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圖像形成裝置。
背景技術:
以往,已知電子照片方式的圖像形成裝置,該圖像形成裝置具備:圖像形成單元,在像承載體上形成調色劑像;以及轉印單元,將像承載體上的調色劑像一次轉印到中間轉印帶,并將中間轉印帶上的中間調色劑像二次轉印到記錄介質(參照例如專利文獻1)。
作為進行二次轉印的機構,通過被架設中間轉印帶的背撐輥和隔著中間轉印帶而與背撐輥相對置的二次轉印輥,以使中間轉印帶和記錄介質壓接的方式夾持。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5-300615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通常,在這樣的圖像形成裝置中,背撐輥以及二次轉印輥是以比可形成圖像的最大的記錄介質的寬度更長地設定的固定寬度來使用。
因此,例如,在尺寸小的記錄介質的情況下,輥的與記錄介質接觸的部分少,所以僅針對該部分進行溫度調整等必要的控制即可,但需要對輥的不必要的部分也進行控制,成為生產率降低的因素。
另外,例如,在作為記錄介質使用標簽紙的情況下,由于由這些輥夾持而膠從標簽紙的端部露出,在形成圖像的過程中膠附著到與記錄介質相接的各構件,發生圖像不良、紙搬送不良等問題,并且需要清掃行為,成為生產率降低的因素。
本發明是鑒于這樣的課題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通過能夠將二次轉印部的輥切換為適合于記錄介質的尺寸,由此能夠提高生產率的圖像形成裝置。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根據本發明,
圖像形成裝置具備:一次轉印部,使形成在像承載體的調色劑像一次轉印到中間轉印帶;以及二次轉印部,使形成在所述中間轉印帶的中間調色劑像二次轉印到記錄介質,
其特征在于,
所述二次轉印部具備輥對,該輥對沿著所述記錄介質的寬度方向延伸,以使所述中間轉印帶以及所述記錄介質壓接的方式夾持,
所述圖像形成裝置具備切換所述輥對的至少一方的軸向的長度的切換部。
根據本發明,能夠提高生產率。
附圖說明
圖1是示出本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裝置的結構的功能框圖。
圖2是示出圖1的圖像形成裝置的主要部分結構的概略圖。
圖3是示出二次轉印部的放大圖。
圖4是從圖3的箭頭b方向觀察的圖。
圖5是示出圖像形成裝置的動作的流程圖。
圖6是示出設定表格的一個例子的圖。
圖7是示出圖像形成裝置的變形例中的動作的流程圖。
圖8是用于說明在二次轉印輥中設置了分離機構的結構的圖。
(符號說明)
100:圖像形成裝置;10:供紙部;g:圖像形成部;20y、20m、20c、20k:圖像形成單元;21:曝光部;22:顯影部;23:感光體(像承載體);24:帶電部;30:轉印單元;31:中間轉印帶;32:一次轉印輥(一次轉印部);33:二次轉印部(二次轉印部);33a:旋轉體(切換部);331:支承部;332:驅動部;333、333a~333e:二次轉印輥(輥對);33b:背撐輥(輥對);33c:分離機構;40:定影部;50:操作顯示部;60:控制部(切換部、調換控制部、電壓控制部);70:存儲部;t:設定表格;p:記錄介質。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但是,發明的范圍不限于圖示例。
首先,說明本實施方式中的圖像形成裝置的結構。
圖1是示出圖像形成裝置100的控制構成的功能框圖。圖2是示出圖像形成裝置100的主要部分結構的概略圖。
如圖1、圖2所示,圖像形成裝置100例如具備供紙部10、圖像形成部g、定影部40、操作顯示部50、控制部60以及存儲部70。
供紙部10具備多個托盤(省略圖示),在各托盤中,收容了不同尺寸的記錄介質p。在本實施方式中,記錄介質p例如是隔著粘接層層疊了2張片材的標簽紙。在各托盤中收容的記錄介質p通過預定的搬送路徑被搬送到后述二次轉印部33。
