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車輛座椅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座椅。
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對機動車輛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其中,機動車輛中的座椅是各類車輛中一個相對重要的、直接與駕乘人員相關聯的部件。
對于機動車輛來說,由于駕乘人員的身高存在差異,為了保證駕乘人員的舒適性,對座椅的底座以及底座的高度調節要求較高。然而,現有座椅底座結構復雜,安裝不便。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座椅,以解決現有技術中車輛座椅底座結構復雜,安裝不便的技術問題。
本實用新型是一種座椅,包括椅墊和位于所述椅墊下方的升降裝置;所述升降裝置包括第一連接板和呈“X型”設置的剪刀臂,所述剪刀臂包括第一剪刀臂和第二剪刀臂,所述第一剪刀臂和所述第二剪刀臂交叉處通過轉軸連接,所述轉軸的軸線與水平面相平行,所述第一剪刀臂和所述第二剪刀臂的各端部均固接有一根支撐軸,各所述支撐軸均水平設置,所述椅墊固接于位于上方的兩根所述支撐軸上。
所述第一連接板的一端樞接在所述轉軸上,另一端與所述第一剪刀臂固接;所述第一連接板上設有用于控制座椅高度調整范圍的限位結構。
進一步的,所述限位結構包括固接于所述第一連接板上且與其端面相垂直的銷柱、樞接于所述轉軸上的第一齒輪以及設置在所述第一齒輪上供所述銷柱滑動的扇形槽。
進一步的,所述升降裝置還包括推桿,所述推桿的一端固設有第二齒輪,所述第二齒輪與所述第一齒輪相嚙合;所述推桿連接有驅動其脫離或嚙合所述第一齒輪的動力閥,所述動力閥設置于所述第一連接板上。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齒輪為扇形齒輪。
進一步的,所述推桿與所述扇形齒輪相嚙合的端部呈弧形;該弧形端部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與所述扇形齒輪相嚙合,所述第二端部與所述第一連接板鉸接,且所述第二端部位于所述扇形齒輪和所述第一連接板之間的空間位置處。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端部與所述扇形齒輪相嚙合的端部為金屬材質。
進一步的,還包括減震裝置,所述減震裝置包括氣閥、擺動臂以及第二連接板。
所述第二連接板一端樞接在所述轉軸上,另一端連接在位于下方且與所述第二剪刀臂連接的所述支撐軸上。
所述氣閥固接于所述第二連接板上,所述氣閥包括設置于其同側的充氣開關和放氣開關。
所述擺動臂鉸接于所述第二連接板上,所述擺動臂連接有用于驅動其往復擺動的撥動體,所述擺動臂擺動到與所述充氣開關相應位置時觸發所述充氣開關使座椅上升,所述擺動臂擺動到與所述放氣開關相應位置時觸發所述放氣開關使座椅下降;所述撥動體固接在所述扇形齒輪上;所述氣閥與座椅底部的空氣彈簧氣路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撥動體為金屬材質或耐磨塑料。
進一步的,所述擺動臂包括相對設置的近端面和遠端面,所述近端面靠近所述氣閥,所述遠端面遠離所述氣閥。
所述近端面向外凸出有凸弧形面,所述遠端面向內凹陷有凹弧形面;所述撥動體位于擺動臂的所述凹弧形面內并能撥動所述擺動臂擺動。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連接板上設有圓柱軸;所述擺動臂的所述近端面設有與所述圓柱軸相配合的弧形凹口。
