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是關于一種輪輞保護部件,特別是關于一種保護自行車的輪輞(rim) 的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
背景技術:
[0002]以往已知用來保護自行車輪胎(tire)的輪輞保護部件(例如特開平8-216630號 公報)。以往的輪輞保護部件,是被安裝在供輪胎安裝的輪輞的外周面,經輪輞的外周端部 延伸到輪胎側壁。因此,可以保護輪胎的側壁(sidewall),并可防止蛇咬爆胎。[0003]在以往的輪輞保護部件,輪胎側壁位于比輪輞外側面更外側,所以可以保護輪輞 的外側面以及外周端部,但在倒下時等沖擊大的狀況,當輪輞的外側面接觸在行駛路上的 異物,會有傷害輪輞的外側面以及外周端部的狀況。又,在碳纖強化塑膠制輪輞,當輪輞的 外側面,特別是當輪輞的外周端部受傷時,輪輞本身有破裂的缺陷。實用新型內容[0004]本實用新型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在倒下時等 沖擊大的狀況,可以保護自行車的車輪的輪輞的外側面,特別是外周端部。[0005]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是[0006]一種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其中,用以保護自行車的輪輞,具有第一保護 部,配置在前述輪輞的外側面的圓周方向的至少一部分,沿著前述輪輞的外側面延伸設置 成從前述輪輞的外周端部向著內周方向去。[0007]上述的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其中,更具有第二保護部,配置在前述輪輞 的外周部的圓周方向的至少一部分,從前述第一保護部沿著前述外周部延伸設置成從前述 外周端部向著能夠配置輪胎的前述輪輞的前述外周部去。[0008]上述的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其中,更具有第三保護部,配置在前述輪胎 的外側面的圓周方向的至少一部分,從前述第一保護部沿著前述輪胎的外側面延伸設置成 從前述外周端部向著前述輪胎的外側面去。[0009]上述的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其中,前述第一保護部,設于前述輪輞外側面 的全圓周。[0010]上述的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其中,前述第二保護部,設于前述輪輞的前述 外周部的全圓周。[0011]上述的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其中,前述第三保護部,設于前述輪胎的外側 面的全圓周。[0012]上述的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其中,前述第一保護部,是彈性體保護部。[0013]上述的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其中,前述第一保護部以及前述第二保護部 中的至少任一者是彈性體保護部。[0014]上述的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其中,前述第一保護部、前述第二保護部、前述第三保護部中的至少任一者是彈性體保護部。上述的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其中,前述第一保護部是合成樹脂保護部。上述的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其中,前述第一保護部、前述第二保護部中的至少任一者是合成樹脂保護部。上述的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其中,前述第一保護部、前述第二保護部以及前述第三保護部中的至少任一者是合成樹脂保護部。上述的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其中,前述輪輞是具有凸緣部的緊鉗式輪輞,該凸緣部能夠安裝具有內胎的輪胎或無內胎輪胎,前述第一保護部配置在前述輪輞外側面,前述第二保護部配置在前述輪胎的胎唇部與前述輪輞的凸緣部之間。上述的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其中,前述輪輞是可安裝管狀輪胎的管狀輪輞,前述第一保護部配置在前述輪輞的外側面,前述第二保護部配置成挾在前述管狀輪胎與前述輪輞的前述外周部之間。