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打印機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760317閱讀:478來源:國知局
打印機的制作方法與工藝

本發明涉及一種打印機,該打印機使用伸長介質執行打印。



背景技術:

至今已經公知一種打印機,該打印機檢測在打印期間由于使用而被消耗的伸長介質(油墨帶狀物)的消耗完成狀態(稱之為帶結束(tapeend))(參見,如jpa2001-47717)。在現有技術中,連同伸長介質纏繞進的卷(油墨帶狀物盤)一起旋轉的待檢測體(傳感器板)的旋轉由光學檢測裝置(旋轉編碼器)檢測,并計數為脈沖計數。然后,將完成打印時所得到的總的脈沖計數與對應于伸長介質的全長而預設的終止定義脈沖計數比較,從而基于差值檢測伸長介質的余量。當檢測到的余量變成0時,確定上述消耗完成狀態已經實現。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待解決的問題

然而,上述現有技術涉及以下問題。直到被計數的脈沖計數值達到終止定義脈沖計數,才能夠檢測消耗完成狀態,致使難以敏捷地檢測。由于使用對應于伸長介質的撤回量(饋送量)而計數的脈沖計數值,例如,即使當由操作員操作時伸長介質變得松弛,或者即使將伸長介質手動拾取(以消除松弛)時,由于沒有提供任何支撐,從而導致極差的檢測準確度。異常饋送(稱之為干擾)或者替換卷的情形中也存在同樣的問題。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打印機,該打印機能夠敏捷且高準確度地檢測伸長介質的消耗完成狀態。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根據本發明,提供一種打印機,該打印機包含:饋送器,饋送器被構造成輸送在打印期間待消耗的伸長介質,伸長介質從包括伸長介質繞著纏繞的外周的卷被饋送出;脈沖馬達,脈沖馬達被構造成驅動饋送器;驅動控制裝置,驅動控制裝置被構造成輸出用于驅動脈沖馬達的脈沖信號;待檢測體,待檢測體被構造成連同卷的旋轉一起旋轉,并且包括沿著圓周方向的m(m是大于或等于2的整數)個被檢測元件;光學檢測裝置,光學檢測裝置被構造成光學地檢測待檢測體的被檢測元件;處理器;和存儲器,存儲器存儲計算機可執行的指令,當該計算機可執行的指令由處理器執行時,致使打印機執行比較值計算步驟、指標值檢測步驟、和第一確定步驟。指標值檢測步驟包括:依據由脈沖馬達驅動的饋送器對伸長介質的輸送,依次對被檢測元件中的每一個檢測其脈沖計數指標值,脈沖計數指標值由每個被檢測元件的脈沖信號的脈沖計數表示。比較值計算步驟包括:第一處理,第一處理用于在指標值檢測步驟中依次檢測到的多個脈沖計數指標值之中,由輸送開始后的第n個(n:大于或等于1的整數)脈沖計數指標值和與第n個脈沖計數指標值鄰接的第n+1個脈沖計數指標值,計算出待確定的第n個確定目標值;第二處理,第二處理用于在指標值檢測步驟中依次檢測到的多個脈沖計數指標值之中,由在預定范圍內的多個連續的脈沖計數指標值計算平均值,當n是大于或等于3的奇數時該預定范圍內的最新值是第n-1個脈沖計數指標值,或者,當n是大于或等于4的偶數時該預定范圍內的最新值是第n-2個脈沖計數指標值;和第三處理,第三處理用于通過使用預定的算術運算,將第一處理中依次計算的確定目標值之中的第n-1個確定目標值與第二處理中計算的平均值比較,計算比較值。隨著伸長介質的消耗,第一處理到第三處理以每次n增加1依次被執行,第一確定步驟包括:基于在比較值計算步驟中計算的比較值和預定的第一閾值之間的數量關系,確定繞著卷的外周纏繞的伸長介質是否已經達到消耗完成狀態。

在本發明的打印機中,一旦執行打印,纏繞在卷中的伸長介質就被使用。脈沖馬達基于來自驅動控制裝置的脈沖信號驅動饋送器,從而饋送器從卷饋送出伸長介質,用于輸送。

此時,在本發明中,為了檢測如上所述被饋送出和被輸送的伸長介質的消耗完成狀態(稱之為帶結束),布置有待檢測體和光學檢測裝置。待檢測體包含在圓周方向上以預定的角間隔布置的m(m是大于或等于2的整數)個被檢測元件,并且通過伸長介質的輸送連同卷的旋轉一起旋轉。布置在待檢測體上的被檢測元件通過待檢測體的旋轉由光學檢測裝置檢測,從而在由處理器執行的指標值檢測處理中依次檢測脈沖計數指標值(=每一個被檢測元件的脈沖信號的脈沖計數)。隨著伸長介質被消耗,卷的直徑減小,并且通過輸送而旋轉的待檢測體的角速度變得更大,結果脈沖指標值逐漸減小。當伸長介質達到消耗完成狀態時,脈沖指標值增加到極限程度(因為盡管有脈沖馬達的驅動,但是待檢測體不旋轉)。基于這種表現,例如,可以從被檢測元件未被檢測到的事實檢測消耗完成狀態,而不考慮預定數目的脈沖信號的輸出。

在本發明中,為了更加敏捷且以更高準確度地檢測上述消耗完成狀態,執行比較值計算處理。在該比較值計算處理中,首先,在第一處理中,由輸送開始的第n個脈沖計數指標值和與之鄰接的第n+1個脈沖計數指標值計算確定目標值。這具有如下意義。

在如上所述地在待檢測體上執行光學檢測的情況下,在待檢測體上形成縫隙,從而縫隙和鄰近的縫隙之間的遮蔽部分都用作被檢測元件。通過光學檢測,例如從縫隙中檢測到凸形脈沖,從遮蔽部分檢測到凹形脈沖。此時,如果待檢測體上的縫隙寬度與遮蔽部分的寬度相等,由光學檢測裝置檢測到的凸形脈沖的持續時間和凹形脈沖的持續時間原本應當相同。然而實際上,例如,由于當穿過縫隙時受光的迂回現象的影響,或者由于光學檢測時設置的閾值和信號值之間的數量關系,凸形脈沖的持續時間和凹形脈沖的持續時間可能并不相等。盡管出現了以上影響,然而,一個凸形脈沖和一個凹形脈沖的總的持續時間沒有變化,換言之,從檢測來自一個縫隙的凸形脈沖的上升邊緣到檢測下一個凸形脈沖的上升邊緣的持續時間,或者從檢測來自遮蔽部分的凹形脈沖的下降邊緣到檢測下一個凹形脈沖的下降邊緣的持續時間沒有變化。因此,通過由第n個脈沖計數指標值(對應于凸形脈沖和凹形脈沖中的任一個)和第n+1個脈沖計數指標值(對應于凸形脈沖和凹形脈沖中的另一個)計算確定目標值,可以消除對光學檢測的以上擔心,從而保障高的準確度。

