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顯示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229483閱讀:452來源:國知局
本發明涉及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在具備背光源的顯示裝置中,具有將顯示面分割成多個區域并按每個單獨的區域對來自背光源的光進行接通/斷開控制的技術。在側光源型的背光源中,設置使散射材料混入透明的樹脂材料內而成形得到的導光材料,使來自配置于側面的光源的光散射。在這種構成的背光源中,與來自光源的光的行進方向平行地分割區域,對配置于每個區域的光源進行接通/斷開控制。由于不能夠利用來自其它區域的光源的光,因此發光效率降低。近年來,作為導光體,存在具備稱為pdlc(polymerdispersedliquidcrystal,聚合物分散液晶)的高分子分散型液晶的導光體。pdlc通過控制施加于區域電極的電壓來切換為散射所入射的光的散射狀態或透過該光的透過狀態。具備pdlc的背光源通過將pdlc控制成散射狀態,能夠使從側光源上入射的光朝顯示面發光。例如,在與來自光源的光的行進方向交叉而形成的每個區域上設置區域電極,通過切換pdlc的散射狀態和透過狀態,能夠對每個區域控制背光源光。在使用了pdlc的顯示裝置中,由于能夠與光的行進方向交叉而形成分割區域,因此能夠在始終開啟了光源的狀態下控制分割區域單位的背光源光。現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申請公開第2014-102295號公報。技術實現要素:發明要解決的課題然而,在將顯示裝置設為與來自光源的光的行進方向交叉而形成區域的結構的情況下,導致每個區域離光源的距離不同。因此,越是遠離光源的區域,入射至區域的光源的亮度越下降。因此,在各區域中同樣地驅動了電極的情況下,越是拉開了與光源的距離的區域,亮度越下降。然而,如果以亮度最低的區域為基準而進行亮度控制的話,則就導致整個背光源的亮度下降。在一個方面上,本發明在于使背光源的亮度在所有區域中均勻化。此外,在一個方面上,本發明在于實現背光源的亮度增加。解決課題的手段在一個方面上,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其包括:圖像顯示面板,以具有圖像掃描期間和垂直消隱期間的幀周期更新圖像;光調制層,配置于所述圖像顯示面板的背面,根據已施加的電場而切換為散射已入射的光的散射狀態或透過所述光的透過狀態;光源,發出從所述光調制層的側面上入射并在所述光調制層內行進的光;電極,形成于在與所述光源的光的行進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分割所述光調制層的每個分割區域,將所述電場施加于所述光調制層;以及控制部,在對應于所述圖像掃描期間的第一期間,與圖像掃描同步地驅動所述電極,依次切換設為散射狀態的所述分割區域;在對應于所述垂直消隱期間的第二期間,根據離所述側面的距離而驅動所述電極,對每個所述分割區域控制散射狀態。此外,在一個方面上,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其包括:圖像顯示面板,以幀周期更新圖像;光調制層,配置于所述圖像顯示面板的背面,根據已施加的電場而切換為散射已入射的光的散射狀態或透過所述光的透過狀態;第一光源,發出從所述光調制層的第一側面上入射并在所述光調制層內沿第一方向行進的光;第二光源,發出從所述光調制層的與所述第一側面相對的第二側面上入射并在所述光調制層內沿與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行進的光;電極,形成于在與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分割所述調制層的每個分割區域,將所述電場施加于所述光調制層;以及控制部,在對應于幀期間的背光源掃描期間,按規定的順序選擇所述分割區域,根據已選擇的所述分割區域離所述第一側面的距離及離所述第二側面的距離而驅動對應于該分割區域的所述電極,對每個所述分割區域控制散射狀態。附圖說明圖1為示出第一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構成例的圖。圖2為示出第二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構成的立體圖。圖3為示出第二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導光部的構成的一個例子的截面圖。圖4的(a)、圖4的(b)是說明pdlc的作用的圖,圖4的(a)表示透過狀態,圖4的(b)表示散射狀態。圖5為示出第二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電極結構的一個例子的圖。圖6為示出第二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背光源部分驅動的圖。圖7為示出來自第二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光源的光的亮度分布的圖。圖8為示出第二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硬件構成的一個例子的圖。圖9為示出第二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功能構成例的圖。圖10為示出第二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各功能部的驅動定時的圖。圖11為示出第二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驅動模式的一個例子的圖。圖12為示出第二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背光源亮度分布的一個例子的圖。圖13為示出第二實施方式的電極驅動的一個例子的圖。圖14為示出第二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驅動模式的其它例子的圖。圖15為示出第三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構成的一個例子的圖。圖16為示出第四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構成的立體圖。圖17為示出第四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導光部的構成的一個例子的截面圖。圖18為示出來自第四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光源的光的亮度分布的圖。圖19為示出第四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功能構成例的圖。圖20為示出第四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背光源部分驅動的圖。圖21為示出第四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驅動模式的第一實施例的圖。圖22的(a)、圖22的(b)為示出第四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第一實施例中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的圖,圖22的(a)表示ls2校正亮度分布,圖22的(b)表示合計亮度分布。圖23為示出第四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驅動模式的第二實施例的圖。圖24的(a)、圖24的(b)為示出第四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第二實施例中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的圖,圖24的(a)表示ls1校正亮度分布,圖24的(b)表示合計亮度分布。圖25為示出第四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驅動模式的第三實施例的圖。圖26的(a)、圖26的(b)為示出第四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第三實施例中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的圖,圖26的(a)表示ls1、ls2校正亮度分布,圖26的(b)表示合計亮度分布。圖27為示出第五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中的驅動模式的一個例子的圖。圖28的(a)、圖28的(b)為示出第五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中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的圖,圖28的(a)表示ls1、ls2校正亮度分布,圖28的(b)表示合計亮度分布。圖29為示出第六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中的驅動模式的一個例子的圖。圖30為示出第七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中的驅動模式的一個例子的圖。圖31為示出第八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中的驅動模式的一個例子的圖。圖32的(a)、圖32的(b)為示出第八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中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的圖,圖32的(a)表示ls1、ls2校正亮度分布,圖32的(b)表示合計亮度分布。圖33為示出第九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中的驅動模式的一個例子的圖。圖34為示出第十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中的驅動模式的一個例子的圖。圖35的(a)、圖35的(b)為示出第十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中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的圖,圖35的(a)表示ls1、ls2校正亮度分布,圖35的(b)表示合計亮度分布。圖36為示出第十一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中的驅動模式的一個例子的圖。圖37為示出第十二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背光源部分驅動的圖。圖38為示出第十二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中的驅動模式的一個例子的圖。圖39為示出第十二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中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的圖。圖40為示出第十三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功能構成例的圖。圖41為示出第十三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各功能部的驅動定時的圖。圖42為示出第十三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顯示畫面例的圖。圖43為示出第十三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中的驅動模式的一個例子的圖。圖44為示出第十三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中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的圖。符號說明1、顯示裝置2、圖像顯示面板2a、2b、2c、2d、顯示區域3、第一電極3a、3b、3c、3d、部分電極4、光調制層4a、4b、4c、4d、分割區域5、第二電極6、光源7、控制部20、顯示裝置61、第一光源62、第二光源71、控制部100、顯示裝置120、lcd面板130、導光部140、光源。具體實施方式下面,一面參照附圖,一面對本發明的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需要注意的是,公開只不過是一個例子,在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中對保持發明的主旨的適當變更能夠容易想到的內容應當是本發明的范圍中所含有的內容。此外,為了使說明更加明確,附圖有時與實際的形態相比而對各部的寬度、厚度、形狀等示意性地表示,但只不過是一個例子,并非限定本發明的解釋。此外,在本發明和各圖中,有時關于出現過的圖而在與前面已述的圖同樣的部分上標以相同的符號,并適當省略詳細的說明。第一實施方式使用圖1來對第一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進行說明。圖1為示出第一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構成例的圖。第一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1具有:圖像顯示面板2、第一電極3、光調制層4、第二電極5、光源6以及控制部7。在圖1中,將各構成部錯開而示出,但是圖像顯示面板2、第一電極3、光調制層4以及第二電極5從用戶的辨認側按以上順序層疊。第一電極3、光調制層4、第二電極5以及光源6作為圖像顯示面板2的背光源而發揮作用。此外,顯示裝置1對在與來自光源6的光的行進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將光調制層4分割得到的每個分割區域4a、4b、4c、4d控制背光源光。需要說明的是,背光源光是指從光源6入射的光在光調制層4中被散射并向圖像顯示面板2側出射的光。圖像顯示面板2輸入圖像信號,按幀周期更新圖像。在幀周期的一幀期間包括將圖像信號寫入圖像顯示面板2的圖像掃描期間和不進行圖像信號的寫入的垂直消隱期間。在圖像掃描期間,對與背光源的分割區域4a、4b、4c、4d重疊的顯示區域2a、2b、2c、2d按順序進行圖像掃描。