上述的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其中,前述第三保護部經由接著劑或雙面膠帶固定在前述輪胎的外側面。一種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其中,用以保護自行車的輪輞,具備第一保護部,配置在前述輪輞的外側面的周方向的至少一部分,沿著前述輪輞的外側面延伸設置成從前述輪輞的外周端部向著內周方向去;第二保護部,配置在前述輪輞的外周部的周方向的至少一部分,從前述第一保護部沿著可配置輪胎的前述輪輞的外周部延伸設置成從前述外周端部向著能夠配置輪胎的前述輪輞的外周部去;以及第三保護部,配置在前述輪胎的外側面的周方向的至少一部分,從前述第一保護部沿著前述輪胎的外側面延伸設置成從前述外周端部向著前述輪胎的外側面去。關于實用新型的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是保護自行車輪輞的部件。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具備第一保護部,被配置在輪輞外側面的周方向的至少一部分,沿著輪輞外側面延伸設置成從輪輞外周端部向著內周方向去。在此輪輞保護部件,由于配置有第一保護部于周方向的至少一部分,該第一保護部從輪輞的外周端部在內周方向沿著輪輞的外側面延伸設置,所以可以保護輪輞的外周端部以及外側面。關于實用新型的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是在前述所記載的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中,更具備第二保護部,該第二保護部被配置在輪輞外周部的周方向的至少一部分,從第一保護部沿著可配置輪胎的輪輞外周部延伸設置成從輪輞外周端部向著可配置輪胎的輪輞外周部去。在此狀況下,藉由在配置輪胎的輪輞外周部的周方向的一部分所配置的第二保護部可以保護輪輞外周部,并可藉由輪胎保持輪輞保護部件于輪輞。再者,可以防止輪胎的蛇咬爆胎。關于實用新型的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是在前述所記載的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中,更具備第三保護部,該第三保護部被配置在輪胎外側面的周方向的至少一部分,從第一保護部沿著輪胎外側面延伸設置成從外周端部向著輪胎外側面去。[0033]關于實用新型的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是在前述所記載的用于自行車的輪 輞保護部件中,第一保護部,被設于輪輞外側面的全圓周。在此狀況下,可以保護輪輞外側 面的全圓周。[0034]關于實用新型的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是在前述所記載的用于自行車的輪 輞保護部件中,第二保護部,被設于輪輞外周部的全圓周。在此狀況下,可以保護輪輞外周 部的全圓周。[0035]關于實用新型的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是在前述所記載的用于自行車的輪 輞保護部件中,第三保護部,被設于輪胎外側面的全圓周。在此狀況下,可以保護輪胎外側 面的全圓周。[0036]關于實用新型的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是在前述所記載的用于自行車的輪 輞保護部件中,第一保護部是彈性體制。在此狀況下,由于被配置在輪輞外側面的第一保護 部是彈性體制,所以用來接觸異物彈性變形的第一保護部不易受傷。[0037]關于實用新型的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是在前述所記載的用于自行車的輪 輞保護部件中,第一保護部以及第二保護部中的至少任一者是彈性體制。在此狀況下,由 于第一保護部以及第二保護部中的至少任一者是彈性體制,所以彈性體制的保護部不易受 傷。[0038]關于實用新型的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是在前述所記載的用于自行車的輪 輞保護部件中,第一保護部、第二保護部以及第三保護部中的至少任一者是彈性體制。在此 狀況下,由第一保護部、第二保護部以及第三保護部中的至少任一者是彈性體制,所以彈性 體制的保護部不易受傷。[0039]關于實用新型的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是在前述所記載的用于自行車的輪 輞保護部件中,第一保護部是合成樹脂制。在此狀況下,由于在輪輞外側面所配置的第一保 護部是相對硬質的合成樹脂制,所以即使接觸異物也會確實地保護外側面。