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風降噪結構及電動客車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通風降噪結構及電動客車,該通風降噪結構包括具有通風口的擋板和設置于通風口處的隔音罩,隔音罩的開口朝向通風口,通風口上朝向隔音罩的一側連接有通風管,通風管穿過隔音罩的開口延伸到隔音罩的內部,隔音罩的開口邊沿與通風管的外壁之間具有流通間隙。使用該通風降噪結構時,擋板安裝在靠近噪聲區,隔音罩安裝在靠近受聲區。通風孔、通風管內腔、隔音罩內腔以及隔音罩開口處間隙構成了一條風道,用于通風,而擋板與隔音罩對噪聲進行阻擋,使噪聲反射并且衰減,起到了隔音作用;隔音罩將通風管的一端包圍在內部,對噪聲的阻擋更充分,減少噪聲的繞射,并使本結構的風道具有迂回、擴張與收縮,提高了對噪聲的衰減作用。
【專利說明】通風降噪結構及電動客車
【技術領域】
[0001 ]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適合于安裝在電動客車高壓艙與乘客艙之間、既能通風又能隔音的通風降噪結構,同時本實用新型還涉及一種使用該通風降噪結構的電動客車。
【背景技術】
[0002]隨著環境污染的日益加劇和化石能源的枯竭,新能源汽車的普及成為一種需求,電動客車因為服務于公共領域,每天行駛路線固定,從而優先得到推廣。
[0003]混合動力客車和插電式客車由于使用超級電容或電池數量較少,電源系統通常被集中布置在車尾或車頂的高壓艙內。布置在車尾,后置發動機工作時發出的熱量使車尾高壓艙溫度偏高,布置在車頂,日光的直射使高壓艙溫度偏高。加上電源系統是在混合動力工況使用,電池或超級電容極易發熱,引入空調風或車內風為高壓艙降溫成為基本需求。從空調管道引入空調風為高壓艙降溫,將降低空調為乘客艙制冷的能力,影響乘客乘坐的舒適度,于是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從乘客艙內引風為高壓艙降溫。現有技術中高壓艙與乘客艙之間僅用進風格柵隔開,高壓艙內冷卻風扇的噪音直接傳遞到乘客艙,影響乘客乘坐的舒適度。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通風降噪結構,適合于安裝在電動客車高壓艙與乘客艙之間,既能起通風作用又能起隔音作用。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還在于提供一種采用該通風降噪結構的電動客車。
[0005]為了實現以上目的,本實用新型的通風降噪結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0006]一種通風降噪結構,包括具有通風口的擋板和設置于通風口處的隔音罩,隔音罩的開口朝向通風口,通風口上朝向隔音罩的一側連接有通風管,通風管穿過隔音罩的開口延伸到隔音罩的內部,隔音罩的開口邊沿與通風管的外壁之間具有流通間隙。
[0007]所述隔音罩的橫截面為開口小內腔大的C形結構。
[0008]所述隔音罩內壁設置有吸音材料層。
[0009]所述吸音材料層為玻璃絲綿層。
[0010]所述通風管位于所述隔音罩內部的一端具有向外擴張的翻邊。
[0011]在所述隔音罩遠離擋板的一側設置有進風格柵。
[0012]本實用新型的電動客車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0013]一種電動客車,包括乘客艙和用于放置電源系統的高壓艙,乘客艙和高壓艙之間設有通風通道,所述高壓艙艙壁的通風口處設置有隔音罩,隔音罩位于靠近乘客艙的一側,隔音罩的開口朝向通風口,通風口上朝向隔音罩的一側連接有通風管,通風管穿過隔音罩的開口延伸到隔音罩的內部,隔音罩的開口邊沿與通風管的外壁之間具有流通間隙。
[0014]所述隔音罩的橫截面為開口小內腔大的C形結構。
[0015]所述隔音罩內壁設置有吸音材料層。[0016]所述通風管位于所述隔音罩內部的一端具有向外擴張的翻邊。
[0017]使用本實用新型的通風降噪結構時,將擋板安裝在靠近噪聲區的一側,將隔音罩安裝在靠近受聲區一側。通風孔、通風管內腔、隔音罩內腔以及隔音罩開口處間隙構成了一條風道,用于通風,而噪聲也會通過通風管進入到隔音罩內,然后通過隔音罩開口處間隙進入到受聲區。在此過程中,擋板與隔音罩對噪聲進行阻擋,使噪聲反射并且衰減,起到了隔音作用;采用隔音罩將通風管的一端包圍在內部這種結構,一方面對噪聲的阻擋更充分,減少噪聲的繞射,另一方面使本結構的風道具有迂回、擴張與收縮,能夠提高對噪聲的衰減作用,降噪效果好。本實用新型中通風降噪結構的結構簡單,安裝使用方便,降噪效果好,適用于電動客車高壓艙與乘客艙之間的通風降噪,也適用于其它需要隔音降噪的通風處。
[0018]進一步地,隔音罩的截面形狀是內腔大開口小的C形,這樣可以增大內部空腔的體積,使噪聲傳播到隔音罩的內壁上再被反射的路徑更長,提高對噪聲的衰減作用;隔音罩的內壁設置吸音材料層,配合隔音罩的封閉式結構,能夠很好地將噪聲轉化為熱能吸收,大大提高隔音降噪效果;所用的吸音材料是玻璃絲綿,吸聲效果好,成本低;通風管位于隔音罩內的一端設置向外擴張的翻邊,是為了遮擋隔音罩開口處間隙,減少噪聲不經過隔音罩反射而直接從開口處間隙傳出;隔音罩遠離擋板的一側設置進風格柵,可以對隔音罩起到保護作用,并且使結構更美觀。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9]圖1是一種通風降噪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2是圖1中隔音罩的另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的描述。
[0022]本實用新型的通風降噪結構的實施例:如圖1所示,一種通風降噪結構,包括隔音罩1、擋板3和通風管4,隔音罩I為封閉罩殼,靠近擋板3 —側具有開口,該隔音罩I的開口小內腔大,橫截面為C形,擋板3上與隔音罩I的開口相對開設有通風口,該通風口與通風管4連通,通風管4 一端焊接固定在擋板3的一側,另一端伸入到隔音罩I的內部,隔音罩I的開口邊沿與通風管4的外壁之間具有間隙;隔音罩I的內壁上膠粘有玻璃絲綿層2,具有吸聲功能,通風管4伸入到隔音罩I內部的一端還具有向外擴張的翻邊5,可阻擋噪聲直接從隔音罩I開口處間隙傳出,隔音罩I遠離擋板3的一側還設有進風格柵6,該進風格柵6可以對隔音罩I起到保護作用,并且使結構更美觀。
