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車載空調技術領域,特別的涉及一種汽車空調冷暖風引導結構。
背景技術:
汽車空調主要用于把汽車車廂內的溫度、濕度、空氣清潔度及空氣流動調整和控制在最佳狀態,為乘員提供舒適的乘坐環境,減少旅途疲勞;為駕駛員創造良好的工作條件,對確保安全行車起到重要作用的通風裝置。
汽車空調工作時,車內或車外的空氣經由鼓風機先經過蒸發器送入空調的內部,然后一部分經過冷風風門直接送至吹面、除霜和吹腳風口處,另一部分通過暖風風門經由加熱器再送至吹面、除霜和吹腳風口處。
當冷暖風門處于半開狀態時,部分冷空氣從冷風風門進入冷暖風混合區,與經過加熱器加熱的熱空氣進行混合,然后送至吹面、除霜和吹腳風口處。但是,如圖1所示,由于空調的冷風風門朝向吹腳風道的入口與吹面風口之間設置,而暖風通道的出口朝向與冷風風門朝向相交設置,使得經由暖風通道的出口進入冷暖風混合區的暖風容易被從冷風風門處吹出的冷風吹到吹腳風道的入口中,使得暖風很難進入吹面、除霜風口,導致空調各風口處的溫度不一致,降低了駕乘人員的舒適性。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如何提供一種能夠減小各出風口之間的溫差,有利于提高駕乘人員的舒適性;結構較簡單,拆裝方便的汽車空調冷暖風引導結構。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汽車空調冷暖風引導結構,包括空調的殼體,所述殼體內后下方位置具有蒸發器進風區,蒸發器進風區前上方通過冷風風口連接到冷暖風混合區,蒸發器進風區前下方通過暖風進口和彎曲的暖風通道向上連通到冷暖風混合區前下方,冷暖風混合區后上方連接到除霜風口,冷暖風混合區前上方連接到吹面風口,冷暖風混合區位于暖風通道出口上側相鄰位置連接到吹腳風道;其特征在于,冷暖風混合區內設置有用于屏蔽冷風風口吹入的部分風流并引導暖風通道出口吹入的部分風流經過冷風風口至冷暖風混合區后上方位置的導流結構。
工作時,室外的冷空氣進入蒸發器進風區后,一部分冷空氣通過冷風風口進入到冷暖風混合區,另一部分冷空氣經過暖風進口和彎曲的暖風通道進入到冷暖風混合區,在冷風風口和暖風通道出口處混合。同時,從暖風通道出口吹入的部分風流在導流結構的引導作用下,直接流入到冷暖風混合區后上方位置。這樣,能夠改善除霜風口和吹面風口的出風溫度,實現了空調箱各個出風口的溫度平衡,提高駕乘人員的舒適性。
作為優化,所述導流結構包括從暖風通道出口連接到冷暖風混合區后上方位置的導流風道,導流風道外側壁能夠屏蔽掉部分冷風風口的部分進風截面。
這樣,可以使從暖風通道出口吹入的部分風流經過導流風道直接流入到冷暖風混合區后上方位置,導流風道可以更好的屏蔽冷風風口吹入的部分風流,進一步減小冷風風口吹入的風流對導流風道內的暖風風流造成的影響,提高除霜風口和吹面風口的出風溫度的調節效果。
作為優化,所述導流結構包括靠近所述殼體的側壁設置的第一擾流板,所述第一擾流板的橫截面呈開口朝向對應側壁設置的C形,所述第一擾流板貼靠在所述殼體的側壁上構成所述導流風道。這樣,將第一擾流板貼靠在殼體的側壁上共同構成導流風道,可以使第一擾流板的結構簡單,節省材料,制造難度小,成本較低。同時,安裝較方便。
作為優化,所述第一擾流板朝向所述殼體側壁的側邊上具有沿該邊長度方向設置的凹槽,所述殼體的側壁上具有與所述凹槽相對應的凸棱,所述第一擾流板的凹槽卡接在所述殼體的側壁上的凸棱上。這樣,將第一擾流板的凹槽卡接殼體的側壁上的凸棱上,可以防止第一擾流板在裝配過程中發生變形,而影響使用效果,提高導流結構的穩定性。
作為優化,所述殼體包括沿厚度方向對稱設置的左殼體和右殼體,所述左殼體和右殼體內分別設置有相互對稱的所述導流結構。這樣,能夠便于導流結構的安裝。
作為優化,所述導流結構還包括若干沿所述殼體的厚度方向設置的橫梁,所述橫梁的一端固定連接在所述第一擾流板上,另一端固定連接有第二擾流板,所述第二擾流板的橫截面呈開口朝向所述殼體中部的C形;位于同一導流結構上的第二擾流板的端部和第一擾流板的端部之間的距離與所述左殼體或右殼體的內腔厚度相一致,使分別位于左殼體和右殼體內的第二擾流板相互扣合成所述導流風道。這樣,通過兩個第二擾流板相互扣合成導流風道,可以增加導流風道的數量,同時,由于第二擾流板位于遠離第一擾流板的殼體中部,使得裝配后的三個導流風道沿殼體的厚度方向均勻間隔分布,有利于進一步改善除霜風口和吹面風口的出風溫度。
作為優化,所述導流結構還包括若干沿所述橫梁的長度方向間隔設置在橫梁上的加強板,每個所述加強板與所述橫梁均為垂直相交。這樣,通過設置加強板,可以減小每兩個加強板之間的橫梁長度,從而能夠提高橫梁的強度,防止殼體安裝過程中發生變形,而影響使用效果,提高導流結構的穩定性。
