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成形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成形機構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成形機構,特別是一種能夠一次成形兩個折彎的成形機構。背景技術:
一般沖壓模具設計中,產品連續兩個折彎處,需要分兩次折彎,這就產生了以下的 缺點1.兩個折彎,通常分兩次折彎,需要兩套模具成形,增加了生產成本;2.折彎尺寸不良時,就要同時調兩套模具,對人力和時間是一種很大的浪費。圖1繪示現有第一成形機構開模狀態結構示意圖。圖2繪示現有第一成形機構合模狀態結構示意圖。圖3繪示現有第二成形機構開模狀態結構示意圖。圖4繪示現有第二成形機構合模狀態結構示意圖。圖1至圖4繪示一產品于兩套成形機構中完成兩次折彎動作的結構示意圖。參照 圖1、圖2所示,現有的第一成形機構在第一次折彎產品100時,第一上脫板11與第一折彎 滑塊12分別接觸產品100后,第一折彎沖頭13在第一上夾板14的推動下,其一端面接觸 產品100懸空的一端,一并推動產品100的該端折彎,當產品100的該端完全折彎后上述第 一上夾板14停止運動,得到一第一折彎端101,從而完成產品100的第一次折彎;參照圖3、圖4所示,現有的第二成形機構在第二次折彎上述產品100時,第二上脫 板21與第二折彎滑塊22分別接觸產品100后,第二折彎沖頭23在第一上夾板M的推動 下,其一端面接觸產品100懸空的一端,一并推動產品100的該端折彎,此時,產品100于第 一次折彎的第一折彎端101恰能運動至第二折彎滑塊22的凹槽221中,當上述產品100第 一折彎端101完全置于凹槽221后,得到一第二折彎端102,從而完成產品100的第二次折 彎。由上述可知,現有的成形機構中預成形連續兩個折彎處的產品,需要用兩套模具, 增加了生產成本。有鑒于此,實有必要提出一種成形機構,利用該成形機構可以使得產品的兩個折 彎在一次成形即可完成,從而減少了一次成形,節約了模具的生產成本同時也節省了大量 的人力與時間。
發明內容因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成形機構,以實現產品的兩個折彎在一次成形即可完 成,從而減少了一次成形,節約了模具的生產成本的目的。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成形機構,其應用于一模具中,該模具包含 有順序連接的上模座、上墊板、上夾板、止擋板、上脫板及順序連接的下模板、下墊板、下模 座,該成形機構包括驅動塊,其一端固定于上述上夾板上,且另一端滑動設于上述止擋板與上脫板
3中;入塊,其一端設于上述止擋板上;第一壓料塊,其一端設于上述上脫板中,且該端通過一第一推動裝置與上述入塊 相配合;折彎沖頭,其一端設于上述上脫板中,該折彎沖頭的一側面與上述第一壓料塊的 一側面相接觸,且該折彎沖頭的另一端與上述第一壓料塊的另一端有一第一高度差,該折 彎沖頭的另一端比第一壓料塊的另一端靠近于上述上脫板;側推塊,其通過一第二推動裝置設于上述下模板中;下模滑塊,其一端通過一第三推動裝置設置于上述下模板中; 第一彈簧,其設于上述上模座與止擋板中間。特別地,上述第一推動裝置為彈簧。特別地,上述第二推動裝置包含一等高套筒及一推動元件,該推動元件為彈簧、汽 缸或油壓缸。特別地,該成形機構還包括第二壓料塊,其通過一彈性元件設于上述側推塊上。特別地,上述第二壓料塊的一端與上述側推塊的一端有一距離差,且上述第二壓 料塊的一端較靠近于上述下模滑塊。相較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的成形機構僅一次開合模即可成形產品的兩個折 彎,減少了生產工序,節約了模具的生產成本同時也節省了大量的人力與時間。為對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構造特征及其功能有進一步的了解,茲配合附圖詳細說 明如下
圖1繪示現有第一成形機構開模狀態結構示意圖。圖2繪示現有第一成形機構合模狀態結構示意圖。圖3繪示現有第二成形機構開模狀態結構示意圖。圖4繪示現有第二成形機構合模狀態結構示意圖。圖5繪示本實用新型的成形機構于一較佳實施例中開模狀態結構示意圖。圖6繪示本實用新型的成形機構于一較佳實施例中合模狀態1結構示意圖。圖7繪示本實用新型的成形機構于一較佳實施例中合模狀態2結構示意圖。圖8繪示本實用新型的成形機構于一較佳實施例中合模狀態3結構示意圖。圖9繪示本實用新型的成形機構于一較佳實施例中合模狀態4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請一并參照圖5-圖9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成形機構,其應用于一模具中,該模具包 含有順序連接的上模座100、上墊板200、上夾板300、止擋板400、上脫板500及順序連接的 下模板600、下墊板700、下模座800,該成形機構包括驅動塊1,其一端通過一第一卡柱(圖中未標示)固定于上述上夾板300上,且另 一端滑動設于上述止擋板400與上脫板500中;入塊2,其一端設于上述止擋板400上;[0040]第一壓料塊3,其一端通過一第二卡柱(圖中未標示)設于上述上脫板500中,且 該端通過一第一推動裝置30與上述入塊2相配合,該第一推動裝置30較佳為一彈簧,且一 端接觸上述第一壓料塊3的一端,另一端置于上述入塊2中;折彎沖頭4,其一端通過一第三卡柱(圖中未標示)設于上述上脫板500中,該折 彎沖頭4的一側面與上述第一壓料塊3的一側面相接觸,且該折彎沖頭4的另一端與上述 第一壓料塊3的另一端有一第一高度差h,該折彎沖頭4的另一端較第一壓料塊3的另一端 