[0023]使用該通風降噪結構時,由受聲區到噪聲區依次為進風格柵6、隔音罩1、通風管4和擋板3。氣體從受聲區經進風格柵6和隔音罩I開口處間隙進入到隔音罩I內,然后經通風管4進入噪聲區,當然也可以反向從噪聲區進入到受聲區,故本結構具有通風功能。噪聲會從噪聲區經通風管4進入隔音罩1,再經隔音罩I開口處間隙和進風格柵6進入受聲區,該過程中,噪聲首先會被擋板3阻擋反射,部分噪聲經通風管4進入到隔音罩I內,然后在隔音罩I的內腔中發生多次反射,經玻璃絲棉層2吸收以及與空氣質點摩擦衰減后其強度被大大削弱,最后經隔音罩I開口處間隙漏入到受聲區,所以本結構還具有很好的隔音降噪效果。該通風降噪結構的結構簡單,安裝使用方便,降噪效果好,適用于電動客車高壓艙與乘客艙之間的通風降噪,也適用于其它需要隔音降噪的通風處。
[0024]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隔音罩I的內腔越大,隔音降噪效果越好,一是因為內腔體積越大,噪聲在隔音罩I內腔中多次反射時經過的路徑越長,與空氣質點的摩擦衰減就越厲害,二是開口間隙相對來說就越小,泄露的噪聲少。而且,在具有玻璃絲棉層2的情況下,增大隔音罩I內腔體積也能增加玻璃絲棉層2的吸聲面積。本實施例中,隔音罩I的橫截面為圓C形,這樣是為了提供空間的利用率,增大內腔體積,提高隔音降噪效果,在其它實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如圖2所示的方C形隔音罩,或者其它多邊狀C形隔音罩。
[0025]在本實施例中,隔音罩I內壁設置玻璃絲棉層2,能提高隔音降噪效果,而且成本低。在其它實施例中,也可以在隔音罩內壁上設置其它的吸音材料層,比如泡沫鋁、水泥木屑吸聲板、珍珠巖吸聲板等。
[0026]在其它實施例中,進風格柵和/或吸音材料層可以根據實際使用情況而省略。
[0027]本實用新型的電動客車的實施例:一種電動客車,包括乘客艙和用于放置電源系統的高壓艙,乘客艙與高壓艙之間具有通風降噪結構,該通風降噪結構與上述實施例的通風降噪結構相同,故這里不再贅述,其中進風格柵固設或一體設置于乘客艙的艙壁上,擋板固設或一體設置于高壓艙的艙壁上。
[0028]該電動客車在行駛時,設置高壓艙內的冷卻風扇將乘客艙內的空氣經通風降噪結構抽入到高壓艙,對電源系統進行冷卻,而冷卻風扇發出的噪聲被通風降噪結構阻隔,故在保證對高壓艙進行冷卻的情況下,降低了傳入到乘客艙的噪聲,提高了乘客乘坐的舒適度。
【權利要求】
1.一種通風降噪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通風口的擋板和設置于通風口處的隔音罩,隔音罩的開口朝向通風口,通風口上朝向隔音罩的一側連接有通風管,通風管穿過隔音罩的開口延伸到隔音罩的內部,隔音罩的開口邊沿與通風管的外壁之間具有流通間隙。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通風降噪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音罩的橫截面為開口小內腔大的C形結構。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通風降噪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音罩內壁設置有吸音材料層。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通風降噪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音材料層為玻璃絲綿層。
5.根據權利要求1至4任一項所述的通風降噪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風管位于所述隔音罩內部的一端具有向外擴張的翻邊。
6.根據權利要求1至4任一項所述的通風降噪結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隔音罩遠離擋板的一側設置有進風格柵。
7.一種電動客車,包括乘客艙和用于放置電源系統的高壓艙,乘客艙和高壓艙之間設有通風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壓艙艙壁的通風口處設置有隔音罩,隔音罩位于靠近乘客艙的一側,隔音罩的開口朝向通風口,通風口上朝向隔音罩的一側連接有通風管,通風管穿過隔音罩的開口延伸到隔音罩的內部,隔音罩的開口邊沿與通風管的外壁之間具有流通間隙。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電動客車,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音罩的橫截面為開口小內腔大的C形結構。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電動客車,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音罩內壁設置有吸音材料層。
10.根據權利要求7至9任一項所述的電動客車,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風管位于所述隔音罩內部的一端具有向外擴張的翻邊。
【文檔編號】B60H1/24GK203450052SQ201320458541
【公開日】2014年2月26日 申請日期:2013年7月30日 優先權日:2013年7月30日
【發明者】周時國, 杜穎穎, 王坤, 邱鵬 申請人:鄭州宇通客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