體部分的插座28b構成。另外,球型聯軸器28的插座28b相對于球頭螺栓28a旋轉自由且擺動自如,同時在平行運動時發揮很高的剛性。而且,兩個球頭螺栓28a從鉸鏈臂13的板面及驅動側臂部26a的板面垂直地豎立設置。

球頭螺栓28a配置在驅動側臂部26a的另一端,且插座28b配置在鉸鏈側臂部26b的一端,驅動側聯系部26c將驅動側臂部26a的另一端側與鉸鏈側臂部26b的一端側以能夠旋轉且能夠擺動的方式連結。

球頭螺栓28a配置在鉸鏈臂13上,且插座28b配置在鉸鏈側臂部26b的另一端,鉸鏈側連接部26d將鉸鏈臂13與鉸鏈側臂部26b的另一端側以能夠旋轉且能夠擺動的方式連結。

即,鉸鏈側臂部26b吸收驅動機構21與車身側鉸鏈11之間的間隔以及朝向的相對錯位,并且將驅動側臂部26a的擺動(輸出軸22的旋轉力)向鉸鏈臂13傳遞。

如圖4所示,車身側固定位置s2設定在車輛開口部s1的開口緣部中的車頂側內表面部分,由外固定部s2a和內固定部(未圖示)構成。

外固定部s2a由從配置在頂面s3上的外臺座s4向下方豎立設置的四根雙頭螺栓31構成。四根雙頭螺栓31隔著基座主體部12a在左右各配置有兩根。

外臺座s4與形成車輛外形形狀的外裝飾板s5的形狀配合地,使右側與左側在車輛上下方向上形成為高低不同。

此外,四根雙頭螺栓31中的一根(圖3中的右上的雙頭螺栓31)也作為貫穿部件41發揮作用。

另外,除了貫穿部件41之外,組裝螺母32貫穿車身側鉸鏈11的基座側固定孔12f,并且與外固定部s2a螺合緊固,由此將固定側設置部12c固定在車身s上。

貫穿部件41貫穿鉸鏈側定位孔12g和驅動側定位孔27e,且使定位螺母33螺合緊固。

即,驅動機構21設置在車身s上,并且貫穿部件41貫穿固定側設置部12c和驅動機構21。

由此,固定側設置部12c與減速側固定孔27d被緊固在一起,從而實現車身側鉸鏈11與驅動機構21之間的相對定位。

此外,在圖3中以雙頭螺栓31相對于安裝面傾斜突出的方式進行了繪制,但那是為了明確外側固定部s2a與內固定部的結構差異,實際上如圖4所示地以相對于安裝面成直角的方式突出設置。

內固定部由在設置于車身s的內臺座(未圖示)上開口的內螺紋部(未圖示)構成。內固定部通過與馬達側托架27a的馬達側固定孔27c(單元固定部)重疊,且使螺栓(未圖示)與內螺紋部螺合緊固,由此將馬達側托架27a固定在車身s上。

接著,說明將上述結構的車輛用自動開閉裝置1向車輛1組裝時的步驟。此外,輸出臂26預先組裝在車身側鉸鏈11上。

首先,將車身側鉸鏈11安裝到車輛1上。

將車身側鉸鏈11配置到車身側固定位置s2,并且向固定側設置部12c的基座側固定孔12f內插入外固定部s2a的雙頭螺栓31。然后,將組裝螺母32與三根雙頭螺栓31螺合緊固,其中,該三根雙頭螺栓31是插入至基座側固定孔12f內的雙頭螺栓31中的、除了兼作貫穿部件41的雙頭螺栓31(圖3中的右上的一根)之外的三根雙頭螺栓。

接著,將驅動機構21安裝到車輛1上。

將驅動機構21配置到車身側固定位置s2,并且向兼作馬達側托架27a的驅動側定位孔27e的減速側固定孔27d內插入至貫穿部件41,并且將剩余的減速側固定孔27d與馬達側托架27a的馬達側固定孔27c與內固定部重疊。然后,將定位螺母33與兼作貫穿部件41的雙頭螺栓31螺合緊固,并將組裝螺栓(未圖示)與內固定部螺合緊固。

