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光量調整裝置、透鏡組件及設置了該透鏡組件的光學設備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2685711閱讀:157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光量調整裝置、透鏡組件及設置了該透鏡組件的光學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光量調整裝置,該光量調整裝置內裝在攝像機、照相機等攝像裝置或投影儀等投影裝置中,對撮影光量、投映光量等光量進行調整。
背景技術
一般已知的此種光量調整裝置在撮影光路(或投影光路)上配置具有光軸開口的基板,在此基板上開閉自如地配置多片光量調節葉片,使光軸開口為大口徑或小口徑地進行光量調整。例如在日本特開2009-020438號公報(專利文獻I)中公開了一種虹膜光圈裝置,該虹膜光圈裝置在基板上形成了光軸開口,在該光軸開口的周圍配置多片葉片,從小直徑到大直徑按相似形對光路口徑進行開閉。這樣的光圈裝置已知具有由多個葉片按接近圓形 的口徑多級地進行光量調整的特征。在該文獻中,公開了一種開閉機構,該開閉機構在上下一對環狀基板之間配置多個光圈葉片,該上下一對環狀基板在中央具有光軸開口,由設置在了基板的一方上的驅動裝置對此多個光圈葉片進行開閉。另外,在日本特開2006-322979號公報(專利文獻2)中公開了這樣一種裝置,該裝置與專利文獻I同樣地在形成為環狀的基板間配置多個光圈葉片,由設在基板的一方的驅動裝置使葉片進行開閉移動。這樣在光軸開口的周圍呈鱗狀配置多個葉片,由設置在基板的一方上的驅動裝置進行開閉移動的裝置,為公眾所了解。對多個葉片進行開閉移動的機構在基板上沿葉片的運動軌跡設置導槽,在此導槽中嵌合被植設在了葉片上的銷,由設在了另一方的基板上的傳動環使葉片向規定方向轉動,從而對多個葉片的運動進行限制。為此,在對葉片進行支承的基板上,將與葉片的片數對應的導槽配置在光軸開口的周緣。此導槽的結構由專利文獻I的圖4公開。

發明內容
作為如上述那樣在光軸開口的周緣配置多個葉片,使此各葉片轉動規定角度而對通過光量進行大小調整的裝置,已由專利文獻1、2等公開。在此場合,其結構采用這樣的機構,即,上下一對基板在中央具有光軸開口,在該上下一對基板間用軸對多個葉片構件進行支承,由內裝在基板之間的驅動環對此各葉片進行開閉。另外,其結構按這樣的方式構成,S卩,在基板上,按使相互鄰接的端部呈鱗狀疊合的方式在圓周方向排列多個葉片構件,由驅動環使此各葉片構件朝同一角度方向轉動而對開口直徑進行大小調節。因此,多個葉片構件的相互鄰接的端部彼此疊合,在葉片的關閉方向(全閉方向)按疊合面積逐漸變大的方式變化,在葉片的打開方向(全開方向)按疊合面積逐漸變小的方式變化。而且,根據葉片的構成片數的不同,有時葉片的疊合片數相應于調整光量而變化。
在圖14及圖15中,表示7片構成的葉片結構,在具有光軸開口 100的基板101與壓板104之間,在圓周方向按使鄰設端部置合的方式排列7片葉片構件103。圖14A表不小光圈狀態的疊合平面形狀,圖14B表示截面構成。如圖14B所示,葉片構件103與鄰接的葉片的一部分相互重疊。即,在7片構成的葉片構件呈鱗狀疊合了的場合,如圖14A所示,例如葉片構件103b成為重疊在葉片構件103a上、插入在了葉片構件103c的下側的狀態,此關系即使是對于最后重疊了的第7片葉片構件103g,也是成為葉片構件103g重疊在葉片構件103f上、插入在了最初的葉片構件103a的下側的狀態。此關系通過呈鱗狀疊合n片構成的葉片構件而變得相同。因此,在驅動環與基板(座板)之間呈鱗狀疊合、配置的葉片構件,在由圖14A所示小光圈狀態下如用圖14B的截面構成表示的那樣,在光軸開口 100的周緣部分成為葉片構件103a、葉片構件103b、葉片構件103c的3片重疊了的狀態。因此,驅動環102與基板101的間隔L根據最大的重疊片數n、葉片構件的厚度S、各葉片構件的開閉動作所需要的余隙dc被設定。例如把該間隔設定為L蘭n s+n dc。 然而,在圖15A所示光圈全開放狀態下,如由圖15B的截面構成表示的那樣,成為葉片構件103a、葉片構件103b這2片在光軸開口 100的外周緣重疊的狀態。這樣在基板101與驅動環102之間受到夾持的葉片構件的重疊面積和重疊片數相應于光軸開口的開口量而改變。為此,葉片構件在驅動環與基板(座板)之間具有相當大的空間地配置,產生以下的問題。驅動環102和各葉片構件103,按相互卡合的方式在一方設置銷狀突起,在另一方設置槽孔,通過驅動環的旋轉使各葉片構件開閉移動。與此同時,在座板101與各葉片構件之間也按相互卡合的方式在一方設置銷狀突起,在另一方設置槽孔。此2個槽孔按沿各葉片的開閉軌跡對其進行引導的方式形成。在這樣的構成中,基板(座板)與驅動環的間隔被相應于最大重疊片數進行設定,各葉片構件的重疊片數相應于開口量而變化。為此,成為這樣的葉片構件構成,即,如圖14B那樣光軸開口中心側的葉片構件前端部側成為3片重疊,如圖15B那樣基端部側成為2片重疊。因此,在成為了圖14A所示小光圈狀態的場合,成為3片重疊的葉片構件前端部側如在圖8中所示那樣由其它的葉片構件的葉片構件前端部抬起,各葉片構件從基端部朝葉片構件前端部向上翹曲,正好如圖15B的葉片構件103a那樣傾斜。另外,在成為了由圖15A表示的光圈全開放狀態的場合,如由圖15A所示那樣,葉片構件在驅動環與基板(座板)之間如圖15B的葉片構件103a那樣傾斜。此葉片構件的傾斜,由于銷狀突起與槽孔的卡合狀態變化,葉片構件的開閉位置如圖15C所示那樣偏移,結果,存在光圈口徑變化、光量變得不均勻的問題。特是在小光圈狀態下對光量不均勻性的影響大。本發明就是鑒于此問題點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抑制葉片構件的傾斜、光量不均勻性小、并能夠進行適當的曝光控制的光量調整裝置。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特征在于,在環狀的基板與驅動環之間呈鱗狀疊合配置多個葉片構件,該環狀的基板在中央具有光軸開口,由驅動環使各葉片構件進行開閉移動。此時,在將與所述多個葉片構件對峙的彈性構件配置在葉片構件與基板之間而向驅動環側推壓了各葉片構件的狀態下,或在將與所述多個葉片構件對峙的彈性構件配置在葉片構件與驅動環之間而向基板側推壓了葉片構件的狀態下,對葉片構件進行開閉移動。通過這樣構成,由彈性構件使各葉片構件靠近基板或驅動環側,從而抑制例如在小光圈狀態下各葉片構件從基端部朝前端部向上翹曲而導致的各葉片構件的傾斜,以及在光圈全開放狀態下攝像裝置的姿勢改變導致的各葉片構件的傾斜,防止由葉片構件的傾斜引起的光圈口徑的變化,能夠設定成不存在口徑不勻的適當的光圈口徑。對上述的彈性構件施加彈性力的方法,采用由金屬、合成樹脂等的薄板構成彈性構件,由設在了基板或驅動環上的臺階部使該彈性構件彎曲而施加對葉片構件進行推壓的彈性力的方法,或在彈性構件上設置切起彈性片,使該切起彈性片彎曲變形而施加彈性力的方法。