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發明涉及一種調焦設備及其圖表顯示模塊,特別是涉及一種鏡頭調焦設備及其可替換式圖表顯示模塊。
背景技術:
現有的手動對焦測量機臺通常具有一手動的調焦裝置,操作者通過調整手動調焦裝置獲取待測物的清晰影像,這種測量儀器的特點是結構簡單且較便宜,然而缺少系統的穩定性與可靠度,在對焦過程中,只能靠人眼識別影像的清晰度,不同的操作者對于同一影像清晰度的識別有所不同,導致對同一影像可能需要進行重復量測。而在對工件進行量測的過程中,影像的清晰度直接會影響到影像對焦的精確度,進而影響影像量測結果的準確性。
因此,現有技術提出一種影像對焦顯示系統,在手動對焦過程中以曲線圖形實時顯示當前影像的清晰程度,提高影像對焦的精確度,避免不同操作者對同一影像的重復量測。然而,現有技術的影像對焦顯示系統所提供的曲線圖形都為固定而不能替換的。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鏡頭調焦設備及其可替換式圖表顯示模塊。
為了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發明所采用的其中一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鏡頭調焦設備,其包括:一鏡頭夾持模塊、一可替換式圖表顯示模塊以及一焦距縮短模塊。所述鏡頭夾持模塊夾持至少一待測鏡頭。所述可替換式圖表顯示模塊包括一框架結構、一可拆卸地設置在所述框架結構上的第一圖表顯示組件以及多個可拆卸地設置在所述框架結構上的第二圖表顯示組件,其中每一個所述第二圖表顯示組件相對于所述第一圖表顯示組件傾斜一預定角度。所述焦距縮短模塊包括一第一焦距縮短結構以及多個第二焦距縮短結構,其中所述第一焦距縮短結構設置在至少一所述待測鏡頭與所述第一圖表顯示組件之間,且每一個所述第二焦距縮短結構設置在至少一所述待測鏡頭與相對應的所述第二圖表顯示組件之間。
優選地,所述框架結構包括一第一框架以及多個分別固定地或可調整地設置在所述第一框架上的第二框架。
優選地,所述第一框架包括一第一架體以及多個設置在所述第一架體上的第一夾持件,且每一個所述第二框架包括一固定地或可調整地設置在所述第一架體上的第二架體以及多個設置在所述第二架體上的第二夾持件。
優選地,所述第一架體具有多個側邊部,多個所述第二架體分別固定地或可調整地設置在所述第一架體的多個所述側邊部上,且每一個所述第二架體相對于所述第一架體傾斜一預定角度。
優選地,所述第一圖表顯示組件通過所述第一框架的多個所述第一夾持件的夾持,以定位在所述第一架體上,且每一個所述第二圖表顯示組件通過相對應的所述第二框架的多個所述第二夾持件的夾持,以定位在相對應的所述第二架體上。
優選地,每一個所述第二架體包括至少兩個固定地或可調整地設置在所述第一架體上的延伸臂,且每一個所述第二圖表顯示組件通過相對應的所述第二框架的多個所述第二夾持件的夾持,以定位在相對應的所述第二架體的至少兩個所述延伸臂之間。
優選地,所述第一夾持件具有一固定在所述第一架體上的第一固定部、一從所述第一固定部延伸而出且限制所述第一圖表顯示組件的位置的第一限位部以及一連接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且抵壓所述第一圖表顯示組件的第一抵壓部,且所述第二夾持件具有一固定在所述第二架體上的第二固定部、一從所述第二固定部延伸而出且限制所述第二圖表顯示組件的位置的第二限位部以及一連接于所述第二限位部且抵壓所述第二圖表顯示組件的第二抵壓部。
優選地,所述第一焦距縮短結構包括至少一長焦鏡頭,且所述第一圖表顯示組件所呈現的一第一圖表影像依序穿過至少一所述長焦鏡頭以及至少一所述待測鏡頭,以形成一投射在一影像感測組件上的第一校正影像光束。
優選地,每一個所述第二焦距縮短結構包括至少兩個反射鏡,且每一個所述第二圖表顯示組件所呈現的一第二圖表影像依序通過至少兩個所述反射鏡的反射后穿過至少一所述待測鏡頭,以形成一投射在一影像感測組件上的第二校正影像光束。
