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夾具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柔性氣動機構。
背景技術:
在現有機械制造領域的零部件加工、搬運過程中,通常需要夾具進行夾緊,之前一般采用手工裝夾,效率低。后來又生產了氣動夾具,可以對零件進行夾緊,效率較高,傳統氣動夾具大多采取一端固定,另一端活動工作方式,夾具使用時,需將工件準確無誤地放入夾具兩個工作部的中間位置,這樣就影響了夾具的使用效率,且夾具本體大多為固定在某處,使用的局限性較大。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柔性氣動機構。
為實現上述實用新型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柔性氣動機構,包括直線導動定位體2,直線導動定位體2上裝有第一滑動體4和第二滑動體7,所述第一滑動體4上裝有第一壓緊端6,所述第二滑動體7上裝有第二壓緊端8,第一壓緊端6與第二壓緊端8相對設置,第一滑動體4和第二滑動體7沿直線導動定位體2相對靠近,所述第一壓緊端6與第二壓緊端8夾緊工件;所述第一滑動體4通過氣動執行元件連接板5與氣動執行元件1固定連接,所述氣動執行元件1與第一滑動體4一體沿直線導動定位體2移動;所述氣動執行元件1內設有一活塞桿17,活塞桿17末端裝有活塞桿連接板16,所述第二滑動體7依次通過第一轉向連接板9、第二轉向連接板10,與活塞桿連接板16固定連接,所述活塞桿連接板16與第二滑動體7一體沿直線導動定位體2移動;活塞桿17伸縮時,活塞桿連接板16與氣動執行元件1同時受力相互靠近或相互背離,第一滑動體4與第二滑動體7沿直線導動定位體2相互靠近或相互背離;所述直線導動定位體2上還安裝有一直線導動定位體鎖3,直線導動定位體鎖3與第一滑動體4固定連接。
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二壓緊端8裝有第二滑動體7上表面的遠離第一滑動體4的一端;第一壓緊端6為桿件,一端固定在第一滑動體4上表面靠近第二滑動體7的一端,末端沿第二滑動體7上表面深入,與第二壓緊端8相對設置,第二滑動體7上表面作為待夾持工件的支撐部。
再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二轉向連接板10外側裝有感應器安裝板14,感應器安裝板14末端裝有感應器15,感應器15感應氣動執行元件(1)位置,反饋第一壓緊端6與第二壓緊端8對待夾持工件的夾持狀態的信息。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所述直線導動定位體鎖3為氣動鎖,通氣解鎖,斷氣鎖止。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實用新型利用直線導動定位體可以實現多工位使用,用于多種夾持要求的工件夾持,實現柔性使用。
2、本實用新型兩夾持工作部均能沿直線導動定位體滑動,工件放置時無需精確對位,夾緊過程雙向移動,縮短行程時間,工作效率高。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如圖1所示,一種柔性氣動機構,包括直線導動定位體2,直線導動定位體2上裝有第一滑動體4和第二滑動體7,第一滑動體4、第二滑動體7均為矩形板,矩形板底部與直線導動定位體2連接,所述第一滑動體4上裝有第一壓緊端6,所述第二滑動體7上裝有第二壓緊端8,第一壓緊端6與第二壓緊端8相對設置,第一滑動體4和第二滑動體7沿直線導動定位體2相對靠近,所述第一壓緊端6與第二壓緊端8夾緊工件。第一壓緊端6與第二壓緊端8可以根據場合使用不同摩擦系數的材料來滿足不同場合應用的不同要求。
