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豎裝斜射滾筒拋丸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一種拋丸清理設備,它是對現有31系列拋丸機所做的一種改進。
背景技術:
現有31系列滾筒拋丸機因結構簡單、造價低,深受小企業歡迎。它包括底座、滾筒、構架和拋丸器,底座上固定有四只由電機帶動的托輪,構架固定在底座一側并垂直于底座,滾筒放置在四只托輪上,滾筒靠近構架的一端為錐形開口,另一端為一個能開合的大門,拋丸器固定在構架上,其主軸所在平面與構架所在平面平行,拋丸器口豎著安裝在構架上,拋丸器射口的中心射線與滾筒軸心線方向一致,拋丸器口處固定有拋出口座,拋出口座和拋丸器口都與滾筒的錐形口緊靠在一起。使用該系列拋丸機時,在滾筒內加入工件,其被加工工件的總體積,為滾筒容積的三分之一左右。使用這種結構,由于拋丸器噴出口的中心射線與滾筒的軸心線方向一致,因此拋丸器所噴出的鋼丸絕大部分直接噴射到了滾筒封閉大門的護板上,由護板反彈后射到被加工工件上,因此31系列滾筒拋丸器工作效率不高;又由于拋丸器口是豎著安裝的,因此工件翻滾時的不規則運動容易造成少數工件卡到拋丸器豎著的出口下緣與滾筒錐形口之間,造成滾筒停轉,使托輪等零件損壞,加大了維修費用。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對現有31系列拋丸機進行改進,提供一種工作效率高,不易損壞的豎裝斜射滾筒拋丸機。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設計思路是保留現有31系列拋丸機底座、滾筒、構架部分的特征,改變拋丸器的安裝方式第一,旋轉拋丸器的安裝方向,使原來豎著的拋丸器口變為橫著的,這樣就提高了拋丸器口下緣的位置,使工件無法卡入拋丸器口下緣與滾筒錐形口之間;第二,改變拋丸器噴射方向,使原來水平的拋出擴散方向向下傾斜,讓拋出的鋼丸可直接打到被加工工件上。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解決方案在于豎裝斜射滾筒拋丸機包括底座、滾筒、構架和拋丸器,底座上固定有四只由電機帶動的托輪,構架固定在底座一側并垂直于底座,滾筒放置在四只托輪上,滾筒靠近構架的一端為錐形開口,另一端為一個能開合的大門,拋丸器固定在構架上,其主軸所在平面與構架所在平面垂直,主軸與構架所在平面成20-60度夾角,拋丸器口橫著安裝在構架上,拋丸器口處固定有拋出口座,拋出口座和拋丸器口都與滾筒的錐形口緊靠在一起。
本發明由于主軸方向與構架成20-60度夾角,則拋丸器噴射口的中心射線與滾筒軸心線方向也成20-60度夾角,因此拋丸器噴出的鋼丸大部分可直接噴射到被加工工件上,提高了加工效率。又由于拋丸器噴口橫著安裝在構架上,因此拋丸器口下緣較原垂直安裝時的拋丸器下緣位置高出許多,工件的不規則翻滾時不會再使工件卡入拋丸器口與滾筒錐形口之間,減小了零部件的損壞機率,降低了維修費用。
附圖1為本發明示意圖。
附圖2為本發明拋出口座示意圖。
圖中,1、底座,2、托輪,3、滾筒,4、護板、5、拋出口座,6、拋丸器,7、構架,8、拋丸器口。
具體實施方案豎裝斜射滾筒拋丸機包括底座(1)、滾筒(3)、構架(7)和拋丸器(6),底座(1)上固定有四只由電機帶動的托輪(2),構架(7)固定在底座(1)一側并垂直于底座(1),滾筒(3)放置在四只托輪(2)上,滾筒(3)靠近構架(7)的一端為錐形開口,另一端為一個能開合的大門,拋丸器(7)固定在構架(7)上,其主軸所在平而與構架(7)所在平面垂直,主軸與構架(7)所在平面成50度夾角,拋丸器口(8)橫著安裝在構架(7)上,橫著安裝是指拋丸器口(8)橫向水平安裝或橫向與水平線成小于30度角安裝。拋丸器口(8)下緣高于滾筒(3)錐形口中心線,拋丸器口(8)處固定有拋出口座(5),拋出口座(5)和拋丸器口(8)都與滾筒(3)的錐形口緊靠在一起。
權利要求
1.豎裝斜射滾筒拋丸機,它包括底座、滾筒、構架和拋丸器,底座上固定有四只由電機帶動的托輪,構架固定在底座一側并垂直于底座,滾筒放置在四只托輪上,滾筒靠近構架的一端為錐形開口,另一端為一個能開合的大門,拋丸器固定在構架上,其特征在于主軸所在平面與構架所在平面垂直,主軸與構架所在平面成20-60度夾角,拋丸器口橫著安裝在構架上。
2.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豎裝斜射滾筒拋丸機,其特征在于拋丸器口安裝時,其下緣高于滾筒錐形口中心線。
3.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豎裝斜射滾筒拋丸機,其特征在于拋丸器口橫著安裝在構架上是指拋丸器口橫向水平安裝或橫向與水平線成小于30度角安裝。
全文摘要
本發明屬于一種拋丸清理設備,它是對現有31系列拋丸機所做的一種改進。現有31系列滾筒拋丸機因結構簡單、造價低,深受小企業歡迎。但由于結構設計存在缺陷,因此加工效率不高,易損壞。本發明保留了現有31系列拋丸機底座、滾筒、構架部分的特征,改變了拋丸器的安裝方式第一,旋轉拋丸器的安裝方向,使原來豎著的拋丸器口變為橫著的,這樣就提高了拋丸器口下緣的位置,使工件無法卡入拋丸器口下緣與滾筒錐形口之間;第二,改變拋丸器噴射方向,使原來水平的拋出擴散方向向下傾斜,讓拋出的鋼丸可直接打到被加工工件上,提高了加工效率。
文檔編號B24C3/00GK1583365SQ0315283
公開日2005年2月23日 申請日期2003年8月22日 優先權日2003年8月22日
發明者董禹全 申請人:董禹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