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視野角控制薄片和顯示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2683337閱讀:161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視野角控制薄片和顯示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視野角控制用薄片和使用該薄片的顯示裝置,該薄片設置在顯示器的前面,具有防止顯示器的性能、尤其是當外來光射到顯示器時的對比度降低等性能降低的功能,或使顯示器的有效光最佳擴散后擴大視野角的性能等。
背景技術
在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器(下面記作0LED。)或液晶顯示器(下面記作LED。) 等中,通常,最好視野角寬,以便無論觀察者從哪個位置看,均可得到良好的圖像。
另一方面,例如在通勤電車中工作的情況等下,難以從周圍的人窺視畫面,在這種情況下,期望僅讓顯示器的觀察者看、其他人看不到的視野角控制。針對這種要求,開發、使用例如圖10所示的百葉窗(louver)型的視野角控制薄片。百葉窗型視野角控制薄片示出遮光外來光、提高對比度的效果,例如公開了使百葉窗中的二重像(稱為重像。)產生減少的視野角控制薄片(參照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3)。在專利文獻1的圖5中,記載有重像的說明圖。
專利文獻1 特公昭58-47681號公報
專利文獻2 特表平6-504627號公報
專利文獻3 特開平9-311206號公報
但是,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3中記載的百葉窗型的現有視野角控制薄片單純地截斷傾斜方向的映像光,就高精細LCD等顯示器而言,會使應到達觀察者側的映像側的擴散光源之擴散光減少,存在畫面亮度降低的發明內容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視野角寬的視野角控制薄片,抑制外來光造成的圖像對比度降低,抑制重像的發生,在提高對比度的同時,有效利用來自映像源的擴散光,抑制畫面的亮度降低。
下面,說明本發明。
本發明之1是一種視野角控制薄片,以規定的間隔排列截面形狀為梯形的透鏡部,同時,相鄰的所述透鏡部間的楔形部,填充與所述透鏡部相同或不同的材料,所述楔形部在觀察者側具有頂端,同時,在映像源側具有底面,并且,當將至少構成其斜面部分的材料的折射率設為Nx,將構成所述透鏡部的材料的折射率設為Ny,將所述折射率Nx與Ny的比(Nx/Ny)設為Δη時,成立如下關系
Nx ^ Ny
-0. 01 < Δη-cos θ <0.002
所述楔形部的截面形狀具有在映像源側寬幅的底面。
本發明之2是就本發明之1所述的視野角控制薄片而言,其特征在于當設所述楔形部的斜面部分與出光面的法線所成角度為θ時,θ為3度 15度的范圍。這是因為在本發明中,若θ不足3度,則擴散光不能到達觀察側正面,得不到亮度提高效果,另一方面, 若θ超過15度,則產生重像(ghost)。為了使用視野角控制薄片來維持正面亮度,θ最好是3度 15度的范圍。
本發明之3的發明就本發明之1或2所述的視野角控制薄片而言,其特征在于所述楔形部大致為等腰三角形。
本發明之4的發明就本發明之1 3的任一項所述的視野角控制薄片而言,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面部分具有曲線或折線狀的截面形狀,使與觀察側側面所成角度在映像源側與觀察者側不同。
本發明之5的發明就本發明之1 4的任一項所述的視野角控制薄片而言,其特征在于所述楔形部具有光吸收效果。
本發明之6的發明就本發明之5所述的視野角控制薄片而言,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楔形部中填充有添加了光吸收粒子的材料。
