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密封條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密封條,該密封條安裝于圍繞機動車車身開口周緣的凸緣上。
背景技術:
機動車具有開口部,諸如門洞、行李箱(luggage compartment或trunk)開口等, 密封條分別安裝在圍繞開口部(形成于機動車車身中)周緣的凸緣上,從而在車身開口周 緣與各自配合件(例如車門和行李箱蓋)之間建立密封。在將這些密封條安裝到車身開口周緣上時,圍繞車身開口周緣所形成的凸緣插入 密封條的卡固部(trim portion),該卡固部具有大致U形的橫截面。例如,如圖6所示,凸緣7圍繞機動車車身中開口部的周緣6設置,以正對后行李 箱蓋的周部,通過將密封條110安裝到凸緣7上,對機動車后行李箱處的開口部進行密封。即,密封條110具有卡固部120和內部具有空間的中空密封部140,卡固部安裝于 凸緣7上,中空密封部與行李箱蓋2的背面相接觸,以對其間的空間進行密封,從而,通過與 行李箱蓋2背面相接觸的中空密封部140,對開口部進行密封。卡固部120包括朝向車輛外側的側壁(或者說凸緣7的外側壁)121、朝向車輛內 側的側壁(或者說內側壁)122以及底壁123,從而表現出大致U形的橫截面。為了增強卡 固部120對凸緣7的保持,將金屬片制成的嵌件129埋入卡固部120的內部。在卡固部120的內部(具有大致U形橫截面)中,外側凸緣保持唇124、125和內 側凸緣保持唇126、127分別形成于外側壁121和內側壁122的內表面,從而朝向卡固部120 內部的底壁123側伸出,以形成大致倒V形截面。將密封條110安裝到凸緣7上時,從上方將卡固部120安裝到圍繞后行李箱開口 周部設置的凸緣7上,從而,凸緣7插入具有大致U形截面的卡固部120內部。外側凸緣保 持唇124、125和內側凸緣保持唇126、127設置為從卡固部120內表面伸出,并且通過嵌件 129增加卡固部120的保持力。在此種構造中,由凸緣保持唇124、125、126、127對凸緣7進 行保持以將其夾在凸緣保持唇之間,從而,不僅可以維持密封條110的姿態,還可以防止密 封條110從凸緣7上脫落。在這種情況下,中空密封部140在卡固部120上部一體方式設 置,其與行李箱蓋2外周部的背面接觸,從而對車身開口的周緣6與行李箱蓋2之間構成的 間隙進行密封。然而,在很多情況下,為了增加卡固部120的保持力,嵌件129由金屬形成,這最終 增加了密封條110的整體重量,從滿足車輛重量減輕趨勢的角度看是不利的。因此,如圖7所示,提出一種具有中空密封部240的密封條210 其中外側壁221、 內側壁222和底壁223具有大致相同的厚度,并且由硬質橡膠材料或者硬質樹脂形成,而沒 有在卡固部220的側壁中埋入金屬嵌件(例如,參見專利文獻1和專利文獻2)。注意,使外 側壁221和其他壁厚度相同是為了改善擠出時的形狀穩定性。然而,在這種情況下,由于沒有埋入金屬嵌件,雖然可以達到減輕密封條210重量 的目的,但是減弱了卡固部220對凸緣7的保持力,有時會發生卡固部220容易從凸緣7脫
4離的情況。在密封條210安裝于車身開口部的拐角部時,由于密封條210彎曲,有時會發生 保持唇226等向內側(朝向保持唇226等延伸而出的側壁)變形的情況,使得保持唇226 等容易從凸緣7脫離,或者發生密封條210 (卡固部220)因本體密封唇228與內側保持唇 226、227之間平衡失效的影響而傾斜的情況。因此,如圖8所示,提出一種具有中空密封部340和卡固部320的密封條310,其 中,在卡固部320的外側壁321內表面上形成有梯形橫截面的海綿件324,而在內側壁322 的內表面上形成內側保持唇326、327,從而將凸緣7保持在海綿件與內側保持唇之間(例 如,參見專利文獻3)。然而,在這種情況下,在試圖將卡固部320 (具有大致U形橫截面)成 型為其安裝于凸緣7上所得到的形狀時,在海綿件324與內側保持唇326、327之間需要空 間,從而減弱了對凸緣7的保持力(插入力、脫離力),繼而降低了密封性能。專利文獻1 日本專利No. 3752627專利文獻2 JP-2008-230258專利文獻3 JP-2001-341588
發明內容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機動車密封條,其可以降低自身的重量以滿足減 輕機動車重量的趨勢,以及,使卡固部的形狀穩定化,從而提高卡固部對圍繞車身開口部周 緣的凸緣的保持力。本發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種密封條,該密封條包括卡固部,其適于安裝到圍繞車 身開口部周緣的凸緣,并由密實材料或微發泡材料形成,具有大致U形橫截面;以及中空密 封部,其由海綿材料形成為與卡固部成一體,以及,中空密封部適于與正對車身開口部的配 合件相接觸,從而在車身開口部周緣與配合件之間建立密封;其中,卡固部包括外側壁、底 壁和內側壁,以具有大致U形橫截面,卡固部還包括凸緣保持唇,凸緣保持唇形成在外側壁 和內側壁的內表面上,從而伸入大致U形橫截面的內部;其中,第一凸緣保持唇形成在外側 壁和內側壁任一的內表面上,位于卡固部的開口側,以及,第二凸緣保持唇形成在相同側壁 的內表面上,位于卡固部的底壁側;以及,其中,對向凸緣保持唇形成在外側壁和內側壁中 另一個的內表面上,位于第一凸緣保持唇和第二凸緣保持唇之間并在其間延伸。