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水性印刷開槽模切機吸風送紙機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印刷設備組件【技術領域】,更具體地,涉及一種水性印刷開槽模切機吸風送紙機構,包括吸風箱、印刷下壓輥以及傳動結構,所述印刷下壓輥設置于吸風箱的后端,吸風箱內設有若干與所述印刷下壓輥平行的送紙結構,吸風箱頂部為送紙平臺,所述送紙平臺上設有若干供所述送紙結構推動紙板用的開口,吸風箱底面設有吸風結構,所述傳動結構設置于吸風箱的左側或右側并同時與所述送紙結構和印刷下壓輥連接,印刷下壓輥通過所述傳動結構與所述送紙結構傳動連接。本發明水性印刷開槽模切機吸風送紙機構,在輸送紙板的過程中能夠吸附住紙板,防止紙板在輸送過程中出現錯位,從而保證了套版的準確性。
【專利說明】一種水性印刷開槽模切機吸風送紙機構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印刷設備組件【技術領域】,更具體地,涉及一種水性印刷開槽模切機吸風送紙機構。
【背景技術】
[0002]水性印刷開槽模切機,又稱水性印刷開槽機、紙箱印刷開槽機、水墨印刷開槽機或瓦楞紙板印刷開槽機,是將印刷、開槽、切角、壓線、切邊五道工序合為一體的綜合性紙箱加工設備,是瓦楞紙箱生產中不可或缺的后道加工設備。按照不同的色組,水性印刷開槽模切機又單色、雙色、三色、四色等多種機型,一般由送紙部、印刷部、開槽部等組成。
[0003]水性印刷開槽模切機開機后,印刷輥轉動起來,固定在印刷輥上的印刷膠版也隨之轉動起來。印刷部一般都由幾組構成,但每一組只能印刷一種顏色;而印刷圖案一般都由幾種顏色組成,故幾種顏色不能同時一起印刷,只能一次印刷一種顏色,這就有了圖案上兩種或多種顏色相互壓邊情況的出現,這即是套版問題。如果套印的位置出現錯位時,紙板上將出現重影現象導致圖案非常模糊,從而將影響印刷效果,甚至導致整張紙板印刷質量不合格而報廢。為此,水性印刷開槽模切機的套印精度成為決定印刷品等是否達標的重要影響因素。而在紙板印刷過程中,紙板的輸送尤為重要,其在輸送過程中若出現錯位會直接影響套版質量。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為克服上述現有技術所述的至少一種缺陷,提供一種水性印刷開槽模切機吸風送紙機構,在輸送紙板的過程中能夠吸附住紙板,防止紙板在輸送過程中出現錯位,從而保證了套版的準確性。
[0005]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提供一種水性印刷開槽模切機吸風送紙機構,包括吸風箱、印刷下壓輥以及傳動結構,所述印刷下壓輥設置于吸風箱的后端,吸風箱內設有若干與所述印刷下壓輥平行的送紙結構,吸風箱頂部為送紙平臺,所述送紙平臺上設有若干供所述送紙結構推動紙板向印刷下壓輥方向運動的開口,吸風箱底面設有吸風結構,所述傳動結構設置于吸風箱的左側或右側并同時與所述送紙結構和印刷下壓輥連接,印刷下壓輥通過所述傳動結構與所述送紙結構傳動連接。
[0006]進一步地,所述送紙結構包括與所述印刷下壓輥平行的過紙輪軸以及設置于所述過紙輪軸上的過紙輪,所述過紙輪軸的兩端分別固定于所述吸風箱的左右兩側,所述過紙輪的最聞點略聞于所述開口的上壁面。
[0007]更進一步地,所述過紙輪設有若干個,若干個過紙輪均等布置于所述過紙輪軸上。
[0008]優選地,所述開口的數量與過紙輪的數量相同,開口的設置位置與所述過紙輪一一對應,所述過紙輪設置于與之相對應的開口的中部。
[0009]作為一個實施方式,所述吸風結構包括若干帶有抽風口的吸風腔,所述吸風腔與所述開口連通,若干所述吸風腔均等布設于所述吸風箱底面。
[0010]進一步地,所述傳動結構包括大同步帶輪、若干小同步帶輪以及同步皮帶,所述大同步帶輪設置于所述印刷下壓輥左側或右側的軸伸端,所述若干小同步帶輪分別設置于各個所述過紙輪軸位于大同步帶輪一側的軸伸端,所述若干小同步帶輪與所述大同步帶輪通過所述同步皮帶傳動連接。
[0011]更進一步地,所述大同步帶輪通過無鍵連接設置于印刷下壓輥的軸伸端,所述若干小同步帶輪通過無鍵連接設置于各個過紙輪軸的軸伸端。