本發明之7的發明就本發明之6所述的視野角控制薄片而言,其特征在于所述楔形部是在映像源側具有寬幅的底面的楔形,所述光吸收粒子的平均粒徑為1微米以上。
本發明之8的發明就本發明之6或7所述的視野角控制薄片而言,其特征在于填充在所述楔形部中的材料中的光吸收粒子的添加量為10 50體積%。
本發明之9的發明利用視野角控制薄片來解決上述問題,其特征在于在映像源的觀察者側設置1個、或大致正交地層疊2個本發明之1 8的任一項所述的視野角控制薄片。
本發明之10的發明就本發明之1 9的任一項所述的視野角控制薄片而言,其特征在于至少對一面側賦予AR、AS、AG、觸摸傳感器中任一或其中多個的附加功能。
本發明之11的發明利用顯示裝置來解決上述問題,其特征在于粘接有本發明之 1 10的任一項所述的視野角控制薄片。
根據本發明,以規定的間隔排列截面形狀為梯形的透鏡部,同時,在相鄰的透鏡部間的楔形部之截面形狀具有在映像源側寬幅的底面的楔形尖端部中,安裝具備厚度的R,即向楔形尖端部賦予向尖端側凸出的曲面形狀,從而楔形部的制造容易,可得到提高了楔形部的強度的高品質視野角控制薄片。另外,根據本發明的視野角控制薄片,可抑制外來光造成的圖像對比度降低,抑制產生重像。另外,根據本發明的視野角控制薄片,可有效利用來自映像源的擴散光,抑制畫面亮度的降低,得到視野角寬的視野角控制薄片。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視野角控制薄片的一方向的截面圖。
圖2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的視野角控制薄片的一方向的截面圖。
圖3是表示第三實施方式的視野角控制薄片的一方向的截面圖。
圖4是表示第四實施方式的視野角控制薄片的一方向的截面圖。
圖5是表示第五實施方式的視野角控制薄片的一方向的截面圖。
圖6是示例由視野角控制薄片的楔形部斜面反射的光到達觀察者側的狀態的截面模式圖。
圖7是表示楔形部斜面部分之形狀的各狀態的圖。
圖8是表示視野角控制薄片的構成的另一例的圖。
圖9是表示配備本發明的視野角控制薄片的顯示裝置的構成之一例的圖。
圖10是表示現有視野角控制薄片的一例的圖。
圖中
Si、S2、S3、S4、S5、S8 視野角控制薄片
11、21、31、41、51、81 映像源側基片
12、22、32、42、52、82 透鏡部
13、23、33、43、53、83 觀察者側基片
14、24、34、44、54、84 楔形部
35、55透明低折射率層
17、27、37、47、57 底面
18、28、38、48、58 頂部
46添加了光吸收粒子的材料
49、59光吸收粒子
90顯示裝置
91液晶顯示器面板
92、93視野角控制薄片
94功能性薄片
Lll、L12、L13、L21、L22、L23、L31、L32、L33、L41、L42、L43、L51、L52、L53 光線
L14、L24、L34、L44、L54 入射到底面的光
L15、L25、L35、L45、L55 外來光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來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
(第一實施方式)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視野角控制薄片Sl的一方向的截面圖。圖 1中,在圖面左側配置映像光源,射出擴散光,觀察者位于圖面右側。該視野角控制薄片Sl 從映像源側向觀察者方向順序貼合映像源側基片11、透鏡部12、觀察者側基片13來形成。 透鏡部12由折射率為Nyl的物質形成。并且,圖中夾在上下鄰接的透鏡部12、12的斜邊的部分的截面形狀,構成在映像源側具有寬幅的底面17、和在觀察者側具有向觀察者側形成具有寬度的凸狀曲面之頂部18的楔形狀。構成該楔形狀的部分,由具有比透鏡部12的折射率Nyl低的折射率Nxl的物質填埋。在以后的說明中,將構成該楔形狀的部分稱為‘楔形部14’。楔形部14在觀察者側具備作為寬度窄的部分之頂部18,在映像源側具備底面17。