控制部7驅動圖像顯示面板2,使圖像掃描在從顯示區域2a朝向顯示區域2d的方向或者從顯示區域2d朝向顯示區域2a的方向上執行。第一電極3與第二電極5夾著光調制層4而相對,將電場施加于光調制層4。第一電極3及第二電極5是由ito(indiumtinoxide,氧化銦錫)等透明導電膜形成的透明電極。第一電極3具有分別形成于分割區域4a、4b、4c、4d的部分電極3a、3b、3c、3d。部分電極3a、3b、3c、3d分別與控制部7連接,個別地供給規定的驅動電壓。第二電極5是按每個分割區域4a、4b、4c、4d或者一體形成的公共電極。在第二電極5上供給公共電位。根據供給部分電極3a、3b、3c、3d的驅動電壓與供給第二電極5的公共電位之差而在分割區域4a、4b、4c、4d上產生電場。需要注意的是,在圖1中,雖然將第一電極3配置于光調制層4與圖像顯示面板2之間,但第一電極3與第二電極5的配置也可以為相反。此外,只要能夠將電場施加于光調制層4即可,第一電極3和第二電極5也可以同時位于光調制層4的一方的面側。光調制層4的分割區域4a、4b、4c、4d通過在各自對應的部分電極3a、3b、3c、3d與第二電極5之間所產生的電壓差而被施加電場。光調制層4根據已施加的電場而切換為散射狀態或透過狀態。在散射狀態下,散射從光源6入射的光,散射后的光的一部分向圖像顯示面板2側出射。此外,在透過狀態下,透過從光源6上入射的光。已透過的光沿行進方向向下一個分割區域前進。當從圖像顯示面板2側辨認時,處于散射狀態的分割區域正在亮燈,處于透過狀態的分割區域已熄燈。像這樣,將使光調制層4設為散射狀態的時間作為散射時間。需要說明的是,光調制層4存在當施加電場時成為散射狀態、當沒有施加時成為透過狀態的第一類型和當施加電場時成為透過狀態、當沒有施加時成為散射狀態的第二類型。在下面,對第一類型的情況進行說明,但關于第一類型的說明對第二類型也適用。光源6配置于光調制層4的側面的附近,發出從側面行進至光調制層4內的光。光入射至光調制層4,朝與已入射的側面相對的側面行進。下面,將來自光源6的光入射的側面作為入射面。像這樣在光調制層4內行進的光隨離入射面的距離變長而衰減,亮度下降。例如,在圖1的例子中,入射至光調制層4的各分割區域的光的亮度的大小為分割區域4d>分割區域4c>分割區域4b>分割區域4a。與控制部7連接,通過控制部7來控制發光的接通/斷開以及發光時的光量。控制部7與圖像顯示面板2的幀周期同步地控制部分電極3a、3b、3c、3d的驅動和光源6的亮度。控制部7例如為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處理單元)等處理器。但是,控制部7也可以包括asic(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專用集成電路)、fpga(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現場可編程門陣列)等特定用途的電子電路。控制部7與圖像顯示面板2的幀周期同步地將規定的電壓依次施加于部分電極3a、3b、3c、3d與所對應的第二電極5的部分之間,進行將分割區域4a、4b、4c、4d依次切換為散射狀態的控制。下面,將像這樣依次切換分割區域4a、4b、4c、4d為散射狀態的處理作為背光源掃描。控制部7將對應于圖像掃描期間的期間作為第一期間、將對應于垂直消隱期間的期間作為第二期間而進行背光源掃描。需要注意的是,圖像掃描的方向與背光源掃描的方向設為相同。在第一期間,控制部7與圖像掃描同步地進行圖像掃描結束的分割區域4a、4b、4c、4d的背光源掃描。控制部7按照例如切換圖像顯示面板2進行圖像掃描的顯示區域2a、2b、2c、2d的時機,按順序切換設為散射狀態的分割區域4a、4b、4c、4d。若列舉一個例子的話,控制部7在顯示區域2a的圖像掃描結束、正在進行顯示區域2b的圖像掃描的期間將對應于顯示區域2a的分割區域4a切換為散射狀態。控制部7將規定的電位施加于所對應的部分電極3a,將電場施加于分割區域4a。接著,控制部7在顯示區域2c的圖像掃描的期間將分割區域4b設為散射狀態。像這樣,控制部7與顯示區域2a、2b、2c、2d的圖像掃描同步地將圖像掃描結束的分割區域依次切換為散射狀態。需要注意的是,不是已設為散射狀態的分割區域的其它分割區域設成透過狀態。像這樣,在第一期間,分割區域4a、4b、4c、4d的散射時間相等且與圖像掃描的時間相同。在第二期間,控制部7根據分割區域4a、4b、4c、4d離入射面的距離而控制分割區域4a、4b、4c、4d的散射狀態,進行背光源掃描。控制部7例如將離入射面遠的分割區域4a的散射時間設為最大,越接近于入射面,使散射時間越變短。對這種構成的顯示裝置1的動作的一個例子進行說明。圖像顯示面板2在圖像掃描期間按顯示區域2a、顯示區域2b、顯示區域2c、顯示區域2d的順序進行圖像掃描。需要注意的是,圖像掃描的順序也可以為相反。控制部7與圖像掃描同步并按圖像掃描結束的順序將分割區域4a、分割區域4b、分割區域4c、分割區域4d切換為散射狀態。例如,進行圖像掃描的顯示區域2a、2b、2c、2d與進行背光源掃描的分割區域4a、4b、4c、4d控制成圖像掃描提前進行一區域量。例如,控制部7在顯示區域2b的圖像掃描期間將圖像掃描結束的分割區域4a控制成散射狀態。此時,其它分割區域4b、4c、4d被控制成透過狀態。這樣,在錯開了一區域的狀態下,圖像掃描與背光源掃描同步。需要注意的是,使背光源掃描相對于圖像掃描推遲多少不局限于一區域量。能夠以一區域量的圖像掃描期間為單位而按其整數倍適當使背光源掃描延遲。像這樣,在顯示裝置1中,與圖像掃描同步,將圖像掃描結束的分割區域按順序切換為散射狀態。由此,能夠在切換為散射狀態之前求出與顯示區域的圖像相應的所需的亮度。因此,不設置幀存儲器即可對每個分割區域進行區域調光處理。需要說明的是,區域調光處理是指基于顯示區域的圖像信號,根據顯示圖像而控制背光源光的亮度的處理。在下面,背光源光的亮度視為在規定的期間例如一幀期間獲得的亮度。例如,對于某一區域,是基于在幀期間成為了散射狀態的時間以及在為散射狀態時入射至區域的光的亮度的值。在垂直消隱期間中,圖像顯示面板2不進行圖像掃描。在第二期間,控制部7根據各分割區域4a、4b、4c、4d離入射面的距離而分配散射時間。來自光源6的光隨著在光調制層4內行進而衰減。在第一期間,由于分割區域4a、4b、4c、4d的散射時間相同,因此越是離入射面遠的分割區域,出射的背光源光的亮度越下降。在控制部7中,根據取決于離入射面的距離的亮度下降量而決定各分割區域的散射時間。控制部7將離入射面最遠的分割區域4a的散射時間設為最大,并按分割區域4b、分割區域4c、分割區域4d的順序使散射時間縮短下去。像這樣,顯示裝置1在第二期間中實現背光源光的亮度增加。基于隨離光源6的距離而下降的亮度,將第二期間中的散射時間分配給分割區域4a、4b、4c、4d。例如,與在第一期間點亮了最接近光源6的分割區域4d時的背光源光相同這樣地分配其它分割區域4a、4b、4c在第二期間中的散射時間。由此,不論離光源6的距離如何,都能夠使分割區域4a、4b、4c、4d的亮度變均勻。此外,由于在圖像掃描沒有進行的期間將光調制層4設為散射狀態,所以能夠實現所有的分割區域4a、4b、4c、4d的亮度增加。第二實施方式接著,對第二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進行說明。圖2為示出第二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構成的立體圖。第二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100在lcd(liquidcrystaldisplay,液晶顯示器)面板120的背面配置有導光部130。此外,沿導光部130的側面配置有光源140,朝導光部130發出光。導光部130和光源140形成背光源部。需要注意的是,在下面的說明中,為方便起見,將光源140排列的方向設為x方向、將光源140的光行進的方向設為y方向、將導光部130與lcd面板120層疊的方向設為z方向來說明。lcd面板120利用從導光部130入射的光來進行顯示。導光部130具有與lcd面板120的顯示面相對的出射面,使從光源140入射的光散射并從出射面上出射。根據此時在規定的期間從出射面上出射的光的量而決定背光源光的亮度。在顯示裝置100中,按將導光部130的出射面在y方向上分割得到的每個分割區域控制背光源光的亮度。下面,將分割區域從離光源140遠的一側按順序設為區域ch1、區域ch2、區域ch3、區域ch4、區域ch5、區域ch6、區域ch7、區域ch9、區域ch10。下面,在沒有必要特別指定區域來說明時,只表述為區域。此外,導光部130對每個區域分析lcd面板120的顯示圖像,進行根據區域的圖像而控制背光源光的亮度的區域調光處理。接下來,對各構成部依次進行說明。圖3為示出第二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導光部的構成的一個例子的截面圖。圖3為圖2中所示的顯示裝置100的a-a’方向的截面圖。需要說明的是,ch10、ch9、ch8、ch7表示區域。導光部130在透明基板131、132之間層疊pdlc層133、上電極134、下電極135、取向膜136、137。在圖3的例子中,從離lcd面板120遠的一側按順序層疊透明基板132、下電極135、取向膜137、pdlc層133、取向膜136、上電極134、透明基板131。此外,在透明基板132的與lcd面板120相反一側設有反射片138。透明基板131、132支撐pdlc層133、上電極134、下電極135以及取向膜136、137。透明基板131、132由對可見光透明的基板例如玻璃板、塑料膜形成。需要注意的是,透明基板131的與lcd面板120相對的面是出射在pdlc層133中散射后的光的出射面139。pdlc層133在由隔離物1332隔開的區域中形成有pdlc1331。pdlc層133是第一實施方式的光調制層4的一個例子。在顯示裝置100中,pdlc1331在電場施加時切換為散射狀態、在電場沒有施加時切換為透過狀態。隔離物1332劃分配置于pdlc1331與pdlc1331之間的區域。并且,保持透明基板131、132的間隔。隔離物1332由透明材料形成,使沿y方向入射的光透過。隔離物1332優選由具有比在pdlc1331處于透過狀態時的光的透過率高的透過率的材料形成。通過使透過率提高,能夠減輕在pdlc層133內行進的光的衰減。需要注意的是,也可以設為不形成隔離物1332而在隔離物1332的區域配置pdlc1331。上電極134與下電極135在每個區域上配置為夾著pdlc1331而相對。上電極134及下電極135由透明導電膜形成。在顯示裝置100中,上電極134為區域電極,下電極135為公共電極。通過上電極134與下電極135之間的電位差而將電場施加于pdlc1331。取向膜136、137在電場沒有施加時使pdlc1331內的液晶分子沿規定的方向取向。取向膜存在例如垂直用取向膜和水平用取向膜。反射片138具有反射、擴散、散射等功能,將從位于出射面139的相反側的透明基板132上漏出來的光向pdlc層133側返回。由此,增加出射至出射面139的光,能夠提高亮度。此外,通過反射片138來抑制泄漏至外部的光,因此能夠高效地利用從光源140入射的光。反射片138能夠使用例如發泡pet(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銀蒸鍍膜、多層膜反射膜、白色pet等。圖4的(a)、圖4的(b)是說明pdlc的作用的圖。圖4是將圖3中所示的pdlc1331部分放大后的圖。需要注意的是,在圖4中,省略了上電極134、下電極135及取向膜136、137。圖4的(a)表示透過狀態,圖4的(b)表示散射狀態。在此,對pdlc1331進行說明。pdlc1331含有液晶性單體1331a和分散于液晶性單體1331a內的液晶分子1331b。液晶性單體1331a與液晶分子1331b的折射率各向異性相同,對電場的響應性不同。更詳細而言,液晶性單體1331a與液晶分子1331b的常光折射率及異常光折射率彼此相等。需要注意的是,允許由于例如制造誤差等而導致的折射率的偏差。另一方面,液晶分子1331b對電場的響應性高于液晶性單體1331a。液晶性單體1331a例如成為對電場沒有響應的條紋狀結構或多孔質結構、或者成為具有比液晶分子1331b慢的響應速度的棒狀結構。此外,液晶性單體1331a具有例如沿液晶分子1331b的取向方向或取向膜136、137的取向方向而取向的取向性。需要注意的是,液晶性單體1331a優選為可通過光或熱固化而聚合化的單體。在使該液晶性單體聚合化而轉變成了聚合物的情況下,液晶分子1331b與液晶性聚合物(高分子材料)優選常光折射率及異常光折射率仍然彼此相等而被固化。此外,對電場的響應性優選液晶分子1331b高于液晶性聚合物。下面,關于液晶性單體的描述也符合將該液晶性單體聚合化后的液晶性聚合物。當在上電極134與下電極135之間沒有電位差而沒有施加電場時,這樣的pdlc1331成為圖4的(a)所示的透過狀態。即,在沒有施加電場的狀態下,由于取向膜136、137的作用,折射率各向異性相同的液晶性單體1331a與液晶分子1331b沿相同的方向取向。因此,液晶性單體1331a與液晶分子1331b在所有的方向上都幾乎沒有折射率差。在該狀態下,從pdlc1331的側面上入射的光l1、l2、l3在液晶性單體1331a與液晶分子1331b的邊界不散射。光l1、l2、l3在y方向上行進,透過pdlc1331。在圖4中,用點線的箭頭示出了光l1、l2、l3的行進方向。另一方面,在通過上電極134與下電極135之間的電位差而施加有電場時,pdlc1331成為圖4的(b)所示的散射狀態。即,在施加有電場的狀態下,對電場的響應性高的液晶分子1331b的方向變化。另一方面,液晶性單體1331a的取向方向不變化。因此,液晶性單體1331a與液晶分子1331b在所有的方向上折射率差都變大。在該狀態下,從pdlc1331的側面入射的光l1、l2、l3在液晶性單體1331a與液晶分子1331b的邊界被散射。在圖4中,用點線示出了光l1、l2、l3的行進方向,用l11、l21、l31示出了散射后的光。像這樣,pdlc1331在沒有施加電場時為透過狀態,當通過上電極134與下電極135之間的電位差而施加電場時成為散射狀態。需要注意的是,在pdlc1331為上述的第二類型的情況下,上電極134及下電極135在散射狀態和透過狀態中的電壓施加與pdlc1331相反。圖5為示出第二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電極結構的一個例子的圖。ch1、……、ch10表示配置部分電極的區域。上電極134在每個區域上對狹縫狀的ito電極制作布線圖案而形成。上電極134在形成于每個區域的部分電極上連接有獨立的信號線,供給各不相同的驅動信號。例如,向區域ch1的部分電極供給vch1。例如,向區域ch1的部分電極供給vch10。對于分割區域ch2、……、ch9也是同樣的。下電極135將狹縫狀的ito電極在每個區域上制作布線圖案而形成。形成于每個區域的下電極135的部分電極與形成于同一區域的上電極134的部分電極相對。下電極135將共通的信號線與形成于每個區域的部分電極連接,供給電壓vcom。通過使電位差在形成于各區域的上電極134的部分電極與下電極135的部分電極之間產生而驅動上電極134及下電極135。下面,將每區域相對配置的上電極134的部分電極與下電極135的部分電極的組作為區域電極。