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大環內酯類化合物、其制備方法、應用以及中間體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具體的涉及一種大環內酯類化合物、其制備方法、應用以及中間體。
背景技術:
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應用于臨床各科的抗感染已經有50多年的歷史,具有安全性高、價格低廉、口服吸收好等優點,在感染性疾病的治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對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化學結構修飾工作以藥物作用機制研究為基礎,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早期主要將其改造成酯類、鹽類以改善苦味,增強穩定性,提高生物利用度。20世紀70年代,紅霉素A酸性失活機理被闡明,此后對紅霉素A的改造主要針對參與酸降解的活性位點,得到了以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為代表的第二代大環內酯類化合物,對酸穩定性 提高,藥物動力學性質改善。隨著世界范圍內耐藥菌問題的日益嚴重,第二代大環內酯類抗 生素顯示出其對耐藥菌活性差的弱點。到90年代,研究發現克拉定糖是誘導細菌產生耐藥性的主要基團,針對該部位進行改造,得到了酮內酯、4"-氨基甲酸酯、酰內酯、2,3_脫水烯內酯等第三代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克服了細菌的誘導耐藥性,對耐藥菌活性強。展望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的發展,尋找對耐藥菌有效的大環內酯類抗生素仍是研究的熱點和重點。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了一類與現有技術完全不同的大環內酯類化合物、其制備方法、應用以及中間體。本發明的大環內酯類化合物對大部分受試G+菌都有很強的活性,其中兩類化合物對部分革蘭氏陽性菌的活性比阿奇霉素更高。因此,本發明涉及一類如式I所示的大環內酯類化合物;
權利要求
1.一類如式I所示的大環內酯類化合物;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大環內酯類化合物,其特征在于當Re為取代或未取代的C1 C3燒基時,所述的C1 C3燒基為甲基、乙基或異丙基。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大環內酯類化合物,其特征在于ΙΤ中,所述的取代的C6 Cki芳基中的取代基為鹵素時,所述的鹵素為Cl。
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大環內酯類化合物,其特征在于^中,取代的C1 C3烷基中的取代基為C4 C8雜芳基時,所述的C4 C8雜芳基為2-噻吩基或3-吲哚基。
5.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大環內酯類化合物,其特征在于當X1和X2獨立的為鹵素時,所述的鹵素為氟、氯、溴或碘。
6.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大環內酯類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X1和X2的位置為2’位和5’位。
7.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大環內酯類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X1和X2相同。
8.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大環內酯類化合物,其特征在于當#和Re獨立的為C1 C3烷基時,所述的C1 C3烷基為乙基。
9.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大環內酯類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η為2。
10.如權利要求I 9任一項所述的大環內酯類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化合物I為如下任一結構
11.如權利要求I 9任一項所述的大環內酯類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化合物I為如下任一化合物O、 HN丨N(CH3)2 HOT V°^0^>CH3 H3C^ |<^CH3 fi^r°rCH3 ° /OHH3C ,OCH3 Ia
12.如權利要求I 9任一項所述的大環內酯類化合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其為下述方法中的任意一種
13.制備權利要求I 9任一項所述的化合物I的中間體化合物Ila、IIb或IIIb
14.如權利要求I 9任一項所述的化合物I在制備抗生素藥物中的應用。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類如式I所示的大環內酯類化合物、其制備方法、應用以及中間體。本發明的大環內酯類化合物對大部分受試G+菌都有很強的活性,其中兩類化合物對部分革蘭氏陽性菌的活性比阿奇霉素更高。
文檔編號C07H17/08GK102786570SQ201110129340
公開日2012年11月21日 申請日期2011年5月18日 優先權日2011年5月18日
發明者劉毓彬, 張志宏, 沈舜義, 葛涵, 袁芳 申請人: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