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液體供給單元和液體噴射系統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2790687閱讀:304來源:國知局
液體供給單元和液體噴射系統的制作方法與工藝

本發明涉及液體供給單元和液體噴射系統等。



背景技術:

以往,作為液體噴射裝置的一個例子,公知有噴墨打印機。在噴墨打印機中,通過從噴射頭向印刷用紙等印刷介質噴出作為液體的一個例子的墨水,能夠對印刷介質進行印刷。在這種噴墨打印機中,以往公知有從作為液體供給單元的一個例子的墨盒向噴射頭供給墨水的結構(例如,專利文獻1)。另外,在液體噴射裝置上安裝了液體供給單元的結構被稱為液體噴射系統。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3-248779號公報

在上述專利文獻1中記載的噴墨打印機中,墨盒安裝在支架上。在該墨盒中設置有能夠與支架卡合的手柄。在手柄與支架卡合的狀態下,墨盒成為安裝在支架上的狀態。當向支架安裝墨盒時,用戶將把持的墨盒插入支架內并使手柄與支架卡合。由此,墨盒被安裝在支架上。此時,由用戶進行的墨盒的安裝操作為手動操作。可以想像手動操作就是在將墨盒插入支架時墨盒相對于支架的進入姿勢容易產生偏差的原因之一。當墨盒的進入姿勢偏離適當的范圍時,可以想像會出現手柄不能恰當地與支架卡合,或者在手柄與支架卡合之前墨盒被支架卡住等情況。當發生這些情況時,向支架安裝墨盒時的便利性將會受損。即,在現有的液體噴射系統中,便利性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是至少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完成的,可以作為以下的方式或應用例實現。

[應用例1]一種液體供給單元,其能夠安裝在托架上,該托架具有第一突起、第二突起以及位于第一突起與第二突起之間的液體導入針,所述液體供給單元的特征在于,具有:第一壁部;第二壁部,其與所述第一壁部相對;第三壁部,其與所述第一壁部以及所述第二壁部交叉;第四壁部,其與所述第一壁部以及所述第二壁部交叉并與所述第三壁部相對;第五壁部,其與所述第一壁部、所述第二壁部、所述第三壁部以及所述第四壁部交叉;以及第六壁部,其與所述第一壁部、所述第二壁部、所述第三壁部以及所述第四壁部交叉并與所述第五壁部相對,其中,在所述第一壁部上設置有:能夠與所述液體導入針連接的液體供給部;所述第一突起能夠插入的第一凹部;以及所述第二突起能夠插入的第二凹部,當沿著從所述第一壁部朝向所述第二壁部的方向俯視所述第一壁部時,與到第六壁部的距離相比,所述液體供給部位于靠近所述第五壁部的位置,當在從所述第五壁部朝向所述第六壁部的方向上將所述第一壁部等分成第一區域、第二區域以及第三區域時,所述第一凹部位于所述第一區域,所述第二凹部位于所述第三區域。

在該液體供給單元中,能夠將第一突起插入第一凹部,并且能夠將第二突起插入第二凹部。因此,當向托架安裝液體供給單元時,能夠將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作為安裝引導件使用。在向托架安裝液體供給單元時能夠減小液體供給單元相對于托架的姿勢的偏差。其結果是,容易提高向托架安裝液體供給單元時的便利性。

[應用例2]在上述液體供給單元中,也可以是如下結構:在所述第一壁部上設置有檢測液體余量的被檢測部,當沿著從所述第一壁部朝向所述第二壁部的方向俯視所述第一壁部時,與到所述第六壁部的距離相比,所述液體供給部位于靠近所述第五壁部的位置,與到所述液體供給部的距離相比,所述第一凹部位于靠近所述第五壁部的位置,與到所述液體供給部的距離相比,所述第二凹部位于靠近所述第六壁部的位置,在從所述第五壁部朝向所述第六壁部的方向上,所述被檢測部位于所述第一凹部與所述第二凹部之間。

根據該結構,能夠將第一突起插入第一凹部,并且能夠將第二突起插入第二凹部。因此,當向托架安裝液體供給單元時,第一凹部的位置能夠被第一突起限制,第二凹部的位置能夠被第二突起限制。其結果是,能夠減小將液體供給單元安裝在托架上之后的液體供給單元相對于托架的姿勢的偏差。其結果是,容易抑制對被檢測部的檢測精度的降低。

[應用例3]在上述液體供給單元中,也可以是如下結構:還具有接觸部,其配置在所述第五壁部上,并在所述液體供給單元安裝在所述托架上的狀態下,與所述托架的電極接觸,當沿著從所述第一壁部朝向所述第二壁部的方向俯視所述第一壁部時,所述液體供給部中能夠與所述液體導入針抵接的部分、所述接觸部、所述第一凹部以及所述第二凹部配置成直線狀。

根據該結構,液體供給部中能夠與液體導入針抵接的部分、接觸部、第一凹部以及第二凹部均為當將液體供給單元安裝在托架上時限制液體供給單元相對于托架的位置的主要因素之一。通過使限制液體供給單元相對于托架的位置的主要因素排列成直線狀,能夠提高向托架安裝液體供給單元時的液體供給單元相對于托架的引導功能。

[應用例4]在上述液體供給單元中,也可以是如下結構:在所述第五壁部上設置有卡合結構,其在所述液體供給單元安裝在所述托架上的狀態下,與所述托架卡合,并在從所述第一壁部朝向所述第二壁部的第一方向上,限制所述液體供給單元相對于所述托架的位移,當沿著從所述第一壁部朝向所述第二壁部的方向俯視所述第一壁部時,所述卡合結構中能夠與所述托架抵接的部分、所述液體供給部中能夠與所述液體導入針抵接的部分、所述第一凹部以及所述第二凹部配置成直線狀。

根據該結構,卡合結構中能夠與托架抵接的部分、液體供給部中能夠與液體導入針抵接的部分、第一凹部以及第二凹部均為當液體供給單元安裝在托架上時限制液體供給單元相對于托架的位置的主要因素之一。通過使限制液體供給單元相對于托架的位置的主要因素排列成直線狀,能夠提高向托架安裝液體供給單元時液體供給單元相對于托架的引導功能。

