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機械加工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用于大型復雜曲面類葉片銑削的柔性夾具及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在航天工業中,對薄壁件的切削任務是至關重要的,而薄壁件的變厚度減薄加工一直是加工制造難題。航天結構中的復雜曲面薄壁葉片的懸伸量大、剛性差,且主要以五軸銑削為主要加工方式。難加工結構和復雜加工工藝使得薄壁結構在加工中易于產生變形、回彈等現象,存在讓刀、振動等問題,導致工件變形,影響工件尺寸精度、切削表面質量和加工效率。
針對復雜曲面薄壁件加工過程中的加工振動問題,國內外很多學者進行了相關的研究。
在優選切削參數方面,Kersting提出利用仿真,預測五軸銑削過程中的可再生切削顫振;Biemann提出了一套可以計算五軸銑削加工振動的仿真方法以及加工表面建模方法;Zhou提出了一種五軸銑削中優選切削參數抑制切削振動的方法;Arnaud給出了保證精度和表面質量的最優切削參數;Campa提出了一種估計工件切削穩定域的方法以避免顫振。這些研究工作主要是通過一定程度上調整切削參數,從而控制薄壁撓性元件的振動。通過改變切削參數雖然加工振動能夠得到有效的控制,但是并不能從根源上抑制振動,因此在銑削薄壁撓性工件中起到的減振效果并不理想。并且,針對成型面比較復雜的葉輪葉片的加工,所涉及的切削參數的調整過于復雜,無法完全掌控。
在夾具的優化布局方面,Selvakumar等人提出了利用實驗設計算法,構建最佳的夾具布局,減少加工工件的最大彈性變形,從而抑制加工振動。但是,現有夾具與工件全部是剛性接觸,在五軸銑削過程中,會導致工件變形和夾具變形,誘發振動。并且,在夾具優化研究中并未考慮夾子和定位器的數量和位置,以及夾具元素的布局等問題。
現有的薄壁件銑削夾具存在明顯的不足和局限性,有些專為薄壁工件設計的夾具中沒有考慮對葉片根部榫頭的夾持與定位,因此往往由于榫頭的影響而直接影響帶榫頭的整體葉片的裝夾與定位。如申請號201610042625.3的發明專利公開的一種葉片加工輔助夾具包括基座和設置于基座端面的兩個用于葉片夾持的夾持塊,兩夾持塊通過調節機構可聯動調節裝配于基座上,基座的兩夾持塊之間還設置有用于葉片徑向頂緊的頂緊機構。但是此發明的加工輔助夾具未考慮大型葉底部的榫頭,因此此發明無法裝夾帶榫頭的葉片。
現有的薄壁件銑削夾具存在明顯的不足和局限性,有些專為薄壁工件設計的夾具無法適用于復雜曲面薄壁工件,如申請號:201510916102.2、201010268925.6、201510285645.9和201510285670.7等發明專利。其中申請號201010268925.6和201510916102.2的發明專利分別于2010年和2015年公開了一種薄壁框體構件銑削夾具,利用真空吸附式工作臺代替現有的虎鉗夾具,克服了因壓板式裝夾使零件局部受力產生彈性變形的難題,在夾持的過程中能夠使薄壁框架類零件均勻受力,進而解決目前薄壁框體類零件加工時用的夾具導致零件局部受力,易使零件產生彈性變形、零件質量很難達到設計要求的問題。盡管上述發明的夾持效果很可觀,但是其應用范疇局限在了平面薄壁件之中,無法對復雜曲面的薄壁零件進行裝夾。申請號201510285645.9的發明專利提供了一種薄壁件銑削用柔性隨動夾具,包括底板,底板上固定有若干十字滑臺,每個十字滑臺上均安裝有垂直升降臺,每個垂直升降臺通過吸盤桿安裝有吸盤或者通過萬向球軸承安裝有主球。安裝有吸盤的軸為定位軸,安裝有主球的軸為隨動軸,隨動軸與定位軸之間可以相互轉換,只需要將萬向球軸承換為吸盤桿,將控制模式切換為定位模式即可。同時,各軸與底板之間可以自由拆裝,充分體現柔性功能,可以有效減少銑削過程中的工件變形,提高工件加工精度。