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座椅能產生如下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座椅,包括升降裝置,其中,升降裝置包括第一連接板和呈“X型”設置的剪刀臂,剪刀臂的第一剪刀臂和第二剪刀臂通過轉軸連接,在具體安裝座椅時,保持轉軸的軸線與水平面相平行。第一剪刀臂和第二剪刀臂的各端部均固接有一根支撐軸,各支撐軸均水平設置,座椅固接于位于上方的兩根支撐軸上,通過調節第一剪刀臂和第二剪刀臂兩者之間的豎向距離來實現座椅的上升或下降;其中,第一連接板的一端樞接在轉軸上,另一端與第一剪刀臂固接,當調整第一剪刀臂和第二剪刀臂兩者之間的豎向距離時會帶動第一連接板同步運動,同時,第一連接板上設有用于控制座椅高度調整范圍的限位結構,以保證座椅能夠一定高度范圍內進行調節,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安裝方便且成本較低。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座椅的結構示意圖,其中,隱藏了椅墊;
圖2為圖1中所示座椅的部分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中所示座椅的另一部分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座椅的結構示意圖,其中,隱藏了第一連接板;
圖5為圖4中所示擺動臂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
1-剪刀臂 2-轉軸 3-第一連接板
4-銷柱 5-第一齒輪 6-推桿
7-動力閥 8-減震裝置
11-第一剪刀臂 12-第二剪刀臂 13-第一軸
14-第二軸 15-第三軸 16-第四軸
51-扇形槽 61-第一端部 62-第二端部
81-氣閥 82-擺動臂 83-第二連接板
84-撥動體 811-充氣開關 812-放氣開關
821-近端面 822-遠端面 823-弧形凹口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本實施例是一種座椅,參照圖1所示,包括椅墊和位于椅墊下方的升降裝置;升降裝置包括第一連接板3和呈“X型”設置的剪刀臂1,剪刀臂1包括第一剪刀臂11和第二剪刀臂12,第一剪刀臂11和第二剪刀臂12交叉處通過轉軸2連接,轉軸2的軸線與水平面相平行,第一剪刀臂11和第二剪刀臂12的各端部均固接有一根支撐軸,各支撐軸均水平設置,椅墊固接于位于上方的兩根支撐軸上;第一連接板3的一端樞接在轉軸2上,另一端與第一剪刀臂11固接;第一連接板3上設有用于控制座椅高度調整范圍的限位結構。
本座椅包括升降裝置,其中,升降裝置包括第一連接板3和呈“X型”設置的剪刀臂1,剪刀臂1的第一剪刀臂11和第二剪刀臂12通過轉軸2連接,在具體安裝座椅時,保持轉軸2的軸線與水平面相平行。第一剪刀臂11和第二剪刀臂12的各端部均固接有一根支撐軸,各支撐軸均水平設置,座椅固接于位于上方的兩根支撐軸上,通過調節第一剪刀臂11和第二剪刀臂12兩者之間的豎向距離來實現座椅的上升或下降;其中,第一連接板3的一端樞接在轉軸2上,另一端與第一剪刀臂11固接,當調整第一剪刀臂11和第二剪刀臂12兩者之間的豎向距離時會帶動第一連接板3同步運動,同時,第一連接板3上設有用于控制座椅高度調整范圍的限位結構,以保證座椅能夠一定高度范圍內進行調節,不僅結構簡單、安裝方便且成本較低。
其中,支撐軸由下至上、由左至右依次為第一軸13、第二軸14、第三軸15和第四軸16,座椅固接于第二軸14和第四軸16上。
本實施例中,參照圖2和圖3所示,限位結構的具體結構形式為:限位結構包括固接于第一連接板3上且與其端面相垂直的銷柱4、樞接于轉軸2上的第一齒輪5以及設置在第一齒輪5上供銷柱4滑動的扇形槽51。限位結構設置的好處是,保證座椅能夠一定高度范圍內進行調節。
