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印花機烘房熱交換器的蒸汽再利用系統。
背景技術:
目前印花機烘房的加熱基本都是通過0.4Mpa的高溫蒸汽通入“S”形盤狀熱交換器后將熱量傳遞給烘房,但現在在通入高溫蒸汽后由于熱交換,蒸汽溫度下降、壓力降低,會有部分冷凝水出現,因此目前用完后都是將其排掉,但排放時總會還有部分溫度還算不低的蒸汽,浪費了這部分熱能。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主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節能不浪費且便于收集冷凝水的印花機烘房熱交換器的蒸汽再利用系統。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印花機烘房熱交換器的蒸汽再利用系統,包括高溫蒸汽管道、熱交換器、截止閥、單向閥和蒸汽再利用管道,熱交換器的進氣口與高溫蒸汽管道相連,熱交換器的進氣口還設置截止閥,熱交換器的出氣口與蒸汽再利用管道相連,熱交換器的出氣口還順次設置截止閥和單向閥,熱交換器的出氣口前還設置一個分支管路,分支管路上設有集水裝置。設置蒸汽再利用管道將溫度已經下降的蒸汽但基本還能達到150℃的蒸汽用于前處理機臺水箱加溫用,這樣雖然流量大點,但熱量一點不浪費,節能效果很好,否則像以往熱交換完就排放,雖然排放掉了冷凝水,但必定還有部分蒸汽也被排放掉。
作為本實用新型印花機烘房熱交換器的蒸汽再利用系統的進一步改進,集水裝置包括集水網和集水器,所述集水網垂直于蒸汽前進方向設置,集水網呈圓形,所述集水網固定連接在熱交換器的與分支管路相交的管道內壁,所述集水器設置在分支管路上,集水器的位置處于集水網的下方。通過集水網的設置在蒸汽通過集水網時蒸汽中的冷凝水積聚依附在集水網上,再通過下方的集水器收集冷凝水,到達一定量后再熱交換器不工作時將冷凝水排出。
作為本實用新型印花機烘房熱交換器的蒸汽再利用系統的進一步改進,集水網至少設有兩個,集水網由表面涂覆防腐防水涂層的金屬網制成。集水網設置兩個可以增強其阻隔、“吸附”冷凝水的能力,減少后續蒸汽再利用管道中的冷凝水的量。
作為本實用新型印花機烘房熱交換器的蒸汽再利用系統的進一步改進,集水網之間間隔一段距離設置。兩個集水網上的網孔分布不同,這樣可以增強集水網的集水能力,比如:一個集水網的每個矩形網上的網眼呈矩形中的“×”字形,而另一個集水網的每個矩形網上的網眼呈矩形中的“十”字形,這樣在垂直于蒸汽前進方向看,兩個集水網的矩形網上的網眼呈矩形中的“米”字形,增強了集水能力。兩個集水網間隔一段距離是為了盡可能減少對蒸汽速度的降低。
作為本實用新型印花機烘房熱交換器的蒸汽再利用系統的另一種改進,集水網之間緊鄰設置。這樣能進一步增強集水網的集水能力,但略微會降低蒸汽的速度。
本實用新型設置蒸汽再利用管道將溫度已經下降的蒸汽但基本還能達到150℃的蒸汽用于前處理機臺水箱加溫用,這樣雖然流量大點,但熱量一點不浪費,節能效果很好;通過集水網的設置在蒸汽通過集水網時蒸汽中的冷凝水積聚依附在集水網上,再通過下方的集水器收集冷凝水,到達一定量后再熱交換器不工作時將冷凝水排出。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印花機烘房熱交換器的蒸汽再利用系統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分支管路和集水器部分的放大示意圖;
圖3為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中分支管路和集水器部分的放大示意圖;
圖4為圖2中兩個集水網的截面示意圖;
圖5為圖3的順著蒸汽前進方向的側視圖。
圖中:1、高溫蒸汽管道 2、熱交換器 3、截止閥 4、單向閥 5、蒸汽再利用管道 6、分支管路 7、集水網 8、集水器。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征、目的以及效果有更加清楚地了解,現對照附圖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一:
如圖1、圖2及圖4所示,印花機烘房熱交換器的蒸汽再利用系統,包括高溫蒸汽管道1、熱交換器2、截止閥3、單向閥4和蒸汽再利用管道5,熱交換器2的進氣口與高溫蒸汽管道1相連,熱交換器2的進氣口還設置截止閥3,熱交換器2的出氣口與蒸汽再利用管道5相連,熱交換器2的出氣口還順次設置截止閥3和單向閥4,熱交換器2的出氣口前還設置一個分支管路6,分支管路6上設有集水裝置。集水裝置為包括集水網7和集水器8,所述集水網7垂直于蒸汽前進方向設置,集水網7呈圓形,所述集水網7固定連接在熱交換器2的與分支管路6相交的管道內壁,所述集水器8設置在分支管路6上,集水器8的位置處于集水網7的下方。集水網7至少設有兩個,集水網7由表面涂覆防腐防水涂層的金屬網制成。集水網7之間間隔一段距離設置。
實施例二:
與實施例一的不同在于:如圖3、圖5所示,集水網7之間緊鄰設置。
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優選技術方案對本實用新型所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只局限于這些說明。對于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簡單推演或替換,都應當視為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