[0012]作為一個實施方式,所述印刷下壓輥通過軸承結構固定于所述吸風箱上,所述軸承結構包括裝配于所述印刷下壓輥軸承位上的軸承、分別設置于所述軸承左右兩側的外側油封和內側油封、分別設置于所述軸承最外側的外軸承壓蓋和內軸承壓蓋。
[0013]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明水性印刷開槽模切機吸風送紙機構的結構簡單,可以完全在自動控制中進行,在輸送紙板的過程中能夠吸附住紙板,防止紙板在輸送過程中出現錯位,從而保證了套版的準確性,提高了印刷質量,印刷效果好。該水性印刷開槽模切機吸風送紙機構的生產成本低,操作可靠性高,適于推廣應用。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水性印刷開槽模切機吸風送紙機構的平面結構示意圖。
[0015]圖2為圖1中A部分放大結構示意圖。
[0016]圖3為圖1中B部分放大結構示意圖。
[0017]圖4為圖1中C部分放大結構示意圖。
[0018]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水性印刷開槽模切機吸風送紙機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19]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水性印刷開槽模切機吸風送紙機構的又一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0]附圖標記說明:1為外軸承壓蓋,2為外側油封,3為軸承,4為內側油封,5為內軸承壓蓋,6為印刷下壓輥,7為大脹緊套,8為大同步帶輪,9為吸風箱左車璧,10為送紙平臺,11為吸風箱前面板,12為過紙輪,13為風箱內車璧,14為吸風箱右車璧,15為壓蓋,16為外封閉端蓋,17為過紙輪軸軸承,18為內壓蓋,19為過紙輪軸,20為吸風箱后面板,21為外開口端蓋,22為小脹緊套,23為小同步帶輪,24為同步皮帶,25為開口,26為抽風口,27為吸風腔。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其中,附圖僅用于示例性說明,表示的僅是示意圖,而非實物圖,不能理解為對本專利的限制。
[0022]本發明實施例的附圖中相同或相似的標號對應相同或相似的部件,若有術語“上”、“下”、“左”、“右”、“橫向”、“縱向”、“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附圖中描述位置關系的用語僅用于示例性說明,不能理解為對本專利的限制。
[0023]此外,若有“第一”、“第二”等術語僅用于描述目的,主要是用于區分不同的裝置、元件或組成部分(具體的種類和構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裝置、元件或組成部分的相對重要性和數量,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者暗示相對重要性。
[0024]如圖1至圖6所示為本發明水性印刷開槽模切機吸風送紙機構的實施例,如圖1、圖5及圖6所示,包括吸風箱、印刷下壓輥6以及傳動結構。吸風箱內設有幾組與印刷下壓輥6平行設置的送紙結構,吸風箱頂部為送紙平臺10,送紙平臺10上設有多個供送紙結構推動紙板向印刷下壓輥6方向運動的開口 25,吸風箱底面設有吸風結構,傳動結構設置于吸風箱的左側或右側并同時與送紙結構和印刷下壓輥6連接,印刷下壓輥6通過傳動結構與送紙結構傳動連接。本實施例的傳動結構設置于吸風箱的右側。
[0025]可以理解的是,送紙結構的組數具體可以根據實際送紙平臺10的長度大小等進行設置,同時為了保證送紙平臺10的平整性,送紙平臺10—般采用一體結構而不采用拼接方式構成;另外,在送紙平臺10上開設的開口 25,數量具體根據送紙結構進行匹配。