優選地,所述第一焦距縮短結構設置在所述鏡頭夾持模塊上,以使得至少一所述待測鏡頭與所述第一焦距縮短結構都被夾持在所述鏡頭夾持模塊上。
優選地,所述第一焦距縮短結構包括至少一長焦鏡頭,至少一所述長焦鏡頭隨著至少一所述待測鏡頭進行擺動并掃描所述第一圖表顯示組件以及多個所述第二圖表顯示組件。
為了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發明所采用的另外一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可替換式圖表顯示模塊,其包括:一框架結構、一第一圖表顯示組件以及多個第二圖表顯示組件。所述第一圖表顯示組件可拆卸地設置在所述框架結構上。多個所述第二圖表顯示組件可拆卸地設置在所述框架結構上,其中每一個所述第二圖表顯示組件相對于所述第一圖表顯示組件傾斜一預定角度。
優選地,所述框架結構包括一第一框架以及多個分別固定地或可調整地設置在所述第一框架上的第二框架。
優選地,所述第一框架包括一第一架體以及多個設置在所述第一架體上的第一夾持件,且每一個所述第二框架包括一固定地或可調整地設置在所述第一架體上的第二架體以及多個設置在所述第二架體上的第二夾持件。
優選地,所述第一架體具有多個側邊部,多個所述第二架體分別固定地或可調整地設置在所述第一架體的多個所述側邊部上,且每一個所述第二架體相對于所述第一架體傾斜一預定角度。
優選地,所述第一圖表顯示組件通過所述第一框架的多個所述第一夾持件的夾持,以定位在所述第一架體上,且每一個所述第二圖表顯示組件通過相對應的所述第二框架的多個所述第二夾持件的夾持,以定位在相對應的所述第二架體上。
優選地,每一個所述第二架體包括至少兩個固定地或可調整地設置在所述第一架體上的延伸臂,且每一個所述第二圖表顯示組件通過相對應的所述第二框架的多個所述第二夾持件的夾持,以定位在相對應的所述第二架體的至少兩個所述延伸臂之間。
優選地,所述第一夾持件具有一固定在所述第一架體上的第一固定部、一從所述第一固定部延伸而出且限制所述第一圖表顯示組件的位置的第一限位部以及一連接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且抵壓所述第一圖表顯示組件的第一抵壓部,且所述第二夾持件具有一固定在所述第二架體上的第二固定部、一從所述第二固定部延伸而出且限制所述第二圖表顯示組件的位置的第二限位部以及一連接于所述第二限位部且抵壓所述第二圖表顯示組件的第二抵壓部。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鏡頭調焦設備及其可替換式圖表顯示模塊,其可通過“所述第一圖表顯示組件可拆卸地設置在所述框架結構上”以及“多個所述第二圖表顯示組件可拆卸地設置在所述框架結構上”的設計,以使所述第一圖表顯示組件以及多個所述第二圖表顯示組件都是屬于可替換性的圖表,借此以增加使用者在進行鏡頭調焦時的便利性。
另外,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鏡頭調焦設備及其可替換式圖表顯示模塊,其可通過“所述第一焦距縮短結構設置在至少一所述待測鏡頭與所述第一圖表顯示組件之間”以及“每一個所述第二焦距縮短結構設置在至少一所述待測鏡頭與相對應的所述第二圖表顯示組件之間”的設計,以使得所述鏡頭調焦設備可以通過所述第一焦距縮短結構以及多個所述第二焦距縮短結構的配合使用,以縮短所述第一圖表顯示組件與至少一所述待測鏡頭之間的距離,并且縮短所述第二圖表顯示組件與至少一所述待測鏡頭之間的距離,借此以有效降低所述鏡頭調焦設備的整體高度。