需要注意的是,在各區域中,在形成有圖5所示的區域電極的部分上配置pdlc1331,在沒有形成區域電極的部分上配置隔離物1332。此外,上電極134及下電極135的形狀不限定于圖5的形狀。只要能夠在各區域產生所希望的電場,則是什么樣的形狀均可。對上述的顯示裝置100中的背光源的部分驅動進行說明。圖6為示出第二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背光源部分驅動的圖。光l4表示從光源140入射至pdlc層133的光。光l4在途中不被散射的情況下一邊在透明基板131與透明基板132之間重復全反射,一邊在y方向上行進。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隔離物1332使所入射的光透過,所以光l4在隔離物1332內直進。在此,對驅動區域ch8的情況進行說明。向對應于區域ch8的區域電極施加驅動電壓,使電場在區域ch8產生。由此,區域ch8的pdlc1331成為散射狀態。此時,在其它區域ch10、區域ch9以及區域ch7的區域電極上沒有施加驅動電壓。由此,在區域ch10、區域ch9以及區域ch7不產生電場,成為透過狀態。pdlc層133按離光源140近的順序,區域ch10、區域ch9為透過狀態,區域ch8為散射狀態,區域ch7為透過狀態。由于光l4最初入射的區域ch10為透過狀態,因此光l4照原樣直進。光l4透過區域ch10,入射至區域ch9。由于區域ch9也為透過狀態,因此光l4照原樣直進。光l4透過區域ch9,入射至區域ch8。由于區域ch8為散射狀態,因此光l4散射。然后,散射后的光中的朝向出射面139側的光從出射面139上出射。需要注意的是,朝向透明基板132側的光通過反射片138而返回至pdlc1331內。已返回至區域ch8的pdlc1331內的光再次被散射。此外,光l4由于大部分都在區域ch8內被散射,因此不入射至相鄰的區域ch7。這樣的狀態的導光部130從lcd面板120側以區域ch8正在亮燈、其它區域ch10、ch9、ch7已熄燈的狀態被辨認。顯示裝置100通過像這樣將區域依次設為散射狀態,能夠進行背光源的部分驅動。需要注意的是,在下面,除非另有說明,否則均視為在將區域設為了散射狀態時其它區域已控制成透過狀態。圖7為示出來自第二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光源的光的亮度分布的圖。圖7是從z方向上辨認的導光部130及光源140的俯視圖和表示區域的亮度的曲線圖。曲線圖的點線表示分別對應的區域的邊界。在此,光源140為線光源,朝導光部130發出在x方向上均勻的光。例如,能夠將led(lightemittingdiode,發光二極管)在x方向上配置成一列來形成光源140。光源140能夠通過控制驅動電流來控制發光的亮度。需要注意的是,在下面的說明中,驅動光源140的驅動電流在整個光源140中都通用,但也可以設為例如配置多個led并個別地控制led的結構。如使用圖6說明過的,光源140的光從導光部130的側面入射至顯示裝置100,在pdlc層133內沿y方向行進。在pdlc層133內沿y方向行進的光被pdlc層133衰減,隨著遠離于光源140,亮度下降。入射至區域的光的亮度在最接近光源140的入射面的區域ch10上為最大。隨著遠離于光源140,入射的光的亮度下降,在區域ch1中變為最低。即,入射至區域的光的亮度為ch10>ch9>ch8>ch7>ch6>ch5>ch4>ch3>ch2>ch1。圖8為示出第二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硬件構成的一個例子的圖。顯示裝置100通過控制單元110來控制整個裝置。控制單元110具備cpu111、ram(randomaccessmemory,隨機存取存儲器)112、以及rom(readonlymemory,只讀存儲器)113,多個外圍設備經由總線119而被連接成能夠相互地輸入輸出信號。cpu111根據存儲于rom113的os(operatingsystem,操作系統)的程序和應用程序、展開至ram112的各種數據而進行整個顯示裝置100的控制。在處理執行時,可以通過暫時性存儲于ram112的os的程序、應用程序來工作。ram112作為控制單元110的主存儲裝置來使用。在ram112中,暫時性存儲使cpu111執行的os的程序和應用程序的至少一部分。此外,在ram112中存儲cpu111的處理所需的各種數據。rom113是專用于讀出的半導體存儲裝置,存儲os的程序和應用程序、不進行重寫的固定數據。此外,還能夠代替rom113或者除rom113以外再使用閃存等半導體存儲裝置作為二次存儲裝置。作為與總線119連接的外圍設備,具有:顯示用驅動器114、光源驅動器115、pdlc驅動器116、輸入輸出接口117、通信接口118。在顯示用驅動器114上連接有lcd面板120。顯示用驅動器114將圖像信號輸出至lcd面板120來顯示圖像。在光源驅動器115上連接有光源140。光源驅動器115驅動光源140,控制入射至pdlc層133的光的亮度。在pdlc驅動器116上連接有導光部130。pdlc驅動器116通過將驅動電壓施加于形成在導光部130的區域電極而將電場施加于pdlc層133。在輸入輸出接口117上連接有輸入用戶的指示的輸入裝置。例如,連接鍵盤、用作定點設備的鼠標、觸摸面板等輸入裝置。輸入輸出接口117將從輸入裝置上輸送過來的信號發送至cpu111。通信接口118與網絡190連接。通信接口118經由網絡190而在與其它計算機或通信設備之間進行數據的收發。通過以上那樣的硬件構成,能夠實現本實施方式的處理功能。圖9為示出第二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功能構成例的圖。顯示裝置100由信號處理部150輸入圖像信號,基于圖像信號而生成驅動顯示用驅動器114、光源驅動器115以及pdlc驅動器116的信號。信號處理部150具有:圖像處理部151、定時生成部152、圖像分析部153、光源數據存儲部154及驅動模式決定部155。圖像處理部151、定時生成部152、圖像分析部153及驅動模式決定部155例如為cpu111等處理器。光源數據存儲部154能夠實現為例如已確保在ram112或rom113中的存儲區域。圖像處理部151輸入圖像信號,并在將其轉換成了顯示用信號之后輸出至顯示用驅動器114。圖像信號中包括對應于lcd面板120的各像素的顏色信息。在lcd面板120上,像素配置成矩陣狀。各像素由例如紅色、綠色、藍色三個副像素構成。需要注意的是,紅色、綠色、藍色為一個例子,也可以由例如加入了白色的四個副像素來構成一像素。此外,也可以由青色、品紅色、黃色等其它顏色來構成副像素。圖像信號中包含例如紅色、綠色、藍色的各色信息。在像素具有紅色、綠色、藍色以及白色四個副像素的情況下,圖像處理部151將例如包含紅色、綠色、藍色的圖像信號轉換成向紅色、綠色、藍色中加入了白色的顯示用信號,并向顯示用驅動器114輸出。定時生成部152對顯示用驅動器114以及pdlc驅動器116輸出定時信號。例如為用于掃描的垂直同步信號及水平同步信號。定時信號例如對時鐘信號進行計數而生成。顯示用驅動器114根據定時信號而使用從圖像處理部151中已取得的顯示用信號來進行圖像掃描。pdlc驅動器116根據定時信號而將驅動電壓施加于區域電極。由此,已施加驅動電壓的區域電極的pdlc1331被控制成散射狀態。圖像分析部153輸入圖像信號,對每個區域算出要求亮度值。要求亮度值例如為基于圖像信號而該區域的顯示所要求的背光源的亮度。要求亮度值成為在進行區域調光時從pdlc層133的各區域中出射的背光源光的亮度的指標。需要注意的是,在控制背光源光的亮度的情況下,可以根據背光源的亮度而校正圖像處理部151的顯示用信號。光源數據存儲部154存儲對每個區域記錄了背光源的亮度的亮度分布表。亮度分布表是示出圖7的曲線圖中所示的區域與背光源的亮度的關系的表格。例如,以規定的驅動電流驅動光源140,以相同的條件驅動區域。測量那時從導光部130中出射的光的亮度,用作背光源的亮度值。背光源的亮度值成為對應于入射的光的亮度的值。亮度分布表是與區域的識別號碼建立對應而登錄了背光源的亮度值的表格。亮度分布表預先測量背光源的亮度值來準備。驅動模式決定部155基于從圖像分析部153中取得的要求亮度值和亮度分布表來決定區域的驅動模式。在以規定的電壓將各區域驅動了規定的時間時獲得的背光源光的亮度能夠從亮度分布表中求出。驅動模式決定部155例如算出在分配給主亮燈期間的區域的散射時間上獲得的背光源光的亮度。而且,在已算出的背光源光的亮度沒有達到要求亮度值時,為了獲得不足部分的亮度值,驅動模式決定部155算出該區域所需的散射時間。以將亮度增加期間分配給亮度不足的區域而使各區域滿足要求亮度值的方式決定驅動模式。此外,也可以預先創建例如在所有的區域中要求亮度值變為最大時的驅動模式,并根據要求亮度值來校正已創建的驅動模式。驅動模式包括例如驅動光源140的驅動電流的大小、pdlc驅動器116將驅動電壓施加于所對應的區域電極的散射時間等的設定。對這種構成的各部的驅動定時進行說明。圖10為示出第二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各功能部的驅動定時的圖。圖10示出一幀期間中的垂直同步信號vsync、水平同步信號hsync、圖像信號de、顯示用驅動器114的圖像掃描及pdlc驅動器116的背光源掃描的定時。顯示裝置100的圖像掃描及背光源掃描以垂直同步信號vsync產生的定時驅動。從垂直同步信號vsync的下降至下一個垂直同步信號vsync的下降為止為一幀。水平同步信號hsync是產生lcd面板120的一行的切換定時的信號。信號處理部150按基于垂直同步信號vsync的定時開始圖像信號de的輸入。對已輸入信號處理部150的圖像信號de實施信號處理,傳送至顯示用驅動器114。顯示用驅動器114與水平同步信號hsync同步,重復將一行量的信號寫入lcd面板120的處理,進行圖像掃描。圖像掃描從區域ch1朝著區域ch10依次進行。圖像分析部153取得依次輸入的圖像信號de,在一區域量的信號已完整的時間點算出要求亮度值。驅動模式決定部155根據要求亮度值而決定驅動模式。從對應于區域的圖像信號de的取得直至驅動模式決定為止的處理在顯示用驅動器114對同一區域正在進行圖像掃描的期間執行。驅動模式決定部155使用已決定的驅動模式來控制pdlc驅動器116及光源驅動器115。在與水平同步信號hsync同步,顯示用驅動器114進行了圖像掃描后的、進行下一個區域的圖像掃描的期間,pdlc驅動器116將驅動電壓施加于圖像掃描已結束的區域的區域電極,將該區域設為散射狀態。在圖10的例子中,在區域ch1的圖像掃描結束、正在進行區域ch2的圖像掃描的期間區域ch1的光調制層成為散射狀態(進行區域ch1的背光源掃描)。其后,與圖像掃描同步地,從區域ch2的背光源掃描開始依次進行區域ch10的背光源掃描。像這樣,在顯示裝置100中,在顯示用驅動器114的圖像掃描期間決定基于該區域的圖像信號的驅動模式。由此,不為了分析圖像信號de而設置預先暫時存儲圖像信號de的幀存儲器即可根據圖像信號de而控制背光源的亮度。需要說明的是,在下面,將與上述的圖像掃描同步地執行的背光源掃描的期間作為主亮燈期間。在主亮燈期間,由于與圖像掃描同步地進行背光源掃描,因此將區域設為散射狀態的散射時間在所有區域中都變為相同。如圖7所示,區域與光源140的位置越變遠,入射至區域的光的亮度越下降。因此,在以相同的條件驅動了光源140及pdlc層133的情況下,區域在主亮燈期間中的背光源光的亮度與圖7所示的入射的光的亮度同樣地下降。在顯示裝置100中,將對應于垂直消隱期間的期間作為亮度增加期間,實現了區域的亮度增加。在驅動模式決定部155中,按如下方式決定驅動模式:通過主亮燈期間及亮度增加期間中的背光源掃描,幀期間中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在每個區域都成為所希望的要求亮度值。下面,作為驅動模式的一個例子,對所有區域的要求亮度都為相同的情況進行說明。驅動模式決定部155以所有區域的亮度都變為均勻的方式決定驅動模式。圖11為示出第二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驅動模式的一個例子的圖。圖11的縱向的列表示區域ch1、……、ch10,橫向的行表示經過時間。在示出各區域ch1、……、ch10的行上,沒有作任何描述的時間帶是將該區域已設為透過狀態的期間。此外,由斜線示出的時間帶是該區域已被控制成散射狀態的時間帶。光源電流表示供給光源140的驅動電流。此外,粗點線表示圖像掃描。在圖11的例子中,向光源140供給一定的光源電流。由于光源電流為一定,因此光源140發出的光的亮度為一定。顯示用驅動器114在圖像掃描期間從離光源140遠的ch1朝著ch10而進行圖像掃描。圖像掃描在每個區域上逐行進行掃描。區域的所有行的掃描結束所需要的掃描期間ts是共通的。此外,在垂直消隱期間不進行圖像的寫入。pdlc驅動器116在與一幀期間相同的背光源掃描期間進行區域ch1、……、ch10的掃描。需要注意的是,背光源掃描基于定時信號,在與圖像掃描相同的方向上,從區域ch1朝著區域ch10按順序進行。此時,背光源掃描在區域的圖像掃描結束后開始。在背光源掃描對象的區域,將對象的區域切換為散射狀態。另一方面,將其它區域設為透過狀態。由此,只有對象的區域出射背光源光。在圖11的例子中,在通過顯示用驅動器114進行的區域ch1的圖像掃描結束、下一個區域ch2的掃描期間ts之間區域ch1由pdlc驅動器116切換為散射狀態。在此期間,其它區域被控制成透過狀態。接著,在通過顯示用驅動器114進行的區域ch3的掃描期間ts,pdlc驅動器116將區域ch2控制成散射狀態。重復這樣的處理,在掃描期間ts之間,將區域ch1、……、ch10分別依次設為散射狀態,結束主亮燈期間。驅動模式決定部155決定在亮度增加期間實現各區域的亮度增加的驅動模式。在圖11的例子中,以在掃描期間ts之間將最接近光源140的區域ch10設為了散射狀態時獲得的亮度為基準,決定用于使所有區域的亮度變均勻的驅動模式。驅動模式決定部155例如基于亮度分布表算出區域在主亮燈期間獲得的亮度。然后,根據已算出的區域的亮度與基準的亮度之差,算出區域在亮度增加期間中的散射時間。在圖11所示的驅動模式中,離光源140的距離最遠的區域ch1的散射時間tb1為最大。而且,按區域ch1、ch2、ch3、……、ch9的順序使散射時間tb1>tb2>tb3>……>tb9這樣地減少。pdlc驅動器116基于驅動模式而將區域ch1、……、ch10依次控制成散射狀態,實現亮度增加。需要注意的是,在圖11的例子中,雖然將亮度增加期間中的光源電流設為了與主亮燈期間中的電流值相同,但電流值可適當設定。例如,也可以為了實現亮度增加而使亮度增加期間中的光源電流大于主亮燈期間。此時,當從亮度被增加的區域ch9至區域ch1超過區域ch10在主亮燈期間中的背光源光的亮度時,對區域ch10設置散射時間來進行亮度增加。通過這樣的驅動控制,能夠實現所有區域中的背光源光的亮度的均勻化。此外,當在主亮燈期間按照圖像掃描而設置散射時間并在垂直消隱時間不設置亮度增加期間時,要使亮度均勻化,就必須進行使背光源光的亮度與最低的區域相一致的控制。這樣,通過設置亮度增加期間,能夠獲得整體上更高的亮度。圖12為示出第二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背光源亮度分布的一個例子的圖。圖12的縱軸表示背光源光的亮度,橫軸表示離光源140的距離。ch10~ch1表示各區域。