盡管該發明的隨動效果很好,但是應用范疇局限在了平面薄壁件,無法適用于復雜曲面薄壁件。申請號201510285670.7的發明專利提供了一種薄壁件銑削用隨動支承夾具,包括支架、軸承桿和氣缸,軸承桿下端通過軸承定位環固定有軸承,其中氣缸一端鉸接于支架,另一端鉸接于軸承桿,支架和軸承桿之間通過第一連桿和第二連桿鉸接。當對薄壁工件進行立銑的時,裝置會隨著刀具的移動,在薄壁加工面的另一側施加支承力,對薄壁件進行輔助支承。起到一定的減少加工變形的作用。但是,此裝置主要適用于平面薄壁件,對于曲面的大型薄壁葉片效果不佳:1、裝置隨動支承曲面薄壁表面時,會由于表面的變厚度,導致裝置產生沿薄壁面法線方向的位移,又由于氣缸為開環,無反饋機制,施加支承力恒定,導致薄壁件受力過大,甚至向加工面側彎曲,易損壞刀具;同時也容易導致連桿彎曲,破壞裝置。2、本裝置與工件的接觸為剛性接觸,不能起到良好的抑制振動的作用。
現有的薄壁件銑削夾具存在明顯的不足和局限性,有些專為薄壁工件設計的夾具中沒有隨動支承或葉片夾持裝置,因此無法對薄壁件加工過程中產生的顫振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如申請號:201310104849.9和201410353976.7等兩個專利。其中,申請號201310104849.9的發明專利公開了一種空心渦輪葉片蠟模懸臂式夾具,夾具由前板和后板與中間板垂直固定安裝,中間板相對的一側敞開,整體呈凹形結構;葉片蠟模放置在夾具體內,葉片蠟模引晶段與前定位塊凹槽裝夾,葉片蠟模冒口補縮段與后定位塊上表面分布的四個定位支承銷裝夾,實現對葉片蠟模的定位;后板外側固連的圓柱梁裝卡在加工設備三爪卡盤上,使夾具體懸空,實現主軸旋轉帶動葉片蠟模和夾具體一起轉動,一次裝夾即完成葉片蠟模葉背型面和葉盆型面的連續螺旋銑削加工。雖然該發明解決了無輔助定位芯頭的小型空心渦輪葉片蠟模的定位問題;加工過程中避免了因兩次裝夾產生的定位誤差,且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連接刀痕,懸臂式設計增強了蠟型剛性,避免加工過程中發生斷裂。但是該發明忽略了薄壁件的剛性小的特性,未考慮隨動支承裝置,因此,銑削過程中的工件變形會影響切削厚度,最終影響加工精度。葉片的變形同樣會會產生切削顫振。申請號201410353976.7的發明專利公開的一種渦輪葉片型面修復夾具,具有一個制有矩形通孔的座體。在矩形通孔上端制有夾持高壓渦輪葉片的緊力開口槽,矩形通孔下端制有向下連通貫穿槽孔開口縫,裝配的緊固調節旋鈕手柄的緊固螺桿,縱向通過座體一端夾持臂的端面絲母螺孔和矩形通孔,連接座體的另一端夾持臂。上述發明突出的特點是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夾持穩定,僅需較小的力即可穩定可靠地固定高壓渦輪葉片榫頭。但是該發明只考慮了渦輪葉片榫頭的夾持,未考慮葉片的顫振,未設置相應的葉片隨動夾具。
現有的薄壁件銑削夾具存在明顯的不足和局限性,有些專為薄壁工件設計的夾具中雖然有隨動支承裝置,但是仍無法對薄壁件加工過程中產生的顫振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如申請號201610346138.6的發明專利公開了一種采用固定支承為輔,可移動的浮動支承為主的支承方式,固定支承位于工件的四周,可移動的浮動支承由智能夾具系統獲取走刀路徑和工件加工前的初始位置。初始裝夾時,由固定和浮動的兩種支承共同作用,使工件受力均勻,防止產生不必要的初始殘余應力,從而減少夾緊誤差,提高加工精度。但是,該發明中的固定夾具為剛性結構,在浮動支承的機械運動過程中以及切削過程中會產生強烈的顫振,而夾具的隔振裝置吸振不完全,導致工件在加工過程中作被迫振動,且為隨機振動。導軌、絲杠運動因為其自身的往復運動間隙,將降低加工精度。而且,此發明中的夾具所需要的智能夾具系統相對復雜,傳感器應用較多,成本較高;并且傳感器檢測部位是裸露的,傳感器表面易受環境的影響,從而難以保證其可靠精度。