[0026]本實施例中,作為其中一種實現方式,本實施例的送紙結構設置五組。如圖6所示,每組送紙結構包括與印刷下壓輥6平行的過紙輪軸19以及設置于過紙輪軸19上的過紙輪12,每個過紙輪軸19上的過紙輪12設有十個且均等布置;過紙輪軸19的兩端分別固定于吸風箱的左右兩側,過紙輪12的最高點略高于開口 25的上壁面;如圖5所示,開口 25的數量與過紙輪12的數量相同,開口 25的設置位置與過紙輪12 —一對應,過紙輪12設置于與之相對應的開口 25的中部。可以理解的是,同樣地,過紙輪12的數量并非固定十個,也可以根據具體的實際使用情況進行布設。另外,本實施例的過紙輪12為陶瓷過紙輪。
[0027]如圖5、圖6所示,吸風結構包括四個帶有抽風口 26的吸風腔27,吸風腔27與開口 26連通,四個吸風腔27均等布設于吸風箱底面。可以理解的是,吸風腔27的個數可以根據吸風箱實際的尺寸大小進行設置。此外,也可以將各個吸風腔27連通,統一從同一抽風裝置進行抽風;當然,為了達到較佳的抽風效果,將各個吸風腔27獨立設置,各自分別使用獨立的抽風裝置進行抽風,利用負壓的作用將在送紙平臺10上輸送的紙板吸附柱,防止在印刷過程中出現錯位。
[0028]如圖1、圖5及圖6所示,傳動結構包括大同步帶輪8、五個小同步帶輪23以及同步皮帶24,大同步帶輪8設置于印刷下壓輥6右側的軸伸端,五個小同步帶輪23分別設置于各個過紙輪軸位于大同步帶輪8 —側的軸伸端,五個小同步帶輪23與大同步帶輪8通過同步皮帶傳動連接。大同步帶輪8通過無鍵連接設置于印刷下壓輥6的軸伸端,五個小同步帶輪23均通過無鍵連接設置于各個過紙輪軸的軸伸端。本實施例的無鍵連接采用脹緊套的結構進行固定。需要注意的是,小同步帶輪23的個數一般與過紙輪軸的數量相等,以便安裝等結構固定或傳動,并不僅限于本實施例的數目。
[0029]具體的安裝結構為:如圖1至4所示,大同步帶輪8在大脹緊套7的作用下固定在印刷下壓輥6的右端上;過紙輪軸19左右兩端分別裝配有兩個過紙輪軸軸承17,過紙輪軸軸承17分別裝配在吸風箱左車璧9和吸風箱右車璧14上,壓蓋15裝配在過紙輪軸19左端上,外封閉端蓋16和內壓蓋18將過紙輪軸軸承17固定在吸風箱左車璧9上,外開口端蓋21和內壓蓋18將過紙輪軸軸承17固定在吸風箱右車璧14上;小同步帶輪23在小脹緊套22的作用下固定在過紙輪軸19的右端上,同步皮帶24將五個小同步帶輪和一個大同步帶輪傳動聯接起來。
[0030]印刷下壓輥通過軸承結構固定于吸風箱的后端上,更具體地,如圖1至4所示,本實施例的吸風箱由吸風箱前面板11、吸風箱后面板20、吸風箱左車壁9和吸風箱右車壁14圍合而成,吸風箱前面板11和吸風箱后面板20之間裝配有風箱內車璧13,印刷下壓輥6的軸承位上,左右分別裝配有軸承3各一個,軸承3的左右兩側分別裝配有外側油封2和內側油封4,兩個軸承3分別裝配在吸風箱左車璧9和吸風箱右車璧14上,軸承3的左右兩側分別裝配有外軸承壓蓋I和內軸承壓蓋5。
[0031]本實施例水性印刷開槽模切機吸風送紙機構的工作原理如下:
水性印刷開槽機開機工作后,紙板經過印刷部時,固定在印刷膠輥上的印刷膠版在轉動過程中和向前行進中紙板接觸,從而對紙板進行印刷。印刷部每一組只印刷一種顏色,需要印刷的圖案一般都由幾種顏色組成,所以印刷部一般都由幾組組成,這就有了相鄰兩種或多種顏色圖案相互壓邊即套版情況的出現,印刷圖案套版是否準確是鑒別印刷效果是否良好的一個重要因素之一。紙板從印刷部的一組到下一組,在高速前進過程中,由于紙板厚薄不均、質地不均以及慣性等因素的作用下,紙板很容易偏位,紙板偏位造成套版不準。水性印刷開槽機開機工作后,通過齒輪傳動,印刷下壓輥6也轉動起來,大同帶輪8固定在印刷下壓輥6上,同步皮帶24將大同步帶輪8和小同步帶輪23聯接起來,因此過紙輪12也隨之一起轉動,與此同時風機啟動,吸風箱產生了強大的吸附力,紙板在前進過程中被緊緊吸附吸風箱上的送紙平臺10上,紙板又在轉動的陶瓷過紙輪的帶動下向前行進。
[0032]本實施例水性印刷開槽模切機吸風送紙機構的結構簡單,可以完全在自動控制中進行,在輸送紙板的過程中能夠吸附住紙板,防止紙板在輸送過程中出現錯位,從而保證了套版的準確性,提高了印刷質量,印刷效果好。該水性印刷開槽模切機吸風送紙機構的生產成本低,操作可靠性高,適于推廣應用。
