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m模組裝配機壓合角度調節機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LCM裝配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LCM模組裝配機壓合角度調節機構,包括有模組壓合滑座、模組壓合壓頭、壓合角度調節座,壓合角度調節座的前端設有彈性變形部、彈性變形槽,模組壓合滑座安裝在彈性變形部上,彈性變形部與壓合角度調節座之間連接有模組壓合調節鎖緊螺絲,彈性變形槽后側槽壁上開設有與模組壓合調節鎖緊螺絲對應配合的模組壓合螺紋孔,模組壓合調節鎖緊螺絲的螺紋端穿過彈性變形部后螺紋連接在模組壓合螺紋孔中,本實用新型通過模組壓合調節鎖緊螺絲調節松緊能夠自由調節控制模組壓合壓頭的角度,能夠使得模組壓合壓頭與LCM模組壓合臺板達到很高的平行度,實現精密裝配,提高裝配質量。
【專利說明】LCM模組裝配機壓合角度調節機構
【技術領域】
: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LCM裝配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LCM模組裝配機壓合角度調節機構。
【背景技術】
:
[0002]LCMOXD Module)即IXD顯示模組、液晶模塊,是指將液晶顯示器件、連接件、控制與驅動等外圍電路、PCB電路板、背光源、結構件等裝配在一起的組件。
[0003]LCM模組在裝配時,都需要先在玻璃基板表面貼ACF(Anisotropic ConductiveFilm,異方性導電膠膜)并進行預壓貼合,然后裝上控制IC并進行預壓貼合,最后將IC與LCM模組進行正式壓緊貼合形成成品,但是目前沒有能夠自動裝配LCM模組的設備,LCM模組裝配過程中的貼ACF膜、安裝IC并預壓貼合、IC正式壓緊貼合等工序都是分開在不同的設備上進行,每道工序都采用人工上料、人工取料模式,由于LCM模組裝配屬于高精度裝配,人工上料取料動作不一致,很難保證模組的裝配精度,同時裝配的材料屬于易損壞品,人工的裝配很容易對產品造成劃傷,在與產品接觸過程中,會把污染物移接到產品上,這對產品品質造成很大的影響。
[0004]目前,LCM模組在與IC正式壓緊貼合時,都是利用壓合機構將IC壓緊貼合在LCM模組上,LCM模組裝配精度要求很高,需要壓頭與平臺達到很高的平行度,現有的機器加工、裝配條件很難達到此要求,影響LCM模組的裝配質量。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種能夠自由調節壓頭角度的LCM模組裝配機壓合角度調節機構。
[0006]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0007]LCM模組裝配機壓合角度調節機構,包括有模組壓合滑座、設置在模組壓合滑座底部的模組壓合壓頭、壓合角度調節座,壓合角度調節座的前端凸伸成型有彈性變形部,彈性變形部與壓合角度調節座之間設有為彈性變形部提供變形空間的彈性變形槽,模組壓合滑座安裝在彈性變形部上,彈性變形部與壓合角度調節座之間連接有模組壓合調節鎖緊螺絲,彈性變形槽后側槽壁上開設有與模組壓合調節鎖緊螺絲對應配合的模組壓合螺紋孔,模組壓合調節鎖緊螺絲的螺紋端穿過彈性變形部后螺紋連接在模組壓合螺紋孔中。
[0008]所述彈性變形部與壓合角度調節座之間形成U型結構。
[0009]所述彈性變形部前端凸設有調節鎖緊凸臺,模組壓合調節鎖緊螺絲的螺紋端依次穿過調節鎖緊凸臺、彈性變形部后螺紋連接在模組壓合螺紋孔中。
[0010]所述彈性變形部與壓合角度調節座之間連接有模組壓合調松螺絲,模組壓合調松螺絲穿過調節鎖緊凸臺后螺紋連接在彈性變形部上且穿過彈性變形部頂壓在彈性變形槽后側槽壁上。
[0011]所述模組壓合滑座安裝在彈性變形部前端面上,彈性變形部前端設有模組壓合轉軸,模組壓合滑座轉動連接在模組壓合轉軸上,模組壓合滑座上開設有角度調節槽,調節鎖緊凸臺設置在角度調節槽中,調節鎖緊凸臺的左右兩側與角度調節槽的槽壁之間分別設有間隙,模組壓合滑座的兩側分別開設有連通角度調節槽的側向調節螺紋孔,每個側向調節螺紋孔分別螺紋連接有側向調節螺絲,每個側向調節螺絲的螺紋端穿過相應的側向調節螺紋孔頂壓在調節鎖緊凸臺相應的側面上。