[0040]關于實用新型的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是在前述所記載的用于自行車的輪 輞保護部件中,第一保護部以及第二保護部中的至少任一者是合成樹脂制。在此狀況下,由 于第一保護部以及第二保護部中的至少任一者是相對硬質的合成樹脂制,所以即使接觸異 物也會確實地保護設有合成樹脂制的保護部的部分。[0041]關于實用新型的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是在前述所記載的用于自行車的輪 輞保護部件中,第一保護部、第二保護部以及第三保護部中的至少任一者是合成樹脂制。在 此狀況下,由于第一保護部、第二保護部以及第三保護部中的至少任一者是相對硬質的合 成樹脂制,所以即使接觸異物也會確實地保護設有合成樹脂制的保護部的部分。[0042]關于實用新型的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是在前述所記載的用于自行車的輪 輞保護部件中,輪輞是具有凸緣部的緊鉗式輪輞(clincher rim),該凸緣部可安裝具有內 胎(tube)的輪胎或無內胎輪胎。第一保護部被配置在輪輞外側面。第二保護部被配置在 輪胎的胎唇部與輪輞的凸緣部之間。在此狀況下,由于第二保護部被配置在胎唇部與凸緣 部之間,所以藉由輪胎容易保持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0043]關于實用新型的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是在前述所記載的用于自行車的輪 輞保護部件中,輪輞是可安裝管狀輪胎(tubular tire)的管狀輪輞(tubular rim)。第一 保護部被配置在輪輞外側面。第二保護部被配置成挾在管狀輪胎與輪輞外周部之間。在此狀況下,由于第二保護部被配置在管狀輪胎與輪輞外周部之間,所以藉由管狀輪胎容易保持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關于實用新型的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是在前述所記載的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中,第三保護部被接著劑或雙面膠帶固定在輪胎的外側面。在此狀況下,由于第三保護部與輪胎外側面被接合,所以異物難以從外側面與第三保護部的縫隙侵入輪輞內部。關于實用新型的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是保護自行車輪輞的部件。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具備第一保護部、第二保護部及第三保護部。第一保護部,被配置在輪輞外側面的周方向的至少一部分,沿著輪輞外側面延伸設置成從輪輞外周端部向著內周方向去。第二保護部,被配置在輪輞外周部的周方向的至少一部分,從第一保護部沿著可配置輪胎的輪輞的外周部延伸設置成從外周端部向著可配置輪胎的輪輞外周部去。第三保護部,被配置在輪胎外側面的周方向的至少一部分,從第一保護部沿著輪胎外側面延伸設置成從外周端部向著輪胎外側面去。 在此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由于沿著輪輞外側面延伸設置成從輪輞外周端部向著內周方向去的第一保護部被配置在周方向的至少一部分,所以可以保護輪輞外側面。又,藉由供輪胎配置的輪輞外周部的周方向的至少一部分所配置的第二保護部,可以保護輪輞外周部,并藉由輪胎可以將輪輞保護部件保持在輪輞。再者,可以防止輪胎的蛇咬爆胎。再者,可以保護輪胎外側面的周方向的一部分。根據本實用新型,由于沿著輪輞外側面延伸設置成從輪輞外周端部向著內周方向去的第一保護部被配置在周方向的至少一部分,所以可可以保護輪輞外側面。
[0048]圖1 :采用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形態的用于自行車車輪的側面圖。[0049]圖2 :圖1的切斷線I1-1I上的剖面圖。[0050]圖3 :于輪輞安裝有第一實施形態的輪輞保護部件狀態的部分斜視圖。[0051]圖4 :第一實施形態的輪輞保護部件的部分斜視圖。[0052]圖5 :第二實施形態的相當于圖2的圖。[0053]圖6 :第二實施形態的相當于圖3的圖。[0054]圖7 :第二實施形態的相當于圖4的圖。[0055]圖8 :第二實施形態的變形例I的相當于圖5的圖。[0056]圖9 :第二實施形態的變形例2的相當于圖5的圖。[0057]主要元件標號說明[0058]本實用新型[0059]10自行車車輪12輪轂[0060]12a輪轂凸緣14、114、214 輪輞[0061]14a、114a外側面14b、114b、214b 外周部[0062]14c、114c內周部14d、114d外周端部[0063]14e、114e輪輻安裝孔14f、114f輪輻插入孔[0064]15a內胎配置面15b凸緣部[0065]15c突出面(輪胎嚙止部)15d凹面[0066]16輪輻17輻帽[0067]18輪胎18a、118a接地面部[0068]18b胎唇部18c側壁部[0069]20、120、220、320輪輞保護部件20a、120a第一保護部[0070]20b、120b、220b、320b第二保護部20c、120c第三保護部[0071]22,122內胎118管狀輪胎[0072]118b輪胎內胎本體118c外殼214f嚙合凹部220d嚙合突起[0074]320e前端部320f安裝部[0075]320g嚙合部具體實施方式