在本發明的第一方面中,第一凸緣保持唇形成在外側壁和內側壁任一的內表面 上,位于卡固部的開口側,以及,第二凸緣保持唇形成在相同側壁的內表面上,位于卡固部 的底壁側。另外,對向凸緣保持唇形成在外側壁和內側壁中另一個的內表面上,位于第一凸 緣保持唇與第二凸緣保持唇之間,并在其間延伸。因此,擴大了第一凸緣保持唇與第二凸緣保持唇之間的空間,這意味著雖然凸緣 實際上僅在兩個部位處受到保持,但是凸緣可在很寬區域上受到保持,從而可以用對向凸 緣保持唇壓抵凸緣而穩定地保持凸緣。另外,當卡固部圍繞作為支點的對向凸緣保持唇朝 凸緣傾斜時,迫使第一凸緣保持唇和第二凸緣保持唇發生很大偏轉,因此,這使得卡固部很 難相對于凸緣傾斜。從而,在卡固部轉動時第一凸緣保持唇或第二凸緣保持唇可作為支撐 凸緣的支柱,從而可避免密封條傾斜。本發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種密封條,其中,形成多個與對向凸緣保持唇相同的對向 凸緣保持唇,以及,其中,第一凸緣保持唇的末端和所述第二凸緣保持唇的末端與所述對向
5凸緣保持唇的末端形成為,朝向另一側的側壁延伸長得超出該另一側凸緣保持唇的末端。在本發明第二方面中,由于形成多個對向凸緣保持唇,可穩定地保持凸緣。第一凸緣保持唇的末端和第二凸緣保持唇的末端與對向凸緣保持唇的末端形成 為,朝向另一側的側壁延伸得超過另一側凸緣保持唇的末端。因此,凸緣保持唇的末端彼此 接觸,但是在豎直方向,一個在另一個的頂部重疊預定間距。在此種構造中,增加了各凸緣 保持唇的末端(在凸緣插入卡固部內部時與凸緣相接觸)的偏轉量,這繼而增加了凸緣保 持力,從而可避免凸緣從卡固部脫離。本發明第三方面提供一種密封唇,包括卡固部,其適于安裝到圍繞車身開口部周 緣的凸緣,并由密實材料或微發泡材料形成,具有大致U形橫截面;以及中空密封部,其由 海綿材料形成為與卡固部成一體,以及,中空密封部適于與正對車身開口部的配合件相接 觸,從而在車身開口部周緣與配合件之間建立密封;其中,卡固部包括外側壁、底壁和內側 壁,以具有大致U形橫截面,卡固部還包括凸緣保持唇,凸緣保持唇形成在外側壁和內側壁 的內表面上,從而伸入大致u形橫截面的內部;其中,第一凸緣保持唇形成在外側壁和內側 壁任一的內表面上,位于卡固部的開口側,以及,第二凸緣保持唇形成在相同側壁的內表面 上,位于卡固部的底壁側;以及,對向凸緣保持唇形成在外側壁和內側壁中另一個的內表面 上,位于第一凸緣保持唇和第二凸緣保持唇之間并在其間延伸;以及,其中第一凸緣保持唇 的末端和對向凸緣保持唇(與第一凸緣保持唇對向)的末端形成為彼此靠近,與第一凸緣 保持唇相對于外側壁或內側壁所形成的角度相比,第二凸緣保持唇形成為相對于外側壁或 內側壁的角度較小,以及,相比于與第一凸緣保持唇對向的對向凸緣保持唇相對于外側壁 或內側壁所形成的角度,與第二凸緣保持唇對向的對向凸緣保持唇形成為相對于外側壁或 內側壁的角度較小。在本發明的第三方面中,第一凸緣保持唇的末端和與第一凸緣保持唇對向的對向 凸緣保持唇的末端形成為彼此靠近。因此,凸緣插入卡固部時,使凸緣的末端容易地插入第 一凸緣保持唇的末端與對向凸緣保持唇的末端之間。另外,由于在凸緣插入之后,凸緣的根 部在基本相同的位置處從兩側受到保持,不會發生卡固部塌陷的情況。相比于第一凸緣保持唇相對于外側壁或內側壁形成的角度,第二凸緣保持唇形成 為相對于外側壁或內側壁的角度較小,以及,相比于與第一凸緣保持唇對向的對向凸緣保 持唇相對于外側壁或內側壁所形成的角度,與第二凸緣保持唇對向的對向凸緣保持唇形成 為相對于外側壁或內側壁的角度較小。因此,在凸緣從卡固部脫離時,第二凸緣保持唇的末 端以及與第二凸緣保持唇對向的對向凸緣保持唇的末端與凸緣的側表面緊密接觸,從而, 增加了各凸緣保持唇的末端的彎曲量或反向轉動量,從而增加了凸緣從卡固部脫離所需的 力。本發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種密封條,其中,第二凸緣保持唇的末端和與第二凸緣 保持唇對向的對向凸緣保持唇的末端形成為,一個末端延伸長過另一個末端,從而更長地 伸向另一側的側壁。在本發明第四方面中,第二凸緣保持唇的末端和與第二凸緣保持唇對向的對向凸 緣保持唇的末端形成為,一個末端延伸長過另一個末端,從而更長地伸向另一側的側壁。因 此,當凸緣從卡固部脫離時,增加了第二凸緣保持唇的末端和對向凸緣保持唇(與第二凸 緣保持唇對向)的末端與凸緣側表面接觸的面積,從而,這增加了凸緣保持力并使凸緣穩定。另外,當凸緣從卡固部脫離時,增加了各凸緣保持唇的末端的彎曲量或反向轉動量,從 而增加了凸緣從卡固部脫離所需的力。本發明第五方面提供一種密封條,其中,第二凸緣保持唇形成為,當安裝到凸緣上 時,第二凸緣保持唇的末端沒有與底壁相接觸,但是靠近底壁,以及,第一凸緣保持唇形成 在外側壁或內側壁的內表面的最末端。在本發明第五方面中,第二凸緣保持唇形成為,當安裝到凸緣上時,第二凸緣保持 唇的末端沒有與底壁相接觸,但是靠近底壁,以及,第一凸緣保持唇形成在外側壁或內側壁 的內表面的最末端。因此,當卡固部安裝到凸緣時,凸緣可很深地插入卡固部,第二凸緣保 持唇的末端可以以可靠的方式保持凸緣。由于第一凸緣保持唇形成在外側壁或內側壁的內 表面最末端,擴大了第一凸緣保持唇所保持的凸緣部分與第二凸緣保持唇所保持的凸緣部 分之間的寬度,從而可穩定地保持凸緣。本發明的第六方面提供一種密封條,其中,第一凸緣保持唇的末端、第二凸緣保持 唇的末端和對向凸緣保持唇的末端形成為,朝向卡固部內部的底壁側彎曲。