另外,在上述的多個葉片構件的表背面一體地形成第I第2銷狀突起,將該第I第2突起嵌合在被形成在了基板及驅動環上的第I第2槽孔中。此時,在上述彈性構件上設置第3 (第4)槽孔,嵌合銷狀突起。此時,將彈性構件的槽孔的直徑設定得比第I (第2)槽孔 的直徑小。這樣,形成在了各葉片構件上的銷狀突起在其基端側由彈性構件的槽孔進行運動限制,使得銷狀突起的前端側不與比此槽孔寬度更大的第I第2槽孔干涉,確保圓滑的動作。更詳細地說,為由多個葉片構件對光軸開口的通過光量進行調整的光量調整裝置,該光量調整裝置具備環狀的基板11、多個葉片構件21、驅動環31、以及驅動單元M ;該環狀的基板11在中央部具有光軸開口 12 ;該多個葉片構件21配置在光軸開口 12的周圍,在圓周方向呈鱗狀相互重疊,按覆蓋光軸開口的方式配置;該驅動環31以在與基板之間夾著多個葉片構件的方式配置,對各葉片構件進行開閉移動;該驅動單元M使該驅動環以光軸開口為中心轉動。另外,在基板11與驅動環31之間設置與多個葉片構件對峙的彈性構件15,該彈性構件15被配置在基板11與葉片構件21之間,向驅動環31側對各葉片構件21進行推壓,或被配置在驅動環31與葉片構件21之間,按具有向基板11側對各葉片構件21進行推壓的彈性力的方式構成。另外,配置在基板11與葉片構件21之間的彈性構件15構成與基板11大體相同的形狀,形成與基板11的第I槽孔13大體相同形狀的第3槽孔,配置在驅動環31與葉片構件21之間的彈性構件36構成與驅動環31大體相同的形狀,形成與驅動環31的第2槽孔37大體相同形狀的第4槽孔。另外,為了達到上述目的,記載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12的光量調整裝置由環狀的基板、多片葉片構件、驅動環、以及驅動單元構成;該環狀的基板在中央部具有光軸開口 ;該多片葉片構件配置在所述光軸開口的周圍,在圓周方向呈鱗狀重疊,對光軸開口的通過光量進行調整;該驅動環以在與所述基板之間夾著所述多片葉片構件的方式配置,對各葉片構件進行開閉移動;該驅動單元使該驅動環以所述光軸開口為中心轉動;其中所述多片葉片構件的各葉片構件由基端部和葉片部構成;該基端部位于所述光軸開口外,具有分別與所述基板和驅動環卡合的一對支軸;該葉片部相對于所述光軸開口進退,形成光圈開口 ;在所述基板與驅動環之間具備向所述基板側或驅動環側對所述各葉片構件的所述基端部進行推壓施力的彈性單元。
本發明在基板上呈鱗狀疊合多個葉片構件,該基板在中央具有光軸開口,按當由驅動環沿規定的開閉軌跡使該多個葉片構件開閉移動時在基板與驅動環之間使彈性構件與各葉片構件對峙的狀態設置,按由彈性構件向面對的處于相反側的驅動環或基板推壓各葉片構件的方式構成,所以,能獲得以下的效果。相互重疊的多個葉片構件在以能夠開閉的方式對該多個葉片構件進行支承的基板與驅動環的之間形成比葉片構件的重疊厚度大的間隙,各葉片構件即使在此基板與驅動環的間隙中例如處于小光圈狀態,各葉片構件從基端部要朝前端部向上翹曲而使各葉片構件傾斜,另外,即使處于光圈全開放狀態,攝像裝置的姿勢變化要使各葉片構件要傾斜,通過由彈性構件對該各葉片構件的傾斜進行抑制,開閉的各葉片構件也不會大幅度傾斜。因此,不會發生葉片構件與形成在了基板及驅動環上的銷狀突起和槽孔的卡合位置傾斜而引起的位置偏移,所以,能夠將由葉片構件形成的光圈口徑設定為適當值,進行適當的光量調難
iF. O
另外,在本發明中,當銷狀突起與槽孔卡合而使基板及驅動環與葉片構件進行運動連接時,在彈性構件上設置與銷狀突起卡合的第3槽孔,按比基板或驅動環的第I第2槽孔更緊密地卡合的方式形成該第3槽孔。這樣,葉片構件的銷狀突起的基端部近旁由彈性構件的第3槽孔支承,從而能夠按正確的運動軌跡沒有誤差地對光軸開口的通過光量進行調整。另外,記載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12的光量調整裝置在基板與驅動環之間具備彈性單元,該彈性單元向基板側或驅動環側對由基端部和葉片部構成的各葉片構件施力;該基端部位于光軸開口外,具有分別與所述基板和驅動環卡合的一對支軸;該葉片部相對于光軸開口進退,形成光圈開口 ;另外,該彈性單元向基板側或驅動環側對各葉片構件的基端部施力;為此,能獲得以下的效果。相互重疊的多個葉片構件在以能夠開閉的方式對該多個葉片構件進行支承的基板與驅動環的之間形成比葉片構件的重疊厚度大的間隙,各葉片構件即使在此基板與驅動環的間隙中例如處于小光圈狀態,各葉片構件從基端部要朝前端部向上翹曲而使各葉片構件傾斜,另外,即使處于光圈全開放狀態,攝像裝置的姿勢變化要使各葉片構件傾斜,通過由彈性構件對該各葉片構件的傾斜進行抑制,開閉的各葉片構件的基端部也不會大幅度傾斜。因此,不會發生各葉片構件的一對支軸與形成在了基板及驅動環上的銷狀突起和槽孔的卡合位置傾斜而引起的位置偏移,所以,能夠將由各葉片構件形成的光圈口徑設定為適當值,進行適當的光量調整。


圖I為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立體構成的說明圖。圖2為圖I的裝置中的第I基板(座板和彈性構件)和葉片組的放大了的結構說明圖。圖3為圖I的裝置中的第2基板(壓板和驅動環)的放大了的結構說明圖。圖4A為表示圖I的裝置中的第I基板(座板)的形狀的說明圖,圖4B為表示彈性構件的形狀的說明圖。圖5為圖I的裝置中的葉片構件形狀的說明圖,圖5A表示葉片構件的組裝分解狀態,圖5B表示葉片構件的截面構成,圖5C為葉片構件的開閉軌跡的說明圖。圖6為表示驅動環與葉片構件的關系的說明圖,圖6A表示驅動環的整體形狀,圖6B為驅動環的要部的放大說明圖。圖7為圖I的實施方式的作用的說明圖,圖7A為葉片構件成為光圈全開狀態(全開放口徑)的重疊狀態的說明圖,圖7B為截面狀態的說明圖(圖7A的a-a線截面圖)。圖8為圖I的實施方式的作用的說明圖,圖8A為葉片構件成為小光圈狀態(最小光圈口徑)的重疊狀態的說明圖,圖8B為截面狀態的說明圖(圖8A的b-b線截面圖)。圖9為圖I的裝置的驅動裝置的說明圖(中央縱截面圖)。圖10為表示與圖I不同的實施方式(第2實施方式)的立體構成的說明圖。圖11為圖10的實施方式的詳細說明圖,圖IlA為驅動環的說明圖,圖IlB為彈性構件的說明圖,圖IlC為彈性構件的截面形狀的說明圖。圖12A為將葉片構件縮小成了小光圈狀態時的重疊狀態的說明圖,圖12B為將葉片構件形成為了光圈全開放狀態時的重疊狀態的說明圖。圖13為表示本發明的攝像裝置的構成的說明圖。 圖14為現有技術的說明圖,圖14A為將葉片構件縮小成了小光圈狀態時的平面構成的說明圖,圖14B為其截面圖。圖15為現有技術的說明圖,圖15A為使葉片構件成為了光圈全開放狀態時的平面構成的說明圖,圖15B為其截面圖,圖15C為表示由葉片構件的傾斜形成的開閉狀態的狀態圖。圖16為與圖I不同的實施方式(第3實施方式)的立體構成的說明圖。圖17為圖16的裝置中的第I基板(座板)和葉片組的放大了的結構說明圖。圖18為圖16的裝置中的第2基板(驅動環)放大了的結構說明圖。圖19A為表示圖16的裝置中的第I基板(座板)的形狀的說明圖,圖19B為表示樹脂板的狀態的說明圖。