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充氣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汽車氣囊系統的充氣器。
背景技術:
根據充氣器的類型和結構,使用不同的裝接方法將汽車氣囊系統的充氣器裝接在車體上。在包括細長殼體的前排乘員側充氣器的場合下,充氣器配裝在模殼內,并因此充氣器利用設置在該殼體端面上的柱螺栓固定在該模殼上。
然而,一些用于側向碰撞的側氣囊充氣器和幕簾式氣囊充氣器通過將充氣器的排氣孔直接連接到氣囊的氣體引入口裝接于氣囊。在這種類型充氣器的情況下,如果柱螺栓設置在端面上,則柱螺栓與氣囊干涉,并因而將充氣器連接到氣囊上變得非常困難的。作為解決此種問題的方法,JP-B No.2528596和JP-B No.3133267公開了包括設置在殼體側面上的柱螺栓的充氣器。
JP-B No.2528596和JP-B No.3133267中公開的充氣器都設置有圍繞所述殼體的分開的外殼體,柱螺栓設置在該外殼體上。因而,充氣器的整體尺寸增大,并從而這些充氣器不適于用作具有非常受限安裝空間的側氣囊充氣器或幕簾式氣囊充氣器。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一種具有尺寸和重量減小了的充氣器,由此,諸如側氣囊充氣器或幕簾式氣囊充氣器等充氣器可以安裝在受限的安裝空間內。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充氣器,其中改善了在模殼或車輛上的安裝自由度(和適應性)。
充氣器可以是具有減小了的安裝空間的側氣囊充氣器,但是充氣器并不局限于此,而是也可以應用于其它各種充氣器,諸如駕駛員側充氣器、前排乘員側充氣器和膝墊充氣器。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充氣器,包括兩端敞開的筒形殼體;裝接于該筒形殼體一端的敞開部分的第一罩殼;以及裝接于該筒形殼體另一端的敞開部分的第二罩殼,其中,壓力氣體被填充入由所述筒形殼體、第一罩殼和第二罩殼所包圍的密封空間內。
點火裝置容置在所述第一罩殼內,而第二罩殼上設置有排氣孔。
柱螺栓通過焊接直接固定于第一罩殼的側面和第二罩殼的側面中的至少一個側面,優選為一個或兩個側面。
通過采用這種方式通過焊接將柱螺栓直接固定在第一罩殼側面和第二罩殼側面中的一個或兩個側面上,充氣器的尺寸和重量可以減小而小于JP-B No.2528596和JP-B No.3133267中所公開的充氣器的尺寸和重量。對固定和焊接柱螺栓的方法沒有特別限制,但是優選采用電阻焊。
此外,通過將柱螺栓焊接在第一罩殼的側面和第二罩殼的側面上,可以增加焊接部位的穿透深度,從而增加固定強度。
需要指出的是,筒形殼體、第一罩殼和第二罩殼也通過焊接被固定在一起。可以在將柱螺栓固定于第一罩殼和第二罩殼之前或之后進行該焊接。
在上述充氣器中,在焊接期間與柱螺栓接觸的第一罩殼的側面和第二罩殼側面優選地是平面。
通過在第一罩殼和第二罩殼側面的局部上形成平面,且將呈突出形式的柱螺栓的端面裝接在該平面部位上,在電阻焊期間熱量更可靠地積聚,從而有力地增加了焊接強度。柱螺栓端面上的突出部位可以構造成半球形、尖頂形或環形,且可以形成多個突出部分。
在上述充氣器中,在焊接期間彼此接觸的柱螺栓的端面以及第一罩殼和第二罩殼的側面優選地如此形成,使得柱螺栓的端面呈突起或凹入形式,而第一罩殼和第二罩殼的側面呈與柱螺栓端面的突起或凹入形式匹配的凹入或突起形式。