在本發明第六方面中,凸緣保持唇的各末端形成為朝向卡固部內部的底壁側彎 曲。因此,當凸緣插入卡固部時,凸緣保持唇的各末端(形成為朝向卡固部內部的底壁側彎 曲)以面接觸的方式與凸緣的側表面相接觸,以保持凸緣,從而可穩定地保持凸緣,并使凸 緣難以脫離。本發明的第七方面提供一種密封條,其中,在外側壁和內側壁的任一上形成彎曲 部,彎曲部的位置從底壁向各側壁的末端側相隔一定距離但比各側壁的中央更靠近底壁 側,該距離長于底壁的厚度,以及,側壁的末端側(比彎曲部更靠近末端)形成為靠近對向側壁。在本發明第七方面中,在外側壁和內側壁的任一上形成彎曲部,彎曲部的位置從 底壁向各側壁的末端側相隔一定距離但比各側壁的中央更靠近底壁側,該距離長于底壁的 厚度,以及,側壁的末端側(比彎曲部更靠近末端)形成為靠近對向側壁。因此,增加了側 壁(形成為末端側比彎曲部更靠近對向側壁)和凸緣保持唇對凸緣的保持力,可避免凸緣 在拐角部處從卡固部脫離。本發明第八方面提供一種密封條,其中,第一凸緣保持唇、第二凸緣保持唇和對向 凸緣保持唇由橡膠或熱塑性彈性體的密實材料或微發泡材料形成,與側壁的材料相同,但 是硬度低于外側壁、底壁和內側壁的硬度。在本發明第八方面中,各凸緣保持唇由橡膠或熱塑性彈性體的密實材料或微發泡 材料形成,與側壁的材料相同,但是硬度低于外側壁、底壁和內側壁的硬度。因此,可由外側 壁、底壁和內側壁有力且剛性地保持凸緣,以及,各凸緣保持唇與凸緣撓性接觸,從而即使 在凸緣表面形成有凹凸不平部分的情況下,凸緣保持唇可很好地保持凸緣,確保凸緣和配 合件(諸如行李箱蓋等)之間的密封。本發明第九方面提供一種密封條,其中,卡固部由硬度相當于國際橡膠硬度 (IRHD)80度到95度的密實材料或微發泡材料形成,以及,凸緣保持唇由硬度相當于國際橡 膠硬度(IRHD)50度到75度的密實材料或微發泡材料形成。在本發明第九方面中,卡固部由硬度相當于國際橡膠硬度(IRHD)80度到95度的 密實材料或微發泡材料形成。這樣,即使在卡固部中沒有埋入嵌件的情況下,也不會發生卡固部的開口部張開的情況,允許卡固部具有足夠的凸緣保持力。凸緣保持唇由硬度相當于國際橡膠硬度(IRHD) 50度到75度的密實材料或微發泡 材料形成。這樣,在維持足夠凸緣保持力的情況下,降低了凸緣插入力。根據本發明,擴大了第一凸緣保持唇與第二凸緣保持唇之間的空間,從而,連同形 成為位于第一凸緣保持唇與第二凸緣保持唇之間的對向凸緣保持唇,如此間隔開的第一凸 緣保持唇和第二凸緣保持唇可穩定地保持凸緣。另外,在卡固部轉動時,第一凸緣保持唇和 第二凸緣保持唇可作用為支撐凸緣的支柱,從而可防止密封條傾斜。
圖1是沿圖5中A-A線的剖視圖,其示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密封條安裝于 車身的狀態。圖2是沿圖5中A-A線的剖視圖,其示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密封條,該密封 條準備安裝于車身。圖3是沿圖5中A-A線的剖視圖,其示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密封條,該密封 條準備安裝于車身。圖4是沿圖5中A-A線的剖視圖,其示出根據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密封條,該密封 條準備安裝于車身。圖5是機動車從斜上方所得到的示意性軸測圖。圖6是常規密封條的剖視圖。圖7是另一常規密封條的剖視圖。圖8是又一常規密封條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參照圖1至圖5說明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圖1是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密封條10的剖視圖。圖2至圖4也是剖視圖,示 出根據本發明第二至第四實施例的密封條。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描述為應用于安裝于機動車后行李箱的密封條10。然而,本 發明也可應用于用于密封機動車各種開口部的密封條。密封條包括用于橫向背門或后板 (transverse rear door or tailgate)的密封條;用于側面所形成開口部(用于側門)的 密封條,用于機動車車頂所形成開口部(用于太陽天窗等)的密封條;以及發動機罩密封件 (hood seal),用于密封機動車發動機艙的周部。如圖1所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密封條10由卡固部20和中空密封部40組成, 卡固部20安裝于凸緣7,中空密封部40與行李箱蓋2相接觸,用于對凸緣7與行李箱蓋2 之間構成的間隙進行密封。卡固部20包括朝向車輛外側(或者說凸緣7的外側)的外側壁21、朝向車輛內側 (或者說凸緣7的內側)的內側壁22以及底壁23,從而形成大致U形橫截面。在外側壁21、 內側壁22和底壁23的內部沒有埋入框架部件(例如金屬片)。也就是說,外側壁21、內側 壁22和底壁23由橡膠或熱塑性彈性體的硬質材料(硬度相當于IRHD(國際橡膠硬度)80 度至95度的密實或微發泡材料)制成。