為使能更進一步了解本發明的特征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發明的詳細說明與附圖,然而所提供的附圖僅提供參考與說明用,并非用來對本發明加以限制。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鏡頭調焦設備的側視剖面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鏡頭調焦設備的可替換式圖表顯示模塊的其中一觀看角度的立體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鏡頭調焦設備的可替換式圖表顯示模塊的另外一觀看角度的立體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鏡頭調焦設備的可替換式圖表顯示模塊的框架結構的立體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鏡頭調焦設備的可替換式圖表顯示模塊的框架結構的第一框架的側視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鏡頭調焦設備的可替換式圖表顯示模塊的框架結構的第二框架的側視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鏡頭調焦設備所使用的另外一種可替換式圖表顯示模塊的側視剖面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鏡頭調焦設備的第一焦距縮短結構以及待測鏡頭都被定位在鏡頭夾持模塊上的示意圖。
其中,附圖標記說明如下:
鏡頭調焦設備z
鏡頭夾持模塊1
可替換式圖表顯示模塊2
框架結構20
第一框架201
第一架體2011
側邊部20111
第一夾持件2012
第一固定部2012a
第一限位部2012b
第一抵壓部2012c
第二框架202
第二架體2021
延伸臂2021a
延伸臂2021b
第二夾持件2022
第二固定部2022a
第二限位部2022b
第二抵壓部2022c
第一圖表顯示組件21
第二圖表顯示組件22
焦距縮短模塊3
第一焦距縮短結構31
長焦鏡頭310
第二焦距縮短結構32
反射鏡320
待測鏡頭w
影像感測組件s
第一校正影像光束l1
第二校正影像光束l2
預定角度θ1
預定角度θ2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是通過特定的具體實例來說明本發明所提出有關“鏡頭調焦設備及其可替換式圖表顯示模塊”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由本說明書所提出的內容了解本發明的優點與功效。本發明可通過其他不同的具體實施例加以施行或應用,本說明書中的各項細節亦可基于不同觀點與應用,在不悖離本發明的精神下進行各種修飾與變更。另外,本發明的附圖僅為簡單示意說明,并非依實際尺寸的描繪,先予敘明。以下的實施方式將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發明的相關技術內容,但所提出的內容并非用以限制本發明的技術范疇。
請參閱圖1至圖6所示,本發明提供一種鏡頭調焦設備z,其包括:一鏡頭夾持模塊1、一可替換式圖表顯示模塊2以及一焦距縮短模塊3。
首先,配合圖1至圖2所示,鏡頭夾持模塊1可用于夾持至少一待測鏡頭w。舉例來說,至少一待測鏡頭w可為一非廣角鏡頭、廣角鏡頭或是超廣角鏡頭。另外,鏡頭夾持模塊1可為一種具有六軸方向調整功能的六軸光學調整機構,其中六軸方向調整可以包括x軸方向調整、y軸方向調整、z軸方向調整、自旋角度調整、前后偏轉角度調整、左右偏轉角度調整等等,然而本發明的鏡頭夾持模塊1不以此舉例為限。
再者,配合圖2以及圖3所示,可替換式圖表顯示模塊2包括一框架結構20、一可拆卸地設置在框架結構20上的第一圖表顯示組件21以及多個可拆卸地設置在框架結構20上的第二圖表顯示組件22。因此,第一圖表顯示組件21以及多個第二圖表顯示組件22都是屬于可替換性的圖表,借此以增加使用者在進行鏡頭調焦時的便利性。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圖表顯示組件21以及多個第二圖表顯示組件22可以同時進行更換。