圖像形成部g具備用于根據例如從外部裝置發送的圖像形成任務(以下簡稱為“任務”),利用黃色(y)、品紅色(m)、青色(c)以及黑色(k)的各有色調色劑來形成圖像的圖像形成單元20y、20m、20c、20k以及轉印單元30等。
y成分、m成分、c成分、k成分用的圖像形成單元20y、20m、20c、20k具有同樣的結構。此外,為了便于圖示以及說明,用同一符號表示共同的構成要素。
通過圖像形成單元20y,說明圖像形成單元的結構。
圖像形成單元20y具備曝光部21、顯影部22、感光體(像承載體)23以及帶電部24等。
帶電部24使具有光導電性的感光體23的表面均勻地帶電為負極性。曝光部21例如由半導體激光器構成,針對感光體23照射與各顏色成分的圖像對應的激光。在感光體23的表面,通過與周圍的電位差,形成各顏色成分的靜電潛像。顯影部22收容有各顏色成分的顯影劑,通過使各顏色成分的調色劑附著到感光體23的表面,由此使靜電潛像可視化來形成調色劑像。
轉印單元30具備中間轉印帶31、一次轉印輥(一次轉印部)32、二次轉印部33、驅動輥34、從動輥35以及未圖示的帶清潔(beltcleaning)部等。
中間轉印帶31由環狀帶構成,架設于二次轉印部33的背撐輥(backuproller)33b、驅動輥34以及從動輥35。中間轉印帶31通過背撐輥33b、驅動輥34的旋轉,沿箭頭a方向以恒定速度前進。
當中間轉印帶31通過一次轉印輥32被壓接到感光體23時,各顏色調色劑像依次重疊而一次轉印到中間轉印帶31。然后,當中間轉印帶31通過二次轉印部33的二次轉印輥333被壓接到記錄介質p時,一次轉印到中間轉印帶31的中間調色劑像被二次轉印到記錄介質p。
圖3是示出二次轉印部33的放大圖。
如圖3所示,二次轉印部33具備:旋轉體33a,該旋轉體33a例如具備支承部331、使支承部331旋轉的驅動部332以及由支承部331可旋轉地被支承的多個二次轉印輥333…;以及背撐輥33b。旋轉體33a與控制部60一起作為切換部發揮功能。
支承部331是長條的棒狀構件,位于多個二次轉印輥333的中央而將它們旋轉自如地支承。支承部331通過驅動部332的驅動而旋轉,由此,能夠切換多個二次轉印輥333中的、與背撐輥33b對置的二次轉印輥333。
驅動部332是例如具備齒輪以及驅動馬達等的驅動機構,通過控制部60的控制,使支承部331繞與二次轉印輥333的軸向平行的軸旋轉。
多個二次轉印輥333被設定為具有相互不同的長度。
例如,在圖3的例子中,多個二次轉印輥333包括長度為280mm的第1二次轉印輥333a、長度為240mm的第2二次轉印輥333b、長度為200mm的第3二次轉印輥333c、長度為170mm的第4二次轉印輥333d以及長度為130mm的第5二次轉印輥333e這5個輥。
這些二次轉印輥333都是由支承部331被旋轉自如地支承的從動輥。根據記錄介質p的尺寸選擇多個二次轉印輥333中的某一個,被選擇的二次轉印輥333從動于背撐輥33b而旋轉。
從多個二次轉印輥333選擇的二次轉印輥333是軸向的長度比與記錄介質p的搬送方向正交的寬度短的二次轉印輥。另外,在比與記錄介質p的搬送方向正交的寬度短的二次轉印輥中,優選將最長的二次轉印輥333選擇為最佳的長度。
圖4是從圖3的箭頭b方向觀察了二次轉印部33的圖。此外,在圖4中,僅圖示了被選擇的二次轉印輥333。
如圖4所示,通過使用長度比記錄介質p的寬度短的二次轉印輥333,在通過背撐輥33b和該二次轉印輥333的夾持部時,壓力不被施加到記錄介質p的寬度方向的端部,能夠防止膠從記錄介質p的端部露出。因此,能夠防止膠附著到轉印單元30的各構件、特別是中間轉印帶31、二次轉印輥333、背撐輥33b等構件。
背撐輥33b是架設中間轉印帶31的驅動輥。配置于與背撐輥33b對置的位置的二次轉印輥333與背撐輥33b連動地從動。
返回到圖1、2,定影部40使轉印到記錄介質p上的調色劑像定影。
例如,定影部40具備用于夾持記錄介質p的加熱輥41以及加壓輥42。
加熱輥41通過作為加熱源的加熱器被加熱到預定的溫度。
加壓輥42通過未圖示的彈性構件朝向加熱輥41被施力。轉印了調色劑像的記錄介質p通過加熱輥41和加壓輥42的夾持部,從而被施加熱和壓力,調色劑像熔融定影。
操作顯示部50具備:具備顯示畫面并在畫面上進行各種信息的顯示的顯示部;以及用于由用戶輸入各種指示的操作部。