綜上所述,現有技術中對于復雜曲面薄壁件加工過程中的加工振動問題,尚缺乏有效的解決方案。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用于大型復雜曲面類葉片銑削的柔性夾具,設置了柔性夾持部,可以減小大型葉片等薄壁結構的加工變形,降低加工中的顫振,進而解決大型薄壁葉片銑削過程中因剛性弱而造成的加工變形大和加工表面質量難以保證等難題以及曲面類零件難裝夾的問題。
進一步的,本發明采用下述技術方案:
一種用于大型復雜曲面類葉片銑削的柔性夾具,包括設置于工作臺的下部夾持部,下部夾持部上方配合設置柔性夾持部,所述柔性夾持部兩端均與水平移動機構連接,水平移動機構端部與上下移動機構連接;
所述柔性夾持部包括與葉片側壁柔性貼合的彈性夾持體,彈性夾持體柔性夾持住葉片上部側壁,下部夾持部夾持住葉片底部;加工過程中水平移動機構和上下移動機構帶動彈性夾持體調整夾持葉片的位置,以預留出待加工區域。
本發明的夾具,設置了柔性夾持部和下部夾持部相配合,在保證能可靠穩固的夾持的前提下,柔性夾持部可以給葉片以柔性夾持力,可以減小大型葉片等薄壁結構的加工變形,降低加工中的顫振,減少加工誤差,提高加工精度;本發明的柔性夾持部可以在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內移動,將葉片的待加工區域留出,不會干涉葉片的加工過程。
進一步的,所述彈性夾持體為支承氣囊,支承氣囊中部留有供葉片穿過的空腔,支承氣囊充滿狀態下與葉片側壁緊密貼合。支承氣囊中填設氣體作為填充介質,使得支承氣囊可以和曲面的葉片完全貼合,且支承氣囊的柔性可抑制加工過程中產生的震顫。
更進一步的,所述支承氣囊為橢圓形結構。將支承氣囊設置成橢圓形結構,與曲面葉片的側面更為貼合。
進一步的,所述支承氣囊側部帶有氣嘴,氣嘴與充氣機構連通。氣嘴可以采用美式氣嘴,美式氣嘴通過美式充氣頭和充氣機構連通,利用氣壓逆向封閉原理,主要靠支承囊內壓頂力鎖死,耐高壓、漏氣線性較陡,即氣壓不夠時漏氣更快,并且氣嘴充氣流量大,配備美式充氣頭,充氣的效率非常高。
進一步的,所述上下移動機構包括固設于工作上的絲杠,所述絲杠上配合設置上絲杠螺母和下絲杠螺母,所述下絲杠螺母上部支撐水平移動機構,上絲杠螺母與下絲杠螺母配合將水平移動機構夾緊。下絲杠螺母對水平移動機構起支撐作用,上絲杠螺母和下絲杠螺母相互配合將水平移動機構夾緊,可以帶動水平移動機構可靠的實現上下移動。
進一步的,所述水平移動機構包括套設于絲杠的套管結構,所述套管結構側壁連接帶長圓孔槽的豎板;所述套管結構頂部與上絲杠螺母配合,套管結構底部與下絲杠螺母配合。
進一步的,所述彈性夾持體兩端均設有連接桿,連接桿固定連接于豎板的長圓孔槽處。彈性夾持體通過連接桿連接于水平移動機構豎板的長圓孔槽處,使彈性夾持體固定于長圓孔槽的任意位置即可調整彈性夾持體的水平位置。
更進一步的,所述上絲杠螺母頂部帶有第一凹槽,所述下絲杠螺母底部帶有第二凹槽,套管結構夾設于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之間。設置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可以將水平移動機構的套管結構卡合夾套安裝,可以穩固、可靠固定住套管結構,同時套管結構還可以在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間隙中自由轉動,從而可以調整連接桿的位置,進而可以使連接桿和豎板保持垂直連接,配合連接緊固。
進一步的,所述下部夾持部包括虎臺鉗,所述虎臺鉗包括活動鉗口體和固定鉗口體,所述活動鉗口體和固定鉗口體頂部均固定有夾塊。
更進一步的,所述夾塊之間的距離小于固定鉗口體和活動鉗口體之間的距離。
