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顯影裝置和具有該顯影裝置的圖像形成裝置的制作方法
顯影裝置和具有該顯影裝置的圖像形成裝置技術領域
以下說明涉及一個以上結合在諸如激光打印機等的圖像形成裝置中的顯影裝置。
背景技術:
已知一種顯影裝置,該顯影裝置結合在圖像形成設備中并且被構造用于在感光 體上顯影靜電潛像(例如,參見日本臨時專利申請第2007-188109)。在顯影裝置的殼體 上,構造用于容納調色劑的調色劑容器形成在靠近設置有顯影輥的顯影室的位置上。另 外,顯影裝置的殼體具有將顯影室中的顯影輥的外周表面部分地向外部露出的開口。
調色劑容器中的調色劑保持在顯影輥的外周表面上,之后,通過開口調色劑被 供應到感光體以在感光體上顯影靜電潛像。顯影裝置具有由PET片形成的附接在其上的 下膜層,以防止調色劑從顯影輥的外周表面和下輪緣之間泄漏,該下輪緣從開口的下側 為殼體的開口形成邊緣。下膜層具有利用雙面膠帶而被附接到殼體的下輪緣的基端,和 構造為從顯影輥的下方與顯影輥的外周表面接觸的自由端。從而,下膜層密封下輪緣和 顯影輥的外周表面之間的間隔。發明內容
在上述顯影裝置中,使用雙面膠帶將下膜層附接到殼體上。因此,當雙面膠帶 起皺時,下膜層的自由端可能不會均勻地接觸顯影輥的外周表面,使得在下膜層的自由 端和顯影輥的外周表面之間可能會形成不希望有的間隔。由于這個原因,需要下膜層仔 細地附接到殼體上從而防止雙面膠帶起皺,這是一件相當麻煩的事。
另外,當下膜層的自由端不能充分地按向顯影輥的外周表面時,使用該顯影裝 置,可能在下膜層的自由端和顯影輥的外周表面之間產生間隔,導致不能充分地防止調 色劑從殼體的下輪緣和顯影輥的外周表面泄漏出去。
本發明的方面的有利之處在于提供一種或者多種用于顯影裝置的改進構造,該 構造能夠可靠地防止顯影劑從顯影構件的外周表面和殼體之間泄漏,而不需要麻煩地附 接密封構件。
根據本發明的方面,提供一種顯影裝置,包括殼體,該殼體構造用于容納顯影 劑,該殼體具有開口;顯影構件,該顯影構件由殼體可旋轉地支撐在開口中,并且被構 造用于將顯影劑保持在其外周表面上;第一密封構件,該第一密封構件在與顯影構件的 旋轉軸平行的第一方向上從殼體延伸到顯影構件的外周表面,并且該第一密封構件包括 設置在殼體的一側上的基端和設置在顯影構件的外周表面的一側上的自由端,該自由端 接觸顯影構件的外周表面在第一方向上的整個長度,從而防止容納在殼體中的顯影劑從 殼體和顯影構件的外周表面之間泄漏出去;和彈性構件,該彈性構件被設置在殼體和第 一密封構件的自由端之間從而面對顯影構件的外周表面在第一方向上的整個長度,并且 該彈性構件構造用于抵靠顯影構件的外周表面在第一方向上的整個長度按壓第一密封構件的自由端。根據上述構造的顯影裝置,第一密封構件被構造用于密封殼體和顯影構件的外 周表面之間的間隔。從而,能夠防止顯影劑從殼體和顯影構件的外周表面泄漏出去。另外,在這種構造中,通過將第一密封構件的自由端夾緊在彈性構件和顯影構 件的外周表面之間而固定第一密封構件。從而,能夠簡單地附接第一密封構件,而不需 要雙面膠帶。另外,在這種構造中,彈性構件被構造用于將第一密封構件的自由端壓靠顯影 構件的外周表面在第一方向上的整個長度。從而,第一密封構件的自由端能夠可靠地與 顯影構件的外周表面在第一方向上的整個長度接觸。從而,能夠可靠地防止顯影劑從第 一密封構件的自由端和顯影構件的外周表面之間泄漏。這樣可以可靠地防止顯影劑從殼 體和顯影構件的外周表面之間泄漏。根據本發明的發明,進一步提供一種用于在紙張上打印圖像的打印機。打印機 包括可拆卸地結合在其中的顯影裝置。顯影裝置包括殼體,該殼體構造用于容納顯影 劑,該殼體具有開口;顯影構件,該顯影構件由殼體可旋轉地支撐在開口中,并且被構 造用于將顯影劑保持在其外周表面上;第一密封構件,該第一密封構件在與顯影構件的 旋轉軸平行的第一方向上從殼體延伸到顯影構件的外周表面,并且該第一密封構件包括 設置在殼體側上的基端和設置在顯影構件的外周表面側上的自由端,該自由端接觸顯影 構件的外周表面在第一方向上的整個長度,從而防止保存在殼體中的顯影劑從殼體和顯 影構件的外周表面之間泄漏;和彈性構件,該彈性構件被設置在殼體和第一密封構件的 自由端之間從而面對顯影構件的外周表面在第一方向上的整個長度,并且該彈性構件構 造用于將第一密封構件的自由端壓靠顯影構件的外周表面在第一方向上的整個長度。如上述構造的圖像形成裝置能夠提供與上述顯影裝置所產生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圖1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的一個以上方面的實施例中的打印機的內部構造的截面 側視圖。圖2A是當從左前側看時根據本發明的一個以上方面的實施例中的顯影盒的立體 圖。圖2B是根據本發明的一個以上方面的實施例中的顯影盒的正視圖。圖3是根據本發明的一個以上方面的實施例中的顯影盒的沿著圖2B所示的A-A 線的剖視圖。圖4A是在顯影輥和層厚調節片被移走的狀態下根據本發明的一個以上方面的實 施例中的顯影盒的仰視圖。圖4B是根據本發明的一個以上方面的實施例中的、具有被加到圖4A所示的狀 態的密封構件的顯影盒的仰視圖。圖5A是當從左前側看時根據本發明的一個以上方面的實施例中的顯影盒的第一 框架的立體圖。圖5B是根據本發明的一個以上方面的實施例中的顯影盒的、下膜層被附接在其上的第一框架的立體圖。
圖5C是根據本發明的一個以上方面的實施例中的顯影盒的、側密封構件被附接 在其上的第一框架的立體圖。
圖6A是根據本發明的一個以上方面的實施例中的顯影盒的第二框架的右視圖。
圖6B是根據本發明的一個以上方面的實施例中的顯影盒的第二框架沿著圖6A 所示的B-B線的的后剖視圖。
圖7A是附接到根據本發明的一個以上方面的實施例中的顯影盒的層厚調節片的 仰視圖。
圖7B是附接到根據本發明的一個以上方面的實施例中的顯影盒的層厚調節片的 俯視圖。
圖8A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的一個以上方面的實施例中的下膜層和彈性構件的立體 圖。
圖8B顯示當從上前側看時根據本發明的一個以上方面的實施例中的處于附接到 顯影盒的狀態的下膜層和彈性構件。
具體實施方式
注意,以下說明將闡述元件之間的各種連接。注意,除了具體說明之外,這些 連接通常可能是直接或間接的,并且本說明書沒有限制這一方面。
在下文中,將參考
根據本發明的方面的實施例。應該注意,以下說明 中所參考的方向是基于圖中所示的方向的定義來確定的。
