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圖像形成設備。
背景技術:
日本未審查專利申請第6-143743號公報公開了一種包括盒容器的記錄設備,該盒容器具有充當操作面板的前門。
可以使附接到設備主體的開閉部旋轉,以打開開口,并且使得能夠通過開口從設備主體取出物體。當諸如操作面板的操作部設置在開閉部的旋轉軌道和取出物體時所沿的路徑外部的位置處時,操作部不與被取出的物體發生干擾。然而,當操作部大時,操作部從設備主體突出,并且設備的尺寸增大。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與操作部初始設置在開閉部的旋轉軌道和取出物體時所沿的路徑外部的位置處的情況相比,使操作部與被取出的物體之間的干擾的發生更少,并且使設備更小。
根據本發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圖像形成設備,該圖像形成設備包括待取出物體,所述物體設置在設備主體中,以便能夠通過所述設備主體的上部中的開口從所述設備主體取出;開閉部,其包括以所述開閉部能夠繞著沿所述設備的左右方向延伸的軸線旋轉的方式附接到所述設備主體的上部的后部,所述開閉部從上方覆蓋所述開口并且向上旋轉以打開所述開口;以及操作部,其附接到所述設備主體的所述上部,以便在比所述開閉部更靠近所述設備的前方的位置處能夠繞著沿所述設備的所述左右方向延伸的軸線旋轉。所述操作部設置在位于所述開閉部向上旋轉時所沿的旋轉軌道上且位于通過所述開口從所述設備主體取出所述物體時所沿的路徑上的位置處。所述操作部朝向所述設備的前方旋轉,以便從所述旋轉軌道和取出所述物體時所沿的所述路徑退避,并且使得取出所述物體時所沿的所述路徑形成在所述操作部與在所述開閉部打開所述開口的狀態下的所述開閉部之間。
根據本發明的第二方面,圖像形成設備還包括支撐體,其設置在所述設備主體的所述上部上、在比所述開閉部更靠近所述設備的前方的位置處,所述支撐體以所述操作部能夠繞著沿所述設備的所述左右方向延伸的所述軸線旋轉的方式支撐所述操作部的下端部,所述支撐體在所述旋轉軌道上包括切口。
根據本發明的第三方面,所述切口在取出所述物體時所沿的所述路徑上。
根據本發明的第四方面,圖像形成設備還包括限制部,其設置在所述操作部上并且當所述操作部在所述旋轉軌道上的所述位置處時,限制所述開閉部的打開移動。
根據本發明的第五方面,當所述操作部在取出所述物體時所沿的所述路徑上的所述位置處時,所述限制部限制所述開閉部的所述打開移動。
根據本發明的第六方面,圖像形成設備還包括限制部,其設置在所述操作部上并且當所述開口部處于在所述旋轉軌道上且在取出所述物體時所沿的所述路徑上的所述位置處時,限制所述開閉部的打開移動。
根據本發明的第一方面的結構,與操作部初始設置在開閉部的旋轉軌道和取出物體時所沿的路徑外部的位置處的情況相比,使操作部與被取出的物體之間的干擾的發生更少,并且使設備更小。
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和第三方面的結構,與未設置切口的結構相比,取出物體時支撐體與物體之間的干擾的發生更少。
根據本發明的第四至第六方面的結構,與未限制開閉部的打開移動的結構相比,在操作部不從旋轉軌道和取出物體時所沿的路徑退避的同時打開開閉部的風險更低。
附圖說明
將基于以下附圖詳細描述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附圖中:
圖1是例示了根據示例性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設備的結構的示意圖;
圖2是例示了根據示例性實施方式的轉印單元的結構的立體圖;
圖3是例示了根據示例性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設備的結構的立體圖;
圖4是例示了從圖3中例示的圖像形成設備主體取出轉印單元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5是例示了根據示例性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設備主體的上部的結構的側視圖;
