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改裝車制造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后防護折疊裝置。
背景技術:
離去角是指汽車滿載、靜止時,自車身后端突出點向后車輪引切線與路面之間的夾角,它表征了汽車離開障礙物(如小丘、溝洼地等)時,不發生碰撞的能力;離去角越大,則汽車的通過性越好;相對于接近角用在爬坡時,離去角則是適用在下坡時;車輛一路下坡,當前輪已經行駛到平地上,后輪還在坡道上時,后保險杠會不會卡在坡道上,關鍵就在于離去角;離去角越大,車輛就可以由越陡的坡道上下來,而不用擔心后保險杠卡住動彈不得;現有的改裝車離去角較小,越野性能不佳,不是很能適應復雜的路面。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缺點提供一種后防護折疊裝置,適應性強,使車輛在行駛過程中適應復雜的路面,提高車輛的越野性能。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后防護折疊裝置,包括兩個導軌、兩個后防護撐桿、一個后防護主體和兩個尼龍滾輪;
所述導軌包括導軌底板、導軌主體和第一銷軸,導軌底板為矩形結構,導軌主體固定在導軌底板的中軸線處,導軌主體內設有滑動空腔,導軌主體上設有腰形滑槽,腰形滑槽的寬度L1小于滑動空腔的寬度L2,第一銷軸包括第一上連接柱、第一轉接柱和第一下連接柱,第一上連接柱和第一下連接柱分別固定在第一轉接柱的兩端,第一下連接柱底部固定有彈簧卡圈;所述尼龍滾輪為圓柱體結構,尼龍滾輪上設有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通道的直徑d1小于第二通道的直徑d2,尼龍滾輪可滑動的設置在滑動空腔內,第一銷軸的第一下連接柱穿過腰形滑槽和第一通道,且彈簧卡圈位于第二通道內,使第一銷軸固定在尼龍滾輪上;
所述后防護主體包括兩個豎立柱和一個橫梁,橫梁水平的固定在兩個豎立柱之間,每個豎立柱一端可旋轉的設有滾輪連接軸套,另一端設有第一連接端子,所述滾輪連接軸套焊接固定在第一上連接柱上,所述第一連接端子由兩個平行設置的連接板構成,所述豎立柱上設有插銷,所述插銷包括插銷座、插銷主體、彈簧和限位桿,所述插銷座包括插銷座底板和垂直固定在插銷座底板上的兩個插銷座側板,插銷座底板上設有兩個定位柱,插銷主體為L形結構,限位桿垂直的固定在插銷主體的插接端上,插銷主體的插接端穿過兩個插銷座側板、并位于兩個定位柱之間,彈簧套和在插銷主體的插接端外部,位于限位桿與插銷座側板之間,插銷座底板通過螺栓固定在豎立柱上;
所述后防護撐桿包括第一支撐桿和第二支撐桿,第一支撐桿與第二支撐桿之間的夾角a為120°,第一支撐桿的長度L3為第二支撐桿長度L4的4.38倍,第一支撐桿的一端設有第二連接板,第二連接板設置于后防護主體的第一連接端子之間,并通過第二銷軸加以連接,第二銷軸為T形結構,第二銷軸一端插入式的固定有第一開口銷,第二支撐桿通過第三銷軸與導軌主體相連接,所述第三銷軸包括第三上連接柱、第三轉接柱和第三下連接柱,第三上連接柱焊接固定在導軌主體上,第三下連接柱穿過第二支撐桿,第三下連接柱的外側端通過第二開口銷加以固定,使后防護撐桿可旋轉的固定在導軌上;
兩個導軌相對設置,尼龍滾輪滑動設置在導軌上,后防護主體的兩個豎立柱分別固定在尼龍滾輪上,后防護撐桿一端可旋轉的固定在導軌上,另一端可旋轉固定在后防護主體的豎立柱上。
上述一種后防護折疊裝置,其中,所述導軌底板上設有若干第一固定孔。
上述一種后防護折疊裝置,其中,所述第二銷軸與第三銷軸外部分別包覆一個尼龍襯套。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
本實用新型使用時將兩個導軌分別安裝于車輛底盤的兩側,使用狀態時,豎立柱是豎直設置的,插銷的插接端插入式的固定在車輛預設的插接孔中,此時,后防護折疊裝置起到了防護作用,防止其他物體進入車底,充分保證了后車或者行人的人身安全;當需要在復雜路面行駛時,拉開后防護主體上的插銷,解除限位,將后防護撐桿向上慢慢抬起,使尼龍滾輪在導軌中做直線運動,將后防護主體抬至水平狀態后,用插銷插入式的固定在車輛預設的插接孔中限位,即可使本實用新型處于折疊狀態,增大了離去角,提高了車輛越野性能。
本實用新型占用空間很少,整個后防護主體可以通過旋轉和滑動作用完全隱藏在車底盤內側,采用抽拉機構可以放進導軌內部,不僅節約空間,而且增強了汽車的越野性能;后防護的展開、收起操作簡單,全部是手工操作,無需使用安裝工具。
附圖說明
圖1 為本實用新型使用狀態結構圖。
圖2 為本實用新型折疊狀態結構圖。
圖3 為本實用新型導軌結構圖。
圖4 為本實用新型導軌剖視圖。
圖5 為本實用新型后防護主體結構圖。
