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車用的座椅滑動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283151閱讀:180來源:國知局
車用的座椅滑動裝置的制造方法

本發明涉及車用的座椅滑動裝置。



背景技術:

以往,具有3排座椅的車輛的后部座席所采用的座椅滑動裝置的下導軌構成為前部比后部低。另一方面,駕駛席等前方的座席的下導軌構成為后部比前部低。對于具有這樣傾斜的下導軌的座席而言,在向前方調整座椅位置的情況下將所需要的座椅向前方操作的負載、與在向后方調整座椅位置的情況下將所需要的座椅向后方操作的負載不同。

專利文獻1的車用的座椅滑動裝置具備滑動阻力調節機構。該滑動阻力調節機構具有設置于下導軌的多個突條部、經由彈性壓縮的彈簧安裝于上導軌的滾珠。突條部具有傾斜面和阻力面。傾斜面在突條部中設置于座椅的上行方向后方側,阻力面在突條部中設置于座椅的上行方向前方側。阻力面具有比傾斜面陡的傾斜。在被滑動操作時,滾珠越過突條部。該越過時,由于座椅被滑動操作的方向不同,滾珠接觸的面的角度、即滾珠從面受到的阻力不同。利用該關系,能夠將座椅的上行方向的滑動操作所需要的負載與座椅的下行方向的滑動操作所需要的負載設定為相等。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4945168號公報

然而,在專利文獻1的車用的座椅滑動裝置中,滾珠越過突條部的瞬間,滾珠與突條部之間阻力消失。即在整個滑動操作中,滑動操作所需要的負載不穩定,所以難以進行細微的位置調整。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容易進行位置調整的車用的座椅滑動裝置。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車用的座椅滑動裝置包括下導軌;上導軌,其被支承為能夠相對于上述下導軌移動;以及按壓部件,其經由施力部件被安裝于上述下導軌和上述上導軌中的一方。該按壓部件通過上述施力部件的作用力總是按壓上述下導軌以及上述上導軌中的另一方。上述下導軌以及上述上導軌沿第一方向延伸。上述按壓部件以在上述第一方向以及正交于該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這兩個方向產生分力的方式傾斜地按壓上述下導軌以及上述上導軌中的另一方。

根據該結構,按壓部件的按壓方向相對于導軌傾斜。由此,能夠使上導軌相對于下導軌相對移動時的負載具有差別。另外,利用施力部件總是維持按壓部件與導軌的接觸,所以上述負載在調整座椅位置時總是作用。因此,座椅位置的調整所需要的負載穩定,所以容易調整座椅位置。

此外,不需要像以往那樣在導軌設置多個突條部,所以與以往比較,該結構在制造時需要的工時很少。

上述施力部件優選是螺旋彈簧。上述按壓部件是通過上述螺旋彈簧的作用力而旋轉的旋轉部件。上述螺旋彈簧以及上述旋轉部件在軸心彼此一致的狀態下安裝于上述下導軌以及上述上導軌中的一方。

根據該結構,能夠利用相同的軸心,所以能夠使車用的座椅滑動小型化。

上述下導軌優選為以使其前部以及后部中的一方比另一方高的方式傾斜。上述按壓部件安裝于上述上導軌,以產生沿著上述下導軌的下行方向的分力的方式按壓上述下導軌。

根據該結構,作用于上導軌的沿下導軌的延伸的方向的重力的分力、與沿下導軌的延伸的方向的上導軌的前后方向的負載的差量抵消。因此,即使下導軌傾斜,不論座椅位置的調整方向如何,都能使該調整所需的負載均衡化。

優選為設置有一對上述按壓部件。上述按壓部件從上述下導軌以及上述上導軌的左右方向的中心在同方向兩側位于具有相等距離的位置,并按壓上述下導軌或者上述上導軌。

根據該結構,一對按壓部件從下導軌以及上導軌的左右方向的中心在同方向兩側位于具有相等距離的位置并按壓下導軌或者上導軌,所以能夠增加按壓位置并且均衡地對下導軌或者上導軌施加按壓力。