在比較值計算處理中,在第二處理中,由預定范圍內的多個連續的脈沖計數指標值計算平均值,此后,在第三處理中,將預定的算術運算應用于上述確定目標值和上述平均值,從而計算比較值。在第三處理的算術運算中脈沖計數指標值沒有任何變化和波動的影響的情況下,在第二處理中計算出的多個脈沖計數指標值的平均值可以被用作具有高的可靠性的過去實際值。

在本發明中,在比較值計算處理中,隨著伸長介質的消耗,當n增加1時,即時執行第一處理、第二處理和第三處理,并且在第一確定處理中,基于即時計算的比較值和預定的閾值(第一閾值)之間的數量關系,確定伸長介質是否已經達到消耗完成狀態。這使得相比于檢測對應于伸長介質的輸送量的脈沖計數值到達終止定義脈沖計數的傳統技術,或相比于在如上所述的簡單地等待仍有預定數目的脈沖信號輸出時檢測元件而被檢測元件s、w未被檢測的技術,能夠更敏捷且以更高的準確度地檢測伸長介質的消耗完成狀態。

本發明的優點

根據本發明,可以敏捷且以高準確度地檢測伸長介質的消耗完成狀態。

附圖說明

圖1是圖示本發明的實施例的打印機的外觀的立體圖。

圖2是圖示打印機的內部構造的平面圖。

圖3a是在帶狀物盒安裝在打印機的盒存儲部上的情況下的局部放大橫截面側視圖。

圖3b是編碼器板的平面圖。

圖4是圖示打印機的控制系統的功能方框圖。

圖5a是圖示脈沖指標值的示例的說明性視圖。

圖5b是圖示脈沖指標值的另一個示例的說明性視圖。

圖6a是說明直到編碼器板實現一次轉動的旋轉為止,由cpu執行的算術處理內容的說明性視圖。

圖6b是說明直到編碼器板實現一次轉動的旋轉為止,由cpu執行的算術處理內容的另一個說明性視圖。

圖7a是說明在編碼器板實現一次轉動的旋轉之后,由cpu執行的算術處理內容的說明性視圖。

圖7b是說明在編碼器板實現一次轉動的旋轉之后,由cpu執行的算術處理內容的另一個說明性視圖。

圖8是圖示由cpu執行的控制程序的流程圖。

圖9是圖示光敏傳感器光的迂回現象的影響的說明性視圖。

圖10是圖示基于光學檢測時設置的閾值和信號值之間的數量關系的檢測脈沖的持續時間的說明性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將參考附圖描述本發明的實施例。

<總體的示意性構造>

首先參考圖1和圖2,將描述實施例的打印機的總體的示意性構造。在以下描述中,圖1的上、下、右下、左上、右上、和左下分別定義為打印機的上、下、前、后、右、和左。

在圖1和圖2中,打印機1是具有兩個打印機構的裝置,從而能夠打印帶(未圖示)和管9,帶是條狀打印接收介質,管9是管狀打印接收介質。在附圖中,用于打印帶的構造未圖示。下文將主要描述用于打印管9的構造。

打印機1包含殼體10,殼體10包括本體殼11和蓋12。本體殼11是橫向伸長的長方體盒狀構件。蓋12是布置在本體殼11頂上的板狀構件。蓋12在其后端部處具有后端部,該后端部可旋轉地支撐在本體殼11上側。蓋12在上下方向上旋轉其前端部,從而打開和閉合安裝表面11a,安裝表面11a是本體殼11的上表面。本體殼11在其上前端部具有鎖定機構13。鎖定機構13鎖定蓋12的前端部,從而當蓋12在本體殼11上閉合時限制蓋12打開。

當蓋12在本體殼11上被閉合(見圖1)時,蓋12覆蓋安裝表面11a。當打開蓋12時,用戶操作鎖定機構13,從而對蓋12解鎖,允許蓋12從鎖定機構13向上旋轉。當蓋12從本體殼11上被打開(未圖示)時,安裝表面11a向上露出。

殼體10在其側表面上具有操作部17、管插入端口15、和管排出端口16。操作部17的形式為包括電力按鈕和啟動按鈕的多個操作按鈕。操作部17布置在本體殼11的右上部處的前表面上。管插入端口15是用于引導管9進入殼體10內部的開口。管插入端口15布置在本體殼11的后上部處的右表面上,并且是在豎直方向上輕微伸長的矩形形狀。管排出端口16是用于將管9排出到殼體10外部的開口。管排出端口16布置在本體殼11的后上部處的左表面上,并且是在豎直方向上輕微伸長的矩形形狀。管排出端口16定位在管插入端口15的稍微向前的位置。

帶狀物盒安裝部30和管安裝部40布置在安裝表面11a上。

帶狀物盒安裝部30是帶狀物盒95能夠被附接和拆卸的部分。帶狀物盒安裝部30是向上打開的凹部,并且在平面圖中具有形狀大體上對應于帶狀物盒95的開口。在此示例中,帶狀物盒安裝部30布置在安裝表面11a的左半部分上,并且在管安裝部40的前方。

帶狀物盒95是存儲油墨帶狀物93的盒狀體。帶狀物卷r1的帶狀物線圈56和帶狀物拾取軸63可旋轉地支撐在帶狀物盒95內,所使用的油墨帶狀物93繞帶狀物拾取軸63纏繞。帶狀物卷r1是繞著帶狀物線圈56纏繞的未使用的油墨帶狀物93纏繞的卷。

在這種情況下,如圖3a(也參見圖2)所示,盒凸起43從帶狀物盒95的底表面豎直地延伸,從而以可旋轉的方式支撐帶狀物線圈56。與帶狀物線圈56同軸的盤狀帶狀物齒輪32布置在帶狀物卷r1和帶狀物盒95的上表面之間。帶狀物齒輪32聯接至帶狀物線圈56的上端部,從而當管9由作為脈沖馬達的驅動馬達103的驅動而輸送時,帶狀物齒輪32與帶狀物線圈56整體地旋轉(見后文描述的圖4)。

與帶狀物齒輪32嚙合的線圈齒輪33可旋轉地布置在帶狀物盒95內。線圈齒輪33大體是圓筒形狀,并且在其上端圓周上具有與帶狀物齒輪32嚙合的多個齒。在此實例中,線圈齒輪33的齒頂圓直徑小于帶狀物齒輪32的齒頂圓直徑(見圖2)。當在平面圖中看時,相對于連接帶狀物線圈56的中心和帶狀物拾取軸63的中心的線,線圈齒輪33朝向帶狀物盒95的壁表面,并且線圈齒輪33具有齒根圓并且其旋轉中心位于空隙區域內,空隙區域由帶狀物卷r1開始使用時的外周圓、油墨帶狀物93結束使用時的外周圓和帶狀物盒95的內側壁表面限定。另一方面,帶狀物齒輪32的齒頂圓直徑大于或等于帶狀物卷r1開始使用時的卷直徑。