圖6是例示了使操作面板從圖5例示的狀態向前旋轉的方式的側視圖;
圖7是例示了開閉蓋從圖6例示的狀態打開的狀態的側視圖;
圖8是例示了從圖7中例示的圖像形成設備主體取出轉印單元的狀態的側視圖;
圖9是例示了記錄介質放置在充當根據示例性實施方式的輸出部的開閉蓋上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10例示了在圖4例示的狀態下的、從前上方看到的圖像形成設備;
圖11是根據示例性實施方式的操作面板的放大立體圖;以及
圖12是例示了開閉蓋從圖11例示的狀態打開的狀態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將參照附圖描述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
圖像形成設備10
首先,將描述圖像形成設備10的結構。圖1是例示圖像形成設備10的結構的示意圖。在以下描述中,設備的前、后、右、左、上和下分別對應于附圖中的箭頭方向(前、后、右、左、上和下)。設備的前、后、右、左、上和下有時可以簡稱為前(前側)、后(后側)、右(右側)、左(左側)、上(上側)和下(下側)。在附圖中,內部具有“x”的圓圈指示各個附圖中從近側到遠側的方向,而內部具有點的圓圈指示各個附圖中從遠側到近側的方向。
如圖1例示,圖像形成設備10包括圖像形成設備主體11(設備主體的示例),在該圖像形成設備主體內部設置有部件。圖像形成設備主體11中設置的部件包括:容器12,其含有諸如紙張的記錄介質p;圖像形成部14,其在記錄介質p上形成圖像;定影裝置60,其將記錄介質p上形成的圖像定影到記錄介質p;以及傳送單元16,其將記錄介質p從容器12向圖像形成部14傳送。輸出由定影裝置60定影圖像的記錄介質p的輸出部18設置在圖像形成設備主體11的上部中。
圖像形成部14包括圖像形成單元22y、22m、22c和22k(下文中稱為圖像形成單元22y至22k),它們充當用于形成黃色(y)、品紅色(m)、青色(c)和黑色(k)色調劑圖像的單元;以及轉印單元21(待取出物體的示例),其充當包括中間轉印帶24(轉印體)的轉印裝置。由圖像形成單元22y至22k形成的色調劑圖像被轉印到中間轉印帶24上。圖像形成部14還包括二次轉印輥28,其將已經由一次轉印輥26轉印到中間轉印帶24上的色調劑圖像轉印到記錄介質p上。圖像形成部14不一定具有上述結構,而可以具有任意結構,只要圖像形成部14在記錄介質p上形成圖像即可。
圖像形成單元22y至22k在圖像形成設備主體11中沿著相對于水平方向傾斜的線排列。圖像形成單元22y至22k中的每一個包括沿一個方向(例如,圖1中的順時針)旋轉的感光體32。圖像形成單元22y至22k具有相同結構;因此,圖1中省略了圖像形成單元22y、22m和22c的部件的附圖標記。
充電輥23和顯影裝置38沿感光體32的旋轉方向從上游側以該順序布置在各個感光體32周圍。充電輥23充當對感光體32進行充電的充電裝置。顯影裝置38通過顯影由對被充電輥23充電的感光體32執行的曝光處理而形成的靜電潛像,形成色調劑圖像。
顯影裝置38包括:顯影劑供給體38a,其向感光體32供給顯影劑;和傳送構件38b,其在攪拌顯影劑的同時傳送要供給到顯影劑供給體38a的顯影劑。含有要供給到圖像形成單元22y至22k的顯影裝置38的顯影劑的多個容器54設置在圖像形成單元22y至22k的前方。
曝光裝置36設置在圖像形成單元22y至22k下方。曝光裝置36通過對已經被圖像形成單元22y至22k的充電輥23充電的感光體32執行曝光處理,在圖像形成單元22y至22k的感光體32上形成靜電潛像。
轉印單元21設置在圖像形成單元22y至22k上方。轉印單元21包括:中間轉印帶24;卷繞輥42、43、44和45,中間轉印帶24卷繞在卷繞輥42、43、44和45周圍;以及一次轉印輥26,其將由圖像形成單元22y至22k形成的色調劑圖像轉印到中間轉印帶24上。
中間轉印帶24具有環形形狀并且設置在圖像形成單元22y至22k上方。使卷繞輥43例如旋轉,使得中間轉印帶24在與感光體32接觸的同時沿一個方向(例如,圖1中的逆時針)移動或旋轉。卷繞輥42充當與二次轉印輥28對置的對置輥。