第一朝向車輛外側的凸緣保持唇(或者說第一外側凸緣保持唇)24形成在外側壁 21的內表面上,位于卡固部20(具有大致U形橫截面)的開口側,以及,第二朝向車輛外側 的凸緣保持唇(或者說第二外側凸緣保持唇)25形成在外側壁21的內表面上,位于卡固部 20內部的底壁側。第一朝向車輛內側的凸緣保持唇(或者說第一內側凸緣保持唇)26和第二朝向車 輛內側的凸緣保持唇(或者說第二內側凸緣保持唇)27形成在內側壁22的內表面上,第一 內側凸緣保持唇26和第二內側凸緣保持唇27是與第一外側凸緣保持唇24和第二外側凸 緣保持唇25對向的(相對布置的)對向凸緣保持唇。第一內側凸緣保持唇26形成在開口 側,并且第二內側凸緣保持唇27形成在卡固部20的內表面的底壁23側。這些凸緣保持唇形成為第一內側凸緣保持唇26的末端和第二內側凸緣保持唇 27的末端位于第一外側凸緣保持唇24的末端與第二外側凸緣保持唇25的末端之間。因此,第一外側凸緣保持唇24與第二外側凸緣保持唇25之間的空間擴大,這允許 凸緣7由如此定位的第一和第二外側凸緣保持唇24、25與第一和第二內側凸緣保持唇26、 27保持,保持唇26、27與第一和第二外側凸緣保持唇24、25相對布置并位于二者之間,從而 可以以穩定的方式將凸緣7保持在這些凸緣保持唇之間。傾斜時,圍繞第一內側凸緣保持唇26和第二內側凸緣保持唇27作為支點,卡固部 20相對于凸緣7傾斜。然而,為了發生這種動作,無論是第一外側凸緣保持唇24還是第二 外側凸緣保持唇25都需要很大程度地偏轉。因此,使得卡固部20很難相對于凸緣7傾斜。 也就是說,卡固部20轉動時,無論是第一外側凸緣保持唇24還是第二外側凸緣保持唇25 都可作為撐住凸緣7的支柱,從而可以避免密封條10傾斜。因此,中空密封部40的位置穩 定,從而中空密封部40以可靠的方式與行李箱蓋2相接觸,以在凸緣7和行李箱蓋2之間 建立密封。與上述相反,可以采用下述結構,其中,第一內側凸緣保持唇26形成于卡固部20 的開口側,第二內側凸緣保持唇27形成于卡固部20的底壁23側,以及,第一外側凸緣保持 唇24和第二外側凸緣保持唇25 (現在是與第一內側凸緣保持唇26和第二內側凸緣保持唇 27對向的對向凸緣保持唇)形成為位于第一內側凸緣保持唇26與第二內側凸緣保持唇27 之間。在這種情況下,第一外側凸緣保持唇24的末端和第二外側凸緣保持唇25的末端位 于第一內側凸緣保持唇26的末端與第二內側凸緣保持唇27的末端之間。在第一外側凸緣保持唇24的末端和第二外側凸緣保持唇25的末端位于第一內側 凸緣保持唇26的末端與第二內側凸緣保持唇27的末端之間時,無論是第一內側凸緣保持 唇26還是第二內側凸緣保持唇27都可作為撐住凸緣7的支柱,從而可以避免密封條10傾 斜。因此,中空密封部40以可靠的方式與行李箱蓋2相接觸,以在凸緣7和行李箱蓋2之 間建立密封。第二外側凸緣保持唇25形成在外側壁21的內表面上,位于卡固部20內部的底壁 23側,第二外側凸緣保持唇25優選形成為盡可能靠近底壁23,在卡固部20安裝于凸緣7 時,第二外側凸緣保持唇25的末端不會與底壁23的內表面相接觸。在這種情況下,卡固部 20安裝于凸緣7時,凸緣7的末端可以很深地插入卡固部20,從而第二外側凸緣保持唇25 的末端和第二內側凸緣保持唇27的末端可以以可靠的方式保持凸緣7。第一外側凸緣保持唇24優選形成于外側壁21內表面的開口側最末端。在這種情況下,第二外側凸緣保持唇25與第一外側凸緣保持唇24之間的空間擴大,這意味著雖然凸 緣7實際上在兩個部分處受到保持,但其可以在很寬區域上受到保持,從而可以穩定地保 持凸緣7。第一外側凸緣保持唇24的末端、第二外側凸緣保持唇25的末端、第一內側凸緣保 持唇26的末端和第二內側凸緣保持唇27的末端,優選皆形成為朝向卡固部20內部的底壁 側彎曲。在這種情況下,凸緣7插入卡固部20時,這些凸緣保持唇各自的末端(形成為朝 向卡固部20內部的底壁側彎曲)以面接觸的方式與凸緣7的側表面相接觸,以保持凸緣7, 從而不僅可以穩定地保持凸緣7,還可使凸緣7很難從卡固部20脫離。第一外側凸緣保持唇24的末端、第二外側凸緣保持唇25的末端、第一內側凸緣保 持唇26的末端和第二內側凸緣保持唇27的末端皆形成為延伸超過朝向另一側壁的其他凸 緣保持唇末端。因此,第一和第二外側凸緣保持唇24、25的末端與第一和第二內側凸緣保 持唇26、27的末端不會相互接觸,但在凸緣7插入卡固部20之前,在卡固部20內的豎直方 向上,第一和第二外側凸緣保持唇24、25的末端與第一和第二內側凸緣保持唇26、27的末 端以預定距離重疊。凸緣7插入卡固部20時,凸緣7的末端移入卡固部,同時將這些凸緣保持唇各 自的末端橫向推開,凸緣7最終與底壁23或者設置在底壁23內表面的填縫件(calking member)相接觸。這樣,各凸緣保持唇的末端的偏轉量(彎曲變形量)增加,繼而增加了凸 緣7的保持力,從而可以避免凸緣7從卡固部20脫離。外側凸緣保持唇24、25和內側凸緣保持唇26、27由與外側壁21等相同種類的三 元乙丙橡膠(EPDM橡膠)或熱塑性彈性體材料形成,但是所使用材料的硬度優選低于外側 壁21、底壁23和內側壁22的材料硬度。這樣,外側壁21、底壁23和內側壁22有力且牢固 地將凸緣保持于其間。此外,外側凸緣保持唇24、25和內側凸緣保持唇26、27柔軟地與凸 緣7接觸,即使在凸緣7表面存在凹凸不平的情況下,凸緣7也可以由這些凸緣保持唇以可 靠的方式進行保持,以進行密封。外側凸緣保持唇24、25和內側凸緣保持唇26、27優選由與外側壁21等相同種類 的材料形成。材料的硬度優選相當于IRHD(國際橡膠硬度)70度。注意,可以使用硬度在 大于等于65度至小于75度范圍之間的材料制備這些凸緣保持唇。