[0033]顯然,本發明的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本發明所作的舉例,而并非是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限定。對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里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水性印刷開槽模切機吸風送紙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吸風箱、印刷下壓輥以及傳動結構,所述印刷下壓輥設置于吸風箱的后端,吸風箱內設有若干與所述印刷下壓輥平行的送紙結構,吸風箱頂部為送紙平臺,所述送紙平臺上設有若干供所述送紙結構推動紙板向印刷下壓輥方向運動的開口,吸風箱底面設有吸風結構,所述傳動結構設置于吸風箱的左側或右側并同時與所述送紙結構和印刷下壓輥連接,印刷下壓輥通過所述傳動結構與所述送紙結構傳動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性印刷開槽模切機吸風送紙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送紙結構包括與所述印刷下壓輥平行的過紙輪軸以及設置于所述過紙輪軸上的過紙輪,所述過紙輪軸的兩端分別固定于所述吸風箱的左右兩側,所述過紙輪的最高點略高于所述開口的上壁面。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水性印刷開槽模切機吸風送紙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過紙輪設有若干個,若干個過紙輪均等布置于所述過紙輪軸上。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水性印刷開槽模切機吸風送紙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開口的數量與過紙輪的數量相同,開口的設置位置與所述過紙輪一一對應,所述過紙輪設置于與之相對應的開口的中部。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水性印刷開槽模切機吸風送紙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風結構包括若干帶有抽風口的吸風腔,所述吸風腔與所述開口連通,若干所述吸風腔均等布設于所述吸風箱底面。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水性印刷開槽模切機吸風送紙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傳動結構包括大同步帶輪、若干小同步帶輪以及同步皮帶,所述大同步帶輪設置于所述印刷下壓輥左側或右側的軸伸端,所述若干小同步帶輪分別設置于各個所述過紙輪軸位于大同步帶輪一側的軸伸端,所述若干小同步帶輪與所述大同步帶輪通過所述同步皮帶傳動連接。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水性印刷開槽模切機吸風送紙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同步帶輪通過無鍵連接設置于印刷下壓輥的軸伸端,所述若干小同步帶輪通過無鍵連接設置于各個過紙輪軸的軸伸端。
8.根據權利要求1至7任一項所述的水性印刷開槽模切機吸風送紙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印刷下壓輥通過軸承結構裝配于所述吸風箱上,所述軸承結構包括裝配于所述印刷下壓輥軸承位上的軸承、分別設置于所述軸承左右兩側的外側油封和內側油封、分別設置于所述軸承最外側的外軸承壓蓋和內軸承壓蓋。
【文檔編號】B41F21/00GK104309290SQ201410551430
【公開日】2015年1月28日 申請日期:2014年10月17日 優先權日:2014年10月17日
【發明者】陳智慧 申請人:廣州市佳研特包裝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