1.打印機的整體構造
本實施例的打印機1是彩色打印機。如圖1所示,打印機1包括大致形成為箱 型的主體殼2。
在主體殼2中,四個感光鼓3沿著前后方向設置。每個感光鼓3被構造為繞著 在左右方向(以下同樣表示為寬度方向)上延伸的其的旋轉軸線旋轉。每個感光鼓3被 設置為面對柵控式電暈充電裝置4和顯影輥5。另外,具有四個顯影盒6,每一個顯影盒 6被設置在靠近并且高于對應的一個感光鼓3的位置。每個顯影盒6以可拆卸的方式被附 接到主體殼2。在每個顯影盒6中,顯影輥5被構造用于將調色劑保持在其外周表面上。
在圖像形成的操作中,每個感光鼓3的外周表面由充電裝置4均勻地充電,之后 通過設置在主殼體2上方的掃描單元7發射的激光束而被曝光。從而,基于圖像數據的 靜電潛像被形成在每個感光鼓3的外周表面上。通過粘附從而保持在對應的一個顯影輥 5上的調色劑使每一個感光鼓3的靜電潛像可視化。S卩,調色劑圖像形成在每個感光鼓3 的外周表面上。
饋紙盒8被設置在主體殼2中的下側,紙張S在上下方向上堆疊在饋紙盒8中。 在圖像形成的操作中,拾取輥9向上拾取頂端的一張紙S,饋紙盒8中頂端的紙張的后端 作為饋紙方向的前端。
傳送帶11是環形帶。在由傳送帶11圍繞的內區域中,具有四個轉印輥12,轉 印偏壓作用在每個轉印輥12上。每個轉印輥12被構造為越過環形帶11的上側部分IlA 面向對應的一個感光鼓3。紙張S由一對套準輥10饋送,并且被傳送到轉印帶11的上側部分11A。轉印帶11在圖1所示的逆時針方向旋轉的同時,在饋紙方向上向前饋送在 其上側部分IlA上的紙張S。此時,通過作用到對應的轉印輥12的轉印偏壓,每個感光鼓3的外周表面上的 調色劑圖像以依次覆蓋的方式被轉印到由傳動帶11傳送的紙張S上。注意,感光鼓3上 的各個調色劑圖像彼此并不相同。因此,四個顏色的調色劑圖像被覆蓋在紙張S上,從 而在紙張S上形成彩色圖像。在其上形成彩色圖像的紙張S被傳送帶11向前連續地傳送 到設置在傳送帶11的前面的定影單元13。當紙張S經過定影單元13時,轉印到紙張S上的調色劑圖像被熱定影到紙張S 上。之后,紙張S通過饋送輥14被向上饋送,同時其運動方向從向前的方向轉到向后的 方向。之后,紙張S被排出到形成在主體殼2上的獲取盤15上。上述過程是利用打印 機1形成圖像的流程。2.顯影盒在以下的說明中,將說明附接到主體殼2的狀態下的顯影盒6。除了各個顯影盒 6不同的調色劑顏色之外,四個顯影盒6均以相同的方式被構造。顯影盒的總體概述如圖3所示,每個顯影盒6在顯影殼體20內包括顯影輥5、層厚調節片21和供 應輥22。顯影殼體20被形成為在左右方向(寬度方向)上延長的箱型形狀,并且設置有 形成在顯影殼體20的下端上的開口 23 (還可見圖2A和2B)。顯影殼體20具有從顯影殼 體20的前壁24連續地延伸到后壁25的分隔壁26。在分隔壁26的后端和后壁25之間具 有預定距離的間隔,并且連通孔27形成在該間隔中。在顯影殼體20內,相對于分隔壁 26的上側區域被限定作為調色劑容器室28。同時相對于分隔壁26的下側區域被限定作 為構造成與開口 23相連通的顯影室29。調色劑容器室28與顯影室29通過連通孔27彼 此相連通。顯影輥5沿寬度方向具有其縱向方向。顯影輥5包括在寬度方向上延伸的圓柱 實心輥軸5A,和覆蓋除了輥軸5A在寬度方向上的兩端之外的輥軸5A的圓柱中空橡膠輥 5B。當沿寬度方向看時,輥軸5A和橡膠輥5B同心地形成。顯影輥5收容在顯影室29 中并且被顯影殼體20可旋轉地支撐。當在寬度方向看時,顯影輥5的環形中心對應顯影 輥5的旋轉軸。顯影輥5的旋轉軸在寬度方向上延伸。顯影輥5從開口 23露出到下前 側,面對且接觸對應的感光鼓3的后上側(見圖1)。從而,顯影輥5繞著開口 23可旋轉 地被顯影殼體20的(一部分)支撐。層厚調節片21包括形成為在寬度方向上延長的薄板的板簧30,和設置在板簧30 的后端上的壓力接觸橡膠31。板簧30設置為面對分隔壁26的后前側。由于板簧30的 彈力,壓力接觸橡膠31可以確保與顯影輥5(橡膠輥5B)的外周表面的上側按壓接觸。 供應輥22以與顯影輥5的相同方式在寬度方向上具有其縱向方向。供應輥22被設置在 靠近調色劑容器室28與顯影室29之間的邊界的位置(即,連通孔27下方)。供應輥22 被顯影殼體20可旋轉地支撐。供應輥22的旋轉軸線沿寬度方向上延伸。供應輥22與 顯影輥的后上側接觸。調色劑容器室28保存要被供應到顯影輥5的調色劑。作為調色劑的實例,可以使用單獨非磁性的聚合調色劑。聚合調色劑包括大致球形的粒子并且具有很好的流動 性。攪拌器32被設置在調色劑容器室32中。攪拌器32被構造為繞著沿寬度方向上延 伸的旋轉軸線旋轉。在上述圖像形成的操作中,保存在調色劑容器室觀中的調色劑在被 旋轉的攪拌器32攪拌的同時,從連通孔27落入顯影室四。從而,調色劑被供應到供應 輥22。之后,在供應輥22的旋轉下,調色劑被供應到顯影輥5。隨著顯影輥5的旋轉, 供應到顯影輥5的調色劑進入層厚調節片21的壓力接觸橡膠31和顯影輥5 (橡膠輥5B) 的外周表面之間。這里,根據調色劑的厚度來調節調色劑,并且調色劑以薄層的形式被 保持在顯影輥5的外周表面上。S卩,層厚調節片21調節在顯影輥5的外周表面上的調色 劑的厚度,壓力接觸橡膠31接觸顯影輥5的外周表面。
(2)顯影盒的細節
在以下說明中,如圖3的粗虛線所示,從右側看顯影輥5逆時針旋轉。
(2-1)顯影殼體
如圖2A和2B所示,顯影殼體20包括左壁33和右壁;34,和頂壁35,以及上述 的前壁M和后壁25,左壁33和右壁34設置為彼此面對且在寬度方向上具有預定間隔。
這里,后壁25在朝著前下側延伸的同時,前壁M大致豎直延伸(見圖幻。艮口, 前壁M和后壁25之間在前后方向上的間隙向下變小。在前后方向上面對供應輥22的、 后壁25在上下方向上的中間部分向后突出呈弧形,從而沿著供應輥22的后側外周表面彎 曲(以下,稱為突出部25A,見圖3)。后壁25的下端在寬度方向上延伸。
左壁33被設置在前壁M的左端和后壁25的左端之間。右壁34被設置在前壁 M的右端和后壁25的右端之間。如上所述,前壁M和后壁25之間在前后方向上的間 隔向下變小。因此,左壁33和右壁34中的每一個都具有三角形狀從而向下變窄。頂壁 35從由前壁M、后壁25、左壁33和右壁34的上端所圍繞的圍繞部分的上端密封所圍繞 的部分。頂壁35具有柄,該柄與頂壁35 —體地設置在頂壁35的上表面在寬度方向上的 中間位置上。柄35A被構造用來在移動顯影盒6時被抓握。