此時,即使在凸緣7表 面存在凹凸不平的情況下,凸緣保持唇可具備足夠的撓性從而柔軟地與凸緣7相接觸,并 且有足夠的剛性以保持凸緣7。外側壁21和底壁23在拐角部處連接到一起。角部21b (構成拐角部的外表面)優 選形成為,外側壁21與底壁23所形成的角度落在90度至95度的范圍內。類似地,內側壁 22與底壁23在拐角部處連接到一起。角部22b (構成拐角部的外表面)優選形成為,內側 壁22與底壁23所形成的角度落在90度至95度的范圍內。在本實施例中,角部21b、22b的 角度為95度。在這種情況下,拐角部的角度為直角或者接近直角的鈍角,這增加了外側壁 21和內側壁22的拐角部處的剛性,從而有利于卡固部20的凸緣保持唇(下文進行描述) 對凸緣末端進行保持。角部21b (位于底壁23與外側壁21之間拐角部的外表面)和角部22b (位于底壁 與內側壁22之間拐角部的外表面)優選形成為帶有0.5mm左右的曲率半徑。這樣,會增強 兩個拐角部處的剛性,防止外側壁21和內側壁22繞對應拐角部張開或者相對彼此移開,這增加了外側壁21和內側壁22 (由硬質材料形成)對凸緣的保持力。因而,即使在卡固部20 內沒有埋入嵌件的情況下,也不會發生凸緣7從卡固部20脫離的情況。在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密封條10中,將凸緣7插入密封條10所必需的插入載荷 在12N/100mm左右,以及,能夠使凸緣7從密封條10脫離的脫離載荷在50N/100mm左右。常 規密封條(其中埋有嵌件)的插入載荷在10N/100mm,其脫離載荷在55N/100mm左右。與常 規密封條相比,以這種方式,本發明密封條10的插入載荷和脫離載荷與常規密封條的相差 不多。因此,插入載荷較小,從而使凸緣7對密封條10的插入性能良好,同時提供足夠的保 持力。在本實施例中,外側壁21、底壁23和內側壁22由橡膠或熱塑性彈性體的硬質材料 制成,該材料硬度相當于IRHD(國際橡膠硬度)90度。因此,提高了卡固部20的整體剛性, 不埋入嵌件也能提高外側壁21和內側壁22對凸緣7的保持力。另外,由于橡膠或熱塑性 彈性體的硬質材料擠出時沒有嵌件,有利于側壁的擠出,提高了生產率。外側壁21、底壁23和內側壁22優選由EPDM橡膠或烯烴基熱塑性彈性體形成。關 于其硬度,外側壁21、底壁23和內側壁22優選由密實材料或微發泡材料制成,這種材料的 硬度范圍由IRHD(國際橡膠硬度)表示為從大于等于75度到小于等于95度。在這種情況 下,即使凸緣7沿車身彎曲,外側壁21、底壁23和內側壁22能夠具有撓性以允許貼合這種 彎曲,并具有足夠的剛性以將凸緣7保持在其間。內側壁彎曲部22c形成在內側壁22上與底壁23的連接部處,所在位置為從底壁 23朝向內側壁22的末端側離開一定距離,該距離相當于底壁23的厚度,并且所在位置相比 于內側壁22的中央更靠近底壁23。因此,內側壁末端部22d(構成內側壁22的末端)和外 側壁末端部21d(構成外側壁21的末端)之間的空間形成為被縮窄。在本實施例中,內側 壁22的彎曲部22c由法線方向朝向卡固部20內部彎曲,彎曲的角度大約為八度。此彎曲 角度優選設定在五度至十度的范圍內。因此,如下文所述,內側壁末端部22d和外側壁末端部21d將第一內側凸緣保持唇 26和第一外側凸緣保持唇24壓抵靠在凸緣7上,這提高了凸緣7的保持力,從而在拐角部 等處可以避免凸緣7從卡固部20脫落。在本實施例中,內側壁彎曲部22c形成在內側壁22上,雖然如此,也可在外側壁21 的相同位置形成外側壁彎曲部。在外側壁21開口側的外表面上形成相對厚的本體密封唇28(沿其全部長度方向 具有基本均一的厚度并由海綿材料形成),位于靠近外側壁末端的位置,從而從該位置處傾 斜向下伸出。因此,在本體密封唇28與車身開口部的周緣6相接觸時,允許本體密封唇28 的末端與周緣6線接觸方式相抵靠,提高了末端對周緣6的壓迫力,從而改善了末端的密封 性能。從而,可以避免雨水、灰塵、噪音等經由凸緣7和卡固部20從車身開口部的周緣6進 入乘員室,從而可以密封車身開口部周緣6與密封條10之間的空間。在本體密封唇28形成為從其根部到末端厚度基本相同的情況下,在本體密封唇 28的末端與車身開口部周緣6相接觸時,提高了本體密封唇28的彈性。從而,增強了本體 密封唇28的末端對車身開口部周緣6的壓迫力,改善了其密封性能。本體密封唇28由海綿材料形成。因此,提高了本體密封唇28的撓性,這使得本體 密封唇28能夠貼合車身開口部周緣6的凹凸不平或變形,從而確保其密封性能。
11
副本體密封唇29設置在外側壁21開口側的內表面上,所在位置靠近外側壁的末 端,以從該位置處向下伸出。如圖1所示,副本體密封唇29形成為線狀,并成型為短于并小 于本體密封唇28和第一外側凸緣保持唇24。因此,當密封條10安裝到凸緣7上時,副本體 密封唇29與位于凸緣7根部和車身開口部周緣6之間拐角部的彎曲部分相接觸。由于副本體密封唇29形成得較小,其可沿凸緣7根部的彎曲形狀緊貼變形。如果 有雨水通過本體密封唇28與車身開口部周緣6之間的間隙,在副本體密封唇29處可以以 可靠的方式防止雨水的進一步進入。另外,可以阻隔噪聲,可提高密封條10的密封性能。在副本體密封唇29由海綿材料形成的情況下,提高了其撓性,允許副本體密封唇 29貼合凸緣7根部處的凹凸不平和變形,從而確保密封性能。蓋密封唇30形成在內側壁22內表面的下部,以彎曲的方式朝內側向下伸出。在 密封條10安裝到凸緣7上后,蓋密封唇30布置為對設置于乘員室內部的內板、裝飾件(未 示出)或板件(未示出)的端部進行覆蓋,從而,不僅對密封條10與裝飾件或板件之間的 間隙進行密封,還覆蓋了該間隙,以改善該部位的外觀。