為了得到視野角控制薄片Sl的光學特性,將透鏡部12的折射率Nyl與楔形部14 的折射率Nxl的比設定為規定范圍。另外,楔形部14與透鏡部12銜接的斜面與出光面的法線(平行于對該視野角控制薄片Sl的垂直入射光的線)所成角度形成為規定角度θ 10
楔形部14被碳等顏料或規定染料著色為規定濃度。另外,映像源側基片11和觀察者側基片13,由具有與透鏡部12大致相同折射率的材料構成。在觀察者側基片13的外側面中,在觀察者側配備AR、AS、AG、觸摸傳感器中的至少一個的功能。這里,‘AR’是逆反射(antiref lection)的簡稱,是指抑制入射到透鏡表面的光的反射率的功能。另外,‘AS’ 是抗靜電(antistatic)的簡稱,是指防止帶電的功能。另外,‘AG’是反眩光的簡稱,是指透鏡的防眩性功能。在本第一實施方式的視野角控制薄片Sl中,即可僅具有這些功能內的一個,也可同時具有多個功能。
下面,參照圖1來簡單說明入射到視野角控制薄片Sl的透鏡部12內的光的光路。 另外,在圖1中,模式地表示光Lll L15的光路。從映像源側入射到透鏡部12中央部附近的垂直光L11,原樣直進通過視野角控制薄片Sl的內部,到達觀察者。從映像源側以規定角度入射到透鏡部12的端部附近的入射光L12因折射率為Nyl的透鏡部12與折射率為 Nxl的楔形部14的折射率差,被斜面全反射,作為垂直光射出到觀察者側。從映像源側以大的角度入射到透鏡部12的端部附近的光L13被斜面全反射,以與入射時相反方向的小角度,成為接近垂直光的角度,射出到觀察者側。從底面17直接入射到楔形部14的光L14入射到楔形部14的內部。由于楔形部14被著色,所以光L14被楔形部14吸收,不到達觀察者側。并且,從觀察者側以規定以下的小角度入射到斜面的外來光L15,也因透鏡部12與楔形部14的折射率差而未被全反射,入射到楔形部14的內部,外來光L15被著色的楔形部14 吸收。因此,從觀察者側看的視野下的圖像對比度提高。這樣可沿截面方向控制視野角,并且,可抑制亮度降低,得到對比度高的視野角控制薄片Si。
(第二實施方式)
圖2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的視野角控制薄片S2的一方向的截面圖。圖2中,也在圖面左側配置映像光源,觀察者位于圖面右側。該視野角控制薄片S2,從映像源側向觀察者方向順序貼合映像源側基片21、透鏡部22、觀察者側基片23來形成。透鏡部22由折射率為Ny2的物質形成。并且,圖中夾在上下鄰接的透鏡部22、22的斜邊中之截面形狀構成在映像源側具有寬幅的底面27、和在觀察者側具有向觀察者側形成具有寬度的凸狀曲面之 28的楔形狀。構成該楔形狀的部分,由具有比透鏡部22的折射率Ny2低的折射率Nx2的物質填埋。在以后的說明中,將構成該楔形狀的部分稱為‘楔形部M’。楔形部對在映像源側具備寬幅的底面27,在觀察者側具備頂部觀。
為了得到視野角控制薄片S2的光學特性,將透鏡部22的折射率Ny2與楔形部M 的折射率Nx2的比設定為規定范圍。另外,楔形部M與透鏡部22銜接的斜面與出光面的法線V (平行于對該視野角控制薄片S2的垂直入射光的線)所成角度形成為規定角度θ2。
楔形部M被碳等顏料或規定染料著色為規定濃度。另外,映像源側基片21和觀察者側基片23由具有與透鏡部22大致相同折射率的材料構成。在觀察者側基片23的外側面中,在觀察者側具備AR、AS、AG、觸摸傳感器之中至少一個的功能。在本實施方式中,也可僅具有這些功能內的一個,或同時具有多個功能。
圖示的視野角控制薄片S2在其底面27中形成有黑條BS。另外,在楔形部M的內部填充有具有比透鏡部22的折射率Ny2低的折射率Nx2之材料。利用具有本構成的視野角控制薄片S2,來自映像源側的各入射光L21 L23也可走向與第一實施方式所示的視野角控制薄片Sl中的入射光Lll L13 —樣的光路。另外,入射到底面27的黑條BS的光6L24被黑條BS吸收。并且,從觀察者側以規定以下的小角度入射到斜面的外來光L25也因透鏡部22與楔形部M的折射率差,而未被全反射,入射到楔形部M的內部。外來光L25 被著色的楔形部對所吸收。這樣,從觀察者側看的視野下的圖像對比度提高。因此,利用視野角控制薄片S2,也可得到與第一實施方式的視野角控制薄片Sl 一樣的效果,即沿截面方向控制視野角,并且,可抑制亮度降低,得到對比度高的視野角控制薄片S2。