由于這種位置關系,帶狀物齒輪32在直徑上顯著地大于線圈齒輪33,因此兩個齒輪32、33之間具有較大的傳動比。在此實施例中,例如,帶狀物齒輪32和線圈齒輪33之間的齒數比是50:16。因此,當油墨帶狀物93由驅動馬達103的驅動而輸送時,線圈齒輪33以幾倍于帶狀物齒輪32的旋轉速度的高旋轉速度旋轉(如,大約3倍)。線圈齒輪33在上內壁上具有不平部,從而與后文描述的凸輪構件76接合。

另一方面,旋轉軸35布置在帶狀物盒安裝部30上。如圖3a所示,旋轉軸35從基板65豎直地延伸,基板65位于帶狀物盒安裝部30的底板47下方并且在帶狀物盒安裝部30的前側表面附近(圖2中,左前部)。圓柱狀的凸輪構件76安裝在旋轉軸35上,從而能夠繞著旋轉軸35旋轉。當帶狀物盒95安裝在帶狀物盒安裝部30上時,布置在凸輪構件76的外側表面上的三個葉片狀的突出部被適配至線圈齒輪33的內壁上的不平部,從而允許凸輪構件76與線圈齒輪33接合。在帶狀物盒安裝部30的底板47和基板65之間,盤狀的編碼器板25(參見圖3b)被聯接至繞著旋轉軸35的凸輪構件76的下端部。因此,當帶狀物盒95安裝在帶狀物盒安裝部30上,并且油墨帶狀物93從帶狀物卷r1中由驅動馬達103的驅動而被拉出時,編碼器板25被允許以幾倍于帶狀物齒輪32的旋轉速度的高旋轉速度(在此示例中,接近3倍)與線圈齒輪33和凸輪構件76整體地旋轉。

編碼器板25的外徑大于線圈齒輪33的齒頂圓直徑。由于編碼器板25布置在帶狀物盒95外部的帶狀物盒安裝部30的下表面的下方,直徑相當大的編碼器板25能夠布置成使得多個(所示示例中,32個)縫隙s沿著編碼器板25的圓周方向以預定間隔布置(見圖3b)。鄰接的縫隙s之間的部分用作不傳輸光的遮蔽部分w。這m個縫隙s和m個遮蔽部分w用作由稍后描述的光敏傳感器26光學地檢測的被檢測元件(在下文中,適當地稱為被檢測元件s、w)。因此,編碼器板25具有m個(m是大于或等于2的整數,在該示例中,m=64)被檢測元件s、w,被檢測元件s,w的數目是縫隙的數目的兩倍。

例如以光傳輸傳感器的形式的光敏傳感器26布置在面對編碼器板25的縫隙s和遮蔽部分w的位置。雖然未圖示,光敏傳感器26被固定地緊固到基板65,并且包含光發射部26a和光接收部26b(見后文描述的圖9)。如稍后所述,光敏傳感器26被連接到控制電路190的輸入/輸出接口(i/f)195(參見后文描述的圖4),從而當編碼器板25旋轉時,輸出脈沖信號(檢測脈沖)作為對應于每個縫隙s和每個遮蔽部分w的檢測信號(見后文描述的圖5a和5b)。

返回至圖2,管安裝部40是管9能夠被附接和拆卸的部分。管安裝部40是向上打開的凹槽并且從管插入端口15延伸到管排出端口16。因為管排出端口16定位在管插入端口15的稍微向前的位置,所以管安裝部40隨后橫向延伸,并且朝向左前方輕微傾斜。帶狀物盒安裝部30具有后端部,其在管排出端口16的右側與管安裝部40空間地連接。管安裝部40的凹槽寬度輕微地大于管9的外徑,除了管安裝部40與帶狀物盒安裝部30空間地連接的部分。當蓋12被打開時,用戶能夠從上方將管9安裝在管安裝部40上。此時,用戶將管9安裝在管安裝部40上,從而管9從管插入端口15延伸到預定的按壓結合位置。當安裝在管安裝部40上時,稍后描述的壓板輥62和壓力饋送輥66、67將管9經由管輸送路徑40a(下文中,適當地簡稱為“輸送路徑40a”)沿著管安裝部40輸送。在下文中,輸送路徑40a的延伸方向被稱為管輸送方向(下文中,適當地簡稱為“輸送方向”)。

打印機1包含控制板19、動力供給部18(見圖4,稍后描述)、和管打印機構60。

控制板19是具有稍后描述的控制電路190的板(見圖4,稍后描述)。在此示例中,控制板19布置在本體殼11的內部的右后部中。

管打印機構60包括打印頭61、壓板輥62、一對壓力饋送輥66、一對壓力饋送輥67、帶狀物拾取軸63、驅動馬達103(見圖4,稍后描述)、切割器64、葉片接收板65、和切割器馬達105(見圖4,稍后描述)。在下文中,壓板輥62和壓力饋送輥66、67適當地共同稱為“壓板輥62等”。

打印頭61和帶狀物拾取軸63分別從帶狀物盒安裝部30的底表面豎直地向上延伸。打印頭61是熱學頭(thermalhead),熱學頭具有多個布置在帶狀物盒安裝部30的后部的熱產生元件(未圖示)。打印頭61使用油墨帶狀物93在管9上形成印刷物,管9由壓板輥62等輸送并且夾緊在打印頭61和壓板輥62之間。帶狀物拾取軸63是能夠旋轉帶狀物拾取線圈92的軸。當帶狀物盒95安裝在帶狀物盒安裝部30上時,帶狀物拾取軸63適配至帶狀物拾取線圈92。

在帶狀物盒安裝部30的后側,壓板輥62布置成沿著正交于輸送方向的方向面向打印頭61。壓板輥62將位于管安裝部40內的管9和夾緊在壓板輥62和打印頭61之間的帶狀物盒95中未使用的油墨帶狀物93互相疊加,從而朝向打印頭61按壓管9和未使用的油墨帶狀物93,并且沿著輸送路徑40a輸送管9,同時使管9展平并且使得管9經由油墨帶狀物93與打印頭61表面接觸。在沿著輸送路徑40a的相對于打印頭61朝向管插入端口15側(在下文中,適當地簡單稱為“上游”),一對壓力饋送輥66布置成沿著正交于輸送方向的方向彼此面對。該一對壓力饋送輥66沿著輸送路徑40a輸送管安裝部40內的被夾緊的管9,同時按壓結合和展平管9。并且與打印頭61相距預定的距離、沿著輸送路徑40a朝向管排出端口16(在下文中適當地簡單稱為“下游”),在光學傳感器69的上游(見圖4,稍后描述),一對壓力饋送輥67布置成沿著正交于輸送方向的方向彼此面對。該一對壓力饋送輥67沿著輸送路徑40a輸送管安裝部40內的被夾緊的管9,同時按壓結合和展平管9。