各個一次轉印輥26與對應的感光體32對置,中間轉印帶24介于各個一次轉印輥26與對應的感光體32之間。各個一次轉印輥26與對應的感光體32之間的空間是在感光體32上形成的色調劑圖像被轉印到中間轉印帶24上的一次轉印位置t1。
具有與色調劑極性相反的極性的一次轉印電壓(一次轉印電流)施加于各個一次轉印輥26。因此,一次轉印電場形成在一次轉印輥26與對應的感光體32之間,使得在感光體32上形成的色調劑圖像接收靜電力并且在一次轉印位置t1處被轉印到中間轉印帶24上。
二次轉印輥28與卷繞輥42對置,中間轉印帶24介于二次轉印輥28與卷繞輥42之間。二次轉印輥28與卷繞輥42之間的空間是已經被轉印到中間轉印帶24上的色調劑圖像被轉印到記錄介質p上的二次轉印位置t2。
具有與色調劑極性相反的極性的二次轉印電壓(二次轉印電流)施加于二次轉印輥28。因此,二次轉印電場形成在二次轉印輥28與卷繞輥42之間,使得在中間轉印帶24上形成的色調劑圖像接收靜電力并且在二次轉印位置t2處被轉印到記錄介質p上。
如圖1例示,傳送單元16包括:饋送輥46,其饋送容器12中含有的記錄介質p;傳送路徑48,沿著該傳送路徑48傳送由饋送輥46饋送的記錄介質p;以及傳送輥50,其朝向下游側傳送由饋送輥46饋送的記錄介質p。在傳送輥50之中,最靠近二次轉印位置t2的那一對輥是配準輥。
定影裝置60位于二次轉印位置t2的沿傳送方向的下游。定影裝置60包括加熱輥62和加壓輥64。定影裝置60通過用加熱輥62施加熱并用加壓輥64施加壓力,將從中間轉印帶24轉印到記錄介質p上的色調劑圖像定影到記錄介質p。
現在將描述由根據本示例性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設備10執行以在記錄介質p上形成圖像的圖像形成操作。
在根據本示例性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設備10中,被饋送輥46從容器12饋送的記錄介質p被傳送輥50傳送到二次轉印位置t2(參見圖1)。
在各個圖像形成單元22y至22k中,被充電輥23充電的感光體32經過由曝光裝置36進行的曝光處理,使得靜電潛像形成在感光體32上。靜電潛像由顯影裝置38顯影,使得色調劑圖像形成在感光體32上。由圖像形成單元22y至22k形成的各個顏色的色調劑圖像在一次轉印位置t1處被轉印到中間轉印帶24上,使得形成彩色圖像。形成在中間轉印帶24上的彩色圖像在二次轉印位置t2處被轉印到記錄介質p上。
上面已經轉印有色調劑圖像的記錄介質p被傳送到定影裝置60,并且定影裝置60將已轉印的色調劑圖像定影到記錄介質p。已經定影有色調劑圖像的記錄介質p由傳送輥52輸出到輸出部18。以上述方式執行圖像形成操作。
轉印單元21的結構
現在,將描述轉印單元21的結構。圖2例示了轉印單元21的結構。在圖4至圖8和圖10中,簡化了轉印單元21的結構。
如圖2例示,轉印單元21包括形成轉印單元21的框架的一對框架構件70。該對框架構件70設置在四個一次轉印輥26的沿旋轉軸方向的各側(左側和右側中的各側)上。
該對框架構件70中的每一個在其外表面上具有多個突起72。突起72充當引導部,當轉印單元21附接到圖像形成設備主體11或從圖像形成設備主體11拆卸時,引導部被形成在圖像形成設備主體11的內壁中的導槽(未示出)引導。
當轉印單元21被附接到圖像形成設備主體11或從圖像形成設備主體11拆卸時被操作者把持的把持部71設置在該對框架構件70的前部的上端處。
通過用縮回機構(未示出)使與中間轉印帶24的內周面接觸的四個一次轉印輥26向上移動,在使中間轉印帶24從感光鼓32分離之后,將轉印單元21從圖像形成設備主體11拆卸。
用于從圖像形成設備主體11拆卸轉印單元21的結構
如圖4和圖5例示,從圖像形成設備主體11取出轉印單元21所通過的開口105形成在圖像形成設備主體11的上部中。如圖3和圖4例示,用于開閉開口105的開閉蓋110(開閉部的示例)、由諸如用戶的操作者操作的操作面板120(操作部的示例)以及支撐操作面板120的板支撐體130(支撐體的示例)設置在圖像形成設備主體11的上部上。