其中,銷柱4在扇形槽51內滑動的行程可設置為座椅高度的實際調節范圍。
具體地,請繼續參照圖3,升降裝置還包括推桿6,推桿6的一端固設有第二齒輪,第二齒輪與第一齒輪5相嚙合;推桿6連接有驅動其脫離或嚙合第一齒輪5的動力閥7,動力閥7設置于第一連接板3上。該設置以保證座椅既能實現高度調整也能實現減震功能,具體見后面詳述。
本實施例中,第一齒輪5選用扇形齒輪。
其中,推桿6與扇形齒輪相嚙合的端部呈弧形;該弧形端部包括第一端部61和第二端部62,第一端部61與扇形齒輪相嚙合,第二端部62與第一連接板3鉸接,且第二端部62位于扇形齒輪和第一連接板3之間的空間位置處。
本實施例中,第一端部61與所述扇形齒輪相嚙合的端部為金屬材質,減少第一端部61與扇形齒輪嚙合部分在長期接觸或脫離情況下被磨損的可能,提高兩者的使用壽命。
本實施例中,參照圖4所示,還包括減震裝置8;減震裝置8包括氣閥81、擺動臂82以及第二連接板83;第二連接板83一端樞接在轉軸2上,另一端連接在第一軸13上;氣閥81固接于第二連接板83上,氣閥81包括設置于其同側的充氣開關811和放氣開關812;擺動臂82鉸接于第二連接板83上,擺動臂82連接有用于驅動其往復擺動的撥動體84,擺動臂82擺動到與充氣開關811相應位置時觸發充氣開關811,擺動臂82擺動到與放氣開關812相應位置時觸發放氣開關812;撥動體84固接在扇形齒輪上;氣閥81與座椅底部的空氣彈簧氣路連接。
其中,撥動體84為金屬材質或耐磨塑料,以延長撥動體84的使用時間。
具體地,參照圖5所示,擺動臂82包括相對設置的近端面821和遠端面822,近端面821靠近氣閥81,遠端面822遠離氣閥81;近端面821向外凸出有凸弧形面,遠端面822向內凹陷有凹弧形面;撥動體84位于擺動臂82的凹弧形面內并能撥動擺動臂82擺動。
其中,第二連接板83上設有圓柱軸;擺動臂82的近端面821設有與所述圓柱軸相配合的弧形凹口823。
需要說明的是,本實施例中的座椅可以實現座椅自身高度的調整以及減震功能。
座椅的高度調整原理:
座椅上設有升降按鈕,使用者按住上升或下降按鈕后,動力閥7推動推桿6,使推桿6的第一端部61與第一齒輪5脫離,即兩者不再是嚙合狀態;這時,座椅上設置的另一氣路給座椅底部的空氣彈簧充氣或放氣,實現座椅的上升或下降;與此同時,銷柱4會在扇形槽51內滑動,使用者松開上升或下降按鈕后,銷柱4會停留在扇形槽51內;動力閥7在復位彈簧的作用下迫使推桿6復位,此時推桿6的第一端部61與第一齒輪5重新嚙合。
其中,第一齒輪5樞接在轉軸2上,其樞接為緊密連接,即在座椅的高度調整階段,由于推桿6的第一端部61與第一齒輪5脫離,第一齒輪5跟隨轉軸2同步上升或下降。
座椅減震功能的調整原理:
當座椅處于某一固定高度,若車輛在凹凸不平的路面行駛時,由于本座椅設計有減震裝置8,且此時推桿6的第一端部61與第一齒輪5處于嚙合狀態,座椅繼續浮動時升降裝置會帶動第一齒輪5繞轉軸2轉動,進而帶動擺動臂82擺動,從而觸發充氣開關811或放氣開關812,其中,氣閥81與座椅上的空氣彈簧氣路連接。由于座椅上、下浮動時會導致擺動臂82的擺動方向不同,從而觸發不同的開關,當座椅上浮時,擺動臂82按壓放氣開關812,座椅上的空氣彈簧放氣,使座椅降低;當座椅下浮時,擺動臂82按壓充氣開關811,座椅上的空氣彈簧充氣,使座椅上升;通過以上設置完成座椅的上升或下降動作,使得座椅不會因路面凹凸不平而使震動的幅度過大,實現減震功能。
其中,第一齒輪5樞接在轉軸2上,座椅在此階段,由于推桿6的第一端部61與第一齒輪5嚙合,第一齒輪5會在推桿6的作用下繞著轉軸2轉動。
需要注意的是,座椅能夠實現減震功能的前提是,推桿6的第一端部61與第一齒輪5脫離。
當銷柱4運動至扇形槽51兩端極限位置的時候,即座椅到達其所能夠調節的最高位或最低位,座椅仍然可以保持減震功能。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