圖20為圖16的裝置中的葉片構件形狀的說明圖,圖20A表示葉片構件的組裝分解狀態,圖20B表示葉片構件的截面構成,圖20C為葉片構件的開閉軌跡的說明圖。圖21為圖16的實施方式的作用的說明圖,圖21A為葉片構件成為光圈全開狀態(全開放口徑)的重疊狀態的說明圖,圖21B為截面狀態的說明圖。圖22為圖16的實施方式的作用的說明圖,圖21A為葉片構件成為小光圈狀態(最小光圈口徑)的重疊狀態的說明圖,圖21B為截面狀態的說明圖。圖23為表示與圖17對應的不同的實施方式的立體構成的說明圖。圖24為圖23的實施方式的作用的說明圖,圖24A為葉片構件成為光圈全開狀態(全開放口徑)的重疊狀態的說明圖,圖24B為截面狀態的說明圖。圖25為圖23的實施方式的作用的說明圖,圖25A為葉片構件成為小光圈狀態(最小光圈口徑)的重疊狀態的說明圖,圖25B為截面狀態的說明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根據圖示的優選的實施方式說明本發明。圖I為表示本發明的光量調整裝置A的整體構成的組裝分解圖。光量調整裝置A如圖I所示,由第I基板組(座板組)I、葉片組2、驅動環31、第2基板組4 (壓板組)構成。在第I基板組I上安裝葉片組2,在此葉片組2上安裝驅動環31和第2基板組4。而且,第I基板11與第2基板41相互組合,通過小螺釘等固定構件成為一體,此時,葉片構件21和驅動環31按三明治狀被支承在兩基板間。按照這樣的構成,光軸開口 12形成在第I基板11和第2基板41上,由多個葉片構件21a 21i將此光軸開口 12調整成大小口徑。為此,在第I基板11或第2基板41上安裝驅動馬達M,由馬達M的旋轉使驅動環31旋轉規定角度,由該旋轉使多個葉片構件21每次按同一量移動而對光軸開口 12的口徑進行大小調節。而且,形成在驅動環31上的中央開口部一般被設定為比座板11的光軸開口 12大的開口。[第I基板組的構成]圖2為將圖I的組裝分解圖中的第I基板組I及葉片組2放大了的分解說明圖。第I基板組I由第I基板11和樹脂板(彈性構件)15構成。第I基板11 (以下作為座板進行說明)和樹脂板15形成為在中央具有光軸開口 12的環狀,在座板11上以層疊狀放置樹·脂板15。而且,此板15的材質不需要限于樹脂,如能夠具有彈性,則也可由薄金屬等制作。在圖2中按座板(第I基板)11、樹脂板15的順序進行說明。在座板11上在中央部形成光軸開口 12,其外形被構成為與攝像裝置(未圖示)的鏡筒形狀相應的形狀。此座板11由金屬、合成樹脂等形成為使光量調整裝置A整體具有韌性的適合作為裝置底座的材質、尺寸。在上述光軸開口 12的周緣,形成對后述的葉片構件21進行支承的葉片支承面Ilx(平坦面或突起引導面)。在此葉片支承面Ilx和后述的各葉片構件21的一方設置第I銷狀突起22、在另一方設置與其卡合的第I槽孔13 (以下作為導槽進行說明)。此銷狀突起22和導槽13相互嵌合,沿槽孔按規定的軌跡使葉片構件21進行開閉移動。在各葉片構件21和后述的驅動環31的一方上形成第2銷狀突起23,在另一方上形成第2槽孔33。在圖2所示裝置(一實施方式)中,在后述的葉片構件21的與座板11面對的一側一體地形成第I銷狀突起22,在與驅動環31面對的一側一體地形成第2銷狀突起23。另夕卜,在座板11上形成第I槽孔(導槽)13,在驅動環31上形成第2槽孔33,前者與第I銷狀突起22嵌合,后者與第2銷狀突起23嵌合。另外,第I槽孔13由沿葉片構件21的開閉軌跡的狹縫槽(以下稱為“導槽”)形成。該第I槽孔13不為貫通的槽孔,使得來自座板11側的光不會穿過第I槽孔13而導致不需要的光進入光路內。“座板的構成”圖2所示座板11通過合成樹脂的模制成形形成。在此場合,在要使座板具有韌性的場合,混入玻璃纖維,在要使其具有帶電性的場合,混入碳纖維等。通過這樣由合成樹脂成形,即使為復雜的形狀,加工也容易,能夠廉價地制造。并且,能夠將作為裝置基板的座板構成得較輕。作為合成樹脂,根據用途使用耐熱性良好的環氧樹脂、韌性良好的玻璃纖維強化樹脂、導電性良好的碳纖維混入樹脂等。這樣,從薄型化、小型輕質化等出發,最好座板11通過合成樹脂的模制成形進行制造。另外,從耐久性、導電性等出發,在樹脂中混入強化纖維、導電性纖維等,獲得所期望的特性。
相反,在由合成樹脂成形基板(座板)的場合,存在加工精度變差的問題或混入纖維使表面粗糙度變差、摩擦阻力增大的問題。本發明的特征在于,通過如下述那樣“使彈性構件處在座板與葉片構件之間”,解決了這些問題。“彈性構件的構成(第I實施方式)”本發明的第I實施方式的特征在于,不在座板11上直接載置和支承后述的葉片構件21,而是使樹脂板15 (彈性構件)處在此座板11與葉片構件21之間,以下對其構成進行說明。樹脂板15如在圖2中表示其立體結構、在圖4B中表示平面結構的那樣,形成為與座板11大致相同形狀的環狀。此環狀為能夠相對于各葉片構件21均勻地推壓的形狀,而且容易加工,所以,為最佳的形狀,但也可不為此環狀,而是為能夠相對于各葉片構件21均
勻地推壓的非環狀。此樹脂板15如在圖7B中表示截面結構的那樣,處在座板11的葉片支承面Ilx與葉片構件21之間,避免葉片構件21直接與座板11接觸。圖示的樹脂板15形成為與座板11大致相同的平面形狀。此樹脂板15由與后述的葉片構件21的摩擦系數小的樹脂薄膜形成。圖示的樹脂板15由與后述的葉片構件21相同的原材料例如聚乙烯樹脂薄膜(PET片)的模型沖裁成形形成。另外,如在圖4B中表示其形狀那樣,形成與座板11的導槽13 —致的導槽16。此導槽16在后面說明。因此,在通過樹脂的模制成形形成座板11,通過樹脂薄膜的模型沖裁成形形成樹脂板15的場合,與座板11的形狀精度相比,能夠高精細地形成樹脂板15的形狀精度。這是因為,相比將熔化了的樹脂澆入成形模的模制成形相比,對已由軋輥形成為片狀的原材料進行1吳型沖裁成形,能夠獲得更聞的尺寸精度。另外,使樹脂板15的材質為與葉片構件21相同的材質,從而使熱變化等溫度特性實際上與葉片構件相同,葉片構件21與樹脂板15為相同原材料,帶電序列相同,所以,即使兩者滑動,也不會帶靜電。圖示的樹脂板15被形成為與座板11大致相同的形狀,多片葉片構件21的基端部21x被支承在位于中央的光軸開口 12的周緣,前端部21y被按沖著光軸開口內部的方式支承。[導槽與導銷的關系]下面說明形成在了上述的座板11上的導槽13、形成在了樹脂板15上的導槽16、以及形成在了各葉片構件21上的引導銷(第I銷狀突起)22的關系。座板11的導槽13如圖7B所示那樣形成為由凹槽構成的、座板外部的光不透過的盲孔形狀。另外,根據通過模制成形形成座板Ii的關系,形成脫模錐度e,其槽寬的平均尺寸被設定為dg。另外,樹脂板15的導槽16由比座板11的槽寬dg窄的、引導銷22不會卡住地在狹縫槽中移動自如的槽寬db左右的貫通孔形成。此貫通孔被通過樹脂薄膜的模型沖裁成形形成為均勻的直徑。另一方面,在各葉片構件21a 21i上植設引導銷22,其外徑被設定為da。因此,此引導銷22的銷外徑da、座板11的導槽13的槽寬dg、以及樹脂板15的導槽16的槽寬db的關系被設定為da ^ db〈dg的關系。S卩,樹脂板15的導槽16按比座板11的導槽13窄的寬度(db〈dg)設定為與引導銷外徑da適合的尺寸(da蘭db)。