[0076]為了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現對照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0077]如圖1所示,采用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形態的用于自行車車輪(以下記載為車
輪)10,具備位于中心的輪轂12 ;被配置在輪轂12外周側的用于自行車的輪輞14 ;連接輪轂12與輪輞14的多根(例如24根)輪輻16 ;被安裝在輪輞14的輪胎18 ;及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形態的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以下只記為輪輞保護部件)20。輪轂12具有前輪轂或后輪轂的功能,于兩端外周部具有供輪輻16嚙止的輪轂凸緣12a。輪轂12是容易裝卸的快拆輪轂。如圖2所示,輪輞14為例如至少一部分是鋁合金制、聚酰胺纖維強化樹脂制或碳纖維強化樹脂制的中空結構。輪輞14具有一對外側面14a ;在外周側連接一對外側面14a的外周部14b ;在內周側連接一對外側面14a的內周部14c ;以及位于一對外側面14a與外周部14b的界線部分的外周端部14d。在第一實施形態中,輪輞14是鉤掛著輪胎18的胎唇部18b的緊鉗式輪輞,具有掛著輪胎18的胎唇部18b的凸緣部,輪輞14的一對外側面14a包含凸緣部的外側面。本第一實施形態中,夕卜周端部14d成為凸緣部外側面的最外周端部。夕卜周部14b包含內胎配置面15a,配置有后述的內胎22的內側面;以及一對凸緣部15b的內側面,被設于內胎配置面15a的兩側。凸緣部15b的內側面具有突出面15c,從外周端部14d往內側延伸;以及凹面15d,從突出面15c的基端部連接內胎配置面15a。突出面15c是為了鉤掛輪胎18的胎唇部18b被設有。在輪輞14的內周部14c,輪輻安裝孔14e在周方向(圓周方向)相隔間隔被形成,被旋入輪輻16前端的輻帽(nipple) 17被嚙止于輪輻安裝孔He。在輪輻安裝孔14e的外周側中,在內胎配置面15a,輪輻插入孔14f在周方向相隔間隔被形成,輪輻插入孔Hf被使用在將輪輻16安裝于輪輞14時。輪胎18是具有內胎22的附內胎輪胎。輪胎18具有接觸路面的接地面部18a ;一對胎唇部18b,被鉤掛在突出面(輪胎嚙止部)15c ;以及側壁部18c,在接地面部18a與胎唇部18b之間露出。在側壁部18c的兩端一體形成有一對胎唇部18b。輪輞保護部件20為例如合成橡膠等的彈性體制。輪輞保護部件20,如圖2、3及4所示,具有第一保護部20a、第二保護部20b、第三保護部20c。第一保護部20a是為了保護 輪輞14的外側面14a被設有。第一保護部20a沿著輪輞14的(包含凸緣部的外側面)外 側面14a被延伸設置成從輪輞14的外周端部14d向著內周方向(在圖2中的下方向)去。 具體來說,在輪輞14的外側面14a中,沿著不接觸卡鉗型剎車裝置的剎車蹄且與一對凸緣 部15b面對的部分被設有。第一保護部20a被配置在輪輞14的外側面14a的周方向的至 少一部分。在第一實施形態,第一保護部20a被設于輪輞14的外側面14a的全圓周。[0084]第二保護部20b是為了保護輪輞14的外周部14b,具體來說是保護突出面15c的 外周面被設有。第二保護部20b從第一保護部20a沿著外周部14b延伸設置成從外周端部 14d向著可配置輪胎18的外周部14b去。第二保護部20b被配置在輪胎18的胎唇部18b 與凸緣部15b之間。具體來說,第二保護部20b是在外周部14b之中,剖面視角彎曲而形成 從突出面15c的外周面轉入至內周面,被掛在突出面15c。藉此,輪輞保護部件20被保持在 輪輞14。第二保護部20b被配置在輪輞14的外周部14b的周方向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一 實施形態,第二保護部20b被設于輪輞14的外周部14b (包含凸緣部的內側面)的全圓周。 又,在此,第二保護部20b被配置成轉入突出面15c,但以接著等固定手段保持輪輞保護部 件20的狀況,第二保護部20b也可以是不轉入至突出面15c的內周面為止。