通過以這種方式使第一罩殼和第二罩殼的側面形式與柱螺栓的端面形式相關聯,當進行焊接時容易進行定位。需要指出的是,在所述突起部位的端頭上另外設置小突起有益于電阻焊。
作為其結果,容易對焊接部位進行定位,焊接(優選地是電阻焊)自身非常容易,且由于沒有出現間隙,可以增加焊接強度。
替代上述的使突起部位和凹入部位相關聯,可以在柱螺栓的端面上設置至少一個,優選地是一個或兩個,突起部分,而在第一罩殼和第二罩殼的側面的局部上形成平面部分,使得在該突起部分和平面部分之間進行焊接(優選地是電阻焊)。相反,柱螺栓的端面可以形成為平面,而至少一個突起部分可以設置在第一罩殼和第二罩殼的局部側面上,使得在該平面和突起部分之間進行焊接(優選地是電阻焊)。
作為實現上述目的的另一種手段,本發明提供一種充氣器,包括筒形殼體,該筒形殼體具有壓力氣體填充其中的密封空間,和在其一端面上用于釋放壓力氣體的氣體出口;以及點火裝置,用于打開筒形殼體內的密封空間并經由該氣體出口排放壓力氣體,其中柱螺栓通過焊接直接固定到筒形殼體的具有恒定厚度的局部側面上的至少一個部位上。
通過采用這種方式利用焊接將柱螺栓直接固定在筒形殼體的側面上,充氣器的尺寸和重量可以減小而小于JP-B No.2528596和JP-B No.3133267中所公開的充氣器的尺寸和重量。作為焊接柱螺栓的方法,優選地采用電阻焊。
此外,當兩個柱螺栓通過焊接固定于筒形殼體的具有恒定厚度的局部側面上時,如果在相同條件下進行焊接,則可以使兩個柱螺栓的焊接強度相同。通過這樣做,柱螺栓之一的焊接強度不會減小。
在上述充氣器中,在焊接期間與柱螺栓接觸的筒形殼體的側面優選地是平面。
通過在筒形殼體的局部側面上形成平面部分,并將裝接于平面部分上的柱螺栓的端面形成為突出形式,在電阻焊期間熱量更可靠地積聚,從而是優選的。柱螺栓的端面上的突出部分可以被構造成半球形、尖頂形或環形,且可以形成多個突起部分。
在上述充氣器中,在焊接期間與柱螺栓接觸的筒形殼體的側面優選地是曲面,而柱螺栓的端面優選地設置有突起部分。
如上所述,當柱螺栓被焊接在曲面上時,也可以采用電阻焊。在此情況下,如果至少一個突起部分形成在柱螺栓的端面上,則在電阻焊期間該突起部分熔化,熔化物進入所述曲面和柱螺栓之間的間隙,并因此筒形殼體的曲面和柱螺栓熔合。因此,根據間隙的大小確定所述突起部分的突伸量。當設置兩個或多個突起部分時,對它們的長度進行調整,以適配筒形殼體側面的曲率。
在本發明的充氣器中,優選地將托架裝接到柱螺栓上。該托架可以用作將充氣器連接到諸如氣囊模殼或車體等裝接物的元件。
在將充氣器裝接于諸如氣囊模殼或車體等裝接物時,取決于充氣器的形式、裝接物的形式和裝接位置等,托架的形式和尺寸會有所不同。然而,在本發明中,可以根據充氣器和裝接物的形式和裝接位置等采用不同形式和尺寸的托架。從而,本發明可兼容于多種類型的充氣器、各種裝接物和裝接位置。
作為將托架裝接到充氣器上的方法,可以采用托架與柱螺栓的接合等。特別是在柱螺栓設置在充氣器側面(例如,殼體側面或第一罩殼和第二罩殼的側面)時,優選采用的方法是在托架上形成柱螺栓穿過的孔,在柱螺栓穿過托架后將螺母擰在該柱螺栓上,并用螺母將托架緊固。作為將托架裝接于氣囊模殼、車體等的方法,可以采用的方法是使設置在裝接物上的螺栓穿過設置在托架上的孔,將螺母擰在該螺栓上,用螺母將托架緊固。此外,也可以采用的方法是利用直接焊接、螺栓裝接等事先將托架固定在裝接物上,然后使用螺母將柱螺栓裝接于托架上形成的孔。
此外,在本發明的充氣器中,可以在充氣器的側面上設置多個柱螺栓。多個柱螺栓可以沿著筒形殼體的軸向設置或沿著筒形殼體的周向設置。特別是當沿著殼體的周向形成多個柱螺栓時,柱螺栓優選地沿周向順序形成。然而,在此情況下,柱螺栓并非必須嚴格地設置在同一圓周上,只要任何偏差位于托架寬度內仍能確保固定強度。因此,多個柱螺栓可以從殼體的周向稍微偏移。