圖12的粗點線表示在將光源140的亮度和區域電極的驅動條件設為相同而驅動了區域ch1、……、ch10時獲得的光源亮度分布。隨著遠離于光源140,亮度不斷在下降。如圖12所示,根據取決于離光源140的距離的亮度下降量,算出校正下降量的驅動模式,驅動區域ch1、……、ch10。由此,增加從光源140離開的區域的亮度,能夠獲得由實線所示的背光源亮度分布。像這樣,在亮度增加期間,通過在取決于離光源140的距離的散射時間內將區域依次設為散射狀態來實現背光源光的亮度的均勻化。此外,由于能夠除了主亮燈期間以外還在亮度增加期間提高亮度,所以能夠增加整個背光源的亮度。此外,由于在圖像掃描結束后將pdlc1331設為散射狀態,因此不使用幀存儲器即可進行區域調光處理。即,在進行圖像掃描的期間,圖像分析部153基于與圖像處理部151同時輸入的圖像信號而求出要求亮度值。驅動模式決定部155決定基于要求亮度值的驅動模式,并向pdlc驅動器116指示。在此,對將區域設為散射狀態的區域電極的驅動進行說明。圖13為示出第二實施方式的電極驅動的一個例子的圖。圖13的縱軸表示施加于圖5中示出的各端子的電壓值。圖13的橫軸表示經過時間。此外,分割主亮燈期間的點線表示分配給各個區域的分配驅動期間。在圖13中,將例如各個背光源掃描期間作為一幀。在此,在區域電極的下電極135側供給-v(v)與+v(v)的電壓每幀反轉的電壓vcom。區域ch1、……、ch10在施加了極性與vcom相反的電壓的期間在對應的pdlc1331上施加2﹡v(v)的電壓。此時,pdlc1331成為散射狀態。另一方面,在施加有與vcom相同的電壓時,施加于pdlc1331的電壓為0(v)。此時,pdlc1331變為透過狀態。在顯示裝置100中,如圖13所示,在主亮燈期間,與圖像掃描同步地,向區域電極的上電極134側按順序施加極性與vcom相反的電壓。將像這樣以在區域電極的上電極134側與下電極135側產生電壓差的方式施加電壓稱為“施加驅動電壓”。在圖13的例子中,按如下方式分配亮度增加期間:將離光源140的距離最遠的區域的散射時間設為最大,隨著距離變短,散射時間變短。在圖13的例子中,在主亮燈期間,從向區域ch1施加vch1的時間直至向區域ch10施加vch10的時間,驅動各區域的時間都相同。在亮度增加期間,按如下方式設定時間分配:向離光源140最遠的區域ch1施加vch1的時間最長,根據距離,施加驅動電壓的時間變短。通過如上述那樣控制施加于與區域對應的區域電極上的電壓,能夠將區域控制成散射狀態和透過狀態。可是,在圖11的例子中,設為了從離光源140遠的區域ch1進行圖像掃描,但也可以設為從離光源140近的區域ch10開始圖像掃描。在這種情況下,通過pdlc驅動器116進行的背光源掃描也從區域ch10開始。圖14為示出第二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驅動模式的其它例子的圖。除了掃描順序不同以外,與圖11均同樣。在圖14的例子中,顯示用驅動器114在圖像掃描期間從離光源140近的ch10朝著ch1依次進行圖像掃描。通過pdlc驅動器116進行的背光源掃描與圖像掃描同步地進行。在圖14的例子中,在結束通過顯示用驅動器114進行的區域ch10的圖像掃描后的下一個區域ch9的掃描期間ts,pdlc驅動器116將區域ch10控制成散射狀態。同樣地,將從區域ch9直至區域ch1按順序在圖像掃描結束后的下一個區域的圖像掃描期間ts的期間控制成散射狀態。這樣,在主亮燈期間,區域ch10~ch1在圖像掃描期間ts的期間被控制成散射狀態。驅動模式決定部155決定在亮度增加期間實現各區域的亮度增加的驅動模式。在圖14的例子中,與圖11的例子同樣地,以最接近光源140的區域ch10的亮度為基準,決定用于使所有區域的亮度變均勻的驅動模式。在圖14所示的驅動模式中,將離光源140的距離僅次于區域ch10近的區域ch9的散射時間tb9設為最小,從區域ch8的散射時間tb8直至區域ch1的散射時間tb1,根據距離而增加散射時間。pdlc驅動器116根據驅動模式而將區域ch10~ch1依次控制成散射狀態,實現亮度增加。在亮度增加期間,pdlc驅動器116按區域ch10~ch1的順序在取決于離光源140的距離的散射時間內將區域控制成散射狀態。在按這樣的順序進行了掃描的情況下,由于在圖像掃描結束后將pdlc1331設為散射狀態,因此也是不使用幀存儲器即可進行區域調光處理。需要注意的是,通過在對區域結束了圖像掃描之后點亮該區域的背光源光,不僅無需幀存儲器即可進行區域調光,而且能夠抑制畫質下降。當在相同的區域中同時進行圖像掃描和背光源掃描時,導致辨認區域的圖像全部切換為新圖像之前的狀態的畫面。通過在圖像掃描結束之后進行背光源掃描,從而在區域的圖像信號已被更新的狀態下背光源亮燈,因此用戶能夠辨認已更新的畫面。并且,區域將背光源只亮燈分配給主亮燈期間及亮度增加期間的時間,以后的期間一直熄燈,因此能夠減輕伴隨著保持型顯示的動畫模糊。在上述的第一實施方式及第二實施方式中,對將光源配置于分割區域所配置的方向的一方側的結構進行了說明。pdlc在沒有施加電場時為透過狀態,入射至分割區域的光沿光的行進方向進入下一個分割區域。在將區域設為散射狀態時,其它區域被控制成透過狀態。因此,在第一實施方式及第二實施方式中從沒有配置光的一側入射的光也行進至成為散射狀態的區域。這樣,也能夠利用從相反側入射的光。下面,對配置了兩個光源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第三實施方式對第三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圖15為示出第三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構成的一個例子的圖。第三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20是將圖1所示的第一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1的光源6替換成第一光源61及第二光源62、將控制部7替換成控制部71的構成。在與圖1相同的部分上標以相同的符號,并省略說明。第一光源61配置于光調制層4的第一側面的附近,發出從第一側面上行進至光調制層4內的光。如圖7所示,以從第一光源61入射至分割區域4d的光的亮度為基準,亮度按照分割區域4c、分割區域4b、分割區域4a的順序下降。第一光源61與控制部71連接,通過控制部71來控制發光的接通/斷開以及發光時的光量。第二光源62配置于與第一側面相對的第二側面的附近,發出從第二側面上行進至光調制層4內的光。第一光源61的光的行進方向與第二光源62的光的行進方向互為反向。以從第二光源62入射至分割區域4a的光的亮度為基準,亮度按照分割區域4b、分割區域4c、分割區域4d的順序下降。第二光源62與控制部71連接,通過控制部71來控制發光的接通/斷開以及發光時的光量。控制部71與圖像顯示面板2的幀周期同步地控制部分電極3a、3b、3c、3d與所對應的第二電極5之間的分割區域的驅動和第一光源61及第二光源62的驅動。控制部71為例如cpu等處理器。控制部71在每個幀周期按規定的順序選擇分割區域4a、4b、4c、4d,進行背光源掃描。此時,根據已選擇的分割區域離第一光源61的距離和離第二光源62的距離而控制第一電極3及第二電極5和第一光源61及第二光源62,以便已選擇的分割區域能夠獲得所希望的要求亮度。對顯示裝置20的動作的一個例子進行說明。顯示裝置20在每個幀周期進行圖像掃描和背光源掃描。對圖像顯示面板2的圖像掃描按顯示區域2a、2b、2c、2d的順序或者相反順序進行。控制部71按進行過圖像掃描的順序選擇分割區域4a、4b、4c、4d,將已選擇的分割區域控制成散射狀態。此時,入射至分割區域4a、4b、4c、4d的來自第一光源61的光的亮度從入射面上的亮度中的下降量根據離第一側面的距離決定。同樣地,入射至分割區域4a、4b、4c、4d的來自第二光源62的光的亮度從入射面上的亮度的下降量根據離第二側面的距離決定。因此,入射至分割區域4a、4b、4c、4d的來自第一光源61及第二光源62的光的亮度的下降量能夠根據離第一側面的距離和離第二側面的距離而算出。控制部71以校正光的亮度在分割區域4a、4b、4c、4d中的下降量的方式控制第一光源61、第二光源62、以及第一電極3及第二電極5。例如,將第一光源61及第二光源62雙方亮燈來增加入射至分割區域4a、4b、4c、4d的光的亮度。此外,也可以控制第一光源61及第二光源62的光源電流,使至少一方發出的光的亮度提高。此外,可以調整分割區域4a、4b、4c、4d中的散射時間。控制部71控制第一光源61、第二光源62以及部分電極3a、3b、3c、3d中的至少一個,以便分割區域4a、4b、4c、4d成為所希望的亮度。需要注意的是,控制部71也可以選擇對應于圖像掃描結束的顯示區域2a、2b、2c、2d的分割區域4a、4b、4c、4d,進行背光源掃描。通過對同一分割區域使背光源掃描延遲至圖像掃描的結束時為止,能夠在背光源掃描前使用已用于圖像掃描的圖像信號來預先算出背光源光的要求亮度值。由此,不設置幀存儲器即可進行區域調光處理。此外,與第二實施方式同樣地,能夠抑制動畫模糊等畫質下降。像這樣,顯示裝置20基于隨離第一光源61及第二光源62的距離而變化的亮度,控制分割區域4a、4b、4c、4d的散射時間、第一光源61和第二光源62的接通/斷開及發光量中的至少一個。由此,不論離第一光源61及第二光源62的距離如何,都能夠使分割區域4a、4b、4c、4d的亮度變均勻。第四實施方式對第四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進行說明。圖16為示出第四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構成的立體圖。第四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200是除了配置于與圖2中所示的第二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100的光源140相同的位置上的第一光源241以外還設置了第二光源242的構成。在與圖2相同的部分上標以相同的符號,并省略說明。第四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200在lcd面板120與導光部130層疊的厚度方向的側面中的、相對的第一側面和第二側面的附近分別配置光源。第一光源241配置于第一側面的附近,發出行進至導光部130內的光。在圖16的例子中,第一光源241配置為靠近區域ch10。從第一光源241中入射至導光部130的光從區域ch10朝區域ch1而在導光部130內行進。此外,隨著在導光部130內行進,光的亮度從第一側面入射時的亮度下降。第一光源241發出的光的亮度通過供給第一光源241的光源電流來控制。第二光源242配置于第二側面的附近,發出行進至導光部130內的光。在圖16的例子中,第二光源242配置為靠近區域ch1。從第二光源242中入射至導光部130的光從區域ch1朝區域ch10而在導光部130內行進。此外,隨著在導光部130內行進,光的亮度從第二側面入射時的亮度下降。第二光源242發出的光的亮度通過供給第二光源242的光源電流來控制。導光部130與第一光源241及第二光源242一起形成背光源部。需要說明的是,在下面的說明中,為方便起見,將第一光源241及第二光源242排列的方向設為x方向、將第一光源241的光行進的方向設為y方向、將導光部130與lcd面板120層疊的方向設為z方向來說明。接下來,對導光部130的構成進行說明。圖17為示出第四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導光部的構成的一個例子的截面圖。圖17為圖16所示的顯示裝置200的b-b’方向的截面圖。需要注意的是,在圖17中,在與圖3相同的部分上標以相同的符號,并省略說明。第一光源241配置為靠近導光部130的第一側面。第一光源241是在導光部130的x方向(參照圖16)上延伸的線光源,朝導光部130發出均勻的光。例如,能夠將led在x方向上配置成一列來形成第一光源241。第一光源241發出的光在途中不被散射的情況下,按區域ch10、……、ch1的順序在pdlc層133內行進。第二光源242配置于導光部130的第二側面的附近。第二光源242是在導光部130的x方向(參照圖16)上延伸的線光源,朝導光部130發出均勻的光。第二光源242發出的光在途中不被散射的情況下,按區域ch1、……、ch10的順序在pdlc層133內行進。這樣,在pdlc層133內,從第一光源241入射的光與從第二光源242入射的光在彼此相反的方向上行進。第一光源241和第二光源242分別單獨地被控制。需要說明的是,顯示裝置200的pdlc1331具有圖4中所示的特性。pdlc1331通過控制施加于形成在區域上的區域電極而將區域切換為散射狀態或透過狀態。顯示裝置200的pdlc1331在將驅動電壓施加于區域電極而使電場產生了時成為散射狀態。此外,在沒有施加驅動電壓于區域電極而沒有使電場產生時為透過狀態。形成區域電極的上電極134及下電極135采用例如圖5所示的結構。此外,顯示裝置200的硬件構成與圖8所示的顯示裝置100的硬件構成同樣。具備控制單元110,其具有cpu111、ram112、rom113等,控制整個裝置。控制單元110經由總線119而與驅動lcd面板120的顯示用驅動器114、驅動第一光源241及第二光源242的光源驅動器115、以及對驅動導光部130的pdlc的區域電極進行控制的pdlc驅動器116連接。控制單元通過將指示輸出至驅動器,能夠控制lcd面板120、第一光源241、第二光源242、區域電極。圖18為示出來自第四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光源的光的亮度分布的圖。圖18為示出從z方向(參照圖16)上辨認的導光部130、第一光源241及第二光源242的俯視圖和表示區域的亮度的曲線圖。曲線圖的虛線表示分別對應的區域的邊界。在此,第一光源241及第二光源242從相對的側面分別朝導光部130發出均勻的光。此外,第一光源241和第二光源242中的至少一方能夠通過控制驅動電流來控制發光的亮度。在下面,視為第一光源241上的x方向的亮度均勻。此外,第一光源241也可以由例如多個led構成,并對每個led控制發光量。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的記述對第二光源242也是同樣的。如圖18所示,第一光源241的光隨著在pdlc層133內從區域ch10朝區域ch1行進,亮度下降。另一方面,第二光源242發出的光從與第一光源241相對的導光部130的另一方的側面入射至pdlc層133,隨著在pdlc層133內沿與第一光源241相反的方向行進,亮度下降。需要注意的是,在圖18的例子中,第一光源241和第二光源242的發光亮度視為相同。即,第一光源241的光從第一側面上入射時的亮度與第二光源242的光從第二側面上入射時的亮度相同。在圖18中,由粗點線示出第一光源241的光在區域中的亮度。從第一光源241入射至導光部130的光的亮度以來自第一光源241的光入射至了第一側面時的亮度為基準而隨離第一側面的距離下降。入射至區域的來自第一光源241的光的亮度按ch10>ch9>ch8>ch7>ch6>ch5>ch4>ch3>ch2>ch1的順序變小。此外,由一點劃線示出第二光源242的光在區域中的亮度。