所述第一滑動體4通過氣動執行元件連接板5與氣動執行元件1固定連接,氣動執行元件連接板5有兩塊,分別位于氣動執行元件缸體1的前后兩端,所述氣動執行元件1與第一滑動體4一體沿直線導動定位體2移動。
所述氣動執行元件1內設有一活塞桿17,活塞桿17末端裝有活塞桿連接板16,所述第二滑動體7依次通過第一轉向連接板9、第二轉向連接板10,與活塞桿連接板16固定連接,所述活塞桿連接板16與第二滑動體7一體沿直線導動定位體2移動。第二轉向連接板10外側裝有一感應器安裝板14,感應器安裝板14末端裝有感應器15,感應器15為位置感應器,可以感應氣動執行元件1與第二滑動體7的相對位置,反饋第一壓緊端6與第二壓緊端8對待夾持工件的夾持狀態的信息。
活塞桿17伸縮時,活塞桿連接板16與氣動執行元件1同時受力相互靠近或相互背離,第一滑動體4與第二滑動體7沿直線導動定位體2相互靠近或相互背離。
所述直線導動定位體2上還安裝有一直線導動定位體鎖3,直線導動定位體鎖3與第一滑動體4固定連接,直線導動定位體鎖3具體安裝在第一滑動體4底部,通過螺釘與第一滑動體4固定連接,同時也起到支撐第一滑動體4的作用。直線導動定位體鎖3為氣動鎖,通氣解鎖,斷氣鎖止。
直線導動定位體鎖3通氣解鎖,第一滑動體4以及連為一體的氣動執行元件1可以在直線導動定位體2上滑動;直線導動定位體鎖3斷氣鎖止,第一滑動體4以及連為一體的氣動執行元件1鎖止在直線導動定位體2上。
所述第一滑動體4上裝有第一壓緊端6,第一壓緊端6為桿件,一端固定在第一滑動體4上表面靠近第二滑動體7的一端,末端可沿第二滑動體7上表面深入;所述第二滑動體7上裝有第二壓緊端8,第二壓緊端8裝有第二滑動體7上表面的遠離第一滑動體4的一端,第一壓緊端6與第二壓緊端8相對設置。
第二滑動體7上表面位于第一壓緊端6和第二壓緊端8中間區域可以作為待夾持工件的支撐部。
使用時,首先將將直線導動定位體鎖3接通氣源,直線導動定位體鎖3解鎖,調整裝置整體在直線導動定位體2的位置。然后將氣動執行元件缸體1接通氣源,調整活塞桿17伸出的長度,以移動第一和第二滑動體,直至第一壓緊端6和第二壓緊端8達到預定張度。
放置待夾持工件于第一壓緊端6和第二壓緊端8之間,啟動氣動執行元件,活塞桿17收縮,因活塞桿連接板16與氣動執行元件1均未固定,沿直線導動定位體2方向游離狀態,活塞桿17收縮產生的拉力,拉動活塞桿連接板16與氣動執行元件1同時相互靠近,與氣動執行元件1連為一體的第一滑動體4和與活塞桿連接板16連為一體的第二滑動體7同樣相互靠近,直至當第一壓緊端6或第二壓緊端8其中一個首先接觸工件,移動受阻,則其連接的滑動體受阻停止移動,另一個滑動體由于未受力,在活塞桿17拉力下繼續移動,直至兩個壓緊端都壓緊在工件表面,完成夾緊動作。
此時,控制直線導動定位體鎖3斷開氣源,直線導動定位體鎖3鎖止,第一滑動體4以及氣動執行元件1與直線導動定位體2相對固定,此過程中,氣動執行元件1持續送氣,活塞桿17持續對活塞桿連接板16及第二滑動體7產生拉力,第二滑動體7也與直線導動定位體2相對固定,從而達到了夾具整體在直線導動定位體2上的固定。
當夾持狀態下,需要將被夾持工件小范圍移動,只需控制直線導動定位體鎖3通氣,直線導動定位體鎖3解鎖,夾具整體連同被夾持工件,即可沿直線導動定位體2方向移動,此過程中無需釋放被夾持工件,給生產中可能產生的搬運作業帶來了很大的方便。
當應用于不同的工件,夾持部位不同導致夾具位置變動時,控制直線導動定位體鎖3通氣,夾具相對于直線導動定位體2可移動,外力將夾具整體沿直線導動定位體2移動。
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