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發動機冷卻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帶水空中冷器的冷卻模塊。
背景技術:
隨著車輛環保法規的日益嚴格,尤其是歐V和歐VI排放法規的逐步實施,要求燃料在發動機中更好燃燒,以減少CO、CH和NOx的排放。現有技術中的中冷器通常為空冷空的中冷器,采用空氣與增壓后的高溫空氣進行熱交換,而空氣的比熱容比較小, 導致空空中冷器的體積相對體積比較大;另一方面,傳統空空中冷器與水箱散熱器等組合成冷卻模塊,導致冷卻模塊空氣側阻力比較大,需要耗功比較大風扇來克服空氣側系統阻力實現冷卻,這又與目前車輛冷卻系統向輕量化,緊湊化方向發展相矛盾。另外從可靠性的角度看,隨著排放法規的提高,中冷器的內側進口空氣的溫度逐漸升高,目前增壓空氣溫度已經要求達到200~220℃,這將對目前采用鋁釬焊空空中冷器提出了嚴重的挑戰,在高達200~220℃的環境溫度下,已經達到了鋁材的蠕變溫度,導致空空中冷器的可靠性嚴重降低,同時,更為重要的是,隨著發動機向大功率方向發展,發動機艙內各種換熱器元件的布置更加緊湊,對各種換熱器要求也更加高效。因而,對中冷器有了較高要求,空對空的中冷器并不能滿足要求,從而限制了中冷器的應用和發展。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帶水空中冷器的冷卻模塊,以提高中冷器的冷卻效率同時降低中冷器的體積。
本發明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提供一種帶水空中冷器的冷卻模塊,包括相互固接的散熱器和水空中冷器,所述水空中冷器的芯體通過擋板分為水冷部分和空冷部分,所述水冷部分包括堵頭、固設于所述堵頭頂部的中冷器芯體護板以及固設于堵頭內的中冷器主片和水冷芯體,堵頭的上、下面分別固設有伸至堵頭內的進水口、出水口;所述散熱器的上水室后部的出水管通過連接軟管與所述進水口連通,散熱器的下水室后部的回水管通過連接軟管與所述出水口連通,散熱器上水室、水空中冷器、散熱器下水室通過連接軟管形成一個水冷回路,通過與空冷的結合達到好的冷卻效果,同時該模塊體積較小,符合輕量化的要求。
作為優選,所述水冷部分設置在水空中冷器的高壓空氣進氣口一側,使進入中冷器的高溫空氣先經水冷部分,可使空氣溫度迅速降低,大幅提高了中冷器的冷卻效果。
作為優選,所述水冷部分長度L1小于水空中冷器的芯體長度L的1/4。
作為優選,所述進水口和出水口伸入堵頭的深度L4大于水冷部分的寬度L2的1/2,使冷卻水能夠在內部充分流動。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將空冷與水冷結合,達到好的冷卻效果,同時使進入中冷器氣室的高溫空氣先經過該中冷器的水冷部分,能夠使空氣的溫度迅速降低,大大的提高了中冷器的冷卻能力,而且該結構在冷卻模塊內部實現不需增加其他額外設備,該水冷部分占用體積小基本上不會影響冷卻模塊的裝配。該結構設計的水空中冷器克服了現有技術中的中冷器冷卻效果較差的問題,從而提高了該中冷器的冷卻效果同時降低了中冷器的體積,擴大了該中冷器的應用范圍。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結構示意圖;
圖2為散熱器后部結構示意圖;
圖3為水空中冷器主視圖;
圖4為圖3的俯視圖;
圖5為圖3中A-A剖視圖;
圖中所示:
1、散熱器,101、出水管,102、回水管,2、連接軟管,3、水空中冷器,301、高壓空氣進氣口,302、中冷器主片,303、芯體護板,4、水冷部分,401、進水口,402、出水口,403、擋板,404、堵頭,405、前水室,406、水冷芯體,407、后水室,5、空冷部分。
具體實施方式
為能清楚說明本方案的技術特點,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方案進行闡述。
如圖1所示一種帶水空中冷器的冷卻模塊,包括相互固接的散熱器1和水空中冷器3,為方便拆裝,本實施例中散熱器1和水空中冷器3通過螺栓連接。
水空中冷器3的芯體通過擋板403分為水冷部分4和空冷部分5,水冷部分4長度L1小于水空中冷器的芯體長度L的1/4,水冷部分4的寬度L2與水空中冷器的芯體寬度H相等,且水冷部分4設置在水空中冷器3的高壓空氣進氣口301一側。
水冷部分4包括堵頭404、固設于堵頭404頂部的中冷器芯體護板303以及固設于堵頭404內的中冷器主片302和水冷芯體406,中冷器主片302的外寬T與水冷部分4的厚度L3相等,堵頭404的上、下面分別固設有伸至堵頭內的進水口401、出水口402,進水口401和出水口402伸入堵頭404的深度L4大于水冷部分4的寬度L2的1/2。水空中冷器的散熱管穿過擋板403與兩端的中冷器主片302相連,將水冷部分分為前水室405和后水室407,進水口401與前水室405連通,出水口402與后水室407連通。其中擋板403的結構與中冷器主片302相同。
散熱器1的上水室后部的出水管101通過連接軟管2與所述進水口401連通,散熱器1的下水室后部的回水管102通過連接軟管2與所述出水口402連通。散熱器上水室、水空中冷器、散熱器下水室通過連接軟管形成一個水冷回路,通過與空冷的結合達到好的冷卻效果,同時該模塊體積較小,符合輕量化的要求。
當然,上述說明也并不僅限于上述舉例,本發明未經描述的技術特征可以通過或采用現有技術實現,在此不再贅述;以上實施例及附圖僅用于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并非是對本發明的限制,參照優選的實施方式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發明的實質范圍內所做出的變化、改型、添加或替換都不脫離本發明的宗旨,也應屬于本發明的權利要求保護范圍。