前壁M的下端在寬度方向上延伸,并且位于高于后壁25、左壁33、和右壁34 中的每一個的下端部的位置上。上述開口 23被限定為被前壁對、后壁25、左壁33和右 壁34所圍繞。從而,從前側看,開口 23被大致形成為在寬度方向上延長的矩形形狀。 另外,上述顯影室四被限定為被從前壁M的下端連續向后延伸的分隔壁沈、后壁25 (更 具體地,突出部25A和低于突出部25A的部分)、和左壁33和右壁34的下端所圍繞(見 圖3)。
應該注意,如圖4A所示,在顯影殼體20中,包括分隔壁沈和前壁M的整體部 分(以下稱為第二框架37,參見用點狀圖案填充的部分)和除了第二框架37之外的部分 (以下稱為第一框架36)最初是分離的部件。
(2-1-1)第一框架
如圖5A所示,第一框架36形成盤形形狀,其前表面36A大致完全地敞開。第 一框架36具有形成上述開口 23,該開口 23形成在從下側靠近前表面36A的下表面36B 上。開口 23與前表面36A的開口部分相連。
左壁33包括下端部,該下端部是限定開口 23的一部分,被稱為限定部分33A。 右壁34包括下端部,該下端部是限定開口 23的一部分,被稱為限定部分34A。限定部分33A的下端表面33B形成下表面36B的左端。限定部分34A的下端表面34B形成下 表面36B的右端。下端表面33B包括設置在其前側的附接表面33C。下端表面34B包 括設置在其前側的附接表面34C。形成一對的附接表面33C和34C分別設置在開口 23 在寬度方向上的兩外側。附接表面33C相對于下端表面33B的一部分在寬度方向上向內 (即,向右或者朝著開口 23)突出,下端表面33B位于相對于附接表面33C的后側的位置 上。附接表面34C相對于下端表面34B的一部分在寬度方向上向內(即,向左或者朝著 開口 23)突出,下端表面34B位于相對于附接表面34C的后側的位置上。當在寬度方向 上看時,附接表面33C和34C大致在相同的平面上。當從下側看時,附接表面33C和34C中的每一個形成大致矩形的形狀。另外, 附接表面33C和34C中的每一個的內端(即,附接表面33C的右端和附接表面34C的左 端)在寬度方向上沿著前后方向大致直線延伸。附接表面33C和34C中的每一個的前端 沿著寬度方向大致直線延伸。附接表面33C和34C中的每一個的內端和前端之間的中間 部分彎曲成階梯狀。另外,附接表面33C和34C中的每一個包括螺絲孔38,該螺絲孔38 位于從附接表面33C和34C中的每一個在寬度方向上的中心稍微向外偏移的位置上。每一個限定部分33A和34A包括軸插入槽39,該軸插入槽39使得每個限定部分 (33A,34A)的下端(為開口 23形成邊緣的下端)形成凹口從而向后上側開口。每個軸 插入槽39的最深部分(后上端)位于緊固顯影輥(更嚴格地說,輥軸5A,見圖3)的位 置上。第一框架36包括繞著開口 23設置的密封基座40 (在顯影室29內)。密封基座 40分別與左壁33的限定部分33A和右壁34的限定部分34A整體地形成。另外,密封 基座40在寬度方向上分別從左壁33和右壁34的內側表面向內延伸。密封基座40設置 在第一框架36中在開口 23的寬度方向的兩端上。每個密封基座40位于相對于附接表面 33C和34C中的一個的后側上,該附接表面在寬度方向上與密封基座在相同側上。當在寬度方向上看時,每個密封基座40形成為弧形表面,該弧形表面向后凹陷 從而沿著由顯影殼體20支撐的顯影輥5(見圖3)的外周表面彎曲。具體地,靠近對應的 一個軸插入槽39,每個密封基座40被分為下側(后側)第一表面40A和上側(前側)第 二表面40B。在每個密封基座40中,第一表面40A以彎曲的方式從軸插入槽39朝著前 下側延伸,并且第二表面40B以彎曲的方式從軸插入槽39朝著前上側延伸。以下,包含在第一框架36中的后壁25的下端的前表面(部分地限定顯影室29 的后側)被稱為后壁限定表面25B。后壁限定表面25B被夾在沿著左右方向設置的兩個 密封基座40(第一表面40A)之間。后壁限定表面25B的上半部分是彎曲表面25C,當 在寬度方向上看時,該彎曲表面25C形成為以弧形形狀朝著后下側突出。另外,后壁限 定表面25B的下半部分是平坦表面25D,該平坦表面從彎曲表面25C的下端朝著前下側 大致直線延伸(同樣見圖3)。三個接合凸起41 (41A和41B)分別在平坦表面25D在寬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心的 位置、左端的位置和右端的位置上與平坦表面25D整體地形成。參考圖3虛線所圍繞的 區域的放大視圖,每個接合凸起41以整體的方式包括突出部42和彎曲部43,突出部42 從平坦表面25D向前突出,彎曲部43以彎曲的方式從突出部42的前端朝著前下側延伸。相對于如圖3所示的由顯影殼體20支撐的顯影輥5,彎曲部43更大程度的彎曲(從顯影輥幻。平坦表面25D和每個突出部42之間的角度θ被設為等于或者小于90度。
(2-1-2)第二框架
如圖6Α所示,第二框架37是通過整合分隔壁沈和前壁M而構成的,并且被形 成為在寬度方向上延長,第二框架37的下端向后彎曲。
如圖4Α所示,當從下側看時,分隔壁沈形成為在寬度方向上延長的矩形形狀。 分隔壁沈在左右方向上的每一端在前后方向上大致直線延伸。分隔壁沈在寬度方向上 的尺寸(即,分隔壁沈的左端和右端之間的距離)稍微小于第一框架36的左壁33 —側 上的附接表面33C和第一框架36的右壁34 —側上的附接表面34C之間的距離。
分隔壁沈的下表面是平坦的,大致越過其的整個區域,并且以下稱為面向表面 26Α。在面向表面^A上,多個肋50(在實施例中,三個肋50)在寬度方向上以預定距 離的間隔與面向表面26Α —體地形成。每個肋50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從面向表面26Α 向下突出(見圖6)。分隔壁沈的后端在寬度方向上大致直線延伸,并且多個梁51(在本 實施例中,兩個梁51)與分隔壁沈一體地形成在分隔壁沈的后端在寬度方向上的中間區 域中。每個梁51在前后方向上延長,并且從分隔壁沈的后端向后延伸。
另外,如圖6Β所示,在第二框架37中,前壁M具有形成為在寬度方向上延長 的矩形形狀的后表面。此外,在前壁M的后表面上,聯接肋53沿著后表面的輪廓一體 地形成,從而從后表面稍微向后突出。沿著形成為在寬度方向上延長的與后表面的輪廓 相似的矩形形狀的外形,聯接肋53設置在前壁M的后表面的輪廓內。然而,聯接肋53 在前壁M的后表面的下端上被分開。上述三個肋50位于分開的區域中(即,在聯接肋 53被分開的區域中)。
另外,在前壁M的后表面的下端側上,聯接肋53的相對于分開區域的左部 (即,下左肋53Α)和右部(即,下右肋53Β)沿著寬度方向直線延伸。在下左肋53Α和 下右肋53Β在寬度方向上的每個內側端上形成有止動肋52。每個止動肋52從下左肋53Α 和下右肋53Β中對應的一個向下延伸,直到前壁M的后表面的下邊緣。注意,止動肋52 不只可以設置到第二框架37,而且也可以設置到第一框架36 (見圖5Α至5C),或者可只 設置到第一框架36。