[應用例5]在上述液體供給單元中,也可以是如下結構:所述第一凹部向從所述第二壁部朝向所述第一壁部的方向、以及從所述第三壁部朝向所述第四壁部的方向開口。

根據該結構,由于第一凹部朝向兩個方向開口,因此能夠容易地將第一突起插入第一凹部。由此,能夠容易地向托架安裝將液體供給單元。

[應用例6]在上述液體供給單元中,也可以是如下結構:所述第二凹部向從所述第二壁部朝向所述第一壁部的方向、以及從所述第三壁部朝向所述第四壁部的方向開口。

根據該結構,由于第二凹部朝向兩個方向開口,因此能夠容易地將第二突起插入第二凹部。由此,能夠容易地向托架安裝液體供給單元。

[應用例7]一種液體噴射系統,其具有托架和安裝在所述托架上并能夠容納液體的液體供給單元,所述液體噴射系統的特征在于,所述托架具有:第一突起;第二突起;以及液體導入針,其位于所述第一突起與所述第二突起之間,所述液體供給單元具有:第一壁部;第二壁部,其與所述第一壁部相對;第三壁部,其與所述第一壁部以及所述第二壁部交叉;第四壁部,其與所述第一壁部以及所述第二壁部交叉并與所述第三壁部相對;第五壁部,其與所述第一壁部、所述第二壁部、所述第三壁部以及所述第四壁部交叉;以及第六壁部,其與所述第一壁部、所述第二壁部、所述第三壁部以及所述第四壁部交叉并與所述第五壁部相對,其中,在所述第一壁部上設置有:能夠與所述液體導入針連接的液體供給部;所述第一突起能夠插入的第一凹部;以及所述第二突起能夠插入的第二凹部,當沿著從所述第一壁部朝向所述第二壁部的第一方向俯視所述第一壁部時,所述液體供給部位于所述第五壁部與所述第六壁部之間,所述第一凹部位于所述第五壁部與所述液體供給部之間,所述第二凹部位于所述第六壁部與所述液體供給部之間,將從所述第二壁部朝向所述第一壁部的方向作為第二方向,所述液體供給部從所述第一壁部向所述第二方向突出,所述液體供給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比所述第一壁部中設置有所述第一凹部的部分突出第一距離,所述第一突起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比所述液體導入針突出第二距離,所述第二距離大于所述第一距離。

在該液體噴射系統中,當向托架安裝液體供給單元時,在液體導入針進入液體供給部之前,第一突起容易進入第一凹部。由此,當向托架安裝液體供給單元時,通過第一凹部被第一突起引導,容易向液體導入針引導液體供給部。其結果是,容易穩定液體導入針進入液體供給部時液體供給單元相對于托架的姿勢。

[應用例8]在上述液體噴射系統中,也可以是如下結構:所述第二突起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比所述液體導入針突出第三距離,所述第三距離大于所述第一距離。

根據該結構,當將液體供給單元向托架安裝時,在液體導入針進入液體供給部之前,第一突起容易進入第一凹部,并且第二突起容易進入第二凹部。由此,當向托架安裝液體供給單元時,第一凹部被第一突起引導,且第二凹部被第二突起引導,從而容易向液體導入針引導液體供給部。其結果是,容易進一步穩定液體導入針進入液體供給部時液體供給單元相對于托架的姿勢。

[應用例9]在上述液體噴射系統中,也可以是如下結構:所述液體供給單元還具有配置在所述第五壁部上并與所述托架的電極接觸的接觸部,所述第二距離大于所述第三距離。

根據該結構,當向托架安裝液體供給單元時,在第二突起進入第二凹部之前,第一突起容易進入第一凹部。因此,當向托架安裝液體供給單元時,在第二凹部被第二突起引導之前第一凹部容易被第一突起引導。也就是說,第一凹部比第二凹部容易先被引導。并且,液體供給單元的接觸部設置在距離第一凹部比距離第二凹部更近的第五壁部上。即,與到第二凹部的距離相比,接觸部靠近容易先被引導的第一凹部。因此,當向托架安裝液體供給單元時,由于距離第一凹部較近的接觸部側容易提前被引導,因此容易穩定接觸部與電極接觸時液體供給單元相對于托架的姿勢。其結果是,當向托架安裝液體供給單元時,容易使接觸部與電極穩定接觸。

[應用例10]在上述液體噴射系統中,也可以是如下結構:所述第一凹部與所述接觸部設置在隔著所述第五壁部而相對的位置。

根據該結構,由于第一凹部與接觸部設置在隔著第五壁部而相對的位置,因此在液體供給單元安裝在托架上的狀態下,接觸部為介于托架的電極與第一突起之間的位置關系。因此,容易使接觸部與電極穩定接觸。

[應用例11]在上述液體噴射系統中,也可以是如下結構:具有檢測部,其對容納在所述液體供給單元中的所述液體的余量進行檢測,所述液體供給單元在第一壁部上設置有被所述檢測部檢測所述液體的余量的被檢測部,當沿著從所述第一壁部朝向所述第二壁部的方向俯視所述第一壁部時,與到所述第六壁部的距離相比,所述液體供給部位于靠近所述第五壁部的位置,與到所述液體供給部的距離相比,所述第一凹部位于靠近所述第五壁部的位置,與到所述液體供給部的距離相比,所述第二凹部位于靠近所述第六壁部的位置,在從所述第五壁部朝向所述第六壁部的方向上,所述被檢測部位于所述第一凹部與所述第二凹部之間。

根據該結構,當向托架安裝液體供給單元時,第一凹部的位置能夠被第一突起限制,第二凹部的位置能夠被第二突起限制。其結果是,能夠減小液體供給單元安裝在托架上之后液體供給單元相對于托架的姿勢的偏差。其結果是,容易抑制對液體余量檢測的檢測精度的降低。

附圖說明

圖1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液體噴射系統的主要結構的立體圖。

圖2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支架的立體圖。

圖3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支架的立體圖。

圖4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容器的外觀的圖。

圖5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容器的外觀的圖。

圖6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容器的外觀的圖。

圖7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容器的外觀的圖。

圖8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容器的外觀的圖。

圖9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容器的外觀的圖。

圖10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容器的外觀的立體圖。

圖11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電路基板的外觀的圖。

圖12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液體供給部的剖視圖。

圖13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液體供給部的剖視圖。

圖14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容器的外觀的立體圖。

圖15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容器的剖視圖。

圖16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容器和支架的剖視圖。

圖17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容器的外觀的圖。

圖18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支架的剖視圖。

圖19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容器和支架的剖視圖。

圖20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容器和支架的剖視圖。

圖21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二實施方式的液體噴射系統的主要結構的立體圖。

圖22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的容器和支架的剖視圖。

圖23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二實施方式的檢測部和被檢測部的剖視圖。

圖24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的容器的外觀的圖。

圖25是表示第三實施方式的容器的外觀的圖。

圖26是表示第三實施方式的容器的外觀的圖。

圖27是表示第三實施方式的容器的外觀的圖。

圖28是表示第三實施方式的容器的外觀的圖。

圖29是表示第三實施方式的容器的外觀的圖。

圖30是表示第三實施方式的容器的外觀的圖。

圖31是表示第三實施方式的容器的外觀的立體圖。

圖32是說明變形例1的液體供給單元的簡要結構的圖。

圖33是表示變形例2的容器的外觀的圖。

圖34是表示變形例3的容器的外觀的圖。

[標號說明]