將下部夾持部的虎臺鉗鉗口體頂部固定夾塊,增大了下部夾持部與葉片的夾持面積,同時兩夾塊之間夾持住葉片,增大了對葉片的夾持高度,活動鉗口體和固定鉗口體之間可以為葉片底部的榫頭留出空間,避免了榫頭對大型葉片裝夾的干擾。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用于大型復雜曲面類葉片銑削加工裝置,包括如上所述的柔性夾具。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用于大型復雜曲面類葉片銑削的柔性夾具在裝夾復雜曲面薄壁工件中的應用。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用于大型復雜曲面類葉片銑削的柔性夾具的裝夾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將葉片底部固定夾持于下部夾持部,彈性夾持體柔性夾持住葉片上部側壁;在銑削加工至臨近彈性夾持體時,解除彈性夾持體對葉片的夾持力,上下移動機構帶動柔性夾持部移動,預留出葉片的待加工區域供下一步銑削加工。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明的柔性夾具結構簡單,結構的穩固可靠性更強,生產方便,使用便利,支承效果好;
本發明的柔性夾具解決了大型葉片由于榫頭的存在而不易裝夾的難題,并且裝夾葉片時更加穩定、牢固;
本發明采用氣體作為支承氣囊的填充介質,支承氣囊可以與曲面的葉片完全貼合,減少加工變形,并依靠自身的柔性,抑制加工顫振,直接降低加工噪音,減少了加工誤差,提高了加工精度;
無論是機械加工前的安裝調試,還是加工完成拆卸支承囊,都非常的簡單易操作;本發明已系列化,在機械加工的匹配應用中對工人的操作無特殊要求,可快速的被廣大工人所掌握。
本發明可用于航天,化工,水利,電力等行業的復雜曲面類薄壁件的加工,尤其對于飛機、船舶、精密機械裝備等的輕量化加工、噪聲、穩定性和可靠性要求高等的行業領域,有十分廣闊的推廣應用前景。
附圖說明
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說明書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申請的進一步理解,本申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申請,并不構成對本申請的不當限定。
圖1為本發明柔性夾具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上絲杠螺母的剖面示意圖;
圖3為下部夾持部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工作臺;2、下部夾持部;3、絲杠;4、下絲杠螺母;5、套管結構;6、上絲杠螺母;7、連接桿;8、支承氣囊;9、螺母;10、氣嘴;11、豎板;12、活動鉗口體;13、固定鉗口體;14、夾塊。
具體實施方式
應該指出,以下詳細說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對本申請提供進一步的說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術和科學術語具有與本申請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相同含義。
需要注意的是,這里所使用的術語僅是為了描述具體實施方式,而非意圖限制根據本申請的示例性實施方式。如在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確指出,否則單數形式也意圖包括復數形式,此外,還應當理解的是,當在本說明書中使用術語“包含”和/或“包括”時,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驟、操作、器件、組件和/或它們的組合。