靠近于上述上脫板500 ;側推塊5,其通過一第二推動裝置50設于上述下模板600中,該第二推動裝置50 較佳為一第二彈簧501(此外,該彈簧還可以為汽缸或油壓缸)及一等高套筒502,該等高套 筒502的一端透過下模板600設于上述側推塊5上,該第二彈簧501套設于等高套筒502 上,且該第二彈簧501帶動側推塊5于下模板600中滑動;第二壓料塊6,其通過一彈性元件60設于上述側推塊5的置頂端51上,該彈性元 件60較佳為一彈簧,該第二壓料塊6的一端與上述側推塊5的置頂端51有一距離差t,且 上述第二壓料塊6的一端較靠近于一下模滑塊7 ;下模滑塊7,其一端通過一第三推動裝置70設置于上述下模板600中,該第三推動 裝置70較佳為一彈簧及一頂梢;第一彈簧8,其設于上述上模座100與止擋板400中間,該第一彈簧8較佳為一氮 氣彈簧,該第一彈簧8其彈力足夠大,從而使在產品900在第一次折彎時,側推塊5不會推 動第二壓料塊6接觸到產品900,干擾產品900的第一次折彎。于本實施例中,參照圖6所示,合模時首先上夾板300帶動上脫板500運動,當第 一壓料塊3接觸到產品900后第一壓料塊3停止運動;參照圖7所示,當第一壓料塊3接觸 到產品900后,上夾板300繼續運動,此時第一推動裝置30作用保證第一壓料塊3停止運 動,而折彎沖頭4繼續運動(因本實施例中,折彎沖頭4與第一壓料塊3有第一高度差h,故 使得第一壓料塊3先接觸到產品900,從而也使得在折彎沖頭4在折彎產品900前使產品 900得到固定,利于折彎),進而擠壓、折彎該產品900的第一折彎端901 ;參照圖8所示,當 該產品900的第一折彎端901完全折彎后,設于上夾板300上的驅動塊1的另一端開始擠 壓側推塊5的推動面52,則側推塊5帶動第二壓料塊6靠近產品900的第一折彎端901,因 上述第二壓料塊6的一端較靠近于一下模滑塊7,故第二壓料塊6先接觸產品900的第一折 彎端901 ;參照圖9所示,第二壓料塊6接觸產品900后停止運動,而側推塊5繼續在驅動 塊1的推動下運動(因側推塊5與第二壓料塊6之間設有一彈性元件60,故第二壓料塊6 可停止運動),此時側推塊5的置頂端51折彎產品900得到一第二折彎端902。通過上述 一次合模過程即可得到產品900的兩個折彎,本實用新型的成形機構減少了生產工序,節 約了模具的生產成本同時也節省了大量的人力與時間。
權利要求1.一種成形機構,其應用于一模具中,該模具包含有順序連接的上模座、上墊板、上夾 板、止擋板、上脫板及順序連接的下模板、下墊板、下模座,其特征在于,該成形機構包括驅動塊,其一端固定于上述上夾板上,且另一端滑動設于上述止擋板與上脫板中; 入塊,其一端設于上述止擋板上;第一壓料塊,其一端設于上述上脫板中,且該端通過一第一推動裝置與上述入塊相配合;折彎沖頭,其一端設于上述上脫板中,該折彎沖頭的一側面與上述第一壓料塊的一側 面相接觸,且該折彎沖頭的另一端與上述第一壓料塊的另一端有一第一高度差,該折彎沖 頭的另一端比第一壓料塊的另一端靠近于上述上脫板; 側推塊,其通過一第二推動裝置設于上述下模板中; 下模滑塊,其一端通過一第三推動裝置設置于上述下模板中; 第一彈簧,其設于上述上模座與止擋板中間。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成形機構,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推動裝置為彈簧。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成形機構,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推動裝置包含一等高套筒及 一推動元件,該推動元件為彈簧、汽缸或油壓缸。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成形機構,其特征在于,該成形機構還包括第二壓料塊,其通 過一彈性元件設于上述側推塊上。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成形機構,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壓料塊的一端與上述側推塊 的一端有一距離差,且上述第二壓料塊的一端較靠近于上述下模滑塊。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成形機構,其特征在于,上述彈性元件為彈簧。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成形機構,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彈簧較佳為一氮氣彈簧。
專利摘要一種成形機構,其應用于一模具中,該成形機構包括驅動塊,其一端固定于上述上夾板上;入塊,其一端設于上述止擋板上;第一壓料塊,其一端設于上述上脫板中,且該端通過一第一推動裝置與上述入塊相配合;折彎沖頭,其一端設于上述上脫板中,該折彎沖頭的一側面與上述第一壓料塊的一側面相接觸,且該折彎沖頭的另一端與上述第一壓料塊的另一端有一第一高度差,該折彎沖頭的另一端比第一壓料塊的另一端靠近于上述上脫板;側推塊,其通過一第二推動裝置設于上述下模板中。本實用新型的成形機構僅一次開合模即可成形產品的兩個折彎,減少了生產工序,節約了模具的生產成本同時也節省了大量的人力與時間。
文檔編號B21D7/06GK201900179SQ20102026338
公開日2011年7月20日 申請日期2010年7月19日 優先權日2010年7月19日
發明者喬建輝 申請人:佛山市順德區漢達精密電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