(第三實施方式)
圖3表示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式的視野角控制薄片S3。該視野角控制薄片S3,從映像源側向觀察者側方向順序貼合映像源側基片31、透鏡部32、觀察者側基片33來配置。 透鏡部32由具有折射率Ny3的物質形成。在夾在上下方向鄰接的透鏡部32、32之間的截面形狀構成楔形狀之楔形部34的內部,填充有具有與透鏡部32的折射率Ny3大致相同的折射率之物質。并且,圖中,楔形部34的斜面和頂部38,由具備比Ny3小的折射率Nx3并作為透明物質的層35 (下面稱為‘透明低折射率層35’ )形成。
為了得到視野角控制薄片S3的光學特性,將透鏡部32的折射率Ny3與透明低折射率層35的折射率Nx3的比設定為規定范圍。另外,透明低折射率層35與透鏡部32銜接的斜面與出光面的法線V (平行于對該視野角控制薄片S3的垂直入射光的線)所成角度形成為規定角度θ3。
透鏡部32由通常具有電離放射線固化性的環氧丙烯酸酯等材料構成。透明低折射率層35,由具有比透鏡部32的折射率Ny3低的折射率Nx3之材料形成。另外,楔形部34 被碳、顏料或規定染料等著色為規定濃度。另外,映像源側基片31和觀察者側基片33,由具有與透鏡部32大致相同折射率的材料構成。在觀察者側基片33的外側面中,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的視野角控制薄片Sl 一樣,在觀察者側具備AR、AS、AG、觸摸傳感器中至少一個的功能。
利用具有本構成的視野角控制薄片S3,來自映像源側的各入射光L31 L33也可走向與第一實施方式的視野角控制薄片Sl中的入射光Lll L13 —樣的光路。另外,入射到著色的楔形部34的底面37之光L34,入射到著色的楔形部34的內部并被吸收,不能到達觀察者側。并且,從觀察者側以規定以下的小角度入射到斜面的外來光L35,也因透鏡部32 與透明低折射率層35的折射率差而未被全反射,入射到楔形部34的內部。外來光L35被著色的楔形部34吸收。這樣,從觀察者側看的視野下的圖像對比度提高。因此,可得到與第一實施方式的視野角控制薄片Sl 一樣的效果,即沿截面方向控制視野角,并且,可抑制亮度降低,得到對比度高的視野角控制薄片S3。
(第四實施方式)
圖4表示本發明的第四實施方式的視野角控制薄片S4的截面。該視野角控制薄片S4,從映像源側向觀察者側方向順序貼合映像源側基片41、透鏡部42、觀察者側基片43 來配置。透鏡部42由具有折射率Ny4的物質形成。并且,在夾在附圖上下方向鄰接的透鏡部42、42之間的截面形狀構成楔形狀之部分中,填充有向具備比Ny4小的折射率Nx4之透明物質(下面稱為‘透明低折射率物質’)中添加了光吸收粒子49的材料46。在下面的說明中,將填充了添加該光吸收粒子49的材料46之部分稱為‘楔形部44’。楔形部44在映像源側具備底面47,在觀察者側具備頂部48。
在本實施方式中,為了得到視野角控制薄片S4的光學特性,將透鏡部42的折射率Ny4與透明低折射率物質的折射率Nx4的比設定為規定范圍。另外,楔形部44與透鏡部42 銜接的斜面與出光面的法線V(平行于對該視野角控制薄片S4的垂直入射光的線)所成角度形成為規定角度θ4。
透鏡部42由通常具有電離放射線固化性的環氧丙烯酸酯等材料構成。另外,作為透明低折射率物質,通常使用具有電離放射線固化性的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等材料。光吸收粒子49可使用市售的著色樹脂微粒子。另外,映像源側基片41和觀察者側基片43由具有與透鏡部42大致相同折射率的材料構成。在觀察者側基片43的觀察者側中,在本實施方式中,也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的視野角控制薄片si 一樣,在觀察者側具備AR、AS、AG、觸摸傳感器中至少一個的功能。