響應于蓋12的打開和閉合,壓板輥62、一側的壓力饋送輥66、和一側的壓力饋送輥67能夠在其相應的操作位置和退回位置之間移位。當打開蓋12時,壓板輥62、一側的壓力饋送輥66、和一側的壓力饋送輥67被移位到其相應的退回位置。在壓板輥62、一側的壓力饋送輥66、和一側的壓力饋送輥67在其相應的退回位置的情況下(未圖示),壓板輥62、一側的壓力饋送輥66、和一側的壓力饋送輥67被定位在管安裝部40的外部,從而分別與打印頭61、另一側的壓力饋送輥66、和另一側的壓力饋送輥67分離。另一方面,當閉合蓋12時,壓板輥62、一側的壓力饋送輥66、和一側的壓力饋送輥67被移位到其相應的操作位置。在壓板輥62、一側的壓力饋送輥66、和一側的壓力饋送輥67在其相應的操作位置的情況下(見圖2),壓板輥62、一側的壓力饋送輥66、和一側的壓力饋送輥67被定位在管安裝部40的內部,從而分別與打印頭61、另一側的壓力饋送輥66、和另一側的壓力饋送輥67靠近。

驅動馬達103輸出驅動力,用于旋轉壓板輥62、壓力饋送輥66、壓力饋送輥67、和帶狀物拾取軸63。驅動馬達103的驅動力經由預定的傳輸機構被傳輸到壓板輥62、壓力饋送輥66、壓力饋送輥67、和帶狀物拾取軸63,從而壓板輥62、壓力饋送輥66、壓力饋送輥67、和帶狀物拾取軸63能夠彼此同步地旋轉。

切割器64和葉片接收板65被布置在打印頭61的下游,并在輸送路徑40a的相對側被布置為彼此面對。切割器64朝向葉片接收板65移動,從而按壓管安裝部40中的管9抵靠葉片接收板65并切割管9,從而將位于切割位置下游的管部分離。

切割器馬達105輸出用于激活切割器64的驅動力。

機械傳感器68布置在輸送路徑40a上壓力饋送輥66的上游。機械傳感器68執行管9是否存在的機械檢測,從而輸出對應的檢測信號。例如,當在輸送路徑40a上豎直延伸的可退回的被檢測元件掉落時,機械傳感器68檢測到管9存在,從而輸出檢測信號。

光學傳感器69布置在本體殼11內在壓力饋送輥67下游和切割器64的上游。光學傳感器69是例如光透射的光學傳感器,具有光投射部691和光接收部692(見圖4,稍后描述)。

<控制系統>

接下來參考圖4,將描述打印機1的控制系統。

在圖4中,如上所述,打印機1的控制板19包含控制電路190。控制電路190包括用作處理器的cpu191,cpu191經由數據總線連接到rom192、存儲器193、ram194、和i/o接口195。

rom192存儲用于控制打印機1所需要的各種程序(包括用于執行稍后描述的圖8所示的流程圖中的處理步驟的控制程序)。cpu191在利用ram194的臨時存儲功能的同時,依據存儲在rom192中的程序執行信號處理,從而執行打印機1的總體控制。

i/o接口195連接到驅動電路101、102、104,操作部17,動力供給部18,光敏傳感器26,機械傳感器68,光學傳感器69的光投射部691和光接收部692等。

驅動電路101執行打印頭61的多個熱產生元件的通電控制。驅動電路102將驅動脈沖輸出到驅動馬達103,以旋轉壓板輥62、帶狀物拾取軸63、和壓力饋送輥66、67,從而執行驅動控制。驅動電路104執行驅動切割器64的切割器馬達105的驅動控制。

動力供給部18連接到安裝在本體殼11中的電池(未圖示),或者經由線連接到外部電源(未圖示),從而將動力供給到打印機1。

<打印管的示意性生產動作>

在如此構造的打印機1中,在帶狀物盒95被安裝在帶狀物盒安裝部30上且管9被安裝在管安裝部40上之后,當閉合蓋12,并且壓板輥62、一側的壓力饋送輥66、和一側的壓力饋送輥67從其相應的退回位置被移位到其相應的操作位置時,管9和油墨帶狀物93在打印頭61和壓板輥62之間被夾緊,同時管9在一對壓力饋送輥66之間和一對壓力饋送輥67之間被夾緊。

由于驅動馬達103的驅動力,使得壓板輥62、壓力饋送輥66、壓力饋送輥67、和帶狀物拾取軸63彼此同步地旋轉。隨著壓板輥62、壓力饋送輥66、和壓力饋送輥67的旋轉,管9被輸送到下游側,帶狀物拾取線圈92隨著帶狀物拾取軸63的旋轉而旋轉,從而允許油墨帶狀物93從帶狀物卷r1被拉出。此時,打印頭61的多個熱產生元件由從驅動電路101供給的電力而產生熱量,使得管9的前表面通過油墨帶狀物93與打印頭61表面接觸。因此,打印頭61在管9的前表面上執行諸如字母、符號、和圖形等的打印數據的打印。已使用的油墨帶狀物93繞著帶狀物拾取線圈92被拾取。

之后,管9進一步被輸送到下游,并且經由管排出端口16從殼體10排出。此時,當管9的切割位置被饋送到切割位置時,切割器64由切割器馬達105的驅動力致動,從而管9在其切割位置被切割,允許位于切割位置下游,并在其上形成有打印數據的管部被分離作為打印管。

<該實施例的特征>

該實施例的特征為使用脈沖指標值(將稍后描述)而敏捷且高準確度地檢測油墨帶狀物93的消耗完成狀態的技術。將在下文中描述其細節。

<編碼器板的光學檢測>

如上所述,當在管9上執行打印時,以脈沖馬達的形式的驅動馬達103由來自驅動電路102的驅動脈沖而驅動帶狀物拾取軸63,從而纏繞進帶狀物卷r1中的油墨帶狀物93從帶狀物卷r1被饋送出并且被輸送。此時,由于上述構造,編碼器板25連同由輸送油墨帶狀物93致使帶狀物卷r1的旋轉一同旋轉。

在圖5a所示的示例中,在如上所述的驅動馬達103的驅動和編碼器板25的旋轉彼此連帶執行時,由于編碼器板25的旋轉,由光敏傳感器26檢測縫隙s中的一個時,持續輸出5個驅動脈沖(在示圖中,標示為“驅動馬達脈沖”),由于編碼器板25的旋轉,由光敏傳感器26檢測遮蔽部分w中的一個時,持續輸出4個驅動脈沖。因此,當被檢測元件s和w作為一個整體時,由光敏傳感器26檢測一個被檢測元件s、w時,持續輸出4.5個驅動脈沖。