作為優化,所述導流風道朝向前下方一端的進風口面積大于所述導流風道朝向后上方一端的出風口面積。這樣,可以提高出風口的風速,使導流風道流出的暖風能夠更好的進入除霜風口,實現快速除霜的效果。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能夠改善除霜風口和吹面風口的出風溫度,穩定性較好,有利于提高駕乘人員的舒適性;結構較簡單,拆裝方便等優點。
附圖說明
圖1為傳統空調殼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的軸測圖。
圖4為圖2中導流結構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具體實施時:如圖1~圖4所示,一種汽車空調冷暖風引導結構,包括空調的殼體1,所述殼體1內后下方位置具有蒸發器進風區2,蒸發器進風區2前上方通過冷風風口連接到冷暖風混合區3,蒸發器進風區2前下方通過暖風進口和彎曲的暖風通道4向上連通到冷暖風混合區3前下方,冷暖風混合區3后上方連接到除霜風口,冷暖風混合區3前上方連接到吹面風口,冷暖風混合區3位于暖風通道出口上側相鄰位置連接到吹腳風道;其特征在于,冷暖風混合區3內設置有用于屏蔽冷風風口吹入的部分風流并引導暖風通道出口吹入的部分風流經過冷風風口至冷暖風混合區3后上方位置的導流結構5。
工作時,室外的冷空氣進入蒸發器進風區2后,一部分冷空氣通過冷風風口進入到冷暖風混合區3,另一部分冷空氣經過暖風進口和彎曲的暖風通道進入到冷暖風混合區3,在冷風風口和暖風通道出口處混合。同時,從暖風通道出口吹入的部分風流在導流結構的引導作用下,直接流入到冷暖風混合區3后上方位置。這樣,能夠改善除霜風口和吹面風口的出風溫度,實現了空調箱各個出風口的溫度平衡,提高駕乘人員的舒適性。
實施時,所述導流結構5包括從暖風通道出口連接到冷暖風混合區后上方位置的導流風道,導流風道外側壁能夠屏蔽掉部分冷風風口的部分進風截面。
這樣,可以使從暖風通道出口吹入的部分風流經過導流風道直接流入到冷暖風混合區3后上方位置,導流風道可以更好的屏蔽冷風風口吹入的部分風流,進一步減小冷風風口吹入的風流對導流風道內的暖風風流造成的影響,提高除霜風口和吹面風口的出風溫度的調節效果。
具體實施時,還可以在冷風風口上安裝沿冷風風口的前后方向設置擋風板,使部分暖風風流從擋風板的上方流過,避免被冷風風口的冷風風流吹至吹腳風道。
實施時,所述導流結構5包括靠近所述殼體的側壁設置的第一擾流板51,所述第一擾流板51的橫截面呈開口朝向對應側壁設置的C形,所述第一擾流板51貼靠在所述殼體的側壁上構成所述導流風道。這樣,將第一擾流板貼靠在殼體的側壁上共同構成導流風道,可以使第一擾流板的結構簡單,節省材料,制造難度小,成本較低。同時,安裝較方便。
實施時,所述第一擾流板51朝向所述殼體側壁的側邊上具有沿該邊長度方向設置的凹槽,所述殼體的側壁上具有與所述凹槽相對應的凸棱,所述第一擾流板51的凹槽卡接在所述殼體1的側壁上的凸棱上。這樣,將第一擾流板的凹槽卡接殼體的側壁上的凸棱上,可以防止第一擾流板在裝配過程中發生變形,而影響使用效果,提高導流結構的穩定性。
實施時,所述殼體1包括沿厚度方向對稱設置的左殼體和右殼體,所述左殼體和右殼體內分別設置有相互對稱的所述導流結構。這樣,能夠便于導流結構的安裝。
實施時,所述導流結構5還包括若干沿所述殼體的厚度方向設置的橫梁52,所述橫梁的一端固定連接在所述第一擾流板51上,另一端固定連接有第二擾流板53,所述第二擾流板53的橫截面呈開口朝向所述殼體中部的C形;位于同一導流結構上的第二擾流板53的端部和第一擾流板的端部之間的距離與所述左殼體或右殼體的內腔厚度相一致,使分別位于左殼體和右殼體內的第二擾流板相互扣合成所述導流風道。這樣,通過兩個第二擾流板相互扣合成導流風道,可以增加導流風道的數量,同時,由于第二擾流板位于遠離第一擾流板的殼體中部,使得裝配后的三個導流風道沿殼體的厚度方向均勻間隔分布,有利于進一步改善除霜風口和吹面風口的出風溫度。
實施時,所述導流結構5還包括若干沿所述橫梁的長度方向間隔設置在橫梁上的加強板54,每個所述加強板54與所述橫梁均為垂直相交。這樣,通過設置加強板,可以減小每兩個加強板之間的橫梁長度,從而能夠提高橫梁的強度,防止殼體安裝過程中發生變形,而影響使用效果,提高導流結構的穩定性。
實施時,所述導流風道朝向前下方一端的進風口面積大于所述導流風道朝向后上方一端的出風口面積。這樣,可以提高出風口的風速,使導流風道流出的暖風能夠更好的進入除霜風口,實現快速除霜的效果。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以本實用新型為限制,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