而且,當設置多個柱螺栓時,另外的柱螺栓可以沿殼體的周向設置,以與沿殼體軸向設置的所有柱螺栓相對應;或另外的柱螺栓可以沿殼體的周向設置,以與沿殼體軸向設置的部分柱螺栓相對應。換句話說,可以采用下述形式,即軸向上的柱螺栓之一伴隨有沿周向設置另一個柱螺栓,而軸向上的另一個柱螺栓不伴隨有沿周向排列成行的另一個柱螺栓(即保持為單一柱螺栓)。
特別是當沿筒形殼體的周向設置多個柱螺栓時,托架優選地是裝接于沿周向設置的多個柱螺栓中的所有或至少兩個柱螺栓的整體托架。由于整體托架將沿著筒形殼體周向設置的多個柱螺栓全部固定在一起,形成在用于固定充氣器的托架的各部分上的、供多個柱螺栓穿過的孔的數量與固定于整體托架的柱螺栓的數量相同。
例如,兩個柱螺栓沿著充氣器側面的周向排列成行。通過以這種方式形成柱螺栓,較之在一個單點上予以支撐,柱螺栓可以以更大的強度受到支撐,即使在圍繞殼體軸線的充氣器的周向上產生轉動力矩。另外,當沿周向設置的一個或多個柱螺栓在軸向上以多個(多組)排列成行時,單獨一個托架可以裝接于所有這些柱螺栓。換句話說,單一(或連接的)托架可以裝接于在軸向上排列成行的柱螺栓。
本發明的充氣器特別適于用作幕簾式氣囊充氣器或側氣囊充氣器。本發明的充氣器也可以應用于駕駛員側充氣器、前排乘員側充氣器或膝墊充氣器。
當固定柱螺栓時,本發明的充氣器不使用諸如JP-B No.2528596和JP-B No.3133267中所公開的外側殼體等獨立部件,并從而可以充分地滿足減少尺寸和重量的要求。而且,減少了制造步驟的數量,從而改善了生產率。
特別是在有利于諸如側氣囊充氣器或幕簾式氣囊充氣器等具有受限裝接空間的充氣器的裝接工作方面,本發明的充氣器極具優勢。
當將充氣器裝接到模殼或車輛上時,本發明的充氣器能夠改善裝接于模殼或車輛的自由度(和適應性)。
根據下文詳述和僅用于說明而給出并因此不限制本發明的附圖,本發明將得以更清楚地理解。
圖1是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充氣器的軸向剖視圖;圖2(a)、圖2(b)、圖2(c)和圖2(d)是說明柱螺栓裝接方法的視圖;圖3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充氣器的軸向剖視圖;圖4是本發明又一實施例的充氣器的軸向剖視圖;圖5是本發明充氣器再一實施例的側視圖;圖6是顯示圖5所示充氣器中所使用的托架的放大視圖;以及圖7(a)、圖7(b)和圖7(c)是顯示將托架固定于柱螺栓的固定工序的示意性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1)第一實施例圖1是充氣器的軸向剖視圖,而圖2(a)~2(d)是說明柱螺栓裝接方法的視圖。
充氣器10包括兩端敞開的筒形殼體20、裝接于該筒形殼體20一端的敞開部位的第一罩殼30、以及裝接于該筒形殼體20另一端的敞開部位的第二罩殼40。
用作氣囊充氣介質的諸如氬、氦或氮等壓力氣體填充入由筒形殼體20、第一罩殼30和第二罩殼40所包圍的密封空間(即壓力氣體室)22。填充壓力的最大壓力設定為大約70,000kPa筒形殼體20由鋼等制成,具有恒定厚度的周向壁。該殼體的橫截面不局限于圓形,而可以是多邊形或橢圓形。
第一罩殼30的內部限定了點火裝置室32,其容放電點火器34和所需量的氣體發生劑36。通過對第一罩殼30敞開端的邊緣37進行卷邊將點火器34固定于第一罩殼30,點火裝置室32處于常壓(大氣壓)下。