1、100:液體噴射系統;5、101:打印機;7、102、200:容器;9:托架;11:記錄頭;12:支架;13:正時帶;14:馬達;15:輸送輥;16:控制部;17:柔性電纜;21:凹部;22:底部;23:墨水導入針;25:側壁;26:側壁;27:側壁;28:側壁;31:第一突起;32:第二突起;33:卡合部;34:接點機構;35:電極銷;41:第一壁部;42:第二壁部;43:第三壁部;44:第四壁部;45:第五壁部;46:第六壁部;47:液體容納部;51:液體供給部;52:手柄;53:電路基板;54:被卡合部;56:端子部;57:端子;58:接觸部;61:密封部材;62:閥體;63:彈簧;64:殼體;65:供給口;66:彈簧固定部;68:膜;69:抵接部;71:第一凹部;72:第二凹部;73:膜;81:第一區域;82:第二區域;83:第三區域;91:檢測部;92:被檢測部;93:棱鏡;95:窗口部;96:光;97:反射面;401:液體供給單元;402:罐;403:供墨管;l1:第一距離;l2:第二距離;l3:第三距離;p:記錄介質。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以包括作為液體噴射裝置的一個例子的噴墨打印機(以下稱為打印機)的液體噴射系統為例,參照附圖對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并且,在各附圖中,為了使各結構為可辨識的程度的大小,結構或部件的比例尺有時會有所不同。

(第一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實施方式的液體噴射系統1具有作為液體噴射裝置的一個例子的打印機5和作為液體供給單元的一個例子的容器7。容器7能夠容納作為液體的一個例子的墨水。液體噴射系統1具有多個(兩個或超過兩個的數目)容器7。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在打印機5上搭載有四個容器7。液體噴射系統1能夠利用作為液體的一個例子的墨水對記錄用紙等記錄介質p進行印刷。并且,打印機5上可搭載的容器7的個數并不限定于四個,可以采用一個以上的任意個數。

在此,液體噴射系統是具有液體噴射裝置和液體供給單元的裝置。液體噴射系統的表述適用于將搭載有液體供給單元的液體噴射裝置與不含有液體供給單元的液體噴射裝置互相明確區別的時候。另一方面,從液體噴射系統中去除了液體供給單元的裝置成為液體噴射裝置。然而,液體噴射裝置的表述并不嚴格區分搭載有液體供給單元的液體噴射裝置與不含有液體供給單元的液體噴射裝置。也就是說,液體噴射裝置是包括了搭載有液體供給單元的液體噴射裝置和不含有液體供給單元的液體噴射裝置的概念,可適用于任一者。

但是,在本說明書中,除非另有說明,液體噴射裝置是指不含有液體供給單元的液體噴射裝置。并且,在本說明書中,液體噴射系統是指含有液體噴射裝置和液體供給單元的概念,并不適用于不含液體供給單元的液體噴射裝置。另外,上述定義并不會否定液體噴射系統的表述和搭載有液體供給單元的液體噴射裝置的表述混合存在。因此,以下存在搭載有液體供給單元的液體噴射裝置的表述和液體噴射系統的表述混合存在的情況。

根據上述定義,本實施方式的液體噴射系統1是搭載有容器7的打印機5。并且,打印機5相當于液體噴射系統1中不含容器7的裝置。在圖1中,繪制有互相正交的坐標軸,即x軸、y軸和z軸。在此后所示的圖中根據需要也繪制有x軸、y軸和z軸。在這種情況下,各圖的x軸、y軸和z軸與圖1的x軸、y軸和z軸相對應。在圖1中,圖示有在由x軸和y軸所規定的xy平面上配置了液體噴射系統1的狀態。在本實施方式中,在使xy平面與水平的平面一致的狀態下將液體供給系統1配置在xy平面上時的狀態為液體噴射系統1的使用狀態。將液體噴射系統1配置在與水平面一致的xy平面上時的液體噴射系統1的姿勢稱為液體噴射系統1的使用姿勢。

以下在表示噴射系統1的構成部件或單元的圖或說明中標有x軸、y軸以及z軸的情況下,意味著將該構成部件或單元組裝(搭載)于液體噴射系統1的狀態下的x軸、y軸以及z軸。并且,將液體噴射系統1的使用姿勢下的各構成部件或單元的姿勢稱為這些構成部件或單元的使用姿勢。另外,以下在液體噴射系統1或其構成部件、單元等的說明中,除非另有說明,均為在各自使用姿勢下的說明。

z軸是與xy平面正交的軸。在液體噴射系統1的使用狀態下,z軸方向為鉛垂向上方向。并且,在圖1中,在液體噴射系統1的使用狀態下,-z軸方向為鉛垂向下方向。另外,x軸、y軸和z軸各自的箭頭的方向表示+(正)方向,與箭頭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表示-(負)方向。并且,上述四個容器7沿x軸排列。因此,x軸方向也可定義為四個容器7排列的方向。

打印機5具有托架9、記錄頭11和支架12。托架9構成為能夠沿x軸往復移動。記錄頭11和支架12搭載在托架9上。作為液體噴射頭的一個例子的記錄頭11位于托架9的-z軸方向。支架12位于托架9的z軸方向。支架12構成為能夠安裝多個容器7。容器7可裝卸地搭載在支架12上。托架9與正時帶13連接。來自電機14的動力經由正時帶13傳遞至托架9。由此,托架9能夠沿x軸往復移動。

并且,在打印機5中,來自輸送電機(圖中未示出)的動力傳遞至輸送輥15。輸送輥15沿x軸延伸。在打印機5中,通過來自輸送電機的動力使輸送輥15旋轉,從而能夠在y軸方向上輸送記錄介質p。

安裝在支架12上的容器7內的墨水被供給至記錄頭11。記錄頭11上形成有朝向記錄介質p側開口的噴嘴開口(圖中未示出)。從容器7向記錄頭11供給的墨水作為墨滴從記錄頭11的噴嘴開口噴向記錄介質p。

打印機5還具備用于控制上述各機構的控制部16。記錄頭11經由柔性電纜17而與控制部16連接。在具有上述結構的液體噴射系統1中,一面沿y軸方向輸送記錄介質p,并且使托架9沿x軸往復移動,一面使記錄頭11在規定的位置噴出墨滴,由此在記錄介質p上進行記錄。