從第二光源242入射至導光部130的光的亮度以來自第二光源242的光入射至了第二側面時的亮度為基準而隨離第二側面的距離下降。入射至區域的來自第二光源242的光的亮度按ch1>ch2>ch3>ch4>ch5>ch6>ch7>ch8>ch9>ch10的順序變小。合計亮度表示將入射至區域的第一光源241的光的亮度與第二光源242的光的亮度合計得到的亮度。在圖18中,由實線示出合計亮度。在第一光源241和第二光源242具有圖18所示那樣的亮度分布的情況下,合計亮度在相當于第一光源241與第二光源242的中間的中央區域變低。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一光源241與第二光源242的發光亮度不同的情況下,合計亮度的亮度分布與圖18不同。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將第一光源241單獨的亮度分布與第二光源242單獨的亮度分布合并,也能夠獲得合計亮度。圖19為示出第四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功能構成例的圖。在與圖9所示的顯示裝置100相同的部分上標以相同的符號,并省略說明。在顯示裝置200中,信號處理部250依次捕獲圖像信號,生成顯示用信號來驅動顯示用驅動器114。此外,信號處理部250基于圖像信號而生成用于背光源掃描的驅動模式,使用驅動模式來驅動光源驅動器215及pdlc驅動器116。光源驅動器215與第一光源241和第二光源242連接。光源驅動器215根據驅動模式而控制供給第一光源241的光源電流,控制從第一光源241入射至pdlc層133的光的亮度。此外,光源驅動器215根據驅動模式而控制供給第二光源242的光源電流,控制從第二光源242入射至pdlc層133的光的亮度。需要注意的是,光源驅動器215可以分別單獨地設于第一光源241和第二光源242。對信號處理部250的一個例子進行說明。信號處理部250具有:圖像處理部151、定時生成部152、圖像分析部153、光源數據存儲部254及驅動模式決定部255。圖像處理部151、定時生成部152、圖像分析部153及驅動模式決定部255例如為cpu等處理器。光源數據存儲部254能夠實現為例如已確保在ram或rom中的存儲區域。關于生成圖像掃描用的信號的圖像處理部151、生成圖像掃描的定時信號的定時生成部152、分析區域的圖像信號而算出要求亮度值的圖像分析部153,進行與圖9同樣的處理。光源數據存儲部254存儲對每個區域記錄了背光源光的亮度的亮度分布表。在光源數據存儲部254中存儲將第一光源241單獨亮燈了時獲得的第一亮度分布表和將第二光源242單獨亮燈了時獲得的第二亮度分布表。此外,根據需要,也可以存儲在將第一光源241和第二光源242同時亮燈了時獲得的第三亮度分布表。第一亮度分布表例如以規定的光源電流驅動第一光源241,在相同的條件下將區域設為散射狀態。所謂相同的條件,例如將施加于區域電極的電壓和散射時間設為相同。測量此時從區域中出射的光的亮度,創建第一亮度分布表。按同樣的方式,以規定的光源電流驅動第二光源242,在相同的條件下將區域設為散射狀態。測量此時從區域中出射的光的亮度,創建第二亮度分布表。此外,根據需要,同時以規定的光源電流驅動第一光源241和第二光源242,在相同的條件下將區域設為散射狀態。測量此時從區域中出射的光的亮度,創建第三亮度分布表。這些亮度分布表例如將已測量的區域中的亮度與區域建立對應而創建。驅動模式決定部255根據從圖像分析部153中已取得的要求亮度值和亮度分布表來決定區域的驅動模式。驅動模式是控制例如驅動第一光源241的光源電流、驅動第二光源242的光源電流、pdlc驅動器116驅動對象區域的區域電極的散射時間或驅動電壓中的至少一個的模式。圖20為示出第四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背光源部分驅動的圖。在圖20中,由粗點線示出從第一光源241入射至pdlc層133的光l5。此外,由單點劃線示出從第二光源242入射至pdlc層133的光l6。光l5在途中不被散射的情況下一邊在透明基板131與透明基板132之間重復全反射,一邊在從區域ch10朝向區域ch1的y方向上行進。光l6在途中不被散射的情況下一邊在透明基板131與透明基板132之間重復全反射,一邊在從區域ch1朝向區域ch10的y方向的反向上行進。需要注意的是,光l5及光l6在隔離物1332內直進。在此,將驅動電壓施加于區域ch7的區域電極,將區域ch7設為散射狀態。此時,其它區域設為透過狀態。光l5在透過狀態的區域ch10、ch9、ch8內行進,入射至區域ch7。由于區域ch7為散射狀態,因此光l5散射。另一方面,光l6在透過狀態的區域ch1、ch2、ch3、ch4、ch5、ch6內行進,入射至區域ch7。由于區域ch7為散射狀態,因此光l6散射。第一光源241發出的光l5和第二光源242發出的光l6在區域ch7中被散射,其一部分光朝lcd面板120出射。需要注意的是,朝向透明基板132側的光通過反射片138而返回至pdlc1331內。此時,導光部130從lcd面板120側以區域ch7正在亮燈、其它區域已熄燈的狀態被辨認。這樣,能夠通過使從第一光源241和第二光源242入射的光在區域中依次散射而進行背光源掃描。由于利用兩個光源的光,所以與使用一個光源的情況相比較,能夠使亮度提高。在第四實施方式中,通過將區域的散射時間均等地分配給各區域并控制第一光源241及第二光源242的驅動電流來實現背光源光的亮度的均勻化。需要注意的是,在下面的說明中,將第一光源也表述為ls1,將第二光源也表述為ls2。(1)第1實施例在第一實施例中,控制第二光源242的驅動電流,實現背光源光的亮度的均勻化。圖21為示出第四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驅動模式的第一實施例的圖。與圖11同樣地,縱向表示區域ch1、……、ch10,橫向表示經過時間。在區域ch1、……、ch10中,沒有作任何描述的時間帶將該區域設為了透過狀態。由斜線示出的時間帶將該區域驅動為散射狀態。此外,粗點線表示圖像掃描。ts表示對一個區域進行圖像掃描所需的時間。td表示在背光源掃描期間分配給區域的分配驅動期間。需要注意的是,在分配驅動期間,能夠控制區域電極,以便該區域成為散射狀態。將分配驅動期間設為最大而適當控制區域在分配驅動期間內的散射時間。在第一實施例中,對區域分配將背光源掃描期間均等地分配給所有區域得到的分配驅動期間td。ls1電流表示供給第一光源241的光源電流。ls2電流表示供給第二光源242的光源電流。在圖21中,ls2電流i21表示在將區域ch1設為散射狀態的期間供給第二光源242的電流值。同樣地,將在區域ch2、ch3、ch4、ch5、ch6、ch7、ch8、ch9、ch10的分配驅動期間供給第二光源242的ls2電流分別設為i22、i23、i24、i25、i26、i27、i28、i29、i210。供給第一光源241的ls1電流i11為一定值。在第四實施方式中,在區域ch1、……、ch10中均等地分割幀期間而設定分配驅動期間。背光源掃描的方向設為與圖像掃描的方向相同。此外,背光源掃描在最初的區域的圖像掃描結束之后開始。需要注意的是,只要圖像掃描及背光源掃描的方向相同,也可以從區域ch10朝區域ch1掃描。在此,如圖18所示,在第一光源241與第二光源242的發光亮度相同的情況下,第一光源241與第二光源242的合計亮度在位于第一光源241與第二光源242的中間的中央部分的區域上變低。在圖18的例子中,合計亮度在區域ch5、ch6中變為最低。在第一實施例的驅動模式中,在亮度下降的中央部分的區域的分配驅動期間增加第二光源242的ls2電流。在圖21中,設定將ls2電流i25設為最大并根據合計亮度的下降量而為i25>i24>i23>i22>i21的驅動模式。同樣地,設定將ls2電流i26設為最大并根據合計亮度的下降量而為i26>i27>i28>i29>i210的驅動模式。由此,能夠通過實現第二光源242的亮度增加來校正入射至區域的第一光源241與第二光源242的合計亮度根據離第一光源241及第二光源242的距離的下降量。其結果,能夠使背光源光的亮度在所有區域上都變均勻。需要注意的是,圖像掃描與背光源掃描并不同步,而分配給每一區域的圖像掃描期間短于背光源掃描期間。這是由于,背光源掃描期間能夠全部利用一幀的時間,而圖像掃描期間是除了垂直消隱期間以外的時間。因此,在開始背光源掃描的時間點,對象的區域的圖像掃描已結束。因此,能夠在開始背光源掃描之前預先算出基于圖像信號的驅動模式。因此,在第四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中,不使用幀存儲器即可進行區域調光。圖22的(a)、圖22的(b)為示出第四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第一實施例中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的圖。圖22的(a)ls2校正亮度分布是說明在以第一實施例的驅動模式進行了背光源掃描的情況下的第二光源(ls2)的校正后的亮度分布的圖。ls1亮度分布是將第一光源241設為ls1電流一定并以相同的條件驅動了區域的情況下的、幀期間中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ls2亮度分布是將第二光源242設為ls2電流一定并以相同的條件驅動了區域的情況下的、幀期間中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在以相同的條件驅動了所有區域的情況下,入射的光同樣地被散射,所以獲得與圖18所示的亮度分布同樣的亮度分布。ls2校正亮度分布表示在以第一實施例的驅動模式驅動了第二光源242時獲得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如圖18所示,在將ls1亮度分布與ls2亮度分布合計的情況下,入射至位于第一光源241與第二光源242的中間的區域ch5、ch6的光的合計亮度下降。在第一實施例的驅動模式中,將合計亮度下降的區域ch5、ch6在分配驅動期間中的ls2電流i25、i26設定為大于其它區域在分配驅動期間中的ls2電流。由此,如ls2校正亮度分布所示的,能夠使第二光源242在區域ch5、ch6中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增加。圖22的(b)合計亮度分布示出在以第一實施例的驅動模式進行了校正之后的區域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將校正后的ls2校正亮度分布與ls1亮度分布合計,能夠獲得在所有區域上均勻的合計亮度分布。(2)第2實施例在第二實施例中,控制第一光源241的驅動電流,實現背光源光的亮度的均勻化。圖23為示出第四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驅動模式的第二實施例的圖。對與圖21相同的部分標以相同的名稱,并省略說明。此外,對應于區域的時間帶的描述和粗點線表示圖像掃描也是與圖21同樣的。第二實施例除了控制第一光源241的驅動電流以外,背光源掃描與第一實施例同樣地進行。在第二實施例的驅動模式中,在進行亮度下降的中央部分的區域的背光源掃描的期間增加第一光源241的ls1電流。在圖23中,設定將ls1電流i15設為最大并根據合計亮度的下降量而為i15>i14>i13>i12>i11的驅動模式。同樣地,設定將ls1電流i16設為最大并根據合計亮度的下降量而為i16>i17>i18>i19>i110的驅動模式。由此,能夠通過第一光源241的ls1電流來校正入射至區域的第一光源241與第二光源242的合計亮度根據離第一光源241及第二光源242的距離的下降量。其結果,能夠使背光源光的亮度在所有區域上都變均勻。圖24的(a)、圖24的(b)為示出第四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第二實施例中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的圖。圖24的(a)ls1校正亮度分布是說明在以第二實施例的驅動模式進行了背光源掃描的情況下的第一光源241的校正后的亮度分布的圖。ls1亮度分布及ls2亮度分布是與圖22同樣的。ls1校正亮度分布表示在以第二實施例的驅動模式驅動了第一光源241時獲得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在第二實施例的驅動模式中,將合計亮度下降的區域ch5、ch6的ls1電流i15、i16設為最大而調整了ls1電流。由此,如ls1校正亮度分布所示的,能夠使第一光源241在區域ch5、ch6中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增加。圖24的(b)合計亮度分布示出在以第二實施例的驅動模式進行了校正之后的區域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將校正后的ls1校正亮度分布與ls2亮度分布合計,能夠獲得在所有區域上均勻的合計亮度分布。(3)第3實施例在第三實施例中,控制第一光源241的ls1電流及第二光源242的ls2電流,實現背光源光的亮度的均勻化。圖25為示出第四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驅動模式的第三實施例的圖。對與圖21相同的部分標以相同的名稱,并省略說明。第三實施例除了控制第一光源241的ls1電流及第二光源242的ls2電流以外,背光源掃描與第一實施例同樣地進行。在第三實施例的驅動模式中,在進行亮度下降的中央部分的區域的背光源掃描的期間增加第一光源241的ls1電流及第二光源242的ls2電流。如圖25所示,對第一光源241設定將ls1電流i15設為最大并根據合計亮度的下降量而為i15>i14>i13>i12>i11的驅動模式。同樣地,設定將ls1電流i16設為最大并根據合計亮度的下降量而為i16>i17>i18>i19>i110的驅動模式。此外,對第二光源242設定將ls2電流i25設為最大并根據合計亮度的下降量而為i25>i24>i23>i22>i21的驅動模式。同樣地,設定將ls2電流i26設為最大并根據合計亮度的下降量而為i26>i27>i28>i29>i210的驅動模式。由此,控制第一光源241的ls1電流及第二光源242的ls2電流來對入射至區域的第一光源241與第二光源242的合計亮度根據離第一光源241及第二光源242的距離的下降量進行亮度增加。其結果,能夠使背光源光的亮度在所有區域上都變均勻。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三實施例中,用第一光源241及第二光源242兩個光源來校正背光源光在區域中的下降量。因此,能夠抑制每一臺光源的驅動電流的增加量。因此,能夠在增加驅動電流時減輕施加于第一光源241及第二光源242的負荷。圖26的(a)、圖26的(b)為示出第四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第三實施例中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的圖。