當蓋密封唇30由海綿材料形成時,其撓性提高,從而允許蓋密封唇30能夠貼合密 封條10與裝飾件或板件之間間隙的變化,從而確保其密封性能。如圖1所示,可在卡固部內部的底壁23內表面上形成填縫件50。此時,在凸緣7 的末端插入填縫件50內部的情況下,可提高凸緣7的耐灰塵性和密封性能。中空密封部40形成在卡固部20底壁23的外表面上,從而向上隆起。中空密封部 40可由海綿材料形成為大致菱形的中空截面形狀、大致橢圓形的中空截面形狀或者大致圓 形的中空截面形狀。由于中空密封部40為中空,其具有撓性。與中空密封部40為唇狀的 情況相比,中空密封部40幾乎不會發生異常變形,這使得中空密封部40可以以可靠的方式 與行李箱蓋2的預定位置相接觸,以實現所需密封。另外,在中空密封部40具有大致菱形 橫截面或大致橢圓形橫截面的情況下,當中空密封部40的末端與行李箱蓋2相接觸時,大 致菱形或橢圓形中部處的膨出部分偏折彎曲,從而中空密封部40可以柔軟地與行李箱蓋2 相接觸。在中空密封部40由海綿材料形成的情況下,當中空密封部40與行李箱蓋2 (待密 封的配合件)相接觸時,由于海綿材料提供的撓性,中空密封部40的末端可以以可靠的方 式與行李箱蓋2相接觸,同時貼合行李箱蓋的形狀,從而提供高密封性能。當卡固部20安裝到凸緣7上時,如前文所述,密封條10由第一外側凸緣保持唇24 和第二外側凸緣保持唇25以及第一內側凸緣保持唇26和第二內側凸緣保持唇27保持,從 而穩定地保持密封條10的姿態。這樣,中空密封部40與卡固部20位于其上側的上部上表面整體形成,從而能夠以 可靠的方式與行李箱蓋2的背面相接觸,并密封行李箱蓋2與車身開口部周緣6之間的空 間。中空密封部40、本體密封唇28、副本體密封唇29和蓋密封唇30的海綿材料由比 重為0. 4的橡膠發泡材料形成。海綿材料可由比重范圍從大于等于0. 3至小于等于0. 6之 間的橡膠發泡材料形成。此時,中空密封部40、本體密封唇28、副本體密封唇29和蓋密封 唇30由比重范圍從大于等于0. 3至小于等于0. 6之間的橡膠發泡材料形成,不僅可減輕密 封條10的重量,還可提供足夠的彈性和撓性,從而即使密封條10使用了很長時間,也可確保其密封性能。經由頸部41,中空密封部40形成為從底壁23外表面上靠近其中部的位置處隆起。 由于經由頸部41形成中空密封部40,中空密封部40可容易地變形,從而可針對配合件形狀 進行密封。另外,頸部41可由密實材料形成。此時,頸部具備較高剛性,從而使中空密封部 相對于頸部的位置穩定。這樣,在中空密封部與車身開口的周緣6或配合件相接觸時,中空 密封部40的接觸位置穩定,從而可確保其密封性能。下面,基于圖2說明本發明第二實施例。在第二實施例中,密封條10描述為應用于背門的密封條。與第一實施例相比,第二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在于中空密封部40具有 不同的形狀,其中的其他構成組件與第一實施例的相同。因此,省略相同構成組件的描述, 僅說明不同的構成組件。在第二實施例中,類似于第一實施例,形成第一外側凸緣保持唇24和第二外側凸 緣保持唇25以及第一內側凸緣保持唇26和第二內側凸緣保持唇27,從而增強凸緣7的保 持力。在第二實施例中,中空密封部40具有大致菱形的橫截面,以及,中空密封部40的 密封壁設置為從卡固部20的底壁23直接伸出,沒有設置頸部。由于中空密封部40具有大 致菱形的橫截面,中空密封部40可在其彎曲部分處偏轉,因此,可為中空密封部提供很高 的撓性,從而可使中空密封部40以可靠的方式與背門相接觸,并貼合背門的形狀。另外,中 空密封部40的底部與底壁23直接接觸,使中空密封部40穩定。下面,基于圖3說明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在第三實施例中,密封條10描述為應用于與行李箱蓋2相接觸以密封密封條。與第一實施例相比,第三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在于在外側壁21的內表 面上形成外側擋水唇24a,其余構成組件與第一實施例的相同。因此,省略對相同構成組件 的描述,僅說明不同的構成組件。外側擋水唇24a形成在外側壁21的內表面上,位于第一外側凸緣保持唇24和第 二外側凸緣保持唇25之間,同時從外側壁內表面在內側壁22的方向上伸出。當凸緣7插入卡固部20時,外側擋水唇24a與凸緣7的外側表面相接觸,從而對 卡固部20內部位于外側擋水唇24a內側的區域進行密封,防止雨水或噪音從其外側進入卡 固部20。下面,基于圖4說明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在第四實施例中,密封條10以應用于與行李箱蓋背面相接觸的密封條為例用于 密封進行說明。與第一實施例相比,第四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相同之處在于,第一外側凸緣保持 唇24的末端形成為比第一內側凸緣保持唇26(與第一外側凸緣保持唇24對向)的末端 更靠近卡固部20的開口側,第四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在于,第一外側凸緣保持唇 24的末端和第一內側凸緣保持唇26的末端形成為彼此靠近,以及,如同第三實施例中的情 況,設置有外側擋水唇24a。