因此,如該圖所示,在各葉片構件21a 21i上植設了的引導銷22 (第I突起)的基端部與樹脂板15的導槽16卡合,運動受到限制,引導銷22 (第I突起)的前端部按不與座板11的導槽13接觸的方式構成。為此,引導銷(第I突起)22不會與具有錐度0的座板11的導槽13不穩定地卡合,各葉片構件21a 21i圓滑地動作。因此,由座板11、樹脂板15構成的第I基板組I在與驅動環31之間形成間隙Ga(參照圖8B),葉片構件21移動自如地受到支承。 本發明的特征在于,樹脂板15帶有用于向驅動環31側推壓各葉片構件21的彈性力。為此,樹脂板15由具有彈性力的塑料薄膜構成,圖示的樹脂板15由所述的聚乙烯樹脂薄膜形成。另外,如圖2及圖8B所示,在座板11上形成使樹脂板15彎曲的臺階部llz。圖示的場合在座板11的葉片支承面IlX上形成突起,形成臺階部llz。而且,該臺階部Ilz相應于后述的葉片構件21的構成片數配置與其相同數量,或如圖示那樣配置得比葉片片數(9片構成)少(3個部位),或按葉片的運動軌跡配置。另外,臺階部Ilz不受圖示形狀限制,也可為山形形狀,或不如實施例那樣形成臺階部llz,而是預先使樹脂板15彎曲成形,只要結果使產生了彈性變形的樹脂板15具有對葉片構件21進行推壓的彈性力即可。而且,當將樹脂板15裝入第I基板組I中時,最好固定樹脂板15的一端(外側端部),由臺階部Ilz抬起而使樹脂板15彎曲,從而施加彈性力。“葉片構件”在圖5中表示葉片形狀的一例,基端部21x被經由上述的樹脂板15支承在座板11上。另外,葉片構件的前端部21y對光軸開口 12進行開閉。此時,多個葉片構件的前端部21y相互呈鱗狀相互重疊,成為由前端部21y在圓形的光路口徑12內形成虹膜光圈的形狀。而且,如上述那樣,各葉片構件21通過銷狀突起與座板11和驅動環31的一方卡合、通過軸孔與另一方卡合,通過驅動環31的旋轉使各葉片構件21沿槽孔(導槽13、16)進行開閉移動。例如通過聚乙烯樹脂薄膜(PET片)的模型沖裁成形來形成。在圖示的各葉片構件21a 21i上,如圖5B所示,在配件24的表背面上植設第I銷狀突起(引導銷)22和第2銷狀突起(動作銷)23。此引導銷22在各葉片構件上配置在與座板11側面對的位置,動作銷23配置在其相反面(后述的第2基板側)上。圖示附圖標記24z為焊接面,附圖標記21z表示熔化面。于是,引導銷22如后述那樣嵌合在座板11的導槽13和樹脂板15的導槽16中,動作銷23嵌合在后述的驅動環31的第2槽孔33中。[第2基板組的構成]下面,根據圖3對第2基板組4進行說明。第2基板組4由壓板41、加強板42、以及固定在了驅動環31及壓板41上的驅動裝置M構成。下面對各構成進行說明。“壓板”
壓板41如圖3所示,形成為在中央部具有開口 43的環狀,形成為與所述的座板11大致相同的形狀。圖示的壓板41通過樹脂的模制成形在外周的一部分上設置驅動裝置M的安裝座46。在此安裝座46上用小螺釘等固定后述的驅動裝置M。圖示附圖標記45為用小螺釘將壓板41固定在座板11的連接突起14上的連接孔。“加強板”加強板42如圖3所示,由金屬等的比較牢固的板材構成,對樹脂制的壓板41進行加強。因此,當壓板41能夠獲得足夠的強度時,可省略加強板42。此加強板42形成為與壓板41大致相同的形狀,在中央形成開口 44。上述壓板41的開口 43和加強板42的開口 44都設定得比光軸開口 12的開口直 徑D大,開口 43的開口直徑D1、開口 44的開口直徑D2、以及光軸開口 12的開口直徑D被設定成D2 ^ DDD0“驅動環”驅動環31如圖3所示那樣,通過例如樹脂的模制成形形成為在中央部具有光軸開口 12的環狀(以下稱為“驅動環”)。該驅動環31經由加強板42轉動自如地安裝在壓板41上。為此,在驅動環31上,在光軸開口 12的周緣形成凸緣32和卡合突起34。凸緣32與壓板41的開口 43和加強板42的開口 44嵌合,按與光軸開口 12的中心一致的旋轉中心轉動。另外,卡合突起34形成在與加強板42滑動接觸的面上,輔助兩者圓滑地滑動。驅動環31轉動自如地裝在上述那樣壓板41上,在其周緣的一部分形成從動齒35。此從動齒35設在與安裝在了壓板41的安裝座46上的后述的驅動裝置M的驅動齒輪53嚙合的位置。在上述驅動環31上,與植設在了各葉片構件21a 21i上的動作銷(第2銷狀突起)23嵌合的第2槽孔33設在光軸開口 12的周緣上。該第2槽孔33相應于葉片構件21的片數在光軸開口 12的周緣上配置多個(在圖示的場合為9個部位)。在這樣的構成中,驅動環31轉動自如地支承在壓板41上,由驅動裝置M的驅動齒輪53旋轉規定角度。于是,驅動環31的旋轉被傳遞到各葉片構件21a 21i。[驅動裝置的構成]在圖9中表示驅動裝置M的一實施方式。該圖的驅動裝置M為由按多極(例如8極)磁化了的磁鐵轉子50、多個(例如12個)定子線圈51和驅動旋轉軸52、驅動齒輪53、軛鐵54構成的所謂的脈沖馬達。磁鐵轉子50通過將驅動旋轉軸52與永久磁石56 —體化而構成,夾著驅動旋轉軸52在磁鐵轉子50的周圍按相等間隔設置在鐵心55上卷繞線圈58而構成的定子線圈51。永久磁石56在外周按多極磁化形成NS極,在驅動旋轉軸52上安裝驅動齒輪53。這樣構成了的驅動裝置M在壓板41的安裝座46上用螺釘等固定托架57。然后,將驅動齒輪53與驅動環31的從動齒35嚙合。這樣,驅動環31在圖3的順時針方向和反時針方向重復移動規定角度,對光圈葉片21進行開閉移動。[組裝狀態的說明]圖I的裝置表示在第I基板組I上按葉片組2、驅動環31、然后第2基板組4的次序組裝的場合。如圖I所示,用小螺釘等將驅動裝置M固定在壓板41上。然后,將座板11放置在作業臺上,在座板上安裝樹脂板15。接下來,在第I基板組I上疊合各葉片構件21a 21i。此時,將各葉片構件21的引導銷(第I銷狀突起)22收納在座板11的導槽13內。此時,在光軸開口 12的外周按第I葉片21a、第2葉片21b、第3葉片21c的順序疊合各葉片構件的鄰接端而呈鱗狀排列規定片數的葉片構件21。然后,當將最后疊合的第n(第9葉片)葉片構件21i重疊在第n-1葉片構件上時,將葉片構件的前端部21y插入第I葉片21a的基端部21x的下方。通過這樣組裝葉片組2,第廣第n葉片構件21a 21i的哪個葉片構件21都是圓周方向的兩端緣的一方重疊在鄰接的葉片構件的上側,另一方重疊在鄰接的葉片構件的下側,重疊成所謂的鱗狀。然后,在葉片組2上安裝驅動環31。此時,使各葉片構件的動作銷23 (第2銷狀突起)與驅動環31的槽孔33嵌合。然后,按能夠以光軸開口 12為中心轉動的方式安裝第 2基板組4。此時,按驅動裝置M的驅動齒輪53與驅動環31的從動齒35嚙合的方式將驅動環31的卡合突起34插入壓板41的開口 43中,在壓板41上轉動自如地安裝驅動環31。因此,用小螺釘等固定構件固定座板11和壓板41。這樣,作為第I基板(座板)11、葉片組2 (葉片構件21)、驅動環31、以及第2基板(壓板)41 一體化了的組件,組成光量調整裝置A。通過這樣的葉片構件的疊合,如設光軸開口為最大口徑,則如圖7A所示那樣,如各葉片構件向座板的光軸開口 12的外側轉動而縮小為最小口徑,則如圖8A所示那樣呈鱗狀重疊了的各葉片構件的前端部21y相互相互支承,即使不被座板支承也相對于光軸開口12的平面保持大體平行的姿勢。