[0012]本實用新型有益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包括有模組壓合滑座、設置在模組壓合滑座底部的模組壓合壓頭、壓合角度調節座,壓合角度調節座的前端凸伸成型有彈性變形部,彈性變形部與壓合角度調節座之間設有為彈性變形部提供變形空間的彈性變形槽,模組壓合滑座安裝在彈性變形部上,彈性變形部與壓合角度調節座之間連接有模組壓合調節鎖緊螺絲,彈性變形槽后側槽壁上開設有與模組壓合調節鎖緊螺絲對應配合的模組壓合螺紋孔,模組壓合調節鎖緊螺絲的螺紋端穿過彈性變形部后螺紋連接在模組壓合螺紋孔中,本實用新型的壓合角度調節機構利用彈性變形部的彈性形變,通過模組壓合調節鎖緊螺絲調節松緊,從而控制彈性變形部與模組壓合滑座一起向前偏轉或向后偏轉,進而能夠自由調節控制模組壓合壓頭的角度,能夠通過調節模組壓合調節鎖緊螺絲使得模組壓合壓頭與LCM模組壓合臺板達到很高的平行度,實現精密裝配,提高裝配質量。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
[0013]圖1是本實用新型壓合角度調節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0014]圖2是本實用新型壓合角度調節機構的剖示圖。
[0015]圖3是本實用新型壓合角度調節機構的分解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
[0016]下面結合附圖及優選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見圖1?3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有模組壓合滑座742、設置在模組壓合滑座742底部的模組壓合壓頭743、可沿Z軸方向滑動的壓合角度調節座761,壓合角度調節座761的前端凸伸成型有彈性變形部7611,彈性變形部7611與壓合角度調節座761之間設有為彈性變形部7611提供變形空間的彈性變形槽7612,模組壓合滑座742安裝在彈性變形部7611上,彈性變形部7611與壓合角度調節座761之間連接有模組壓合調節鎖緊螺絲762,彈性變形槽7612后側槽壁上開設有與模組壓合調節鎖緊螺絲762對應配合的模組壓合螺紋孔7613,模組壓合調節鎖緊螺絲762的螺紋端穿過彈性變形部7611后螺紋連接在模組壓合螺紋孔7613中,本實用新型的壓合角度調節機構利用彈性變形部7611的彈性形變,通過模組壓合調節鎖緊螺絲762調節松緊,從而控制彈性變形部7611與模組壓合滑座742 —起向前偏轉或向后偏轉,進而控制模組壓合壓頭743的角度,能夠通過調節模組壓合調節鎖緊螺絲762使得模組壓合壓頭743與LCM模組壓合臺板72達到很高的平行度,實現精密裝配,提高裝配質量。彈性變形部7611與壓合角度調節座761之間形成U型結構,結構簡單,加工方便,彈性性能好。
[0017]彈性變形部7611前端凸設有調節鎖緊凸臺763,模組壓合調節鎖緊螺絲762的螺紋端依次穿過調節鎖緊凸臺763、彈性變形部7611后螺紋連接在模組壓合螺紋孔7613中。彈性變形部7611與壓合角度調節座761之間連接有模組壓合調松螺絲764,模組壓合調松螺絲764穿過調節鎖緊凸臺763后螺紋連接在彈性變形部7611上且穿過彈性變形部7611頂壓在彈性變形槽7612后側槽壁上,當模組壓合調節鎖緊螺絲762擰緊時會將彈性變形部7611向壓合角度調節座761夾壓,使彈性變形部7611在模組壓合調節鎖緊螺絲762的鎖緊力作用下向后偏轉,當模組壓合調松螺絲764擰緊時會將彈性變形部7611頂離壓合角度調節座761,使彈性變形部7611在模組壓合調松螺絲764的頂推力作用下向前偏轉,模組壓合調松螺絲764與模組壓合調節鎖緊螺絲762配合調節使用能夠自己調節控制模組壓合滑座742向前后方向偏轉,調節簡單方便,結構簡單。
[0018]模組壓合滑座742安裝在彈性變形部7611前端面上,彈性變形部7611前端設有模組壓合轉軸765,模組壓合滑座742轉動連接在模組壓合轉軸765上,模組壓合滑座742上開設有角度調節槽7421,調節鎖緊凸臺763設置在角度調節槽7421中,調節鎖緊凸臺763的左右兩側與角度調節槽7421的槽壁之間分別設有間隙,模組壓合滑座742的兩側分別開設有連通角度調節槽7421的側向調節螺紋孔7422,每個側向調節螺紋孔7422分別螺紋連接有側向調節螺絲766,每個側向調節螺絲766的螺紋端穿過相應的側向調節螺紋孔7422頂壓在調節鎖緊凸臺763相應的側面上,擰緊其中一側的側向調節螺絲766時,側向調節螺絲766會頂推調節鎖緊凸臺763,使得模組壓合滑座742在側向調節螺絲766的頂推力的作用下沿模組壓合轉軸765向同一側偏轉,通過兩側的側向調節螺絲766進行調節控制能夠自由調節模組壓合滑座742向左右兩側偏轉,調節簡單方便,結構簡單。通過上述結構的組合能夠實現自由調節控制模組壓合滑座742向前方、后方、左側、右側偏轉,能夠實現全方位自由調節角度,實現精密裝配。