[0085]第三保護部20c是為了保護做為輪胎18外側面的側壁面18c被設有。第三保護 部20c從第一保護部20a沿著輪胎18的側壁部18c延伸設置成從外周端部14d向著輪胎 18的側壁面18c去。第三保護部20c并非被設于側壁部18c整體,而是被設于側壁部18c 的靠近輪輞14的內周側。第三保護部20c被配置在輪胎18的側壁部18c的周方向的至少 一部分。在第一實施形態,第三保護部20c被設于輪胎18的側壁部18c的全圓周。[0086]如此結構的輪輞保護部件20,在將輪胎18安裝于輪輞14前,被安裝在輪輞14的 兩側。也就是說,將第二保護部20b鉤掛在輪輞14往內突出的突出面15c,以將輪輞保護部 件20安裝在輪輞14。之后,將內胎22安裝于內部的輪胎18的胎唇部18b,經由第二保護 部20b鉤掛在輪輞14的突出面15c,并將胎唇部18b鉤掛在突出面15c的全圓周。最后,將 空氣注入內胎22,則完成輪胎18往輪輞14的安裝。[0087]在此,由于輪輞14的一對外側面14a被彈性體制的輪輞保護部件20覆蓋,所以即 使沖擊作用于輪輞14的外側面,沖擊被輪輞保護部件20吸收,輪輞14的外側面難以變形, 并難以受傷。[0088]又,由于在輪胎18與輪輞14的外周部14b之間配置第二保護部20b,所以藉由第 二保護部20b可以保護輪輞14的外周部14b,并藉由輪胎18可以將輪輞保護部件20保持 在輪輞14。[0089]再者,藉由第三保護部20c可以保護作為輪胎18外側面的側壁部18c。再者,由于 包含第三保護部20c的輪輞保護部件20是彈性體制,所以來自凸緣部15b的沖擊難以傳達 至內胎22,可以防止輪胎18的蛇咬爆胎。[0090]第二實施形態[0091]如圖5所示,供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形態的輪輞保護部件120安裝的輪輞114, 是可安裝管狀輪胎118的管狀輪輞。因此,與緊鉗式輪輞不同,并沒有鉤掛輪胎的凸緣部 分。[0092]輪輞114為例如至少一部分是鋁合金制、聚酰胺纖維強化樹脂制或碳纖維強化樹脂制的中空結構者。輪輞114具有向著內周去的一對外側面114a ;連接一對外側面114a外周側的管狀輪胎安裝用的外周部114b ;連接一對外側面114a內周側的內周部114c ;以及位于一對外側面114a與外周部114b的界線部分的外周端部114d。內周部114c是將一對外側面114a的內周側平滑地彎曲并連結。在輪輞114的內周部114c,輪輻安裝孔114e在周方向相隔間隔被形成,被旋入輪輻16前端的輻帽17被嚙止于輪輻安裝孔114e。在輪輻安裝孔114e的外周側,輪輻插入孔114f被形成,輪輻插入孔114f被使用在將輪輻16安裝于輪輞114時。管狀輪胎118具備接觸路面的接地面部118a ;以及輪胎內胎本體118b。輪胎內胎本體118b具有彈性體制的內胎122 ;以及合成樹脂制的外殼(casing) 118c,覆蓋內胎122的外周部。外殼118c是為了保護內胎122被設有。輪輞保護部件120為例如聚縮醛、聚酰亞胺樹脂等合成樹脂制。輪輞保護部件120,如圖5、6及7所示,具有第一保護部120a、第二保護部120b、第三保護部120c。第一保護部120a是為了保護輪輞114的外側面114a被設有。第一保護部120a沿著輪輞114的外側面114a被延伸設置成從輪輞114的外周端部114d向著內周方向(在圖2中的下方向)去。具體來說,保護輪輞114的外側面114a中靠近外周端部114d的部分。第一保護部120a被配置在輪輞114的外側面114a的周方向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二實施形態,第一保護部120a被設于輪輞114的外側面114a的全圓周。第二保護部120b是為了保護輪輞114的外周部114b被設有。第二保護部120b從第一保護部120a沿著外周部114b延伸設置成從外周端部114d向著可配置輪胎18的輪輞114的外周部114b去。具體來說,第二保護部120b是被設在外周部114b之中靠近外周端部114d的部分。第二保護部120b是沿著輪輞114的外周部114b被配置。第二保護部120b是藉由接著劑貼附在輪輞114的外周部114b或藉由雙面膠帶被貼附于外周部114b。第二保護部120b被配置在輪輞114的外周部114b的周方向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二實施形態,第二保護部120b被設于輪輞114的外周部114b的全圓周。第三保護部120c是為了保護作為管狀輪胎118外側面的外殼118c被設有。從第一保護部120a沿著管狀輪胎118的外殼118c延伸設置成從外周端部114d向著管狀輪胎118的外殼118c去。第三保護部120c并非被設于外殼118c整體,而是被設于外殼118c的靠近輪輞114的內周側。