(2-1-3)顯影盒的裝配
參考圖4Β,將說明顯影殼體20的裝配。為了裝配包含第一框架36和第二框架 37的顯影殼體20,將第二框架37與第一框架36結合,從而從前側覆蓋第一框架36的開 口前表面36Α。
具體地,第二框架37的前壁M從前側關閉第一框架36的開口前表面36Α。此 時,止動肋52和前壁M的聯接肋53 (見圖6Β)從前側接觸第一框架36的形成為開口前 表面36Α的邊緣的部分(以下稱為邊緣部36C,見圖5Α至5C),并且以超聲焊接方式與 邊緣部36C連接。從而,當第二框架37的聯接肋53和止動肋52以焊接的方式與第一框 架36的邊緣部36C連接從而使得第二框架37與第一框架36連接時,可以完成裝配顯影 殼體20。
在這種狀態下,第二框架37的分隔壁沈被適配在包含在第一框架36中的左壁 33的附接表面33C和右壁34的附接表面34C之間。因此,是分隔壁沈的下表面的面向表面沈人被布置在兩個附接表面33C和34C之間。在這種狀態下,當在寬度方向上看 時,面向表面26A大致在與兩個附接表面33C和34C相同的平面上(見圖3)。
在顯影盒20以上述方式被裝配的狀態下,第二框架37的分隔壁沈的每個梁51 從前側接觸第一框架36的后壁25。從而,可以確保顯影殼體20的繞著連通孔27的部 分具有足夠的硬度。從而,在裝配顯影殼體20的狀態下,為第一框架36的前表面36A 形成邊緣的邊緣部36C與前壁M的肋(即,聯接肋53和止動肋5 之間沒有間隔(見圖 6)。同時,間隔(以下稱為第一間隔X,見圖4A和4B)不可避免地形成,每一個間隔 在寬度方向上在附接表面33C和34C中對應的一個和設置在附接表面33C和34C之間的 面向表面^A之間。形成在面向表面^A在寬度方向上的兩側中的對應的一側上的每個 第一間隔X沿著前后方向在第一表面^A和附接表面33C和34C中對應的一個之間大致 直線延伸。另外,每個第一間隔X與連通孔27和調色劑容器觀相連通(見圖3)。
另外,附接表面33C和34C中的每一個的前端形成上述邊緣部分36C的一部分 (見圖5A至5C)。左附接表面33C的前端從后側面對前壁M的下端的相對于分隔壁沈 的左部分。右附接表面34C的前端從后側面對前壁M的下端的相對于分隔壁沈的右部 分。因此,沿著寬度方向大致直線延伸的間隔(下文稱為第二間隔Y)分別形成在以下兩 個區域中其中一個區域在附接表面33C的前端和前壁M的下端相對于分隔壁沈的左 部分之間,另一個區域在附接表面34C的前端和前壁M的下端相對于分隔壁沈的右部分 之間。每個第二間隔Y在寬度方向上在其內側端上是連續的,第一間隔X中的每一個的 前端在寬度方向上在與第二間隔Y相同的側上。應該注意,在每個第二間隔Y上設置有 下左肋53A和下右肋53B中的對應的一個。從而,通過下左肋53A和下右肋53B中對應 的一個可以封閉每個第二間隔Y和調色劑容器觀之間的連通(見圖3)。
從而,調色劑容器28 (見圖幻通過連通孔27和左右第一間隔X與顯影室四相 連通。但是,除了通過連通孔27和左右第一間隔X的連通之外,調色劑容器觀被與外 部切斷(密封)。另外,在以焊接方式與第一框架36的邊緣部36C連接的狀態下,每一 個上述止動肋52在第二間隔Y在寬度方向上的相同側上。因此,通過對應的一個止動肋 52,每個第二間隔Y被封閉并且被在中間分開。
(2-2)層厚調節片
參考圖7A說明層厚調節片21。在層厚調節片21中,壓力接觸橡膠31設置在 板簧30的下表面30A的后端上,沿著寬度方向。板簧30包括通孔60,該通孔形成在板 簧30的前端在寬度方向上的每一側上。每個通孔60在上下方向上穿透板簧30。通孔60 的左邊一個60A被形成為在寬度方向上稍微地沿長。通孔60的右邊一個60B是圓孔。
如圖7B所示,板簧30的上表面30B具有密封構件61 (在圖7B中用點填充)。 密封構件61形成為在寬度方向上延長的條形形狀。密封構件61在寬度方向上具有與板 簧30相同的長度。另外,密封構件61由諸如海綿的彈性材料制成。密封構件61整體 地具有第一部62和第二部63,第一部62在寬度方向上延長,第二部63分別地設置在第 一部62在寬度方向上的兩側上。第一部62在寬度方向上的每一端稍微地向后彎曲。第 二部63從第一部62在寬度方向上的兩端分別向前(即,垂直于寬度方向的方向)延伸。 因此,當從上側看時,密封構件61與其的開口前側整體地形成為在前后方向上扁平的U 型。即,密封構件61具有凹陷區域61A,該凹陷區域61A被形成為從密封構件61的前端向后凹陷。
密封構件61被從上側附接到板簧30的上表面30B,例如利用雙面膠帶。在這 種狀態下,第一部62的后端位于板簧30的后端的稍前面。每個第二部63的前端位于與 板簧30的前端部重合。左第二部63A靠近左通孔60A的右側。右第二部63B靠近右通 孔60B的左側。在這種狀態下,板簧30的上表面30B包括圍繞部30C,該圍繞部30C被 第一部62和左右第二部63環繞著。
如圖2所示,在具有附接到板簧30的密封構件61的層厚調節片21中,螺絲64 插入形成在板簧在寬度方向上的兩端中的每一個通孔60內(見圖7A和7B)。另外,每 個螺絲64被擰入在寬度方向上與螺絲64在相同側上的螺絲孔38中的對應的一個(見圖 4A)。從而,層厚調節片21被從下側附接到其中形成有螺絲孔38的左壁33的附接表面 33C和其中形成有螺絲孔38的右壁34的附接表面34C。
在這種狀態下,層厚調節片21被設置在左壁33和右壁34之間且被緊固到左壁 33和右壁34。從而,如圖3所示,板簧30被構造為從下側越過密封構件61面對附接表 面33C和34C以及分隔壁26。另外,分隔壁沈的下表面(即,面向表面26A)從上側 面對附接表面33C和34C之間的板簧30的一部分(見圖4A)。
每個螺絲64被螺紋擰入螺絲孔38中的對應的一個(見圖4)。因此,在將螺絲 64擰入螺絲孔38的力的作用下,密封構件61被夾在和壓縮在板簧30和諸如附接表面33C 和34C以及分隔壁沈的相對表面之間。
現在請注意圖4B。密封構件61的第一部62從下側壓縮面對面向表面^A和夾 緊面向表面26A的附接表面33C和34C。即,第一部62在層厚調節片21和諸如面向表 面26A和附接表面33C和34C的相對表面之間,從而可以在間隔Z在寬度方向上的整個 長度上密封層厚調節片21和諸如面向表面^A和附接表面33C和34C的相對表面之間的 間隔Z。因此,第一部62防止顯影殼體20中的調色劑從顯影殼體20泄漏出去。