[0019]當然,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故凡依本實用新型專利申請范圍所述的構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變化或修飾,均包括于本實用新型專利申請范圍內。
【權利要求】
1.LCM模組裝配機壓合角度調節機構,包括有模組壓合滑座(742)、設置在模組壓合滑座(742)底部的模組壓合壓頭(743),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有壓合角度調節座(761),壓合角度調節座(761)的前端凸伸成型有彈性變形部(7611),彈性變形部(7611)與壓合角度調節座(761)之間設有為彈性變形部(7611)提供變形空間的彈性變形槽(7612),模組壓合滑座(742)安裝在彈性變形部(7611)上,彈性變形部(7611)與壓合角度調節座(761)之間連接有模組壓合調節鎖緊螺絲(762),彈性變形槽(7612)后側槽壁上開設有與模組壓合調節鎖緊螺絲(762)對應配合的模組壓合螺紋孔(7613),模組壓合調節鎖緊螺絲(762)的螺紋端穿過彈性變形部(7611)后螺紋連接在模組壓合螺紋孔(7613)中。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LCM模組裝配機壓合角度調節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變形部(7611)與壓合角度調節座(761)之間形成U型結構。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LCM模組裝配機壓合角度調節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變形部(7611)前端凸設有調節鎖緊凸臺(763),模組壓合調節鎖緊螺絲(762)的螺紋端依次穿過調節鎖緊凸臺(763)、彈性變形部(7611)后螺紋連接在模組壓合螺紋孔(7613)中。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LCM模組裝配機壓合角度調節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變形部(7611)與壓合角度調節座(761)之間連接有模組壓合調松螺絲(764),模組壓合調松螺絲(764)穿過調節鎖緊凸臺(763)后螺紋連接在彈性變形部(7611)上且穿過彈性變形部(7611)頂壓在彈性變形槽(7612)后側槽壁上。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LCM模組裝配機壓合角度調節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模組壓合滑座(742)安裝在彈性變形部(7611)前端面上,彈性變形部(7611)前端設有模組壓合轉軸(765),模組壓合滑座(742)轉動連接在模組壓合轉軸(765)上,模組壓合滑座(742)上開設有角度調節槽(7421),調節鎖緊凸臺(763)設置在角度調節槽(7421)中,調節鎖緊凸臺(763)的左右兩側與角度調節槽(7421)的槽壁之間分別設有間隙,模組壓合滑座(742)的兩側分別開設有連通角度調節槽(7421)的側向調節螺紋孔(7422),每個側向調節螺紋孔(7422)分別螺紋連接有側向調節螺絲(766),每個側向調節螺絲(766)的螺紋端穿過相應的側向調節螺紋孔(7422)頂壓在調節鎖緊凸臺(763)相應的側面上。
【文檔編號】G02F1/13GK203982025SQ201420407611
【公開日】2014年12月3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22日 優先權日:2014年7月22日
【發明者】張高強 申請人:東莞市力生機械設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