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有機肥,具體是一種多功能有機肥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民越來越忽視有機肥的使用,農業生產基本上施用方便的、工業化生產的化肥,結果導致土壤結構破壞、生產潛力降低、生態環境脆弱,更嚴重的還使土壤和農產品受到污染、農業生產投入增加,這與國家所提倡的發展生態農業、實現無公害生產倡議背道而馳,傳統的農家肥雖有許多優點,但存在臟、臭和生產運輸、施用費工費力等問題,農民使用較少。
目前,國內外市場上出現了大量的多種化學肥料、植物增長劑等,其組織結構單一,只能滿足作物生長中的需要,而微量元素不足,生物吸附性差,由于受結構和含量的限制,使生物平衡和新陳代謝、生理活性差,特別是農作物施用大量尿素、二胺、雖然產量提高了,導致農作物的品質下降,使土地板結,地力下降,農作物和生態環境受了污染,破壞了生態平衡,對人類生存和健康受到了極大威脅。
有機肥主要來源于植物和(或)動物,施于土壤以提供植物營養為其主要功能的含碳物料。經生物物質、動植物廢棄物、植物殘體加工而來,消除了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質,富含大量有益物質,包括:多種有機酸、肽類以及包括氮、磷、鉀在內的豐富的營養元素。不僅能為農作物提供全面營養,而且肥效長,可增加和更新土壤有機質,促進微生物繁殖,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和生物活性,是綠色食品生產的主要養分。但是現有的有機肥功能單一,往往只能用于特定的植物;而且生產工藝復雜,生產成本較高;同時微生物細菌含量較低,肥效較低、見效較慢。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多功能有機肥及其制備方法,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多功能有機肥,包括以下重量分數的原料:蠶沙30-50份、桑枝條3-8份、糖泥2-8份、褐煤10-30份、草炭5-20份、米糠5-20份、酵母菌3-10份、地衣芽胞桿菌3-10份、凈水50-300份。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包括以下重量分數的原料:蠶沙45份、桑枝條5份、糖泥5份、褐煤20份、草炭10份、米糠15份、酵母菌5份、地衣芽胞桿菌5份、凈水150份。
一種多功能有機肥的制備方法,具體步驟為:(1)首先將蠶沙、褐煤、草炭混合后進行粗粉,再進行精粉、篩選達120-200目粉末,放入發酵池,備用;(2)將桑枝條和米糠進行粗粉,再進行精粉、篩選達130-180目粉末,加入發酵池中,攪拌10-20min;(3)糖泥在發酵前需要進行200-750℃的熱風脫水滅菌,使其含水量達40-60%;(4)將處理后的糖泥與酵母菌按照8-15:1-2.5混合,糖泥混合均勻后,在發酵池或發酵罐內根據環境溫度進行2-6天厭氧發酵,發酵后的糖泥進行二次脫水,使其水份含量不超過5%;(5)向發酵池中加入地衣芽胞桿菌和一部分凈水,混合攪拌10-30min,混合均勻后在避光下培養4-10天,現場溫度30-55℃;(6)將步驟(4)所得物與步驟(5)所得物混合,攪拌均勻后,加入剩余的凈水,加蓋封閉進行發酵1-3天,發酵池內溫度可達35-40℃,呈現出汽泡粘稠狀,將發酵好的肥料從發酵池內取出,進行通風干燥,再將干燥后塊狀碾成粉末并包裝入庫。
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步驟(3)糖泥在發酵前需要進行200-750℃的熱風脫水滅菌,使其含水量達40-60%。
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步驟(4)將處理后的糖泥與酵母菌按照10:1.3混合,糖泥混合均勻后,在發酵池或發酵罐內根據環境溫度進行3天厭氧發酵,發酵后的糖泥進行二次脫水,使其水份含量不超過5%。
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步驟(5)向發酵池中加入地衣芽胞桿菌和一部分凈水,混合攪拌15min,混合均勻后在避光下培養5天,現場溫度33℃。
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步驟(6)將步驟(4)所得物與步驟(5)所得物混合,攪拌均勻后,加入剩余的凈水,加蓋封閉進行發酵2天,發酵池內溫度可達36℃,呈現出汽泡粘稠狀,將發酵好的肥料從發酵池內取出,進行通風干燥,再將干燥后塊狀碾成粉末并包裝入庫。
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多功能有機肥與殺菌劑不同時使用,且在使用殺菌劑15-20天后再使用本產品。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該有機肥采用生物發酵技術,具有功能多、生產工藝簡單、生產成本較低、肥效高、見效快的優點;而且成品中含有大量的地衣芽胞桿菌、枯草芽孢桿菌、膠凍樣芽胞桿菌、巨大芽孢桿菌、解淀粉芽孢桿菌、放線菌,具有很強的好氧發酵分解能力,活化微生物繁殖,能疏松土壤,增強地力,吸附土壤中殘留的重金屬等有害毒素,同時對有害菌類的吸附能力很強,并含有多種常量元素,對其生長、發育、結實、具有促早熟、驅蟲、殺菌、增產、改善農作物的營養條件,肥效釋放期長,提高農作物的抗病、抗逆、抗倒伏、耐寒的能力,達到無公害、無污染;可用于給各類蔬菜、果樹、中草藥、茶葉、瓜果類等施肥。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專利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詳細地說明。