圖26的(a)ls1、ls2校正亮度分布是說明在以第三實施例的驅動模式進行了背光源掃描的情況下的第一光源241及第二光源242的校正后的亮度分布的圖。ls1亮度分布及ls2亮度分布是與圖22同樣的。ls1校正亮度分布表示在以第三實施例的驅動模式驅動了第一光源241時獲得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在第三實施例的驅動模式中,在合計亮度下降的區域ch5、ch6的分配驅動期間將ls1電流i15、i16設為最大而調整了驅動電流。此外,ls2校正亮度分布表示在以第三實施例的驅動模式驅動了第二光源242時獲得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在第三實施例的驅動模式中,將合計亮度下降的區域ch5、ch6在分配驅動期間中的ls2電流i25、i26設為最大而調整了ls2電流。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光源241的ls1電流和第二光源242的ls2電流設定為同時校正背光源光的亮度的下降量。由此,如ls1校正亮度分布所示的,能夠使第一光源(ls1)241在區域ch5、ch6中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增加。圖26的(b)合計亮度分布示出在以第三實施例的驅動模式進行了校正之后的區域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將校正后的ls1校正亮度分布與ls2校正亮度分布合計,能夠獲得在所有區域上均勻的合計亮度分布。需要注意的是,在上述的實施例中,如圖18所示,對入射至區域的光的亮度與離光入射的入射面的距離的關系在第一光源241和第二光源242間為同樣的情況進行了說明。在圖18的例子中,第一光源241的亮度分布與第二光源242的亮度分布以作為顯示面的中央的區域ch5與區域ch6的邊界線成為線性對稱。然而,第四實施式的顯示裝置不限定于此。在第四實施方式中,基于區域的背光源光的亮度的下降量和在以規定的驅動電流驅動了驅動對象的光源時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算出校正亮度的下降量的驅動電流。像這樣,在第一實施例、第二實施例及第三實施例中,控制光源的驅動電流來實現背光源光的亮度的均勻化。然而,第四實施式的顯示裝置的驅動模式不限定于此。下面,對具有與第四實施式的顯示裝置同樣的構成的顯示裝置使用其它驅動模式來進行背光源控制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需要注意的是,在下面說明的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是與圖16中所示的顯示裝置200同樣的構成。在導光部130的相對的側面的附近分別配置第一光源241和第二光源242。此外,第一光源241及第二光源242的亮度分布及合計亮度是與圖18同樣的。第五實施方式對第五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進行說明。在第五實施方式中,控制分配給區域的分配驅動期間來實現背光源光的亮度的均勻化。圖27為示出第五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中的驅動模式的一個例子的圖。對與圖21相同的部分標以相同的名稱,并省略說明。此外,對應于區域的時間帶的描述和粗點線表示圖像掃描也是與圖21同樣的。圖27是如圖18所示第一光源241與第二光源242的合計亮度在位于第一光源241與第二光源242的中間的中央部分的區域上變低的情況的一個例子。在第五實施方式的驅動模式中,背光源掃描的方向設為與圖像掃描的方向相同。此外,將驅動第一光源241的ls1電流ic1和驅動第二光源242的ls2電流ic2設為一定的電流值,控制分配驅動期間td。td1表示在背光源掃描期間分配給區域ch1的分配驅動期間。同樣地,將分配給區域ch2、ch3、ch4、ch5、ch6、ch7、ch8、ch9、ch10的分配驅動期間分別表述為td2、td3、td4、td5、td6、td7、td8、td9、td10。需要說明的是,ts表示對一個區域進行圖像掃描所需的時間。在第五實施方式中,由于基于入射至區域的光的合計亮度而決定獲得要求亮度的分配驅動期間td,所以散射時間為分配驅動期間。如圖27所示,在第五實施方式的驅動模式中,將入射至區域的光的合計亮度下降的中央部分的區域的分配驅動期間td5根據合計亮度的下降量而設定得較長。在第五實施方式的驅動模式中,通過使中央部分的區域ch5、ch6的分配驅動期間td5、td6延長來增加背光源光的亮度。在圖27中,將區域中的分配驅動期間設定為td5、td6>td4、td7>td3、td8>td2、td9>td1、td10。像這樣,第五實施方式的驅動模式用分配給區域的分配驅動期間來校正根據離第一光源241及第二光源242的距離而下降的背光源光的亮度的下降量。在圖27的例子中,使入射至區域的光的合計亮度低的區域ch5、ch6中的分配驅動期間長于入射的光的合計亮度高的其它區域的分配驅動期間。像這樣,在第五實施方式的驅動模式中,控制分配給區域的分配驅動期間,能夠使幀期間中的合計亮度變均勻。圖28的(a)、圖28的(b)為示出第五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中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的圖。圖28的(a)ls1、ls2校正亮度分布是說明在以第五實施方式的驅動模式進行了背光源掃描的情況下的第一光源(ls1)及第二光源(ls2)的校正后的亮度分布的圖。ls1亮度分布是將第一光源241設為ls1電流一定并以相同的條件驅動了區域時在幀期間中獲得的區域的亮度分布。ls2亮度分布是將第二光源242設為ls2電流一定并以相同的條件驅動了區域時在幀期間中獲得的區域的亮度分布。ls1校正亮度分布及ls2校正亮度分布示出在以第五實施方式的驅動模式將區域驅動為了散射狀態時獲得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如圖18所示,在將ls1亮度分布與ls2亮度分布合計的情況下,入射至位于第一光源241與第二光源242的中間的區域ch5、ch6的光的合計亮度下降。在第五實施方式的驅動模式中,以合計亮度下降的區域ch5、ch6中的散射時間變長的方式對分配驅動期間進行分配。由此,如合成亮度分布所示的,能夠使第二光源242在區域ch5、ch6中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增加。圖28的(b)合計亮度分布示出在以第五實施方式的驅動模式進行了校正之后的區域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將校正后的ls1校正亮度分布與ls2校正亮度分布合計,能夠獲得在所有區域中都均勻的合計亮度分布。第六實施方式對第六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進行說明。在第六實施方式中,利用分配給區域的分配驅動期間中的不用于散射時間的時間來實現背光源光的亮度的均勻化。圖29為示出第六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中的驅動模式的一個例子的圖。對與圖21相同的部分標以相同的名稱,并省略說明。此外,對應于區域的時間帶的描述和粗點線表示圖像掃描也是與圖21同樣的。在第六實施方式的驅動模式中,第一光源241的ls1電流設為ic1一定值,第二光源242的ls2電流設為ic2一定值。此外,將分配驅動期間td均等地分配給所有區域。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將分配驅動期間td全部都用于散射時間,則入射至區域的光的亮度具有圖18中所示的特性,因此無法獲得均勻的亮度。在第六實施方式的驅動模式中,基于圖18所示的第一光源241及第二光源242的合計亮度,將入射的光的亮度高的區域中的散射時間設定得短于其它區域的散射時間。在使散射時間變短了的區域中,變為分配驅動期間>散射時間,產生沒有利用來自光源的入射光的期間。將沒有利用來自光源的入射光的期間設為空白期間。在第六實施方式的驅動模式中,將空白期間分配給入射的光的亮度低的區域來實現背光源光的亮度增加。在圖29的例子中,將接近第一光源241的、入射的光的亮度高的區域ch7、ch8、ch9、ch10的空白期間分配給入射的光的亮度低的區域ch5、ch6。在圖29的驅動模式中,將區域ch7、ch8、ch9的空白期間分配給區域ch5。同樣地,將區域ch10的空白期間分配給區域ch6。這樣,通過將空白期間分配給入射的光的亮度低的區域ch5、ch6,從而能夠增加區域ch5、ch6中的散射時間。由此,能夠增加區域ch5、ch6的背光源光的亮度。第七實施方式對第七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進行說明。在第七實施方式中,與圖像掃描同步地進行背光源掃描,利用垂直消隱期間來實現背光源光的亮度的均勻化。圖30為示出第七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中的驅動模式的一個例子的圖。對與圖21相同的部分標以相同的名稱,并省略說明。此外,對應于區域的時間帶的描述和粗點線表示圖像掃描也是與圖21同樣的。在第七實施方式的驅動模式中,第一光源241的ls1電流ic1和第二光源242的ls2電流ic2被控制為一定值。背光源掃描期間包括對應于圖像掃描期間的主亮燈期間和對應于垂直消隱期間的亮度增加期間。在主亮燈期間,作為分配驅動期間,分配有與各區域的圖像掃描期間ts相同的期間。由此,在主亮燈期間內,與圖像掃描同步地進行背光源掃描。在亮度增加期間,根據入射至區域的光的合計亮度而控制各區域的散射時間。入射至區域的光的合計亮度根據第一光源241的發光亮度和該區域離第一側面的距離及第二光源242的發光亮度和該區域離第二側面的距離而決定。圖30所示的驅動模式是入射至區域的光的合計亮度為圖18所示的亮度分布的情況的模式。在亮度增加期間內,將散射時間控制成了入射的光的合計亮度低的區域ch5及區域ch6變長。這樣,在亮度增加期間,根據入射的光的合計亮度的亮度分布,將背光源光的亮度下降的區域ch5、ch6控制成散射狀態。以彌補在主亮燈期間獲得的區域的背光源光的亮度相對于基準的背光源光的亮度的不足量的方式決定亮度增加期間中的分配驅動期間。由此,能夠使所有區域的背光源光的亮度變均勻。需要注意的是,從第四實施方式至第七實施方式是同時點亮第一光源(ls1)241和第二光源(ls2)242的驅動模式。在下面,對適當選擇第一光源(ls1)241和第二光源(ls2)242而實現省電化的驅動模式進行說明。第八實施方式對第八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進行說明。在第八實施方式中,通過選擇第一光源241和第二光源242中的一方而亮燈,實現背光源光的亮度的均勻化的同時實現省電化。圖31為示出第八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中的驅動模式的一個例子的圖。對與圖21相同的部分標以相同的名稱,并省略說明。此外,對應于區域的時間帶的描述和粗點線表示圖像掃描也是與圖21同樣的。在圖31所示的驅動模式中,第一光源241的ls1電流ic1和第二光源242的ls2電流ic2被控制為一定值。此外,背光源掃描期間以根據入射至區域的光的合計亮度而合計亮度變低的區域中的分配驅動期間變長的方式分配。需要注意的是,分配驅動期間為散射時間。在圖31所示的驅動模式中,通過使中央部分的區域ch5的分配驅動期間td5和區域ch6的分配驅動期間td6變長來實現背光源光的亮度的均勻化。此時,在接近第二光源242的一側的區域ch1~ch5的分配驅動期間將第二光源242亮燈,將第一光源241熄燈。并且,在接近第一光源241的一側的區域ch6~ch10的散射時間將第一光源241亮燈,將第二光源242熄燈。如圖18所示,第一光源241及第二光源242均隨著區域變遠,入射至區域的光的亮度下降。這樣,根據分別取決于對象區域離第一側面的距離及離第二側面的距離的入射光的亮度的下降量而選擇光源。圖32的(a)、圖32的(b)為示出第八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中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的圖。圖32的(a)ls1、ls2校正亮度分布是說明在以第八實施方式的驅動模式進行了背光源掃描的情況下的第一光源(ls1)及第二光源(ls2)的校正后的亮度分布的圖。ls1亮度分布及ls2亮度分布是示出按圖18所示的亮度分布入射并經由以相同的條件驅動的pdlc層133而出射的光的亮度分布的圖。ls1校正亮度分布示出在以第八實施方式的驅動模式將區域驅動為了散射狀態時獲得的、從第一光源241入射的光從出射面139上出射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ls2校正亮度分布示出在以第八實施方式的驅動模式將區域驅動為了散射狀態時獲得的、從第二光源242入射的光從出射面139上出射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圖32的(b)合計亮度分布示出在以第八實施方式的驅動模式進行了校正之后的區域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將校正后的ls1校正亮度分布與ls2校正亮度分布合計,能夠獲得在所有區域中都均勻的合計亮度分布。根據第八實施方式的驅動模式,選擇第一光源241和第二光源242中的、靠近區域的光源即入射至區域的光的亮度高的光源而使其亮燈。在靠近光源的區域中,能夠使對應于入射至區域的光的亮度的下降量的校正量變小,因此發光效率變高。由此,與將光源只配置于一方的側面的結構相比,能夠低功耗化。需要注意的是,在區域處于散射狀態時,入射至區域的光在所有的方向上都被散射。因此,散射光的一部分沿著光的行進方向而行進至散射狀態的緊接著后面的區域。將像這樣散射狀態的光的一部分行進到了緊接著后面的區域的光稱為漏光。通過將漏光所入射的區域驅動為散射狀態,能夠將漏光用作背光源光。如圖18所示,由于入射至區域的光的亮度根據離側面的距離而下降,所以在以相同條件驅動的情況下,沿光的行進方向而處于遠方的區域的背光源光的亮度下降。因此,通過利用漏光,能夠實現背光源光的亮度下降的遠方的區域的亮度增加。第九實施方式對第九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進行說明。在第九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中,通過控制供給單側亮燈的第一光源241及第二光源242的光源電流來實現背光源光的亮度的均勻化。圖33為示出第九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中的驅動模式的一個例子的圖。對與圖21相同的部分標以相同的名稱,并省略說明。此外,對應于區域的時間帶的描述和粗點線表示圖像掃描也是與圖21同樣的。