通過以上所述的組裝步驟,能夠進行車身側鉸鏈11與驅動機構21之間的相對定位(間隔、方向),并且將車身側鉸鏈11和驅動機構21組裝到車輛1上。

此外,驅動機構21以使兩個球頭螺栓28a彼此平行,同時使具備兩個插座28b的鉸鏈側臂部26b成為與鉸鏈臂13的擺動面平行的方式,相對于車身側鉸鏈11組裝。而且,在這種位置關系下相對于車身側鉸鏈11組裝驅動機構21,由此驅動機構21能夠使鉸鏈臂13順暢地擺動。

但是,在實際組裝車輛的現場,將驅動機構21以如上述那樣的位置關系相對于車身側鉸鏈11組裝要求高精度的作業、或者需要夾具等輔助工具等,這需要花費時間和工時。

然而,通過將車身側鉸鏈11與驅動機構21之間用球型聯軸器28來連結,即使相對的間隔和朝向在組裝時稍微錯位,球型聯軸器28也會將其吸收。因此,不花費工時和時間就能組裝車輛用自動開閉裝置1,并且能夠通過驅動機構21使鉸鏈臂13順暢地擺動。

接著,說明上述結構的車輛用自動開閉裝置1的動作。

首先,電動馬達23的旋轉通過減速機構24而被減速,并從輸出軸22輸出。

接著,通過輸出軸22的旋轉,輸出臂26的驅動側臂部26a擺動。通過驅動側臂部26a擺動,依照驅動側聯系部26c、鉸鏈側臂部26b、鉸鏈側連接部26d、鉸鏈臂13的順序來傳遞輸出軸22的旋轉力。

然后,尾門st通過傳遞至鉸鏈臂13的旋轉力而開閉。

接著,說明本實施方式的車輛用自動開閉裝置1的作用效果。

在本實施方式的車輛用自動開閉裝置1中,通過貫穿部件41將車身側鉸鏈11的固定側設置部12c和驅動機構21的減速側托架27b貫穿,能夠進行車身側鉸鏈11與驅動機構21之間的相對定位。由此,無需使用夾具等輔助工具,就能相對于車身側鉸鏈11以更準確的位置關系來配置驅動機構21,并且能夠穩定地進行尾門st(關閉部件)的正常開閉。

另外,由于能夠更準確地進行驅動機構21相對于車身側鉸鏈11的定位,所以能夠將電動馬達23的驅動力向車身側鉸鏈11高效率地傳遞。

通過將多個馬達側固定孔27c及減速側固定孔27d以跨著輸出軸22的方式(將輸出軸22夾在中間地)配置,在尾門st的打開狀態與關閉狀態中的任一狀態下,都能由驅動機構21來支承施加于尾門st的荷載(包括自重)。由此,能夠穩定地進行尾門st的開閉。

由于將驅動機構21安裝在車身側而非尾門st側,所以與將驅動機構21安裝在尾門st上的情況相比,尾門st的重量減輕,尾門st的開閉所必需的輸出減少。由此,因為驅動機構21僅需更低的輸出即可,所以能夠謀求驅動機構21的小型化、輕量化、低成本化。

另外,由于與驅動機構21連接的配線也僅需很短即可,所以能夠謀求裝置整體的輕量化。

進一步地,在尾門st承受荷載后破損而必須更換之類的狀況下,當將驅動機構21設置在尾門st側時,驅動機構21也會與尾門st一起破損,驅動機構21需要修理、更換的可能性變高。然而,通過將驅動機構21設置在車身s側,修理、更換僅針對尾門st即可,從而驅動機構21無需修理就能再利用的狀況增加,因此,是更經濟的結構。