另一方面,左第二部63A從下側密封左邊一個第一間隔X和與左第一間隔X連 續的左邊一個第二間隔Y。另外,右第二部63B從下側密封右邊一個第一間隔X和與右 第一間隔X連續的右邊一個第二間隔Y。因此,可以防止保存在調色劑容器觀中的調色 劑(見圖幻從第一間隔X向下泄漏。
此外,在第一間隔X中的調色劑可在寬度方向上從第二間隔Y向外泄漏的狀態 下,止動肋52防止調色劑在寬度方向上從第二間隔Y向外泄漏,每一個第二間隔Y被止 動肋52的對應的一個閉塞和在中間分開。
每個螺絲孔38位于靠近第二部63中的一個的位置上,該第二部63在附接表面 33C和34C的對應的其中一個的寬度方向上的相同側上。另外,當從下側看時,形成在 分隔壁26的下表面(即,面向表面^A)上的每個肋50位于第一部62的前側上,在兩個 第二部63之間。而且,每個肋50通過密封構件61的凹陷區域61A從上側接觸板簧30 的上表面30B的圍繞部30C (見圖7B)(見圖3)。
(2-3)下膜層和彈性構件
如圖3所示,顯影盒6包括下膜層70,該下膜層被構造用于防止調色劑從顯影輥 5的外周表面(即,橡膠輥5B的外周表面,以下說明也使用同樣的用語)和顯影殼體20 的后壁25之間泄漏出去。另外,顯影盒6包括彈性構件71,彈性構件71構造用于抵靠顯影輥5的外周表面按壓下膜層70。
如圖8A和8B所示,下膜層70由諸如PET板和橡膠板形成,是在寬度方向上延 長的大致矩形形狀。下膜層70具有稱為自由端70A的上端,和稱為基端70B的下端。 自由端70A的上邊緣和基端70B的下邊緣中的每一個都沿著寬度方向直線延伸。
基端70B具有在寬度方向上延長的通孔(以下,稱為接合孔72)。接合孔72(72A 和72B)位于稍微向上遠離基端70B的下邊緣的各個位置上,在基端70B的大致中心和在 寬度方向上兩側的位置上。在基端70B的寬度方向上的每一側上的接合孔72B在寬度方 向上長于基端70B的寬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心上的接合孔72A。另外,大致L型的凹部73 形成在基端70B在寬度方向上的兩個角上。
彈性構件由圖8A和8B中的點圖案表示。彈性構件71由諸如海綿和橡膠的彈 性材料形成,是大致在寬度方向上延長的正方體的形狀。彈性構件71在寬度方向上的尺 寸大致與下膜層70的自由端的尺寸相同。
然后,將說明下膜層70和彈性構件71在顯影盒6中的裝配。如圖5B所示,當 下膜層70在寬度方向上延伸時,下膜層70的每個接合孔72與接合凸起41中的對應的一 個接合,該對應的一個接合凸起41在顯影盒20的后壁25上的寬度方向上與接合孔72在 相同的位置上。具體地,大致在寬度中心上的接合凸起41A與大致在寬度中心上的接合 孔72A接合。另外,左接合凸起41B與左接合孔72B接合。另外,右接合凸起41B與 右接合孔72B接合。
這里,大致在寬度方向上的中心的接合凸起41A與接合凸起72A接合,在寬度 方向上其間幾乎沒有間隔。然而,左右接合凸起41B分別與寬于接合孔72A的左右接合 孔72B接合,允許接合凸起41B和接合孔72A之間在寬度方向上存在間隔。因此,首先 通過接合凸起41A與接合孔72A接合,在寬度方向上定位下膜層70的中心。之后,通 過左右接合凸起41B分別與左右接合孔72B接合,允許接合凸起41B和接合孔72A之間 在寬度方向上具有間隔,下膜層70以無褶皺的狀態附接到顯影殼體20。
從而,當接合凸起41與接合孔72接合時,在基端70B位于比自由端70A更靠近 后壁25(顯影殼體20)的狀態下,下膜層70從基端70B朝著后上側延伸到自由端70A(同 樣見圖3)。
然后,彈性構件71位于下膜層70的自由端70A和后壁25 (顯影殼體20)之間。 注意,彈性構件71可以被預先放置在后壁25上,之后,接合凸起41可以與下膜層70的 接合孔72接合。同樣在這種情況下,從而,彈性構件71位于自由端70A和后壁25之 間。注意,彈性構件71不完全隱藏在自由端70A的后面,而彈性構件71在彈性構件71 的寬度方向上的整個長度上從自由端70A朝后上側突出(同樣見圖3)。
在這種狀態下,在顯影輥5被附接到顯影殼體20的狀態下,當在寬度方向上看 時,下膜層70從后壁25朝著顯影輥5的外周表面延伸,使得自由端70A比基端70B更 靠近顯影輥5的外周表面(見圖3的放大視圖)。自由端70A從后下側接觸顯影輥5 (橡 膠輥5B)的外周表面的寬度方向上的整個長度。
此外,彈性構件71從后下側面對顯影輥5的外周表面的寬度方向上的整個長 度。同時,彈性構件71將下膜層70的自由端70A在寬度方向上的整個長度壓靠顯影輥 5的外周表面的后下側在寬度方向上的整個長度。彈性構件71被壓縮在顯影輥5和后壁25之間,并且通過從按壓狀態回到原始狀態的恢復力按壓自由端70A。然后,如上彈性構件71從自由端70A朝著后上側突出的部分從后下側按壓顯影 輥5的外周表面的相對于自由端70A在顯影輥5旋轉方向的下游的靠近自由端70A的部 分。因此,彈性構件71按壓下膜層70的自由端70A和顯影輥5的靠近自由端70A的外 周表面的部分。從而,彈性構件71抵靠顯影輥5的外周表面按壓下膜層70的自由端70A。因 此,在自由端70A以無間隔緊密接觸顯影輥5的外周表面的方式被彈性地夾緊在彈性構 件71和顯影輥5的外周表面之間的同時,自由端70A被定位。此外,下膜層70密封顯 影輥5的外周表面的后下側和后壁25(具體地,后壁限定表面25B)之間的間隔。而且, 彈性構件71 (具體地,從自由端70A朝著后上側突出的彈性構件71的部分)密封顯影輥 5的外周表面的后下側和后壁25之間的間隔。S卩,顯影輥5的外周表面的后下側和后壁 25之間的間隔被下膜層70和彈性構件71雙重密封。在這種狀態下,當顯影輥5旋轉時(參見圖3的實虛線),顯影輥5的外周表面 相對于下膜層70的自由端70A和彈性構件71滑動。但是,一直密封顯影輥5的外周表 面的后下側之間的間隔。從而,防止容納在顯影殼體20內相對于顯影輥5的后側上的調 色劑從顯影輥5的外周表面的后下側和后壁25之間泄漏到顯影盒6的外部。(2-4)側密封構件如圖5C所示,顯影殼體20具有兩個側密封構件80。側密封構件80被構造用 于防止容納在顯影輥5的調色劑(見圖1)從顯影輥5的外周表面的寬度方向上的兩側泄 漏到顯影殼體20的外部。每個側密封構件80形成為沿著大致弧形的密封基座40中的對應的一個(見圖5A 和5B)延長的條形形狀。另外,每個側密封構件80由諸如氈(felt)和海綿等的彈性材料 形成。每個側密封構件80通過雙面膠帶(未顯示)被附接到密封基座40中的對應的一 個,從而橋接(bridge)第一表面40A和第二表面40B(即,密封由密封基座40斷開的、 第一表面40A和第二表面40B之間的區域)(見圖5B)。