在第九實施方式的驅動模式中,將背光源掃描期間均等地分配給區域,設定了分配驅動期間td。而且,根據入射至區域的光的亮度而選擇第一光源241或第二光源242,控制已選擇的光源的光源電流。在圖33所示的驅動模式中,與圖32同樣地,在靠近第二光源242的一側的區域ch1~ch5的散射時間將第二光源242亮燈,將第一光源241熄燈。并且,在接近第一光源241的一側的區域ch6~ch10的散射時間將第一光源241亮燈,將第二光源242熄燈。此外,選擇了第二光源242的區域ch1、ch2、ch3、ch4、ch5,根據離第二側面的距離,入射的來自第二光源242的光的亮度按ch1>ch2>ch3>ch4>ch5的順序下降。與該亮度的下降量相對應,按i21(ch1)<i22(ch2)<i23(ch3)<i24(ch4)<i25(ch5)的順序使第二光源242的ls2電流增加。需要說明的是,i21是區域ch1在分配驅動期間中的ls2電流。i22~i25也分別是()中所示的區域在分配驅動期間中的ls2電流。同樣地,第一光源241的ls1電流根據入射至區域的來自第一光源241的光的亮度而控制。按i16(ch6)>i17(ch7)>i18(ch8)>i19(ch9)>i110(ch10)的順序使第一光源241的ls1電流減少。需要說明的是,i16是區域ch6在分配驅動期間中的ls1電流。i17~i110也分別是()中所示的區域在分配驅動期間中的ls1電流。這樣,根據分別取決于對象區域離第一側面的距離及離第二側面的距離的入射光的亮度的下降量而選擇光源,通過控制光源電流而能夠進行背光源光的亮度的均勻化。通過圖33中所示的驅動模式,能夠獲得圖32中所示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和效果。可是,在lcd面板120的顯示處理中,有時進行使亮度比通常顯示中的亮度變高來進行顯示的亮度提高。由此,能夠對顯示圖像的任意的部分進行高亮(強調)顯示。下面,對進行亮度提高的驅動模式進行說明。第十實施方式對第十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進行說明。在第十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中,通常時,與第八實施方式同樣地進行單側亮燈。在進行亮度提高的情況下,在作為對象的分割區域的驅動時間上將光源同時亮燈,提高背光源光的亮度。圖34為示出第十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中的驅動模式的一個例子的圖。對與圖21相同的部分標以相同的名稱,并省略說明。此外,對應于區域的時間帶的描述和粗點線表示圖像掃描也是與圖21同樣的。在圖34所示的驅動模式中,對區域ch5、ch6進行亮度提高。在區域ch1、ch2、ch3、ch4中,與第八實施方式同樣地,只將第二光源242單側亮燈,根據區域離第二側面的距離而控制分配驅動期間。在區域ch5中,根據離第二側面的距離而設定第二光源242的分配驅動期間,并設定將第一光源241亮燈的分配驅動期間。在區域ch5的分配驅動期間中,由于散射從第二光源242入射的光,因此被驅動為散射狀態。并且,由于散射從第一光源241入射的光,所以能夠提高亮度。亮度增加量用將第一光源241亮燈的時間和ls1電流的電流值來控制。同樣地,在區域ch6的分配驅動期間,根據離第一側面的距離而設定第一光源241的分配驅動期間,并設定將第二光源242亮燈的驅動時間。用將第二光源242亮燈的時間和ls2電流的電流值來控制亮度增加量。圖35的(a)、圖35的(b)為示出第十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中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的圖。圖35的(a)ls1、ls2校正亮度分布是說明在以第十實施方式的驅動模式進行了背光源掃描的情況下的第一光源(ls1)及第二光源(ls2)的校正后的亮度分布的圖。ls1校正亮度分布示出在以第十實施方式的驅動模式將區域驅動為了散射狀態時獲得的、從第一光源241入射的光從出射面139上出射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ls2校正亮度分布示出在以第十實施方式的驅動模式將區域驅動為了散射狀態時獲得的、從第二光源242入射的光從出射面139上出射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對于區域ch6~ch10,ls1校正亮度分布是與圖32所示的第八實施方式的驅動模式的亮度分布同樣的。在區域ch5中使亮度增加量的亮度產生。對于區域ch1~ch5,ls2校正亮度分布是與圖32所示的第八實施方式的驅動模式的亮度分布同樣的。在區域ch6中使亮度增加部分的亮度產生。圖35的(b)合計亮度分布示出在以第十實施方式的驅動模式進行了校正之后的區域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將校正后的ls1校正亮度分布與ls2校正亮度分布合計,能夠獲得在除亮度提高的區域以外的區域上都均勻的合計亮度分布。在亮度提高的區域,從同時已亮燈的光源入射的光的亮度被加算到合計亮度中,背光源光的亮度增加。在第十實施方式的驅動模式中,除了可實現與第八實施方式的驅動模式同樣的效果以外,還可實現任意的區域的亮度增加。需要說明的是,進行亮度提高的區域和增加的亮度量通過圖像分析等來算出。第十一實施方式對第十一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進行說明。對第十一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進行說明。在第十一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中,通常時,與第九實施方式同樣地進行單側亮燈。在進行亮度提高的情況下,在作為對象的分割區域的驅動時間將光源同時亮燈,提高背光源光的亮度。圖36為示出第十一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中的驅動模式的一個例子的圖。對與圖21相同的部分標以相同的名稱,并省略說明。此外,對應于區域的時間帶的描述和粗點線表示圖像掃描也是與圖21同樣的。在圖36所示的一個例子中,對區域ch5、ch6進行亮度提高。在圖36所示的驅動模式中,除了進行亮度提高的區域以外,與第九實施方式同樣地,將分配驅動期間均等地分配給區域,控制光源電流,實現亮度的均勻化。在區域ch1、ch2、ch3、ch4中,與第九實施方式同樣地,只將第二光源242單側亮燈,根據區域離第二光源242的距離而控制ls2電流。在區域ch5中,根據離第二光源242的距離而設定第二光源242的ls2電流,并將第一光源241以規定的ls1電流亮燈。在區域ch5的分配驅動期間,由于除了散射從第二光源242入射的光以外,還散射從第一光源241入射的光,所以能夠提高亮度。亮度增加量用第一光源241的ls1電流的電流值來控制。同樣地,在區域ch6的分配驅動期間,根據離第一光源241的距離而設定第一光源241的ls1電流,并將第二光源242以ls2電流亮燈。用第二光源242的ls2電流的電流值來控制亮度增加量。在以這樣的、圖36所示的驅動模式驅動了時獲得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是與圖35所示的第十實施方式的驅動模式同樣的。在第十一實施方式的驅動模式中,除了可實現與第九實施方式的驅動模式同樣的效果以外,還可實現任意區域的亮度增加。需要說明的是,進行亮度提高的區域和增加的亮度量通過圖像分析等來算出。第十二實施方式對第十二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進行說明。在從第四實施方式至第十一實施方式中,多個區域的散射時間并不重復,而在第十二實施方式中,以兩個區域的散射時間重疊的方式進行控制。圖37為示出第十二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背光源部分驅動的圖。在圖37中,由粗點線示出從第一光源241入射至pdlc層133的光l7。此外,由一點劃線示出從第二光源242入射至pdlc層133的光l8。光l7在途中不被散射的情況下一邊在透明基板131與透明基板132之間重復全反射,一邊在從區域ch10朝向區域ch1的y方向上行進。光l8在途中不被散射的情況下一邊在透明基板131與透明基板132之間重復全反射,一邊在從區域ch1朝向區域ch10的y方向的反向上行進。需要注意的是,光l7及光l8在隔離物1332內直進。在此,將驅動電壓施加于區域ch7及區域ch5的區域電極,將區域ch7及區域ch5設為散射狀態。此時,其它區域設為透過狀態。光l7在透過狀態的區域ch10、ch9、ch8內行進,入射至區域ch7。由于區域ch7為散射狀態,因此光l7散射。另一方面,光l8在透過狀態的區域ch1、ch2、ch3、ch4內行進,入射至區域ch5。由于區域ch5為散射狀態,因此光l8散射。在區域ch7中散射后的光l7和在區域ch5中散射后的光l8的一部分光朝lcd面板120出射。需要注意的是,朝向透明基板132側的光通過反射片138而返回至pdlc1331內。此時,導光部130從lcd面板120側以區域ch7和區域ch5正在亮燈、其它區域已熄燈的狀態被辨認。由于像這樣利用兩個光源的光,所以能夠同時點亮兩個區域。需要注意的是,若以第一區域為基準,第二區域選擇沿來自第一光源241的光的行進方向從第一區域的下一個區域直至與第二光源242相鄰的區域為止的區域。若用圖37的例子來示出的話,在第一區域設定為區域ch7的情況下,第二區域能夠選擇從區域ch6直至區域ch1為止的區域。對同時點亮兩個區域的驅動模式進行說明。圖38為示出第十二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中的驅動模式的一個例子的圖。對與圖21相同的部分標以相同的名稱,并省略說明。此外,對應于區域的時間帶的描述和粗點線表示圖像掃描也是與圖21同樣的。在第十二實施方式的驅動模式中,同時驅動散射從第一光源241入射的光的第一區域和散射從第二光源242入射的光的第二區域。在圖38的驅動模式中,分別將區域ch1、ch2、區域ch3、ch4、區域ch5、ch6、區域ch7、ch8、區域ch9、ch10作為一組,以兩個區域同時成為散射狀態的方式進行控制。此外,在所有區域上設定將背光源掃描期間均等地分配給組而得到的分配驅動期間。此外,在組中所包括的區域的圖像掃描結束之后開始背光源掃描。在圖38的例子中,在區域ch1、ch2組的圖像掃描(2ts)結束了的時間點開始區域ch1、ch2的分配驅動期間(2td)。需要說明的是,2ts表示進行兩區域量的圖像掃描的期間。2td表示分配在將背光源掃描期間均等地分配給了所有區域的情況下的每一區域的分配驅動期間(td)的兩倍的期間。此外,各組的分配驅動期間中的第一光源241的ls1電流和第二光源242的ls2電流根據各組的區域而控制。在區域ch1、ch2的組中,由于區域ch1入射來自相鄰的第二光源242的光,所以ls2電流i21低于其它被選擇的區域。另一方面,由于區域ch2入射來自遠處的第一光源241的光,所以ls1電流i12高于其它被選擇的區域。在區域ch1、ch2的組的下一個中選擇區域ch3、ch4的組。分配給組的分配驅動期間是與區域ch1、ch2的組相同的。此外,由于區域ch3離第二光源242的距離比區域ch1遠,所以ls2電流i23大于ls2電流i21。由于區域ch4離第一光源241的距離比區域ch2近,所以ls1電流i14小于ls1電流i12。像這樣,依次選擇組,控制分配驅動期間中的ls1電流及ls2電流。圖39為示出第十二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中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的圖。圖39示出校正后的合計亮度的亮度分布。ls1表示基于來自第一光源241的光的背光源光的校正亮度分布。ls2表示基于來自第二光源242的光的背光源光的校正亮度分布。合計亮度分布表示區域ch1、ch3、ch5、ch7、ch9的ls2校正亮度分布與區域ch2、ch4、ch6、ch8、ch10的ls1校正亮度分布合計得到的亮度分布。像這樣,在第十二實施方式的驅動模式中,同時點亮兩個區域。通過使兩個區域同時點亮,如圖38所示,能夠使每區域的分配驅動期間加倍。由此,能夠增加各區域的亮度。以上,對驅動模式進行了說明,但上述的驅動模式除了可以分別獨立地使用以外,還可以組合來使用。例如,可以在根據區域離光源的距離而控制分配給區域的分配驅動期間的驅動模式中加入在區域的分配驅動期間供給光源的光源電流的控制。第十三實施方式對第十三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進行說明。在從第四實施方式至第十二實施方式中,設為了不設置幀存儲器的構成,而在第十三實施方式中,對設置幀存儲器而進行一畫面的圖像分析的構成進行說明。圖40為示出第十三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功能構成例的圖。在與圖19相同的部分上標以相同的符號,并省略說明。第十三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300在信號處理部350中具有幀存儲器351,圖像分析部353分析存儲于幀存儲器351中的圖像。幀存儲器351存儲至少一幀的輸入至信號處理部350的圖像信號。幀存儲器351能夠實現為例如在ram112中已確保的存儲區域。圖像處理部352對存儲于幀存儲器351的圖像信號進行信號處理,并輸出至顯示用驅動器114。圖像分析部353例如在垂直消隱期間分析存儲于幀存儲器351的一幀的圖像信號,創建背光源光的亮度輪廓(profile)。亮度輪廓是對每個例如區域等分析單位算出了基于圖像的背光源光的亮度的信息。驅動模式決定部354根據圖像分析部353已生成的一幀的背光源光的亮度輪廓而決定驅動模式。在驅動模式決定部354中,基于亮度輪廓而適當選擇驅動模式。驅動模式決定部354選擇預先已決定的條件例如電力效率最佳的驅動模式,決定第一光源241及第二光源242、分配驅動期間等。條件可以由用戶預先設定。圖41為示出第十三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各功能部的驅動定時的圖。在與圖10相同的部分上標以相同的名稱,并省略說明。在顯示裝置300中,輸入至信號處理部350的圖像信號de逐次存儲于幀存儲器351。在一幀上的圖像掃描期間結束的時間點,在幀存儲器351中存儲一幀的圖像信號。圖像分析部353例如在垂直消隱期間分析存儲于幀存儲器351的圖像信號,創建背光源光的亮度輪廓。驅動模式決定部354根據亮度輪廓和存儲于光源數據存儲部254的亮度分布表而決定驅動模式。在下一個幀期間,將圖像處理部352對存儲于幀存儲器351的圖像信號進行過信號處理的顯示用信號輸出至顯示用驅動器114。此外,驅動模式決定部354根據已決定的驅動模式來控制pdlc驅動器116及光源驅動器225。顯示用驅動器114、pdlc驅動器116及光源驅動器225基于定時生成部152生成的定時信號而驅動。