由于固定在車身s上的固定側設置部12c支承鉸鏈軸14的兩端,所以包括車輛用自動開閉裝置1向車輛安裝的中途狀態在內地,也能夠將車身側鉸鏈11穩定地支承在車身s上。

例如,可以考慮如下步驟:在將車身側鉸鏈11向車身s固定時,僅將鉸鏈軸14的一側固定在固定側設置部12c上,然后在下一工序中,將鉸鏈軸14的另一側與驅動機構21一起定位且同時固定在貫穿部件41上。在進行了這種組裝步驟的情況下,車身側鉸鏈11暫時以懸臂狀態保持在車輛1上,會發生不穩定的狀況。

然而,如本實施方式所述,在一個工序中由固定側設置部12c支承鉸鏈軸14的兩端,由此到組裝驅動機構21的工序為止的期間內也能夠使車輛安裝狀態穩定。

固定在車身s上的固定側設置部12c支承鉸鏈軸14的兩端,并且相對于向車身s組裝的方向而配置成高低不同,由此即使車身s側的設置位置不平坦而是有凹凸的表面形狀,也能設置車身側鉸鏈11。由此,車輛1內的能夠設置車輛用自動開閉裝置1的位置增加,能夠發揮更高的通用性。

輸出臂26經由球型聯軸器28與鉸鏈臂13連結,由此在將車輛用自動開閉裝置1組裝到車身上時,能夠緩和車身側鉸鏈11與驅動機構21之間的相對位置上的組裝精度。

另外,在重復進行尾門st的開閉而使車身側鉸鏈11與驅動機構21的連結錯位、晃動了的情況下,以及在對車輛施加荷載而使車身s及尾門st變形,且車身側鉸鏈11與驅動機構21相對錯位了的情況下,球型聯軸器28會吸收錯位和晃動。由此,能夠更順暢地進行尾門st的開閉。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的車輛用自動開閉裝置1中,貫穿部件41由從車輛車頂部分向下方豎立設置的雙頭螺栓31構成,但并不限定于此。

例如,作為貫穿部件,還可以將定位銷(未圖示)豎立設置在車身s上,使定位銷貫穿車身側鉸鏈11和驅動機構21,并將車身側鉸鏈11和驅動機構21通過另外準備的固定機構分別固定,從而獲得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作為貫穿機構,還可以將雙頭螺栓31的截面形狀設定為與螺栓頭的對邊距離相對應的形狀(二面幅),并使驅動機構21與雙頭螺栓31的軸周圍卡合,從而在限定驅動機構21的方向的同時與車身側鉸鏈11緊固在一起。

進一步地,還可以為,不使雙頭螺栓31豎立設置在車身s側,而是設置如內固定部那樣的內螺紋部,并使螺栓(未圖示)作為貫穿部件而貫穿車身側鉸鏈11和驅動機構21,同時使其與內螺紋部螺合緊固。

另外,也可以為,與本實施方式的四根雙頭螺栓31不同地,作為貫穿部件而從車身s的外臺座s4等豎立設置定位銷,并使雙頭螺栓31和定位銷分別貫穿車身側鉸鏈11和驅動機構21,從而限定位置和朝向。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聯系機構而采用了由球型聯軸器28連結的輸出臂26,但并不限定于該結構。

例如,還可以為,在輸出軸22上設置行星齒輪(未圖示),并使其與以能夠滑動移動的方式配置的齒條(未圖示)嚙合,從而由滑動的齒條推拉尾門st來進行開閉。而且,即使在采用這種結構的聯系機構的情況下,也能獲得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車輛用自動開閉裝置1中,將尾門st設定為關閉部件,并使其作為所謂的電動尾門來發揮作用,但并不限定于這種使用方法。

例如,能夠用作如出租車的后座車門那樣地將供乘員乘降的車輛開口部自動開閉的車門(未圖示),并且還能夠用作進行后備箱開閉的后備箱蓋(未圖示)、和進行發動機室開閉的發動機罩,從而獲得相同的作用效果。

當前第1頁1 2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