此時,各葉片構件21a 21i的前端部21y由其它的前端部向座板11側翹曲,通常各葉片構件2la 21i從基端部2Ix向前端部2Iy往上翹曲,其基端部21x在座板11與驅動環31的間隔(L)之間傾斜時,由樹脂板15的彈性力向驅動環31側推壓基端部21x,從而使基端部21x在座板11與驅動環31的間隔(L)之間保持為大體平行狀態。[組裝狀態的其它的說明]下面對以上說明了的組裝方法以外的其它的方法進行說明。在上述的組裝方法中,使用專用的作業臺組裝,而在此組裝方法中,不需要用于組裝的專用的作業臺,按照在使圖I的裝置上下反過來了的狀態下進行組裝的方法,在第2基板組4上按驅動環31、葉片組2、然后第I基板組I的次序進行組裝。下面使用圖I進行說明,首先,用小螺釘等將驅動裝置M固定在壓板41上,并且將驅動環31的卡合突起34嵌入壓板41的開口 43中,按驅動裝置M的驅動齒輪53與驅動環31的從動齒35嚙合的方式將驅動環31的卡合突起34插入壓板41的開口 43中,將驅動環31轉動自如地安裝在壓板41上。然后,將第2基板組4體放置在作業臺上,在驅動環31上疊合由各葉片構件21a 21i構成的葉片組2。此時,在光軸開口 12的外周,一邊將各葉片構件的動作銷23 (第2銷狀突起)嵌合在驅動環31的槽孔33中,一邊安放葉片構件21a,然后使葉片構件21a處于下方地在上側重疊葉片構件21b,繼續依次在上方重疊葉片構件21C 21i,將最后的葉片構件21i的與葉片構件21a鄰接的部位插入葉片構件21a下方,從而呈鱗狀進行排列,第f第n的葉片構件21a 21i的哪一個葉片構件21都是圓周方向的兩端緣的一方重疊在鄰接的葉片構件的上側,另一方重疊在鄰接的葉片構件的下側,以所謂鱗狀重疊。然后,從葉片組2的上方按將各葉片構件21的引導銷(第I銷狀突起)22收納在座板11的導槽13內的方式安裝樹脂板15,從其上同樣地用座板11蓋上,組裝第I基板組
Io然后,用小螺釘等固定構件固定座板11與壓板41。這樣,也可作為第I基板(座板)11、葉片組2 (葉片構件21)、驅動環31、第2基板(壓板)41 一體化了的組件組成光量調整裝置A。[葉片構件的開閉動作]
下面,根據圖5及圖6對葉片構件的開閉動作進行說明。圖6A表示在光軸開口 12的周圍配置了多個葉片構件21的光圈全開放狀態,圖6B表示此多個葉片構件21的I片的開閉動作狀態。如圖6A那樣,在光軸開口 12的周圍,在以光路中心0為基準隔開了規定角度的位置(在圖示的場合為使9片葉片構件21分別按角度9=40度隔開了的位置),多個葉片構件21被配置成鱗狀。各葉片構件21的引導銷(第I銷狀突起)22與形成在了座板11上的導槽13 (第I槽孔)嵌合。并且形成在了各葉片構件21上的動作銷23 (第2銷狀突起)與驅動環31的槽孔(嵌合孔)33嵌合。如圖6B所示,驅動環31以光路中心0為中心由所述的驅動裝置M在規定角度范圍內朝順時針方向和反時針方向旋轉。此時,如圖5C所示,由驅動環31的旋轉,使動作銷23按從圖示光路中心0離開半徑L的圓弧軌跡x-x朝該圖順時針方向從圖示c點向d點旋轉移動。另外,引導銷(第I突起)22沿導槽16按圖示y-y軌跡從a點向b點移動。由此動作銷(第2突起)23和引導銷(第I突起)22的移動,使葉片構件21從用實線表示的光圈全開放狀態向用斷續線表示的小光圈狀態進行開閉移動。因此,相應于向驅動裝置M供給的電流,葉片構件21在從小光圈狀態到光圈全開放狀態之間開閉成任意的開口直徑,對通過光軸開口 12的光量進行大小調整。[作用的說明]下面根據圖7及圖8對圖I所示裝置的作用進行說明。光量調整裝置A按座板11、樹脂板15、葉片構件21、驅動環31、壓板41的順序組成為層疊狀,座板(第I基板)11和壓板(第2基板)41由小螺釘等的固定構件固定。在此狀態下,樹脂板15與驅動環31之間的間隙Ga按設在了座板11上的連接突起14 (也可設置在第2基板上)的高度設定(參照圖7B)。如設樹脂板15的厚度為tl,驅動環31的厚度為t2,葉片構件的厚度為t3,葉片構件的最大重置片數為m,葉片構件相互間的動作余隙為dc,則此連接突起的高度(H)被按[H=tl+t2+t3 m+dc m]設定。根據這樣的條件,如使葉片構件21從圖7A的光圈全開狀態向圖8A的小光圈狀態進行開閉移動,在樹脂板15與驅動環31之間,在如圖7A所示那樣光圈全開狀態下,各葉片構件21a 21i分別在上方重疊3片,在如圖8A所示那樣小光圈狀態下,各葉片構件21a 21i分別成為在下方插入了 3片的狀態。例如圖7A所示,當葉片為全開狀態時,在葉片構件21a的前端部21y上重疊葉片構件21b的基端部,在其上重置葉片構件21c的基端部,重置了 2片。另外,如圖8A所不,當葉片構件為小光圈狀態時,在葉片構件21a的基端部21x的下方夾有葉片構件21b這樣I片,而在葉片構件21a的前端部21y的下方插入葉片構件21b的前端部,在其下方插入葉片構件21c的前端部,再在其下方插入葉片構件21d的前端部。因此,在座板11的光軸開口 12的周緣近旁葉片構件21成為最低重疊了 3片左右的狀態。因此,樹脂板15與驅動環31之間的間隙Ga成為葉片構件的厚度(t3)與重疊片數(n)的積和葉片構件相互間的動作余隙(dc)與重疊片數(n)的積的總和[Ga=t3 n+dc *n] 0因此,盡管當葉片構件的重疊片數少時間隙Ga小比較好,但樹脂板15與驅動環31的間隙也按最大重疊片數設定。作為其結果,如圖15所示,在葉片構件的全開狀態或接近全開狀態的開口狀態下,相比葉片構件的重疊片數形成大的間隙,為此,葉片構件103a容易傾斜。此狀態表示在圖15B中。相對于此,如圖7B所示,處于葉片構件21與座板11之間的樹脂板15如圖示那樣向驅動環31側推壓葉片構件,為此,葉片構件21a的傾斜受到抑制。 另外,在圖8A所示葉片構件的小光圈狀態或接近小光圈狀態的光圈開口狀態下,葉片構件21的前端部21y通過與其它的葉片構件21的前端部21y的重疊而產生翹曲,雖然該前端部21y的翹曲要使基端部21x傾斜,但樹脂板15如圖示那樣向驅動環31側推壓葉片構件,為此,葉片構件21的傾斜受到抑制,不會傾斜。而且,雖然說明了為了對樹脂板15施加彈性力而在座板11的葉片支承面Ilx上形成臺階部Ilz的場合,但通過在樹脂板15上設置切起彈性片,能夠省去支承面的臺階。[彈性構件的第2實施方式]以上說明了的彈性構件表示了按向驅動環側推壓重疊片數變化的葉片構件的方式配置在座板與葉片構件之間,由設置在了座板上的臺階部Ilz施加彈性力的場合。也可采用以下的實施方式代替此方式。與圖2、圖3所示實施方式相同的構成采用相同的附圖標記,省略說明。如圖10所示,按座板11、葉片構件21、驅動環31、壓板41的順序組裝成層疊狀。此時,在葉片構件21與驅動環31之間配置樹脂板36。此樹脂板36例如按以下的方式構成。[彈性構件的構成]樹脂板36如圖IlB所示那樣由在中央具有光軸開口 12的樹脂薄膜(例如聚乙烯等的樹脂薄膜)形成,處在驅動環31與葉片構件21之間。這是為了避免葉片構件21與驅動環31直接接觸,獲得葉片構件的圓滑的開閉運動,同時,在樹脂板36上設置切起彈性片36x,由該彈性片的作用向面對的座板11側推壓葉片構件21。