正如背景技術所介紹的,現有技術中存在復雜曲面薄壁件加工過程中的加工振動的問題,為了解決如上的技術問題,本申請提出了一種用于大型復雜曲面類葉片銑削的柔性夾具。
本申請的一種典型的實施方式中,如圖1所示,提供了一種用于復雜曲面類大型葉片銑削的柔性夾具,包括銑床工作臺1,工作臺1上固定有下部夾持部2,下部夾持部2上方配合設置柔性夾持部,柔性夾持部兩端均與水平移動機構連接,水平移動機構端部與上下移動機構連接;柔性夾持部包括與葉片側壁柔性貼合的彈性夾持體,彈性夾持體柔性夾持住葉片上部側壁,下部夾持部2夾持住葉片底部;加工過程中水平移動機構和上下移動機構帶動彈性夾持體調整夾持葉片的位置,以預留出待加工區域。
下部夾持部2的左右兩側各固定有一根絲杠3,與工作臺1螺紋連接,兩根絲杠3上分別連接有三個零件,其中最下面通過螺紋連接有一個下絲杠螺母4,下絲杠螺母4上方有一個套管結構5套在絲杠3上,套管結構5上方同樣有一個上絲杠螺母6,與絲杠3最下面的下絲杠螺母4對稱連接在絲杠3上,絲杠3、下絲杠螺母4、上絲杠螺母6共同形成上下移動機構;
套管結構5兩端分別嵌入上絲杠螺母6和下絲杠螺母4的特制凹槽內,套管結構5的豎板11中央連接有支承氣囊8,支承氣囊8圓周外側上有一個氣嘴10,左右兩側通過硬質PVB材料連接有兩根連接桿7,連接桿7為空心桿,最外端均攻有螺紋,連接在套管結構5一側豎板11的長圓孔槽中,并由螺母9固定,氣嘴10由充氣頭連接充、放氣。套管結構5、豎板11共同組成水平移動機構,支承氣囊8即為彈性夾持體,支承氣囊8中部留有供葉片穿過的空腔,支承氣囊8充滿狀態下與葉片側壁緊密貼合。在加工過程中由于氣體支承氣囊的作用,可以減小了大型葉片等薄壁結構的加工變形,降低了加工中的顫振;進而解決了大型薄壁葉片銑削過程中因剛性弱而造成的加工變形大和加工表面質量難以保證等難題以及曲面零件難以裝夾的問題。
如圖3所示,下部夾持部2是基于傳統的虎臺鉗進行改造,包括虎臺鉗,虎臺鉗包括活動鉗口體12和固定鉗口體13,活動鉗口體12和固定鉗口體13頂部均固定有夾塊14;活動鉗口體12和固定鉗口體13上均鉆螺紋孔,將夾塊14通過螺釘與螺紋孔的連接固定在活動鉗口體12和固定鉗口體13上,夾塊14之間的距離小于固定鉗口體13和活動鉗口體12之間的距離。本發明的下部夾持部2增大了虎臺鉗的可夾持高度,適用于底部帶有榫頭的葉片,裝夾適用范圍更廣;兩夾塊14之間夾持葉片,活動鉗口體12和固定鉗口體13之間容納葉片的榫頭,為大型葉片底部的榫頭留出空間,避免了榫頭對大型葉片裝夾的干擾。
絲杠3通過螺紋連接在工作臺1上,位于下部夾持部2的左右兩側且距離下部夾持部2較遠的距離,保證在走刀過程中,絲杠3不會干涉刀架的運動,又因為絲杠3類似于懸臂梁結構,應選用剛性較大的碳鋼或者合金鋼為材料,且絲杠3的高度應大于大型葉片的高度,保證本發明適用于葉片的全部銑削加工過程,絲杠3上的下絲杠螺母4和上絲杠螺母6可以旋轉升降,從而利于調整套管結構5的高度。
下絲杠螺母4和上絲杠螺母6通過螺紋與絲杠3連接,每根絲杠3上有兩個下絲杠螺母4和上絲杠螺母6,上下對稱分布,中間夾有套管結構5,下絲杠螺母4主要負責升降套管結構5,上絲杠螺母6主要負責配合下絲杠螺母4壓緊套管結構5,因此,下絲杠螺母4和上絲杠螺母6必須成對配合使用,其中下絲杠螺母4和上絲杠螺母6結構相同,如圖2所示,下絲杠螺母4和上絲杠螺母6一端分別帶有第二凹槽和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和第一凹槽為特制圓槽,方便放置套管結構5。
套管結構5采用鋼管制成,套管結構5與一塊帶孔槽的豎板11焊接連接,豎板11采用鋼板制成,其中鋼管的一側焊接有平行于管套軸線的豎板11,豎板11中間開有孔槽,利于快速且無間隙的調整、固定連接桿7,套管結構5可以自由旋轉從而保證連接桿7與豎板11垂直,保證螺母9與豎板11完全接觸。
