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學培養箱。
背景技術:
醫學檢驗中經常需要對采集到的樣本進行培養,這就需要用到培養箱,為了方便觀察培養箱內的情況,現有的培養箱上設置一個透明窗口,但是透明窗口上容易堆積灰塵,經常需要清除透明窗口上的灰塵,給醫務人員帶來諸多的不便。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能夠自動清灰、實用性強的醫學培養箱。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醫學培養箱,包括培養箱本體、活動設置在所述培養箱本體頂部的蓋體,所述培養箱本體上設置有透明窗,其特征在于,所述培養箱本體的底部固定有加熱箱,所述加熱箱內填充有加熱液,所述加熱箱的內壁固定有加熱棒,所述加熱箱的頂部固定有多片延伸至所述培養箱本體內的散熱片,所述散熱片的頂部放置有培養盤;所述培養箱本體的左側外壁固定有左固定板,所述培養箱本體的右側外壁固定有右固定板,所述左固定板的頂部固定有步進電機,所述步進電機的輸出軸上固定有帶有螺紋的轉軸,所述轉軸上螺紋滑配有一升降座,所述升降座上固定有一左連接軸,所述左連接軸上固定有用于清掃所述透明窗上灰塵的掃灰筒,所述右固定板的頂部固定有導向座,所述導向座上朝向所述培養箱本體的一面設置有導向槽,所述掃灰筒的右端通過右連接軸連接有輪座,所述輪座上固定有至少兩個與所述導向槽滑動配合連接的滾輪,所述導向座上固定有一電控盒,所述電控盒的外壁固定有升降按鈕組,所述電控盒內安裝有電控模塊,所述電控模塊分別與所述升降按鈕組、步進電機電性連接。
優選地,上述的醫學培養箱,其中所述加熱箱的底部固定有底座。
優選地,上述的醫學培養箱,其中所述掃灰筒包括連接所述左連接軸和右連接軸的筒體,所述筒體的外壁設置有一層與所述培養箱本體外壁緊密接觸的橡皮層。
優選地,上述的醫學培養箱,其中所述橡皮層內嵌入有一層加固層,所述加固層的兩個表面均設置有多個嵌入到所述橡皮層內的連接凸點。
優選地,上述的醫學培養箱,其中所述電控模塊包括PLC、與所述PLC電性連接的步進驅動器,所述PLC與所述升降按鈕組電性連接,所述步進驅動器與所述步進電機電性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效果主要體現在:加熱棒將加熱液加熱,散熱片將溫度傳遞給培養箱本體內,采用這種水浴加熱的方式,溫度易于控制;通過升降按鈕組可控制步進電機旋轉,進而帶動轉軸轉動,使得升降座沿著轉軸上下運動,進而帶動掃灰筒上下移動,從而清除透明窗上的灰塵,自動化程度高,省去了人工清除,自動化程度高。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縱向剖視圖;
圖3為圖1中掃灰筒的剖視圖;
圖4為圖1中電控盒的縱向剖視圖;
圖5為圖1中導向座的左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地詳述,以使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如圖1、2、3、4、5所示,一種醫學培養箱,包括培養箱本體1、活動設置在培養箱本體1頂部的蓋體11,培養箱本體1上設置有透明窗12。
培養箱本體1的底部固定有加熱箱2,加熱箱2內填充有加熱液21,加熱箱2的內壁固定有加熱棒22,加熱箱2的頂部固定有多片延伸至培養箱本體1內的散熱片23,散熱片23的頂部放置有培養盤24。其中加熱箱2的底部固定有底座7。
培養箱本體1的左側外壁固定有左固定板31,培養箱本體1的右側外壁固定有右固定板32,左固定板31的頂部固定有步進電機33,步進電機33的輸出軸上固定有帶有螺紋34的轉軸35,轉軸35上螺紋滑配有一升降座36,升降座36上固定有一左連接軸37,左連接軸37上固定有用于清掃透明窗12上灰塵的掃灰筒4。
右固定板32的頂部固定有導向座5,導向座5上朝向培養箱本體1的一面設置有導向槽51,掃灰筒4的右端通過右連接軸52連接有輪座53,輪座53上固定有兩個與導向槽51滑動配合連接的滾輪54。
導向座5上固定有一電控盒6,電控盒6的外壁固定有升降按鈕組61,電控盒6內安裝有電控模塊。電控模塊包括PLC62、與PLC62電性連接的步進驅動器63,PLC62與升降按鈕61組電性連接,步進驅動器63與步進電機33電性連接。
本實用新型中的掃灰筒4包括連接左連接軸37和右連接軸52的筒體41,筒體41的外壁設置有一層與培養箱本體1外壁緊密接觸的橡皮層42,這樣設計使得掃灰筒4的結構更堅固。
本實用新型中的橡皮層42內嵌入有一層加固層9,加固層9為鐵絲網,這樣設計使得橡皮層42的結構更堅固,加固層9的兩個表面均設置有多個嵌入到橡皮層42內的連接凸點91,這樣設計使得橡皮層42與加固層9連接更緊密,其中連接凸點91設置在鐵絲網的經線和緯線的交匯處。
當然,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非因此即局限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運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為之簡易修飾及等效結構變化,均應同理包含于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