第三保護部120c被配置在管狀輪胎118的外殼118c的周方向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二實施形態,第三保護部120c被設于管狀輪胎118的外殼118c的全圓周。第三保護部120c與第二保護部120b —起,藉由接著劑貼附于外殼118c或藉由雙面膠帶被貼附于外周部114b。如此結構的輪輞保護部件120,在將管狀輪胎118安裝于輪輞114前,被安裝在輪輞114。也就是說,將第二保護部120b貼附于輪輞114的外周部114b,在輪輞114將輪輞保護部件120固定在輪輞114的兩側。之后,將管狀輪胎118藉由輪胎膠(tire cement)等適當接著劑接著于輪輞114以及第二保護部120b。然后,以接著劑或雙面膠帶將第三保護部120c與外殼118c貼附。最后,將空氣注入內胎122,則完成管狀輪胎118往輪輞114的安裝。在此,由于輪輞114的一對外側面114a被硬質的合成樹脂制的輪輞保護部件120覆蓋,所以即使異物接觸到輪輞114,也會被輪輞保護部件120確實地保護。[0099]第二實施形態的變形例I[0100]在圖8中,輪輞214是與第二實施形態一樣的管狀輪輞。在輪輞214的外周部 214b,在周方向相隔間隔配置有多個嚙合凹部214f,嚙合凹部214f是由相隔周方向間隔并 在周方向延伸的縫隙或圓孔所構成。[0101]在輪輞保護部件220的第二保護部220b面對外周部214b的面,形成有嚙合于嚙 合凹部214f的多個嚙合突起220d。多個嚙合突起220d可以彈性變形,前端部的厚度比嚙 合凹部214f的左右方向尺寸更大。在此,藉由將第二保護部220b彈性嚙止于輪輞,可以將 輪輞保護部件220安裝在輪輞214。其他結構與第二實施形態一樣所以省略說明。[0102]第二實施形態的變形例2[0103]在圖9中,輪輞保護部件320具有多個安裝部320f,多個安裝部320f是從第二保 護部320b的前端部320e向著輪輻插入孔114f延伸。多個安裝部320f是在周方向相隔間 隔被配置成可嚙合于輪輻插入孔114f。在安裝部320f的前端,分別形成有以鉤形彎曲的嚙 合部320g。嚙合部320g嚙合于輪輻插入孔114f的緣部。在此,藉由將嚙合部320g鉤掛在 輪輻插入孔114f的緣部,可以將輪輞保護部件320安裝于輪輞114。[0104]安裝部320f也可以與輪輻插入孔114f相同數量或是更少數量。又,將輪輞保護 部件分割并設有多個輪輞保護部件的狀況,也可以將安裝部設于輪輞保護部件的兩端。其 他結構與第二實施形態一樣,所以省略說明。[0105]其他實施形態以上說明了關于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形態,但本實用新型并非受限 于上述實施形態者,在不脫離實用新型要旨的范圍內可進行各種變更。特別是,本說明書所 寫到的多個實施形態以及變形例可對應需要任意地組合。[0106](a)在第一實施形態,雖然例示了作為輪胎具有內胎22,但若是可安裝于緊鉗式 輪輞的輪輞,則任何輪胎都可以。例如若是無內胎輪胎也可以。[0107](b)在第一實施形態,雖然沒有揭露關于第三保護部20c與輪胎18的接合,但也可 以藉由接著劑或雙面膠帶來接合第三保護部20c與輪胎18。又,也可以在對輪胎18加硫 前,將第三保護部20c貼合于輪胎18,藉由加硫接著于輪胎18。[0108](c)在前述第一實施形態,雖然將輪輞保護部件20整體以合成橡膠制,在前述第 二實施形態,將輪輞保護部件120的全部以合成樹脂制,但也可以將輪輞保護部件的一部 分以合成樹脂制,其他部分以合成橡膠制。例如,也可以將內部所配置的第二保護部以合成 橡膠制,將露出于外部的第一保護部以及第三保護部以合成樹脂制。又,也可以相反。又, 也可以將任一保護部以合成樹脂制,剩下的保護部以合成橡膠制。[0109](d)在前述第一實施形態以及第二實施形態,雖然將輪輞保護部件設于輪輞的全 圓周,但也可以設于輪輞的全圓周的一部分。又,也可以在周方向相隔間隔來設有多個輪輞 保護部件。[0110](e)在前述實施形態,雖然將第二保護部以及第三保護部設于輪輞保護部件,但也 可以不設有這些保護部,僅以第一保護部構成輪輞保護部件。又,也可以以第一保護部與第 二保護部構成輪輞保護部件。[0111](f)在前述實施形態,雖然將輪輞保護部件設于輪輞的兩側,但也可以只設在一 側。[0112]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示意性的具體實施方式