第一罩殼30(即點火裝置室32)和壓力氣體室22由連通通路39相連,該通路39由第一可破裂板24封閉。通過焊接將該第一可破裂板24裝接于第一罩殼30的端壁上。
第二罩殼40設置有多個排氣孔42。氣囊的氣體引入口連接于其上設置有排氣孔42的擴散部。第二罩殼40的內部空間44處于常壓(大氣壓)下。
由第二罩殼40限定的內部空間44和壓力氣體室22由第二可破裂板28彼此封閉。第二可破裂板28通過焊接裝接于第二罩殼40的凸緣部45。
柱螺栓51利用電阻焊固定于第一罩殼30的側面,而柱螺栓52利用電阻焊固定于第二罩殼40的側面(例如凸緣部45)。相應焊接部位的厚度明顯大于筒形殼體20的周向壁的厚度。柱螺栓51、52相對于充氣器10的軸向共線設置,并在與充氣器10的軸向垂直方向上延伸。
在焊接期間分別與柱螺栓51、52接觸的第一罩殼30和第二罩殼40的側面都是平的。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第一罩殼30和第二罩殼40的側面可以是彎曲的,而柱螺栓51、52可以焊接到它們的曲面部位上。
如圖2(a)所示,在焊接期間與柱螺栓51(或52)接觸的第一罩殼30(或第二罩殼40)的側面55可以設置突起(凸起部位),而相應柱螺栓51(或52)的端面53可以設置有凹部(凹下部位),使得在突起和凹部之間進行電阻焊接。
相反,如圖2(b)所示,在焊接期間與柱螺栓51(或52)接觸的第一罩殼30(或第二罩殼40)的側面55可以設置有凹部(凹下部位),而相應柱螺栓51(或52)的端面53可以設置有突起(凸起部位)。在此情況下,優選地將另一突起設置在凸起部位或凹下部位上,使得在電阻焊期間,在突起部分上可以更容易產生熱量。
如圖2(c)所示,在柱螺栓51(或52)的端面53’上可以設置多個突起部分56,57,而相應第一罩殼30(或第二罩殼40)的側面55’可以設置為平面部分,使得在突起部分57和平面部分之間進行電阻焊接。所述突起部分57可以是多個獨立的突起部分或者是一環形突起部分。
需要指出的是,第一罩殼30(或第二罩殼40)的側面可以是曲面,而多個突起部分56、57可以以與曲面形狀匹配的方式形成在柱螺栓51(或52)的端面53’上。
如圖2(d)所示,柱螺栓51(或52)的端面53”可以形成為平面,而相應第一罩殼30(或第二罩殼40)的側面55”可以設置有突起部分58,使得在端面53”和突起部分58之間進行電阻焊接。突起部分58可以是多個獨立的突起部分或者是一環形突起部分。
通過如圖2(a)~2(d)所示那樣,使柱螺栓51(或52)的端面53的形式與相應第一罩殼30(或第二罩殼40)的側面55(55’,55”)的形式相互關聯設置,能夠輕易地對焊接部位進行定位,焊接自身可以輕易地進行,并能夠增加焊接強度。
當實施電阻焊時,采用將柱螺栓51(或52)的端面53與相應第一罩殼30(或第二罩殼40)的側面55(55’,55”)壓在一起、并并導致在兩者之間流過大電流的方法。兩個元件也可以使用電弧點焊進行固定。在下述實施例中可以使用類似的方法進行焊接。
下文將介紹當圖1所示充氣器10用作幕簾式氣囊充氣器或側氣囊充氣器且配裝于安裝在汽車上的氣囊系統中時的操作。
需要指出,充氣器10通過組合使用柱螺栓51、52與螺母裝設于規定的模殼或車體內,且氣囊的氣體引入口與擴散部43相連。此時,柱螺栓51、52固定于充氣器10的側面,并因此不與在其軸向上與充氣器10連接的氣囊相干涉。因而,擴散部43與氣囊氣體引入口的連接可以被輕易地進行,且充氣器10借助于柱螺栓51、52可以便利地安裝于模殼。