上述車用的座椅滑動裝置優選為還具備:用于將上述一對上述按壓部件安裝于上述下導軌以及上述上導軌中的一方的固定部件、和將上述按壓部件支承為能夠旋轉的支承部件。上述一對上述按壓部件構成為共用一個上述固定部件、一個上述支承部件和一個上述施力部件。

根據該結構,一對按壓部件分別共用一個固定部件、支承部件以及施力部件,所以能夠實現部件個數的減少。

優選為上述按壓部件具有收納上述施力部件的收納部。

根據該結構,在設置于按壓部件的收納部收納施力部件而構成,所以能夠極力抑制施力部件的露出。

本發明的車用的座椅滑動裝置容易進行位置調整。

附圖說明

圖1的(a)是第一實施方式的座椅滑動裝置的整體側視圖,(b)是(a)中的圓圍起部分的放大圖。

圖2的(a)是第一實施方式的滑動負載調整機構的側視圖,(b)是第一實施方式的滑動負載調整機構的俯視圖。

圖3是第一實施方式的滑動負載調整機構的立體圖。

圖4是第一實施方式的滑動負載調整機構的截面圖。

圖5是表示作用于第一實施方式旋轉部件的力的示意圖。

圖6是表示滑動負載調整機構的其它例子的圖。

圖7是表示滑動負載調整機構的其它例子的圖。

圖8的(a)是第二實施方式的座椅滑動裝置的整體俯視圖,(b)是座椅滑動裝置的整體側視圖。

圖9是第二實施方式的座椅滑動裝置的沿圖8的(b)的9-9線的剖視圖。

圖10是第二實施方式的座椅滑動裝置的立體圖。

圖11是第二實施方式的滑動負載調整機構的立體圖。

圖12是第二實施方式的滑動負載調整機構的分解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第一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來說明車用的座椅滑動裝置的第一實施方式。

如圖1的(a)所示,車用的座椅滑動裝置1具備固定于車輛床部的下導軌2、能夠相對于該下導軌2移位的上導軌3、安裝于上導軌3的鎖定機構4。下導軌2具有多個沿該下導軌2的長邊方向并列設置的卡合孔5。鎖定機構4具有卡合爪6,該卡合爪6通過未圖示的桿的操作,切換與卡合孔5卡合的狀態(以下稱為鎖定狀態)和不卡合的狀態(以下稱為解鎖狀態)。鎖定機構4在處于鎖定狀態時限制上導軌3相對于下導軌2的相對移位,在處于解鎖狀態時允許上導軌3相對于下導軌2的相對移位。此外,鎖定機構4的結構以及動作是公知的技術,所以省略其詳細的說明。

<滑動負載調整機構>

如圖1的(a)、圖1的(b)、圖2的(a)、圖2的(b)以及圖3的各圖所示,車用的座椅滑動裝置1具備滑動負載調整機構10。在一個上導軌3的左右兩側各設置有一個滑動負載調整機構10。此外,安裝于上導軌3的左側的滑動負載調整機構10和安裝于上導軌3的右側的滑動負載調整機構10構成為左右對稱。這里以安裝于上導軌3的左側的滑動負載調整機構10為代表來說明。

滑動負載調整機構10具有固定部件11、作為按壓部件的旋轉部件12、作為施力部件的螺旋彈簧(渦巻きスプリング)13。

固定部件11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板材,被固定于上導軌3的左側面。固定部件11在其左側面中央部具有向左方突出的圓柱部11a。另外,固定部件11具有支承部11b,其形成于圓柱部11a的前端部并支承螺旋彈簧13的一方的端部。

如圖4所示,旋轉部件12是扇狀的板材。旋轉部件12具有安裝孔12a,其位于比扇的中心更靠后側且內徑比圓柱部11a的稍微大。將圓柱部11a插通安裝孔12a,由此旋轉部件12被安裝為能夠相對于固定部件11旋轉的狀態。此外,將安裝孔12a的中心設為旋轉中心o。

旋轉部件12具有支承部12b,其位于比扇的中心更靠前側且向左方突出。支承部12b對在被支承于支承部11b的端部的相反的一側設置的螺旋彈簧13的端部進行支承。此外,將旋轉中心o與支承部12b的中央部之間的距離設為長度l。