如圖5例示,開口105位于轉印單元21的前方且在轉印單元21斜上方。形成在圖像形成設備主體11的內壁中的導槽(未示出)引導在框架構件70上形成的突起72(參見圖2),從而允許沿向前且傾斜向上的方向通過開口105取出轉印單元21。這樣,設置在圖像形成設備主體11中的轉印單元21通過開口105從圖像形成設備主體11取出。由此,在本示例性實施方式中,通過開口沿向前和傾斜向上的方向取出轉印單元21時所沿的路徑是通過開口105從圖像形成設備主體11取出轉印單元21時所沿的路徑。
開閉蓋110包括后端部(開閉蓋的后部的示例),該后端部以開閉蓋110能夠繞著沿設備的左右方向延伸的軸線旋轉的方式附接到圖像形成設備主體11的上部。開閉蓋110從圖3、圖5和圖6中例示的閉合狀態(該狀態下,開閉蓋110通過覆蓋開口105而閉合開口105)(閉合位置)向上旋轉,以打開開口105(參見圖4、圖7和圖8)。因此,在本示例性實施方式中,開閉蓋110從閉合狀態向上旋轉以打開開口105時所沿的路徑充當開閉蓋110的向上旋轉軌道。開閉蓋110從圖4、圖7和圖8中例示的打開狀態(該狀態下,開閉蓋110打開開口105)(打開位置)向下旋轉,以關閉開口105(參見圖3、圖5和圖6)。在圖3中,有點的區域是開閉蓋110。
如圖9例示,開閉蓋110在開閉蓋110覆蓋開口105的閉合狀態下充當輸出部18。更具體地,從圖像形成設備主體11輸出的記錄介質p堆疊在開閉蓋110的頂面的沿左右方向的部分上。
如圖3和圖4例示,與開閉蓋110在圖像形成設備主體11的上部的左端處相比,板支撐體130位于更靠近設備的前方。在前視圖中,板支撐體130的右部沿左右方向與開閉蓋110的左部交疊(參見圖9)。在側視圖中,板支撐體130的后部沿前后方向與開閉蓋110的前部交疊(參見圖6)。
如圖6例示,板支撐體130從圖像形成設備主體11的頂面向上突出。板支撐體130具有朝向后部向上傾斜的頂面132。頂面132充當接收操作面板120的后表面的表面。以操作面板120可繞沿設備的左右方向延伸的軸線旋轉的這種方式支撐操作面板120的下端部的折葉部134(支撐部)設置在頂面132的前部上。
如圖10例示,板支撐體130在其右后部中具有切口部136(切口的示例)。切口部136位于開閉蓋110向上旋轉時所沿的旋轉軌道上以及位于通過開口105從圖像形成設備主體取出轉印單元21時所沿的路徑上。
操作面板120是板形。操作面板120的前表面是觸控面板,觸控面板充當為操作者顯示各種信息的顯示部,并且充當由操作者操作的操作部。
操作面板120的下端部被折葉部134支撐,使得操作面板120以操作面板120可繞沿設備的左右方向延伸的軸線旋轉的這種方式被附接到圖像形成設備主體11的上部、位于比開閉蓋110更靠近設備的前方的位置處。
當操作面板120在操作面板120的后表面被放置在板支撐體130的頂面132上的、圖3和圖5中例示的躺倒位置(躺倒狀態)時,操作面板120位于開閉蓋110向上旋轉時所沿的旋轉軌道上以及在通過開口105從圖像形成設備取出轉印單元21時所沿的路徑上。
通過從操作面板120被放置在板支撐體130的頂表面132上的躺倒位置朝向設備的前方旋轉,操作面板120從開閉蓋110的旋轉軌道和取出轉印單元21時所沿的路徑退避(參見圖4和圖6)。當在操作面板120在退避位置(退避狀態)的同時,開閉蓋110打開時,取出轉印單元21時所沿的路徑形成在操作面板120與打開狀態的開閉蓋110之間。即,從圖像形成設備主體11通過處于打開狀態的開閉蓋110與處于退避狀態的操作面板120的在與觸控面板側相反的一側處的后表面之間的空間取出轉印單元21。
操作面板120通過從上述退避位置朝向設備的后方旋轉而返回到躺倒位置(在該躺倒位置處,操作面板120放置在板支撐體130的頂面132上)。在操作面板120處于躺倒位置和退避位置的同時,可以操作操作面板120。
如圖11和圖12例示,操作面板120設置有限制部128(限制部的示例),其當操作面板120在躺倒位置(躺倒狀態)時,限制開閉蓋110的打開移動。更具體地,限制部128是形成在操作面板120的后表面中的槽。當開閉蓋110在操作面板120處于躺倒狀態的同時從閉合狀態向上旋轉時,如圖12例示,開閉蓋110與限制部128接觸,從而限制進一步的旋轉。
本示例性實施方式的操作
現在,將描述本示例性實施方式的操作。