當車輛發生碰撞而受到沖擊時,操作信號輸出裝置(未示)導致點火器34啟動,從而氣體發生劑36被點燃并燃燒,以產生高溫燃燒氣體。該高溫燃燒氣體使點火裝置室32的內部壓力升高,并因而,第一可破裂板24破裂,將燃燒氣體釋放入壓力氣體室22。進入壓力氣體室22的燃燒氣體導致入壓力氣體室22的內部壓力升高。作為壓力氣體室22中壓力升高的結果,第二可破裂板28破裂,從而壓力氣體和燃燒氣體通過內部空間44并從排氣孔42排出。從而氣囊被充氣。
氣囊沿充氣器10的軸向上充氣膨脹,但是由于柱螺栓51、52固定于充氣器10的側面(例如在軸向的垂直方向上),因此不阻礙氣囊在軸向上的充氣膨脹。
(2)第二實施例圖3是充氣器的軸向剖視圖。圖3所示充氣器與圖1所示充氣器10不同之處僅在于柱螺栓51’、52’的固定位置。
柱螺栓51’、52’利用電阻焊固定在筒形殼體20的(具有恒定厚度)的周向壁上。柱螺栓51’、52’沿充氣器10的軸向共線設置,且沿與軸向垂直的方向延伸。
從增加焊接強度的觀點出發,在焊接期間彼此接觸的柱螺栓51’、52’和筒形殼體20的周向壁優選地具有與圖2(a)~2(d)所示關系之一類似的關系。而且,這些元件可以采用與第一實施例中所描述的形式相類似的形式。
筒形殼體20的周向壁具有恒定的厚度,并從而當兩個柱螺栓被焊接時,通過在相同條件下進行焊接,可以使兩個柱螺栓的焊接強度相等。通過這樣做,可以獲得優良的加工性,并可以避免一個柱螺栓的焊接強度比另一個柱螺栓的焊接強度低的情形。
(3)第三實施例圖4是充氣器(充氣器100)的軸向剖視圖,也用作氣囊裝接方法的說明圖。
筒形殼體112在其一端側具有開口部114,而其另一端側是封閉的。諸如氬氣、氦氣、氮氣等惰性氣體在最大約70,000kPa的壓力下填充入封閉空間(即壓力氣體室室)。相對于軸向,筒形殼體112具有圓形橫截面,而開口部分114具有類似的圓形橫截面。
柱螺栓151、152利用電阻焊固定在筒形殼體112的(具有恒定厚度的)周向壁上。柱螺栓151、152沿充氣器100的軸向共線設置,并沿軸向的垂直方向延伸。
為了增加焊接強度,在焊接期間彼此接觸的柱螺栓151、152和筒形殼體112的周向壁優選地具有與圖2(a)~2(d)所示關系類似的關系,特別是與圖2(c)所示者類似的關系。而且,這些元件可以采用與第一實施例中所描述的形式相類型的形式。
擴散部120連接于筒形殼體112的開口部114側。擴散部120具有用作氣體出口的第一排氣孔122,壓力氣體通過氣體出口向外排放。筒形殼體112與擴散部120可以通過焊接進行連接或利用螺螺紋連接在一起。
筒形殼體112的開口部114(用作氣體出口)和擴散部120之間的壓力氣體流動通路118(用作氣體出口)由可破裂板119封閉,而在啟動之前,由筒形殼體112限定的密封空間116維持在高壓下并處于氣密狀態。在圖4中,可破裂板119裝設于擴散部120上,但是也可以裝設于筒形殼體112的開口部114上。另一方面,擴散部分120的第一排氣孔122不封閉。
包括引火劑或點火劑的點火器126設置在擴散部120內,作為用于使可破裂板119破裂的破裂裝置(用于開啟密封空間116的開啟裝置)。將筒形殼體112連接于擴散部120之后,通過從擴散部120一端上的開口部插向可破裂板來裝接點火器126。繼插入之后,通過對擴散部120一端上的開口部的周向邊緣128進行卷邊將點火器126固定。130表示連接器插入空間。
排氣口140與擴散部120連通。通過將排氣口140的壓力氣體流入部分142壓入和插入擴散部120的第一排氣孔122而將這兩個元件進行連接。排氣口140的流入部分142的直徑比擴散部120的第一排氣孔122的直徑稍小。