,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和原則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變 化與修改,均應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其特征在于,用以保護自行車的輪輞,具有第一保護部,配置在前述輪輞的外側面的圓周方向的至少一部分,沿著前述輪輞的外側面延伸設置成從前述輪輞的外周端部向著內周方向去。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其特征在于,更具有第二保護部,配置在前述輪輞的外周部的圓周方向的至少一部分,從前述第一保護部沿著前述外周部延伸設置成從前述外周端部向著能夠配置輪胎的前述輪輞的前述外周部去。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其特征在于,更具有第三保護部,配置在前述輪胎的外側面的圓周方向的至少一部分,從前述第一保護部沿著前述輪胎的外側面延伸設置成從前述外周端部向著前述輪胎的外側面去。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其特征在于,前述第一保護部,設于前述輪輞外側面的全圓周。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其特征在于,前述第二保護部,設于前述輪輞的前述外周部的全圓周。
6.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其特征在于,前述第三保護部,設于前述輪胎的外側面的全圓周。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其特征在于,前述第一保護部,是彈性體保護部。
8.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其特征在于,前述第一保護部以及前述第二保護部中的至少任一者是彈性體保護部。
9.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其特征在于,前述第一保護部、前述第二保護部、前述第三保護部中的至少任一者是彈性體保護部。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其特征在于,前述第一保護部是合成樹脂保護部。
11.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其特征在于,前述第一保護部、前述第二保護部中的至少任一者是合成樹脂保護部。
12.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其特征在于,前述第一保護部、前述第二保護部以及前述第三保護部中的至少任一者是合成樹脂保護部。
1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其特征在于,前述輪輞是具有凸緣部的緊鉗式輪輞,該凸緣部能夠安裝具有內胎的輪胎或無內胎輪胎, 前述第一保護部配置在前述輪輞外側面, 前述第二保護部配置在前述輪胎的胎唇部與前述輪輞的凸緣部之間。
1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其特征在于,前述輪輞是可安裝管狀輪胎的管狀輪輞, 前述第一保護部配置在前述輪輞的外側面, 前述第二保護部配置成挾在前述管狀輪胎與前述輪輞的前述外周部之間。
1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其特征在于,前述第三保護部經由接著劑或雙面膠帶固定在前述輪胎的外側面。
16.一種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其特征在于,用以保護自行車的輪輞,具備 第一保護部,配置在前述輪輞的外側面的周方向的至少一部分,沿著前述輪輞的外側面延伸設置成從前述輪輞的外周端部向著內周方向去; 第二保護部,配置在前述輪輞的外周部的周方向的至少一部分,從前述第一保護部沿著可配置輪胎的前述輪輞的外周部延伸設置成從前述外周端部向著能夠配置輪胎的前述輪輞的外周部去;以及 第三保護部,配置在前述輪胎的外側面的周方向的至少一部分,從前述第一保護部沿著前述輪胎的外側面延伸設置成從前述外周端部向著前述輪胎的外側面去。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一種用于自行車的輪輞保護部件,是保護自行車輪輞的部件。輪輞保護部件具備第一保護部,被配置在輪輞的外側面的周方向的至少一部分,沿著輪輞的外側面延伸設置成從輪輞的外周端部向著內周方向去。該輪輞保護部件即使在倒下時等沖擊大的狀況也可以保護自行車的車輪的輪輞的外側面,特別是外周端部。
文檔編號B60B21/12GK202826968SQ20122043257
公開日2013年3月27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28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28日
發明者腰山和喜 申請人:島野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