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手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沖床智能上下料機械手。
背景技術:
上下料機械手主要實現機床制造過程的完全自動化,并采用了集成加工技術,適用于生產線的上下料、工件翻轉、工件轉序等。在國內的機械加工,目前很多都是使用專機或人工進行機床上下料的方式,這在產品比較單一、產能不高的情況下是非常適合的,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科技的日益進步,產品更新換代加快,使用專機或人工進行機床上下料就暴露出了很多的不足和弱點,一方面專機占地面積大結構復雜、維修不便,不利于自動化流水線的生產;另一方面,它的柔性不夠,難以適應日益加快的變化,不利于產品結構的調整;其次,使用人工會造成勞動強度的增加,容易產生工傷事故,效率也比較低下,且使用人工上下料的產品質量的穩定性不夠,不能滿足大批量生產的需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而提出的一種沖床智能上下料機械手。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沖床智能上下料機械手,包括環形架,所述環形架的中部設有加工臺,所述環形架的中部開設有開口,所述開口的內部設有兩個平行設置的環形固定桿,兩個所述環形固定桿相對的一側均開設有凹槽,兩個所述凹槽之間設有環形移動板,所述環形移動板靠近加工臺的一側設有推桿電機,所述推桿電機的驅動端連接有連接桿,所述連接桿的外側設有套筒,所述連接桿遠離推桿電機的一端設有第二連接板,所述第二連接板的下端設有轉動電機,所述轉動電機的驅動端轉動連接有轉動板,所述轉動板遠離轉動電機的一側設有連接塊,所述連接塊的下側連接有彈性裝置,所述彈性裝置遠離連接塊的一端設有第一連接板,所述第一連接板的上側設有真空泵系統,所述第一連接板的下側設有若干和真空泵系統連接的吸附裝置。
優選地,所述吸附裝置遠離第一連接板的一端設有真空吸盤,且真空吸盤和真空泵系統的驅動端連接。
優選地,所述環形架和加工臺之間還設有物品取料區。
優選地,所述彈性裝置包括彈性桿和繞設在彈性桿外側的彈簧。
本實用新型中,當使用該裝置的時候,移動板可以通過設置在環形架旁側的控制系統(此控制系統為現有技術,在此不多做贅述)控制,使得環形移動板可以在凹槽內有規律的滑動,然后推桿電機可以帶動連接桿移動,使得連接桿下端連接的裝置可以進行橫向移動,轉動電機帶動轉動板轉動,方便角度的調整,真空泵系統和真空吸盤的配合作用,可以方便的將物料從取料區取下,然后送到加工臺上加工,然后再通過另一個裝置將加工后的物料取走,該實用新型結構簡單,使用起來方便快捷,不僅僅可以在水平方向上進行移動,而且還可以轉動,方便物料的取放,并且免去了人工操作的麻煩性,十分的實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沖床智能上下料機械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沖床智能上下料機械手的部分結構后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沖床智能上下料機械手的部分結構示意圖。
圖中:1環形架、2開口、3環形固定桿、4凹槽、5環形移動板、6轉動板、7第一連接板、8吸附裝置、9套筒、10第二連接板、11轉動電機、12連接塊、13彈性裝置、14物品取料區、15加工臺。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
參照圖1-3,一種沖床智能上下料機械手,包括環形架1,環形架1的中部設有加工臺15,環形架1的中部開設有開口2,開口2的內部設有兩個平行設置的環形固定桿3,兩個環形固定桿3相對的一側均開設有凹槽4,兩個凹槽4之間設有環形移動板5,環形移動板5靠近加工臺15的一側設有推桿電機,推桿電機的驅動端連接有連接桿,連接桿的外側設有套筒9,連接桿遠離推桿電機的一端設有第二連接板10,第二連接板10的下端設有轉動電機11,轉動電機11的驅動端轉動連接有轉動板6,轉動板6遠離轉動電機11的一側設有連接塊12,連接塊12的下側連接有彈性裝置13,彈性裝置13遠離連接塊12的一端設有第一連接板7,第一連接板7的上側設有真空泵系統,第一連接板7的下側設有若干和真空泵系統連接的吸附裝置8,吸附裝置8遠離第一連接板7的一端設有真空吸盤,且真空吸盤和真空泵系統的驅動端連接,環形架1和加工臺15之間還設有物品取料區14,彈性裝置13包括彈性桿和繞設在彈性桿外側的彈簧。
本實用新型中,當使用該裝置的時候,移動板可以通過設置在環形架1旁側的控制系統(此控制系統為現有技術,在此不多做贅述)控制,使得環形移動板5可以在凹槽4內有規律的滑動,然后推桿電機可以帶動連接桿移動,使得連接桿下端連接的裝置可以進行橫向移動,轉動電機11帶動轉動板6轉動,方便角度的調整,真空泵系統和真空吸盤的配合作用,可以方便的將物料從取料區取下,然后送到加工臺15上加工,然后再通過另一個裝置將加工后的物料取走。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及其實用新型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