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管件清理設備,具體是指直縫鋼管內毛刺用刀具。
背景技術:
鋼管焊接時,為保證良好的焊接效果,一般將焊頭與待焊鋼管置于半封閉的箱體內,方便通入保護氣體的同時,也避免焊接時火星四處飛濺。但是在鋼管局部焊接完畢后,焊縫直接暴露在空氣中,由于空氣溫度與焊縫自身溫度的差異,會使得焊縫由高溫直接向低溫轉變,期間鋼管焊縫因為溫度的驟變,會降低自身的強度,使得鋼管的使用穩定性降低,嚴重時會直接造成鋼管焊縫脫焊;并且在焊接時焊縫附近鋼管內外均會產生一定量的毛刺,使得鋼管在使用時管內流體的流速下降,且焊縫處的凸起還容易被腐蝕,進而導致焊縫處整體強度下降,降低了鋼管的使用壽命;傳統的內毛刺清除設備主要注重焊縫及焊縫周邊處的焊料殘渣以及凸起的清除,而對于焊接時散落到鋼管內壁其他部分的焊料殘渣以及凸起則清理不徹底。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直縫鋼管內毛刺用刀具,能夠對鋼管內壁上的毛刺進行徹底清理,以提高鋼管的使用壽命。
本發明的目的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
直縫鋼管內毛刺用刀具,包括筒體、中心軸、固定板以及底座,固定板將與所述筒體的上端密閉,所述底座與筒體的下端固定連接,在所述底座上表面中部固定有螺桿,中心軸活動貫穿固定板中部后向下延伸,且沿中心軸的軸線方向在其中部開有螺紋通孔,與螺紋通孔相配合的螺桿貫穿螺紋通孔后向筒體上端延伸,在所述中心軸上設置有多個弧形的切割片,多個所述切割片與中心軸鉸接且均勻分布在中心軸的外圓周壁上,且沿中心軸的徑向在其外壁上開有多個與螺紋通孔連通的扇形孔,且扇形孔位于相鄰的兩個切割片之間,在螺桿外壁上設有多個與扇形孔相對應的連桿,連桿貫穿扇形孔后向外延伸,且在連桿的延伸段上固定有擋塊,沿所述筒體的軸向在其外圓周壁上開有多個調節孔,切割片貫穿調節孔后向外延伸,在所述筒體內圓周壁上還設置有限位塊,使用時,限位塊的一側為弧形凹面且弧形凹面與切割片的弧外側線接觸。
本發明工作時,螺桿貫穿螺紋通孔,根據鋼管內徑的具體尺寸,通過轉動螺桿,使得螺桿與中心軸之間發生相對運動,而連桿在扇形孔內移動的同時帶動擋塊隨之移動,實現擋塊與切割片之間的間距增加或是減小,迫使多個切割片的位置發生改變,即切割片通過調節孔向外延伸的部分增加或是減少,使得多個切割片的刃尖運動時所構成過的環形區域尺寸與鋼管的內徑相匹配,然后由外部的驅動設備帶動中心軸旋轉,位于中心軸上的切割片轉動,開始對鋼管內壁上的垢物進行清除,并且在筒體轉動數圈后,鋼管內壁上的垢物的突出高度降低,此時再度轉動螺桿,使得切割片向外延伸的部分增加,以擴大切割片的清理半徑,實現對鋼管內壁的二次清理,繼而將垢物清理徹底,且不會對鋼管內壁造成損傷,以提高鋼管的輸送效率。進一步地,多個切割片均勻分布在中心軸的外圓周壁上,使得切割片能夠根據鋼管管徑的大小通過刀片角度調節機構改變其清除半徑,隨時增大或是縮小切割片的清除范圍,增加了本發明的使用范圍;而當切割片的角度調節最大程度時,即切割片的弧外側線與調節孔側壁接觸時,限位塊的弧形凹面也與切割片弧外側壁接觸,以加強切割片在使用過程中的支撐穩定性,避免切割片所受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對其本身產生較大的沖擊,降低切割片發生應力折斷的幾率。
所述擋塊呈扇形,且擋塊的內圓弧面與中心軸的外圓周壁接觸。作為優選,扇形的擋塊內側壁與中心軸的外圓周壁接觸,而其端面則與切割片的內圓弧面接觸,當螺桿停止轉動后,擋塊的端面與切割片直接的接觸由點接觸變換為面接觸,即在切割片受力后,擋塊能夠為其提供穩定的支撐,以提高毛刺的清理效率。
沿所述中心軸的軸線方向,所述連桿的外徑值為扇形孔的厚度值的三分之一。多個呈水平狀態的扇形孔沿中心軸的徑向均勻分布,而在中心軸的軸線方向,連桿的外徑為扇形孔的厚度值的三分之一,確保連桿具備足夠的活動空間,以實現擋塊與切割片之間間距大小的調節。
在所述底座上開有與筒體內部連通的出料孔。在固定板底部累積的焊料殘渣直接由出料孔排出,提高了清理效果。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的優點和有益效果:
1、本發明直縫鋼管內毛刺用刀具,由外部的驅動設備帶動中心軸旋轉,位于中心軸上的切割片轉動,開始對鋼管內壁上的垢物進行清除,并且在筒體轉動數圈后,鋼管內壁上的垢物的突出高度降低,此時再度轉動螺桿,使得切割片向外延伸的部分增加,以擴大切割片的清理半徑,實現對鋼管內壁的二次清理,繼而將垢物清理徹底,且不會對鋼管內壁造成損傷,以提高鋼管的輸送效率;