排氣口140的一端封閉(封閉端面162),而另一端敞開。排氣口140包括具有凸緣部163的主體部140a以及適配部140b。主體部140a和適配部140b通過將主體部140a的凸緣部163嵌合或配裝入適配部140b的內部、并隨后對適配器140b的端部進行卷邊進行連接,但是也可以通過電阻焊進行連接。需要指出的是,排氣口140的主體部分140a和適配部140b也可以被形成為一體。
適配部140b和擴散部120通過在焊接部位135進行電阻焊進行連接。這里,適配部140b的流入部142和擴散部120可以進行電阻焊接,且然后將主體部140a與適配部140b相連;或者可以在將主體部140a和適配部140b連接之后,對適配部140b和擴散部120進行電阻焊。
在主體部140a的側面上設置了多個開口部(即第二排氣孔)160,而包括多個流出孔149、用于從流過的壓力氣體中去除異物的慮網148設置在主體部140a的內部。流出孔149的直徑可以從位于0.5與2毫米之間的數值范圍內選取。
多個開口部160中的至少兩個設置在對稱或基本對稱的位置上。例如6個開口部160可以在周向上等間距地設置。
慮網148可以由一個或多個沖孔金屬、平織金屬絲網或類似材料層構成,形成為圓筒形且設置成慮網148的軸向與排氣口140(主體部140a)的軸向彼此對齊。流出孔149設置在慮網148的整個表面上,但是基本上僅只那些面對開口部160的流出孔149排送壓力氣體并因此呈現異物去除作用。
突出部164和凹槽部(即凹入部)161連續地或間隔開地(優選地是連續地)沿周向設置在主體部140a的靠近適配器140b的一側。
突出部164具有平的頂面,如果需要其可以配置螺紋部分(例如陽螺紋部分或陰螺紋部分),并設置在開口部160附近。當通過使該螺紋部分與形成在氣囊170的螺紋座176上的螺紋部分174嚙合而在排氣口140處將充氣器100連接于氣囊170時,使用該突出部164。當氣囊170裝接于主體部140a時,在螺紋座176和主體部140a的外周表面之間形成間隙178。可以根據與氣囊170的可連接性(連接強度、操作性等)確定突出部164的徑向高度和軸向長度。
當組裝氣囊裝置時使用凹槽部161,以在將氣體引入口172裝放到主體部140a之后將氣囊170的氣體引入口172緊固到主體部140a上。因而,這兩個元件可以牢靠地結合,阻止氣囊脫落。可以根據與氣囊170的可連接性(連接強度、操作性力等)確定凹槽部161的徑向深度。
在充氣器100中,柱螺栓151、152固定在充氣器100的側面上,并因此不妨礙沿充氣器100軸向進行連接的氣囊。因而,能夠輕易地進行排氣口140和氣囊170的氣體引入口172的連接,而將充氣器100裝接于充氣器100的模殼也很便利。此外,由于氣囊在充氣器100的軸向上充氣膨脹,柱螺栓151、152不妨礙氣囊的充氣膨脹。
除圖4所示的充氣器100以外,至少一個柱形物體(bole)可以采用與該實施例類似的方式焊接到JP-A 2003-104164的圖1-6所示的充氣器的周向壁上,從而能夠獲得類似的作用和效果。
(4)第四實施例圖5是配置有托架的充氣器的側視圖,圖6是托架的放大視圖,而圖7(a)~7(c)是顯示將托架固定于柱螺栓的固定工序的示意視圖。需要指出的是,在圖5~7中,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與圖1或圖2所示充氣器相同的元件和結構,因此省略了對它們的介紹。
在圖5中,兩個柱螺栓51、52沿軸向順序地形成在充氣器殼體20的側面(即周面)上,而另外兩個柱螺栓54、56在殼體的相對于兩個柱螺栓51、52的周向上順序設置。換句話說,在該實施例的充氣器中,殼體側面上的沿周向排成一行的兩個柱螺栓((51,54)或(52,56))被設置在沿殼體軸向上的兩個位置上。這種類型的充氣器可以被應用在圖1、3和4中所示的充氣器上,其方式是除了這些圖中所示的兩個柱螺栓之外在充氣器的周向上設置另外兩個柱螺栓。需要注意的是,可以省略柱螺栓51’或柱螺栓52’。