更進一步來說,配合圖2、圖3以及圖4所示,框架結構20包括一第一框架201以及多個分別固定地或可調整地設置在第一框架201上的第二框架202。值得注意的是,本發明所提出的圖1至圖6,都是以“多個第二框架202分別固定地設置在第一框架201上”為例子來作說明,但此舉例并非用以限定本發明。舉例來說,第一框架201與第二框架202之間可以設計有樞接結構,也就是說,第二框架202可以通過樞接結構以樞接地設置在第一框架201上,以方便使用者可以依據不同的使用需求來調整第二框架202相對于第一框架201的斜傾角度。
承上所述,配合圖2、圖3以及圖4所示,第一框架201包括一第一架體2011以及多個設置在第一架體2011上的第一夾持件2012,并且每一個第二框架202包括一固定地(或可調整地)設置在第一架體2011上的第二架體2021以及多個設置在第二架體2021上的第二夾持件2022。更進一步來說,第一架體2011具有多個側邊部20111,并且多個第二架體2021分別固定地(或可調整地)設置在第一架體2011的多個側邊部20111上。此外,如圖1所示,由于每一個第二架體2021可依據不同的需求相對于第一架體2011傾斜一預定角度θ1,所以每一個第二圖表顯示組件22也會相對于第一圖表顯示組件21傾斜一預定角度θ2。也就是說,第二圖表顯示組件22相對于第一圖表顯示組件21所傾斜的一預定角度θ2可以依據第二架體2021相對于第一架體2011所傾斜一預定角度θ1來決定。
借此,如圖2或圖3所示,第一圖表顯示組件21就可以通過第一框架201的多個第一夾持件2012的夾持,以定位在第一架體2011上,并且每一個第二圖表顯示組件22就可以通過相對應的第二框架202的多個第二夾持件2022的夾持,以定位在相對應的第二架體2021上。
舉例來說,如圖2或圖4所示,每一個第二架體2021包括至少兩個固定地(或可調整地)設置在第一架體2011上的延伸臂(2021a、2021b),并且每一個第二圖表顯示組件22可通過相對應的第二框架202的多個第二夾持件2022的夾持,以定位在相對應的第二架體2021的至少兩個延伸臂(2021a、2021b)之間。然而,本發明的第二架體2021不以此舉例為限。
舉例來說,配合圖4以及圖5所示,第一框架201的第一夾持件2012具有一固定在第一架體2011上的第一固定部2012a、一從第一固定部2012a延伸而出且限制第一圖表顯示組件21的位置的第一限位部2012b以及一連接于第一限位部2012b且抵壓第一圖表顯示組件21的第一抵壓部2012c。也就是說,第一圖表顯示組件21可以通過第一限位部2012b以及第一抵壓部2012c的配合而得到較佳的定位效果。然而,本發明的第一夾持件2012不以此舉例為限。
舉例來說,配合圖4以及圖6所示,第二框架202的第二夾持件2022具有一固定在第二架體2021上的第二固定部2022a、一從第二固定部2022a延伸而出且限制第二圖表顯示組件22的位置的第二限位部2022b以及一連接于第二限位部2022b且抵壓第二圖表顯示組件22的第二抵壓部2022c。也就是說,第二圖表顯示組件22可以通過第二限位部2022b以及第二抵壓部2022c的配合而得到較佳的定位效果。然而,本發明的第二夾持件2022不以此舉例為限。
再者,如圖1所示,焦距縮短模塊3包括一第一焦距縮短結構31以及多個第二焦距縮短結構32,其中第一焦距縮短結構31被設置在至少一待測鏡頭w與第一圖表顯示組件21之間,并且每一個第二焦距縮短結構32被設置在至少一待測鏡頭w與相對應的第二圖表顯示組件22之間。舉例來說,第一焦距縮短結構31可以包括至少一長焦鏡頭310,并且每一個第二焦距縮短結構32可以包括至少兩個反射鏡320,然而本發明的第一焦距縮短結構31以及第二焦距縮短結構32不以此舉例為限。