另一方面,隨著油墨帶狀物93被消耗,帶狀物卷r1具有更小的直徑,從而導致編碼器板25由于輸送而旋轉的角速度的更大。因此,油墨帶狀物93的消耗從圖5a所示的狀態中進行,由光敏傳感器26檢測一個被檢測元件s、w時,例如持續輸出3個驅動脈沖。

在此實施例中,聚焦在上述關系上而執行處理,從而使用每個被檢測元件s、w的驅動脈沖的脈沖計數(在下文中,適當地,稱為“脈沖計數指標值”)作為指標值,用于檢測如上所述的被饋送出和被輸送的油墨帶狀物93的消耗完成狀態(稱之為帶結束)。在圖5a的示例中,例如,脈沖指標值是4.5。如上所述,隨著油墨帶狀物93的消耗的進行,此脈沖指標值逐漸減小。

當由于油墨帶狀物93的進一步消耗而導致油墨帶狀物93達到消耗完成狀態時,盡管有驅動馬達103的驅動,但是編碼器板25不旋轉(盡管有輸出的脈沖的數目,但是下一個被檢測元件s、w不顯現),如圖5b所示,于是脈沖指標值p增加到極限程度。基于這種性能,如果盡管有預定數目的驅動脈沖(在圖5b的示例中,14個脈沖)輸出但是被檢測元件s、w未被檢測,則能夠從這一事實而檢測到消耗完成狀態。

<計算內容>

然而,在此實施例中,為了敏捷且以高的準確度地檢測消耗完成狀態,cpu191進一步執行深入的計算處理。處理的內容將分成兩個狀態進行描述,即緊接著輸送開始之后的狀態(更具體地,旋轉開始之后編至碼器板25的一次轉動的持續時間)和輸送開始后經過特定時間的狀態(更具體地,編碼器板25的一次轉動之后)。在下文中,在使用圖6和圖7所述的示例中,為了簡單說明起見,將描述編碼器板25僅僅具有10個被檢測元件s、w的情況(5個縫隙s和5個遮蔽部分w,即m=5),作為示意性的示例。上述術語“輸送開始之后”不僅包括新的帶狀物盒95被安裝從而輸送以開始使用未使用的油墨帶狀物93的情形,而且包括已經開始使用的帶狀物盒95被安裝從而重新在管9上執行打印的情形。即,該術語與“開始打印處理之后”具有相同含義。

<直到編碼器板實現一次轉動的旋轉>

在此實施例中,如上所述,輸送開始之后,每次檢測到被檢測元件s、w時,依次計算脈沖指標值p,從而基于該值的表現(behavior)而確定消耗完成狀態。具體地,確定目標值是最新的脈沖指標值p和倒數第二個的脈沖指標值p的總和,并且被與比較值(到目前為止計算的所有過去的脈沖計數指標值數據的平均值)比較。

例如,當緊接著輸送開始之后首先檢測第一被檢測元件s、w時,計算對應的脈沖指標值p1(在下文中,對應于第n個被檢測元件s、w的脈沖指標值以這種方式標示為pn(n是大于或等于1的整數))(見圖6a)。因為在此階段用于比較的比較值還不存在,所以不執行基于比較的確定(見圖6b)。

隨后,當第二被檢測元件s、w被檢測,并且對應的脈沖指標值p2被計算出時(見圖6a),先前脈沖指標值p1和現有脈沖指標值p2的總和p1+p2變為確定目標值x1。因為在此情況下用于有意義的比較的比較值還不存在(因為計算出的脈沖計數指標值僅僅是p1和p2,所以與其平均值的比較是沒有意義的),所以不執行基于比較的確定(見圖6b)。

隨后,當第三被檢測元件s、w被檢測到,并且對應的脈沖指標值p3被算出時(見圖6a),確定目標值x2是先前脈沖指標值p2和現有脈沖指標值p3的總和p2+p3。在這種情況下,比較值y1表示為y1=average(y1),即先前的脈沖計數指標值p1和p2的平均值,即,將y1=pl+p2除以2而得到y1。鑒于如上所述當消耗完成狀態實現時脈沖指標值p增加到極限程度的性能,基于x2/(y1×2),即x2與兩倍y1的比,是否大于預定義的閾值α(圖6b中,標示為“結束確定公式”)而執行消耗完成狀態的確定。此閾值α被固定地設置成,例如在一定程度上大于1的值(在此示例中,1.6)。雖然在算術處理期間被固定地設置(用于全面應用),但是該閾值本身能夠在算術處理開始之前通過適當的命令可變地設置。

隨后,類似地,當第四被檢測元件s、w被檢測到,并且對應的脈沖指標值p4被算出時(見圖6a),確定目標值x3是先前脈沖指標值p3和現有脈沖指標值p4的總和p3+p4。在這種情況下,類似于對應于第三被檢測元件s、w的脈沖計數指標值p3,比較值是y1=average(y1),即脈沖計數指標值p1和p2的平均值。由此,使用此平均值,基于x3/(y1×2),即x3與兩倍y1的比是否大于閾值α,而執行消耗完成狀態的確定(見圖6b)。

隨后,類似地,當第五被檢測元件s、w被檢測到,并且對應的脈沖指標值p5被算出時(見圖6a),確定目標值x4是先前脈沖指標值p4和現有脈沖指標值p5的總和p4+p5。在這種情況下,比較值是y2=average(y2),即所有先前的脈沖計數指標值p1、p2、p3、和p4的平均值,即,通過將p1+p2+p3+p4的總和y2除以4所得到的值。使用此平均值,基于x4/(y2×2),即x4與兩倍y2的比,是否大于閾值α,而執行消耗完成狀態的確定(見圖6b)。

隨后,類似地,當第六被檢測元件s、w被檢測到,并且對應的脈沖指標值p6被算出時(見圖6a),確定目標值x5是先前脈沖指標值p5和現有脈沖指標值p6的總和p5+p6。在這種情況下,類似于對應于第五被檢測元件s、w的脈沖計數指標值p5,比較值是y2=average(y2),即脈沖計數指標值p1、p2、p3、和p4的平均值。由此,使用此平均值,基于x5/(y2×2),即x5與兩倍y2的比,是否大于閾值α,而執行消耗完成狀態的確定(見圖6b)。

隨后,類似地,當第七被檢測元件s、w被檢測到,并且對應的脈沖指標值p7被算出時(見圖6a),確定目標值x6是先前脈沖指標值p6和現有脈沖指標值p7的總和p6+p7。在這種情況下,比較值是y3=average(y3),即所有先前的脈沖計數指標值p1、p2、p3、p4、p5、和p6的平均值,即,通過將p1+p2+p3+p4+p5+p6的總和y3除以6所得到的值。使用此平均值,基于x6/(y3×2),即x6與兩倍y3的比,是否大于閾值α,而執行消耗完成狀態的確定(見圖6b)。

