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導磁、耐熱型金屬薄膜復合套管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應用在打印機、復印機、傳真機內的熱定影設備,特別涉及一種導磁、耐熱型金屬薄膜復合套管。
背景技術:
由于當今計算機技術產品的極大普及和應用,其相關聯的外部輸出設備,如打印機、數碼復印機、傳真機等也相應得到了極大普及和應用。從節省能源、快速操作等方面考慮,目前打印機、數碼復印機、傳真機內的熱定影技術,較之前期產品技術有了較大改進,比較明顯的表現即為現今實現定影功能主要部件定影輥,均選擇了比較薄型壁厚復合套管,同時還有部分定影結構要求薄型復合套管還要具有磁性。對于這一特殊要求產品的研制及生產,近幾年雖然國內外部分人們及廠家已有所研究生產,但截止目前研究生產此項技術產品人員,大部分還是局限在應用耐熱型樹脂材料進行生產加工。對于耐熱又導磁的金屬薄膜復合套管很少有人能夠生產。另如按照大家熟知的傳統工藝,如用拉延方法生產制造此類金屬薄膜,對于壁厚均勻性要求如此高,壁厚又非常薄及長度范圍較寬的上述產品其生產技術將難以完成。對于其他類生產方法、生產技術難度、生產成本控制及能否批量合格生產,也將面臨極大限制。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韌性好、抗拉強度較高、快速導熱、導磁性好、使用壽命長的導磁耐熱型金屬薄膜復合套管。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導磁、耐熱型金屬薄膜復合套管,由內層、中層和外層三層結構組成,其特征在于內層為導磁、耐熱金屬薄膜層,其可由導磁金屬通過電鑄方法形成;中層為粘接層或橡膠層;外層為聚四氟薄膜。
上述導磁、耐熱金屬薄膜可由鎳、鎳鐵、鎳鈷、鎳鈷銅通過電鑄方法形成,其厚度為10-200微米。
上述粘接層或橡膠層的厚度為5-30微米。
上述所述粘接層采用耐熱聚酰胺酸樹脂,橡膠層采用耐熱硅橡膠類。
上述聚四氟薄膜的厚度為10-30微米。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由于制備金屬薄膜層使用的鎳、鎳鐵、鎳鈷、鎳鈷銅導磁金屬,因而具有韌性好、抗拉強度高、導熱性好、導磁性高、使用壽命長的優點。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A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一種導磁、耐熱型金屬薄膜復合套管,由內層——15微米膜厚的導磁、耐熱金屬薄膜層1、涂覆在內層上的10微米厚的中層—粘接層2和噴涂在粘接層上的外層——15微米厚的聚四氟樹脂層3組成。所述粘接層采用耐熱聚酰胺酸樹脂。
實施例2一種導磁、耐熱型金屬薄膜復合套管,由內層——20微米膜厚的導磁、耐熱金屬薄膜層1、涂覆在內層上的15微米厚的中層—粘接層2和噴涂在粘接層上的外層——20微米厚的聚四氟樹脂層3組成。所述粘接層采用耐熱聚酰胺酸樹脂。
實施例3一種導磁、耐熱型金屬薄膜復合套管,由內層——30微米膜厚的導磁、耐熱金屬薄膜層1、涂覆在內層上的30微米厚的中層——橡膠層2和套接在橡膠層上已成形的30微米厚的外層——聚四氟薄膜3組成。上述橡膠層采用耐熱硅橡膠類。
實施例4一種導磁、耐熱型金屬薄膜復合套管,由內層——10微米膜厚的導磁、耐熱金屬薄膜層1、涂覆在內層上的5微米厚的中層—橡膠層2和套接在橡膠層上已成形的10微米厚的外層——聚四氟薄膜3組成。上述橡膠層采用耐熱硅橡膠類。
權利要求1.一種導磁、耐熱型金屬薄膜復合套管,由內層、中層和外層三層結構組成,其特征在于內層為導磁、耐熱金屬薄膜層,其可由導磁金屬通過電鑄方法形成;中層為粘接層或橡膠層;外層為聚四氟薄膜。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磁、耐熱型金屬薄膜復合套管,其特征在于上述導磁、耐熱金屬薄膜可由鎳、鎳鐵、鎳鈷、鎳鈷銅通過電鑄方法形成,其厚度為10-200微米。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磁、耐熱型金屬薄膜復合套管,其特征在于上述粘接層或橡膠層的厚度為5-30微米。
4.根據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導磁、耐熱型金屬薄膜復合套管,其特征在于上述所述粘接層采用耐熱聚酰胺酸樹脂,橡膠層采用耐熱硅橡膠類。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磁、耐熱型金屬薄膜復合套管,其特征在于上述聚四氟薄膜的厚度為10-30微米。
專利摘要一種導磁、耐熱型金屬薄膜復合套管,由內層、中層和外層三層結構組成,其特征在于內層為導磁、耐熱金屬薄膜層,其可由導磁金屬通過電鑄方法形成;中層為粘接層或橡膠層;外層為聚四氟薄膜。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由于制備金屬薄膜層使用的鎳、鎳鐵、鎳鈷、鎳鈷銅導磁金屬,因而具有韌性好、抗拉強度高、導熱性好、導磁性高、使用壽命長的優點。
文檔編號G03G15/20GK2872426SQ200620025370
公開日2007年2月21日 申請日期2006年2月20日 優先權日2006年2月20日
發明者龐力 申請人:天津市奧維工貿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