圖6 為本實用新型后防護撐桿結構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尼龍滾輪剖視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俯視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I部放大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A-A向剖視圖。
圖11為本實用新型II部放大圖。
圖12為本實用新型B-B向剖視圖。
圖13為本實用新型III部放大圖。
圖14為本實用新型C-C向剖視圖。
圖15為本實用新型使用狀態時的裝配圖。
圖16為本實用新型插銷結構圖。
圖17為本實用新型D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附圖標記導軌1、后防護撐桿2、后防護主體3、尼龍滾輪4、導軌底板5、導軌主體6、第一銷軸7、第一固定孔8、滑動空腔9、腰形滑槽10、第一上連接柱11、第一轉接柱12、第一下連接柱13、彈簧卡圈14、第一通道15、第二通道16、豎立柱17、橫梁18、滾輪連接軸套19、第一連接端子20、連接板21、插銷22、插銷座23、插銷主體24、彈簧25、限位桿26、插銷座底板27、插銷座側板28、定位柱29、插接端30、第一支撐桿31、第二支撐桿32、第二連接板33、第二銷軸34、第一開口銷35、第三銷軸36、第三上連接柱37、第三轉接柱38、第三下連接柱39、第二開口銷40、尼龍襯套41、車輛42。
如圖所示一種后防護折疊裝置,包括兩個導軌1、兩個后防護撐桿2、一個后防護主體3和兩個尼龍滾輪4;
所述導軌1包括導軌底板5、導軌主體6和第一銷軸7,所述導軌底板上設有若干第一固定孔8,導軌底板為矩形結構,導軌主體固定在導軌底板的中軸線處,導軌主體內設有滑動空腔9,導軌主體上設有腰形滑槽10,腰形滑槽的寬度L1小于滑動空腔的寬度L2,第一銷軸7包括第一上連接柱11、第一轉接柱12和第一下連接柱13,第一上連接柱和第一下連接柱分別固定在第一轉接柱的兩端,第一下連接柱底部固定有彈簧卡圈14;所述尼龍滾輪4為圓柱體結構,尼龍滾輪上設有第一通道15和第二通道16,第一通道的直徑d1小于第二通道的直徑d2,尼龍滾輪可滑動的設置在滑動空腔內,第一銷軸的第一下連接柱穿過腰形滑槽和第一通道,且彈簧卡圈位于第二通道內,使第一銷軸固定在尼龍滾輪上;
所述后防護主體3包括兩個豎立柱17和一個橫梁18,橫梁水平的固定在兩個豎立柱之間,每個豎立柱一端可旋轉的設有滾輪連接軸套19,另一端設有第一連接端子20,所述滾輪連接軸套焊接固定在第一上連接柱上,所述第一連接端子由兩個平行設置的連接板21構成,所述豎立柱上設有插銷22,所述插銷22包括插銷座23、插銷主體24、彈簧25和限位桿26,所述插銷座包括插銷座底板27和垂直固定在插銷座底板上的兩個插銷座側板28,插銷座底板上設有兩個定位柱29,插銷主體為L形結構,限位桿垂直的固定在插銷主體的插接端30上,插銷主體的插接端穿過兩個插銷座側板、并位于兩個定位柱之間,彈簧套和在插銷主體的插接端外部,位于限位桿與插銷座側板之間,插銷座底板通過螺栓固定在豎立柱上;
所述后防護撐桿2包括第一支撐桿31和第二支撐桿32,第一支撐桿與第二支撐桿之間的夾角a為120°,第一支撐桿的長度L3為第二支撐桿長度L4的4.38倍,第一支撐桿的一端設有第二連接板33,第二連接板設置于后防護主體的第一連接端子之間,并通過第二銷軸34加以連接,第二銷軸為T形結構,第二銷軸一端插入式的固定有第一開口銷35,第二支撐桿通過第三銷軸36與導軌主體相連接,所述第三銷軸包括第三上連接柱37、第三轉接柱38和第三下連接柱39,第三上連接柱焊接固定在導軌主體上,第三下連接柱穿過第二支撐桿,第三下連接柱的外側端通過第二開口銷40加以固定,使后防護撐桿可旋轉的固定在導軌上,所述第二銷軸與第三銷軸外部分別包覆一個尼龍襯套41;
兩個導軌相對設置,尼龍滾輪滑動設置在導軌上,后防護主體的兩個豎立柱分別固定在尼龍滾輪上,后防護撐桿一端可旋轉的固定在導軌上,另一端可旋轉固定在后防護主體的豎立柱上。
本實用新型使用時將兩個導軌分別安裝于車輛42底盤的兩側,使用狀態時,豎立柱是豎直設置的,插銷的插接端插入式的固定在車輛預設的插接孔43中,此時,后防護折疊裝置起到了防護作用,防止其他物體進入車底,充分保證了后車或者行人的人身安全;當需要在復雜路面行駛時,拉開后防護主體上的插銷,解除限位,將后防護撐桿向上慢慢抬起,使尼龍滾輪在導軌中做直線運動,將后防護主體抬至水平狀態后,用插銷插入式的固定在車輛預設的插接孔中進行限位,即可使本實用新型處于折疊狀態,增大了離去角,提高了車輛越野性能。
本實用新型占用空間很少,整個后防護主體可以通過旋轉和滑動作用完全隱藏在車底盤內側,采用抽拉機構可以放進導軌內部,不僅節約空間,而且增強了汽車的越野性能;后防護的展開、收起操作簡單,全部是手工操作,無需使用安裝工具。
這里本實用新型的描述和應用是說明性的,并非想將本實用新型的范圍限制在上述實施例中,因此,本實用新型不受本實施例的限制,任何采用等效替換取得的技術方案均在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