承上所述,第一圖表顯示組件21所呈現的一第一圖表影像可以依序穿過至少一長焦鏡頭310以及至少一待測鏡頭w,以形成一投射在一影像感測組件s上的第一校正影像光束l1。另外,每一個第二圖表顯示組件22所呈現的一第二圖表影像可以依序通過至少兩個反射鏡320的反射后穿過至少一待測鏡頭w,以形成一投射在一影像感測組件s上的第二校正影像光束l2。借此,本發明鏡頭調焦設備z就可以通過影像感測組件s所擷取到的第一校正影像光束l1以及第二校正影像光束l2,來進行至少一待測鏡頭w的調焦。
值得注意的是,本發明鏡頭調焦設備z可以通過第一焦距縮短結構31的使用,以縮短第一圖表顯示組件21與至少一待測鏡頭w之間的距離,并且本發明鏡頭調焦設備z可以通過第二焦距縮短結構32的使用,以縮短第二圖表顯示組件22與至少一待測鏡頭w之間的距離。也就是說,本發明可以通過第一焦距縮短結構31以及多個第二焦距縮短結構32的配合使用,以有效降低鏡頭調焦設備z的整體高度。
請參閱圖7所示,框架結構20的多個第二框架202以樞接的方式設置在第一框架201上。因此,如圖7的旋轉調整箭頭所示,當每一個第二架體2021相對于第一架體2011所傾斜的一預定角度θ1進行調整時,每一個第二圖表顯示組件22相對于第一圖表顯示組件21所傾斜的一預定角度θ2也會跟著調整。也就是說,依據不同的使用需求,第二圖表顯示組件22相對于第一圖表顯示組件21所傾斜的一預定角度θ2可以依據第二架體2021相對于第一架體2011所傾斜一預定角度θ1來決定。值得注意的是,如圖7的升降調整箭頭所示,由于框架結構20也可進行升降的調整,所以第一圖表顯示組件21以及多個第二圖表顯示組件22就可以跟著框架結構20的升降來進行升降的調整。
請參閱圖8所示,本發明鏡頭調焦設備z也可將第一焦距縮短結構31直接設置在鏡頭夾持模塊1上,以使得至少一待測鏡頭w與第一焦距縮短結構31的至少一長焦鏡頭310可以同時被夾持在鏡頭夾持模塊1上,因此至少一待測鏡頭w與至少一長焦鏡頭310就可以通過鏡頭夾持模塊1來同步進行任意角度的調整。換句話來說,在另外一個例子中,可在至少一待測鏡頭w前加上至少一長焦鏡頭310當成眼鏡,使得至少一長焦鏡頭310可以隨著至少一待測鏡頭w進行擺動并掃描第一圖表顯示組件21以及多個第二圖表顯示組件22(即掃描五區的chart圖),其優點是同時可達到縮小光路,并可通過以小型化的機臺達到無窮遠的至少一待測鏡頭w的成品。
〔實施例的可行功效〕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鏡頭調焦設備z及其可替換式圖表顯示模塊2,其可通過“第一圖表顯示組件21可拆卸地設置在框架結構20上”以及“多個第二圖表顯示組件22可拆卸地設置在框架結構20上”的設計,以使第一圖表顯示組件21以及多個第二圖表顯示組件22都是屬于可替換性的圖表,借此以增加使用者在進行鏡頭調焦時的便利性。
另外,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鏡頭調焦設備z及其可替換式圖表顯示模塊2,其可通過“第一焦距縮短結構31設置在至少一待測鏡頭w與第一圖表顯示組件21之間”以及“每一個第二焦距縮短結構32設置在至少一待測鏡頭w與相對應的第二圖表顯示組件22之間”的設計,以使得鏡頭調焦設備z可以通過第一焦距縮短結構31以及多個第二焦距縮短結構32的配合使用,以縮短第一圖表顯示組件21與至少一待測鏡頭w之間的距離,并且縮短第二圖表顯示組件22與至少一待測鏡頭w之間的距離,借此以有效降低鏡頭調焦設備z的整體高度。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可行實施例,非因此局限本發明的范圍,故凡運用本發明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做的等效技術變化,均包含于本發明的權利要求書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