2、本發明直縫鋼管內毛刺用刀具,當切割片的角度調節最大程度時,即切割片的弧外側線與調節孔側壁接觸時,限位塊的弧形凹面也與切割片弧外側壁接觸,以加強切割片在使用過程中的支撐穩定性,避免切割片所受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對其本身產生較大的沖擊,降低切割片發生應力折斷的幾率。
附圖說明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明實施例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并不構成對本發明實施例的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本發明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截面圖;
附圖中標記及相應的零部件名稱:
1-中心軸、2-切割片、3-固定板、4-調節孔、5-筒體、6-底座、7-螺桿、8-限位塊、9-連桿、10-扇形孔、11-擋塊。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結合實施例和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本發明的示意性實施方式及其說明僅用于解釋本發明,并不作為對本發明的限定。
實施例1
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施例包括筒體5、中心軸1、固定板3以及底座6,固定板3將與所述筒體5的上端密閉,所述底座6與筒體5的下端固定連接,在所述底座6上表面中部固定有螺桿7,中心軸1活動貫穿固定板3中部后向下延伸,且沿中心軸1的軸線方向在其中部開有螺紋通孔,與螺紋通孔相配合的螺桿7貫穿螺紋通孔后向筒體5上端延伸,在所述中心軸1上設置有多個弧形的切割片2,多個所述切割片2與中心軸1鉸接且均勻分布在中心軸1的外圓周壁上,且沿中心軸1的徑向在其外壁上開有多個與螺紋通孔連通的扇形孔10,且扇形孔10位于相鄰的兩個切割片2之間,在螺桿7外壁上設有多個與扇形孔10相對應的連桿9,連桿9貫穿扇形孔10后向外延伸,且在連桿9的延伸段上固定有擋塊11,沿所述筒體5的軸向在其外圓周壁上開有多個調節孔4,切割片2貫穿調節孔4后向外延伸,在所述筒體5內圓周壁上還設置有限位塊8,使用時,限位塊8的一側為弧形凹面且弧形凹面與切割片2的弧外側線接觸。
工作時,螺桿7貫穿螺紋通孔,根據鋼管內徑的具體尺寸,通過轉動螺桿7,使得螺桿7與中心軸1之間發生相對運動,而連桿9在扇形孔內移動的同時帶動擋塊11隨之移動,實現擋塊11與切割片2之間的間距增加或是減小,迫使多個切割片2的位置發生改變,即切割片2通過調節孔4向外延伸的部分增加或是減少,使得多個切割片2的刃尖運動時所構成過的環形區域尺寸與鋼管的內徑相匹配,然后由外部的驅動設備帶動中心軸1旋轉,位于中心軸1上的切割片2轉動,開始對鋼管內壁上的垢物進行清除,并且在筒體5轉動數圈后,鋼管內壁上的垢物的突出高度降低,此時再度轉動螺桿7,使得切割片2向外延伸的部分增加,以擴大切割片2的清理半徑,實現對鋼管內壁的二次清理,繼而將垢物清理徹底,且不會對鋼管內壁造成損傷,以提高鋼管的輸送效率。進一步地,多個切割片2均勻分布在中心軸1的外圓周壁上,使得切割片2能夠根據鋼管管徑的大小通過刀片角度調節機構改變其清除半徑,隨時增大或是縮小切割片2的清除范圍,增加了本發明的使用范圍;而當切割片2的角度調節最大程度時,即切割片2的弧外側線與調節孔4側壁接觸時,限位塊8的弧形凹面也與切割片2弧外側壁接觸,以加強切割片2在使用過程中的支撐穩定性,避免切割片2所受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對其本身產生較大的沖擊,降低切割片2發生應力折斷的幾率。
作為優選,扇形的擋塊11內側壁與中心軸1的外圓周壁接觸,而其端面則與切割片2的內圓弧面接觸,當螺桿7停止轉動后,擋塊11的端面與切割片2直接的接觸由點接觸變換為面接觸,即在切割片2受力后,擋塊11能夠為其提供穩定的支撐,以提高毛刺的清理效率。
作為優選,多個呈水平狀態的扇形孔10沿中心軸1的徑向均勻分布,而在中心軸1的軸線方向,連桿9的外徑為扇形孔10的厚度值的三分之一,確保連桿9具備足夠的活動空間,以實現擋塊11與切割片2之間間距大小的調節。
作為優選,在固定板3底部累積的焊料殘渣直接由出料孔排出,提高了清理效果。
以上所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進行了進一步詳細說明,所應理解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