下面,參照圖4來簡單說明入射到視野角控制薄片S4的透鏡部42內的光的光路。 另外,圖4中,模式地示出光L41 L43和L44的光路。圖4中,從映像源側入射到透鏡部 42中央部附近的垂直光L41,原樣直進通過視野角控制薄片S4的內部,到達觀察者。從映像源側傾斜入射到透鏡部42的端部附近的光L42,因透鏡部42與透明低折射率物質的折射率差,被斜面全反射,作為垂直光射出到觀察者側。從映像源側以更大的角度入射到透鏡部 42的端部附近的光L43被斜面全反射,以與入射時相反方向、比入射時小的角度,為接近垂直光的角度,射出到觀察者側。入射到楔形部44的底面47的光L44入射到楔形部44的內部,被光吸收粒子49吸收,不到達觀察者側。并且,從觀察者側以規定以下的小角度入射到斜面的外來光L45也因透鏡部42與透明低折射率物質的折射率差,而未被全反射,入射到楔形部44的內部。外來光L45被楔形部44內的光吸收粒子49吸收。因此,從觀察者側看的視野下的圖像對比度提高。這樣,由于從映像側以各種角度入射的光從觀察者側,沿射出面法線方向或接近該方向的方向射出,所以可在控制視野角的同時,抑制亮度降低,得到對比度高的視野角控制薄片S4。
(第五實施方式)
圖5表示本發明的第五實施方式的視野角控制薄片S5。該視野角控制薄片S5也從映像源側向觀察者側方向順序貼合映像源側基片51、透鏡部52、觀察者側基片53來配置。透鏡部52由具有折射率Ny5的物質形成。在夾在上下方向鄰接的透鏡部52、52之間的部分形成有楔形部討,楔形部討的斜面和頂部58,由具備比Ny5小的折射率Nx5之透明物質所形成的層55 (下面稱為‘透明低折射率層55’)形成。并且,在楔形部M內部,填充有向具有比Nx5高的折射率之物質中添加了光吸收粒子59的材料。
為了得到視野角控制薄片S5的光學特性,將透鏡部52的折射率Ny5與透明低折射率層陽的折射率Nx5的比設定為規定范圍。另外,透明低折射率層55與透鏡部52銜接的斜面與出光面的法線V (平行于對該視野角控制薄片S5的垂直入射光的線)所成角度形成為規定角度θ5。
透鏡部52,通常由具有電離放射線固化性的環氧丙烯酸酯等材料構成。另外,透明低折射率層55由具有比透明樹脂的折射率低的折射率之二氧化硅等材料形成。光吸收粒子59可使用市售的著色樹脂微粒子。另外,映像源側基片51和觀察者側基片53由具有與透鏡部52大致相同折射率的材料構成。在觀察者側基片53的觀察者側中,在本實施方式中,也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的視野角控制薄片si 一樣,在觀察者側具備AR、AS、AG、觸摸傳感器中至少一個的功能。
下面,參照圖5來簡單說明入射到視野角控制薄片S5的透鏡部2內的光的光路。 另外,圖5中,也模式地示出光L51 L54的光路。圖5中,從映像源側入射到透鏡部52中央部附近的垂直光L51,原樣直進通過視野角控制薄片S5的內部,到達觀察者。
從映像源側有角度地入射到透鏡部52的端部附近的光L52,因透鏡部52與透明低折射率層M的折射率差,被斜面全反射,作為垂直光射出到觀察者側。從映像源側以更大的角度入射到透鏡部52的端部附近的光L53被斜面全反射,以與入射時相反方向、比入射時小的角度,以接近垂直光的狀態,射出到觀察者側。另外,從映像源側入射到楔形部M的光LM被光吸收粒子59吸收,變為反射光,不射出到觀察者側。并且,從觀察者側以規定以下的小角度入射到斜面的外來光L55,也因透鏡部52與透明低折射率層55的折射率差,而未被全反射,入射到楔形部M的內部。外來光L55被楔形部M內的光吸收粒子59吸收。 因此,從觀察者側看的視野下的圖像對比度提高。這樣,具有寬的視野角,抑制亮度降低,得到對比度高的視野角控制薄片S5。
涉及第四實施方式和第五實施方式的視野角控制薄片S4、S5中的光吸收粒子49、 59的平均粒徑最好為1微米以上。若光吸收粒子49、59的大小過小,則難以在制造時僅填充于楔形部44、54的內部。