在圖5所示的充氣器中,在周向上順序設置在殼體20側面上的柱螺栓51(或52)和柱螺栓54(或56)優選地以不大于90度、或優選地不大于60度或更優選地不大于45度的裝接角進行設置。單獨托架60(即整體托架)由在殼體20周向上排列成行的柱螺栓51和54(或52和56)固定。因而,在托架60上形成有用于與在殼體20周向上排列成行的兩個柱螺栓51和54(或52和56)接合的兩個接合部位。所述接合部位由柱螺栓穿過的孔61(圖5中未示,但在圖6中示出)、柱螺栓松裝配其中的U形槽口或具有類似形狀的槽口61’之一或它們的組合實現。當接合部位之一形成為U形槽口61’時,該槽口形成得通向托架60的端部(用于固定殼體的一側的端部)。
如圖6所示,該實施例所使用的托架60具有單一孔61和單一U形槽口61’。柱螺栓51固定于孔61,而柱螺栓54固定于U形槽口61’(參考圖5)。托架60設置有下述部分形成為曲面、與充氣器殼體20接觸的部分,從該形成為曲面的部分延伸出的部分,以及在需要的情況下設置的彎折部分。托架60在一端還包括固定部分63,諸如氣囊模殼或車體等裝接物固定在該固定部分63上。當如圖7所示利用螺母64將托架60固定在裝接物上或類似情況時,該固定部分可以形成為該實施例所示的孔。在此情況下,該固定部分也可以形成為上述的U形槽口。當托架利用焊接等固定于裝接物時,該固定部分可以形成為焊縫。
需要指出的是,當該接合部分或固定部分形成為孔時,該孔優選地形成為長孔,使得螺栓可以松配裝其中。
下文將結合圖7說明該實施例的用于將柱螺栓裝接到托架上的裝接工序。首先,使托架60平行于柱螺栓51的軸向靠近柱螺栓51(圖7(a)),在柱螺栓51的前端穿過孔61之前,柱螺栓54穿過U形槽口61’(圖7(b))。柱螺栓51、54的長度和形成位置以及孔61和U形槽口61’的形式和形成位置優選地進行調整,使得滿足該關系。然后使托架60進一步靠近殼體20,且當柱螺栓51完全穿過孔61之后(圖7(c)),將螺母64擰在柱螺栓51、54的每一個上,從而將托架固定在殼體20上。采用類似方式可以將另一個托架60固定在柱螺栓52、56上。
其結果,形成了托架裝接于柱螺栓的充氣器。需要指出的是,在圖5中,例如通過將兩個托架60彼此相連,兩個托架60可以形成一體。
上文對本發明進行了介紹,但是明顯的是本發明可以多種方式予以改變。此種改變不認為是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且所有這些對業內人士而言顯而易見的改變都包括在后附權利要求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充氣器,包括具有第一敞開端和第二敞開端的筒形殼體;裝設于所述第一敞開端以封閉該第一敞開端的第一罩殼;裝設于所述第二敞開端以封閉該第二敞開端的第二罩殼,所述第二罩殼配設有排氣孔;容置在所述第一罩殼內的點火裝置;以及直接焊接到所述第一罩殼的側面和所述第二罩殼的側面中的至少一個側面上的柱螺栓。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充氣器,其特征在于,在焊接期間與所述柱螺栓接觸的所述第一罩殼側面和所述第二罩殼側面中的至少一個側面基本上是平的。