另外,圖示的樹脂板36由與葉片構件21相同的原材料構成。通過使相互滑動的葉片構件與滑動環為相同材質,熱變化等的溫度特性實際上變得與葉片構件相同,由于葉片構件與滑動環為相同原材料,帶電序列相同,所以,即使兩者滑動,也不會帶靜電。上述樹脂板36形成為與驅動環31同樣的環狀。在此樹脂板36上,在與驅動環31的嵌合孔33 —致的位置設置卡合孔37。該驅動環31的嵌合孔33與樹脂板36的卡合孔37按下式那樣設定被形成在了各葉片構件上的第2突起(動作銷)23的外徑de、驅動環31的嵌合孔33的直徑dd、樹脂板36的卡合孔37的直徑df的關系。de = dd<df (式 I)即,按葉片構件的動作銷(第2突起)23的外徑de與驅動環31的嵌合孔33的直徑dd相互適合的方式嵌合,樹脂板36的卡合孔37的直徑df被設定得比動作銷(第2突起)23的外徑de足夠大。這樣,葉片構件的動作銷(第2突起)23實際上與驅動環31的嵌合孔33嵌合,與樹脂板36的卡合孔37不卡合。這樣將驅動環31的嵌合孔33 (直徑dd)設定為比樹脂板36的卡合孔37 (直徑df)小的直徑的理由如下。樹脂板36處在驅動環31與葉片構件21之間。為此,由葉片構件21的開閉運動或驅動環31的轉動運動使樹脂板36也旋轉運動。 另外,在樹脂板36上在適當個部位(例如為120度間隔的3個部位)形成切起彈性片36x。該彈性片36x由折曲片構成,該折曲片從彈性構件的與葉片構件接觸的面對相反側的驅動環進行接觸地彎曲。因此,樹脂板36的切起彈性片36x與驅動環31抵接,向座板側推壓葉片構件21。其作用與按照圖7及圖8說明的作用相同。[攝像裝置]下面根據圖13對使用了上述光量調整裝置A的攝像裝置進行說明。
在照相機、攝像機等的透鏡鏡筒中裝入所述的光量調整裝置。圖示附圖標記B為配置在了撮影光路上的前透鏡,C為后透鏡,由這些透鏡將對攝體像進行成像,在其成像面上配置成像單元S。作為成像單元S,使用CCD等對固體成像元件或感光膠片等。另外,控制按由CPU控制電路、曝光控制電路實施的方式構成。圖示的附圖標記SWl為主電源開關,SW2為快門釋放開關。在作為照相機裝置的控制中,此外還使用使用自動對焦電路等,但由于為公知的構成,所以,省略說明。因此,在被裝進了透鏡鏡筒中的前透鏡B與后透鏡C之間安裝光圈裝置E和快門裝置(未圖示)。在此光圈裝置E中裝入所述的葉片構件21及驅動裝置M。因此,控制CPU設定曝光量、快門速度等撮影條件,向曝光控制電路發出指示信號。首先,對于曝光量,由曝光控制電路按來自控制CPU的指示信號向驅動裝置M的線圈供給規定方向的電流。這樣,經由驅動齒輪53從動作銷23向葉片構件21傳遞驅動裝置M的旋轉,將光軸開口 12縮小成最佳曝光量。然后,如操作釋放按鈕,則在CCD等固體成像元件的場合將已充電的電荷放出,開始撮影。因此,快門驅動電路在經過從控制CPU預先設定了的曝光時間后,接收快門動作開始的信號,向驅動裝置的線圈供給快門閉合方向的電流。在此快門動作后,在成像單元S為CCD (固體成像元件)的場合,向圖像處理電路傳輸圖像數據,存放在存儲器等中。[彈性構件的第3、第4實施方式]在以上說明了的第I、第2實施方式中,表示了將樹脂板15作為彈性構件,設置臺階部Ilz或切起彈性片36x而對樹脂板15施加彈性力,向驅動環31側或座板11側推壓葉片構件21的場合。也可采用以下的實施方式替代此方式。與上述第I、第2實施方式相同的構成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省略說明。圖16 圖22為表示設置了第3實施方式的彈性構件的光量調整裝置A的圖。在第3實施方式中,在葉片構件21上設置了彈性構件。葉片構件21通過模型沖裁成形形成,但在其模型沖裁成形時,在基端部21x形成切口片(彈性構件)21r (參照圖20A、B),該切口片(彈性構件)211■通過將其基端部21x的一部分切去而形成為臺階狀。由于各葉片構件21由例如聚乙烯樹脂薄膜(PET片)構成,所以,此切口片211■具有彈性力。另外,如在圖21B所示那樣,切口片211■與驅動環31的平面抵接,產生彈性變形,其反力作為彈性力隔著樹脂板15向座板11側對基端部21x施 力。在此施加的彈性力的作用下,各葉片構件21的基端部21x維持與座板11(樹脂板15)的平面Ilx平行的姿勢狀態,不會傾斜,所以,不導致上述的光量不均勻性。而且,切口片21r為加工上最容易實施的形狀,彈性構件也可為獲得彈性力的例如在葉片基板的基端部按高低差形成了的突出面(例如,切口片21r的切口部連接了的突起部的上部平面)。另外,切口片21r配置在第I銷狀突起(引導銷)22與第2銷狀突起(動作銷)23之間,從而均勻地在各支軸施加彈性力,各葉片構件的傾斜抑制效果增大。而且,此切口片21r也可由各葉片構件21之外的別的構件構成,通過粘接或焊接將該構件設置在各葉片構件21的基端部21x上。圖23 圖25為表示設置了第3實施方式的彈性構件的光量調整裝置A的圖。在此實施方式中,也可使用彈簧構件21t (彈性構件)來代替上述切口片21r,該彈簧構件21t繞各葉片構件21的第2銷狀突起(動作銷)23卷繞,按壓縮狀態配置在與驅動環31之間,該驅動環31與第2銷狀突起23卡合,這樣,在該彈簧構件21t的彈性力作用下,各葉片構件21的基端部21x維持與座板11 (樹脂板15)的平面Ilx平行的姿勢狀態(第4實施方式的彈性構件)。另外,此彈簧構件21t即使配置在第I銷狀突起(引導銷)22側,也能夠獲得同樣的效果。另外,通過在各葉片構件21之外的別的構件設置切口片21r及彈簧構件21t等彈性構件,能夠與葉片構件的材料無關地設定適當的彈性力,在適當的條件下獲得各葉片構件的傾斜抑制效果,能夠確保圓滑的動作。而且,利用彈簧構件21t,還可將使用第2銷狀突起(動作銷)23或第I銷狀突起22的支軸而妨礙鄰接的葉片構件的開閉移動的危險消除。圖21和圖22為表示設置了切口片21r的構成的動作狀態的圖。而且,對與圖7、圖8所示實施方式相同的構成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省略說明。圖21表示處于開放狀態的裝置的狀態,圖22表示處于小光圈狀態的裝置的狀態,如圖21B所示,形成在了葉片構件21a的基端部21x的切口片21r的臺階面與驅動環31的平面壓接,彈性地變形。受到該切口片21r的變形產生的反作用,葉片構件21a的基端部21x被隔著樹脂板15推壓在座板11的平面Ilx上,結果,葉片構件21a的傾斜得到抑制。另外,在圖22A所示葉片構件的小光圈狀態或接近小光圈狀態的光圈開口狀態下,葉片構件21的前端部21y由于與其它的葉片構件21的前端部21y的重疊而翹曲,該前端部21y的翹曲趨于使基端部21x傾斜,但形成在了葉片構件21a的基端部21x上的切口片21r的臺階面與驅動環31的平面壓接、產生彈性變形,受到由該切口片21r的變形產生的反作用,葉片構件21a的基端部21x隔著彈性構件15推壓在座板11的平面Ilx上,由此使葉片構件21a的傾斜得到抑制。圖23 圖25表示在配置在各葉片構件21的驅動環31側的各動作銷(第2突起)23上配置彈簧構件21t的構成。