在本示例性實施方式中,為了從圖像形成設備主體11取出轉印單元21,首先,操作者使操作面板120從操作面板120放置在板支撐體130的頂面132上的躺倒位置(參見圖3和圖5)朝向設備的前方旋轉(參見圖6)。由此,操作面板120從開閉蓋110的旋轉軌道和從取出轉印單元21時所沿的路徑退避。
接著,操作者從開閉蓋110閉合開口105的、圖6中例示的閉合狀態(閉合位置)向上旋轉開閉蓋110(參見圖7)。由此,開閉蓋110打開開口105。另外,取出轉印單元21時所沿的路徑形成在處于退避狀態的操作面板120與處于打開狀態的開閉蓋110之間。
然后,如圖4和圖8例示,操作者把持轉印單元21的把持部71,并且通過開口105沿向前和傾斜向上的方向取出轉印單元21。由此,轉印單元21通過處于退避狀態下的操作面板120與處于打開狀態下的開閉蓋110之間的空間從圖像形成設備主體11取出。
如果操作面板120位于開閉蓋110的旋轉軌道和取出轉印單元21時所沿的路徑的左邊(比較例),則操作面板120不干擾取出的轉印單元21。然而,操作面板120從圖像形成設備主體11向左突出,并且圖像形成設備10沿左右方向的寬度增大。因此,圖像形成設備10的尺寸增大。
相反,在本示例性實施方式中,操作面板120不沿左右方向從圖像形成設備主體11突出。因此,與上述比較例不同,可以在減少取出轉印單元21時轉印單元21與操作面板120之間的干擾的發生的同時,減小圖像形成設備10的尺寸。
另外,在本示例性實施方式中,取出轉印單元21時所沿的路徑形成在處于退避狀態的操作面板120與處于打開狀態的開閉蓋110之間。因此,處于退避狀態的操作面板120、取出轉印單元21所通過的空間、以及處于打開狀態的開閉蓋110交疊。因此,不必提供用于取出轉印單元21的大空間,并且可以減小設備的尺寸。
另外,在本示例性實施方式中,如圖10例示,操作部130的切口部136位于開閉蓋110向上旋轉時所沿的旋轉軌道上和通過開口105從圖像形成設備取出轉印單元21時所沿的路徑上。因此,與未設置切口部136的結構相比,取出轉印單元21時板支撐體130與轉印單元21之間的干擾的發生更少。
另外,在本示例性實施方式中,如圖12例示,當操作面板120處于躺倒狀態時,限制部128限制開閉蓋110的打開移動。因此,與不限制開閉蓋110的打開移動的結構相比,在操作部120不從開閉蓋110的旋轉軌道和取出轉印單元21時所沿的路徑退避的同時打開開閉蓋110的風險更低。
另外,在本示例性實施方式中,通過使操作面板120從操作面板120被放置在板支撐體130的頂面132上的躺倒位置(參見圖3和圖5)朝向設備的前方旋轉(參見圖6),可以調節操作面板120的高度(角度),使得可以由例如矮操作者或坐在輪椅上的操作者容易操作。由此,在本示例性實施方式中,使操作面板120旋轉以調節操作面板120的高度(角度)所沿的旋轉方向與使操作面板120旋轉以能夠取出轉印單元21所沿的旋轉方向相同。因此,旋轉機構(諸如折葉)的尺寸不增大。當例如旋轉方向不相同并且使操作面板120繞兩個軸線旋轉時,需要更大的旋轉機構(諸如折葉)。
修改例
在本示例性實施方式中,轉印單元21被描述為待取出的物體的示例。然而,待取出物體不限于此,而可以是例如含有廢棄色調劑的廢棄色調劑盒,或從圖像形成設備主體11取出的任意其他部件。
在本示例性實施方式中,限制部是槽。然而,限制部不限于此,而可以是例如從操作面板120的后表面向下突出的突起。
本發明不限于上述示例性實施方式,并且各種修改、改變和改進在不偏離本發明的主旨的情況下是可以的。例如,上述修改例可以酌情組合采用。
對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的上述說明是為了例示和說明的目的而提供的。并非旨在對本發明進行窮盡,或者將本發明限于所公開的精確形式。顯而易見的是,很多修改例和變型例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是明顯的。選擇了實施方式進行說明以最好地解釋本發明的原理及其實際應用,以使本領域其它技術人員能夠理解本發明的各種實施方式,以及適合于所設想的具體用途的各種變型。本發明的范圍旨在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來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