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充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柱螺栓的面對所述第一罩殼和第二罩殼之一的端面是凹入的,而與所述柱螺栓接觸的所述側面是突起的,使得所述柱螺栓的凹入部與所述側面的突起部相匹配。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充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柱螺栓的面對所述第一罩殼和第二罩殼之一的端面是突起的,而與所述柱螺栓接觸的所述側面是凹入的,使得所述柱螺栓的突起部與所述側面的凹入部相匹配。
5.根據權利要求1-4之一所述的充氣器,其特征在于,壓力氣體填充入由所述筒形殼體、第一罩殼和第二罩殼包圍的密封空間。
6.一種充氣器,包括筒形殼體,包括具有至少兩個厚度基本相同的部位的周向側壁,該筒形殼體限定了壓力氣體填充其中的密封空間,以及位于所述筒形殼體一端面上的用于釋放所述壓力氣體的氣體出口,點火裝置,用于打開所述筒形殼體中的所述密封空間并經由所述氣體出口排放所述壓力氣體,以及直接焊接到厚度基本相同的所述至少兩個部位上的至少兩個柱螺栓。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充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筒形殼體的在焊接期間與所述柱螺栓接觸的側面基本上是平的。
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充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筒形殼體的在焊接期間與所述柱螺栓接觸的側面是曲面,而柱螺栓的端面配設有突起部分。
9.根據權利要求1或6所述的充氣器,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適于裝接于所述柱螺栓的托架。
10.根據權利要求9的所述充氣器,其特征在于,至少兩個柱螺栓在沿著與所述筒形殼體軸向基本垂直的所述筒形殼體的周向的各位置處焊接到所述側壁上,且所述托架適于整體地同時裝接于所述至少兩個柱螺栓。
11.根據權利要求6的所述充氣器,其特征在于,至少兩個柱螺栓在沿著所述筒形殼體軸向的各位置處焊接到所述側壁上。
12.根據權利要求10的所述充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兩個柱螺栓以不大于90°的角度間隔開。
13.根據權利要求12的所述充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兩個柱螺栓以不大于45°的角度間隔開。
14.根據權利要求1-13之一所述的充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氣器用作幕簾式氣囊充氣器和側氣囊充氣器之一。
全文摘要
柱螺栓51、52通過焊接固定到與筒形殼體20相連的第一罩殼30和第二罩殼40的側面上。當將氣囊的氣體引入口連接于擴散部43時,所述柱螺栓51、52不造成阻礙,并因此不損害使用柱螺栓51、52將充氣器10裝接于模殼的裝接性。
文檔編號B60R21/26GK1914068SQ20058000332
公開日2007年2月14日 申請日期2005年1月28日 優先權日2004年2月4日
發明者德田政和, 中安雅之, 勝田信行 申請人:大賽璐化學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