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工件校正、校形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軸校正裝置,更具體是涉及一種細長軸校正裝置。
背景技術:
在機械行業中,長度和直徑之比大于25的軸稱為細長軸,細長軸的剛性較差,受到頻繁的振動或摩擦后容易發生彎曲變形。
現有的細長軸的校正一般采用捻打直軸法,將細長軸的凹面朝上,凸面的下方墊上較硬的木塊或退過火的銅墊,然后利用錘子敲打捻棒,使細長軸的凹面的材料受到捻棒的敲擊而延伸。由于在捻打過程中,細長軸上需要被捻打的凹面未完全約束而容易攢動,造成細長軸每次被捻打的位置不同,從而不能有效的釋放凹面處的內應力,使得校正精度較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是現有技術中的軸校正裝置校正精度低的技術問題。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軸校正裝置,該裝置包括卡緊機構和固定機構;所述固定機構橫向貫穿開設有用于穿設被校正軸的第一通孔;所述固定機構的頂部開設有通向所述第一通孔的第二通孔;所述固定機構的底部開設有通向所述第一通孔的第三通孔;所述卡緊機構的頂端插設于所述第三通孔、并抵設于被校正軸。
其中,所述卡緊機構包括調節螺栓和設于所述調節螺栓上方的壓緊件,所述調節螺栓與所述第三通孔螺紋連接。
其中,還包括滾珠,所述滾珠設于所述壓緊件與所述調節螺栓之間。
其中,所述壓緊件的頂面設有向外凸起的壓緊部,在被校正軸的長度方向上,所述壓緊部的寬度小于所述壓緊件的寬度。
其中,所述壓緊部的頂面為向內凹陷的曲面。
其中,至所述第一通孔的下方設有向外延伸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用于在所述壓緊件上升至設定距離時與所述壓緊件抵觸配合。
其中,還包括兩個V形支撐架,兩個所述V形支撐架分別支撐設置在被校正軸的兩端。
其中,所述第一通孔的軸線與所述第二通孔的軸線垂直。
其中,所述第一通孔的軸線與所述第三通孔的軸線垂直。
其中,所述第二通孔與所述第三通孔同軸。
本實用新型通過卡緊機構相對第三通孔向上進給來抵緊被校正軸,卡緊機構對被校正軸形成的外部應力與凹面處的結晶組織積聚所形成的內應力相反,再配合敲擊形成的振動來實現校正,另外也避免了被校正軸上被校正的部位攢動,從而提高了校正精度,且結構簡單,操作便捷。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一種軸校正裝置的正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一種軸校正裝置的固定機構的剖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一種軸校正裝置的壓緊件的側視圖。
附圖標記:
1、V形支撐架;2、被校正軸;3、沖針;4、手錘;
5、固定機構;5-1、第一通孔;5-2、第二通孔;5-3、第三通孔;
6、壓緊件;6-1、壓緊部;7、滾珠;8、調節螺栓。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實用新型中的附圖,對實用新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說明,術語“上”、“下”、“頂”、“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結合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軸校正裝置,該裝置包括卡緊機構和固定機構5;固定機構5橫向貫穿開設有用于穿設被校正軸2的第一通孔5-1;固定機構5的頂部開設有通向第一通孔5-1的第二通孔5-2;固定機構5的底部開設有通向第一通孔5-1的第三通孔5-3;卡緊機構的頂端插設于第三通孔5-3、并抵設于被校正軸2。
本實施例的軸校正裝置使用時:
第一步、沿被校正軸2的軸向選取多個測量點;
第二步、將被校正軸2水平放置,安裝好百分表,使百分表的測量頭與測量點接觸,緩慢而均勻地轉動被校正軸2一周,并觀察百分表指針的波動,取最大讀數與最小讀數的差值,作為該測量點處的圓跳動值;