第四實施例的其余構成組件與第一實施例中的相同,因此,省略 對相同構成組件的描述,僅說明不同的構成組件。也就是說,第一外側凸緣保持唇24的末端和第一內側凸緣保持唇26的末端形成為彼此靠近。因此,例如,在第一實施例中,第一外側凸緣保持唇24的末端和第一內側凸緣 保持唇26的末端形成為在豎直方向上一個末端在另一個末端的頂部上重疊(二者之間設 有預定間距),在此情況下,當凸緣7插入卡固部20時,凸緣7的末端在第一外側凸緣保持 唇24的表面上滑動,之后,凸緣7的末端碰到第一內側凸緣保持唇26的下表面。然而,在 第四實施例中,即使凸緣7的末端滑動,在凸緣7的前方不存在會碰到凸緣7末端的部件。 因此,使凸緣7的末端容易插入第一外側凸緣保持唇24的末端和第一內側凸緣保持唇26 的末端之間。另外,由于凸緣7如此插入之后,凸緣7的根部可以從其兩側在基本相同的位 置處受到保持,不易發生卡固部20傾斜的情況。此外,相比于第一外側凸緣保持唇24相對于外側壁的角度,第二外側凸緣保持唇 25形成為相對于外側壁21的角度較小,以及,相比于第一內側凸緣保持唇26與內側壁的角 度,第二內側凸緣保持唇27(與第二外側凸緣保持唇25對向)形成為相對于內側壁22的 角度較小。因此,當凸緣7要從卡固部20脫離時,第二外側凸緣保持唇25的末端和第二內 側凸緣保持唇27的末端與凸緣7的側表面緊密接觸。這樣,當凸緣7要進一步從卡固部20 脫離時,各保持唇25、27的末端的彎曲量或反向轉動量增加,可以增加凸緣7從卡固部20 脫離所需的脫離力。第一凸緣保持唇24、26與對應側壁21、22之間所形成的角度優選在55度到65度 范圍,在第四實施例中,此角度為60度。另外,第二凸緣保持唇25、27與對應側壁21、22之 間所形成的角度優選在40度到50度范圍,小于第一凸緣保持唇24、26的角度,在第四實施 例中,此角度為45度。此外,在第四實施例中,由于側壁21、22傾斜大約八度,唇相對于法線方向的伸出 角分別為66度和52度。類似于第一實施例,外側壁21和底壁23形成為其間的角度為95度,以及,內側壁 22和底壁23形成為其間的角度為95度。另外,底壁23與外側壁21之間拐角部外表面上的 角部21b和底壁23與內側壁22之間拐角部外表面上的角部22b形成為曲率半徑為0. 5mm。此外,類似于第一實施例,形成外側壁彎曲部21c和內側壁彎曲部22c,以及,外側 壁21和內側壁22中比彎曲部21c、22c更靠近末端的部分分別以大約八度的角度朝內側彎 曲。此外,外側壁21和內側壁22中比外側壁彎曲部21c和內側壁彎曲部22c更靠近卡固 部20開口側的部分形成為,在其中部膨出更厚。因此,內側壁末端部22d(構成內側壁22 的末端)和外側壁末端部21d(構成外側壁21的末端)形成為其間空間縮窄,這提高了凸 緣7的保持力。在擠出和模塑本發明密封條10時,使用合成橡膠和熱塑性彈性體。例如,合成橡 膠可使用EPDM橡膠,熱塑性彈性體可使用烯烴基熱塑性彈性體。使用EPDM橡膠和烯烴基 熱塑性彈性體時,使用同類材料可同時擠出,從而可制造具有良好耐候性的產品。另外,由 于這些材料是同類的烯烴基樹脂和橡膠,這些材料不用分離即可進行再利用,從而可獲得 容易回收利用的產品。密封條10的線狀部分用擠出機擠出,之后,將如此擠出的線狀部分切成預定長度 用于制備。要安裝作為拐角部的部分用模塑機成型,以及,在這些部分模塑成拐角部的同 時,將切成預定長度的線狀部分和這些部分連接到一起。在合成橡膠的情況下,在擠出后將線狀部分運送到硫化室中,在硫化室中,線狀部分通過熱空氣或高頻波加熱而硫化。在熱塑性彈性體的情況下,使擠出的線狀部分冷卻以 固化。
權利要求
一種密封條,包括卡固部,其適于安裝到圍繞車身開口部周緣的凸緣,并由密實材料或微發泡材料形成,具有大致U形橫截面;以及中空密封部,其由海綿材料形成為與所述卡固部一體,以及,所述中空密封部適于與正對所述車身開口部的配合件相接觸,從而在所述車身開口部的所述周緣與所述配合件之間建立密封;其中,所述卡固部包括外側壁、底壁和內側壁,以具有所述大致U形橫截面,所述卡固部還包括凸緣保持唇,所述凸緣保持唇形成在所述外側壁和所述內側壁的內表面上,從而伸入所述大致U形橫截面的內部;其中,第一凸緣保持唇形成在所述外側壁和所述內側壁任一的內表面上,位于所述卡固部的開口側,以及,第二凸緣保持唇形成在相同側壁的內表面上,位于所述卡固部的底壁側;以及,其中,對向凸緣保持唇形成在所述外側壁和所述內側壁中另一個的內表面上,在所述第一凸緣保持唇和所述第二凸緣保持唇之間定位并延伸。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條,其中,形成多個與相對的凸緣保持唇相同的對向凸 緣保持唇,以及,其中,所述第一凸緣保持唇的末端和所述第二凸緣保持唇的末端與所述對 向凸緣保持唇的末端形成為,朝向另一側的側壁延伸的長度超出該另一側的凸緣保持唇的 末端。