在這種狀態下,從寬度方向上 看時,每個側密封構件80整體彎曲成沿著密封基座40中的對應的一個向后凹陷的弧形形 狀。兩個側密封構件80分別從后側接觸彈性構件71在寬度方向上的兩側,從而在前后 方向上看時(或者當從垂直于寬度方向的、顯影輥5的徑向方向看時),與彈性構件71在 寬度方向上的兩側重疊。在附接到顯影殼體20的顯影輥5(見圖3)中,輥軸5A在寬度方向上的每一端 通過軸承(未顯示)適配進左右壁33和34中的對應的一個的軸插入槽39的最深的部分 (后上側端),左右壁33和34在寬度方向上處于相同側。在這種狀態下,在顯影輥5中,橡膠輥5B在寬度方向上的每一端的后側外周表 面與在寬度方向上的同一側上的密封基座40中的對應的一個的側密封構件80接觸(見圖 5),從而從前側將側密封構件80壓靠對應的密封基座40 (見圖2A和2B)。從而,每個 側密封構件80密封在寬度方向上的同一側上的密封基座40的中的一個和橡膠輥5B的外 周表面中的一端之間的間隔。在這種狀態下,當顯影輥5旋轉時,顯影輥5在寬度方向上的每一端的后側外周 表面以滑動的方式接觸側密封構件80中的對應的一個。從而,此時,防止調色劑在寬度方向上泄漏到左右側密封構件80之間的橡膠輥5B的外周表面的區域外部。(2-5)阻塞構件在顯影殼體20中,由PET片制成、在寬度方向上延長的阻塞構件81通過雙面膠 帶被從下側附接到限定開口 26的下端的部分(以下稱為附接部分82)。從而,阻塞構件 81可以防止容納在顯影殼體20內的開口 23的下側上的調色劑從開口 23泄漏出去。3.操作和效果如上所述,顯影盒6具有形成在顯影盒20中的開口 23,顯影盒20構造用于容納 調色劑。另外,構造用來將調色劑保持在其的外周表面上的顯影輥5被顯影殼體20可旋 轉地支撐在開口 23中(見圖3)。顯影盒6具有下膜層70。下膜層70沿著顯影輥5的旋轉軸線方向從顯影殼體 20朝著顯影輥5的外周表面延伸。如圖3的放大視圖所示,下膜層70具有設置在顯影輥 5的外周表面側上的自由端70A,和設置在顯影殼體20的一側上的基端70B。下膜層70 的自由端70A接觸顯影輥5的外周表面在寬度方向上的整個長度。從而,下膜層70密封 顯影輥5的外周表面和顯影殼體20之間的間隔,從而防止調色劑從顯影輥5的外周表面 和顯影殼體20之間泄漏出去。顯影盒6具有彈性構件71。彈性構件71面對顯影輥5的外周表面在寬度方向 上的整個長度。另外,彈性構件71設置在下膜層70的自由端70A和顯影殼體20 (后壁 25)之間,并且構造用于將下膜層70的自由端70A壓靠顯影輥5的外周表面的寬度方向 上的整個長度。S卩,在顯影盒6中,下膜層70被緊固,其自由端70A夾在顯影輥5的外周表面 和彈性構件71之間。因此,能夠容易地附接下膜層70,而不需要使用雙面膠帶。如上所述,彈性構件71將下膜層70的自由端70A壓靠顯影輥5的外周表面在寬 度方向上的整個長度。因此,下膜層70的自由端70A能夠可靠地接觸顯影輥5的外周 表面在寬度方向上的整個長度。從而,能夠可靠地避免調色劑在調色劑泄漏最容易發生 的、與下膜層70相連接的位置上(即,在下膜層70的自由端70A和顯影輥5的外周表面 之間的位置上)泄漏出去。換句話說,能夠可靠地防止調色劑從顯影輥5的外周表面和 顯影殼體20之間泄漏出去。另外,彈性構件71密封下膜層70和顯影殼體20的后壁25 (后壁限定表面25B) 之間的空間。因此,能夠防止調色劑被容納在該空間里。彈性構件71按壓下膜層70的自由端70A和顯影輥5的外周表面的靠近下膜層 70的自由端70A的部分。S卩,彈性構件71將下膜層70的自由端70A壓靠顯影輥5的外 周表面,同時直接壓著顯影輥5的外周表面。從而,能夠可靠地密封下膜層70的自由端 70A和顯影輥5的外周表面之間的間隔,并且同時以確定的方式密封顯影輥5的外周表面 和具有彈性構件71的顯影殼體20(后壁25)。從而,能夠更可靠地防止調色劑從顯影輥 5的外周表面和顯影殼體20之間泄漏。另外,由于如上所述彈性構件71所起的上述作用,從而可以密封下膜層70的自 由端70A和顯影輥5的外周表面之間的間隔,所以能夠減小下膜層70的自由端70A與顯 影輥5的外周表面的接觸壓力。換句話說,盡管下膜層70的自由端70A和顯影輥5的外 周表面的接觸壓力很小,但由于彈性構件71的存在,還是能夠可靠地密封下膜層70的自由端70A和顯影輥5的外周表面之間的間隔。此外,由于能夠減小下膜層70的自由端 70A與顯影輥5的外周表面的接觸壓力,所以能夠以較小的力矩旋轉顯影輥5。應該注意,彈性構件71可以被構造為只按壓下膜層70的自由端70A(而不按壓 顯影輥5的外周表面)。但是,在這個方面中,為了可靠地密封下膜層70的自由端70A 和顯影輥5的外周表面之間的間隔,必須增大下膜層70的自由端70A與顯影輥5的外周 表面的接觸壓力。從而,需要以較大的力矩旋轉顯影鼓5。下膜層70的基端70B具有大致形成在其寬度方向上的中心的接合孔72A,和形 成在其寬度方向上的兩端上的接合孔72B。顯影殼體20的接合凸起41A與接合孔72A接 合。顯影殼體20的接合凸起41B與接合孔72B接合(見圖5B)。從而,盡管顯影輥5旋轉,但是能夠防止下膜層70被顯影輥5從與顯影輥5的 外周表面接觸的自由端70A的一側抽出。代替將顯影殼體20的接合凸起41適配進下膜層70的顯影孔72的構造,例如, 設置在顯影殼體20的一側上的肋(未顯示)可以與形成在下膜層70在寬度方向上的兩端 上的凹部73接合。每個接合凸起41B與接合孔72B中對應的一個接合,允許接合凸起41B和接合孔72B 之間在寬度方向上具有間隔(見圖5B)。因此,當下膜層70的基端70B附接到顯影殼體20 時,能夠防止在接合孔72B相對于接合凸起41B在寬度方向上運動時,下膜層70中起皺。每個接合凸起41形成鉤形形狀,并且包括從顯影盒20(后壁25)突出的突出部 42和在遠離顯影輥5的方向上以彎曲的方式從突出部42的前端延伸的彎曲部43。因此,每個接合凸起41能夠可靠地與接合孔72中對應的一個接合(見圖5B)。 因此,能夠可靠地防止由于顯影輥5的旋轉而使下膜層70被抽出。平坦表面25D和每個突出部42之間的角度θ被設為等于或者小于90度(見圖 3的放大視圖)。從而,每個接合凸起41作為急劇彎曲的鉤,能夠以更特定的方式與接 合孔72中對應的一個接合。如圖5C所示,顯影盒6具有側密封構件80。側密封構件80接觸顯影輥5的外 周表面在寬度方向上的兩側,從而防止調色劑從顯影輥5的外周表面在寬度方向上的端 部泄漏(見圖2)。兩個側密封構件80分別接觸彈性構件71在寬度方向上的兩側,從而在前后方向 上看時(或者在顯影輥5的徑向方向看時),與彈性構件71在寬度方向上的兩側重疊。 因此,能夠阻塞調色劑在寬度方向上經過彈性構件71,從而防止調色劑在寬度方向上泄 漏到彈性構件71的外部。以上,說明了根據本發明的方面的實施例。能夠利用常規的材料、方法和設備 實現本發明。因而,這里不具體介紹這些材料、設備和方法的細節。在上述說明中, 為了完整地理解本發明,介紹了諸如特定材料、結構、化學制品、過程等的許多特定細 節。但是,應該認識到在不重新分配上述具體細節的前提下可以實現本發明。例如,為 了使本發明很清楚,對熟知的處理結構不作具體說明。在本發明的公開中只是顯示和說明了本發明的示意性實施例和它們通用的一些 實例。應該理解,在不背離這里所述的本發明的范圍之內,能夠在各種其他的結合和環 境下利用本發明并且能夠改變和改進本發明。
