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汽車頂蓬用聚氨酯復合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一種汽車頂蓬用聚氨酯復合板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聚氨酯復合板,尤其涉及一種用于汽車頂蓬的聚氨酯復合板。
背景技術:
[0002]目前汽車頂蓬用的聚氨酯復合板合成過程中,第一道工序將PU板放置好,在PU 板的上表面依次撒膠粉和其他材料與PU板復合,復合好后,將PU板半成品固化;第二道工序將固化好的PU板半成品反過來,在PU板的另一個表面依次撒膠粉等與之復合,第一道工序的復合過程中以及復合后PU板與膠粉層之間還未完全固化時,膠粉層容易滲透進入PU板,嚴重的還會流經PU板的另一表面;第二道工序需要將PU板與膠粉等材料復合時, 由于PU板里面和表面滲透有膠粉,容易導致粘結不均勻或者粘結不牢,影響聚氨酯復合板的整體質量。[0003]本實用新型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質量穩定,粘結力強的聚氨酯復合板。[0004]本實用新型通過提供下述聚氨酯復合板來實現[0005]一種汽車頂蓬用聚氨酯復合板,自下而上依次有無紡布層、第一高密度聚乙烯膠粉層、第一玻璃纖維層、第二高密度聚乙烯膠粉層、PU板、第三高密度聚乙烯膠粉層、第二玻璃纖維層、第四高密度聚乙烯膠粉層,第一乙烯-丙烯酸共聚物膠膜層,所述PU板和第二高密度聚乙烯膠粉層之間設置有第二乙烯-丙烯酸共聚物膠膜層。[0006]所述第一高密度聚乙烯膠粉層是第二高密度聚乙烯膠粉層的2 3倍,第四高密度聚乙烯膠粉層是第三高密度聚乙烯膠粉層的2 3倍。[0007]所述第一乙烯-丙烯酸共聚物膠膜層和第二乙烯-丙烯酸共聚物膠膜層的克重為 25g/m20[0008]在PU板和第二高密度聚乙烯膠粉層之間設置有第二乙烯-丙烯酸共聚物膠膜層, PU板與膠粉層復合時,聚乙烯膠粉層不與PU板直接接觸,解決了由于PU板的另一表面與膠粉層復合時膠粉的滲入而導致粘結不均勻或粘結不牢的現象,改善了聚氨酯的粘結力, 提高了產品的質量。
[0009]圖1為聚氨酯復合板結構圖。[0010]其中1為第一乙烯-丙烯酸共聚物膠膜層,2為第四高密度聚乙烯膠粉層,3為第二玻璃纖維層,4為第三高密度聚乙烯膠粉層,5為PU板,6為第二乙烯-丙烯酸共聚物膠膜層,7為第二高密度聚乙烯膠粉層,8為第一玻璃纖維層,9為第一高密度聚乙烯膠粉層,10 為無紡布層。
具體實施方式
[0011]參見圖1,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汽車頂蓬用聚氨酯復合板,自下而上依次有無紡布層10、第一高密度聚乙烯膠粉層9、第一玻璃纖維層8、第二高密度聚乙烯膠粉層7、第二乙烯-丙烯酸共聚物膠膜層6、PU板5、第三高密度聚乙烯膠粉層4、第二玻璃纖維層3、第四高密度聚乙烯膠粉層2,第一乙烯-丙烯酸共聚物膠膜層1。[0012]所述第一高密度聚乙烯膠粉層9是第二高密度聚乙烯膠粉層7的2 3倍,第四高密度聚乙烯膠粉層2是第三高密度聚乙烯膠粉層4的2 3倍。[0013]所述第一乙烯-丙烯酸共聚物膠膜層1和第二乙烯-丙烯酸共聚物膠膜層6的克重為 25g/m2。
權利要求1.一種汽車頂蓬用聚氨酯復合板,自下而上依次有無紡布層(10)、第一高密度聚乙烯膠粉層(9)、第一玻璃纖維層(8)、第二高密度聚乙烯膠粉層(7)、PU板(5)、第三高密度聚乙烯膠粉層(4)、第二玻璃纖維層(3)、第四高密度聚乙烯膠粉層(2)、第一乙烯-丙烯酸共聚物膠膜層(1),其特征在于所述PU板(5)和第二高密度聚乙烯膠粉層(7)之間設置有第二乙烯-丙烯酸共聚物膠膜層(6)。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聚氨酯復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高密度聚乙烯膠粉層 (9)是第二高密度聚乙烯膠粉層(7)的2 3倍,第四高密度聚乙烯膠粉層(2)是第三高密度聚乙烯膠粉層(4)的2 3倍。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聚氨酯復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乙烯-丙烯酸共聚物膠膜層(1)和第二乙烯-丙烯酸共聚物膠膜層(6)的克重為25g/m2。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汽車頂蓬用聚氨酯復合板,自下而上依次有無紡布層、第一高密度聚乙烯膠粉層、第一玻璃纖維層、第二高密度聚乙烯膠粉層、PU板、第三高密度聚乙烯膠粉層、第二玻璃纖維層、第四高密度聚乙烯膠粉層,第一乙烯-丙烯酸共聚物膠膜層,所述PU板和第二高密度聚乙烯膠粉層之間設置有第二乙烯-丙烯酸共聚物膠膜層。在PU板和第二高密度聚乙烯膠粉層之間設置第二乙烯-丙烯酸共聚物膠膜層,解決了PU板與膠粉層粘結不均勻或粘結不牢的現象,改善了聚氨酯復合板的粘結力,提高了產品的質量。
文檔編號B32B27/40GK202271607SQ20112034378
公開日2012年6月13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14日 優先權日2011年9月14日
發明者李田生 申請人:溧陽市山湖實業有限公司汽車裝飾材料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