隨后,類似地,當第八被檢測元件s、w被檢測到,并且對應的脈沖指標值p8被算出時(見圖6a),確定目標值x7是先前脈沖指標值p7和現有脈沖指標值p8的總和p7+p8。在這種情況下,類似于對應于第七被檢測元件s、w的脈沖計數指標值p7,比較值是y3=average(y3),即脈沖計數指標值p1、p2、p3、p4、p5、和p6的平均值。由此,使用此平均值,基于x7/(y3×2),即x7與兩倍y3的比,是否大于閾值α,而執行消耗完成狀態的確定(見圖6b)。

隨后,類似地,當第九被檢測元件s、w被檢測到,并且對應的脈沖指標值p9被算出時(見圖6a),確定目標值x8是先前脈沖指標值p8和現有脈沖指標值p9的總和p8+p9。在這種情況下,比較值是y4=average(y4),即所有先前的脈沖計數指標值p1、p2、p3、p4、p5、p6、p7、和p8的平均值,即,通過將p1+p2+p3+p4+p5+p6+p7+p8的總和y4除以8所得到的值。使用此平均值,基于x8/(y4×2),即x8與兩倍y4的比,是否大于閾值α,而執行消耗完成狀態的確定(見圖6b)。

隨后,類似地,當第十被檢測元件s、w被檢測到,并且對應的脈沖指標值p10被算出時(見圖6a),確定目標值x9是先前脈沖指標值p9和現有脈沖指標值p10的總和p9+p10。在這種情況下,類似于對應于第九被檢測元件s、w的脈沖計數指標值p9,比較值是y4=average(y4),即脈沖計數指標值p1、p2、p3、p4、p5、p6、p7、和p8的平均值。由此,使用此平均值,基于x9/(y4×2),即x9與兩倍y4的比,是否大于閾值α,而執行消耗完成狀態的確定(見圖6b)。

后文將描述圖6b中的序號k。

<編碼器板超過一次轉動的旋轉之后>

在此實施例中,編碼器板25一次轉動的旋轉之后,類似于上文,最新的脈沖指標值p和倒數第二個的脈沖計數指標值p的總和被用作為確定目標值,該確定目標值轉而被與比較值(到目前為止由預定范圍的脈沖計數指標值數據計算出的平均值,在此示例中,僅計算對應于編碼器板25的一次轉動的旋轉的10個脈沖計數指標值數據)比較。

例如,當編碼器板25完成了10次轉動的旋轉之后在第十一次轉動的過程中第109個被檢測元件s、w被檢測,并且對應的脈沖指標值p109被算出時(見圖7a),確定目標值x108是先前脈沖指標值p108和現有脈沖指標值p109的總和p108+p109。在這種情況下,比較值是y54=average(y’54),即通過將最近的10個脈沖計數指標值p99、p100、p101、p102、p103、p104、p105、p106、p107、和p108的總和y’54除以10所得到的值。使用此平均值,基于x108與兩倍y54的比x108/(y54×2)是否大于閾值α,而執行消耗完成狀態的確定(見圖7b)。

隨后,以相同的方式,當第110個被檢測元件s、w被檢測、并且對應的脈沖指標值p110被算出時(見圖7a),確定目標值x109是先前脈沖指標值p109和現有脈沖指標值p110的總和p109+p110。在這種情況下,類似于對應于第109個被檢測元件s、w的脈沖計數指標值p109,比較值是y54=average(y’54),即脈沖計數指標值p99到p108的平均值。由此,使用此平均值,基于x109/(y54×2),即x109與兩倍y54的比,是否大于閾值α,而執行消耗完成狀態的確定(見圖7b)。

以相同的方式,當第111個被檢測元件s、w被檢測到時,確定目標值x110是脈沖指標值p的總和p110+p111,比較值是y55=average(y’55),即通過將最近的10個脈沖計數指標值p的總和y’55=(p101+...+p110)除以10所得到的平均值。然后基于x110/(y55×2)是否大于閾值α,執行確定(見圖7b)。當第112個被檢測元件s、w被檢測時,確定目標值x111是脈沖指標值p的總和p111+p112,比較值是y55=average(y’55)。然后基于x111/(y55×2)是否大于閾值α,執行確定(見圖7b)。

以相同的方式,當第113個被檢測元件s、w被檢測到時,確定目標值x112是脈沖指標值p的總和p112+p113,比較值是y56=average(y’56),即通過將最近的10個脈沖計數指標值p的總和y’56=(p103+...+p112)除以10所得到的平均值。然后基于x112/(y56×2)是否大于閾值α,執行確定(見圖7b)。當第114個被檢測元件s、w被檢測到時,確定目標值x113是脈沖指標值p的總和p113+p114,比較值是y56=average(y’56)。然后基于x113/(y56×2)是否大于閾值α,執行確定(見圖7b)。

以相同的方式,當第115個被檢測元件s、w被檢測到時,確定目標值x114是脈沖指標值p的總和p114+p115,比較值是y57=average(y’57),即通過將最近的10個脈沖計數指標值p的總和y’57(p105+...+p114)除以10所得到的平均值。然后基于x114/(y57×2)是否大于閾值α,執行確定(見圖7b)。

此后,每次最新的被檢測元件s、w被檢測到時,重復與上文類似的處理技術。

與上文類似,將稍后描述圖7b中的序號k。

<控制程序>

接下來參考圖8,將描述為了實現上述技術由打印機1的cpu191執行的控制程序。

在圖8中,響應于打印機1被供電之后執行預定操作(如,用于指示開始打印的操作),開始此流程圖所示的處理。

首先,在步驟s10中,cpu191確定是否由驅動馬達103驅動的壓板輥62和帶狀物拾取軸63的驅動而開始油墨帶狀物93的輸送。如果為否定,則確定不滿足(s10:否),則循環等待直到滿足為止。如果肯定,則確定滿足(s10:是),允許程序轉到步驟s15。如上所述,編碼器板25開始連同輸送開始一起旋轉,從而光敏傳感器26開始檢測旋轉中的編碼器板25的每個被檢測元件s、w。

在步驟s15中,cpu191獲取布置在編碼器板25上的被檢測元件s、w的總數m,m被預先存儲在適當位置(例如,rom192)(在圖3b所示的示例中,m=64)。

在步驟s20中,cpu191將變量n的值設置為n=0。隨后,程序轉到步驟s25。

在步驟s25中,確定光敏傳感器26是否已經檢測編碼器板25上的第n+1個被檢測元件(由于初始時n=0,第一個被檢測元件)s、w,換言之,確定對應于被檢測元件s、w的檢測脈沖(如上所述,見圖5a等)是否已經從光敏傳感器26經由i/o接口195輸入。確定不滿足(步驟s25:否),則循環等待,直到第n+1個被檢測元件s、w被檢測,并且如果第n+1個被檢測元件s、w被檢測,則確定滿足(步驟s25:是),允許程序轉移到步驟s30。