權利要求
1.一種顯影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殼體,所述殼體被構造用于容納顯影劑,所述殼體具有開口 ; 顯影構件,所述顯影構件由所述殼體可旋轉地支撐在所述開口中,并且所述顯影構 件被構造成將顯影劑保持在所述顯影構件的外周表面上;第一密封構件,在與所述顯影構件的旋轉軸線平行的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密封構 件從所述殼體延伸到所述顯影構件的外周表面,并且所述第一密封構件包括設置在所述 殼體側的基端和設置在所述顯影構件的外周表面側的自由端,所述自由端接觸所述顯影 構件的外周表面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整個長度,從而防止容納在所述殼體中的顯影劑從 所述殼體和所述顯影構件的外周表面之間泄漏;和彈性構件,所述彈性構件被設置在所述殼體和所述第一密封構件的自由端之間,面 對所述顯影構件的外周表面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整個長度,并且所述彈性構件被構造成 使所述第一密封構件的自由端壓靠所述顯影構件的外周表面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整個長 度。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影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彈性構件被構造成按壓所述第一密封構件的自由端和所述顯影構件的外 周表面的靠近所述第一密封構件的自由端的部分。
3.如權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顯影裝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第一密封構件的基端包括第一被接合部,所述第一被接合部形成在所述基端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中心;和 第二被接合部,所述第二被接合部形成在所述基端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兩端中的至 少一端上,并且其中,所述殼體包括第一接合部,所述第一接合部被構造成與所述第一被接合部接合;和 第二接合部,所述第二接合部被構造成與所述第二被接合部接合。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顯影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二接合部被構造成以允許所述第二接合部和所述第二被接合部之間在 所述第一方向上具有間隙的方式與所述第二被接合部接合。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顯影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中的每一個都包括 突出部,所述突出部被構造成從所述殼體突出;和彎曲部,所述彎曲部被構造成在所述突出部的自由端彎曲并且在遠離所述顯影構件 的方向上延伸。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顯影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殼體包括平坦表面,所述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中的每一個的所述突 出部形成在所述平坦表面上,并且其中,所述平坦表面與每一個所述突出部之間的角度被設為等于或者小于90度。
7.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顯影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二被接合部包括兩個被接合段,所述兩個被接合段分別形成在所述基 端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兩端上,并且其中,所述第二接合部包括兩個接合段,所述兩個接合段中的每一個被構造成與所 述兩個被接合段中對應的一個相接合。
8.如權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顯影裝置,其特征在于,進一步包括第二密封構件,所 述第二密封構件被構造成與所述顯影構件的外周表面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兩端中的每一 端相接觸,從而防止容納在所述殼體中的顯影劑從所述顯影構件的外周表面的在所述第 一方向上的兩端泄漏,其中,當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顯影構件的徑向方向的第二方向上看時,所 述第二密封構件以相互重疊的方式接觸所述彈性構件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兩端中的每 一端。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顯影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二密封構件包括兩個密封部,所述兩個密封部中的每一個被構造成與 所述顯影構件的外周表面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兩端中對應的一端接觸,并且以在所述第 二方向上看時相互重疊的方式與所述彈性構件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兩端中對應的一端 接觸。