另外,旋轉部件12具有按壓部12c,其位于比扇的中心更靠上側且向左方突出。按壓部12c的上表面連續到旋轉部件12的外周。此外,以使按壓部12c與旋轉中心o之間的距離比下導軌2的上壁部2a的下表面與旋轉中心o之間的垂直方向的距離長的方式,設定按壓部12c的位置。

螺旋彈簧13具有比圓柱部11a的外徑稍大的內徑。螺旋彈簧13位于旋轉部件12的更左側,在被彈性壓縮的狀態下其一端部固定于固定部件11的支承部11b,另一端部固定于旋轉部件12的支承部12b。

將螺旋彈簧13安裝于固定部件11,由此限制旋轉部件12向左方的脫落。另外,旋轉部件12被螺旋彈簧13沿順時針方向施力。準確地說,支承部12b被螺旋彈簧13朝上方施加有作用力q。這里,施加于支承部12b的作用力q是在螺旋彈簧13的端部與支承部12b接觸的部分作用的力的合力。因此,如圖5所示,方便起見,本例中對于作用力q在距離旋轉中心o的距離為l的點(施力點f)作用的情況進行以下的說明。

此外,由于按壓部12c與旋轉中心o之間的距離設定得比下導軌2的上壁部2a的下表面與旋轉中心o之間的距離長,按壓部12c與下導軌2的上壁部2a的下表面接觸。由此,旋轉部件12沿順時針方向的旋轉被限制。這里,將按壓部12c與下導軌2的上壁部2a的下表面的接觸點設為觸點c。此外,按壓部12c與旋轉中心o之間的距離設定得比下導軌2的上壁部2a的下表面與旋轉中心o之間的距離長,所以觸點c位于比旋轉中心o更靠前方。將前后方向的觸點c與旋轉中心o之間的距離設為長度d1,上下方向的觸點c與旋轉中心o之間的距離設為長度d2。

旋轉部件12在觸點c總是與下導軌2接觸。因此,旋轉部件12在上導軌3相對于下導軌2相對移位時,作為通過摩擦得到制動力的所謂的蹄式制動器發揮作用。

<滑動負載調整機構的作用>

接下來,說明滑動負載調整機構10的作用。

如圖5所示,觸點c位于距離旋轉中心o長度為d1的前方且位于長度為d2的上方。因此,作用力q傾斜地作用于下導軌2,所以該作用力q在觸點c分解為下導軌2的垂直方向分量和沿著下導軌2的后方分量。這里,將下導軌2的垂直方向分量設為p,朝向前方的向量為正,摩擦系數為μ時,根據觸點c的旋轉力矩的相互平衡,下面的(式1)成立。

ql=p(d1±μd2)···(式1)

另外,旋轉部件12的扭矩t由力與距離的積表示,所以下面的(式2)成立。

t=ql···(式2)

因此,根據(式1)以及(式2),下面的(式3)成立。

p=t/(d1±μd2)···(式3)

根據(式3),滑動負載調整機構10在使上導軌3向前方移動時,將(式4)所示的負載(摩擦力)p1施加于下導軌2,在使上導軌3向后方移動時,將(式5)所示的負載(摩擦力)p2施加于下導軌2。

p1=t/(d1-d2μ)···(式4)

p2=t/(d1+d2μ)···(式5)

長度d1、d2都是正值,所以下面的(式6)成立。

p1>p2···(式6)

即座椅滑動裝置1在使上導軌3向前方移動時比向后方移動時將更大的負載(摩擦力)施加于下導軌2,所以車輛的用戶向后方比前方更容易使座椅滑動。

此外,若在構成為下導軌2的前部比后部低的座席上使用上述座椅滑動裝置1,則觸點c的負載(摩擦力)p1、p2的差量、與下導軌2的傾斜方向(下行方向)是相反的關系。由此,沿下導軌2的延伸方向的上導軌3的前后方向的負載(摩擦力)p1、p2的差量與作用于座椅(上導軌3)的重力的下導軌2延伸的方向的分量抵消,所以能夠減小在向前方調整座椅位置的情況下需要的將座椅向前方操作的負載、與在向后方調整座椅位置的情況下需要的將座椅向后方操作的負載的差。