在此,沿x軸的方向并不限定于與x軸完全平行的方向,還包括除了與x軸正交的方向以外的因誤差或公差等而傾斜的方向。同樣,沿y軸的方向并不限定于與y軸完全平行的方向,還包括除了與y軸正交的方向以外的因誤差或公差等而傾斜的方向。沿z軸的方向并不限定于與z軸完全平行的方向,還包括除了與z軸正交的方向以外的因誤差或公差等而傾斜的方向。即,沿任意的軸或面的方向并不限定于與這些任意的軸或面完全平行的方向,還包括除了與這些任意的軸或面正交的方向以外的因誤差或公差等而傾斜的方向。

如圖2所示,支架12具有凹部21。容器7安裝在支架12的凹部21內。在本實施方式中,凹部21內可以容納四個容器7。在本實施方式中,安裝在凹部21內的四個容器7以彼此隔開間隙的狀態容納在凹部21內。在凹部21內,規定有與安裝在凹部21內的四個容器7分別對應的安裝位置。在凹部21內,四個安裝位置沿x軸排列。也就是說,四個容器7以沿x軸排列的狀態容納在凹部21內。

在凹部21內的底部22上設置有四個墨水導入針23。墨水導入針23是液體導入針的一個例子。設置在凹部21內的墨水導入針23的個數與支架12上可搭載的容器7的個數相等。四個墨水導入針23從底部22向z軸方向突出。四個墨水導入針23沿x軸排列。容納在容器7內的墨水從墨水導入針23向打印機5供給。即,容納在容器7內的墨水經由墨水導入針23向記錄頭11(圖1)供給。

支架12具有側壁25、側壁26、側壁27和側壁28。側壁25、側壁26、側壁27和側壁28分別與底部22交叉,并從底部22向z軸方向突出。

側壁25與側壁26隔著墨水導入針23沿y軸相對。側壁25位于比墨水導入針23更靠-y軸方向的位置。并且,側壁26位于比墨水導入針23更靠y軸方向的位置。側壁27與側壁28隔著墨水導入針23沿x軸相對。側壁27位于比墨水導入針23更靠-x軸方向的位置。并且,側壁28位于比墨水導入針23更靠x軸方向的位置。底部22被側壁25、側壁26、側壁27和側壁28包圍。由此,劃分形成凹部21。

另外,底部22以及側壁25~側壁28各自并不限于平坦的壁,也可以包含凹凸或包含曲面。并且,側壁25~側壁28不必與底部22正交,只要與底部22交叉即可。另外,兩個面交叉是表示兩個面彼此不平行的位置關系。除了兩個面彼此直接接觸的情況以外,在不直接接觸而彼此分開的位置關系中,一個面的延長面與另一個面的延長面是交叉的關系的情況也表述為交叉。交叉的兩個面所形成的角可以是直角、銳角、鈍角中的任意一種。

并且,如圖3所示,支架12具有第一突起31、第二突起32、卡合部33和接點機構34。為了便于理解地表示結構,在圖3中示出有將支架12的一部分截斷后的狀態。第一突起31、第二突起32、卡合部33和接點機構34分別與可搭載在支架12上的容器7對應設置。也就是說,在本實施方式中,支架12具有四個第一突起31、四個第二突起32、四個卡合部33以及四個接點機構34。四個第一突起31沿x軸排列。四個第二突起32沿x軸排列。四個卡合部33沿x軸排列。四個接點機構34沿x軸排列。

第一突起31以及第二突起32均從底部22向z軸方向突出。第一突起31以及第二突起32均比墨水導入針23更向z軸方向突出。當沿著-z軸方向俯視支架12時,第一突起31位于比墨水導入針23更靠-y軸方向的位置,且位于比側壁25更靠y軸方向的位置。當沿著-z軸方向俯視支架12時,第二突起32位于比墨水導入針23更靠y軸方向的位置,且位于比側壁26更靠-y軸方向的位置。

卡合部33設置在側壁25上。卡合部33設置在側壁25的z軸方向的端部。卡合部33從側壁25向y軸方向突出。卡合部33構成為能夠與容器7的被卡合部(后述)卡合。通過容器7的被卡合部與支架12的卡合部33卡合,從而完成容器7向支架12的安裝。

接點機構34設置在側壁25上。接點機構34在側壁25上位于底部22與卡合部33之間。接點機構34具有多個電極銷35。電極銷35是電極的一個例子。接點機構34構成能夠與容器7的電路基板(后述)電連接的連接部。容器7的電路基板能夠經由接點機構34與打印機5的控制部16電連接。

以下對容器7進行說明。如圖4所示,容器7具有第一壁部41。在圖4中,圖示了沿z軸方向俯視容器7時的狀態。并且,如圖5所示,容器7具有第二壁部42。在圖5中,圖示了沿-z軸方向俯視容器7時的狀態。并且,如圖6所示,容器7具有第三壁部43。在圖6中,圖示了沿x軸方向俯視容器7時的狀態。

并且,如圖7所示,容器7具有第四壁部44。在圖7中,圖示了沿-x軸方向俯視容器7時的狀態。并且,如圖8所示,容器7具有第五壁部45。在圖8中,圖示了沿y軸方向俯視容器7時的狀態。并且,如圖9所示,容器7具有第六壁部46。在圖9中,圖示了沿-y軸方向俯視容器7時的狀態。另外,第一壁部41~第六壁部46各自并不限于平坦的壁,也可以包含凹凸或包含曲面。

第一壁部41和第二壁部42均與z軸交叉。第一壁部41與第二壁部42彼此相對。第二壁部42位于比第一壁部41更靠z軸方向的位置。第三壁部43和第四壁部44均與x軸交叉。第三壁部43與第四壁部44彼此相對。第四壁部44位于比第三壁部43更靠x軸方向的位置。

第五壁部45和第六壁部46均與y軸交叉。第五壁部45與第六壁部46相對。第六壁部46位于比第五壁部45更靠y軸方向的位置。第一壁部41和第二壁部42均與第三壁部43~第四壁部46分別交叉。第三壁部43和第四壁部44均與第五壁部45以及第六壁部46分別交叉。

在由容器7的第一壁部41~第六壁部46包圍的區域的內側,形成有圖6所示的液體容納部47。在容器7中,墨水容納于液體容納部47。即,在容器7中,墨水容納在由第一壁部41~第六壁部46包圍的區域的內側。

如圖10所示,在第一壁部41上設置有液體供給部51。容器7的液體容納部47內的墨水經由液體供給部51供給至支架12的墨水導入針23(圖3)。并且,在第五壁部45上,設置有手柄52和電路基板53。手柄52從第五壁部45向-y軸方向突出,并向z軸方向延伸。