另外,第四實施方式和第五實施方式的視野角控制薄片S4、S5中的光吸收粒子 49、59,相對于楔形部44、54的整體體積,最好為10 50體積%。通過維持這種比率,可在確保充分的光吸收效果的同時,提供容易的制造條件。
圖6是示例由視野角控制薄片的楔形部斜面反射的光到達觀察者側的狀態之截面模式圖,為了比較,在一個圖中表示3種情況(圖6(a) (c))。
當將楔形部的斜面部分與出光面的法線所成角度設為θ、將構成楔形部的至少斜面部分的材料的折射率Nx與透鏡部的折射率Ny的比設為An(An = Nx/Ny)時,圖6(a) 為Δη取小值的情況,在圖的A范圍全反射。圖6(b)為An-cos0 = 0的情況,為全反射的光到達正面的邊界,在圖的B范圍全反射。圖6(c)為Δη取大值的情況,反射光未行進至正面,在圖的C范圍全反射。在本發明中,在加上實用上的特性的基礎上,最好滿足如下關系
-0. 01 < Δη-cos θ < 0.002。
若(Δη-cos θ )的值為-0. 01以下,則全反射的光線變多,以寬的角度來觀察全反射光。因此,尤其是在從傾斜方向觀察全反射光的情況下,重像圖像與實際映像的距離變大。因此,重像圖像會非常顯眼,使映像畫質降低。另一方面,若(Δη-cos θ )的值為0.002 以上,則全反射的光線變少,有效映像光難以到達觀察者,不能充分得到亮度的上升效果。
另外,本發明也可適用于楔形部的截面形狀為大致等腰三角形的情況、或楔形部的頂部具有寬度的情況的任一項中。
圖7是表示楔形部斜面部分的形狀的各狀態的圖。該楔形部具有形成于相鄰的兩個單位透鏡間的形狀。
圖7(a)表示斜面由直線形成的情況。此時,斜面與出光面法線所成角度在斜面上的任一點均恒定。
圖7(b)表示斜面由光滑曲線形成的情況。另外,圖7(c)表示斜面由兩條直線形成的情況。此時,斜面與出光面法線所成角度θ12、或θ13或θ 14因斜面上的位置不同而不同。在本發明中,如圖7(b)或圖7(c)的情況所示,當斜面與出光面法線所成角度不恒定時, 就斜面的長度的90%以上而言,若滿足以上說明的條件,則可得到本發明的效果。
圖8是表示本發明的視野角控制薄片的構成之一例的圖。圖8所示的視野角控制薄片S8具備水平截面形狀沿垂直方向恒定的單位透鏡部82。在映像源側配置有基片81, 在觀察者側配置有基片83。圖中,為了理解,將這三者分開表示,但實際上它們是貼合著的。
圖9表示具備了本發明的視野角控制薄片的顯示裝置90的構成。圖9中,設紙面面前左下方向為映像源側,紙面進深右上方向為觀察者側。本發明的顯示裝置90從映像源側起,依次層疊有液晶顯示器面板91、沿垂直方向排列透鏡部的視野角控制薄片92、沿水平方向排列透鏡部的視野角控制薄片93,并且,在觀察者側具備備有AR、AS、AG、觸摸傳感器中至少一個的功能的功能性薄片94。圖中省略視野角控制薄片92與視野角控制薄片93 的基片。另外,也可交換視野角控制薄片92與視野角控制薄片93的配置。圖9中,為了理解,將它們彼此分開表示,但實際上它們是彼此接合或粘接的。
實施例
(實施例1)
如圖4所示的、具有截面形狀形成楔形的楔形部、且未圖示的實例按如下方案來制作在位于楔形部的映像光源側的底面設置黑條BS的視野角控制薄片。數值孔徑表示去除了視野角控制薄片的楔形部底面部面積后的透鏡部的面積比率,錐角是楔形的斜面部分與出光面的法線所成的角度(θ )。
數值孔徑70%
透鏡間間距0.05mm
透鏡部材料(樹脂)折射率1. 56
楔形部材料折射率1. 55
楔形部頂部寬度3微米
錐角6度
黑色光吸收粒子粒徑5微米
黑色光吸收粒子濃度25體積%
(實施例2)
除將楔形部材料折射率設為1.討外,按與實施例1相同的條件來制作視野角控制薄片。
(實施例3)
除將楔形部材料折射率設為1. 554外,按與實施例1相同的條件來制作視野角控制薄片。
(比較例1)
除將楔形部材料折射率設為1. 53外,按與實施例1相同的條件來制作視野角控制薄片。
(比較例2)
除將楔形部材料折射率設為1.558外,按與實施例1相同的條件來制作視野角控制薄片。
將實施例1 3、和比較例1、2制作的視野角控制薄片依次設置在液晶顯示裝置的10通過目視的〇X判定來比較映像光的亮度與有無重像的好壞。結果和綜合評價示于表1中。在表1的下段中,還同時記錄An = Nx/Ny與(An-cos0)的數值。