控制部60由例如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處理單元)、ram(randomaccessmemory,隨機存取存儲器)等構成。控制部60的cpu讀出存儲在存儲部70中的系統程序、處理程序等各種程序并在ram中展開,按照所展開的程序,執行二次轉印輥切換處理、圖像形成處理等各種處理。
存儲部70由例如hdd(harddiskdrive,硬盤驅動器)、半導體非易失性存儲器等構成。
在存儲部70中,存儲了以由控制部60執行的系統程序、處理程序為首的各種程序、這些程序的執行所需的數據。例如,在存儲部70中,存儲了圖像形成處理的執行所需的設定信息。
接下來,說明本實施方式中的圖像形成裝置100的動作。
圖5是示出圖像形成裝置100中的、包括二次轉印輥切換處理以及圖像形成處理的一連串的動作的流程圖。
首先,如果由用戶發出開始任務的指示(start),則控制部60取得任務信息(步驟s101)。
接下來,控制部60解析所取得的任務信息中包含的頁面信息,取得進行圖像形成的記錄介質p的寬度(步驟s102)。
接下來,控制部60判定在該時間點設定的(與背撐輥33b對置的)二次轉印輥333的長度是否為所取得的記錄介質p的寬度以上(步驟s103)。
然后,在設定的二次轉印輥333的長度比在上述步驟s102中取得的記錄介質p的寬度小的情況下(步驟s103:“否”),控制部60轉移到后述步驟s106。
另一方面,在設定的二次轉印輥333的長度是在上述步驟s102中取得的記錄介質p的寬度以上的情況下(步驟s103:“是”),控制部60進行二次轉印輥333的切換(步驟s104)。
具體而言,控制部60根據在上述步驟s102中取得的記錄介質p的尺寸(寬度),選擇預先設定的、最佳的長度的二次轉印輥333,使驅動部332驅動而使支承部331旋轉,以使該二次轉印輥333成為與背撐輥33b對置的位置。
例如,在記錄介質p是a3或者a4的情況下,選擇第1二次轉印輥333a。另外,在記錄介質p是b4或者b5的情況下,選擇第2二次轉印輥333b。另外,在記錄介質p是a6的情況下,選擇第3二次轉印輥333c。另外,在記錄介質p是b6的情況下,選擇第4二次轉印輥333d。另外,在記錄介質p是b7的情況下,選擇第5二次轉印輥333e。
在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在步驟s103中,設定的二次轉印輥333的長度是記錄介質p的寬度以上的情況下,在步驟s104中,進行二次轉印輥333的切換。
因此,即使不是針對記錄介質p的寬度而言最佳的長度的二次轉印輥333,如果二次轉印輥333比記錄介質p的寬度短,就不進行二次轉印輥333的切換,通過這樣控制,能夠將二次轉印輥333的切換次數抑制為最小限度,能夠防止生產率的降低。
此外,也可以在步驟s103中判斷所設定的二次轉印輥333的長度是否針對記錄介質p的寬度最佳,在并非最佳的情況下,在步驟s104中,進行二次轉印輥333的切換。
在這樣控制的情況下,能夠將二次轉印輥333的長度針對記錄介質p的寬度設為最佳,所以能夠使搬送記錄介質p時的穩定性變得更良好。
接下來,控制部60執行為了消除在轉印單元30的各輥中產生的電位差而施加高電壓的偏壓清除(biascleaning)(步驟s105)。
接下來,控制部60開始針對記錄介質p的圖像形成(步驟s106)。
接下來,控制部60判斷二次轉印輥333的溫度是否達到設定溫度(步驟s107)。
然后,在二次轉印輥333的溫度未達到設定溫度的情況下(步驟s107:“否”),作為電壓控制部的控制部60以與二次轉印輥333的長度對應的頻度,實施電壓控制(atvc(automatictransfervoltagecontrol,自動切換電壓控制)控制)(步驟s108)。
在此,電壓控制(atvc控制)是指,在圖像形成中,測定起因于通過記錄介質p的搬送而中間轉印帶31的溫度上升而時常變化的中間轉印帶31的電阻來校正電壓,即決定與中間轉印帶31的電阻值的大小對應的最佳的電壓的大小的控制。
