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開涉及玻璃制造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玻璃窯爐冷卻系統。
背景技術:
玻璃熔制就是將配合料加入窯爐內經高溫加熱形成均勻的、無氣泡的(即把氣泡、條紋和結石等減少到容許程度)、以及符合成型要求的玻璃液的過程。玻璃熔制過程有五個階段,即硅酸鹽的形成、玻璃的形成、澄清、均化和冷卻。玻璃窯爐由投料口、熔化部、流液洞(卡脖)、冷卻部、料(流)道、蓄熱室、小爐、煙道等構成。其中,冷卻部就是將已經澄清、均化好的玻璃液進一步冷卻和均化,使玻璃液的化學成分和溫度均勻,滿足成型需要。
隨著玻璃用途的不斷擴展,對玻璃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特別是超薄化和輕量化對玻璃液的化學成分和溫度均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玻璃窯爐的冷卻部內的窯壓穩定性對玻璃液的冷卻和化學成分均勻性、溫度均勻性有著很大的影響,從而影響玻璃制品的質量。
參照圖1,現有玻璃窯爐的冷卻部1內的窯壓控制是靠冷卻部1的煙囪2的抽力,通過調整冷卻部1的煙囪2的蓋體9(蓋板磚)的開度而進行控制,具有控制精度低、窯壓穩定性差、對玻璃液的溫度和化學成分均勻性影響較大的問題,無法滿足超薄化和輕量化玻璃制品的生產。
技術實現要素:
本公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玻璃窯爐冷卻系統,該玻璃窯爐冷卻系統可以精確調節玻璃窯爐冷卻系統的冷卻部內的窯壓。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公開提供一種玻璃窯爐冷卻系統,所述玻璃窯爐冷卻系統包括冷卻玻璃液的冷卻部,該冷卻部上設置有煙囪,其中,所述玻璃窯爐冷卻系統還包括:煙道,該煙道包括彼此連通的進風口、進煙口和排煙口,所述冷卻部中的煙氣依次通過所述煙囪的出口、所述煙道的所述進煙口和所述排煙口排出;送風機,該送風機通過風道與所述進風口連通而向所述煙道送風;開度可調的調節閥,該調節閥設置于所述風道中。
可選地,所述玻璃窯爐冷卻系統還包括控制器和檢測所述冷卻部內的壓力的測壓裝置,所述控制器基于來自所述測壓裝置的檢測壓力控制所述調節閥的開度。
可選地,所述檢測壓力大于預設值時,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調節閥的開度減小;所述檢測壓力小于預設值時,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調節閥的開度增大。
可選地,所述煙囪的所述出口處設置有開度可調的蓋體。
可選地,所述煙囪的所述出口朝上,所述進煙口形成為朝下擴開且與所述出口相對的喇叭形。
可選地,所述出口在豎直方向上與所述進煙口之間具有間隙。
可選地,所述煙囪形成為包括一體連通的水平部和豎直部的L型,所述水平部設置在所述冷卻部的胸墻上,所述出口設于所述豎直部上。
可選地,所述煙囪和所述煙道分別為一對一設置的多個。
可選地,所述煙囪和所述煙道分別為兩個,兩個所述煙囪相對于所述冷卻部的豎向中心線對稱布置。
可選地,兩個所述煙道的各自的所述進風口經由同一風道連通于同一送風機。
本公開的玻璃窯爐冷卻系統通過調節調節閥的開度而實現對冷卻部內壓力的精確調節,確保了冷卻部內壓力的穩定,減小了對玻璃液的溫度和化學成分均勻性的影響,提高了玻璃制品的品質。
本公開的其他特征和優點將在隨后的具體實施方式部分予以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附圖是用來提供對本公開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釋本公開,但并不構成對本公開的限制。在附圖中:
圖1是現有技術的玻璃窯爐冷卻系統的示意圖;
圖2是本公開的玻璃窯爐冷卻系統的第一實施方式的示意圖;
圖3是本公開的玻璃窯爐冷卻系統的第二實施方式的示意圖;
圖4是本公開的玻璃窯爐冷卻系統的第三實施方式的示意圖;
圖5是本公開的玻璃窯爐冷卻系統的第四實施方式的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冷卻部 1a豎向中心線 2煙囪
2a出口 3煙道 3a進風口
3b進煙口 3c排煙口 4送風機
5風道 6調節閥 7控制器
8測壓裝置 9蓋體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公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公開,并不用于限制本公開。
在本公開中,在未作相反說明的情況下,使用的方位詞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附圖中的上、下、左、右,“內、外”是指相對于部件輪廓定義的內、外。
參照圖2,其示出了本公開的玻璃窯爐冷卻系統的第一實施方式,其中,玻璃窯爐冷卻系統包括有冷卻部1,該冷卻部1的底部開口,用于玻璃液流入其內部,以進行冷卻。關于冷卻部1的冷卻結構、冷卻過程等為現有技術中已知的冷卻結構、冷卻過程等,在此不再贅述。如圖2所示,冷卻部1上設置有煙囪2,煙囪2大致形成為包括水平部和豎直部的L型,水平部與垂直部一體連通,并且水平部設置在冷卻部1的胸墻上,豎直部的頂部形成煙囪2的出口2a,該出口2a朝上開口,用于排出冷卻部1內的煙氣。
除此之外,本公開的玻璃窯爐冷卻系統還包括煙道3、送風機4和開度可調的調節閥6。其中,煙道3包括彼此連通的進風口3a、進煙口3b和排煙口3c,煙道3的進煙口3b形成為朝下擴開且與煙囪2的出口2a相對的喇叭形,以更多更好地捕獲來自煙囪2的出口2a的煙氣,由此冷卻部1中的煙氣可以依次通過煙囪2的出口2a、煙道3的進煙口3b和排煙口3c排出。煙道3的排煙口3c將煙氣排到廢氣處理裝置。由于廢氣處理不涉及本公開的保護要點,因而未圖示出。對于送風機4,其通過風道5與煙道3的進風口3a連通,從而可以通過風道5向煙道3送風。開度可調的調節閥6設置于風道5中,用于調節流經風道5的風量,即調節送風機4向煙道3提供的風量。另外,本公開的煙道3和風道5可以由不銹鋼管形成,增加了煙道3和風道5的使用壽命,提高整個玻璃窯爐冷卻系統的可靠性。對于送風機4和調節閥6,其均為現有技術中已知的,因此不對其具體結構和工作過程進行詳細描述。
根據玻璃窯爐冷卻系統的上述結構,送風機4經由風道5向煙道3送風,從而形成對煙囪2的出口2a的遮蔽。本公開設置單獨的送風機4,確保提供風力的風壓穩定,從而提高下面描述的對冷卻部1內窯壓的控制精度和控制穩定性。在調節冷卻部1內的壓力時,只需要改變調節閥6的開度來控制進入煙道3中的風量,就可控制對煙囪2出口2a的遮蔽的大小,由此實現對冷卻部1內的壓力的精確控制。具體地,當冷卻部1內的壓力過大時,控制調節閥6的開度變小,使得煙道3內獲得更少的風量,導致煙囪2的出口2a向煙道3中排出較多的煙氣,以減小冷卻部1內的壓力;當冷卻部1內的壓力過小時,控制調節閥6的開度變大,使得煙道3內獲得更多的風量,導致煙囪2的出口2a向煙道3中排出較少的煙氣,以增大冷卻部1內的壓力。由此可見,玻璃窯爐冷卻系統通過調節閥6可以實現對冷卻部1內壓力的精確調節,確保了冷卻部1內壓力的穩定,減小了對玻璃液的溫度和化學成分均勻性的影響,提高了玻璃制品的品質。