在手柄52上設置有上述被卡合部54。被卡合部54形成在手柄52的面向第五壁部45側的相反側的部分上,并向第五壁部45側的相反側突出。通過被卡合部54的z軸方向的端部與支架12的卡合部33(圖3)的-z軸方向的端部卡合,從而完成向支架12的容器7的安裝。也就是說,通過被卡合部54的z軸方向的端部與卡合部33的-z軸方向的端部卡合,從而能夠限制容器7相對于托架7的位移。并且,手柄52是卡合結構的一個例子,被卡合部54是能夠與托架9抵接的部分的一個例子。

如圖11所示,電路基板53具有端子部56。電路基板53具有多個端子57。多個端子57分別具有能夠與接點機構34的電極銷35電接觸的接觸部58。并且,將能夠與接點機構34的電極銷35電接觸的多個接觸部58所具有的功能區域稱作端子部56。端子部56可以設置在基板上。在本實施方式中,多個端子57中的至少一部分與設置在電路基板53上的存儲裝置(圖中未示出)連接。另外,作為多個端子57的一個例子,在本實施方式中,采用了將多個金屬片作為端子57排列在電路基板53上的結構。并且,在容器7安裝在支架12上的狀態下,設置在容器7的電路基板53上的存儲裝置與打印機5的控制部16(圖1)經由接點機構34彼此電連接。由此,在設置在容器7的電路基板53上的存儲裝置與打印機5的控制部16之間進行各種信息的收發。

如圖12所示,液體供給部51具有密封部件61、閥體62和彈簧63。在構成容器7的外殼的殼體64上形成有供給口65。供給口65形成于第一壁部41。供給口65貫穿第一壁部41而與液體容納部47連通。密封部件61、閥體62以及彈簧63容納在供給口65的內側。并且,在圖12中示出有將液體供給部51用yz平面截取時的截面。

從供給口65朝向液體容納部47內,彈簧63、閥體62和密封部件61依次容納在供給口65內。彈簧63位于比閥體62更靠液體容納部47側的位置。閥體62位于比密封部件61更靠液體容納部47側的位置。彈簧63介于彈簧固定部66與閥體62之間。閥體62介于彈簧63與密封部件61之間。因此,閥體62通過彈簧63向密封部件61側施力。

密封部件61由例如橡膠或高彈體等彈性體構成。密封部件61被壓入供給口65內。在密封部件61上設置有通孔67。通孔67的內徑小于墨水導入針23的外徑。

閥體62在與密封部件61的通孔67重疊的狀態下,被壓向密封部件61側。因此,密封部件61的通孔67被閥體62堵塞。閥體62與供給口65之間保留有間隙。并且,彈簧63與供給口65之間也保留有間隙。因此,閥體62和彈簧63均能夠在供給口65的內部沿供給口65的延伸方向位移。并且,在閥體62容納在供給口65內的狀態下,閥體62與供給口65的內側之間的間隙作為墨水流路發揮功能。

如圖13所示,當向支架12(圖3)安裝容器7時,墨水導入針23插入到密封部件61的通孔67中。此時,閥體62被墨水導入針23推壓而向彈簧固定部66側位移。墨水導入針23形成為中空。由此,如圖中的箭頭所示,能夠從供給口65的內側與閥體62之間的流路經由墨水導入針23向記錄頭11(圖1)供給墨水。

另外,如圖14所示,在向支架12安裝容器7之前的階段,供給口65被膜68密封。在供給口65被膜68密封的狀態下,當向支架12安裝容器7時,膜68被墨水導入針23捅破,墨水導入針23插入液體供給部51。并且,如前所述,密封部件61的通孔67的內徑小于墨水導入針23的外徑。因此,當墨水導入針23插入液體供給部51時,變為墨水導入針23壓入密封部件61的狀態。此時,如圖13所示,密封部件61中與墨水導入針23相接的部分被稱為抵接部69。抵接部69相當于液體供給部中能夠與液體導入針抵接的部分。

并且,如圖10所示,在容器7中,第一壁部41上形成有第一凹部71和第二凹部72。如圖15所示,第一凹部71和第二凹部72分別設置在從第一壁部41朝向第二壁部42形成凹陷的方向,即朝向z軸方向形成凹陷的方向上。第一凹部71和第二凹部72均朝-z軸方向開口。另外,在圖15中,示出有用穿過第一凹部71、第二凹部72以及液體供給部51的yz平面截取容器7時的截面。

如圖14所示,在向支架12安裝容器7之前的階段,第二凹部72被膜73堵塞。當向支架12安裝容器7時,用戶從容器7上剝下膜73之后,向支架12安裝容器7。此時,如圖16所示,支架12的第一突起31與第一凹部71相對,并且第二突起32與第二凹部72相對。即,支架12的第一突起31設置在與容器7的第一凹部71相對的位置。并且,支架12的第二突起32設置在與容器7的第二凹部72相對的位置。

在此,在容器7中,當沿著從第一壁部41朝向第二壁部42的第一方向俯視第一壁部41時,即沿z軸方向俯視第一壁部41時,如圖17所示,與到第六壁部46的距離相比,液體供給部51位于靠近第五壁部45的位置。并且,與到液體供給部51的距離相比,第一凹部71位于靠近第五壁部45的位置,與到液體供給部51的距離相比,第二凹部72位于靠近第六壁部46的位置。另外,當在從第五壁部45朝向第六壁部46的方向上,即在y軸方向上將第一壁部41等分成第一區域81、第二區域82以及第三區域83時,第一凹部71位于第一區域81,第二凹部72位于第三區域83。

根據上述結構,在容器7中,第一突起31能夠插入第一凹部71,并且第二突起32能夠插入第二凹部72。因此,當向托架9的支架12安裝容器7時,能夠將第一凹部71和第二凹部72作為安裝引導件使用。并且能夠減小向托架9安裝容器7時的容器7相對于托架9的姿勢的偏差。其結果是,容易提高向托架9安裝容器7時的便利性。

另外,如圖17所示,在容器7中,密封部件61中與墨水導入針23抵接的抵接部69、電路基板53(圖11)的接觸部58、第一凹部71以及第二凹部72配置成直線狀。在容器7中,密封部件61中與墨水導入針23抵接的抵接部69、電路基板53(圖11)的接觸部58、第一凹部71以及第二凹部72均為在托架9上安裝容器7時限制容器7相對于托架9的位置的主要因素之一。通過將限制容器7相對于托架9的位置的主要因素排列成直線狀,在向托架9安裝容器7時,能夠提高相對于托架9的引導墨盒7的性能。