此外,根據(式4)以及(式5),若將長度d1設定得更小,而將長度d2設定得更大,則座椅滑動裝置1施加于下導軌2的負載p1、p2的差變大。考慮到這一點,若設定下導軌2的傾角,則能夠使向前方操作座椅的負載與向后方操作座椅的負載的差無限接近0(零)。

如以上詳述那樣,根據本實施方式,得到以下所示的優點。

(1)旋轉部件12由于螺旋彈簧13的作用力q而總是按壓下導軌2的上壁部2a的下表面。另外,將按壓部12c與旋轉中心o之間的距離設定得比下導軌2的上壁部2a的下表面與旋轉中心o之間的距離長,由此,按壓部12c與下導軌2的上壁部2a的下表面的接觸點(觸點c)位于比旋轉中心o更靠前方。旋轉部件12的按壓方向相對于下導軌2傾斜。因此,如上述(式1)~(式6)所示,與在使上導軌3向后方移動時施加于下導軌2的負載(摩擦力)p2相比,座椅滑動裝置1在使上導軌3向前方移動時對下導軌2施加更大的負載(摩擦力)p1,所以車輛的用戶向后方比前方更容易使座椅滑動。另外,總是維持旋轉部件12與下導軌2的接觸,座椅位置的調整所需要的負載穩定,所以容易調整座椅位置。

(2)若在構成為下導軌2的前部比后部低的座席上使用座椅滑動裝置1,則前后方向的負載(摩擦力)p1、p2的差量與重力分量抵消,所以能夠減小在向前方調整座椅位置的情況下將需要的座椅向前方操作的負載、與在向后方調整座椅位置的情況下將需要的座椅向后方操作的負載的差。

(3)向旋轉部件12以及螺旋彈簧13插通圓柱部11a,由此旋轉部件12以及螺旋彈簧13都被安裝于上導軌3。旋轉部件12以及螺旋彈簧13利用共用的軸心即圓柱部11a,所以與采用其它構造的情況比較更小型。

此外,上述實施方式也可以如下那樣改變。

·上述實施方式中,座椅滑動裝置采用螺旋彈簧13作為施力部件,采用旋轉部件12作為按壓部件,但它們也可以是如下結構。

即如圖6所示,座椅滑動裝置采用螺旋彈簧61作為施力部件,采用不旋轉的按壓部62作為按壓部件。螺旋彈簧61的未圖示的一端部固定于上導軌3,另一端部固定于按壓部62。而且,按壓部62以使螺旋彈簧61的作用力q相對于下導軌2傾斜地作用的方式總是按壓下導軌2。由此,作用力q分解為下導軌2的垂直方向分量即qsin和延伸突出方向分量即qcos。在這樣構成的情況下,也能夠得到上述實施方式(1)以及(2)所示的優點。

此外,如圖7所示,座椅滑動裝置也可以采用發揮施力部件以及按壓部件雙方的功能的部件71。采用這樣通過部件的彈性變形發揮施力部件以及按壓部件雙方的功能的結構,作用力q也能分解為下導軌2的垂直方向分量即qsin和延伸突出方向分量即qcos。因此,能夠得到上述實施方式(1)以及(2)所示的優點。

·上述實施方式中,若在構成為下導軌2的后部比前部低的座席上使用座椅滑動裝置1,則能夠將前后方向的負載(摩擦力)p1、p2的差量與重力分量抵消。除此之外,在水平的下導軌2上采用座椅滑動裝置1,由此在將座椅位置向前方調整的情況和向后方調整的情況下,能夠具有負載差。由此,能夠提供不難向前方移位的座椅滑動裝置。

·上述實施方式中,滑動負載調整機構10設置于上導軌3的左右兩側,但也可以僅設置于一側。

·上述實施方式中,滑動負載調整機構10在上導軌3的左右兩側各設置有一個,但也可以在左右兩側各設置有兩個以上。

·上述實施方式中,旋轉部件12與下導軌2的上壁部2a抵接,但也可以與除上壁部2a以外的下導軌2的部位抵接。

(第二實施方式)

接下來,結合附圖來說明車用的座椅滑動裝置的第二實施方式。此外,本實施方式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主要的不同點只是滑動負載調整機構的方式。因此,為了便于說明,對相同的結構標注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符號并省略該說明。