3.—種密封唇,包括卡固部,其適于安裝到圍繞車身開口部周緣的凸緣上,并由密實材料或微發泡材料形 成,具有大致U形橫截面;以及中空密封部,其由海綿材料形成并與所述卡固部成一體,以及,所述中空密封部適于與 正對所述車身開口部的配合件相接觸,從而在所述車身開口部的所述周緣與所述配合件之 間建立密封;其中,所述卡固部包括外側壁、底壁和內側壁,以具有所述大致U形橫截面,所述卡固 部還包括凸緣保持唇,所述凸緣保持唇形成在所述外側壁和所述內側壁的內表面上,從而 伸入所述大致U形橫截面的內部;其中,第一凸緣保持唇形成在所述外側壁和所述內側壁 任一的內表面上,位于所述卡固部的開口側,以及,第二凸緣保持唇形成在相同側壁的內表 面上,位于所述卡固部的底壁側;以及,其中,對向凸緣保持唇形成在所述外側壁和所述內 側壁中另一個的內表面上,在所述第一凸緣保持唇和所述第二凸緣保持唇之間定位并延 伸;以及,其中所述第一凸緣保持唇的末端和與所述第一凸緣保持唇對向的所述對向凸緣 保持唇的末端形成為彼此靠近,與所述第一凸緣保持唇相對于所述外側壁或所述內側壁所 形成的角度相比,所述第二凸緣保持唇形成為相對于所述外側壁或所述內側壁的角度較 小,以及,相比于與所述第一凸緣保持唇對向的對向凸緣保持唇相對于所述外側壁或所述 內側壁形成的角度,與所述第二凸緣保持唇對向的對向凸緣保持唇形成為相對于所述外側 壁或所述內側壁的角度較小。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密封條,其中,所述第二凸緣保持唇的末端和與所述第二凸 緣保持唇對向的對向凸緣保持唇的末端形成為,一個末端延伸長度超出另一個末端,從而 更長地伸向另一側的側壁。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條,其中,所述第二凸緣保持唇形成為,當安裝到所述凸緣上時,所述第二凸緣保持唇的末端沒有與所述底壁相接觸,但是靠近所述底壁,以及,所 述第一凸緣保持唇形成在所述外側壁或所述內側壁的內表面的最末端。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密封條,其中,所述第二凸緣保持唇形成為,當安裝到所述凸 緣上時,所述第二凸緣保持唇的末端沒有與所述底壁相接觸,但是靠近所述底壁,以及,所 述第一凸緣保持唇形成在所述外側壁或所述內側壁的內表面的最末端。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條,其中,所述第一凸緣保持唇的末端、所述第二凸緣保 持唇的末端和所述對向凸緣保持唇的末端形成為,朝向所述卡固部的內部的底壁側彎曲。
8.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密封條,其中,所述第一凸緣保持唇的末端、所述第二凸緣保 持唇的末端和所述對向凸緣保持唇的末端形成為,朝向所述卡固部的內部的底壁側彎曲。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條,其中,在所述外側壁和所述內側壁的任一上形成彎 曲部,所述彎曲部的位置從所述底壁向各側壁的末端側相隔一定距離但比各側壁的中央更 靠近所述底壁側,所述距離長于所述底壁的厚度,以及,所述側壁的末端側比所述彎曲部更 靠近末端,形成為靠近對向側壁。
10.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密封條,其中,在所述外側壁和所述內側壁的任一上形成彎 曲部,所述彎曲部的位置從所述底壁向各側壁的末端側相隔一定距離但比各側壁的中央更 靠近所述底壁側,所述距離長于所述底壁的厚度,以及,所述側壁的末端側比所述彎曲部更 靠近末端,形成為靠近對向側壁。
11.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條,其中,所述第一凸緣保持唇、所述第二凸緣保持唇 和所述對向凸緣保持唇由橡膠或熱塑性彈性體的密實材料或微發泡材料形成,與側壁的材 料相同,但是硬度低于所述外側壁、所述底壁和所述內側壁的硬度。
12.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密封條,其中,所述第一凸緣保持唇、所述第二凸緣保持唇 和所述對向凸緣保持唇由橡膠或熱塑性彈性體的密實材料或微發泡材料形成,與側壁的材 料相同,但是硬度低于所述外側壁、所述底壁和所述內側壁的硬度。
1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條,其中,所述卡固部由硬度相當于國際橡膠硬度 (IRHD)SO度到95度的密實材料或微發泡材料形成,以及,所述凸緣保持唇由硬度相當于國 際橡膠硬度(IRHD) 50度到75度的密實材料或微發泡材料形成。
1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密封條,其中,所述卡固部由硬度相當于國際橡膠硬度 (IRHD)SO度到95度的密實材料或微發泡材料形成,以及,所述凸緣保持唇由硬度相當于國 際橡膠硬度(IRHD) 50度到75度的密實材料或微發泡材料形成。
全文摘要
一種密封條(10),具有卡固部(20)和中空密封部(40)。卡固部(20)由外側壁(21)、底壁(23)和內側壁(22)構成,從而具有大致U形橫截面。第一凸緣保持唇(24)形成在外側壁(21)和內側壁(22)任一的內表面上,位于卡固部(20)的開口側,第二凸緣保持唇(25)形成在相同側壁的內表面上,位于卡固部(20)的底壁側,以及,對向凸緣保持唇(26、27)形成在外側壁(21)和內側壁(22)中另一個的內表面上,位于第一凸緣保持唇(24)和第二凸緣保持唇(25)之間并在其間延伸。
文檔編號B60R13/06GK101850748SQ20101013981
公開日2010年10月6日 申請日期2010年3月30日 優先權日2009年3月30日
發明者堀田昌利, 大塚洋史, 箕浦秀明 申請人:豐田合成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