可知,二次轉印輥333的長度越短,中間轉印帶31的溫度變化越快。因此,例如,將圖6所示那樣的將二次轉印輥333的長度和電壓控制的頻度對應起來的設定表格t作為設定信息,預先存儲于存儲部70。
控制部60使用上述設定表格t,以與二次轉印輥333的長度對應的頻度,實施電壓控制。
在圖6的設定表格t中,設定為二次轉印輥333的長度越短,以越高的頻度進行電壓控制。例如,在280mm的第1二次轉印輥333a的情況下,每隔45個頁面進行電壓控制,在130mm的第5二次轉印輥333e的情況下,每隔25個頁面進行電壓控制。
另一方面,在二次轉印輥333的溫度達到設定溫度的情況下(步驟s107:“是”),作為電壓控制部的控制部60以規定的頻度(例如每隔50個頁面)實施電壓控制(步驟s109)。
接下來,控制部60判斷是否執行了最終圖像數據的圖像形成,即圖像形成是否結束(步驟s110),在圖像形成未結束的情況下(步驟s110:“否”),返回到上述步驟s107而反復進行以后的處理。
另一方面,在圖像形成結束的情況下(步驟s110:“是”),控制部60結束本處理。
如以上那樣,根據本實施方式,圖像形成裝置100具備:一次轉印輥32,使形成在感光體23的調色劑像一次轉印到中間轉印帶31;以及二次轉印部33,使形成在中間轉印帶31的中間調色劑像二次轉印到記錄介質p,其中,二次轉印部33具備沿著記錄介質p的寬度方向延伸并以使中間轉印帶31以及記錄介質p壓接的方式夾持的輥對(二次轉印輥333、背撐輥33b),二次轉印輥333的軸向的長度是可切換的。
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記錄介質p是標簽紙,以使二次轉印輥333的軸向的長度比與記錄介質p的搬送方向正交的寬度短的方式進行切換。
因此,膠不會附著到二次轉印部33的各構件、特別是二次轉印輥333、中間轉印帶31,所以防止二次轉印部33的各構件的損傷,能夠抑制圖像轉印不良。
另外,能夠抑制由于膠附著而發生的清掃行為等停機時間,能夠提高生產率。
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具備:旋轉體33a,具有軸向的長度相互不同的多個二次轉印輥333及能夠旋轉地支承多個二次轉印輥333并且能夠繞與軸向平行的軸旋轉的支承部331;以及控制部60,根據記錄介質p的寬度,從多個二次轉印輥333選擇一個輥,使支承部331旋轉而使一個輥與中間轉印帶31對置。
因此,能夠做成從長度不同的多個二次轉印輥333選擇適合的長度的二次轉印輥333的結構。
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具備作為被架設中間轉印帶31的驅動輥的背撐輥33b,二次轉印輥333是與背撐輥33b連動地從動的從動輥。
因此,通過將二次轉印輥333設為從動結構,能夠防止二次轉印輥333切換時的二次轉印輥333以及中間轉印帶31的損傷。另外,不需要二次轉印輥333切換時的分離動作,所以能夠防止生產率的降低。
另外,在由于劣化等而更換二次轉印輥333時,也不需要分離動作,所以能夠防止生產率的降低。
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控制部60在圖像形成中,以規定的頻度執行決定與二次轉印輥333的電阻值的大小對應的電壓的大小的電壓控制,在進行了二次轉印輥333的切換的情況下,直至切換后的二次轉印輥333的溫度達到設定溫度,根據切換后的二次轉印輥333的軸向的長度來變更執行電壓控制的頻度。
因此,二次轉印輥333切換后的轉印穩定性提高。
(變形例)
接下來,說明本實施方式的變形例。
在變形例中,在連續地執行對不同的寬度的記錄介質p進行圖像形成的多個任務的情況下,調換任務進行圖像形成。
圖7是示出調換任務的情況下的、包括二次轉印輥切換處理以及圖像形成處理的一連串的動作的流程圖。
首先,作為步驟s201以及步驟s202,控制部60執行與圖5的步驟s101以及步驟s102相同的處理。
接下來,作為調換控制部的控制部60根據在步驟s202中解析的頁面信息,進行任務的排序(步驟s203)。
例如,假設使用了a4的記錄介質p的任務1、使用了b5的記錄介質p的任務2、使用了a4的記錄介質p的任務3按照此順序待命。