在步驟s30中,cpu191基于在步驟s25中的檢測結果計算第n+1個(因為初始時n=0,所以是第一個)脈沖指標值pn+1(也見圖6和圖7)。然后程序轉到步驟s32。

在步驟s32中,cpu191確定該時間點n的值是否大于或等于1。如果n<1(即n=0),則確定不滿足(步驟s32:否),在步驟s33中,程序在對n加1之后返回到步驟s25,重復同樣步驟。如果n>1,則確定滿足(步驟s32:是),允許程序轉移到步驟s35。

在步驟s35中,cpu191從在步驟s30中計算的第n+1個脈沖計數指標值pn+1和先前的第n個脈沖計數指標值pn(在從步驟s32經由步驟s33返回到步驟s25之前已經在步驟s30中算出),計算確定目標值xn=pn+1+pn。

隨后,在步驟s40中,cpu191確定在該時間點n的值是否小于或等于在步驟s15中獲取的m的值(n≤m)。如果n>m,則確定不滿足(s40:否),允許程序轉移到稍后描述的步驟s50,而如果n≤m,則確定滿足(s40:是),允許轉移到步驟s45。

在步驟s45中,cpu191確定n是否是奇數。如果否定(即,是偶數),確定不滿足(s45:否),允許轉移到稍后描述的步驟s60。如果肯定,則確定滿足(s45:是),允許轉移到步驟s55。

在步驟s55中,cpu191確定自然數k滿足n=2k-1,此后轉移到步驟s75。

在步驟s75中,cpu191確定n是否大于或等于3(n≥3)。如果n小于3,則確定不滿足(s75:否),允許轉移到步驟s140,而如果n大于或等于3,則確定滿足(s75:是),允許轉移到步驟s85。

在步驟s85中,cpu191依據到該時間點為止在步驟s30中的計算結果,計算出p1到pn-1的平均值yk-1(見圖6),此后轉移到步驟s105。

另一方面,在由于步驟s45中不滿足確定程序已經轉移到的步驟s60中,cpu191確定自然數k滿足n=2k,此后轉移到步驟s80。

在步驟s80中,cpu191確定n是否大于或等于4(n≥4)。如果否定,則確定不滿足(s80:否),允許轉移到稍后描述的步驟s140,而如果肯定,則確定滿足(s80:是),允許轉移到步驟s90。

在步驟s90中,cpu191依據到該時間點為止在步驟s30中的計算結果,計算出p1到pn-2的平均值yk-1(見圖6),此后轉移到步驟s105。

在步驟s105中,cpu191依據到該時間點為止在步驟s35中的計算結果和在步驟s85或s90中的計算結果,計算出xn-1/2yk的值,用于確定油墨帶狀物93的消耗完成狀態。

隨后,在步驟s120中,cpu191確定在步驟s105中算出的xn-1/2yk-1的值是否大于閾值α。如果否定,則確定不滿足(s120:否),允許轉移到稍后描述的步驟s140。如果肯定,則確定滿足(s120:是),允許轉移到步驟s130。

在步驟s130中,cpu191執行預定的帶結束處理(如適當地通知處理,諸如預定的警報顯示或者停止油墨帶狀物93的輸送),從而結束此流程。

另一方面,由于步驟s40中確定不滿足,程序已經轉移到步驟s50中時,以與步驟s45中相同的方式,cpu191確定n是否是奇數。如果否定(即,是偶數),則確定不滿足(s50:否),允許轉移到稍后描述的步驟s70。如果肯定,則確定滿足(s50:是),允許轉移到步驟s65。

在步驟s65中,以與步驟s55中相同的方式,cpu191確定自然數k滿足n=2k-1,此后轉移到步驟s95。

在步驟s95中,cpu191依據到該時間點為止在步驟s30中的計算結果算出pn-m到pn-1的平均值yk-1(見圖7),此后轉移到稍后描述的步驟s110。

另一方面,由于步驟s50中確定不滿足,程序已經轉移到的步驟s70中時,以與步驟s60中相同的方式,cpu191確定自然數k滿足n=2k,此后轉移到步驟s100。

在步驟s100中,cpu191依據到該時間點為止在步驟s30中的計算結果算出pn-m-1到pn-2的平均值yk-1(見圖7),此后轉移到步驟s110。

在步驟s110中,cpu191依據到該時間點為止在步驟s35中的計算結果和在步驟s95或s100中的計算結果,計算出xn-1/2yk-1的值,用于確定油墨帶狀物93的消耗完成狀態,此后轉移到稍后描述的步驟s125。

在步驟s125中,cpu191確定步驟s110中計算的xn-1/2yk-1的值或步驟s115中計算的xn-1/2yk的值是否大于閾值α。如果否定,則確定不滿足(s125:否),允許轉移到稍后描述的步驟s140。如果肯定,則確定滿足(s125:是),允許轉移到步驟s135。

在步驟135中,以與步驟s130中相同的方式,cpu191執行預定的帶結束處理(如適當地通知處理,諸如預定的警報顯示或者停止油墨帶狀物93的輸送),從而結束此流程。

另一方面,由于步驟s75、s120、s80、和s125中確定不滿足,程序已轉到的步驟s140中時,確定在步驟s10中開始的油墨帶狀物93的輸送是否已終止。如果否定,則確定不滿足(s140:否),在步驟s145中對n加1,之后程序轉回到步驟s25用于重復類似的處理。如果肯定,則在步驟s140中確定滿足(s140:是),使此流程結束。

<實施例的優勢>

在此實施例中,如上所述,首先在步驟s35中,cpu191從第n個脈沖計數指標值pn和與之鄰接的第n+1個脈沖計數指標值pn+1計算出確定目標值xn=pn+pn+1。這具有以下意義。在光學檢測應用于上述編碼器板25的情況下,編碼器板25的縫隙s和縫隙s之間的遮蔽部分w二者都作為被檢測元件。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光敏傳感器26的光學檢測允許例如從縫隙s檢測凸形脈沖,從遮蔽部分w檢測凹形脈沖(也參見圖5的示例)。此時,如果在編碼器板25上的縫隙s的寬度尺寸等于其上的遮蔽部分w的寬度尺寸,則由光敏傳感器26檢測的凸形脈沖的持續時間原本應當等于因此檢測的凹形脈沖的持續時間。

然而,實際上,如圖9所示,由于當穿過縫隙s時受光擴散(漫射)的影響,來自光敏傳感器26的光穿過縫隙s的時間成比例地大于光被遮蔽部分w遮蔽的時間。因此,原本相同的凸形脈沖的持續時間和凹形脈沖的持續時間可能并不彼此相等。

如圖10所示,可能由光學檢測時設定的閾值和信號值之間的數量關系而發生相同的情況。具體地,在以閾值1分隔“高”信號與“低”信號的情況下,凸形脈沖的持續時間隨后變成與凹形脈沖的持續時間相等,而在將信號以閾值2分隔成“高”和“低”的情況下,凸形脈沖的持續時間(即,“高”輸出的持續時間)變得短于凹形脈沖的持續時間(即,“低”輸出的時間)。