顯示用驅動器114與定時信號同步地進行圖像掃描。pdlc驅動器116及光源驅動器225與定時信號同步地進行背光源掃描。pdlc驅動器116驅動區域電極而將區域設為散射狀態,使已入射至區域的光散射。光源驅動器225驅動第一光源241及第二光源242,發出入射至區域的光。在此,對創建亮度輪廓而進行的驅動控制進行說明。圖42為示出第十三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顯示畫面例的圖。圖像600是顯示于lcd面板120的顯示畫面上的圖像的一個例子。圖像600的斜線部分表示是黑暗的圖像。ch1、ch2、ch3、ch4、ch5、ch6、ch7、ch8、ch9、ch10表示導光部130的區域。在圖42的例子中,下畫面的區域ch6、ch7、ch8、ch9、ch10為黑暗的圖像。另一方面,上畫面的區域ch1、ch2、ch3、ch4、ch5為明亮的圖像。因此,在圖像分析部353算出的背光源的亮度輪廓中,區域ch1、ch2、ch3、ch4、ch5的亮度變高,區域ch6、ch7、ch8、ch9、ch10的亮度變低。驅動模式決定部354基于這樣的亮度輪廓而選擇圖33所示的第九實施方式的驅動模式作為電力效率最佳的驅動模式。第九實施方式的驅動模式將靠近區域一側的光源單側亮燈,根據區域中的離光源的距離而控制驅動光源的光源電流。圖43為示出第十三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中的驅動模式的一個例子的圖。在與圖21相同的部分上標以相同的名稱,并省略說明。此外,對應于區域的時間帶的描述和粗點線表示圖像掃描也是與圖21同樣的。圖43所示的驅動模式在靠近第二光源242的區域ch1、ch2、ch3、ch4、ch5將第二光源242單側亮燈。另一方面,在靠近第一光源241的區域ch6、ch7、ch8、ch9、ch10,將第一光源241單側亮燈。在圖42所示的顯示于顯示畫面的圖像中,對應于區域ch1、ch2、ch3、ch4、ch5的圖像比對應于區域ch6、ch7、ch8、ch9、ch10的圖像明亮,所以在亮度輪廓上,區域ch1、ch2、ch3、ch4、ch5的亮度高于區域ch6、ch7、ch8、ch9、ch10。由于在亮度輪廓上區域ch1、ch2、ch3、ch4、ch5的亮度高,所以使在分配給這些區域的分配驅動期間亮燈的第二光源242的ls2電流提高。此外,區域ch1、ch2、ch3、ch4、ch5將ls2電流控制成隨離第二光源242的距離變遠而按i21(ch1)<i22(ch2)<i23(ch3)<i24(ch4)<i25(ch5)的順序使ls2電流變大。另一方面,在圖42所示的顯示于顯示畫面的圖像中,對應于區域ch6、ch7、ch8、ch9、ch10的圖像比對應于區域ch1、ch2、ch3、ch4、ch5的圖像黑暗,所以在亮度輪廓上,區域ch6、ch7、ch8、ch9、ch10的亮度低于區域ch1、ch2、ch3、ch4、ch5。將在分配給區域的分配驅動期間亮燈的第一光源241的ls1電流設定得比ls2電流低。此外,區域ch6、ch7、ch8、ch9、ch10將ls1電流控制成隨離第一光源241的距離變近而按i16(ch6)>i17(ch7)>i18(ch8)>i19(ch9)>i110(ch10)的順序使ls1電流變小。需要注意的是,在這種情況下,也可以與第二實施方式、第五實施方式至第七實施方式同樣地通過將ls1及ls2的電流設為一定并控制各個區域的亮燈時間來控制亮度。圖44為示出第十三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中的背光源光的亮度分布的圖。圖44示出校正后的合計亮度的亮度分布。ls1表示基于來自第一光源241的光的背光源光的校正亮度分布。ls2表示基于來自第二光源242的光的背光源光的校正亮度分布。合計亮度分布表示區域ch1、ch2、ch3、ch4、ch5的ls2校正亮度分布與區域ch6、ch7、ch8、ch9、ch10的ls1校正亮度分布合計得到的亮度分布。在圖43所示的驅動模式中,相對于驅動第二光源242的ls2電流,驅動第一光源241的ls1電流被設定為較低的值。這樣,基于亮度輪廓,沒有必要高亮度的情況下,能夠將向光源供給的光源電流設定得較低。由此,光的利用效率提高,能夠以低功率進行驅動。像這樣,通過在背光源掃描之前創建亮度輪廓并基于亮度輪廓而決定驅動模式,能夠生成更適于圖像的驅動模式。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的處理功能能夠通過計算機來實現。在那種情況下,提供記述了顯示裝置應具有的功能的處理內容的程序。通過在計算機中執行該程序,在計算機上實現上述處理功能。記述有處理內容的程序可以預先記錄于在計算機中可讀取的記錄介質中。作為在計算機中可讀取的記錄介質,具有磁存儲裝置、光盤、磁光記錄介質、半導體存儲器等。磁存儲裝置具有硬盤驅動器(hdd,harddiskdrive)、軟盤(fd)、磁帶等。光盤具有dvd(digitalversatiledisc,數字多功能光盤)、dvd-ram(randomaccessmemory:隨機存取存儲器)、cd(compactdisc,壓縮盤)-rom(readonlymemory:只讀存儲器)、cd-r(recordable:可記錄)/rw(rewritable:可重寫)等。磁光記錄介質具有mo(magneto-opticaldisk,磁光盤)等。在使程序流通的情況下,例如銷售記錄有該程序的dvd、cd-rom等可移動型記錄介質。并且,也可以預先將程序存儲于服務器計算機的存儲裝置中,經由網絡而將該程序從服務器計算機中轉送至其它計算機。執行程序的計算機將例如可移動型記錄介質上所記錄的程序、或者從服務器計算機中轉送來的程序存儲于自身的存儲裝置。然后,計算機從自身的存儲裝置中讀取程序,執行按照程序的處理。需要注意的是,計算機也可以從可移動型記錄介質中直接讀取程序,執行按照該程序的處理。并且,計算機也可以每當程序從經由網絡而已連接的服務器計算機中轉送時,就逐次地執行按照接收到的程序的處理。并且,也可以在dsp(digitalsignalprocessor,數字信號處理器)、asic(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專用集成電路)、pld(programmablelogicdevice,可編程邏輯器件)等電子電路中實現上述的處理功能的至少一部分。在本發明的思想范疇內,只要是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就能夠想到各種變更例以及修正例,關于那些變更例及修正例,應當理解,也屬于本發明的范圍。例如,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對上述的各實施方式適當進行了構成部分的追加、刪除或者設計變更的內容;或者進行了工序的追加、省略或條件變更的內容,只要具備本發明的要旨,也包含在本發明的范圍中。(1)所公開的發明的一方面是一種顯示裝置,其包括:圖像顯示面板,以具有圖像掃描期間和垂直消隱期間的幀周期更新圖像;光調制層,配置于所述圖像顯示面板的背面,根據已施加的電場而切換為散射已入射的光的散射狀態或透過所述光的透過狀態;光源,發出從所述光調制層的側面上入射并在所述光調制層內行進的光;電極,形成于在與所述光源的光的行進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分割所述光調制層的每個分割區域,將所述電場施加于所述光調制層;以及控制部,在對應于所述圖像掃描期間的第一期間,與圖像掃描同步地驅動所述電極,依次切換設為散射狀態的所述分割區域;在對應于所述垂直消隱期間的第二期間,根據離所述側面的距離而驅動所述電極,對每個所述分割區域控制散射狀態。(2)所公開的發明的一方面是(1)中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所述控制部按由所述圖像顯示面板進行的所述圖像掃描結束的順序將所述分割區域設為散射狀態。(3)所公開的發明的一方面是(1)中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所述控制部基于已入射至所述側面的所述光源的光根據直至入射至所述分割區域為止的距離而下降的亮度的下降量,在所述第二期間,控制將所述分割區域設為散射狀態的散射時間。(4)所公開的發明的一方面是(1)中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所述控制部基于登錄了在以相同的驅動條件將所述分割區域設為了散射狀態時從所述分割區域中出射的光的亮度的亮度分布表,當在所述第一期間從所述分割區域中出射的光的亮度沒有達到要求亮度時根據不足量控制散射時間。(5)所公開的發明的一方面是(1)中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具有第二光源,其發出從與來自所述光源的光入射的所述光調制層的第一側面相對的第二側面上入射并在所述光調制層內行進的光,所述控制部根據所述分割區域離所述第一側面的距離及離所述第二側面的距離而控制該分割區域中的散射狀態。(6)所公開的發明的一方面是一種顯示裝置,其包括:圖像顯示面板,以幀周期更新圖像;光調制層,配置于所述圖像顯示面板的背面,根據已施加的電場而切換為散射已入射的光的散射狀態或透過所述光的透過狀態;第一光源,發出從所述光調制層的第一側面上入射并在所述光調制層內沿第一方向行進的光;第二光源,發出從所述光調制層的與所述第一側面相對的第二側面上入射并在所述光調制層內沿與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行進的光;電極,形成于在與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分割所述調制層的每個分割區域,將所述電場施加于所述光調制層;以及控制部,在對應于幀期間的背光源掃描期間,按規定的順序選擇所述分割區域,根據已選擇的所述分割區域離所述第一側面的距離及離所述第二側面的距離而驅動對應于該分割區域的所述電極,對每個所述分割區域控制散射狀態。(7)所公開的發明的一方面是(6)中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所述控制部按由所述圖像顯示面板進行的圖像掃描結束的順序將所述分割區域設為散射狀態。(8)所公開的發明的一方面是(6)中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所述控制部在所述背光源掃描期間設定將所述分割區域控制成散射狀態的分配驅動期間,所述控制部基于入射至所述第一側面的所述第一光源的光根據直至入射至所述分割區域為止的距離而下降的第一亮度下降量和入射至所述第二側面的所述第二光源的光根據直至入射至所述分割區域為止的距離而下降的第二亮度下降量,在所述分割區域的所述分配驅動期間控制驅動所述第一光源及所述第二光源中的至少一方的驅動電流。(9)所公開的發明的一方面是(6)中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所述控制部基于入射至所述第一側面的所述第一光源的光根據直至入射至所述分割區域為止的距離而下降的第一亮度下降量和入射至所述第二側面的所述第二光源的光根據直至入射至所述分割區域為止的距離而下降的第二亮度下降量,在所述背光源掃描期間控制將所述分割區域設為散射狀態的散射時間。(10)所公開的發明的一方面是(6)中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所述控制部設定將所述背光源掃描期間均等地分配給所述分割區域得到的分配驅動期間,基于入射至所述第一側面的所述第一光源的光根據直至入射至所述分割區域為止的距離而下降的第一亮度下降量和入射至所述第二側面的所述第二光源的光根據直至入射至所述分割區域為止的距離而下降的第二亮度下降量,將用于獲得要求亮度的散射時間短于所述分配驅動期間的第一分割區域中的空白時間分配給所述散射時間長于所述分配驅動期間的第二分割區域的散射時間。(11)所公開的發明的一方面是(6)至(10)中任一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所述控制部基于入射至所述第一側面的所述第一光源的光根據直至入射至所述分割區域為止的距離而下降的第一亮度下降量和入射至所述第二側面的所述第二光源的光根據直至入射至所述分割區域為止的距離而下降的第二亮度下降量,基于將入射至所述分割區域的來自第一光源的光的亮度與來自所述第二光源的光的亮度合計得到的合計亮度,對每個所述分割區域控制散射狀態。(12)所公開的發明的一方面是(6)中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所述控制部基于入射至所述第一側面的所述第一光源的光根據直至入射至所述分割區域為止的距離而下降的第一亮度下降量和入射至所述第二側面的所述第二光源的光根據直至入射至所述分割區域為止的距離而下降的第二亮度下降量,選擇所述第一光源或所述第二光源中的、入射至所述分割區域的光的亮度高的一方,在將所述分割區域設為散射狀態的期間,將已選擇的所述第一光源或所述第二光源亮燈,將沒有選擇的所述第一光源或所述第二光源熄燈。(13)所公開的發明的一方面是(12)中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所述控制部根據所述第一亮度下降量或所述第二亮度下降量中的、對應于已選擇的光源的亮度下降量而控制將所述分割區域設為散射狀態的散射時間。(14)所公開的發明的一方面是(12)中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所述控制部根據所述第一亮度下降量或所述第二亮度下降量中的、對應于已選擇的光源的亮度下降量而控制在將所述分割區域設為散射狀態的散射時間上驅動已選擇的所述第一光源或所述第二光源的驅動電流。(15)所公開的發明的一方面是(12)中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所述控制部分析被寫入與所述分割區域對應的所述圖像顯示面板的區域的圖像信號,基于分析結果,在所述分割區域是使出射的光的亮度高于周圍的所述分割區域的亮度提高對象時,在將該分割區域設為散射狀態的散射時間上點亮所述第一光源及所述第二光源。(16)所公開的發明的一方面是(6)中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所述控制部選擇第一分割區域和配置于所述第一分割區域與所述第二側面之間的第二分割區域,按如下方式進行控制:將入射至所述第一分割區域的來自所述第一光源的光設為散射狀態的第一散射時間與將入射至所述第二分割區域的來自所述第二光源的光設為散射狀態的第二散射時間重疊。(17)所公開的發明的一方面是(6)中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具有存儲依次輸入的至少一幀期間的圖像信號的幀存儲器,所述控制部分析存儲于所述幀存儲器的一幀期間的圖像信號而算出背光源亮度輪廓,基于所述背光源亮度輪廓而生成驅動所述第一光源、所述第二光源以及所述電極的驅動模式。當前第1頁12當前第1頁12
當前第1頁1 2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