彈簧構件21t如圖24B、圖25B所示那樣在與被該動作銷23卡合的驅動環31之間按受到了壓縮的狀態安裝,一直將葉片構件21a的基端部21x隔著樹脂板15推壓在座板11的平面Ilx上,對葉片構件21a的傾斜進行抑制。下面,記載由第3、第4實施方式表示了的光量調整裝置的效果。對于相互重疊的多片葉片構件(21),在按能夠開閉的方式對其進行支承的基板(11)與驅動環(31)之間形成比葉片構件的重疊厚度大的間隙,在此基板與驅動環的間隙中,各葉片構件即使例如處于小光圈狀態,各葉片構件從基端部(21x)朝前端部(21y)向上翹曲而要使各葉片構件傾斜,另外,即使處于光圈全開放狀態,攝像裝置的姿勢變化而要使各葉片構件傾斜,通過由彈性構件(21i■或21t)對該各葉片構件的傾斜進行抑制,使得開閉的各葉片構件的基端部不會產生大的傾斜。因此,不會因為各葉片構件的一對支軸(22、23)和形成在了基板及驅 動環上的銷狀突起和槽孔(33)的卡合位置傾斜引起位置偏移,所以,能夠將由各葉片構件形成的光圈口徑設定為適當值,進行適當的光量調整。另外,多片葉片構件由形成基端部和葉片部的能夠進行彈性變形的葉片基板構成,彈性單元由在該葉片基板的基端部按高低差形成了的具有彈性力的突出面構成,從而不會增加裝置構成部件的數量,而且也不增加任何安裝工序數,僅是由通常的安裝工序安裝各葉片構件,就能夠由各葉片構件自身的彈性力向基板側或驅動環側對各葉片構件的基端部施力。另外,多片葉片構件由形成基端部和葉片部的能夠彈性變形的葉片基板構成,彈性單元由將該葉片基板的基端部的一部分切去而形成為了臺階狀的切口片(21r)構成,這樣,不增加裝置構成部件的數量,而且也不增加任何安裝工序數量,僅是由通常的安裝工序安裝各葉片構件,就能夠由各葉片構件自身的彈性力向基板側或驅動環側對各葉片構件的基端部施力。另外,多片葉片構件由葉片基板和輔助基板構成;該葉片基板形成基端部和葉片部,能夠彈性變形;該輔助基板具備與該基端部接合的接合面,形成由從該接合面貫通基端部的第I支軸和立設在接合面相反側的第2支軸構成的一對支軸;彈性單元由將該輔助基板面對的各葉片構件的基端部的一部分切去而在相反側形成為臺階狀的切口片構成;這樣,不增增加裝置構成部件的數量,而且也不增加任何安裝工序數量,僅是由通常的安裝工序安裝各葉片構件,就能夠由各葉片構件自身的彈性力向基板側或驅動環側對各葉片構件的基端部施力。另外,在各葉片構件的基端部具有通過粘接或焊接支承或一體成形而構成的一對支軸,彈性單元由在該一對支軸之間將各葉片構件的基端部的一部分切去而形成為臺階狀的切口片構成,這樣,不增增加裝置構成部件的數量,而且也不增加任何安裝工序數量,僅是由通常的安裝工序安裝各葉片構件,就能夠由各葉片構件自身的彈性力向基板側或驅動環側對各葉片構件的基端部施力。另外,通過在一對支軸之間配置彈性單元,將由彈性單元產生的彈性力均勻地施加在各支軸上,各葉片構件的傾斜抑制效果增大。另外,彈性單元由卷繞在各葉片構件的一對支軸的任一方的、按壓縮狀態配置在該支軸卡合的基板或驅動環與基端部之間的彈簧構件構成,從而能夠以各葉片構件的支軸為中心向基板側或驅動環側對各葉片構件施力。另外,通過作為彈性單元使用彈簧構件,能夠與葉片構件的材料無關地設定適當的彈性力,在適當的條件下獲得各葉片構件的傾斜抑制效果,能夠確保圓滑的動作。而且,使用支軸而對鄰接的葉片構件的開閉移動產生妨礙的危險也被消除。本申請請求根據在2011年5月10日提出了申請的日本專利申請編號2011-104964號及在2011年7月13日提出了申請的日本專利申請編號2011-154631號的優先權。[附圖標記的說明]A 光量調整裝置M 驅動馬達
L 葉片構件的支承間隙I 第I基板組(座板組)2 葉片組4 第2基板組(壓板組)11 第I基板(座板)Ilx葉片支承面Ilz臺階部12 光軸開口13 第I槽孔(導槽)15 樹脂板(第I實施方式的彈性構件)16 導槽21 葉片構件(21a 21i)2 Ix基端部2 Iy前端部21r切口片(第3實施方式的彈性構件)21t彈簧構件(第4實施方式的彈性構件)22 第I銷狀突起(引導銷)23 第2銷狀突起(動作銷)31 驅動環32 凸緣33 第2槽孔34 卡合突起35 從動齒36 樹脂板(第2實施方式的彈性構件)36x切起彈性片41 第2基板(壓板)42 加強板46 安裝座
權利要求
1.一種光量調整裝置,由多個葉片構件對光軸開口的通過光量進行調整,其特征在于具備環狀的基板、多個葉片構件、驅動環、以及驅動單元; 該環狀的基板在中央部具有光軸開口; 該多個葉片構件配置在所述光軸開口的周圍,在圓周方向呈鱗狀相互重疊; 該驅動環以在與所述基板之間夾著所述多個葉片構件的方式配置,對各葉片構件進行開閉移動; 該驅動單元使該驅動環以所述光軸開口為中心轉動, 在所述基板與驅動環之間的與所述多個葉片構件對峙的位置設有彈性構件, 該彈性構件,被配置在所述基板與各葉片構件之間,向驅動環側對各葉片構件進行推壓,或被配置在所述驅動環與葉片構件之間,具有向基板側對各葉片構件進行推壓的彈性力。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光量調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環按以所述光軸開口為中心以規定角度進行圓弧運動的方式與所述驅動單元連接, 在所述各葉片構件與所述基板之間, 在一方設置第I突起、在另一方設置與其嵌合的第I槽孔; 在所述各葉片構件與所述驅動環之間, 在一方設置第2突起、在另一方設置與其嵌合的第2槽孔, 所述第I突起與第I槽孔嵌合,所述第2突起與第2槽孔嵌合, 該第I槽孔和第2槽孔形成為由所述驅動環的圓弧運動使所述各葉片構件按規定的開閉軌跡對所述光軸開口進行開閉的形狀。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光量調整裝置,其特征在于在各個所述多個葉片構件上,在表面側設置所述第I突起、在背面側設置所述第2突起, 與該第I突起卡合的第I槽孔形成在所述基板上,與第2突起卡合的第2槽孔形成在所述驅動環上, 所述彈性構件配置在所述基板與各葉片構件之間, 在所述基板上形成使該彈性構件彎曲而施加彈性力的臺階部。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光量調整裝置,其特征在于在各個所述多個葉片構件上,在表面側設置所述第I突起、在背面側設置所述第2突起, 與該第I突起卡合的第I槽孔形成在所述基板上,與第2突起卡合的第2槽孔形成在所述驅動環上, 所述彈性構件配置在所述驅動環與各葉片構件之間, 在所述驅動環上形成使該彈性構件彎曲而施加彈性力的臺階部。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光量調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I槽孔由移動自如地引導所述第I突起的狹縫狀的槽孔形成,所述第2槽孔由旋轉自如地支承所述第2突起的軸孔狀的槽孔形成,所述彈性構件配置在所述基板與各葉片構件之間,形成與所述基板的第I槽孔對峙的、大體相同形狀的槽孔。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光量調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I槽孔由旋轉自如地支承所述第I突起的軸孔狀的槽孔形成,所述第2槽孔由移動自如地引導所述第2突起的狹縫狀的槽孔形成,所述彈性構件配置在所述驅動環與各葉片構件之間,形成與所述驅動環的第2槽孔對峙的、大體相同形狀的槽孔。