10.—種圖像形成裝置,該圖像形成裝置構造用于在紙張上打印圖像,其特征在于, 包括可拆卸地結合在所述圖像形成裝置中的顯影裝置,其中,所述顯影裝置包括殼體,所述殼體被構造用于容納顯影劑,所述殼體具有開口; 顯影構件,所述顯影構件由所述殼體可旋轉地支撐在所述開口中,并且所述顯影構 件被構造成將顯影劑保持在所述顯影構件的外周表面上;第一密封構件,在與所述顯影構件的旋轉軸線平行的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密封構 件從所述殼體延伸到所述顯影構件的外周表面,并且所述第一密封構件包括設置在所述 殼體側的基端和設置在所述顯影構件的外周表面側的自由端,所述自由端接觸所述顯影 構件的外周表面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整個長度,從而防止容納在所述殼體中的顯影劑從 所述殼體和所述顯影構件的外周表面之間泄漏;和彈性構件,該彈性構件被設置在所述殼體和所述第一密封構件的自由端之間,面對 所述顯影構件的外周表面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整個長度,并且所述彈性構件構造成使所 述第一密封構件的自由端壓靠所述顯影構件的外周表面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整個長度。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彈性構件被構造成按壓所述第一密封構件的自由端和所述顯影構件的外 周表面的靠近所述第一密封構件的自由端的部分。
12.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第一密封構件的基端包括第一被接合部,所述第一被接合部形成在所述基端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中心;和 第二被接合部,所述第二被接合部形成在所述基端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兩端中的至 少一端上,和其中,所述殼體包括第一接合部,所述第一接合部構造成與所述第一被接合部接合;和 第二接合部,所述第二接合部構造成與所述第二被接合部接合。
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二接合部被構造成以允許所述第二接合部和所述第二被接合部之間在 所述第一方向上具有間隙的方式與所述第二被接合部接合。
14.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分中的每一個包括突出部,所述突出部構造成從所述殼體突出;和彎曲部,所述彎曲部被構造成在所述突出部的自由端彎曲并且在遠離所述顯影構件 的方向上延伸。
15.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殼體包括平坦表面,所述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中的每一個的所述突 出部形成在所述平坦表面上,并且其中,所述平坦表面與每一個所述突出部之間的角度被設為等于或者小于90度。
16.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二被接合部包括兩個被接合段,所述兩個被接合段分別形成在所述基 端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兩端上,并且其中,所述第二接合部包括兩個接合段,所述兩個接合段中的每一個被構造成與所 述兩個被接合段中的對應一個接合。
17.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顯影裝置進一步包括第二密封構件,所述第二密封構件被構造成與所述 顯影構件的外周表面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兩端中每一端接觸,從而防止容納在所述殼體 中的顯影劑從所述顯影構件的外周表面的在第一方向上的兩端泄漏,并且其中,當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顯影構件的徑向方向的第二方向上看時,所 述第二密封構件以相互重疊的方式接觸所述彈性構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兩端中的每一 端。
18.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二密封構件包括兩個密封部,所述兩個密封部中的每一個被構造為與 所述顯影構件的外周表面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兩端中對應的一端接觸,并且以在所述第 二方向上看時相互重疊的方式與所述彈性構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兩端中對應的一端接
全文摘要
顯影裝置包括殼體,該殼體構造用于容納顯影劑;顯影構件,該顯影構件被可旋轉地支撐在殼體的開口中,并且被構造用于將顯影劑保持在其上;第一密封構件,該第一密封構件在與顯影構件的旋轉軸平行的第一方向上延伸并且具有設置在殼體的一側上的基端和與顯影構件在第一方向上的整個長度相接觸的自由端;和彈性構件,該彈性構件被設置在殼體和自由端之間,從而面對顯影構件在第一方向上的整個長度。彈性構件將自由端壓靠顯影構件在第一方向上的整個長度。
文檔編號G03G15/08GK102023530SQ201010290930
公開日2011年4月20日 申請日期2010年9月15日 優先權日2009年9月15日
發明者堀ノ江滿, 安田敬, 徐帆 申請人:兄弟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