<滑動負載調整機構>

如圖8的(a)、圖8的(b)以及圖9所示,本實施方式的車用的座椅滑動裝置1具備滑動負載調整機構20。滑動負載調整機構20在一個上導軌3上各設置有一個。

如圖9~圖12所示,滑動負載調整機構20具有固定部件21、按壓部件作為的兩個旋轉部件22、23、作為施力部件的螺旋彈簧(扭簧;トーションスプリング)24、作為支承部件的銷25、螺母26。

固定部件21是沿前后方向延伸板材,并在將上導軌3的下部切去一部分的部分被固定。在固定部件21設置有供銷25的前端的螺紋部25a插通的安裝孔21a。安裝孔21a位于上導軌3的左右方向的中心。

兩個旋轉部件即第一以及第二旋轉部件22、23是扇狀的部件。第一旋轉部件22從后方側向前方側觀察時以銷25為中心朝左側突出而配置,第二旋轉部件23在同樣的狀況下朝右側突出而配置。第一以及第二旋轉部件22、23分別具備在上下方向成對的安裝片22a、23a,在各安裝片22a、23a設置有供銷25插通的安裝孔22b、23b。銷25的螺紋部25a與頭部25b之間的支承軸部25c位于各安裝孔22b、23b。

第二旋轉部件23的一對安裝片23a間的間隔w2設定得比螺旋彈簧24的上下方向的厚度大,螺旋彈簧24在形成于該一對安裝片23a間的收納部27被收納。另外,第一旋轉部件22的一對安裝片22a間的間隔w1設定得比第二旋轉部件23的一對安裝片23a間的間隔w2大。即第一旋轉部件22的一對安裝片22a以及第二旋轉部件23的一對安裝片23a以使安裝片22a位于比安裝片23a更靠上下方向的外側的方式重疊地組合。

而且,在使安裝片22a、23a相互組合并且在收納部27收納有螺旋彈簧24的狀態下,銷25插通于安裝片22a、23a的安裝孔22b、23b以及螺旋彈簧24的卷繞部24a的安裝孔24b。然后,銷25的螺紋部25a插通于固定部件21的安裝孔21a,插通后將螺母26旋合。這樣,在固定部件21與銷25的頭部25b之間組裝第一以及第二旋轉部件22、23以及螺旋彈簧24,各旋轉部件22、23能夠以銷25(支承軸部25c)為中心在水平方向上轉動。即銷25的中心是各旋轉部件22、23的旋轉中心o。

另外,從螺旋彈簧24的卷繞部24a的一端以及另一端分別延伸出端部24c、24d。端部24c、24d鉤掛于第一以及第二旋轉部件22、23,在以銷25為中心將各旋轉部件22、23展開的方向(從上導軌3的前側向后側旋轉的方向)施加作用力。

第一以及第二旋轉部件22、23具有與安裝片22a、23a連結并向突出側延伸的按壓部22c、23c。按壓部22c、23c的徑向外側的端面22d、23d為圓弧狀,各端面22d、23d是以通過旋轉部件22、23的旋轉中心o(銷25的中心)的上導軌3的前后方向的直線為中心的線對稱形狀。

然而,從第一以及第二旋轉部件22、23的旋轉中心o(銷25的中心)到按壓部22c、23c的端面22d、23d的距離因前后方向位置而不同。即端面22d、23d的圓弧形狀被設定為比旋轉中心o朝上導軌3的前側偏移。因此,如圖8的(a)所示,從旋轉中心o到端面22d、23d的前端部分的距離a比從旋轉中心o到端面22d、23d的后端部分的距離b大。即設定為隨著從后方朝向前方,從旋轉中心o到端面22d、23d的距離變大。

另外,按壓部22c、23c的端面22d、23d與下導軌2的側壁部2b的內側面接觸。此時,按壓部22c、23c的端面22d、23d與下導軌2的側壁部2b的內側面的觸點c被設定為比旋轉部件22、23的旋轉中心o更靠前方。而且,該旋轉部件22、23的按壓部22c、23c的端面22d、23d在觸點c總是與下導軌2的側壁部2b的內側面傾斜地接觸,從而得到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制動力(蹄式制動器)。