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光量調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構件的彈性力由使該彈性構件彎曲的臺階部施加, 該臺階部形成在所述基板或驅動環上。
8.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光量調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構件的彈性力 由設在了該彈性構件上的切起彈性片施加。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光量調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葉片構件由6片 18片葉片構件構成, 使配置在了所述基板或所述驅動環與所述葉片構件之間的所述彈性構件產生彈性變形的所述臺階部,按比所述葉片構件的片數少的數量在所述光軸開口的外周按大致相等間隔配置。
10.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光量調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葉片構件由6片 18片葉片構件構成, 所述切起彈性片使配置在了所述基板或所述驅動環與所述葉片構件之間的所述彈性構件彈性變形,所述切起彈性片按比所述葉片構件的片數少的數量在所述光軸開口的外周按大致相等間隔進行配置。
11.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光量調整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個葉片構件和所述彈性構件由塑料薄膜等相同的材料形成。
12.一種光量調整裝置,由環狀的基板、多片葉片構件、驅動環、以及驅動單元構成; 該環狀的基板在中央部具有光軸開口; 該多片葉片構件配置在所述光軸開口的周圍,在圓周方向呈鱗狀重疊,對光軸開口的通過光量進行調整; 該驅動環以在與所述基板之間夾著所述多片葉片構件的方式進行配置,對各葉片構件進行開閉移動; 該驅動單元使該驅動環以所述光軸開口為中心轉動; 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片葉片構件的各葉片構件由基端部和葉片部構成;該基端部位于所述光軸開口外,具有分別與所述基板和驅動環卡合的一對支軸;該葉片部相對于所述光軸開口進退,形成光圈開口 ; 在所述基板與驅動環之間具備向所述基板側或驅動環側對所述各葉片構件的所述基端部進行推壓施力的彈性單元。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光量調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片葉片構件由形成所述基端部和葉片部的能夠彈性變形的葉片基板構成, 所述彈性單元由在所述葉片基板的基端部按高低差形成了的具有彈性力的突出面構成。
1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光量調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面由將所述葉片基板的基端部的一部分切去而形成為臺階狀的切口片構成。
15.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光量調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片葉片構件由葉片基板和輔助基板構成; 該葉片基板形成所述基端部和葉片部,能夠發生彈性變形;該輔助基板具有與所述基端部接合的接合面,形成由從該接合面貫通基端部的第I支軸和立設在接合面相反側的第2支軸構成的所述一對支軸; 所述彈性單元由將所述輔助基板面對的所述基端部的一部分切去而在相反側形成為臺階狀的切口片構成。
16.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光量調整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對支軸與所述各葉片構件的基端部進行粘接、焊接支承或一體成形地構成, 所述彈性單元由在所述一對支軸之間將所述基端部的一部分切去而形成為臺階狀的切口片構成。
17.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光量調整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彈性單元由卷繞在所述各葉片構件的所述一對支軸的任一方上、并以壓縮狀態配置在被該支軸卡合的所述基板或驅動環與所述基端部之間的彈簧構件構成。
18.—種透鏡組件,其特征在于,具備 對來自被攝體的光進行成像的成像透鏡、和 配置在了從所述被攝體到成像透鏡的光路上的光量調整裝置, 所述光量調整裝置具有權利要求廣17中的任何一項所述的構成。
19.一種光學設備,具備透鏡組件和受光單元; 該透鏡組件具有對來自被攝體的光進行成像的成像透鏡和對通過該成像透鏡的光量進行調整的光量調整裝置; 該受光單元接受由所述光量調整裝置進行調整、通過撮影透鏡的光量;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鏡組件為權利要求18所述的透鏡組件。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光量調整裝置、透鏡組件及設置了該透鏡組件的光學設備。環狀的基板在中央具有光軸開口,在該環狀的基板上呈鱗狀疊合配置多個葉片構件,從上方由驅動環使各葉片構件進行開閉移動地進行夾持。此時,以在葉片構件與基板之間配置彈性構件而向驅動環側推壓了各葉片構件的狀態,或以在葉片構件與驅動環之間配置彈性構件而向基板側推壓了葉片構件的狀態,對葉片構件進行開閉移動。
文檔編號G03B9/06GK102778802SQ201210142460
公開日2012年11月14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10日 優先權日2011年5月10日
發明者中島桂, 長沼宏昭 申請人:立志凱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