并且,如圖17所示,在容器7中,手柄52的被卡合部54、密封部件61中與墨水導入針23抵接的抵接部69、第一凹部71以及第二凹部72配置成直線狀。在容器7中,手柄52的被卡合部54、密封部件61中與墨水導入針23抵接的抵接部69、第一凹部71以及第二凹部72均為在托架9上安裝容器7時限制容器7相對于托架9的位置的主要因素之一。通過將限制容器7相對于托架9的位置的主要因素排列成直線狀,在向托架9安裝容器7時,能夠提高相對于托架9的引導墨盒7的性能。

另外,如圖15所示,在容器7中,將從第二壁部42朝向第一壁部41的方向作為第二方向,液體供給部51在第二方向上比第一壁部41中設置有第一凹部71的部分突出第一距離l1。即,在容器7中,液體供給部51比第一壁部41向-z軸方向突出第一距離l1。

并且,如圖18所示,在支架12上,第一突起31比墨水導入針23向z軸方向突出第二距離l2。另外,如前所述,z軸方向在容器7中相當于從第一壁部41朝向第二壁部42的第一方向。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二距離l2大于第一距離l1。

根據該結構,如圖19所示,當向托架9的支架12安裝容器7時,在墨水導入針23到達液體供給部51之前,第一突起31能夠進入第一凹部71。由此,在墨水導入針23進入液體供給部51之前,第一突起31容易進入第一凹部71。因此,當向托架9的支架12安裝容器7時,通過第一凹部71被第一突起31引導,容易向墨水導入針23引導液體供給部51。其結果是,容易穩定墨水導入針23進入液體供給部51時容器7相對于托架9的姿勢。

另外,如圖18所示,在支架12上,第二突起32比墨水導入針23向z軸方向突出第三距離l3。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三距離l3大于第一距離l1。根據該結構,如圖19所示,當向托架9的支架12安裝容器7時,在墨水導入針23到達液體供給部51之前,第二突起32能夠進入第二凹部72。也就是說,在本實施方式中,當向托架9的支架12安裝容器7時,在墨水導入針23到達液體供給部51之前,第一突起31容易進入第一凹部71,并且第二突起32容易進入第二凹部72。由此,當向托架9的支架12安裝容器7時,通過第一凹部71被第一突起31引導,且第二凹部72被第二突起32引導,容易向墨水導入針23引導液體供給部51。其結果是,容易進一步穩定墨水導入針23進入液體供給部51時容器7相對于托架9的姿勢。

并且,如圖19所示,當向托架9的支架12安裝容器7時,接點機構34的電極銷35與容器7的第五壁部45抵接,電極銷35向-y軸方向彎曲。另外,在容器7中,第一凹部71和電路基板53的接觸部58(圖11)設置在隔著第五壁部45而相對的位置。

另外,如圖18所示,在支架12上,第二距離l2大于第三距離l3。根據該結構,如圖19所示,當向托架9的支架12安裝容器7時,在第二突起32進入第二凹部72之前,第一突起31容易進入第一凹部71。因此,當向托架9的支架12安裝容器7時,在第二凹部72被第二突起32引導之前,第一凹部71容易被第一突起31引導。也就是說,第一凹部71比第二凹部72容易先被引導。

并且,與到第二凹部72的距離相比,容器7的液體供給部51設置在靠近第一凹部71的位置。即,與到第二凹部72的距離相比,液體供給部51靠近容易先被引導的第一凹部71。因此,當向托架9的支架12安裝容器7時,由于容易提前引導距離第一凹部71較近的液體供給部51側,因此容易穩定墨水導入針23進入液體供給部51時容器7相對于托架9的姿勢。其結果是,當向托架9的支架12安裝容器7時,容易使墨水導入針53穩定地插入液體供給部51。

另外,容器7的電路基板53的接觸部58(圖11)設置在距離第一凹部71比距離第二凹部72更近的第五壁部45上。即,與到第二凹部72的距離相比,接觸部58靠近容易先被引導的第一凹部71。因此,當向托架9的支架12安裝容器7時,由于容易提前引導距離第一凹部71較近的接觸部58側,因此容易穩定接觸部58與接點機構34的電極銷35接觸時容器7相對于托架9的姿勢。其結果是,當向托架9的支架12安裝容器7時,容易使接觸部58與電極銷35穩定接觸。

然后,如圖20所示,當使容器7進一步進入支架12時,手柄52的被卡合部54與支架12的卡合部33卡合。由此,完成容器7向托架9的安裝。此時,在完成了容器7向托架9的安裝的狀態下,在第一突起31與第一凹部71之間,在z軸方向上設置有間隙。并且,在第二突起32與第二凹部72之間,在z軸方向上也設置有間隙。根據該設定,即使第一突起31或第二突起32的z軸方向的高度因尺寸公差或誤差而產生偏差,也容易避免容器7的z軸方向的位置相對于支架12產生偏差。

并且,此時,如圖20所示,接點機構34的電極銷35與容器7的電路基板53抵接,電極銷35向-y軸方向進一步彎曲。如上所述,在容器7中,第一凹部71和電路基板53的接觸部58(圖11)設置在隔著第五壁部45而相對的位置。因此,當向托架9的支架12安裝容器7時,容器7的電路基板53的接觸部58(圖11)和第五壁部45介于接點機構34的電極銷35與第一突起31之間。

由此,在向托架9的支架12安裝容器7時容易進一步穩定容器7相對于托架9的姿勢。因此,容易穩定接觸部58與接點機構34的電極銷35接觸時容器7相對于托架9的姿勢。其結果是,當向托架9的支架12安裝容器7時,容易使接觸部58與電極銷35穩定接觸。

另外,根據該結構,當將容器7安裝在托架9上并且移動托架9時,容易防止托架9的電極銷35離開電路基板53的接觸部58、或者它們的位置發生偏離。例如,當使打印機5執行印刷動作時,會有隨著托架9的往復移動而向容器7施加振動等情況,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也能夠妥當地維持托架9的電極銷35與容器7的接觸部58的接觸關系。

并且,也可以采用使第一突起31與第一凹部71在z軸方向上抵接的結構或者使第二突起32與第二凹部72在z軸方向上抵接的結構。通過采用使第一突起31與第一凹部71在z軸方向上抵接的結構或者使第二突起32與第二凹部72在z軸方向上抵接的結構,能夠提高容器7相對于支架12的z軸方向的位置精度。