在該情況下,控制部60將執行任務的次序從任務1、任務2、任務3排序為任務1、任務3、任務2的順序。
接下來,控制部60切換為與在任務1中指定的記錄介質p的寬度對應的最佳的長度的二次轉印輥333(步驟s204)。
此外,此時,在該時間點設置的二次轉印輥333是最佳的長度的二次轉印輥的情況下,原樣地使用。
接下來,控制部60在步驟s205至步驟s210中,執行與圖5的步驟s105至步驟s110相同的處理。
接下來,控制部60判斷針對同一寬度的記錄介質p的任務是否結束(步驟s211),在未結束的情況下(步驟s211:“否”),返回到上述步驟s206而反復進行以后的處理。
另一方面,在針對同一寬度的記錄介質p的任務結束的情況下(步驟s211:“是”),控制部60判斷全部任務是否結束(步驟s212),在未結束的情況下(步驟s212:“否”),返回到上述步驟s204而反復進行以后的處理。
另一方面,在全部任務結束的情況下(步驟s212:“是”),控制部60結束本處理。
如以上那樣,根據本變形例,控制部60在對寬度不同的記錄介質p連續地執行圖像形成的情況下,以針對同一寬度的記錄介質p集中地進行圖像形成的方式,調換執行圖像形成的次序。
因此,能夠最低限度地抑制連續地執行對不同的寬度的記錄介質p進行圖像形成的多個任務的情況下的二次轉印輥333的切換次數,抑制偏壓清除所致的停機時間,提高生產率。
以上,說明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但具體的結構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能夠在不脫離發明的要旨的范圍內變更。
例如,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例示了二次轉印輥333是從動輥的情況,但也可以并非從動,而是與背撐輥33b一起驅動的驅動輥(第2驅動輥)。
在該情況下,對各二次轉印輥333設置驅動機構,在圖像形成時,只有被選擇的二次轉印輥333的驅動機構驅動,被選擇的二次轉印輥333驅動。
另外,在該情況下,二次轉印部33具備使旋轉體33a從中間轉印帶31分離預定距離的分離機構33c,在切換二次轉印輥333時、或者隨著劣化等而更換二次轉印輥333時,如圖8所示,做成使旋轉體33a從中間轉印帶31分離來實施更換作業的結構。
由此,能夠防止在二次轉印輥333的切換時、更換時該二次轉印輥333、中間轉印帶31損傷的現象。
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二次轉印部33中具備的二次轉印輥333的數量是5個,但二次轉印輥333的數量不限于此。
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例示在二次轉印部33中設置多個二次轉印輥333并將其選擇性地使用的結構而進行了說明,但也可以是如下結構:具備能夠在其軸向上伸縮的1個二次轉印輥333,根據記錄介質p的寬度使二次轉印輥333伸縮,由此切換長度。另外,也可以是如下結構:用可分割的多個構件構成二次轉印輥333,根據記錄介質p的寬度分割二次轉印輥333,由此切換長度。
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例示切換二次轉印部33中的二次轉印輥333的長度的結構而進行了說明,但也可以是代替二次轉印輥333而切換背撐輥33b的長度的結構。
進而,也可以是切換二次轉印部33中的二次轉印輥333以及背撐輥33b這兩者的長度的結構。
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例示記錄介質p是標簽紙的情況而進行了說明,但記錄介質p不限于此,可以是任意的紙張。
例如,在記錄介質p是通常的紙張的情況下,做成與記錄介質p匹配地切換為二次轉印輥333(和/或背撐輥33b)的長度比記錄介質p的寬度稍微長的程度等的結構,由此無需對輥的剩余部分進行溫度管理等的控制,能夠防止生產率的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