然而,盡管出現以上影響,一個凸形脈沖和一個凹形脈沖的總持續時間沒有變化,其表示為從檢測縫隙s中的一個的凸形脈沖的上升邊緣到檢測下一個上升邊緣的持續時間ta(見圖5a),或者表示為從檢測遮蔽部分w的一個的凸形脈沖的下降邊緣到檢測下一個下降邊緣的持續時間tb(見圖5a)。聚焦于這一事實,在此實施例中,如上所述,由第n個脈沖計數指標值pn(對應于凸形脈沖和凹形脈沖中的任一個)和與之鄰接的第n+1個脈沖指標值pn+1(對應于凸形脈沖和凹形脈沖中的另一個),計算出確定目標值xn(見圖8的步驟s35)。這使得能夠消除對光學檢測的擔心,從而實現高的準確度。

在此實施例中,cpu191在步驟s85、s90、s95、和s100中由預定范圍內的多個連續的脈沖計數指標值p計算平均值yk-1或者yk,此后在隨后的步驟s105、s110、s115中將預定的算術運算應用于確定目標值xn、平均值yk-1或者yk,從而計算出xn-1/2yk-1或者xn-1/2yk。在隨后的算術運算中用于計算xn-1/2yk-1或者xn-1/2yk的脈沖計數指標值p沒有任何變化和波動的影響的情況下,如上所述的多個脈沖計數指標值p的平均值yk-1或者yk能夠被用作為具有高可靠性的過去實際值。

在此實施例中,隨著油墨帶狀物93的消耗而增加n的同時,cpu191即時執行上述算術處理,并且依據即時計算的xn-1/2yk-1或者xn-1/2yk和上述閾值α之間的數量關系,確定油墨帶狀物93是否已經達到消耗完成狀態。如上所述,這使得相比于簡單地檢測對應于伸長介質的輸送量的脈沖計數值到達終止定義脈沖計數的技術,或者相比于簡單地等待在仍有預定數目的脈沖信號輸出時檢測元件而被檢測元件s、w未被檢測的技術,能夠更敏捷且以更高準確度地檢測油墨帶狀物93的消耗完成狀態。

特別在此實施例中,如之前參考圖7所述,對于編碼器板25的一次轉動特別是其最新的一次轉動,使用對應于被檢測元件s、w的脈沖計數指標值p執行處理,從而能夠可靠且準確地檢測消耗完成狀態。

特別在此實施例中,如之前參考圖6所述,即使對于編碼器板25的一次轉動,在油墨帶狀物93的輸送開始之后還沒有經過很長時間,并且被檢測元件s、w還沒有被檢測的情況下,使用對應于到目前為止檢測的被檢測元件s、w的脈沖計數指標值p而執行處理,從而能夠可靠地檢消耗完成狀態測。

特別在此實施例中,如參考圖6所述,特別地,緊接著輸送開始之后(換言之,緊接著打印動作開始之后)的動作的不穩定狀態的持續時間從確定目標中排除(參見圖6b的脈沖指標值p1和p2)。這消除了由不穩定狀態引發的不利影響,從而保證更可靠和準確地檢測消耗完成狀態。

本發明不局限于上述實施例,而是在不偏離其精神和技術理念的情況下可以進行各種修改。在適當時候,這種修改例將如下文中描述。

(1)使用不同于閾值α的閾值β的情形

例如,能夠依據每次執行圖8的步驟s30時,在步驟s30中計算的脈沖指標值p的值和不同的閾值β(如,大約200的值)之間的數量比較,連同xn-1/2yk-1(或者xn-1/2yk)和閾值α之間的數量比較一同確定油墨帶狀物93是否已經達到消耗完成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例如xn-1/2yk-1(或者xn-1/2yk)為大于β,則執行類似于步驟s130或者s135的帶結束處理。

根據此修改例,除了基于xn-1/2yk-1(或者xn-1/2yk)和閾值α之間的數量比較確定消耗完成狀態的技術之外,依據最新的脈沖計數指標值p本身的值,使用閾值β確定消耗完成狀態,從而能夠更可靠地檢測油墨帶狀物93的消耗完成狀態。

(2)除了油墨帶狀物以外的介質的應用

雖然在上述實施例中,通過消耗完成狀態待被確定的伸長介質是通過來自打印頭61的熱量而在管9上執行熱轉印的熱轉印帶狀物的示例,對該情形已經給出描述,但是這不是限制性的。伸長介質能夠是當執行打印時從帶預先纏繞進的適當的卷被饋送出且被消耗的打印接收帶。上述技術能夠應用于這種打印接收帶。而且,伸長介質能夠是類似于管9的打印接收管,只要其當執行打印時從管預先纏繞進的適當的卷被饋送出且被消耗。上述技術能夠應用于這種打印接收管。

(3)排除緊接著切割前后的持續時間

例如,在使用打印接收帶或者打印接收管作為在(2)中描述的伸長介質的情況下,帶或者管能夠通過布置在打印機內的切割器(在此示例中,切割器64)切割,從而其在通過打印頭形成印刷物之后具有用戶所期望的長度。此修改例對應于這種情形,并且在通過切割器的切割動作前后的預定持續時間內不執行關于如上所述的消耗完成狀態的確定,但是除了該預定持續時間之外執行關于消耗完成狀態的確定。

因為在此實施例中,在由切割器切割時,切割動作的不穩定狀態從確定目標中被排除,所以能夠消除由不穩定的狀態引發的不利影響,并且能夠更可靠和準確地檢測消耗完成狀態。

(4)其他

以上出現描述的“豎直”、“平行”、“平面”等的情形中,該術語不是以嚴格意義而被使用。“豎直”、“平行”、“平面”等允許設計或者制造容差和誤差,分別意指“大體上豎直”、“大體上平行”、“大體上平面”等。

上述描述中有外觀上尺寸或者大小“相同”、“相等”、和“不同”的表述的情形,該表述不是以嚴格意義而被使用。“相同”、“相等”、和“不同”等允許設計或者制造容差和誤差,分別意指“大體上相同”、“大體上相等”、和“大體不同”等。然而,需要注意,與上述不同的是,當描述有諸如閾值或者參考值的給定標準值或者分段值時,與之一同使用的“相同”、“相等”、和“不同”等術語具有其相應的嚴格意義。

在上文中,圖4所示的箭頭表示信號流動的示例,不意指限制信號的流動方向。

圖8的流程圖不意指限制本發明于所示程序,在不偏離本發明的精神和技術理念的情況下,其中的步驟能夠添加或者刪除或者能夠改變順序。

除了上文,基于實施例和修改例的技術能夠為了應用而適當地組合。

當前第1頁1 2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