<滑動負載調整機構的作用>

接下來,說明滑動負載調整機構20的作用。此外,本實施方式的滑動負載調整機構20雖然旋轉部件22、23的抵接位置是下導軌2的側壁部2b,但動作原理與第一實施方式的滑動負載調整機構10的相同。

即,在上導軌3相對于下導軌2向后方移動時,各旋轉部件22、23受到螺旋彈簧24的作用力以上的摩擦力時克服該作用力而向折疊的方向稍微轉動(從后方向前方稍微轉動)。因此,作用于上導軌3的負載很小。另一方面,在上導軌3相對于下導軌2向前方移動時,各旋轉部件22、23受到摩擦力而向展開的方向稍微轉動(從前方向后方稍微轉動)。因此,作用于上導軌3的負載變大。

因此,座椅滑動裝置1使上導軌3向前方移動時比向后方移動時通過滑動負載調整機構20對下導軌2施加更大的負載(摩擦力),所以車輛的用戶向后方比前方更容易使座椅滑動。

此外,若在構成為下導軌2的前部比后部低的座席上使用上述座椅滑動裝置1,則沿下導軌2的延伸方向的上導軌3的前后方向的負載(摩擦力)的差量與作用于座椅(上導軌3)的重力的下導軌2的延伸突出方向分量抵消,所以能夠減小座椅的前方操作的負載、與座椅的后方操作的負載的差。

另外,本實施方式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第一以及第二旋轉部件22、23的按壓部22c、23c相對于下導軌2的左右方向的中心(該情況下是旋轉中心o)沿同方向從兩側具有相等距離并按壓下導軌2。因此,滑動負載調整機構20的按壓位置增加并且滑動負載調整機構20均衡,能夠對下導軌2施加按壓力。另外,相對于兩個旋轉部件22、23而言,能夠利用一個部件構成固定部件21、銷25以及螺旋彈簧24,所以實現部件個數的減少。另外,螺旋彈簧24收納于收納部27內,所以極力抑制彈簧24的露出。

此外,可以適當地改變滑動負載調整機構20的結構。另外,也可以將在第二實施方式之前記載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滑動負載調整機構10的變形例與第二實施方式的滑動負載調整機構20適當地組合。

權利要求書(按照條約第19條的修改)

1.(修改后)一種車用的座椅滑動裝置,其中,具備:

下導軌;

上導軌,其被所述下導軌支承為能夠相對于該下導軌移動;以及

按壓部件,其經由施力部件安裝于所述下導軌和所述上導軌中的一方,該按壓部件通過所述施力部件的作用力總是按壓所述下導軌和所述上導軌中的另一方,

所述下導軌以及所述上導軌沿第一方向延伸,

所述按壓部件以在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正交于該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這兩個方向產生分力的方式傾斜地按壓所述下導軌以及所述上導軌中的另一方,

所述施力部件是螺旋彈簧,

所述按壓部件是通過所述螺旋彈簧的作用力而旋轉的旋轉部件,

所述螺旋彈簧以及所述旋轉部件以軸心彼此一致的狀態安裝于所述下導軌以及所述上導軌中的一方,

所述下導軌以使其前部以及后部中的一方比另一方高的方式傾斜,

所述按壓部件安裝于所述上導軌,以產生沿著所述下導軌的下行方向的分力的方式按壓所述下導軌。

2.(修改后)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用的座椅滑動裝置,其中,

設置有一對所述按壓部件,

所述按壓部件相對于所述下導軌以及所述上導軌的左右方向的中心沿同方向從兩側具有相等距離,并按壓所述下導軌或者所述上導軌。

3.(修改后)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用的座椅滑動裝置,其中,還具備:

用于將所述一對所述按壓部件安裝于所述下導軌以及所述上導軌中的一方的固定部件;和

將所述按壓部件支承為能夠旋轉的支承部件,

所述一對所述按壓部件構成為共用一個所述固定部件、一個所述支承部件和一個所述施力部件。

4.(修改后)根據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車用的座椅滑動裝置,其中,

所述按壓部件具有收納所述施力部件的收納部。

當前第1頁1 2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