實施例1
一種多功能有機肥,包括以下重量分數的原料:蠶沙30份、桑枝條3份、糖泥2份、褐煤10份、草炭5份、米糠5份、酵母菌3份、地衣芽胞桿菌3份、凈水50份;糖泥:又名“濾泥”,是糖廠制糖后不能再提取糖份的廢棄物。它含有豐富的營養成份,但由于粗纖維偏高,用于飼喂畜禽適口性差,吸收不好,本發明變廢為寶,可以減少糖廠排污對環境的破壞。
一種多功能有機肥的制備方法,具體步驟為:(1)首先將蠶沙、褐煤、草炭混合后進行粗粉,再進行精粉、篩選達120目粉末,放入發酵池,備用;(2)將桑枝條和米糠進行粗粉,再進行精粉、篩選達130目粉末,加入發酵池中,攪拌10min;(3)發酵前選用新鮮、無毒、無污染的糖泥,這時的糖泥含水量一般為60-70%,糖泥在發酵前需要進行200℃的熱風脫水滅菌,使其含水量達40-60%,有害菌得到抑制;(4)將處理后的糖泥與酵母菌按照8:1混合,糖泥混合均勻后,在發酵池或發酵罐內根據環境溫度進行2天厭氧發酵,發酵后的糖泥進行二次脫水,使其水份含量不超過5%;(5)向發酵池中加入地衣芽胞桿菌和一部分凈水,混合攪拌10min,混合均勻后在避光下培養4天,現場溫度30℃;(6)將步驟(4)所得物與步驟(5)所得物混合,攪拌均勻后,加入剩余的凈水,加蓋封閉進行發酵1天,發酵池內溫度可達35℃,呈現出汽泡粘稠狀,將發酵好的肥料從發酵池內取出,進行通風干燥,再將干燥后塊狀碾成粉末并包裝入庫。
實施例2
一種多功能有機肥,包括以下重量分數的原料:蠶沙50份、桑枝條8份、糖泥8份、褐煤30份、草炭20份、米糠20份、酵母菌10份、地衣芽胞桿菌10份、凈水300份;糖泥:又名“濾泥”,是糖廠制糖后不能再提取糖份的廢棄物。它含有豐富的營養成份,但由于粗纖維偏高,用于飼喂畜禽適口性差,吸收不好,本發明變廢為寶,可以減少糖廠排污對環境的破壞。
一種多功能有機肥的制備方法,具體步驟為:(1)首先將蠶沙、褐煤、草炭混合后進行粗粉,再進行精粉、篩選達200目粉末,放入發酵池,備用;(2)將桑枝條和米糠進行粗粉,再進行精粉、篩選達180目粉末,加入發酵池中,攪拌20min;(3)發酵前選用新鮮、無毒、無污染的糖泥,這時的糖泥含水量一般為60-70%,糖泥在發酵前需要進行750℃的熱風脫水滅菌,使其含水量達40-60%,有害菌得到抑制;(4)將處理后的糖泥與酵母菌按照15:2.5混合,糖泥混合均勻后,在發酵池或發酵罐內根據環境溫度進行6天厭氧發酵,發酵后的糖泥進行二次脫水,使其水份含量不超過5%;(5)向發酵池中加入地衣芽胞桿菌和一部分凈水,混合攪拌30min,混合均勻后在避光下培養10天,現場溫度55℃;(6)將步驟(4)所得物與步驟(5)所得物混合,攪拌均勻后,加入剩余的凈水,加蓋封閉進行發酵3天,發酵池內溫度可達40℃,呈現出汽泡粘稠狀,將發酵好的肥料從發酵池內取出,進行通風干燥,再將干燥后塊狀碾成粉末并包裝入庫。
實施例3
一種多功能有機肥,包括以下重量分數的原料:蠶沙45份、桑枝條5份、糖泥5份、褐煤20份、草炭10份、米糠15份、酵母菌5份、地衣芽胞桿菌5份、凈水150份。
一種多功能有機肥的制備方法,具體步驟為:(1)首先將蠶沙、褐煤、草炭混合后進行粗粉,再進行精粉、篩選達180目粉末,放入發酵池,備用;(2)將桑枝條和米糠進行粗粉,再進行精粉、篩選達160目粉末,加入發酵池中,攪拌15min;(3)糖泥在發酵前需要進行500℃的熱風脫水滅菌,使其含水量達40-60%;(4)將處理后的糖泥與酵母菌按照10:1.3混合,糖泥混合均勻后,在發酵池或發酵罐內根據環境溫度進行3天厭氧發酵,發酵后的糖泥進行二次脫水,使其水份含量不超過5%;(5)向發酵池中加入地衣芽胞桿菌和一部分凈水,混合攪拌15min,混合均勻后在避光下培養5天,現場溫度33℃;(6)將步驟(4)所得物與步驟(5)所得物混合,攪拌均勻后,加入剩余的凈水,加蓋封閉進行發酵2天,發酵池內溫度可達36℃,呈現出汽泡粘稠狀,將發酵好的肥料從發酵池內取出,進行通風干燥,再將干燥后塊狀碾成粉末并包裝入庫。
該有機肥采用生物發酵技術,具有功能多、生產工藝簡單、生產成本較低、肥效高、見效快的優點;而且成品中含有大量的地衣芽胞桿菌、枯草芽孢桿菌、膠凍樣芽胞桿菌、巨大芽孢桿菌、解淀粉芽孢桿菌、放線菌,具有很強的好氧發酵分解能力,活化微生物繁殖,能疏松土壤,增強地力,吸附土壤中殘留的重金屬等有害毒素,同時對有害菌類的吸附能力很強,并含有多種常量元素,對其生長、發育、結實、具有促早熟、驅蟲、殺菌、增產、改善農作物的營養條件,肥效釋放期長,提高農作物的抗病、抗逆、抗倒伏、耐寒的能力,達到無公害、無污染;可用于給各類蔬菜、果樹、中草藥、茶葉、瓜果類等施肥;本品不能與殺菌劑同時使用,應在使用殺菌劑15-20天后再使用本產品。
上面對本專利的較佳實施方式作了詳細說明,但是本專利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所具備的知識范圍內,還可以在不脫離本專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