連接桿7為空心桿,一般用鋼管,減小其自身質量的同時,不會降低它的剛度,連接桿7一端通過硬質PVB材料連接在支承氣囊8兩側,另一端攻有螺紋。
支承氣囊8為橢圓形支撐囊,內部為等厚度環形空腔,支承氣囊8中支承介質為空氣,支承氣囊8可以與大型葉片的曲面待加工面完全貼合,加強大型葉片剛度的同時,還可以利用自身的柔性減弱或者抑制葉片的顫振,支承氣囊8橢圓形長軸兩端外側通過硬質PVB材料與連接桿7連接,增大了支承氣囊8的剛度。
支承氣囊8的材料可以是丁基橡膠,材料具有氣密性好,不易漏氣,不易氧化,經久耐用的優點,支承氣囊8的外側有一個氣嘴10,方便支承囊的充氣與放氣,并且支承氣囊8可以加工成各種型號,自成一個系列,適配于各個尺寸的葉片結構。
氣嘴10采用美式氣嘴,美式氣嘴與美式充氣頭配合;利用氣壓逆向封閉原理,主要靠支承囊內壓頂力鎖死,耐高壓、漏氣線性較陡,即氣壓不夠時漏氣更快,并且氣嘴10充氣流量大,配備美式充氣頭,充氣的效率非常高。
本申請的另一種典型的實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種用于大型復雜曲面類葉片銑削加工裝置,包括如上所述的柔性夾具。
本申請的另一種典型的實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種用于大型復雜曲面類葉片銑削的柔性夾具在裝夾復雜曲面薄壁工件中的應用。
本申請的另一種典型的實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種用于大型復雜曲面類葉片銑削的柔性夾具的裝夾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將葉片底部固定夾持于下部夾持部,彈性夾持體柔性夾持住葉片上部側壁;在銑削加工至臨近彈性夾持體時,解除彈性夾持體對葉片的夾持力,上下移動機構帶動柔性夾持部移動,預留出葉片的待加工區域供下一步銑削加工。
為了使得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更加清楚地了解本申請的技術方案,以下將結合具體的操作過程詳細說明本申請的技術方案。
利用本發明的柔性夾具在加工過程中的裝夾的步驟過程為:
將大型葉片的底部(榫頭上方的凸臺)固定在下部夾持部2上。
分別旋轉絲杠3上的上絲杠螺母6升至高于大型葉片的高度處。
分別旋轉絲杠3上的下絲杠螺母4,連同套管結構5一齊升至大型葉片的頂端處。
將處于未充氣狀態的支承氣囊8套在大型葉片頂端偏下的位置,支承氣囊8的上方預留出待加工區域,調節下絲杠螺母4即調節套管結構5的高度,連接桿7的兩端分別插入套管結構5的孔槽內,調節套管結構5的轉角以及連接桿7在孔槽的位置,使連接桿7垂直于套管結構5的孔槽壁,然后在孔槽的兩側用兩個螺母9將連接桿7固定。
然后將絲杠3上的上絲杠螺母6向下旋轉至與套管結構5接觸并與下絲杠螺母4配合夾緊套管結構5。
通過美式充氣頭與氣嘴10的連接,利用氣泵以及氣壓控制閥等設備為支承氣囊8充氣,使支承氣囊8內氣壓達到15kPa,處正常工作狀態。
隨著加工的正常進行,當待加工區域快到支承氣囊8附近時,需暫停機床加工,將支承氣囊8內的氣體抽出,然后松開固定連接桿7的螺母9,之后將絲杠3的下絲杠螺母4向下旋轉,套管結構5連同連接桿7與支承氣囊8一齊下移,繼續預留出待加工區域。
重復以上步驟,直至加工完成。
以上所述僅為本申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申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申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申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