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鏜磨塊及其加工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鏜磨塊,包括基座和定位圓柱銷,所述的基座和定位圓柱銷是整體結構的。上述的鏜磨塊的加工方法如下:1)調質處理:使鏜磨塊硬度HRC28~32;2)刃磨磨基座兩側平面見光,保持平行,此兩面作為裝卡基準;3)數控銑床一次裝卡,用φ5mm立銑刀一次加工型面,保證L1公差±0.02mm要求;4)用砂紙打磨,保證銑過之處平滑過渡。本發明將鏜磨塊的分體結構改為整體結構,提高了鏜磨塊的強度,使用壽命提高了三至四倍,精度提高,本發明的加工方法解決了由分體結構改為整體結構的加工難問題,保證了加工精度,提升了產品質量。
【專利說明】一種鏜磨塊及其加工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鏜磨頭組件,具體涉及一種鏜磨塊及其加工方法。
【背景技術】
[0002]如圖1和圖2所示的鏜磨塊,為圖3所示的鏜磨頭的一個組件,鏜磨塊靠另一零件推動角度面,再支撐鏜磨塊上的磨料研磨飛機零件內孔,保證零件內孔光度及尺寸要求。現有技術中鏜磨塊包括基座和定位圓柱銷兩部分組成,基座起到連接、定位、限制的作用,基座上面鉆孔,和圓柱銷通過圧合的方式連接為一體,即基座和定位圓柱銷為分體結構,導致強度不夠,使用壽命短,此外基座與基體連接部分有間隙,尺寸誤差大,精度很難保證。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強度高的鏜磨塊及其加工方法。
[0004]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鏜磨塊,包括基座和定位圓柱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座和定位圓柱銷是整體結構的。
[0005]上述的鏜磨塊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方法如下:
1)調質處理:使鏜磨塊硬度HRC28?32,在此硬度范圍使鏜磨塊具有良好的機械性能;
2)刃磨磨基座兩側平面見光,保持平行,此兩面作為裝卡基準;
3)數控銑床一次裝卡,用Φ5mm立銑刀一次加工型面,保證L1公差±0.02mm要求;
4)用砂紙打磨型面去除機械加工產生的毛刺,保證銑過之處平滑過渡。
[0006]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本發明將鏜磨塊的分體結構改為整體結構,提高了鏜磨塊的強度,使用壽命提高了三至四倍;整體結構使鏜磨塊基座與圓柱定位銷之間的間隙消失,精度提高;減少了分體結構加工過程中的鏜孔工序,降低機械加工難度。
[0007]將分體結構改為整體結構后,由于“馬蹄”部分即定位圓柱銷不能拆卸增加了加工難度,本發明的加工方法解決了由分體結構改為整體結構的加工難問題,保證了加工精度,提升了產品質量。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8]圖1是分體結構鏜磨塊的主視圖。
[0009]圖2是分體結構鏜磨塊的馬蹄部分示意圖。
[0010]圖3是鏜磨頭的示意簡圖。
[0011]圖4是整體結構鏜磨塊的主視圖。
[0012]圖5是圖4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0013]如圖4和圖5所示,一種鏜磨塊,基座I和定位圓柱銷2是整體結構的。
[0014]上述鏜磨塊加工方法分析:普通銑床不能保證L1尺寸公差±0.02mm的要求;在產品淬火前,硬度在冷加工范圍內時,用銼刀銼修型面,由于馬蹄部分為滿R、半圓形型面,R=2.8mm,手工挫修量大,為保證L1公差±0.02mm要求,要不停往返于檢驗與工作臺之間,加工尺寸完全靠手工控制,對加工者操作水平要求極高,最重要的是L2尺寸擋柱銼刀行程,所以手工銼修的方法也不可行;采用卡規磨加工和數控磨床加工的方法也不可行,由于卡規磨使用的砂輪不能以一點為圓心做圓周運動加工,不能加工弧面零件,數控磨床不能加工的道理和銼刀不能銼修道理一樣,改為整體結構后,定位圓柱銷擋住了砂輪行走路線。
[0015]上述的鏜磨塊的加工方法,方法如下:
1)調質處理:在830±10°C下淬火,淬火時間系數為0.4?0.6分鐘/毫米,以產品厚度按5mm計算,即加熱時間約為2.5分鐘,然后在520± 10°C下回火30分鐘,使45#碳素鋼鏜磨塊硬度HRC28?32 ;
2)刃磨磨鏜磨塊長方體基座兩側平面見光,保持平行,此兩面作為裝卡基準;
3)數控銑床一次裝卡,用Φ5mm立銑刀一次加工型面,保證L1公差±0.02mm要求;
4)用砂紙打磨型面去除機械加工產生的毛刺,保證銑過之處平滑過渡。
【權利要求】
1.一種鏜磨塊,包括基座和定位圓柱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座和定位圓柱銷是整體結構的。
2.權利要求1所述的鏜磨塊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方法如下: 1)調質處理:使鏜磨塊硬度HRC28?32; 2)刃磨磨基座兩側平面見光,保持平行,此兩面作為裝卡基準;3)數控銑床一次裝卡,用Φ5mm立銑刀一次加工型面,保證L1公差±0.02mm要求; 4)用砂紙打磨型面去除機械加工產生的毛刺,保證銑過之處平滑過渡。
【文檔編號】B23P15/00GK103481065SQ201310426381
【公開日】2014年1月1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18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18日
【發明者】劉景新, 魏鳳瑞 申請人:沈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