參照圖3,其示出了本公開的玻璃窯爐冷卻系統的第二實施方式,其結構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玻璃窯爐冷卻系統還包括控制器7和檢測冷卻部1內的壓力的測壓裝置8。其中,控制器7例如可以為現有技術中容易實現的控制芯片等。測壓裝置8設置在冷卻部1的取壓管路(未標示)上并且與控制器7電連接。測壓裝置8例如包括壓力傳感器,但不限于壓力傳感器,但凡可以檢測壓力并向控制器7傳送或發送壓力信號的裝置都適用于此。此外,控制器7與調節閥6連接,從而控制器7可以基于來自測壓裝置8的檢測壓力控制調節閥6的開度。
具體控制過程可以是,在控制器7中設定關于冷卻部1內的壓力的預設值,測壓裝置8將檢測壓力傳送或發送給控制器7,控制器7比較檢測壓力和預設值的大小,當檢測壓力大于預設值時,控制器7控制調節閥6的開度減小,使煙囪2的出口2a的排煙量增大;當檢測壓力小于預設值時,則控制器7控制調節閥6的開度增大,使煙囪2的出口2a的排煙量減小,由此保證冷卻部1內壓力的穩定。其中,所述預設值可以根據實際需要來確定,不公開不對此進行限制。
另外,如圖2和圖3所示,本公開還可以在煙囪2的出口2a處設置開度可調的蓋體9,通過調節蓋體9的開度,改變煙囪2的出口2a的大小,從而控制煙氣的排煙量。在本公開的實施方式中,蓋體9例如為蓋板磚,但不限于蓋板磚。兩個蓋板磚可移動地安放在出口2a處,通過兩個蓋板磚相對彼此移動來減小開度,或者遠離彼此移動來增加開度。可以理解,本公開可以通過調節閥6與蓋體9的結合來增大冷卻部1內的壓力的調節范圍,實現壓力的粗調和精確調節。煙囪2的出口2a在豎直方向上與煙道3的進煙口3b之間具有間隙,可形成用于蓋體9安裝和調節的空間。
本公開的上述第一實施方式和第二實施方式描述的均是冷卻部1具有一個煙囪2的情況。在實際應用中,玻璃窯爐冷卻系統的冷卻部1可以設置多個煙囪2,相應地,可以包括多個煙道3,使一個煙道3對應一個煙囪2。
參照圖4和圖5,分別示出了本公開玻璃窯爐冷卻系統的第三實施方式和第四實施方式。這兩個實施方式以煙囪2為兩個的形式舉例說明了玻璃窯爐冷卻系統可以包括多個煙囪2和多個煙道3的布置形式。如圖4所示的第三實施方式,兩個煙囪2可以相對于冷卻部1的豎向中心線1a對稱布置,對應地,兩個煙道3對稱地位于煙囪2的出口2a的正上方,以吸收煙氣。通過這種對稱結構實現煙氣的對稱排放,使冷卻部1內的窯壓平衡和均勻,從而有利于冷卻部1內部玻璃液溫度的均勻。
此外,基于上述結構,兩個煙道3的各自的進風口3a可以經由同一風道5連通于同一送風機4。這種情況下,調節閥6可以設置在該同一風道5上,對風量進行調節,以同時向兩個煙道3提供相同的風量。當然,可選地,兩個煙道3的各自的進風口3a也可以經由兩個風道5連通于同一送風機4或兩個不同的送風機4。在該情況下,可以在兩個風道5上分別設置調節閥6,以分別調節風量,本公開對此不加以限制。可選地,兩個煙囪2的出口2a處也可以設置蓋體9,用于與調節閥6相結合,增大冷卻部1內窯壓的控制范圍。
圖5所示的第四實施方式不同于圖4所示的實施方式在于,同樣可以設置控制器7和測壓裝置8,其連接結構和控制過程與圖2所示的實施方式相同,因而不再贅述。
以上結合附圖詳細描述了本公開的優選實施方式,但是,本公開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中的具體細節,在本公開的技術構思范圍內,可以對本公開的技術方案進行多種簡單變型,這些簡單變型均屬于本公開的保護范圍。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具體實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個具體技術特征,在不矛盾的情況下,可以通過任何合適的方式進行組合,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復,本公開對各種可能的組合方式不再另行說明。
此外,本公開的各種不同的實施方式之間也可以進行任意組合,只要其不違背本公開的思想,其同樣應當視為本公開所公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