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采用使第一突起31與第一凹部71在z軸方向上抵接,并在第二突起32與第二凹部72之間設置z軸方向的間隙的結構。在該結構中,能夠在第一凹部71以及第二凹部72中靠近液體供給部51的第一凹部71處限制容器7相對于支架12的z軸方向的位置。由此,能夠提高液體供給部51相對于支架12的z軸方向的位置精度。

另外,還可以采用使第二突起32與第二凹部72在z軸方向上抵接,并在第一突起31與第一凹部71之間設置z軸方向的間隙的結構。在該結構中,能夠在第一凹部71以及第二凹部72中遠離液體供給部51的第二凹部72處限制容器7相對于支架12的z軸方向的位置。由此,即使第二凹部72與第二突起32的z軸方向的抵接位置因尺寸公差或誤差而產生偏差,也能夠減小液體供給部51相對于支架12的z軸方向的位置偏差。

在完成了向托架9安裝容器7的狀態下,通過解除手柄52的被卡合部54與支架12的卡合部33的卡合,能夠從支架12上拆下容器7。于是就完成了向托架9的容器7的裝卸。

(第二實施方式)

以下對第二實施方式的液體噴射系統100進行說明。如圖21所示,液體噴射系統100具有打印機101和容器102。打印機101具有檢測部91。打印機101具有在第一實施方式的打印機5上附加了檢測部91的結構。除此之外,打印機101具有與打印機5相同的結構。因此,以下,關于打印機101的結構中與打印機5相同的結構,標注與打印機5的結構相同的標號并省略詳細說明。

在本實施方式中,能夠用檢測部91檢測容器102內的墨水余量。在本實施方式中,采用了光學檢測容器102內的墨水余量的結構。在該結構中,檢測部91具有光學元件。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光學元件的一個例子,采用了具有發光元件和受光元件的光學傳感器。在該光學傳感器中,當受光元件檢測到來自發光元件的光時,輸出hi電平(高電平)的檢測信號(on狀態),當受光元件未檢測到來自發光元件的光時,輸出lo電平(低電平)的檢測信號(off狀態)。另外,也可以將on狀態與off狀態對調。

如圖22所示,容器102具有被檢測部92。容器102具有在第一實施方式的容器7上附加了被檢測部92的結構。除此之外,容器102具有與容器7相同的結構。因此,以下,關于容器102的結構中與容器7相同的結構,標注與容器7的結構相同的標號并省略詳細說明。

被檢測部92具有光學部件。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光學部件的一個例子,采用了棱鏡93。被檢測部92設置在容器102的第一壁部41上。被檢測部92穿過第一壁部41而沒入液體容納部47內。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在支架12上形成有窗口部95。窗口部95貫穿支架12的底部22。在容器102安裝在支架12上的狀態下,窗口部95形成在沿z軸與容器102的被檢測部92重合的位置。

圖21所示的檢測部91設置在使托架9沿x軸移動時與被檢測部92的軌跡重合的位置。并且,在被檢測部92與檢測部91沿z軸互相重合的位置實施檢測處理。當實施檢測處理時,如圖23所示,來自檢測部91的發光元件的光96經由窗口部95射入被檢測部92的棱鏡93中。此時,如果液體容納部47內的墨水的液位高于反射面97,則射入棱鏡93的光96從反射面97射出棱鏡93之外。因此,當液體容納部47內的墨水的液位高于反射面97時,檢測部91的光學傳感器變為off狀態。

另一方面,當液體容納部47內的墨水的液位低于反射面97時,射入棱鏡93的光96在反射面97反射后朝向檢測部91射出棱鏡93之外。因此,當液體容納部47內的墨水的液位低于反射面97時,檢測部91的光學傳感器變為on狀態。這樣一來,通過檢測部91的on狀態和off狀態的變化,能夠檢測墨水容納部47內的墨水的余量。

在第二實施方式中,也能夠取得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并且,在第二實施方式中,由于能夠檢測出容納在容器102中的墨水的余量,因此提高了液體噴射系統100的便利性。

在第二實施方式中,容器102的被檢測部92位于第一凹部71與第二凹部72之間。即,當沿著從第一壁部41朝向第二壁部42的方向(z軸方向)俯視第一壁部41時,如圖24所示,被檢測部92位于第一凹部71與第二凹部72之間。

根據該結構,在液體噴射系統100中,能夠將第一突起31插入容器102的第一凹部71中,并且能夠將第二突起32插入第二凹部72中。因此,當向托架9的支架12安裝容器102時,第一凹部71的位置能夠被第一突起31限制,第二凸部72的位置能夠被第二突起32限制。其結果是,能夠減小將容器102安裝在托架9的支架12上后的容器102相對于托架9的姿勢的偏差。其結果是,容易抑制對被檢測部92的檢測精度的降低。

(第三實施方式)

以下對第三實施方式的容器200進行說明。容器200的外形尺寸與容器7或容器102的外形尺寸不同。除此之外,容器200具有與容器7或容器102相同的結構。因此,在容器200中,關于與容器7或容器102相同的結構,標注與容器7或容器102相同的標號并適時省略詳細說明。

圖25所示,容器200具有第一壁部41。在圖25中,圖示了沿z軸方向俯視容器200時的狀態。并且,如圖26所示,容器200具有第二壁部42。在圖26中,圖示了沿-z軸方向俯視容器200時的狀態。并且,如圖27所示,容器200具有第三壁部43。在圖27中,圖示了沿x軸方向俯視容器200時的狀態。

并且,如圖28所示,容器200具有第四壁部44。在圖28中,圖示了沿-x軸方向俯視容器200時的狀態。并且,如圖29所示,容器200具有第五壁部45。在圖29中,圖示了沿y軸方向俯視容器200時的狀態。并且,如圖30所示,容器200具有第六壁部46。在圖30中,圖示了沿-y軸方向俯視容器200時的狀態。另外,第一壁部41~第六壁部46分別與第一實施方式或第二實施方式相同,均不限于平坦的壁,也可以包含凹凸或包含曲面。

如圖25所示,容器200的第三壁部43與第四壁部44之間的距離,即容器200的沿x軸的寬度尺寸與容器7或容器102不同。除此之外,容器200具有與容器7或容器102相同的結構。容器200中,容器200的沿x軸的寬度尺寸大于容器7或容器102的寬度尺寸。由此,如圖31所示,液體容納部47的容積大于容器7或容器102的液體容納部47的容積。根據該結構,在容器200中,能夠容納的墨水的容量比容器7或容器102多。由此,在液體噴射系統1或液體噴射系統100中,能夠降低容器200的更換頻率。