第三步、選取圓跳動值最大的測量點作為被校正點,將被校正軸2插設在第一通孔5-1中,并使被校正點位于固定機構5的頂部第二通孔5-2處;
第四步、轉動被校正軸2使被校正點處的凹面朝上凸面朝下,向上移動卡緊機構,使卡緊機構抵緊凸面,確保被校正軸2不會攢動;
第五步、將沖針3的一端插入第二通孔5-2中并放在被校正點處的凹面上、另一端用手錘4進行敲打,敲打時,卡緊機構對被校正軸2形成的外部應力與凹面處的結晶組織積聚所形成的內應力相反,再配合敲擊形成的振動可將凹面處的內應力釋放,使凹面處的晶粒組織重新分布,其中敲打的次數可根據圓跳動值的大小確定,應當明確的是敲打時不要用重力打而是使凹面處產生振動即可;
第六步、敲打完成以后,取下固定機構5和卡緊機構,重新測量被校正軸2各測量點的圓跳動值,重復第三步至第五步,直到圓跳動值滿足要求為止。
另外,還包括兩個V形支撐架1,兩個V形支撐架分別支撐設置在被校正軸的兩端。將被校正軸2放置在V形支撐架1上可便于安裝百分表進行圓跳動值的測量。
其中,卡緊機構包括調節螺栓8和設于調節螺栓8上方的壓緊件6,調節螺栓8與第三通孔5-3螺紋連接。通過旋轉調節螺栓8使調節螺栓8相對于第三通孔5-3向上進給,從而帶動壓緊件6向上移動直至抵緊被校正軸2。這樣設置的好處在于,一方面,通過調節螺栓8與第三通孔5-3螺紋連接,能夠保持壓緊件6對被校正軸2的抵緊狀態,避免壓緊件6上下滑動;另一方面,可根據被校正點的直徑選擇相應尺寸的壓緊件6,而不需更換整個卡緊機構,大大節省的材料、節約了制造成本。需要說明的是,對于如何通過卡緊機構抵緊被校正軸,本領域技術人員很容易想到通過多種常規手段來實現,比如卡緊機構也可由液壓裝置本體和伸縮于液壓裝置本體的液壓桿組成,液壓裝置本體固定在固定機構5上,液壓桿插入到第三通孔5-3內,液壓桿在液壓力的推動下向上移動直至抵緊被校正軸;卡緊機構還可以由電磁鐵、桿套和插設于桿套中的磁性桿組成,電磁鐵固定安裝在固定機構5的底部,桿套固定安裝在電磁鐵的上方,磁性桿插入第三通孔5-3內,對電磁鐵通電,通過改變電流來改變電磁鐵的極性和電磁強度,使電磁鐵對磁性桿產生相反的排斥力,將磁性桿推出桿套并抵緊被校正軸2;或者卡緊機構是一端設有與第三通孔5-3的螺紋相適應的螺紋的直桿,直接旋轉直桿即可抵緊被校正軸2。
其中,還包括滾珠7,滾珠7設于壓緊件6與調節螺栓8之間,壓緊件6和調節螺栓8上均設有用于盛放滾珠7的凹槽。當擰緊調節螺栓8時,滾珠7跟隨調節螺栓8一起旋轉上升,并將調節螺栓8對其施加的向上的作用力傳遞至壓緊件6,從而使壓緊件6向上移動并抵緊被校正軸2。由于壓緊件6和調節螺栓8與滾珠7的接觸面積相對較小,可大大減小滑動摩擦,避免壓緊件6與調節螺栓8的接觸面過渡磨損。
進一步地,再結合圖3所示,壓緊件6的頂面設有向外凸起的壓緊部6-1,在被校正軸的長度方向上,壓緊部6-1的寬度小于壓緊件6的寬度。由于調節螺栓8對壓緊件6施加的作用力是一定的,而壓緊部6-1的頂面的面積較小,從而壓緊部6-1與被校正軸2接觸的面積也較小,施加到被校正軸2單位面積的力就相對較大,使壓緊件6能夠進一步抵緊被校正軸2,避免被校正軸2攢動。另外,也可保證壓緊部6-1直接抵觸在被校正處的凸面上。
優選地,壓緊部6-1的頂面為向內凹陷的曲面,即該曲面的曲率半徑等于被校正點處被校正軸2的半徑,從而可使壓緊部6-1的頂面與被校正軸2完全接觸,避免了被校正軸2徑向移動。
其中,至第一通孔5-1的下方設有向外延伸的限位部,限位部用于在壓緊件6上升至設定距離時與壓緊件6抵觸配合。樣設置的好處在于,約束壓緊件6相對固定機構5的位移,避免調節螺栓8旋轉上升的過多而導致壓緊件6過渡擠壓被校正軸2導致其變形。
優選地,第一通孔5-1的軸線與第二通孔5-2的軸線垂直,不僅便于在固定機構5上設置第一通孔5-1和第二通孔5-2,還便于沖針3插到凹面處。
優選地,第一通孔5-1的軸線與第三通孔5-3的軸線垂直,可保證通過卡緊件施加的向上的作用力垂直于被校正軸2的軸線,使所做的功最大,從而可大大省力。
優選地,第二通孔5-2與第三通孔5-3同軸,從而可直接在固定機構5上設置一個縱向貫穿且與第一通孔5-1連通的通孔,即為第二通孔5-2與第三通孔5-3。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