權利要求
1.一種視野角控制薄片,以規定的間隔排列截面形狀為梯形的透鏡部,同時,相鄰的所述透鏡部間的楔形部填充與所述透鏡部相同或不同的材料,所述楔形部在觀察者側具有頂端,同時,在映像源側具有底面,并且,當將至少構成其斜面部分的材料的折射率設為Nx,將構成所述透鏡部的材料的折射率設為Ny,將所述折射率Nx與Ny的比Nx/Ny設為△ η時,成立如下關系Nx ( Ny-0. 01 < Δη-cos θ < ο. 002所述楔形部的截面形狀具有在映像源側寬幅的底面。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視野角控制薄片,其特征在于當設所述楔形部的斜面部分與出光面的法線所成角度為θ時,θ為3度 15度的范圍。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視野角控制薄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楔形部大致為等腰三角形。
4.根據權利要求1 3的任一項所述的視野角控制薄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面部分具有曲線或折線狀的截面形狀,使與觀察側側面所成角度在映像源側與觀察者側不同。
5.根據權利要求1 4的任一項所述的視野角控制薄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楔形部具有光吸收效果。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視野角控制薄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楔形部中填充有添加了光吸收粒子的材料。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視野角控制薄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楔形部是在映像源側具有寬幅的底面的楔形,所述光吸收粒子的平均粒徑為1微米以上。
8.根據權利要求6或7所述的視野角控制薄片,其特征在于填充在所述楔形部中的材料中之光吸收粒子的添加量為10 50體積%。
9.一種視野角控制薄片,其特征在于在映像源的觀察者側設置1個、或大致正交地層疊有2個權利要求1 8的任一項所述的視野角控制薄片。
10.根據權利要求1 9的任一項所述的視野角控制薄片,其特征在于至少對一面側賦予AR、AS、AG、觸摸傳感器中的任一或其中多個的附加功能。
11.一種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粘接有權利要求1 10的任一項所述的視野角控制薄片。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視野角控制薄片和顯示裝置。提供一種視野角寬的視野角控制薄片,抑制外來光造成的圖像對比度降低,抑制重像的發生,在提高對比度的同時,有效利用來自映像源的擴散光,抑制圖像的亮度降低。一種視野角控制薄片,以規定的間隔排列截面形狀為梯形的透鏡部,同時,相鄰的所述透鏡部間的楔形部填充與所述透鏡部相同或不同的材料,所述楔形部在觀察者側具有頂端,同時,在映像源側具有底面,并且,當將至少構成其斜面部分的材料的折射率設為Nx,將構成所述透鏡部的材料的折射率設為Ny,將所述折射率Nx與Ny的比(Nx/Ny)設為Δn時,成立如下關系Nx≤Ny -0.01<Δn-cosθ<0.002,設所述楔形部的截面形狀為具有在映像源側寬幅的底面之形狀。
文檔編號G02F1/1335GK102520467SQ20121001782
公開日2012年6月27日 申請日期2005年9月14日 優先權日2004年9月15日
發明者后藤正浩 申請人:大日本印刷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