在容器200中,與第一實施方式或第二實施方式相同,當沿著從第一壁部41朝向第二壁部42的第一方向俯視第一壁部41時,即沿z軸方向俯視第一壁部41時,如圖25所示,與到第六壁部46的距離相比,液體供給部51位于靠近第五壁部45的位置。并且,與到液體供給部51的距離相比,第一凹部71位于靠近第五壁部45的位置,與到液體供給部51的距離相比,第二凹部72位于靠近第六壁部46的位置。另外,當在從第五壁部45朝向第六壁部46的方向上,即y軸方向上將第一壁部41等分成第一區域81、第二區域82以及第三區域83時,第一凹部71位于第一區域81,第二凹部72位于第三區域83。并且,在容器200中,與到第三壁部43的距離相比,手柄52、電路基板53、第一凹部71、液體供給部51以及第二凹部72在x軸方向上位于靠近第四壁部44的位置。進一步地,在設置有被檢測部92的結構中,與到第三壁部43的距離相比,被檢測部92也在x軸方向上位于靠近第四壁部44的位置。

在第三實施方式中,也能夠取得與第一實施方式或第二實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變形例1)

用于向液體噴射裝置供給液體的液體供給單元并不限定于作為液體供給單元的一個例子的容器7、容器102或容器200。以下以液體供給單元的另一個例子作為變形例1進行說明。如圖32所示,變形例1的液體供給單元401具有上述的容器7、容器102或容器200、罐402和供墨管403。罐402容納用于向上述容器7或容器102供給的墨水。墨水供給管403從罐402向容器7、容器102或容器200引導液體。供墨管403具有撓性。

另外,與容器7、容器102或容器200被搭載在托架9上(圖1、圖21)相對應,在變形例1的液體供給單元401中,罐402與托架9獨立設置。即,在變形例1中,罐402并未搭載在托架9上。因此,能夠在減輕施加在托架9上的負荷的同時,增大能夠向液體噴射裝置供給的墨水的量。再進一步,只要是能夠向罐402補充新的墨水的結構,就能夠縮短或消除因墨水耗盡所造成的液體噴射裝置的停止時間。

(變形例2)

在容器7、容器102或容器200中,第一凹部71在第一壁部41上開口。即,在上述的容器7、容器102或容器200中,第一凹部71向-z軸方向開口。然而,第一凹部71的開口的方向并不限定與此。例如,如圖33所示,還可以采用第一凹部71也在第四壁部44上開口的結構。在這種情況下,第一凹部71向從第二壁部42朝向第一壁部41的方向(-z軸方向)、以及從第三壁部43朝向第四壁部44的方向(x軸方向)開口。也就是說,在該結構中,第一凹部71在第一壁部41和第四壁部44上開口。根據該結構,由于第一凹部71向兩個方向開口,因此能夠容易地將第一突起31插入第一凹部71。由此,能夠容易地將容器7、容器102或容器200安裝在托架9上。另外,第一凹部71的結構并不限定于在第一壁部41和第四壁部44上開口的結構。作為第一凹部71的結構,還可以采用在第一壁部41和第三壁部43上開口的結構。在該結構中,也能夠取得相同的效果。

(變形例3)

另外,在上述的容器7、容器102或容器200中,第二凹部72在第一壁部41上開口。即,在上述的容器7、容器102或容器200中,第二凹部72向-z軸方向開口。然而,第二凹部72的開口的方向并不限定與此。例如,如圖34所示,還可以采用第二凹部72也在第四壁部44上開口的結構。在這種情況下,第二凹部72向從第二壁部42朝向第一壁部41的方向(-z軸方向)、以及從第三壁部43朝向第四壁部44的方向(x軸方向)開口。也就是說,在該結構中,第二凹部72在第一壁部41和第四壁部44上開口。根據該結構,由于第二凹部72向兩個方向開口,因此能夠容易地將第二突起32插入第二凹部72。由此,能夠容易地將容器7、容器102或容器200安裝在托架9上。另外,第二凹部72的結構并不限定于在第一壁部41和第四壁部44上開口的結構。作為第二凹部72的結構,還可以采用在第一壁部41和第三壁部43上開口的結構。在該結構中,也能夠取得相同的效果。

本發明并不限于噴墨打印機及其墨盒,也可適用于噴射除墨水之外的其他液體的任意印刷裝置及其容器。例如,可適用于如下各種印刷裝置及其容器。

(1)傳真裝置等圖像記錄裝置。(2)噴射在液晶顯示器等圖像顯示裝置用的彩色濾光片的制造中使用的顏色材料的印刷裝置。(3)噴射在有機el(electroluminescence)顯示器、面發光顯示器(fieldemissiondisplay,fed)等的電極形成中使用的電極材料的印刷裝置。(4)噴射在生物芯片制造中使用的含有生物體有機物的液體的印刷裝置。(5)作為精密移液管的試料印刷裝置。(6)潤滑油的印刷裝置。(7)樹脂液的印刷裝置。(8)精確地對鐘表或照相機等精密機械噴射潤滑油的印刷裝置。(9)為了形成在光通信元件等中使用的微小半球狀透鏡(光學透鏡)等而將紫外線固化樹脂液等透明樹脂液向基板上噴射的印刷裝置。(10)為了蝕刻基板等而噴射酸性或堿性蝕刻液的印刷裝置。(11)其他的具備噴出任意微小量的液滴的液體噴射頭的印刷裝置。

另外,所謂“液滴”是指從印刷裝置噴出的液體的狀態,包括粒狀、淚狀、拖尾成絲狀的狀態。此外,“液體”只要是印刷裝置能夠噴射的材料即可。例如,“液體”只要是物質處于液相時的狀態的材料即可,高粘度或低粘度的液體狀態的材料以及溶膠、凝膠、其他無機溶劑、有機溶劑、溶液、液體樹脂、液態金屬(金屬溶液)這樣的液體狀態的材料也包括在“液體”中。另外,不限于作為物質的一種狀態的液體,由顏料或金屬顆粒等固態物形成的功能性材料的粒子溶解、分散或者混合在溶劑中而形成的物質等也包括在“液體”中。上述“液體”也可以表達為“液狀體”。作為液體的代表性的例子,可以舉例出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說明的墨水或液晶等。在此,所謂墨水包括一般的水性墨水、油性墨水、以及凝膠墨水、熱熔墨水等各種液體狀組合物。

另外,本發明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或實施例,能夠在不脫離其主旨的范圍內以各種結構實現。例如,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或者為了實現上述效果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可以適當地對與發明內容部分中記載的各種方式中的技術特征所對應的實施方式、實施例中的技術特征進行替換、組合。并且,若其技術特征在本說明書中不作為必要技術特征進行說明,則可以適當刪除。

當前第1頁1 2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